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革命史读后感
法国革命史读后感
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法国的书籍,认为法国革命史这本书能让我更好的了解法国,因为本人不太喜爱读书,所以并没有读完,有哪些见解不合理,还请老师见谅。
这本书是由法国历史学家米涅所写,他对法国革命史提出了比较新颖的看法,震动了舆论界。米涅1796年5月8日生于普罗旺斯首府艾克斯,1884年3月24日卒于巴黎。1824年以发表《法国革命史》而成名。它明确指出:法国“革命不可避免”。米涅在此书中以阶级斗争观点叙述了法国历史的巨变。他认为中世纪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法国革命所经历的时期“就是构成法兰西民族的几个阶级争夺政权”的年代。“两个敌对阶级在准备国内战争和国外战争。”米涅尖锐批判封建制度,认为“不可能回避革命”,第三等级与封建贵族之间必然展开生死搏斗。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阶级斗争。作者看到了这场斗争的历史意义,他指出:“斗争既已开始,必定是某种制度的胜利。”“在革命时期,旧社会被摧毁了,而在帝国时期,则建立了新社会。
我的感觉是这部书的作者至少是一个经历者。他在此书中提出大量自己的见解,认为整个革命带有必然性,提出许多“必然”和自己认为的原因。作者专注于政治斗争,对于经济和文化等等论据只是稍稍提及,虽然从论断上看,正是经济和文化的因素导致了革命中的许多事件,争论、斗争、分裂、重组等等,但是却言之不详。
作者认为法国革命,虽然发生在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之后,但是却是以后整个欧洲革命的肇始者,所以描述中带有强烈的自豪感,也许这就是现代“民主斗士”带有的优越感的开端吧。革命中,议会中议员激情乱斗,议会大门外,民众、警察、军队轮番的包围,城市中各个俱乐部就是党派大本营,械斗不断,全国各地各种思想混乱,都想自制,不过不论革命方还是保王党都不允许,于是军队讨伐和起义此起彼伏。革命者和保王党都丝毫没有同情心,公开处决、私下枪毙,到处都是,真是毫无法制,只有权利斗争。
作者的观点的确比较新颖,只是后人对此事的看法不同,这也是人自由意识的体现。
第二篇:延安革命史
延安革命斗争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2年西北党组织成立—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后,1922年8月,陕西也建立了党团组织。陕西的党团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逐步把陕西的革命斗争推向高潮。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陕西出现了刘志丹和谢子长两位民族英雄。刘志丹,1903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他和谢子长一起领导了渭华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先后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红26军、27军总指挥、红2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瓦窑堡警备司令、北路军总指挥和红28军军长。1936年4月率部东征抗日时,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遭国民党反动派阻击,英勇牺牲,时年34岁。毛泽东称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为了纪念他,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保安县命名为“志丹县”。谢子长,1897年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组织领导了清涧起义,1928年5月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
历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陕甘游击队总指挥、红26军第42师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曾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后在清涧河口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身负重伤,1935年2月,因伤势恶化在安定县逝世。为了纪念他,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安定县命名为“子长县”。1932年2月,刘志丹、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抵达照金(今耀县境内),创立了照金革命根据地。
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1933年3月,陕甘边特委成立。11月,红26军42师回到南梁地区,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建立了南梁革命根据地,并于1934年11月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政府主席。与此同时,谢子长率领陕北游击队开辟了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随着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的发展,两块根据地日益接近。1935年2月5日,陕甘边和陕北特委在子长县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先后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从而把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初步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保存的革命根据地。第二阶段:(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千难万险,行程两万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10月22日,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讨论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行动方针,作出了把陕北作为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随后,中央红军南下到达甘泉县下寺湾,在这里纠正了陕北肃反错误,释放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习仲勋等受害同志,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据地。11月21日至24日,中央红军在富县直罗镇赢得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在瓦窑堡期间,中央红军还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撤离瓦窑堡,并于7月3日抵达保安(今志丹县)。1936年12月12日,驻扎在西安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受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扣押了亲赴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在保安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形势,商讨对策,作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决策。并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去西安,协助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由此实现了国内战争到全面抗战的重大转变。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凤凰山麓成为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的第一个驻地。1937年2月,国共两党的合作由秘密走向公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中央在延安及时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民族迅速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全面抗战。并召开了延安干部紧急动员大会,整编部队,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同时,致电蒋介石,红军主力将要全面投入抗日。
随后,蒋介石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领导八路军的抗日军事行动。长征前留在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八路军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抗击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作战1600余次,歼敌5.4万多人,收复了大片国土,创建了19块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大量日军,阻止了敌人的战略进攻,使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此期间,毛泽东在延安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战争与战略问题》等许多军事著作,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抗战期间,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权建设。1937年9月,中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正式宣告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为首任政府主席。10月12日,国民党南京政府行政院会议通过决议,承认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一个模范的抗日民主区,中央在边区实行了广泛的民主,在县、区、乡都实行民主选举,还选举产生了参议员。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光辉著作对边区政权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边区又进行了精兵简政,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减轻了人民负担,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冲破重重阻力,跋山涉水奔向延安。为了造就抗日救国的人才,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创办了30多所干部学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央到延安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军事学府,先后培养了10多万德才兼备的抗日军政人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是培养党的中高级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毛泽东于1943年还为中央党校亲笔题写了“实事求是”的题词,这个题词一直被奉为中央党校的办学宗旨,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延安时期,党中央特别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41年7月,将陕北公学的民族部、中央党校民族班以及抗大、女大的少数民族学员集中起来,成立了延安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汇聚了藏、蒙、回、苗、彝、满、汉等各民族的优秀青年。桑吉悦希、扎喜旺徐、沙那、孟特尔、袁效则、罗德干、王寿才等都是藏族学员。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及社会风俗的藏族研究室、蒙古族研究室和回族研究室。在课程设置上,还开设了藏文、蒙文等少数民族语言课程。而且,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学员也格外关照,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予特殊优待,每人每月多发10斤白面,每人每年加发一套单衣、一套棉衣。每逢民族节日,还按照民族风俗习惯庆祝、会餐。在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民族学院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党的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和相互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对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延安时期,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了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边区的财政经济和军民生活遇到极大困难。1941年到1942年,边区几乎到了没有衣穿,没有饭吃的严重地步。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势,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迅速在军队、机关、学校、工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央领导带头参加劳动,毛泽东和他的警卫人员在杨家岭挖地种菜;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坪种菜;周恩来、任弼时参加纺线比赛。1941年3月,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开荒种地,经过3年的辛勤劳动,把昔日一派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大生产运动不仅使陕甘宁边区克服了困难,度过了难关,达到了丰衣足食,而且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改善了党政、军政、军民关系,积累了生产建设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从事经济工作的专家和人才,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奠定了基础。1942年2月,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拉开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序幕。
整风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任务,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风运动方针。经过全党的整风,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了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解决了党内存在的矛盾,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和统一,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胜利召开,历时50天。大会选举出了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位同志组成的中央书记处,明确地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七大”也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永久地载入了史册。第三阶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7年中央离开延安)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蒋介石向毛泽东发出了去重庆“共商国事”的邀请,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赴重庆谈判。通过谈判,中国共产党不仅保住了八年抗战所取得的成果,而且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利地位。在此期间,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并派10万部队和2万干部奔赴东北开展工作,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7年3月,蒋介石违背谈判协议,调集了39个旅、23万多人的部队大举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中央主动放弃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在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与进犯的敌人周旋;刘少奇、朱德前往华北,组织华北前线的对敌斗争。从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历时1年零5天,行程1000多公里,在陕北成功地指挥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1948年4月22日,西北人民解放军胜利收复延安。1948年3月28日,毛主席和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迁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在那里指挥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全国的解放。
摘自延安革命史
第三篇:《法国寻宝记》读后感
《法国寻宝记》读后感
我在假期里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法国寻宝记》。这是一个关于宝石的故事,书中讲了不少宝石的知识,还介绍了法国三大美食及桑西钻石,摄政王钻石,佛罗伦萨钻石和希望蓝钻石等等。
佛罗伦萨钻石是一颗失踪已久的充满传奇色彩的钻石,根据历史记载,佛罗伦萨钻石重137克拉,为双玫瑰花型,有126个切割面,因此拥有绝佳的色泽与亮度。佛罗伦萨钻石于20世纪中期失踪,这颗钻石是16世纪葡萄牙军队从印度夺走的。19世纪被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拥有。后来据说这颗钻石出现在瑞士,布卡就到了瑞士,通过IP地址找到拥有这个钻石的人。在这之前,有一位男子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换了一颗水钻给她,并偷了这颗钻石逃到了法国准备卖掉。布卡马上坐上开往法国的火车,正巧碰到了那个男子,罗拉用美人计拿到了钻石。决斗一会儿后布卡被抓住了,后来又聪明地拿到了钻石。那个男子也被警察抓住了,最后布卡把钻石捐给了卢浮博物馆。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布卡很勇敢,因为这颗钻石失踪好多年,还有魔法的诅咒。通过这本书我还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我了解了法国的历史和法国的历史人物:有拿破仑、法国被判死刑的国王路易
十六、法国王妃玛丽安托瓦特等很多历史人物。我还了解了许多关于钻石的知识:要知道一颗钻石的品质,就从4C来判断:颜色COLOUR、净度CLARATY、切工CUT、重量CARAT。有机会我还一定要去法国品尝三大美食:鹅肝、鱼子酱、松露。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布卡的勇敢与智慧,我也领悟到了,勇气与智慧是不可少的,比如我做电的实验,短路到电池都冒火花了,但我始终不退缩,不畏惧。智慧更加是重中之重,例如学习,学的知识不是死板地用,而是活学活用,而活学活用也是要智慧的。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给了我不少知识,也让我随着布卡来到法国展开惊险的寻宝之旅。
第四篇:闽西革命史调查报告
闽西革命史调查报告
前言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为进一步充分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以闽西博物馆为重点,开展了实践调查,同时也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时间:2013年5月1日—5月3日
实践地点:闽西博物馆
实践内容:参观闽西革命博物馆,了解闽西革命史 实践方式:实地参观
简介
闽西简介
闽西是一区位的名称,古指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今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及三明两地市的部分辖区。上杭,永定,连城,武平,长汀,清流,宁化,明溪八县从人文和资源而言,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简介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在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议下于1986年建立的,是龙岩市唯一的一座综合性的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单位级别设置为副处级,行政隶属于市文化与出版局,现有人员编制15人,内设办公室、文物科、资料科、保卫科和宣传接待科室,同时加挂龙岩市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荣获“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是龙岩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实地参观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和闽西革命烈士纪念馆所陈列的展览,记载着1919年至1949年闽西这段辉煌厚重的革命历史。“两馆”陈列改版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和争创全国十大精品展览的目标要求建设。改版后,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文物、大幅油画、雕塑,不仅展示了闽西革命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史实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闽西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的足迹,还全面展示了闽西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积极支持革命、投身革命,在革命的征途上谱写的一曲曲壮丽凯歌及闽西革命薪火相传、燃烧不熄,赢得“二十年红旗不倒”光荣赞誉的历史。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有《闽西人民革命斗争史》、《闽西儿女战斗在祖国大地》、《发展中的闽西》等三个专题展览。展览充分运用大量的文物、历史照片和资料,再现了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波澜壮阔、不屈不挠的斗争及坚持“二十年红旗不倒”辉煌历史;讴歌了闽西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在中华大地的壮志豪情。
在一楼主题展厅中,陈列了《闽西人民革命史》、《闽西儿女战斗在祖国大地》专题展览,较为完整地展现了闽西辉煌的斗争史。在二
楼展厅中结合龙岩市的实际情况和重大的节假日、纪念日举办了《红岩魂》、《载人飞船、火箭、卫星、尖端武器大型科普展》、《发展中的闽西》、《革命老同志书画展》、《长征,从这里开始》、《共和国将帅的摇篮》等许多专题展览。同时,将在主题展览中完成《红色闽西》陈列改版,采用模拟历史景观、落地布景、电子显示屏、雕塑以及声光电相结合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布展,进一步发挥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应有的作用。
参观闽西博物馆时,我们的内心深深被闽西革命老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所震撼。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刘亚楼的上将服;杨成武将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指挥黄土岭战役是使用过的望眼镜;保存完好的明龙泉瓷瓶和由庆荣号禄余手抄的《双状元》剧本等等。 存在问题
尽管闽西革命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整,但在开发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参观为主,参与不足
闽西革命史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不仅应当只是浅层次的展示现存的革命历史遗迹或纪念物或过去的历史事件、故事等。还需要求经营者运用聪明才智,结合经营手段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入方式和体感心受的体验效果,使红色旅游效应从“眼睛文化”过渡到“心性文化”再深刻到心灵的境界。
表现形式单一
基本上所有的闽西红色旅游景区都沿用着“图片+文字+实物+讲
解”的固定模式向旅游者进行景点内容的介绍。但是在几乎所有的闽西红色旅游资源都采用这种表现形式时,由于手段的大量雷同,是旅游者对于红色文化的实际内容及其意义的了解失去了兴趣。因此,希望通过红色旅游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往往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改进建议
古田会议旧址群的拓展和相关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长汀“红色小上海”和红军长征起点的重点开发战略。 科学整合、优化配置红色资源,努力塑造“红色闽西”形象。 深入挖掘、研究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不断丰富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展望
如今的中国,已经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势愈发复杂的情况下,中国仍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战,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让我们每一个参观的同学怀着对中国璀璨文化历史的感受和理解更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于学习和实践,继续革命前辈们奋斗终身的事业,积极发挥现代大学生团员的特色,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名大学生,我们深知战争的年代造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智能,为祖国贡献的机会。我们坚信,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也深切地了解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懂得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要发奋学习,认真专研,开拓视野,学会自强独立,乐于助人,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12级英本三班刘学孜 林雅芳 苏丽玲
杨增财 张穗阳 王能超
第五篇:《一**〇年英国革命史》读后感
读《一**〇年英国革命史》有感
1640年在英国首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随后英国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君主立宪制。而后引发了一系列革命浪潮,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则是资产阶级对封建统治的第一次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大大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扩张性也推动英国成为了后来的“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创造、进取精神也为英国后来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看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努力,起到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对世界历史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大陆,英国革命却是孤立的,封建势力仍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开了审判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的国家元首的先河,这一史无前例的事件更是引起了欧洲大陆君主们的恐慌。而根据英国著名律师杰弗里·罗伯逊的《弑君者》一书,我们知道当时审判查理一世的律师约翰•库克却是在查理一世被砍头的十一年后,被查理二世五马分尸弃于市。当时革命所遇阻力之大,封建势力的顽固可见一斑。
有一个疑惑困扰我已久,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两种典型模式,一个渐进改良一个彻底颠覆,究竟哪一种模式更为合理?或者说对社会的伤害更少?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是号称未流一滴血的非暴力革命。看似更为文明的革命方式,然则革命前1640年查理一世之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并非全无暴力。革命后虽然英国政体不断改良,但今天英国王室被指开销大及王室丑闻等问题亦引起了对王室是否有保留必要的一些争论。特别是今天在美国式民主政体---总统共和制广而运用的情况下,对英日的君主立宪政体难免有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之嫌。日本二战后保留天皇这一行为常被人们理解为为军国主义埋下了隐患,然而对于有着深厚民主渊源的英国,显然没有此顾虑,英国的王室贵族也已逐渐演变为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反观法国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最为彻底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因为法国的封建势力较大,资产阶级难以与法国封建势力达成妥协,因此法国革命是彻底的,暴力的,革命的。法国革命发表的《人权宣言》更是日后美国革命《独立宣言》的模版,革命中形成的“三权分立”思想日后亦为美国所沿用可见其革命的影响之深远。然而此后法兰西共和国与法兰西帝国的不断轮替,封建势力的不断重现,显然表明了法国革命并不“彻底”,虽然最终还是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而法国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资产阶级革命则是相辅相成的结果。今天的法国政体是与美国一样的总统共和制,资产阶级取得绝对统治,是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的表现。
《一**〇年英国革命史》一书为法国历史学家F.基佐所著。作者撰写此书是在英国革命发生一个多世纪之后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有条件运用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因而该书对英国革命的描写,叙事详实生动,内容十分丰富。观之此书,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英国革命,革命的发展进程,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命运,从而对英国革命有进一步的认识。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将查理一世即位到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段历史详细
地分为八个部分,1625年~1629年,1629年~1640年,1640年~1642年,1642年~1643年,1643年~1645年,1645年~1646年,1646年~1647年,1647年~1649年。通过详细生动的叙述重现了这段历史。
本书主要讲述了三大时期,即其一为查理一世统治时期(1625~1649年),革命在孕育之中,而且逐渐成长壮大。其二为长期国会和克伦威尔时期(1649~1660年)尝试建立资产阶级形式的政府,称为共和国,但是最终失败。其三为王朝反动时期,查理二世时期有短暂的成功。由于以绝对权力为目标的詹姆士二世的盲目私欲,革命成就被破坏殆尽。直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才算最终完成,英国从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产阶级也在历史上第一次打败封建势力,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作者是一个亲身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人,因而对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他主要是从英法革命的同一性方面思考,作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者,从资产阶级的角度出发,对英法革命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虽然未能完全解决我的困惑,但亦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对英法革命的理解,因而我认为本书从英法革命历史研究的角度看,是有重要价值意义的。面对一些人对革命或是褒扬或是贬责的态度,作者认为,革命的发生不但没有中断欧洲事物的自然进程,而且,不论是英国革命或是法国革命,人们所说所做的,都是在革命爆发前已经被人们说过,做过,或企过很多次了的。即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是应运而生。例如人们早已宣告过绝对权利为非法,关于法律和租税必须经人民的自由同意,以及人民武装自卫的权利,是封建制度的基本原则。教会亦多次重申托利多第四次会议公布的法令中记载的圣·伊西多的话:“依正义统治其人民的才是君王;凡不如是而反其道而行之的,他就不再是君王。”人们反对特权,企求更多的平等,这也是用皇权的进步来衡量的。权利只许通过选举来赋予,这是教会的内部治理机构的根本原则,而教会也一贯根据它们行事,而且曾经强调宣告此项原则的价值。由此观之,无论考虑到国家的治理,或者公民权利立法,财产或人身,自由权利,没有一件是它们本身创造出来的,也找不到一件在过去我们认为正常的年代里所完全不曾有的,不曾存在过的。
而封建贵族曾一度享有特权,是因为他们曾反对了皇族的暴政,行使了自卫的权利并保持了自由的准则。君主曾一度被人民所拥护,是因为他们攻击过封建制度和贵族特权,带来了立法,带来了行政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平等。而教会也曾在中世纪横行于世,因为他们曾在上帝之法下,一视同仁对待所有人民,富有的,贫困的,强者,弱者,大人物,小人物。尊重并培养了科学,建立了学校,赞同知识的传播,使智力活跃。而十七世纪的英国,十八世纪的法国,上述的三者力量已经失去了其历史上的特色,其弊端也逐渐显露。贵族不再保护公众自由。皇权不再热衷取消贵族特权,相反对特权者优待以换取他们的驯服和支持。人民被曾经的领袖们抛弃,当人民的权利和需求逐步增加而统治者反应迟缓时,便挺身而出,承担过去的领袖们不再履行的职责,同时向皇权要求自由,向贵族要求平等,向僧侣们要求人类理智的权利。由此,革命爆发。因此,作者认为,革命是文明的推进,人类事业的进步,人类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故而,无论英法革命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对社会一些阶层的人们造成了伤害,也为另一些阶层的人带来了好处。但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进步,因而英法革命是功大于过的,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人类事业的进步。而革命的渐进改良亦或是暴力颠覆,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其结果是肯定的。至于革命的方式,尽管《一**〇年英国革命史》一书中细致的描述更显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尤其是查理一世被处死时仍保持的从容和淡然,以及后来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但我个人仍然更倾向于英国革命的渐进改良,毕竟从群众心理分析,这是更能让大众理解的方式,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众心理更为成熟,民主也更能深入人心。
此外,从作者本书的写作来看,作者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事先掌握了大量而丰富的史料,而后将其综合解读,再用生动的语言、事件将事件重现。通过作者对英国革命这段历史的细致描述,以及作者对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重要推动作用的理解,除了使我们对英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细致的了解,更让我们明白到,写作历史,研究历史,应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使史料尽量的充分,从而使笔下的历史更接近真实。同时,亦可以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着眼,从笔下所展开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出其关键所在。再从自己所处的时代中汲取生活的养分,将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亘古不变的东西,注入到其所要回顾的时代中去,从而丰富历史,注入血肉,使历史更具有表现力。这也算是作者在历史写作方面给我们的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