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被告三杠爷》有感
法治的代价
——观《被告三杠爷》有感
在法社会学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一部堪称经典的电影---《被告三杠爷》。这部电影构思巧妙,讲述了一个具有斗争性的人物---山杠爷。一部简单的普法及宣扬中国共产党优越性的电影却引发了许多人深深的思考。该片用艺术的手法充分表现了传统意识、传统行为与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之间的巨大矛盾。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法与情,人治与法治社会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四川的一个偏远山村堆堆坪。这是一个宁静的模范山村,社会治安相当好。在这个村庄里,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三杠爷。三杠爷是村支书,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全心全意的为大家服务着,把这个村庄治理的井井有序,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然而,一封寄到县检察院的举报信却从此改变了三杠爷的命运。这也由于三杠爷一系列的行为引发。影片中,一位年轻媳妇强英经常虐待婆婆,婆婆到村支书山杠爷那里哭诉。山杠爷在晚上村里放电影时,派人请来强英的父母,当众宣布强英殴打婆婆的行为坏了堆堆坪的规矩,罚她出这场电影的放映费,并将此作为一条“村规”定下来。强英的父亲恼怒之下当众打了强英一耳光,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狼狈离去。强英回家后变本加厉地殴打婆婆,山杠爷闻讯赶来叫人捆了强英在村里游街。强英觉得无脸再见人,夜里上吊自杀。山杠爷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家种责任田,命令私拆了他给妻子的信,以证实地址;王禄不按时交公粮,又拒绝受罚,被山杠爷派民兵关押;腊正带头反对摊款摊劳力修水库,被山杠爷当众打了耳光,还被停止了党员登记……正是这些在当时看来合乎情理的事情却触犯了法律。也正是这些行为将三杠爷送进了监狱。包括朱苏力教授在内的许多人认为三杠爷是悲哀的,也有许多人很困惑,认为三杠爷不应该受到惩罚,因为他是一个“好人”。法律不应该惩罚“好人”,不然,法律就是恶法了。但三杠爷真是悲哀的么?三杠爷是否应得到惩罚?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先分析下下面这个问题:
三杠爷被抓走后,堆堆坪的命运将会怎样,堆堆坪的面貌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堆堆坪的村民会怎么看待法律,堆堆坪的法治状况是否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三杠爷被抓走了,村民们都感到痛心,影片最后村民们撕心裂肺的呼喊足以说明了大家对三杠爷的不舍。村民们都对三杠爷产生了依赖。因为有了三杠爷,村里的秩序很好,村里的经济也在日益改善。人们已经习惯了三杠爷的管制。但真的没有了三杠爷就不行了么,我不这么认为。至少从心理学上看,当人所依赖的人或事不在存在时,人会产生另一种心理,去找另一种支柱,渐渐的也会习惯。在影片中,三杠爷被抓走了,很显然会有另一个人来代替他。人们会不习惯,但不至于没有三杠爷不行吧。再来看看堆堆坪的法治状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三杠爷被抓走了,人们都震惊了,毫无疑问,这在当地属于特大新闻,人们街头巷尾在讨论。对即将上任的领导者而言,他们不会和三杠爷一样绑人游街、非法拘禁他人。因为有三杠爷的前车之鉴,谁都不愿意重蹈覆辙,谁都不愿意进“局子”。尽管他们不是很理解,但法律的严酷足以使其望而却步。对于村民而言,大家都知道了法律是会制裁人的,那是很恐怖的事,谁都不愿意步其后尘,一方面他们会更老实,尤其是那些剽悍泼妇。以前最多被三杠爷处罚一下,但现在他们知道了还有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会监督别人,也就是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说不定谁侵犯了他们的权益,他们也会学着写一封信去检察院。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至从三杠爷被抓走了,人们开始接触到了法律,心中有了法律,以后在行动之前会考虑法律,这就说明在他们心中已经初步法律意识,至少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存在,这无疑是一个进步,对以后的法治社会的构建也奠定了基础。但有一种说法是“恶法非法”,在他们眼里,法律处罚了三杠爷这样的“好人”,这就让他们不能理解,自然也不会信服法律,甚至会有抵触情绪。对他们而言,一种新的事物(法律)出现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他们会慢慢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法律。因为法律就是来为社会服务的。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把三杠爷抓走了好。建设法治社会当然会有很多困难和阻力,有阻力就需要有许多的牺牲,而三杠爷就是法治过程中的牺牲品。我对三杠爷表示同情,但应用一个理性的头脑去看待。只是觉得三杠爷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至于为什么,下面将会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村规与国法
该问题即国家制定法与地方传统习惯的冲突。毫无疑问,国家制定法是肯定要遵守的,在现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法律应该得到遵守和执行。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宪法里面所规定的。也就是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法律有原则就有其他情况。法律作为一种工具,不能将任何案件情况都规定进去,许多情况则需要法官来自由裁量。裁量的是怎么适用法律,怎么将法律与各个案件结合起来。在本片中,三杠爷在不懂法的情况下多次触犯了法律,其他人也没有提出反对的声音,反而觉得这是对他们好,没有谁认为有不妥之处,因为在那个闭塞的地方,那个年代出身的人都不懂的什么法律。当然三杠爷最后还是被举报了,说明有人对法律还是略知一二的,这是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法制观念在不断加强。回到上面的问题,三杠爷也不觉得他那是犯罪行为,在他认为,要整治好那些彪悍泼妇必须用那些办法。那也确实是这样的,三杠爷的手段也挺有效果。从堆堆坪的治安状况和经济情况也可以看出三杠爷是很有能力的,将堆堆坪治理的井井有序。当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来调查三杠爷的时候许多人就不理解了。三杠爷是个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好人,那法律为什么要惩罚好人呢,那不是很奇怪么。所谓恶法非法,法律本是惩罚违法犯罪,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惩罚三杠爷那是不是说明法律是恶法呢。从感性来说,三杠爷确实有犯罪行为,对他人和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三杠爷主观上确实善意的,那些犯罪行为只是他日常管理的一些手段。情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代法治国家,触犯了法律就应该受到惩罚。对罪犯的宽容就是对受害者和社会的不负责任。谁敢保证下次还有没有第二个人上吊自杀呢。谁敢保证有没有其他人效仿三杠爷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当然三杠爷最后还是被判了刑,这是应该的。我们只能对三杠爷表示同情,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民族的法制建设。如果法制建设有所发展,一个三杠爷的牺牲是值得的。当然法律在执行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运用到该案中,法律应该作出一个从轻的判决。
二、法治与人治。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三杠爷没有被抓走,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那是不是意味着堆堆坪已经被法律丢弃了。那以后三杠爷还会拉人游街,甚至还会有人受不了而自杀。堆堆坪会始终处于“人治”的状态。处于“人治”的状态显然是不行了,社会主义法治怎么进步,也许这么一想,对社会而言,三杠爷抓走比不抓走好。由此我认为,应尽快让法律起作用,毕竟人治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明主”,明主的出现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山杠爷不在了怎么办?还会有多少个象山杠爷一样德高望重的人,万一一个恶人上台呢,那岂不是要贻害乡里、荼毒百姓了。所以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确是万万不能的。这种“人治”状态显然是需要改变的。法律的光辉需要照射到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法律的介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看来,三杠爷所作出的牺牲,大大推动了堆堆坪法治的发展,这个牺牲是值得的。
三、法与情
对三杠爷该网开一面么?许多人包括一个陪同调查的司法人员也替三杠爷说情,因为三杠爷确实是一个“好人”,但三杠爷还是被带走了。在带走三杠爷时应不应该考虑感情的因素呢?这里所说的情当然不是个人私情而是公情,也系大众之情。当然法容公情而不容个人私情,法容公情意思是法律是公众意志的体现,在立法时就须把这公众之情、公众意愿考虑
进去,故而在已颁布(实施)的法律中就已融进了公众之情。回到本案中,三杠爷触犯了法律该得到惩罚,问题是该得到怎样的惩罚,是否应该减轻点惩罚呢。我认为是有必要减轻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么操作的。我们不知道三杠爷到底被判了几年,当然这也不是本影片所关心的。但我觉得如果影片中加上一点庭审的片段展示给观众给三杠爷作了从轻的处罚那就更好了,会更有教育意义。其实像对三杠爷这种主观恶意不大的人给予轻一点的处罚就行了,其教育目的就达到了,三杠爷不会再危害社会,没必要动真格。这个惩罚对三杠爷而言,显得有点冤,这个法治建设的代价也过于沉重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三杠爷一点都不悲哀。在案发前他为堆堆坪奉献了自己,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实现了自我价值。案发后,三杠爷作为法治的牺牲品推动了当地法制的发展。由此可见,三杠爷的一生是很值得的,也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没必要为三杠爷感到悲哀,只能说三杠爷有点冤。至于三杠爷是否应得到惩罚,应得到怎样的惩罚,前面已经讲清。
法治的道路是无疑要坚定的走下去的,当然这条道路会很艰难,也会有很多的牺牲,而三杠爷就是其中的一个牺牲品。法治要坚守,关键是用什么方式去坚守。不能血腥的进行一场革命,而要通过加大教育,从思想上入手。正如影片中的另一个寓意,三杠爷的孙子将自己的爷爷举报了,我们不应该怪他,毕竟他是一个孩子,不懂得“亲亲相隐”。反而我们应感到欣慰,毕竟在这个小孩心中已经有了法律的种子,相信随着教育的深入,这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篇:被告山杠爷有感
观《被告山杠爷》有感
被告山杠爷是一部反应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矛盾冲突的电影,山杠爷是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他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威望极高,深得村民的拥戴。他办事强硬高校专制,有自己一套治理堆堆坪的思想,在他的管理下,原本落后脏乱的堆堆坪成为劳动模范村,但同时他又固步自封,排斥先进的法治思想,固守自己的专制理念,最终导致他一次又一次触犯法律,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堆堆坪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最高领导人山杠爷靠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将这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山杠爷不乏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决断、威信等任何一项,只缺少了法律的理念,这也是最终他走向服刑之路的根源,堆堆坪尚处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期,对外封闭、贫穷、落后,人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很低。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但人民道德水平普遍较高,即使在山杠爷专制统治下,人民不仅不记恨他,反而很感激他,认为山杠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即使是曾今被他辱骂惩罚过的人也对他的教诲感激涕零,在山杠爷专横的领导下,堆堆坪的治安管理成为了其他地方的模范。但是我相信现在没有人会认同山杠爷这种管理方法,他的管理缺乏人性,仅仅靠暴力解决问题,缺乏对人们最起码的尊重,他的权利依赖的是自己多年建立起的威望和村民们对他的尊重,如果换到先进社会,他的粗暴的管理方式肯定会受到人民的谴责。其实山杠爷的专制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堆堆坪有某种程度的适用性,他的治理方法简单、高效,相对于繁琐的法律程序来说节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在堆堆坪这样的贫穷落后的地方很难建立完善的法制机构,也很难找到有能力执法的人员,在法制程序的执行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对山杠爷的治理方法放任自如,任其落后下去,山杠爷的统治对人权缺乏基本的尊重,这种专制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是必须要废除的,用电影中女检察官的一句话说,这种表面上的和谐是在损害一大批人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和谐是不合理的。但是,那是在完全剥夺犯人们基本人权的条件下才有的和谐,这种和谐能要的吗?山杠爷说:“堆堆坪放大了就好比国家,国家缩小了就好比堆堆坪。一个村跟一个国家,说到底是一码事。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把国家看成一个村,国法就是村规”,“国法和村规是一回事,都是用来整治不服管教的刁汉泼妇的”,“吐痰罚款的款款搬到堆堆坪,只怕要笑死人了”。它的话有一定的正确性,毕竟堆堆坪可以根据自己地方特性有自己的独特的管理方法,但不能因为个别法律的不适用就将先进的法治全盘否定,同时他过分强调治理的结果,忽视了程序的重要性。将法制与专制混为一谈,不管违法人员多恶毒,基本的法律底线是要恪守的,基本的人权是要维护的,不能因为对象是刁汉泼妇就不尊重他们而随意践踏其人权。
如果在堆堆坪发展法制,对触犯法律规定的人先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劝其改正,如果他们不知悔改,再拿起法律的武器,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法律的权威。这样同样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同时保护了人们的基本尊严,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悲剧的发生,比如说对不尊重老人的儿媳先进行说教,让她当众道歉,如果她不听从再处以罚款或劳力处罚等,这样逐步加大处罚力度,或许可以是她悔改,不至于逼到她自杀的田地。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管理堆堆坪,废除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对于推动整个村庄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要盖座新学堂,要盖座新学堂„„”山杠爷的自言自语,是啊,法律要发展必须建立在懂法的基础上,让每个孩子都知道法律知识是山杠爷最后的愿望。只有先懂法,才能更好的守法用法。如果山杠爷懂法,用法律来管理堆堆坪,就不会走到违法的道路。最后山杠爷被带上了手铐,他要去服刑。临走前,他到学校安排好学生过冬的事,又安排了家中的事,夜晚,他又开支部会交待了党支部的工作。最后他衣着整洁地走出祠堂。所有堆堆坪的人都来为他送行。人们呼啦一下全跪下了,山杠爷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中国情理与现代法律之间的冲撞紧紧冲击着观众的心弦。中国封建专制法治思想在情理上有他一定的合理性,但他最终还是阻碍了法制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剔除的,即使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彻底根除。
第三篇:《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观《被告山杠爷》有感
影片名为《被告山杠爷》,“山杠爷”?这个名词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镜头的转换,我们知道了这位“山杠爷”就是堆堆坪村的支书。县里来的调查员说有人举报山杠爷在村子里的一些事情,并说山杠爷的这写做法是犯法的。为了了解真相,县里的同志留在村里进行调查,在调查中他们了解到这位山杠爷是位为村民着想的好干部,也即“动机是好的,社会效果也不错,可是方法却触犯了法律”。结尾有一幕是一些村民拿着一篮子鸡蛋请求公安同志不要拘留山杠爷,这时我哭了,但是“法律无情”,山杠爷还是被带上了那个他以为只抓悍夫泼妇的车,影片以行走的警车和“山杠爷”这一呼喊的背景音为结尾。影片结束了,但是这件事就画上了句号了吗?
从影片名中我们就能知道影片会涉及法律,也能知道这种影片惯用的方法就是回忆插叙。从这些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并没有好莱坞大片那样的蒙太奇的切换和视觉震撼,也没有日本影片的细腻表现和冷清之感,而是给我们展现了一方水土养育下的一方人们的质朴。看完这部影片,我的脑海中出现了“碧罗雪山”这四个字。《碧罗雪山》是一部描写西南少数民族在现代文明下的生活状态的改变。现在细细想来这两部电影还真有一定的相似性呢。
模范村堆堆坪的最高领导人山杠爷,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深受村民爱戴,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乡种责任田,山杠爷命令私拆他给妻子的信件;拒交公粮者被山杠爷派民兵捆绑关押;为惩治歪风邪气,山杠爷将虐待婆婆的强英游街示众,倔强的强英悬梁自尽„„只懂村规,不懂国法的山杠爷终于被送上了审判台。杠爷被带上手铐时,衣着整洁地走出祠堂。堆堆坪的村民都来为他送行。在一声声“杠爷!”的呼喊声中,村民齐齐的全跪下了。杠爷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看到这,好多女生都流泪了。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要让我们热泪盈眶,更要让我们觉得其中蕴含着一股哲学意味。就像是《海洋天堂》的导演薛晓路所说的:“我希望,观众不仅仅是在电影院里抹眼泪,更要去思考,这才是电影工作者所希望的。”(4月2号,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的确,电影是一种视觉文学,它不应该仅仅给人以一种视觉器官上的冲击,更应该给我们一种人生、社会的思考。
《西游记》中的唐僧相信自己的善心和佛祖的慈悲能感化那些已经失去人性的强盗——将自己的妻子杀害,对自己的爹娘不孝的人,使得他们向善,但是他错了,有些人是可以教化的,但有些人非得动用强力。记得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山杠爷问县里来的公安同志“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啊?”(大致意思)公安同志回答说:“尽量教育”(大致意思)。看到这我就想那教育不管用怎么办啊?虽然当地的村民并不是像《西游记》中的那些强盗一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了解教育的对象的情况,想想他们会不会接受,他们的“前结构”如何。在我看来若是不了解这些,教化的工作是没法进行的,是无本之木。从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山杠爷也给过那些村民教育,但是他们不听,为了村民,为了村子发展,没办法的山杠爷最终因不懂法而走上了犯法的道路。看到好心的,两袖清风的山杠爷被警车带走,我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想山杠爷是个悲剧性人物吗?这一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
现在想来,山杠爷的悲剧是注定的,是必然的,这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一个村子造成的,而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法律和宗法社会中的人情的对立造成的,法不容情啊。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找寻着那个写举报信的人,他们都很气愤,到影片结尾,我们知道了那个写匿名信的人就是山杠爷的孙子,他想弄清楚是爷爷对还是法律对。最终爷爷的悲剧结局告诉了孩子爷爷做错了。山杠爷将自己的职位让给别人的时候,还强调要多学学法律知识。从这些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以山杠爷为象征的宗法社会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冲击之下摇摇欲坠,影片最后的那一声凄厉的“山杠爷”更是宗法社会的一曲挽歌。
在看《碧罗雪山》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正是对生命的纯朴的理解和面对现代文明的无所适从的生命形态让我们明白了结局为什么那样安排。其中,那位象征着宗法的爷爷不愿意搬离村子是因为当地的人们面对现代文明中的时间和金钱无所适从,在这场竞争中,他并没有把握能获胜,也是对原来生活状态的一种不自觉的留恋。而最后,我们还是看到了村民们经过索道搬离那个曾经刻写族人历史的地方,走向了柏油马路,走向了机动汽车,最终还是要面对现代文明,接受时间和金钱对他们的考验,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一种东西。可以想见,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足以摧毁一切旧文明,外来人的存在与出现也会把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完全改变,一种强势文化的存在正是以不断吞并和瓦解其他文化为代价的。显然,两部电影中的这种情况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长久的困境,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牺牲一些美好的值得珍贵的东西——一种别样的生命状态。
通过调查,也就是影片为我们展示的那些人物的回忆,我们能看出山杠爷的功还是远远大于过的,那些受过山杠爷别样教育的人,一开始可能是很不满的,但是后来我们都听到从他们口中说出“杠爷是为我们好,是为村子好,我们不怪杠爷”。这就好比高中的时候,我们对严格的老师充满了各种埋怨,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他们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们的未来着想。看到这的时候,我想村民们的这种朴质的肯定比那挂满墙壁的红色锦旗和奖状都激励人,温暖人心。确实,一个党员干部的政绩并不表现在那面面没有生气的锦旗上,也不表现在那张张御笔亲授的奖状上,而是表现在国民的口碑上,人民的心中。影片的结尾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杠爷不会被带走,但是还是随着那一声悲戚的“山杠爷”被警车带走了。难道真的是“法”不容“情”吗?山杠爷作为村子的支书,符合国家号召为村子修水库;公粮可以顺利上交,这是其他村子所没有的效率和效果;还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操心等等。将山杠爷为村民的幸福着想、为村子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对国家的贡献来看,那些所谓的犯法行为已经微不足道了,就像那位公安同志所说的“尽量教育”,那何不将山杠爷也列入教育的行列呢?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我们都承认,其中,法律是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打击不法分子的依据。但是,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想到了马克思的一个观点——“异化”。我觉得,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却不能很好地维护我们的利益,也不能很好地打击不法分子。我们将法律看作是金科玉律,不能越雷池半步,即使是人情,人性方面应该做的事情也畏首畏尾地,生怕触犯了法律。至少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被法律所控制着,没有人内心的自由,成为法律的奴隶。就像这部影片中的山杠爷,在原本那种以道德,以人情为法的宗法社会中是一位成功的,为人们着想的领导,但是现在却成为了损害人们权益的有罪之人。调查员完全是按照文本上的法律条例和知识来解决这件事情,宗法社会中的人情和道德被还不是很完善的法律掩埋了,发不出声音。
写到这,我想澄清的是,我的这些观点并不代表我是赞同回到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完全依靠暴力甚至是蛮力或者是依靠道德力量来治理的社会中,但是我们应该是努力探索到一条法律和人情道德能和谐相处的道路,最终做到“法也容情”,若这样,那么影片中的山杠爷就不会被带有。其实警车带走的不仅仅是山杠爷,而且带走了村子的象征和支撑。
堆堆坪这个法律管不到的偏远村庄,正是山杠爷这样一个做出违法行为的人,维持住了善良风俗。在法律到来之前,这里是如此的和谐,所有的一切都由山杠爷处理妥当,而正是法律,这个我们现代社会正义、公正的象征,破坏了一切。法治权威的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堆堆坪,原有的和谐被打破了,而新的和谐显然不可能立即形成。如果一个社会的生活完全不需要法律,那么我们能肯定地说法治一定优于礼治吗?山杠爷不懂法有错吗?在他生活、工作的环境,处处都有礼俗道德指导,法律只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可有可无,对堆堆坪的村民们来说没多大影响。而且,当法律禁止村民们按原有习俗办事时,法律似乎更是起着唱反调的作用。不能按老规矩办事了,新来的法律又管不了那些事情,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事谁能来管呢?传统的习俗遭到了冲击,我们知道,硬控制终将替代软控制,法治终将替代礼治。然而,要乡土社会摒弃适合实际需要的习俗道德去遵循国家法律,这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村民们一时无法接受山杠爷竟然犯法了,正如传统的乡土社会一时不可能适应法
治突然的到来。
多么尴尬、多么无奈的现实,看着山杠爷的两行泪水,难道山杠爷真的错了吗?法律来了,原先的道德习俗被否定了,现代社会的法律将成为人们的基本准则,法治取代了礼治。但是,新的法律又真的能立即担起维持中国乡土社会平静善良的风俗重任吗?相信在这之前,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还得先有一番改革。这条漫漫长路,还等着一代又一代人走下去。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谈不到底的”。虽然这部影片不是完美无瑕,但是它的蕴含的角度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想这部影片的内涵和意义是不会只从一个窗口向我们展示它的风景,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这不同的蕴含。
第四篇: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我和大家一起观看了普法影片《被告山杠爷》。影片中山杠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村主任,在那个公安都很少去的太平的村子里,山杠爷一直很好的主持着大局。后来因为用游街的方式教育村里的一名叼妇而使其上吊自杀,被人检举揭发而被告。影片中我对于山杠爷的孙子这个角色思索了很久。自己的爷爷做的,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完全不同。他问过他爷爷,得到的回答是: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那么村规就是国法。而似懂非懂的孙子直接写信给了《法制报》引出了下面的情节。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受良多:农村社会是一个 “熟人”社会,大家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村规是大家所认同的行政规范,而山杠爷那种方式,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合理的。只有他孙子认为那似乎是违法的,这反映出当代人们特别是在农村法制观念的淡薄。出了事情总是按照村约民规来解决。当然这同时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法制的不健全,导致这一法律所不能触及的事情只能用村约民规来解决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一局面,我相信会逐步得到改善。可是我不禁在想:堆堆村里一直所认同的权威去坐牢了,村名的脑海里隐约有了一个法治社会的概念。可是这样一来村民们就真的可以做到事事依法了吗?我想不会这样,堆堆村是一个离现代文明,离法律 很远的地方。一方面村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法律,同时村民们一直所信奉的权威被无情的打破。那么,还有什么力量继续维持着堆堆村和谐下去?堆堆村如何保持自己的善良?这是一个问题。
法制是人们创造出的政治文明成果,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子,人人都应该依法办事,也就是说,要依法治国。这是当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理与法律的冲突。这又该如何处理呢?我想,立法者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民情,考虑到实际的民情呢?是不是应该考虑到去填补现代法律的空白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而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遵守维护法律。这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五篇:《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看了《被告山杠爷》这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受益良多。
山杠爷是一位典型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却有着一颗对工作、对国家无比热诚的心。用认为自己是对的深得人心的方法来管理着堆堆平,他得到了堆堆平人的尊敬和爱戴,是说话算话问心无愧的大好人。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问心无愧用于专门治理刁汉泼妇的手法却触犯了法律,引发了德治与法制的深思。三杠爷的所作所为在该片中于堆堆平是于情于理,于堆堆平之外确实是犯法。由于地处偏僻,很少人读过书,懂法的更少。似乎脱离了社会主义的管辖,当时的堆堆平的管理制度和家长式的管理制度有点相似,即家长说的算。以致三杠爷的做法与法律相抵触,这就促成了后来的公安同志为山杠爷求情并流泪的场面。
在堆堆平中山杠爷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使该片中谁写匿名信成为了一个悬念,也为山杠爷和孙子虎娃在山上挖地时的对话做铺垫。孙子虎娃是由于好学才写的匿名信,究其原因在于他不知道到底是老师还是自己爷爷说法对,于是想弄个所以然。1995年拍的电影,是以一个落后却年年先进基本没有触犯法律的小山村为背景题材,以一个完全没有学过法律以理、以德服人的老人形象,诠释了在他治理下的小山村治安状况和邻里关系,并说他触犯法律的过程。在准备去接受审判的时候还不忘记叮嘱儿子儿媳,不要忘记还儿媳动手术是欠下村民的钱并让孩子好好学习;让下一届村支书提出让村子走出落后困境的意见和看法;最后他去了小学堂,叮嘱老师要好好教孩子并给年久失修的学堂做一次“装修”。那场景、那话语着实让人对他多了几分崇敬、几分敬仰,也体现出几分凄凉、几分惋惜。是啊!一位让人敬重的村支书,让人不相信违法的村支书却犯法了。一位没有学过法律的老人家却把村里治理得井井有条,这算不算成功?在老人家的眼里大凡做错事的都是不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所以要管管,于是就有了偷看私人信件、有人被囚禁、游街、最后使村里一泼妇不堪侮辱而上吊自杀。于情于理是给村里树立一个好的赡养老人的好形象好例子,让村民知道这是不道德的。正是管理村内事务是把德治放到了第一位,以致三杠爷触犯了法律还不知道。最后他在检查官面前带着哭腔加一点悲凉的问道“坐牢以后,我还拥有党籍吗?”一句多么感动人的话。他行使权利是都是以党的名义,但他发现做错的时候眼泪流了,那苍老的泪、那带着委屈与不甘的泪让堆堆平群众感到了心碎。记得每一次山杠爷说话,下面都是鸦雀无声,有一种帝王的不可触犯的威严,也许这就是古人说的贤者。道家说过贤人不一定都会识字,但是懂得万物间的变化理解人情世故,明白别人一辈子也参透不了的奥秘和真谛。这就是事事为人的山杠爷。影片中有一无赖去打酒时候被山杠爷遇见,接着被山杠爷制止了,从正面反映了山杠爷的威严与不可侵犯,侧面反映了当今时下农村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虽然山杠爷违法但是还是得到了堆堆平村民的理解与包容,一辆飞驰于山间小路的警车带走了山杠爷,但伴着车声的是缭绕于山间的“杠爷”的村民的呼喊。
看完了这部很有深意的影片,值得深思的是法制社会必须要德治去辅助才能够更深更好的落实国家的社会的基本政策,还有一点就是让人反思农村之所以落后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没有普及教育,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让人反思的顽疾。本片的影响比较深刻,在加强农村教育的同时还要去改变落后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去改变一些腐朽的让人慵懒的活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让那些刚毕业的知识分子踊跃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去——村官。村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农村建设功不可没。影片使我更加重视自身品德的修养。以山杠爷为榜样做一个值得人们去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