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印记读书笔记(共5篇)

时间:2019-05-15 15:1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的印记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的印记读书笔记》。

第一篇:法律的印记读书笔记

1.以文明为义与法治同行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借助于不断成熟的上层建筑的发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律之于多数人,浩瀚、复杂甚至艰涩成为其最初的感性认知,关于法律的书籍则更是让人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人士望而却步。即便是学习法律的人,在研读大量专业书籍、论文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专业疲劳”的心理。为此,换一个语境,用许久不曾触动的思维去审视事物、考虑问题,或许会给你意外的收获。甚至有些让你扼腕兴嗟,百思不得其解的观点和见解也可能会在你跳出这个樊篱后得以显现。

《寻找法律的印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摆脱了法律书籍说理加判例的体例,从法律的起源和发展说起,结合事件和案例发生地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特色,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法律史上经典的,有标志性的事例,立意新颖、生动感人。也正是这一点,吸引我坚持把这本书读了下来,感觉正像标题所注的“从古埃及到美利坚”,环行地球。本书共分为六章,前五章以法律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按照地理概念分别讲述了“地中海沿岸-法律的足印”,“古罗马废墟-法律的沉埋”,“英格兰原野-法学的重生”,“西欧风云-法律的蒙尘”和“新大陆阳光-法治的成长”。第六章从整个法律发展史的角度讲述了一些佚文趣事。通读这本书,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作者的观点,即法起源于人类的行为习惯,法的本质就是公平正义。所以,一切法律的故事都应是关于公平正义的故事,而不是关于刑法镇压、铁窗与镣铐的故事;是关于人类的自由平等的故事,而不是人类的专制与压迫的故事。5000年来,对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热切追求和世界各国世代流传的所罗门、包青天、安提戈涅、苏格拉底等人为追寻正义而不屈不挠的经典法律故事,无形中已成为了一座座记录着人类文明足迹的里程碑。

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作为一名学习了粗浅的法律知识,仰望法律殿堂的初学者,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厚蕴意。法律知识让我对社会进步、经济运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因为物质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是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约束和保障着各项行为的合规化。正是这种有章可循的制度模式,使得人们的行为被合理的调节,进而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有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我们掌控了社会,不如说是我们掌控了自己。

有人说,这本《寻找法律的印迹》是纯法理的,哲学化的,形而上的,因为它讲述了太多的自由价值、公平正义。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无论是掌管行政权力还是调整经济运行,其要旨都应当是遵循客观规律,其宗旨都应当是为人民谋福利,在这个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自由价值和公平正义。本书中讲述的故事,不仅可以再现古老的法治精神的魅力,我们还可以从中透视到现代文明、现代经济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们始终贯穿着我们前行的里程,从未湮灭。下面就让我们用这本书的三个事例来印证这一点。

权利的观念,早在人类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形成。书中记述了假如一个北美的印第安人在雪地上看到一只带箭的小鹿,他不会把它扛回家据为己有,而是会守候在原地几小时甚至几天,直到真正的猎人到来,平等的分享他应得的一块鹿肉。澳洲土著居民如果觉得某一部落表演的歌舞、面具、头饰很好看,而他们又想模仿的话,就会给该部落送去几十头猪和一大批谷果,请求该部落允许他们表演那些歌舞。或许,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尊重他人权利的观念,就是“物权”、“知识产权”的起源。带箭的小鹿,因猎人的劳动而原始取得了它的所有权;某部落对自己的歌舞,当然得拥有表演权。然而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这些权利本身形成的过程,而是相对方对上述权利的尊重。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仍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的企业是否真正懂得的了“权利”的涵义而尊重他人的所得,又是否真正有了“用猪肉谷果换取歌舞表演”的权利意识而保护好自己的智力成果,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相比其他部门法而言,经济领域的法律更新较快,这是由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然而,无论法律如何更新,商事领域自古以来“平等、自由、价值”等最基本的法则是延绵不断的。本书在讲述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时就介绍了其丰富的内容。在这部法典里,商法占了很大的比例,一切关于销售、租赁、易货、贷款、抵押的交易按规定都要签订合同。从法典里可以看到,世界史上最早的“劳工法”也开始出现,无论以何种形式雇工,工资都由法律规定,雇主不能少给一个钱。除此之外,法典对婚姻法、财产法、家庭法、犯罪法也都有涉及,此处不赘。3700多年前的法典已将经济合同法制化,契约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以致我们今天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大量的使用着合同,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景仰和考证,也是实实在在的实现物质财富增长的手段。另外一个特别令我惊叹的是“劳工法”在这部法典中的出现。众所周知,我们国家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原来,历史早就给我们作了注解。“工资由法律规定”既是对劳动关系最直白的描述,也是最关键的规定,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劳资双方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最容易产生纠纷的环节。对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尤其是现有法律尚未给予明确规定的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现代民主社会中法的本质是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以公民权利为中心、以利益冲突的调节为主导的“权利之法”。然而,这项文明成果的取得也是经由“义务本位”的暴力之法被不断推翻而进化发展来的。其间,“人治”与“法治”便成了文明之法发展历程上的一道分水岭。本书给我们讲述了法国历史上一桩冤案得以平反的故事。上尉德雷菲斯因疑证被指控出卖军事情报,并被囚禁于南美洲海面魔鬼岛的石头牢房里,时隔三年,他人造伪证的罪行被揭穿。这让政府和军方非常为难,如果为德雷菲斯平凡,势必会使权力方的形象和荣誉受损。但许多民众坚持认为国家的荣誉必须以真相为基础,经过激烈的争论,甚至是游行、暴动,总统特赦了他。用作者的话说,“公民的权利是很脆弱的,但公民的权利又必须是至高无上的”。是人民为国家、法律而生,还是国家、法律为人民的权利而设?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很好的诠释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我们倡导的依法治国正是在对上述问题作出正确的抉择后形成的决策,我们的制度和法律不能因某一个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某一个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样,我们企业的决策过程也是民主权利、规章制度发挥作用的体现,依法治企的理念彰显了深深契入微观经济领域的法治精神。

法治的社会,法治的精神,始终是现代文明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从《寻找法律的印迹》这本书中,我们回望历史,感慨于古人的先知,更启迪了我们的混沌。自由、公平和正义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步而衍生的,并将会在人类社会前行的历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2.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遗忘不能使之沉睡,因为上帝赋予我们永恒的力量。——题记

初读此书时,我不禁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深深的打动了,我感慨于他的文笔,感慨于它的渊博的法律知识和深厚的法律素养,更感慨于他笔下那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法律故事......合上这本书时,我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它的那份重量是无法衡量的,那份沉甸甸的感觉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于黄草斜阳中寻找,于茫茫大漠黄沙中追逐,穿过地中海沿岸,走过尼罗河畔,踏着古罗马废墟,驰过

英格兰原野,我见证了它的萌芽与成长,西欧的风云巨变,让它蒙尘,新大陆的阳光,让它重见曙光,一步一步,我见证着他的成长,为它的蒙尘而惋惜,为他的成长而欣喜,一点一滴,都收藏在我的心底。恍惚中,听到有人在呐喊:法律既是天理与人情。这一慷慨激昂的天问,如一把利剑,直入人心。既此之后,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追逐法律的先驱,宁死也追求公平与正义的苏格拉底,用自己的鲜血来为全人类赎罪的耶稣,还有蒙眼闭目的正义女神,从《汉莫拉比法典》到《摩西十诫》再到后来的《人权宣言》,无一不闪烁着它独特的光芒,甚至,还会刺痛世俗的双眼。

尼罗河,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法律最早的摇篮。但这个摇篮孕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呢?法律,即公平正义,它是用来保障人权的,它如天之舵,地之柱,舵永远正确,柱从不崩溃。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历史上那次关于“法律正义”的演讲,其声音,虽然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但依然像“润物细无声”的丝丝细雨,飘荡在人们的心田上。

有人曾说过:樱花是一种非常残忍的花,它下面埋的尸体越多,它的花就开的越灿烂。这样的一个说法不禁让我想到了法律,回味它的发展历程,我不禁感慨,人类在学会和平共处,公平正义地驾驭自身社会的道路上,竟然要留那么多的鲜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这条法律之路将会越走越宽阔。阅读了世界的法律,不仅会想到我国的法治建设。我们都知道,法律应该是公正的,它不仅仅是“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更不是统治者与执法官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胡作非为,面对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反思:什么时候,我们中国各地的法院门前,也会矗立起一尊正义女神的雕像,或,给我们的独角神兽双目蒙上一条毛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以德化众,以理服人的国家,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岁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信奉中庸之道,以所谓的“容忍”为美德,殊不知,在这样一个中庸之道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人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不同于道德,于是,我们的国家施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策,以德来教化人民,以法来约束人民,但是,我不禁要问:一个信奉中庸之道的民族,能够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健全的国家吗?恐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吧。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历史的悲歌,发人深省。我们不仅要“忆往昔峥嵘岁月”,更要相信,遗忘并不能使之沉睡,因为上帝赋予了我们永恒的力量。

3《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书评 —— 查看此书介绍 孟思 2010-9-3 12:28:25观古律之幽思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二)》有感

中国也有法的传统吗?拜读余定宇先生的《寻找法律的印迹(2):中国卷--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的过程,我一直怀着这样的质疑和追问。

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律学者,他从自己习惯的历史角度俯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法律思想史,别有况味。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幕幕历史画卷的瞬间,用游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他从中华民族的起源黄河出发,在汾水斜阳下,寻找獬豸神兽的依稀足印;在壶口细雨中,聆听洛阳旧事,感慨郑国子产”铸刑鼎“的传奇;在齐鲁晓风里,徜徉徘徊,静观”百家争鸣“的雄奇壮阔;踏上八百里秦川,与秦始皇虚拟对话,看法家的潮起潮落;回首未央宫,再阅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磅礴大气。

一路的追寻中,余先生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代法学跌宕起伏的印迹,并最终指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中的诟病,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根本出路。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世界著名的法学泰斗陈光中教授称赞余定宇先生:”一位在法学的激流中,为中国的现实和改革出力的纤夫。“ 我想,所谓纤夫,就是在一路奔波中,不流连胜景而负重前行的践行者。

细细品味,其实春秋之前,我国古代法学与西方”古典自然法学“的道路是不谋而合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中国”自然法学“的典型。可是,战国以后,在《法经》所代表的以”刑“为核心的法律文化推动下,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中华法系“。这种重刑轻民、法德结合的法系与以民法为核心的西方”大陆法系“,在核心渊源、法律结构、诉讼程序等方面都大相径庭。

到了隋唐宋,中国古代法学可谓到达鼎盛时期。唐高宗主持制定的《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也标志”中华法系“最终形成。此后,中华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和伊斯兰法系一起,并称为世界的五大法系。不过,自南宋以后直至明清,当”西学东渐“、”西法东来“的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地席卷而过,落后的法律制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中华法系“渐渐动摇。直至清朝末年,随着宣统下台,传承千年的”中华法系“最终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中华法系“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法学领域的集中体现,可为何行至清末就举步维艰了呢? 清朝末年,世界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已是”车轮“前行的主流,但清朝统治者固守君主至上等一系列”祖宗家法“,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统治。后来迫不得已变法修律,只是生硬地东拆西补直至完全穿上西方法系的”大鞋“,始终都没有意识到以法律为代表的上层建筑应由经济基础决定,徒有其表的改变只会南辕北辙。

之后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是中国第一部提出”主权在民“的宪法性文献,但同样没有为”车轮“加上合适的”链条“,变成一纸空文,很快被淹没。

掩卷而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印迹,指的是前人脚踏的地方,也暗示了未来的方向。如果选择一味传承,清末统治者墨守成规的败北,意味着历史早已将道路堵死;如果选择一味照搬,建国后硬套前苏联法学造成的”寒流“,已让闻者不寒而栗。那追寻的意义何在?我想,书中给出了答案。

新一轮的社会主义司法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虽然经过三十年建设,中国社会大踏步地走向”依法治国“,走向”民主法治“;但是在”车轮“的前行中,法律制度仍有滞后与不完善。只有顺应”车轮"前进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通向文明、走向进步。(《寻找法律的印记》

(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第二篇:《法律科学》读书笔记

[瑞典]佩岑尼克:《法律科学》

本书的全名为:《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探讨内容是“法律学说”,法律学说在本书中意指“学者们的思想活动,以及该活动的产物”。①同时它还有另外一重性质,即作为一种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为支持特定立法决定、司法裁决提供一种权威性理由(authority reasons)。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法律学术具有双重性质(Janus-faced):它致力于获得一种法律的知识;但同时,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它又是法律的一部分,因为

②它推动了社会规范的发展”。因此作者给自己的研究对象限定在作为法律学说和

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之上,而不是还有其他可能的性质的法律学说。

其次,主标题——法律科学——实际上是作者对法律学说研究所要达至的目标,也即作者开篇点明的“本书的首要目的是对法律学说(legal doctrine)进行理性的重构。而作者之所以要对法律学说重构是要解决证成的问题,也就是试图确立某种标准来回答什么才是强有力的、有效的命题。而这个标准就是融贯性。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安排前人的智慧来引出自己的融贯性理论呢?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是为全文奠定基调,即在做出法律决策的时候需要对之进行证成,而证成该裁决就需要有效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并不仅仅限定在明显的现行成文法规则,还有原则政策、道德价值以及其他学科比如经济学或社会学的理论。当然这些作为裁决所依赖的前提性理由之间并不一定是一致的,而是存在冲突矛盾、位阶前后的情况,因此就需要对这些理由进行权衡。第一章主要是概括或者笼统性地介绍一般性法律学说。其中不管是法律渊源的多种分类,还是在制定法解释中可供使用的多种论据类型,抑或是证成先例正当性的多种价值标准,都意在说明权衡跟所有这些法学语境的相关性。第二章则比较详细具体地介绍了特殊性法律学说,比如财产的哲学理论、合同中的诚信理论和假设理论、侵权法之证成的哲学理论,及刑罚的哲学证成,这些都体现了“法学理论也可以使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或者辅助性学科,诸如心理学和社会学,法学理论可以使用作为法理学之基础的所有基础类别的哲学研究,即道德理论、政治理论、语言理论、逻辑学、认识论科学理论和形而上学”。③而通过对部门法相关哲学的①

② [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2页。③ 参见[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介绍作者意在说明不管是法学理论的构建还是法律实践,人们都必须权衡各种各样的理由。权衡是不可或缺的。

在强调了法律学说中权衡的必要性之后,接下来作者展开了对法律学说的历史回溯,包括不同学派对法律学说存在不同问题的批判,也有作者对法律学说的辩护。在别人批判与自己辩护的一来一回中作者树立了自己的哲学立场。作者认为法律理论与道德理论之间的关系应该发生“哥白尼式转向”(Copernican inversion)。“不是调试法律理论以符合某个声名狼藉、矛盾重重的道德理论,而

①是代之以使道德理论符合法律理论。”因为所有的哲学都是充满争议的而且具有

严重的问题②,因此作者主张对弱理论(Weak theories)的偏好。即与法律学说证成的相关的哲学理论并非都是绝对正确的,而是具有可反驳性或可废止性。在特定的情势下,一些理由比另一些理由更加强烈就可以造成那些弱理由的废弃,也就是说这些理由之间是可以衡量和废止的。而作者主张对弱理论的偏好,则是要致力于对这些理论进行整合以达到一种融贯的状态,这也就是作者要对法律学说进行规范性重构所要完成的合理性的标准。

在接下来的第四章,作者论述自然法、排他性的法律实证主义和包容性的实证主义对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联的回答,并进而论述了法律的多元主义和道德的相对性。作者坚持法律与道德的紧密联系,主张道德是法律结论的深层次理由,认为证成或辩护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植根于我们社会传统之中的道德考量的具有融惯性的权衡。最终在第五章提出了自己的关键理论,即法律学说的融惯性。

一、何为融贯性?

作者虽然列了“融贯性的概念”的标题,但是作者列举了其他学者关于融贯性的一般性概念之后,并没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在随后的“法律学说的融贯性判准”和“时间流逝中的融贯性”的内容中还是有一些说明。逻辑一致性并不是融贯性的一个充分条件,尽管在任何时候都是完美的融贯性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作者认为“法律的融贯性并不反对改变”。“科学、法律、文化等持续地发生变迁。新的内容与旧的内容在逻辑上可能非常地不一致,但它们仍然能够组成一个融贯的整体”。③还存在着融贯性的附加判断标准。作者列举了在其他条①

② [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113页。[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③ [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第220页。

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理论的融贯性程度的一些取决性因素。①

可以说,法律知识的融贯性重构是受道德哲学中反思平衡理论的启发而形成的,约翰·罗尔斯在他的特定理论语境中如此描绘了反思平衡的特征:“我们或者修改对原初状态的解释;或者修改我们现在的判断„„通过这样的反复来回:有时改正契约环境的条件;有时又撤销我们的判断使之符合原则,我预期最后我们将达到这样一种对原初状态的描述:它既表达了合理的条件,又适合我们所考

②虑的并已及时修正和调整了的判断”。佩岑尼克主张法律论证中的反思平衡并不

像哲学中的反思平衡那样是完全自由的,它受经验证据的限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平衡,即:广泛的、受限制的、被分割的和围绕着普遍接受的共识。③

对法律学说而言,简单的反思平衡过于狭隘,我们需要一种更加广泛的平衡。就合道德性的广泛的反思平衡而言:

一个广泛的反思平衡是由特定人持有的融贯的、三重的信仰体系,也即,(1)一系列特定的道德判断;(2)一系列道德原则;(3)一系列相关的背景理论,它可能包含道德的和非道德的理论。该能动主体可能会来回地回溯或前行,修改他最初的深思熟虑的判断、道德原则以及背景理论,以便达到一种由(1)、(2)及

(3)构成的平衡点。

当然法律学说中的反思平衡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这一过程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也就是说应该受到法律渊源如制定法的约束。由于每一种法学理论都应该以与其自身有着内在一致性的标准为根据,他们都有着不同的范围,有些是相对狭窄的,如侵权法中的充分因果关系理论;有些则贯穿了法律的整个分支,如私法。最终,法教义学中广泛的、受限制的反思平衡被分割了。同时,作为一个整体的法教义学存在着完全统一的结构,最终形成一个与法律有关的接受、推理和偏好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学说的目的不仅在于法律体系内在的平衡,还在于与社会学或哲学的背景知识的平衡,法律与道德或政治有着规范性的联系。佩岑尼克对法律学说的理性重构就是希望借此能在理论上沟通法律与道德。

因此,佩岑尼克的融贯性理论似乎采取的是一种法律教义学的立场,就是一种关于法律知识研究的一种理论体系。学者们通过不同的学术著作形式来研究法律,包括诸如法律手册、专著、释义和教科书等,其中有一种研究方法占据了中①

② 参见[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版,第20页。

③ Alexsander Peczenik, Kinds of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pp.5-6.in: http://peczenik.ivr2003.net/.心的地位,它将私法、公法、刑法等法律实体予以系统化,并使用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对这些系统化的法律实体做分析性的评价阐述,其核心内容是对有效法律的解释和系统化,这就是法教义学。①总而言之,法律学说旨在将法律表述为一套展示不同的抽象层面和依靠支持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原则、规则、元规则和例外。法律学说具有代表性地旨在获得一种融贯的整体性,而这在时间流逝中是相对稳定的。②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作者追求的是达到法律理论的融贯程度。

但是达到法学理论的融贯性并不是作者仅有的目标,同时在另一个层面之上作者追求司法实践中法律论证的融贯性,最终实现法律的正义。法律论证中的融贯关注如何在论证中将其理由(reason)得以融贯的联结,推导出裁判结果。因此,在法律论证中的融贯所最为关注的是作为裁判理由能否形成一个融贯的整体,在这些理由之间能否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结构。

那么,法律论证中的融贯论包含哪些规范性命题?哈格和佩兹尼克提供了一个实践理性上的解释。一般来说,对于行为做出的理由可以分为决定性理由(decisive reason)或排他性理由和起作用的理由(contributing reason),而原则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起作用的理由,它是一种直观(prima facie)上的理由,它指明了可能做出结论的推论方向,但是不能真正决定行为应该如何做出。因此,建立在这样的理由基础上的行为需要考虑到相关的各种理由并且进行衡量(weigh),才能推论出应为(should do)的行为。至于应为(should do)则是由实践理性所决定的,实践理性就是用来衡量各种可能性,深思熟虑后对行为的选择。

之所以将规则看作是决定性理由,是因为规则在其逻辑结构中明确规定了它得以适用的具体条件,这些条件与法律结果直接相联系,一旦某一事实与规则中的条件相符合,相应的法律结果就应当出现。规则是立法者对某一类事实做出的明确性评价,而原则是一种概括性评价,它所表达的只是法律对某一类事实的一种评价倾向。因此,如果规则和原则可以同时适用于某一案件,一般情况下,规则排除原则的适用,没有必要进行衡量,原因在于“规则和原则的不同逻辑作用,而不是规则的强度超过了原则”。③换句话说,如果某一案件事实满足了规则中的条件,这一规则对该案件而言就是可适用的,一个可以排除原则的例外就产生了。①

② 侯学勇:《佩策尼克的融贯性理论研究》,载陈金钊、谢晖主编:《法律方法》(第七卷)。[瑞典]亚历山大·佩岑尼克:《法律科学》,桂晓伟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③ Jaap Jage, Aleksander Peczenik, Law, Morals and Defeasibility, Ratio Juris 13(2000), p.310.所以,一个原则的例外就是与其相反的规则的存在,如果这一规则可以涵摄这一案件,规则的适用将决定案件的结果。

但是规则同样能够被权衡,而且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着规则被权衡的情况,尽管在多数情况下规则冲突是不需要衡量的。针对一个具体案件,存在两个甚至多个规则都可以涵摄这一事实时,司法者可以通过适用事先规定好的规则间的优先次序来避免衡量。这一优先次序在法理学中实际上就是法的效力层次问题。在存在规则冲突的情况下,法律论证中直接适用这些技术规则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在个别情况下,规则之间的冲突是需要衡量的。当针对一个规则存在例外时,该规则用于论证可能被否定,如针对“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这一规则存在一个例外,即张三因为医疗目的需要酒,这样一个事实将导致普遍性禁止规则的一个例外,张三不能饮酒这一结论应当被撤销。

佩岑尼克认为对于原因的权衡过程在论证中处于核心位置。在理论上,每一个原因都能并都应该相对于其他原因被权衡。每一个法律规则,就如法律制定者所展示的那样,都可能是衡量(weigh)和权衡(balancing)法律原则的结果。所以,当一个人认为他应当做什么时,必须考虑与之相关联的所有(道德)原则和价值,一项明确的法律义务是在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衡量和权衡的基础上得以确定的。①

通常情况下,在确定规则内容时对“所有关联因素”的衡量或权衡这一过程是由立法者来完成的,他们把对道德或价值进行衡量的结果凝固在规则的文字表达上,司法者或一般公众只要根据法律规则的字面含义应用于个案的解决即可。这种案件通常被称作常规案件,涉及“常规案件的法律思考”,此时,我们无需衡量规则,而假定它们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难案件的法律思考”,这种情况下,规则和原则在衡量的基础上都是可反驳的(defeasibility)。“所有的法律规范都在其内容的可改变性意义上,具有可反驳性的特色。”②可反驳性的意义是指:对于一个法律命题或结论而言,既有支持它的许多理由也可能有更多反对它的理由,某些真或正确的命题并不绝对或恒久性地为真,这些命题的真或正确性随时可能被更强的反面论证所否定。而且也并不仅仅如此,对于法律规范的① Alexsander Peczenik, Jumps and Logic in the Law: What Can One Except from Logical Models of Legal Argumenta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4,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p.299.② Alexsander Peczenik.The Passion for Reason[A].Luc Wintgens.The Law 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My Philosophy of Law[C].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理解是基于对法律规范的文本的理解,因此法律解释必不可少,对于一个法律推论中的规范命题,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获得对于其内容的确定的认识。因此作为推论前提的法律规范如果不能保证其真,则推论则是可反驳的。

第三篇:“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神龙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它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呀嘛另安排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学大寨,赶大寨,一首60年代中期家喻户晓的群众歌曲,把我带入了对学大寨年代的回忆之中。大寨,原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农村实行农田责任制,土地分产到户,“农业学大寨”也就随之而终止。农业学大寨运动前后经历了1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历时最长的一次运动。我经历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64年学大寨开始,到1967年夏天,这个时期在校读书,接触的新闻传媒极少,每天早上6点半,学校组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从广播里听到了学大寨,大街上的标语,帮助加深了记忆。1967年夏天,初中毕业,回家当了农民,直接投入了“学大寨”劳动,亲身感受了学大寨的魅力,红旗猎猎,喇叭声声,车欢人叫,热闹非凡,场面壮观。每个人干起活来都不示弱,“农业学大寨”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1968年秋后,参加黄壁庄水库建设大会战,这是石家庄地区的学大寨战场,自己被评为劳动模范,大会发言,登台领奖,也着实荣耀了一把。并因此而被推荐进入供销社工作。真正对学大寨运动的感受,当属调入县委机关的1974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是全国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高潮时期,又遇戛然而止的急转弯。1974年11月,调入县委后,抽调在学大寨办公室工作。这是全县的中心工作办公室,主要力量是从县委办、宣传部、组织部抽调。当年,特别是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之后,全县学大寨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大批干部职工,组成学大寨工作队,进驻农村推动工作。尤其是冬春季节,平整土地、改河造地、挖渠打井、建方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遍地开花,全县社社有工程,村村有战场,到处是战天斗地的壮观场面。红旗招展,人海人山,炮声隆隆,喊声震天。这是当年“农业学大寨”工地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我县贫水状况,县里决定,倾全县之力,开“三渠”、引“三水”入元。引岗渠、引槐渠、长村水库及“八一”水库防渗工程,是那几年全县主战场(引甘渠项目没有动工),施工队伍由各公社从村抽调强壮劳力组成。民工吃住、报酬由各村自理,整个工地参战民工最多上万人。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学大寨,赶昔阳,正定栾城做榜样,大干两年过黄河(粮食亩产500斤)!大干五年过长江(亩产800斤)!”地区对县,县对各公社、各村,逐级下达赶超目标,并以农田建设工程和粮棉产量衡量决定各级干部升降,落后的地方限期改变面貌,从上到下提出了带有政治高压的口号:“一年不行,两年行不行?三年、四年总可以了吧?!”意思是最多限期三年、四年改变面貌,不然迫降或走人。在全县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的县委周书记,因实事求是上报粮棉产量,元氏县排名靠后,在全县1000多名四级干部参加的学大寨会议期间,被地委突然调动,含泪而走。高压之下,一些村搞“帮忙田”,少报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些村浮夸虚报产量,成了“高产穷队”。一些村在“想过江,种高粱”的驱使下,大量种植高粱,又因高梁营养品质和适口性差,国家征购不要,只好苦了社员。那几年,各级干部带头参加劳动,“与贫下中农划等号”,提出了县乡村干部参加劳动的“一、二、三”。即:县级干部每年必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百天,公社(乡)干部必须劳动二百天,大队(村)干部必须劳动三百天.还制定了考核办法:每个干部自带记工本,县乡村三级干部在哪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就由哪个生产队的队长签名记工,每年一汇总,汇报到县革委办公室。开会时,县领导还要检查干部手上有没有茧子。实际上,这个标准定得太高,一般都达不到,因此,生产队长通情达理,对参加劳动的县干部都热情地说:“领导来,就是无穷的力量。”只要到工地劳动,就算一天。说实话,那时候三级干部参加劳动形成了制度,只要有时间,就自觉参加。干部参加劳动期间,一律到农民家吃派饭,每天付给管饭的家庭四毛钱,一斤二两粮票。农民看到干部们干活都挺累的,都愿意做点好吃的,全家人和干部一起吃。那时候,农民们不习惯叫干部的职务,一般喜欢在姓前加上“老”字,叫“老张”、“老李”什么的。干部和社员一家在一起说说笑笑,边吃边谈,也挺高兴,密切了关系,还能了解到实情。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干部群众充满一股豪气和冲天的干劲,形成了攻坚克难的无穷力量。“大干加苦干,建成大寨县”、“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天上的月星,夜战的明灯”、“贫下中农学哲学,雄心壮志震山河”等口号。因此,遇到困难大家都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尽快克服。比如,解决苏阳公社“三庄”缺水,隔山十几里,从苏村修建九龙口扬水站,解决了春夏播种无水难题。跨越三县的“引岗渠”,凿洞,劈山,架桥,挖沟,硬是靠人工,奋战几年,从百十里之外,把水引来,真是受益匪浅。那几年,县学大寨办公室任务繁重,忙得不可开交。向地区学大寨办公室每天一次口头电话汇报,每周一次书面汇报。县里的现场观摩会、电话会、经验交流会、分片汇报会,隔三差五不断,而且大部分是起早贪黑。我们办公室一般除留一人值班守电话外,两人搭伴,骑自行车下去了解工作进度,总结先进典型,解剖落后原因。为组织筹备各种会议,赶写领导讲话、典型材料,经常昼夜“连轴转”。骑车下乡每天来回少则三、四十里,一般六、七十里,到山区村至少要100多里。全县200多个行政村,基本上每月转一遍。山区的牛家庄、佃户营、杨家寨,平原的万年、院家村、大陈庄、西尖中等都是当年的先进典型,好几个村支部书记成绩突出、贡献大后来转为国家干部。轰轰烈烈地农业学大寨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从整个运动方向看来,还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纠正了“等、靠、要”的思想,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大变,农业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二是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如我县的引岗区、山区的改河造地、小型水利工程、平原的方田建设、机井建设等对后来多年的农业增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基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联系群众,不搞特殊化,这种作风,值得永远保持。运动中“左”的方面,除了不适当地搞阶级斗争,伤害了相当一批干部外,主要的还在于,脱离实际地去提高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搞“穷过渡”,限制农民搞家庭副业和发展集市贸易等。在好些地方,不注重科学,不顾群众利益蛮干的事,也时有发生。如河道裁弯取直、建设“人造平原” 等等举措,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一些“左”的东西尽管后来得到纠正,但是,发展农业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问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改变了人民公社的体制,推行了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得以很好地发挥,农业生产有了极大的进步。农业学大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在我的脑子里,仍然若隐若现。全县近7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特别是山区、半山区,那个时期留下的印记随处可见:水库、坑塘、大寨田、河坝、水渠、扬水站......每当看到这些现在还默默奉献的基础设施,总能感受到那种“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场面,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在激励、感染着象我之类的人们。

第四篇:青春印记

青春印记

当科大呼啸的风将火红的枫叶吹落一地时,自己才茫然感知:又到一年的冬天了。不得不说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2011又要随着翻过的日历成为历史了,青春印记里又多了一页,只不过,这一页是泛白空洞的。

青春染指流年,自己输得很惨。

早就习惯了大学里懒散的节拍,早已麻木了“宿舍—食堂—自习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似乎大学校园里再也没有什么新颖的事物能够刺激自己疲惫的神经了,而这片自己曾经无限向往的热土也不再是自由神圣的王国了。自己为青春选择了开始,却无法在流年里把握青春前进的方向。曾经以为年轻的自己有的是精力有的是激情,却未曾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生活的点滴琐事而拖垮、疲惫。本该属于青春的那份张扬、那份活力、那份自信,也渐渐在网络里、在游戏里、在通宵K歌里消伊殆尽。没有人告诉自己,自己也未曾意识到:骄傲的活在青春里的自己,在流年里输得很惨。

年轻触碰远方,自己未曾珍惜。

年轻的自己总是觉着青春很长,就如大一时,自己觉着大学四年很长一样。孰不知,当自己还暗自庆幸拥有无限青春时,青春早已悄悄离自己远去。大学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很快,自己一眨眼的瞬间,也许就成为了永远回不来的过去。突然想起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大学生活、我们的青春哪里去了?本该充实的日子未曾充实,本应珍惜的时光未曾珍惜,或许待到毕业时,自己会轻启薄唇,幽幽一吐:“大学过的真快啊!”然后,带着遗憾和不舍转身,黯然离去。

岁月奏响警钟,现在改变为时不晚。

颓废茫然过后,岁月留给自己的是脸上不易荡起的笑容和心底不堪面对的现实。面对青春的远逝,自己总是不屑,每天清晨仍然在抱怨与不满中挣扎起床,无聊又无趣的度过索然无味的一天,夜晚又浑浑噩噩的睡去,自己从未想过改变,又或许觉得现在一切都为时已晚了。回头看看,想想自己进入大学后的种种,感觉以前那段日子过得太颓废太消沉了,没有目标、没有规划,甚至感觉不到一点青春的冲劲和朝气,年少的自己从来都没有珍惜过青春,也从来没有真正融入过大学生活,这不是我想要的青春,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必须要改变!其实,自己心里清楚,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都蕴含着改变命运的契机,只要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会晚。某一天清晨醒来,当自己终于鼓起勇气去面对现实时,欣然发现:这一刻的青春是那么的闪耀动人。

流年绽放的青春,迸发出改变一切的力量;

远方年轻的梦想,期待着激情自由地飞翔。

2011,又要轻轻地走了,在这剩余的日子里,自己想要为青春印记中这泛白空洞的一页涂上一点精彩,绘上一片奋起的蓝天。

谨以此文祭奠自己远去的大学生活和那些远逝的青春岁月。

刘海丰

***

经管学院工商管理10—4班

第五篇:活动印记

乌兰小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

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学校全体党员,集体学习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会议由张凯军书记主持,会上,张书记向全体党员阐释了“群众路线”及其重要性,我们党员就应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体教师党员体会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明确了今后学习提高的方向,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群众路线,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为打造平安和谐校园而努力。

时间:2014年3月

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确保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学校设立征求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同时开通征求意见电子邮箱,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宝贵建议。时间:2014年3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热爱中华民族的人生信念,乌兰小学开展以“纪念先烈报效祖国尽责圆梦”主题班队会。全体党员教师分组观摩了此项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育。时间:2014年4月

根据我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张凯军校长对我校教职工进行全员谈话,听取意见和建议。就学校领导班子教育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教师诉求等方面,进行面对面谈话交流。

全体党员深入各教研组倾听老师们提出对学校和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本次面对面的交谈,提高了老师们对学校工作进一步的认识,激励了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责任感,对于今后更好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4年5月

我校将班子成员征求意见表、班子征求意见表、家长征求意见表发送到每位教师,每位家长手中,恳请教师、家长多提宝贵意见。

时间2014年4月13日

乌兰小学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学校全体党员,集体学习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会上,张书记向全体党员阐释了“群众路线”及其重要性。我们党员就应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党员教师应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做出榜样和表率。通过此次学习,全体教师党员体会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明确了今后学习提高的方向,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群众路线,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为打造平安和谐校园而努力。

时间:2014年4月18

乌兰小学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怎样做好一名人民教师座谈会,党员们在谈自己学习心得体会。

要求安排,我校于5月8日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刘云山、赵乐际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视频会议上的讲话。学习王君书记在自治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视频会议上的讲话。学习杨国文在集宁区传达学习贯彻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宗旨,创建平安校园,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对以往的安全措施和规章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我校仔细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值周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管理,杜绝了安全隐患。时间:2014年4月13日

我校组织全体党员召开会议,校党支部书记张凯军就下一步更好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进一步提高党员教师政治素质,提高工作推进的质量和水平,党员带头,以身示范,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工作中,会后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时间:2014年4月17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集宁区教科局“整治中小学和在职教师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工作会议”精神,于4月23日召开了专题会议,结合我校实际,全体教师郑重地在承诺书上签名,保证认真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以实际行动来维护教师队伍群体形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014年4月28日下午,乌兰小学举行了全体教职工参加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学习讲座。本次专题学习的主题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搭建家校联合的桥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孩子在校的学习氛围。近日我校举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此次活动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家长开放日是个平台,有利于家校之间直接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2014年5月7日

为了使家长会开得卓有成效,学校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各项工作。会前印发了“治理乱补课、乱收费、乱订教辅资料的教育三乱双项承诺书”,学生、家长们仔细阅读后在承诺书上签字。

2014年5月12日

下载法律的印记读书笔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的印记读书笔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春印记

    青春印记,我的生活新空间刚刚接到一个很熟悉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是如此的熟悉,那种语调,那种说话的方式,但是,我却依然不敢轻易肯定那个人是谁!一阵周旋之后,他终于说出了......

    青春印记

    青春印记,我的生活新空间 此时,我正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我喜欢在夏日黄昏的时候向窗外望,对面艺术楼零星的几间教室灯还亮着,教室里传来激昂的琴声,让人感觉到似乎弹奏者要表达......

    法律思维-读书笔记4

    四、法律规则证明理论:不知道 五、法律规则的适用技术:不知道 1、一般事例与延展情况(核心事例与边缘地带):不知道 维特根斯坦传统: 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维也纳传统中长大,并坚定......

    将法律进行到底读书笔记

    《将法律进行到底》读书笔记 读了这本书以后,发现自己长了很多见识,特别是对一些法律领域里有名的案例的阅读,以前虽也听闻过,但是都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过,书中作者用诙谐的语言,......

    法律规则-读书笔记2

    法律规则—读书笔记 宪法与行政法—柯乃靖 法的要素是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我国法学界关于法律要素的学说主要分为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众所周......

    读书笔记—西方法律思想史

    读书笔记—西方法律思想史一、摘要:由古春德主编的西方法律思想史首先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然后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研究西方法律思想......

    法律是什么-读书笔记1

    法律是什么? 宪法与行政法柯乃靖 我从第一次正规接受法学教育的第一本书叫做《法学导论》,书的作者我早已忘记,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老师提到过的一句话:“学通法理这门科学,任何法......

    《法律与革命》读书笔记

    《法律与革命》的读后感 首次听说有一个叫做伯尔曼的学者花了40年的岁月,著了一本书,书名为《法律与革命》, 之后我是久久不能回神,深感震撼,课间我无数次的幻想着此书的作者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