第一篇:农民工
关于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通知(深圳市法律援助
处)
来源: 作者: 日期:2011-01-19
我来说两句(0条)复制链接 字号: 小 中 大
推荐栏目: 律师法律法规 律师法律文书 律师法常识 律师在线 律师法律咨询
关于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通知(深圳市法律援助处)
2006年5月10日
各区法律援助处(中心):
为了更好地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及时有效地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外来工提供法律援助,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省总工会、省司法厅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特下发通知,希望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
一、将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或长期在城市就业,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的产业工人。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农民工众多的实际,各法律援助机构要将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的对象,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简化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为及时有效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各法律援助机构对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
(一)简化对农民工经济困难证明审查。对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民工提供的经济困难证明,可以由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地方政府及派出机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开具,不一定要其户籍所在的地方政府及派出机构开具。
(二)视为经济困难的情况。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民工如能够提交近期收入证明原件和户口本复印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我市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的视为经济困难;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的要求,对于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视为经济困难。
三、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精神,对于群体性农民工案件,各法律援助机构应该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确因情况特殊无法提供身份证明或者经济困难证明的农民工,有事实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情况紧急,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引发严重事件,涉及人数众多的群体性案件,法律援助机构不进行经济困难条件审查,及时受理并先行指派法律服务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允许受援人事后补交有关证明材料。
特此通知。
深圳市法律援助处
二○○六年五月十日
第二篇:农民工
论农民工培训现状与对策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农民培训是关键。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现状;主要问题;建议和对策。
农民工,也称为“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劳务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从法学和社会学上分析,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有一定的歧视色彩。尽管如此,由于社会习惯的长期沿用,人们均用农民工来称呼那些有着农民身份,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事产业劳动,并逐步成为产业大军主力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没有投资经营的资本,绝大多数人缺乏教育技能培训背景。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特别是“累、脏、险”的职业。因此,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乡镇建立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技术培训体制,对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
一、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民终身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将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地都采取了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农民就业的环境有所改进,但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主要突出表现为:
1.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不够,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经济建设上,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不够,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培训资金却只占整个教育投入很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受财政实力的影响,致使很多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影响了农民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根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政策的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要有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分担,而目前培训的资金一部分是农民工自己承担,政府及用人单位投入严重滞后。据调查,农民参加培训的培训费、考证费、生活费等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使不少农民在培训门槛外望而却步。
2.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农业、畜牧、林果、农机、教育等部门均涉及农民培训工作,但都不承担主要职责,工作无法形成合力。
加之部门分散、职责不清、培训场所限制,导致培训资源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意识不强。
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前仍有一小部分农民没有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意识不强,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4.培训缺乏长效机制。
农民培训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大多冠以某某工程、某某项目来推进,而工程化、项目化的短期行为难以满足农民工培训长期性的要求。体现在项目的实施本身具有时间局限性,强调在3年或5年内完成多少人数的培训,结果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往往只注重数字的统计而忽略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另外,以此种方式开展农民培训很容易随着人事的更替而变动,导致培训缺乏持续性。
5.培训存在走过场现象。
农民工培训是利国利民的实事,政府很多部门基于各自职责正在不遗余力地开展着农民培训工作。由于在条线众多、标准不
一、相互掺杂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很难规避个别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培训机构急功近利,实施培训时内容不讲针对性、师资不重能力型、培训对象随意拉等这种“走过场”现象正日益影响着农民工培训的健康发展。
三、农民工的建议和对策。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长期投入、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农民工培训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工作。
1.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
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及农村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培训。
2.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对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实
现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正视农民工培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千方百计地探索解决之策。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
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4.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应根据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的需要,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种种限制性规定,把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开支。作为农民技能培训的专项经费,安排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经费;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和农民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该逐步增加,城市教育附加安排用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5.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保证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招投标,提高培训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培训券等有利于农民工灵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6.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服务中心。
每个乡镇都应成立农民职业介绍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信息发布、统筹协调等全方位的服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四位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业、留得住,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7.制定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木标准。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予以调整,以使农民工能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要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
优先对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多部门重复培训。
四、结束语。
农民工培训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还将有更多待转移的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还将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新方法。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指导、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民。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0〕11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6):48-51.〔2〕胡伟,王晓敏。构建新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J〕。成人教育,2010,(6):15-17.〔3〕赵健。有效供给:农民工培训发展的新路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0,(4):60-62.〔4〕唐踔。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农业教育研究,2010,(2):35-38.〔5〕曹清林,王计军,储秀彦。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8):108.〔6〕王建永,孔德博,冉冉。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培训问题的探讨〔J〕。商业时代,2010,(24):111-112.〔7〕管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2010,(3):248-254.〔8〕高雅。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J〕。北方经济,2010,(4):78-79.农民工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特殊现象。农民工出现以后,虽然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遇到了广为关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农民工培训是继农民工在城镇“准入问题”以及“权益维护问题”之后的又一前沿课题,多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工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的农民工培训工作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足以及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手段尤待加强和培训资源缺乏整体整合等问题,当前,农民工选择职业主要借助“关系网络”而较少从政府以及社会机构那里获得相关的信息,加之在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培训不足以及适合于农民工的社会培训机构发育滞后的情况下,农民工主观上渴求培训,但他们在培训内容上显得有些迷茫,实
际参与培训的动力并不足,特别是对于劳动强度大、报酬不高的技能培训兴趣淡漠。在农民工缺乏培训动力的情况下,相应的培训体系是难以建立起来的。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003年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作,提高使用效益。《规划》要求,要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进一步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本文试图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本文主要沿着农民工培训的相关理论——现状——问题——对策研究的思路,综合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培训的现有理论成果基本情况,通过对农民工培训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第一章基本理论概述。对农民工培训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阐述。第二章农民工培训的客观必要性。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提高农民工素质的重要意义。第三章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找出当前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农民工培训的症结所在。第四章农民工培训问题的对策研究。借鉴国外关于农民工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建议。
论农民工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制度的建立黄明光(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杭州310023)
摘要:建立农民工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是加强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人身安全、缓和农民工与市民利益冲突、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建立用工单位、企业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体制;
社会各专业学校转变办学理念,热心为农民工服务是建立这一制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98(2012)01-0035-04
农民工,也称为“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劳务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从法学和社会学上分析,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有一定的歧视色彩。尽管如此,由于社会习惯的长期沿用,人们均用农民工来称呼那些有着农民身份,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事产业劳动,并逐步成为产业大军主力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没有投资经营的资本,绝大多数人缺乏教育技能培训背景。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特别是“累、脏、险”的职业。因此,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乡镇建立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技术培训体制,对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
一、建立农民工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制度的必要性从当前全国形势看,只有少数城市办有农工技能培训班,而没有一个完善的文化教育、技能和技术培训体制。所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农民教育技术培训体制十分必要。
(一)是保障农民工人身安全的需要由于农民工缺乏良好的劳动技术和工作能力,不少农民工在从事“累、脏、险”的工作时,非常容易造成自身的伤害。例如,湖北省广水市太平乡茶村的农民工刘某,在广东省一家具厂当板式开料工。2009年8月7日,得知某西餐厅需要检修电路人员,便前去应聘,担任线路检修员。8月9日,刘某在检修电路过程中,因为缺乏电工技术,带电作业,致其被电击昏迷,随即到医院抢救。
出院时刘某的损伤程度为VI极。[1]很显然,这起伤害事故同农民工缺乏专业知识,自我保护能力低下有关。他们很难辨别伤害自己身体、危害自己生命的安全隐患。以工矿企业为例,据统计,2009
年江西省发生农民工工矿企业伤残事故共计64起。其中宜春全市发生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5人,受伤4人。死亡人中以农民工为主。另外,农民工的职业病也是危害他们生命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年30余岁的安徽农民黄某从农村来到北京当装修油漆工。由于油漆中含有害气体苯,在一次喷漆时,开始时出现眼泪横流、头晕脑胀的症状,后来晕倒在地,幸亏被人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抢救,才使急性油漆中毒的他捡回了一条命。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高达2亿,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2]不少农民工在皮鞋厂、玩具厂等有危害人身健康环境的企业打工,两三年之内身体就垮了。而且,农民工对国家颁布的《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不了解,因此,身体受到危害后很难通过法律渠道得到合理赔偿。总之,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其合法权益很难从劳动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得到保障,因此,建立我国农民工教育技术培训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保持我国城市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从进城农民工的年龄分析,以中青年人为主,但他们当中以初中、高中毕业为主,还有一些不识字的文盲、法盲。这些劳动大军进入城市后,受到政策的排斥,又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心理上承受着很大压力。从心理学上分析,由于农民工来自各35*收稿日期:2012-01-06作者简介:黄明光(1955-),男,广西桂林人,教授,博士。方面的歧视,他们不平衡的心理,需要正确引导,如果没有心理教育,就容易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此外,在下列情况下,少数农民工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是当老板拖欠工资,劳资双方发生冲突时;二是长期失业,无工作无收入时,三是农民工内部为争夺岗位、住房、钱物发生争吵时。据调查,2008年~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农民工犯罪人数共计2803人。其中“80后”新生代农民工占86.41%,主要以侵犯财产型犯罪居多,以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显著特点。[3]除违法犯罪之外,还有部分农民工存在着无证经营、无证上岗、制假造假等违法乱纪的经营活动,从而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也给城市、乡镇的广大民众生活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利于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制,一方面可以平衡农民工的心理,增加法律意识,掌握劳动技能、技巧,减少农民工违法犯罪的机率;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城市、乡镇民众生活的正常秩序。
(三)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需要这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体制可以提高城市人口整体上的文化素质。农民工目前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进入城市,许多城市人口的突增,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涌入,而不是人口生育增加。如果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低,他们乱倒垃圾,随地大小便,对城市的卫生管理、交通管理和市场管理都会带来众多的麻烦。所以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体制对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十分必要。二是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城市文化水平。按国际惯例,伴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4]从中国传统经济看,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前提。2004年,我国城市化程度只达到37.7%,比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低10.3%。[5]要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需要向广大农民工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在城市定居劳工的良好环境。
(四)是缓和农民工与市民利益冲突的需要农民工进城之后,在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与市民的工作岗位、住房等各方面的利益发生冲突。西方关于社会群体冲突的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源分配不平等而引发冲突;韦伯主张,冲突起缘于政治权威合法性的缺欠;齐美尔认为,离心是造成社会冲突的原因。
论新生代农民工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步成为了我国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强的融入城市的要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主力军 社会生产力
一、新生代农民工产生的社会背景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些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
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收入水平较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教育水平7.6个百分点。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
平已有较大提高。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接受过8—9年的义务教育,比老一辈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高,正因如此,新生代农民工不安于传统的体力劳动,但又由于城市稳定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无一技之长,暂时无法胜任一些脑力劳动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2、心理承受能力弱,得不到公平的待遇。新生代的农民工一方面排斥农村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差别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他们一般年龄较轻,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而且年轻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城市里面,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较为薄弱,刚开始工作时容易遭受歧视,缺乏必要的关爱,他们在感情压抑长期得不到排解、宣泄之下,容易滋生自杀或犯罪的念头。
3、身份得不到认同。新生代的农民工生活环境相对老一代的农民工来说比较优越,基本上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中的一部分是老一代的农民工带到城市,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另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不想留在农村而直接进城打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子女数量大大减少,因此父母对孩子更加宠爱而使得许多人从小就养尊处优。他们基本上没种过地,更不愿意种地,普遍存在着“农民不爱地,农民不爱农,农民不识农”思想,“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
4、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被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中很大一部分处于交友、恋爱的黄金时期。但他们工作时间长,很辛苦,下班后只顾得上休息,没有时间去交友。许多企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使得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很少有机会认识异性,更谈不上去找合适的对象了。部分人无法在城市找到爱情和婚姻,就只能将目光重新转回乡村。许多人是趁着过年、过节的时候,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相亲,由于假期很短,双方没有太多时间去相互了解,一般就是感觉不错就立即订婚甚至结婚,一部分人从认识到结婚的时间只有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夫妻双方了解不够,因此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离婚率逐年持续增高。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途径
1、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新生代的农民工比起老一代的农民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可以由政府组织,对有接受技术培训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或者其他继续教育,在政策上、资金扶持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力求提供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培训内容以具有初级技术含量的项目为重点,培训方略以人力市场供求为导向,这样能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生产率。
2、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民工报酬、社会保障等机制。一方面政府通
过法律逐步实行社会保障强制制度,强制所有用工单位为其员工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等保险,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国家要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机制,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济制度。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鼓励他们购买适合自己的保险,特别对于一些工种比较危险的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鼓励他们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使得他们在遭受意外事故后生活各方面更加有保障。
3、有条件分阶段的将新生代农民工转变成市民。我国国情现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导致了不可能无条件将所有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变成城市居民。但通过限制设定条件,逐步地实现农民工转变成市民是完全可行的。政府可以把在城市中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居住了一定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转变成城市居民,将他们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使得他们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养老以及其他社会保障等方面,尽快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4、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应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将文化设施对新生代农民工开放,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成本,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各种社会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多举办一些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娱乐活动,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让社会各界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给予足够 的重视和关注。
四、小结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他们将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是从农业劳动力中转移出去的一部分劳动力,要解决我国“三农”的就业问题,就不得不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各界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做到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
农民工教育的制度性障碍及其破解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是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源,但其综合素质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存在距离。本文从农民工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现状出发,对提升农民工教育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制度性障碍;现状;策略
一、农民工教育的时代价值
农民工是一种重要人力资源,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势资源,目前城市在对其开发过程中缺少有效投入,即缺少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培训,还包括精神面貌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相关资料不难看出,为农民工服务,必须从教育做起。本文对农民工教育必要性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发展要求农民工必须接受再教育
相关统计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由此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大大促进其创造社会财富的速度。①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民工提出的更高素质的要求与他们自身素质较低下的矛盾,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②农民工偏低的第一学历以及教育质量,导致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有限,造成其就业面窄,就业层次低,就业周期短,不能适应新兴工业和新型产业的要求,由此社会发展要求农民工必须接受再教育。
(二)农民工自身发展需要再教育
我国学者杨正喜从权利的角度论述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他认为受教育权是公民享有其他相关权利的基础,农民工大多是没能接受基础教育或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的人,这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发展以及其他权利的享有。同时,农民工由于普遍缺乏法律知识和必要的卫生防病知识、道德修养不够高等,来到城市后仍存在许多愚昧的行为和陋习,与城市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③同时农民工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它有助于提升农民工人力
资本。如果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不解决,我国城市的人口整体素质将得不到整体性提高,城市的社会道德、文明和经济发展也将受到灾难性的影响。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将使目前已经困扰中国的结构性失业愈演愈烈,并且以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可能成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失落期、滞后期,从而影响整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从其自身发展来看农民工教育刻不容缓。
二、推进农民工教育的制度性障碍
(一)缺乏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专门机构
农业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出台了《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确立了政府在农民工培训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政府的组织领导职能,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农民工培训规划及实施细则。许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有力配合中央各部委对农民工的培训举措。如四川省政府制定了《2004—2010年四川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但总体来看,在农民工教育和培训的管理机制中,缺乏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这与农民工培训的现实状况很不相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培训规模偏小,培训率不高,工作进展很不平衡。各地方政府正处于落实中央政策、制定和实施本地政策的初始阶段,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未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二)农民工个人无力负担培训费用
尽管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是大多数农民工的愿望,但是营利性运作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高额的教育培训费用超出了农民工的可承受范围。目前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培训费用。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需要独立支付培训的费用。而大部分农民工因支付不起培训费用而丧失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机会。目前的农民工教育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旺”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用工企业“学徒式”的培训、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的“经济门槛”以及培训内容与农民工需求的差距,导致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可支付能力的缺乏和“预期收益”不明朗,又限制了农民工自身接受教育培训的有效需求。④政府每年都有用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但数额有限,因此培训费用绝大多数要由农民工本人来负担,对于本不富裕的农民工雪上加霜。需要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在未就业的情况下,自己掏钱接受教育培训有难度。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投入比例过低导致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
(三)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内容流于形式
据统计,目前农业部门在全国有农业中专和农民中专3 000多所,农机学校2 000多所,其中有不少可以用来进行农民工培训,但因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使这些教育资源难以有效利用。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加上培训机构自身实力较弱,导致大部分培训机构校舍简陋,教学设施落后,更难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培训基地。农民工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核心内容:一是提升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素质;二是普及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其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三是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其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培养其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话语能力、依法维权能力。⑤但许多培训学校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时,一是不考虑农民工的文化基础,不管农民工能否听懂;二是培训内容落后于市场需求,不考虑农民工参与培训后所学技能是否为社会急需;三是忽视相应的文化及思想观念的培训。
三、缓解农民工教育现状的破解策略
为使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必须打破在城市培训中将农民工边缘化的思维定势,要把农民工的培训看做是最大的社会福利,开展低偿、无偿职业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和社会知识培训,最终促进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全面发展。⑥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解决农民工教育
问题的对策展开讨论。
(一)建立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专门机构
一个强有力的培训管理机构以及一套科学的培训管理机制,是搞好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组织保证。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具体负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克服过去那种政出多门、分散重复、效率低下的培训方式。同时,建立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在发挥政府主办的各类学校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民办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可以说当前的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在包揽,鼓励民间培训机构平等参与的机制尚未根本建立,许多地方还是把社会力量办学放在农民工就业培训网络的补充地位。因而,由于对民办力量不重视,导致民办培训学校办学规模小,甚至有许多还处于地下状态,培训行为不规范,培训质量不达标。此外,还可以把农民工的培训搭建在用人企业上,由用人企业牵头培训,并向参加技能培训者提供包括食宿在内的生活便利,发给一定的生活补贴等,这种由用人单位牵头组织的培训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能够使农民工看见实实在在的岗位。这就必须进行体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从立法方面确立政府对农民终身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投资主体地位,把农民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即公益性事业。⑦
(二)确立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方经费筹措渠道
农民工个人分担培训费用比例过大,已成为限制农民工参加培训的一道门槛。这里有两个矛盾必须化解:一是农民工培训经费需求量不断增加和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全部包揽培训经费之间的矛盾。政府作为农民工培训的主体和推动者,理当扩大经费的不断投入,但农民工培训队伍越来越庞大,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指望政府包揽全部培训经费也是不现实的。二是培训费用过高与农民交费能力和交费意愿过低之间的矛盾。⑧就培训学校尤其是民办培训学校而言,他们开办培训班,是有资金、设备投入并想获得一定收入的,在可能情况下是想收取更高培训费的。但大部分农民工收入有限,无力承担过高的培训费用,即使有交费能力,在预期收入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太愿意自己交费参加培训。化解这两个矛盾的办法,一是靠政府不断扩大经费投入,并使之制度化,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发挥社会办学力量,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培训中来,包括采取用人单位出资实行订单培训以及筹集资金建立农民工培训基金等方法,从而解决农民工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开辟高职院校“农民工学院”新领域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积极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目前一方面高职院校普遍生源不足,但其拥有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等优势;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农民工都缺乏城市产业分工所必需的技术要求,即职业技能缺失是农民工难以立足于城市的主要因素。高职院校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招收一定数量的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并成立“农民工学院”,针对农民工的具体知识基础和就业方向进行专项培训,将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四)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培训灵活多样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买单、培训机构自由竞争、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的格局。在方法上,可以由政府按培训项目的不同给农民工核发培训券,由有关部门审定合格的培训机构,根据业已确定的培训内容组织培训,培训机构除向农民工收取培训券不再另外收取现金,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检查验收机构对参训农民工验收合格后,培训机构统一到政府指定机构结算,形成培训、验收分离的格局。有学者认为,必须根据农民工的需求,统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各类学校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社会教育机构承担农村劳务输出的专业技能培训任务,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格局;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做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必须同时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的结合。
四、小结
农民工教育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才能真正提升其综合素质,才能最大化的开发其人力资源,以促进社会和谐快速发展。本文就开展农民工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重点分析,但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上还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后续研究将结合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展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宋言奇,马乙玉.城市适应性教育―民工潮中不可忽视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4,(7):50.
[2]谢丛银.搞好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中国农村教育,2005,(6):21.
[3]徐本仁.民工潮向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课题[J].中国成人教育,1994,(3):34.
[4]兰成琼,陈涛.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参与农民工培训[J].农业经济,2005,(5):24.
[5]潘洪其.农民工培训的三个层次[N].北京青年报,2003,(10):46
[6]易守菊.论农民工的“补偿教育”与公共图书馆的作为[J].图书馆,2005,(4):32.
第三篇:农民工
农民工如何维权——浅谈《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的保护
被视为迄今为止取得最大社会共识,肩负着千百万劳动者期盼的新劳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终于在2007年6月29日破茧而出,并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作为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的法律地位,为规范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较之其他合同法律规范,是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它更多的是体现了国家政府对劳动合同关系的干预,着重保护劳动合同关系一方当事人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既体现了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人性化,同时也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的现状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煤炭、造纸、耐材、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外来农民到城市就业、创业和发展。这些人员来自农村,多数在煤矿、建材、耐材、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和其他脏、累、苦、险等工种岗位工作,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犯,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只重经济效益,不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因此,如何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关系不规范。部分用人单位没有按《劳动法》要求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合同到期后没有及时续签。部分已签订的劳动合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内容和条款。如一些从事建筑、采矿等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私下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二、部分农民工劳动权利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加班不给或少给加班工资。多数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待遇低。一些私营企业,每天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有的高达18个小时,超时工作现象严重。二是拖欠甚至拒绝给付工资和其它福利待遇。在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非法使用童工,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收取抵押金,强迫劳动等行为。三是休息休假权利没有落实。不少用人单位在元旦、春节和国际劳动节等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也不让农民工休息。四是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有的用人单位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农民工经常进行“没遮拦”作业,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容易造成伤亡事故。
三、社会保障权利缺失。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没有为农民工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农民工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的情况下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没有保证。
四、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歧视。农民工这一称谓不仅是对民工身份与职业分离的形象描述,也是一种歧视性称谓。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经济生活中
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城市对农民工的认识正逐步深化。但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教育。城市学校入学的户籍体制使很多农民工子女不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既使能够进入学校学习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
那么,作为农民工应如何依法维权?我建议大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自身素质,学法懂法用法。国家的立法本意是要化解劳资矛盾,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但强势企业与弱势员工力量对比悬殊,本来就不平等。面对《劳动合同法》和强势企业的种种招式,广大员工必须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及相关法律,做到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利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旦发生争议纠纷,要及时请工会维权或者聘请律师代理,寻求法律援助。
二、依法签定合同,维护合法权益。
(一)入职前,先签约。能签定书面合同的,就不搞口头约定;能签定劳动合同的,就不签定聘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因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不同,前者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发生工伤、工亡等劳动关系纠纷适用劳动法律,待遇较高,赔偿数额较多;劳务关系(如装空调、雇保姆、学生打工)适用《民法通则》区分过错责任,按民事赔偿处理。
(二)签约时,劳动者对工作内容、地点、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拥有知情权。用人单位不得设定担保或者收取抵押金,也不得扣押身份证或毕业证书。合同中如出现“工伤责任自负”、“试用期内不能结婚”和“合同期内不能怀孕生子”等条款违法无效,而且自始无效,就算双方签字了也不受法律保护。关于试用期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今后用人单位不能再滥用“试用期”、“学徒工”,使用廉价劳动力了。
(三)劳动者在满足“已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便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2008年以后与员工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且续签劳动合同的,应当与员工续签永久合同。由于一些员工的合同期限并未到期,企业要与员工重签合同,就会面临职工拒签的法律风险,由此承担违法用工的责任。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四)劳动者有权抵制违章指挥。第32条规定: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劳动者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动条件,有权对用人单位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拒绝违章冒险作业不属于“罢工”。
(五)劳动者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
期内提前3天),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强令冒险作业或者违章指挥的,劳动者可以即时解除合同,不须告知,也不必支付经济补偿金。但企业解雇员工就必须支付经济补偿金,除非员工有过错(如使用假身份证或假学历学位证书骗取就业的)。
(六)对弱势群体特别保护。第42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的,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①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②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③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④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加入工会组织,依靠工会维权。工会是“职工之家”,加入工会,就如回到温暖的家,一旦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就可找工会组织维权。维护劳动者权益是工会的神圣职责。各级工会要积极为广大劳动者说话办事,致力于解决实际困难。《劳动合同法》有11个条文赋予工会监督职权。如第43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四、注意收集证据,依法追讨工钱。被老板拖欠工资,应当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能采取过激行为或者暴力手段,否则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钱没有讨到手,自己先锒铛入狱。平时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如合同书、花名册、电话簿、工资单、工资卡、出勤卡、工作牌号或者工作量单,必要时请同事出来做证,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实存在劳动关系。企业拖欠工资有三种常见情况:①未及时给予报酬的;②未依法缴纳社保的;③加班不付加班费用。按照《劳动法》第44条规定:①平时加班的,支付150%的工资报酬,②双休日加班的,支付200%的工资报酬,③法定节假日加班的,支付300%的工资报酬。对于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员工可以到人民法院申请开出《支付令》,由法院督促企业还债,如果企业有正当理由,可以提出异议,企业无钱支付,不是正当理由。使用这种办法讨债,合法、方便快捷。债权人可以绕过繁琐的仲裁和诉讼程序,直接申请《支付令》,15日后申请强制执行。万一《支付令》失效,就要及时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决定不服的,应该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讨被拖欠的工资。否则,一旦超过诉讼时效,就有可能丧失胜诉权。
消除农民工对劳动合同法执行难忧虑
劳动合同法已实施两个多月。如何让广大的离乡背井的农民工真正得到劳动合同法保护,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代表忧心:农民工未受保护“先
3月3日,来自重庆的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康厚明在新华网接受访谈时,许多农民工通过手机向他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关于劳动合同法如何执行到位,真正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
在北京密云打工的农民工王春生问康厚明代表:“现在同工同酬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呢?”
康厚明在线回答说:“农民工的工资和正式工的工资悬殊虽不是很大,但给人的心理感觉太差,比如正式工的福利待遇好过农民工,正式工有高温补助、年终奖励等等,而我们农民工就没有,这方面的待遇确实有待改进。”长期的打工经历让康厚明对这一现状深有体会,“但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需要一个过程。”
有的农民工通过手机短信向康厚明反映:“我在广州打工,但是厂家没有按劳动合同法给工人提供相应的待遇,我们如何才能享受法律给予我们的权利呢?”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劳动合同法实施中,部分农民工遭遇到未受保护先“受伤”。原在重庆某物业公司当保安的农民工黎强以前每月能有1000元左右收入,去年11月底物业公司就以业主不满意服务为由将他们5个保安开除了,卷铺盖走人的黎强当时还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后来在一次同乡聚会时才发现,此前同在一家物业公司为其他单位服务的好几名同乡也被开除了,随后一打听才知道物业公司把原来的保安都解雇了,用六七百元的工资招进一批新保安,节省下来的钱好在明年给他们交保险。
最近,“农民工律师”周立太进入了从业以来最忙碌时期,仅去年12月15日至17日三天就受理了涉及11家企业150多名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而去年年底受理的此类案件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0%。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认为,目前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不与农民工续签劳动合同、将农民工工龄清零行为,与农民工签短期劳动合同的情况也很普遍,半年一签、三个月一签甚至是一月一签,有的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竟签了几百份合同。
“这些都是很不好的信号。劳动合同法原本是给农民工带来福音,由于一些企业恶意抵触、规避此法频出狠招,已经给农民工造成一定伤害,给缔造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蒙上阴影。”陈万志代表说。
连线农民工:最忧心法律能否执行到位
劳动合同法执行到位难,是记者在连线采访中听到农民工担忧最多的话。他们说,在目前农民工欠薪问题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休息和休假权利等等对农民工来说能顺利实现吗?加之救济体制的障碍,依法维权的农民工会不会落一个“官司赢了、饭碗丢了、工资没了、债务上身”的结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行业和垄断性企业普遍采取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一些派遣
机构甚至发生将正式劳工解雇后再重新派遣的现象。
重庆某建筑企业农民工庞克华在公司打工快10年了,2005年开始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今年又在公司安排下与一家劳务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依然在原来的建筑公司从事以前同样的工作。“我很清楚跟劳务公司签的合同只是劳务用工合同,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有很大差距,它实际就是临时用工合同,农民工的劳保待遇很难保障。况且这些合同也不用在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备案,只是在劳务公司备案,根本就起不到刚性的约束作用。但我们也没办法呀,即使我们硬要求跟建筑企业签,人家根本不会理睬我们。”庞克华说。
此外,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对很多农民工而言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这在一些垄断企业中尤为突出,譬如加油站的正式员工一个月能拿数千元,而劳务派遣的农民工只能拿到七八百元。
“在城里打工二十多年,再苦再累再险的活儿都不怕,最担忧的是自己年老体弱后生计问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上养老保险,劳动合同法虽然要求企业给我们上保险,但打听了一下,企业都坚决抵触。”在重庆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吴富天说。重庆某出租车司机钟天云也担忧地说:“我们农民工务工流动性大,可是现在保险关系还不能自由转续。”
与此同时,即使有权益受到侵害敢与老板叫板的农民工,但目前维权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很高。
在司法实践中,一件劳动争议案要彻底解决,往往要经过仲裁、一审、二审等三个法律程序,耗费了农民工的时间、精力,增大了农民工的差旅费、律师费等费用。
应避免法不责众的尴尬
劳动合同法即将施行前,许多农民工用工量大的企业开始纷纷采取规避法律的各种手段与老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一些企业还专门成立劳务部门搞劳务派遣工作,甚至有的将企业注销后再重新招用农民工,其中还有的打算每年注销企业再重新招人,更有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叫嚣就是不跟农民工签合同„„凡此种种现象引起部分代表委员担忧,如果相关配套的过渡政策不跟上,相关的司法解释不出台,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用工混乱状态,劳动合同法将面临法不责众的尴尬。
当我国劳动案件正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猛增时,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却出现了“缺兵打仗”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劳动监察员和劳动者的比例是1:20000,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为1:8000。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保障监察的职能拓展,劳动监察的范围迅速扩大到乡镇企业职工以及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现有的监察力量已经不堪重负。目前,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能够履行职责主动监察的只能覆盖10%的企业,大量案件忙不过来。同时,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手段非常有限。企业不和劳动者签合同,行政处罚是2000至20000元,这对企业没有威慑力,有的企业甘愿被罚。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指出,在劳资双方的博弈中,劳方必须组织起来增强谈判能力,在我国这一组织渠道主要是工会。现有工会体系中还有几个必须做实的制度。其中,首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让职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有关决策,特别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决策过程之中。其次便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双方平等对话和协商,促动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提高而增长。
第四篇:农民工
农民工期待法律保护
艾舒
2004年春节后,农民工返城高潮较往年提前了许多。有报道称,大年初一就有农民工踏上了返城之路,回城的农民工,少了以往的茫然和无奈,多了一分期待和梦想。
熊德明事件引发了2003年末到2004年初中国前所未有的农民工工资清欠大行动,从温家宝总理的关怀、批示到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巨大进步——让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社会进步付出最艰辛劳动的农民工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带着笑容返乡过年与家人团聚。据建设部统计,截至2004年1月中旬,已偿付历年拖欠农民工工资215亿元,清欠率68%,其中,2003年发生的欠款已兑付89%。
尽管“清欠风暴”为9000多万民工讨回了数以亿计的被拖欠工资,在这次在高层领导及各部门积极参与的攻坚战中,行政干预起了主导和绝对作用,立法执法相对滞后的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剩农民及农民工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在这次被曾培炎副总理称为“清欠风暴”的攻坚中,农民工工资被克扣和拖欠的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依法治国写进宪法的今天,这种重视和进步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法治社会,任何一个问题的彻底解决都需要法律的保障。
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民工拿不到工资?为什么有的农民工为追索自己应得的报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剖析它不仅是出于对农民工的同情和尊重,更应该是我们社会文明整体进步的一种需要。首先,面对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农民工中的绝大多数只求找到干活的地方,以最善良的心态理解“按劳取酬”,普遍不敢大张旗鼓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加上许多民工不知道应该事先与用人单位订立合同,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使一些用人单位在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时更加肆无忌惮。其次,农民工进城后没有组织,绝大多数处在散兵游勇状态,多数是以单一的个体形态面对用工单位,毋庸置疑,他们的谈判力最弱,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谈判力,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三,民工潮已形成很多年,社会上也关注农民工许多年,但至今,农民工没有自己的组织,工会组织对于农民工而言形同虚设,工会应不应该担负起为农民工说话的责任,而农民工能否加入工会,怎样加入工会,还是一个问题。
几年来,每年都有农民工以集体静坐、跳楼、自焚等方式追索被拖欠工资的现象。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谁不懂得珍惜生命。这些民工没有求诸于法律,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举动。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不知法,不懂法;也因为那些恶意欠薪的公司、包工头甚至政府机关,根本就没想过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基本道理。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农民工追索应得报酬的愤怒和痛楚,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愤怒、暴力、冲动并不能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产生正义,只有诉诸于法律寻求法律的保护才能使自己的利益得以保全。
春节前,马鞍山市500名在京民工依法维权打赢了官司,这对于其他民工而言是一个好的开始、一个好的榜样。然而这场赢了的官司却遭遇了执行难的尴尬。
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权威的、以保护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切身利益的法律,我们也很难在现有的法律中也找出特别针对这一群体的条款。甚至在一些制度和政策中对农民工存有一定的歧视和偏见。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极少有人关注农民工的利益,而民工又是这个社会中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经济收入最低的阶层,他们基本上无力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或者说不知道怎样才能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
最高法院2003年12月2日向全国法院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对农民工工资拖欠官司要依法快立案、快审判、快执行。2003年12月22日,北京市政府召开专题会,并通过《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的意见》,王歧山当场表态,首都市场决不允许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
但是,无论是最高法院的通知还是哪一级领导的表态都没有法律上的效力,各种通知尽可以发、官员尽可以在各种场合承诺不允许发生拖欠民工工资现象,这类通知和承诺可能会减少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但不可能从根源上杜绝农民工工资被克扣和拖欠的现象。毕竟这是一个法治时代,一言九鼎、金口玉言的神话不会让人相信,也并不具备长治久安的法律效力。实际上,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一直不能得到根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出台严厉周密统一的法规政策,使一些恶意拖欠企业有恃无恐。
好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纷纷出台地方性规定,北京市建委规定工程资金到位30%才能开工;上海将取消拖欠农民工工资建筑企业的建筑资格;山东省淄博市建委等5部门联合制订“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广东已把《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并率先在珠三角8个市全面推开建立工资支付的监控系统;重庆政协会议上委员们呼吁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工资法》的立法工作。
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劳动保障、工会、公安、建委等部门共同行动,而不应该是一个地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行为。国家需要紧急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制约欠薪链条的各个环节,切实保护农民工应有的权益。
如果不能从法律上、制度上解决问题,年年都会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
只有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才能真正堵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漏洞。只有从法律上保证农民工的权利,才能使农民工有效地主张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时代潮》(2004年 第四期)
第五篇: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
正文
民工易老 城市难留
——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近年来,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话题很热,相关改革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在于户籍牵涉的社会管理功能复杂、成本高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户籍制度,成了当前横亘在农民工面前最坚硬的一道制度壁垒。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初步在观念上切断自己和农村的联系,为了一个身份和归宿,他们注定要向取得城市户籍、融入城市的目标不断抗争。
作为一个数量庞大、情况复杂而又对经济与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影响的固有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以下六大问题:
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从新生代民工本身存在的问题可以看清其在新时期的新特征。曾几何时,农民工就是一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的形象,他们似乎满足于做“中国制造”这部大机器上最忠实最可靠的螺丝钉,不管劳动多辛苦待遇多低下,只要有钱拿回家养活一家老小,就能继续忍下去。然而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这么想,也不这么做了。
高涨的权利意识,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人”的鲜明特征。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主动参与政治表达和社会管理,在城市里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活动。他们不再逆来顺受的群体特征,使许多人担忧其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但对一个主动寻求向上流动的社会群体,正确的做法是用前瞻的视野评判他们的未来,用平等的眼光去理解他们的要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促使他们早日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正是在新的经济格局与旧有户籍制度对冲影响而生,所以应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分析深层次成因,由四方面入手,切实解决问题:
一、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
二、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还需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
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
四、继而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明天也正是我们共同的明天。关怀农民工二代,使他们成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平等一员,是弥合社会鸿沟,消除身份、贫富差距,共创和谐未来的应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