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电影《被告山杠爷》谈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
从电影《被告山杠爷》谈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 记得开课第一天老师放的这一部电影,当初我便感慨颇多。
这是根据李一清的小说《山杠爷》改编的一不电影。群山环抱中的“堆堆坪”是个模范村,山杠爷是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他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威望极高,深得村民的拥戴。一个雨夜,“夯娃”的婆娘强英吊死在山杠爷的门前,在平静的堆堆坪激起了波澜。对强英的死,山杠爷虽感意外,但自觉心中无愧,他教育正学法律常识的孙子虎娃:“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一封匿名的群众来信寄到了县检察院。检察院的苏琴来到了堆堆坪。山杠爷吩咐村民全力配合调查,陪同苏琴的乡里的王公安,对山杠爷的人品和作风赞不绝口。苏琴很快就调查清楚了强英的死因:强英因虐待婆婆引起公愤,山杠爷为惩治歪风邪气,当众处罚了她。强英既不服处罚,又不改正,被捆绑游街示众。当晚,脾气倔犟的强英就上了吊。苏琴在调查中对山杠爷有了更深的了解。山杠爷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家种责任田,命令私拆了他给妻子的信,以证实地址;王禄不按时交公粮,又拒绝受罚,被山杠爷派民兵关押;腊正带头反对摊款摊劳力修水库,被山杠爷当众打了耳光,还被停止了党员登记„„这些被山杠爷处理过的人不仅不记恨他,反而对他感激不尽,都说山杠爷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堆堆坪好。只有好逸恶劳的二利在幸灾乐祸。山杠爷不管人们说什么,他依然故我地为村里的事忙碌。苏琴心里明白:山杠爷大公无私是无可争议的;但毕竟法律是无情的。她百感交集,不得不告诉山杠爷,他触犯了法律。山杠爷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他要去服刑。临走前,他到学校安排好学生过冬的事,又安排了家中的事,夜晚,他又开支部会交待了党支部的工作。„„山杠爷被带上了手铐,衣着整洁地走出祠堂。所有堆堆坪的人都来为他送行。在一声声“杠爷!”的呼喊声中,人们呼啦一下全跪下了。山杠爷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
就山杠爷的行为而言,初衷是好的,而他作为一村之长,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把村子治理得这么好,年年评模范,他本人也深得村民的拥戴。但他在治理村子的过程中却采取的行为却属违法行为,这是为法律所不容的,山杠爷必会承担法律责任。
对山杠爷的行为,我概括为十六个字——情有可原,法不容情,普法不力,乃成悲剧!
通过这部电影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基本问题之一。我国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依赖于全民法律意识的转变。尤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因此,首先要分析法律意识概念、法律意识功能、特点和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索农民法律意识的趋势。
什么是法律意识?
人们关于法和法律意识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统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这就是法律意识。
那么现在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呢?
从法律意识理论角度上看:农民法律意识的概念应该是,农民对社会法的现
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他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那么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特点是什么?
1.法律作用的认识水准是衡量农民法律意识的尺子。由于传统社会中法律主要是具有实施镇压和惩罚功能,而对公民的权利和合法利益不加重视。从而留给农民的印象是,法律就是刑法。由于传统社会法律的专制性质和压迫性质,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法律不是其权利和自由的保障,而是统治者对他们实施暴力的手段和武器。因而农民对法律没有任何感情可言。他们对法律抱有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其敬而远之;甚至还有对法律的暴力怀有仇恨心理;有的从内心对法律持一种嘲弄的,不信任的态度,只要有可能,就加以反抗和违背。
2.中国农民历来相信实实在在的眼能看到,不相信虚的,眼看不着,手摸不着的法律。法律对他们来说是虚的,执法的官员对他们才是实的。“当你遇到纠纷时想到什么办法解决?”农民一般都说“干部来解决”,不会说“通过打官司”来解决。具体事情中容易依靠干部,而不是法律。所以说,在中国农村,农民生活中法律作用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中国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礼俗社会”或“人情社会”。因此,评价农民法律意识时,国法与人情的问题上谁大谁小是衡量农民法律意识的标准之一。就像在《被告山杠爷》中,山杠爷为了管理好村子,屡次侵犯被人的合法权利,但是村民并不恨他,而且在山杠爷被带上手铐带走时,所有堆堆坪的人甚至跪下为他送行。
4,农民法律意识评价体系中,农民知法的多寡和了解法律的途径,直接关系到农民法律知识水准的高低。然而农民对法律知识一直知之甚少,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尚处在一般了解的初步阶段,离全面了解和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5.农民对权大还是法大的评价是衡量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衡量我国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农村“人治”多于“法治”,并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法律意识。一方面,法律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权力与法律具有相互对立,甚至对抗的一面。这是因为,权力是一种人格化的和个别的特殊支配力,而法律是非人格化和普遍的支配力量。而现代民主制度下,当然法大于权力,它不允许任何人和组织有超越于法律至上的特权,不受法律的制约;它还要求法律与领导人的意志发生抵触的时候,必须以法律为准但是法律至上的观念在中国广大农民中还没有完全确立。
那么对于我国农民淡薄的法律意识,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水平
人的法律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相反它是一定社会经济
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上层建筑两大体系所构成。人的法律意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反映社会经济基础。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水平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我国是一个封建统治很长的国家,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农民现在不少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守法意识,对法律存在传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为什么对于保护他们的利益的法律有这种态度和心理呢?我们从低水平的农民法律意识原因分析中了解到,这与农民受教育程度有关。农民的收入低—素质差一一收入低的恶性循环。农村教育问题是“三农”的绝症。如果不改变农村教育状况,难以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不提高就影响到农村现代化法制建设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三,搞好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措施,一个国家的法律教育与该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也是实现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一五”普法到“三五”普法,农村经过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在农民自治,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农村普法工作的现状难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所以如何提高农村普法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着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
这就是我看电影《被告山杠爷》的一些观后感,以及我对中国农民淡薄的法律意识的一些看法,和一些我想到的措施,希望我们的国家加强对我国农民法律方面的教育,不要再出现像山杠爷这样的,因为不懂法,虽初衷是好的,但是却犯法的悲剧。
第二篇:《被告山杠爷》观后感(推荐)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范文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了能够使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人们安居乐业是需要有一定的政策和法规来鞭策的。同因地制宜一样我们的执政党面对的是不同的人,人都是有思想的甚至是封建思想或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生活背景思想意识知识层面等等所以只政策也是有所差别的。不过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依法治国!
整部影片是围绕大家对于写匿名信人的猜测为主线的,引发出一段又一段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关山杠爷治理偏远落后的农村堆堆坪的故事,当然这几个故事分别刻画出山杠爷的执著、先进性、很有领导谋虑的深层人物特点。同时亦体现了由于对法律知识的极度匮乏以至于好心办坏事,从而为了烘托依法治国的必要性的中心思想。
过去在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之下生活的人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学习知识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更何况所谓的自己的人权这种上升到精神的思想境界的东西。所以尽管人们的水深火热多么强烈都不晓得捍卫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的尊严!赤手空拳翻身作主对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并非难事,新中国的成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么?结果呢?人们忍辱负重甘心沦为亡国奴……当然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人们逐渐学会了需要使用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过由于毕竟对知识的匮乏、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人们不知道怎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利!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谁欺负了我们的人我们一定要讲究公平需要以牙还牙,道理是这般,实际上又忘记了人命人权等等!这就是后遗症,为什么到迄今为止,法制尚健全的新中国立还有一些偏远的落后的地区需要有自己的蛮横的一条规矩来整治呢?其实我们客观地考虑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但是他有绝对有选择生存的权利,不管他的人品、学识、身体健健康是什么样的、怎么样过活都是人家的权利。是的,不可否认,人有狭隘、自私、不懂得善待他人等等种种的人性缺陷不过做错了事情,做为旁人我们是不是也有劝慰告诫的义务?因为所谓人字一撇一捺连接而成就是需要相互依赖才能够生存的呀!主观绕回来又由于人的种种不同之处造就了认识上做为上的差池,所以这个时候法律就出来主持公道了,父母管不了的孩子,老师教不成的学生,朋友说不动的损友,老总无奈的下属……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害谁让谁都过不好,只是世间还需要存在人为的道德公道尺度,对恶人以惩罚,还善人以清白。但是我们既然依靠法律就像我们的亲生父母一样我们就必须要学会相信他接受他没一个合理的决定,否则我们还需要他做什么呢?人活着讲求自由这无可厚非,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规矩原则在里面,社会才不会乱套。你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自制力很强不需要法律,纵然这样但是不是所有都如此吧!还是存在一些史上留下来的“游行”意识的,觉得对自己不好了就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所以就仰仗法律这块天平吧!只是学习知识国民有责,还需要全民配合和支持加之政府加大力度的宣传!
不过尽管这依法治国也是必须的,然而从我个人而言也是需要因人而异的吧!否则怎么会从近年来我们参与法庭的时候都是听到法官威严地宣布“本法官认为……”,而且我们的新型法律条款针对不同的人就同一种类同一程度的刑事案件的最终的判决大小有异呢?我们是一个人治的国家,自然凡事以人性为先,不过由于人又都是自私的动物、矛盾的结合体所以说事先有这样一个条条框框是很必要的。
像堆堆平这样偏远的落后农村在当代中国还是不乏少见的,就算这种政策尚少不过村子里的人们还是不少见的吧!对于那些缺乏觉悟的蛮横刁民是不是也只能以恶治恶呢?作为领导响应党的号召没错,积极配合国家发展也没错,抵制歪风邪气更不错,只是这里面有个治理方法的问题!(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xiexiebang.com)山杠爷要做的就是将腐朽的村风转变过来,毕竟由于知识的有限所以做事的方式激烈了点,想要的不过是那个大团圆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回想当年毛泽东、邓小平都是武将出身,自然在指点江上时英勇无比奋起杀敌,不怕留什么后遗症,可咱们需要争取的是人民自由、主权独立,就是说在新时期的建设上我们讲求的是在国家正统一切正常有序的情况下人们生活得安定团结,所以出身政治的第三代领导人事事需要讲究的就是国际后果了。不存在武将粗鲁文官少霸气的问题只是一个时期一个问题的突出性。第一代领导人不是探索出了一条救中国的道路吗?我们现在考虑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国家。说这么多,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镇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现今是法制社会,所以要相信法律,而对于那些不懂法的人们我们必须给予广泛地宣传和耐心地剖析,作为领导带头人更应该如此,由此我想到了培养国家干部是不是也需要全面些呢?不要只求安定结果就忽略了过程,其实往往过程正是会影响结果带给我们的习惯。没有必要的非常的时期我们亦不需要行使非常手段。
依法治国千秋万代,利国利党之本!我们势在必行!
第三篇: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我和大家一起观看了普法影片《被告山杠爷》。影片中山杠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村主任,在那个公安都很少去的太平的村子里,山杠爷一直很好的主持着大局。后来因为用游街的方式教育村里的一名叼妇而使其上吊自杀,被人检举揭发而被告。影片中我对于山杠爷的孙子这个角色思索了很久。自己的爷爷做的,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完全不同。他问过他爷爷,得到的回答是: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那么村规就是国法。而似懂非懂的孙子直接写信给了《法制报》引出了下面的情节。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受良多:农村社会是一个 “熟人”社会,大家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村规是大家所认同的行政规范,而山杠爷那种方式,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合理的。只有他孙子认为那似乎是违法的,这反映出当代人们特别是在农村法制观念的淡薄。出了事情总是按照村约民规来解决。当然这同时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法制的不健全,导致这一法律所不能触及的事情只能用村约民规来解决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一局面,我相信会逐步得到改善。可是我不禁在想:堆堆村里一直所认同的权威去坐牢了,村名的脑海里隐约有了一个法治社会的概念。可是这样一来村民们就真的可以做到事事依法了吗?我想不会这样,堆堆村是一个离现代文明,离法律 很远的地方。一方面村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法律,同时村民们一直所信奉的权威被无情的打破。那么,还有什么力量继续维持着堆堆村和谐下去?堆堆村如何保持自己的善良?这是一个问题。
法制是人们创造出的政治文明成果,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子,人人都应该依法办事,也就是说,要依法治国。这是当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理与法律的冲突。这又该如何处理呢?我想,立法者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民情,考虑到实际的民情呢?是不是应该考虑到去填补现代法律的空白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而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遵守维护法律。这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篇:《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法律文化概论
《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最近两节法律文化课我们观看了电影《被告山杠爷》。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之初四川偏僻小村堆堆坪的故事,故事主人翁是堆堆坪的村支书山杠爷,他是一个强势的人物,在堆堆坪具有极高的权威,在他的治下,原来的赤贫村换上了劳动模范村的新衣,然而他的“治村有方”却因方法过于专制而触犯法律,最终因自己孙子的一封信而成为了被告,将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的思考。为什么一个一心为民,兢兢业业,将村子治理的多年无刑事犯罪的村支书自己却触犯了法律?山杠爷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到底是对是错?如果我处在山杠爷的地位(村支书),生活在类似的村庄(偏僻、落后),面对这些事情,我该怎么办?„„
总的来说,我对山杠爷的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无论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身居什么样的职位,都要在基本的法律框架内履行自己的职责,行驶自己的权力。封建专制统治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糟粕,是决不能用来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的。
山杠爷所生活和治理的村庄,这是一个上世纪90年代在四川偏僻山区的小村庄,贫穷,落后,村里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以农业劳动为主。这个特点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就让我联想到了老师之前讲过的有关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知识。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高度发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要其保护。所以也就不难解释,在与此情况相似的堆堆坪,山杠爷的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治理方式的存在似乎也就有了其基础。但是存在并不一定就合理,小农经济所孕育出的封建专制皇权历来就是中国法律文化被人们所诟病的地方,是中国法律文化中必须根除的糟粕,而这种糟粕在当今社会更是不能如此赤裸裸地存在的。不得不承认,在这种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治理模式下,堆堆坪被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是,用电影中女检察官的一句话说,这种表面上的和谐是在损害一大批人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和谐是不合理的。倘若要追求和谐,监狱绝对称得上是模板,但是,那是在完全剥夺犯人们基本人权的条件下才有的和谐,这种和谐能要的吗?
山杠爷经常说“堆堆坪放大了就好比国家,国家缩小了就好比堆堆坪。一个村跟一个国家,说到底是一码事。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 1 / 3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法律文化概论
国家,村规就是国法。把国家看成一个村,国法就是村规”,“国法和村规是一回事,都是用来整治不服管教的刁汉泼妇的”,“吐痰罚款的款款搬到堆堆坪,只怕要笑死人了”。看似有几分道理的话里透露出了他对于法律的认识是较为肤浅的。确实,现有法律条文中有很多在堆堆坪这样的地方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用专制统治来代替它们,基本的法律底线是要恪守的,基本的人权是要维护的,不能因为对象是刁汉泼妇就不尊重他们而随意践踏其人权。法律的普适性和公正性是其存在的必需属性。
那么,如果是我处在山杠爷的地位,生活在类似的村庄,面对这些事情——儿媳殴打婆婆,村民不愿回村种地,懒汉殴打老婆,村民不按时交公粮,党员公然要求退党,我该怎么办?我想我是不会采取与山杠爷一样的做法的。儿媳殴打婆婆,懒汉殴打老婆,这些做法确实很恶劣,本身就违法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会先去找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劝其改正,如果他们不知悔改,我会替被打者拿起法律的武器,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面对村民不愿回村种地的情况,我会先询问这些人自己的意愿,如果他们确实不想回来,我也不会强求,毕竟种地收粮不是农民唯一生存手段,我们应该鼓励大家通过多样的方式走上致富路。农业也不是农村唯一的出路,在维持基本农业生产的情况下,可以寻求其他致富手段,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如果村民不按时交公粮,我会进行说服教育,令其限期内交齐,如果他们拒不执行,我还是会通过法律手段,依法对他们进行严惩,同样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党员公然要求退党是党性觉悟缺失的表现,确实需要严肃处理,但是我不会当众扇其耳光,但我会坚决开除其党籍,视其今后表现再做处理。总之,虽然农村的一些事情确实比较复杂,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怎样,都要在法律框架内需找解决的方式,绝不能用专制统治来解决矛盾,我相信,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可以将农村治理的一样井井有条。
从《被告山杠爷》剧中各方面的矛盾体现看,中国的情理与法律文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冲撞。法与情、理之间,确实有一种令中国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殊东西在。流传于今的成语或熟语,诸如表示行为属性时所用的“合理合法”、“合情合理合法”,标示着情理与法的可能的一致性;甚至标明情理与法律在实践中不一致的熟语,如“合理的不合法”、“合法的不合理”,也在昭示着情理与法的错位与背离情形的普遍性。情理与法有着特殊的联系,而中国人似乎也有一 2 / 3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法律文化概论
种理解法律必得牵扯上情理的特殊情愫。从剧中,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法律文化根深蒂固的专制性,而且在情理的掩饰下,这种专制性似乎又有了其合理性,这是最令人担忧的。但是,糟粕终究是糟粕,是我们在法律文化改革当中所必须剔除的,但这条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从《被告山杠爷》剧中,看到了乡村法律文化中的情理,以及其顽固的封建专制残余,我们有太多太多需要思考的地方,值得我们去质疑,去批判,去改变。“要盖座新学堂,要盖座新学堂„„”听着杠爷的自言自语,让人忍不住心酸。是啊,要盖座新学堂,要让每个孩子都学习知识,只有先懂法,才能更好的去守法!
/ 3
第五篇:《被告山杠爷》观后感
《被告山杠爷》的启示
群山环抱中的堆堆坪是个模范村,山杠爷是村里的最高党政领导人,他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威望极高,深得村民的拥戴。但没想到,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却逼出了人命,使自己成了被告。影片以侦探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突出的典型人物—山杠爷,表现了传统意识、传统行为与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之间的巨大矛盾。深刻揭露了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片中爷孙的感情可谓浓厚而且坚实,但是两个人却是片中的一大矛盾,分别代表了传统礼治和现代法治。山杠爷曾问过虎娃法律是为谁定的,虎娃怯生生的答道是为国家,却又立马改口说是为人民定的。可如果是为人民定的,人心所向的是放过山杠爷,而法律执行者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却背离人民的意愿,又是为何?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第一、解除封闭自治。
堆堆坪处于整个乡最偏僻的地区,而这个乡又处于整个县最偏僻的地区,平时王公安都不经常进去,才造就了山杠爷一人独领天下的自治局面。时下中国很多乡村存有自给自足的因素,法律的触手一旦触及不到,它便会以自己的方式运转,以至于后来无视法律的存在。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解除部分地区的封闭自治,让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每一个的心中。
第二,实现法治与礼治的有机结合。
普法的失败很多时候因为二者的完全分离对抗。我们不能只是盲目地使用所谓的拿来主义,单纯移植西方的法治,而需要用我国的特色礼治融合。法治的实现,应该是与礼治相铺相成,公正的法律和制度要能够与善良风俗与村规民约相互衔接,重建和饱满现有的乡村法律体系,这或许会成为建设法治乡村的一条康庄大道。
第三、从农民发展到公民。
中国的农民很多时候扮演着一种隐身的角色,他们自己的话语权往往不是在自己的手里。而是在那些官员的手中,片中乡民只能通过山杠爷之手才能表达自己的话语,却无法靠自己一人站出来与违法做正面的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一代的出现,农民也意识到自己身为公民的存在价值:强英奋起反对杠爷的侮
辱,虎娃质疑山杠爷的话语,村民告发揭露杠爷的行为。虽然放在当时的环境里,只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但随着普法观念的深入,星星之火足可以燎原,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农民发展成为懂法守法的公民。
第四、从人治到法治。
法律是独立与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封匿名信不仅仅是让山杠爷成为被告,也是一种新时代人们法治思想的觉醒,带领堆堆坪跨入一个以法治取代人治的新时期,投射出依法治国的时代之光。封建传统思想深深影响着老一辈的山杠爷,而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开始又立足于象征新一代的虎娃身上。爷孙的简单对话,突显了人治的恶。不知国法不懂如何尊重百姓,只知以罚制人。这样的山杠爷最终只会被推上法律的被告席。
中国社会自古是以一个礼治为主的社会,秩序维护往往需要借助礼治理念,因此实现依法治国我们要走的路还远。但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的根本国策。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深入每一个公民心中的时候,山杠爷的悲剧也就不会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