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
通过这个周的教学,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知道任何事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作为学校课程中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语文,更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解读文本的“法眼”,不仅仅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创意,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认为这样做还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就语文学科而言,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能把法制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达给学生,能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授法制教育。
柏杨小学敖洪林
第二篇: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个人总结
教师:陈油蓉
语文学科的教育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一种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是现代教育崭新而又十分迫切的课题。如何有效地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就成为每个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语文老师应该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根除大脑中的各种贪心邪念,不违法乱纪,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那么如何才能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既学到了知识,又不走错路呢?我想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为主阵地,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中职的学生一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而对自身劳动技能的培养非常在意,但是,我们在教会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这也是学生自己非常关心的方面。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度和适当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就傲雪的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吧作文教学是为教育的重要课堂。正如一位同学在学完《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谈到:
我敬佩文中那位父亲。看到他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的一生是平淡的,没有什么财富可得,但他正直诚实,他用很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我无时无刻不在受父亲的影响,慢慢地拿他的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我不会在无人看管的信号灯前违规,不会随手丢掉任一张纸屑,不会把多找回的零钱据为己有……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三、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慧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总之: 认真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读本,并将法制教育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要形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良好习惯,为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作出突出贡献。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认识到只有将法制教育真正落实到实际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才能在学生心中从小种下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培养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第三篇: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漯河市第十五中学 吴世仿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我们要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深入备课,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内外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一、情感教育至上。
例如革命爱国主义的内容,初一上期以《最后一课》为代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小学生弗郎士幼稚的心灵和眼光,直观地表现出教师韩麦尔对自己母语的爱,实际上寄寓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的爱。小学生弗郎士的“经验”,使课文显得浅显易懂。而到初三年级,爱国主义的内容不但在量上增加了,其表达方式也复杂起来,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要找准精髓,精心组织。
一篇课文依据自身的内容,相对集中地凸现一种思想内容,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思想教育方式上的特殊性,即必须寻找与思想内容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并以此为依托,在进行语基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内容的“渗透”和灌输。笔者的实践证明,一旦抓准了知识点,正确地进行课堂组织,这种思想灌输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三、要丰富载体,灌输教育。
载体,大多由具体的事实、事例、人物等等所组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对某种品格的赞美和对美的热爱。《生命的意义》和《鞋》等课文,既是对保尔和“大个子军人”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描写和赞美,又表现出一种生命哲理的思考,使读者的思维受到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初中语文课这种形象性的特征,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摒弃术语观点直接灌输的方式,而采用形象化的方式,以活泼、直观的手段达到思想灌输的目的。
四、要精挑细选,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新编初中语文各篇都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五、要增强学生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一点儿反思,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第四篇: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渗透法制教育《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是两个质量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盘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在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作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通过指导学生用手来掂量一克物品和一千克物品的重量,让他们感受到一克物品很轻时,借机告诉他们: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对人的危害却很大。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相关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习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第五篇: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反思
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反思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职责中,学校,作为一个集中教育的场所,时刻肩负着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用之才的艰巨任务,而他们成才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小学生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学生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等等,缺乏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以文学的视角,充分、合理、科学的挖掘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法制教育,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也必将使法律的圣洁光芒照射课堂,照亮学生的心灵。
教学中,可注重导语渗透: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主旨和思想灵魂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时机,可谓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在导语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起到上面的作用,还能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本文内容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法制在文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渗透了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也可注重语文实践活动渗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班里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的绝佳途径。
我认为,语文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活动。例如,举行“关爱动物”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开展“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毒品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是对一个社会的严重危害;举行“小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让学生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算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建立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的基础上,并不等同于脱离语文教学实际,把语文课上成了法制课。相反,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更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来。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上,通过对语文学科教学中多种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了从内容、手段、途径、方式等方面对陈旧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模式进行法制教育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尝试,是学校、教师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它不仅强化了师生的法制意识,提升了师生的法律水平,而且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