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工会组织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下岗职工、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努力探索建立工会长效帮扶特困职工的新路子。为困难职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但是目前导致低收入阶层和特困职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果仅就工会帮扶工作,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不仅难以治本,也使帮扶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工会帮扶工作应在主动融入上着力。因此当前工会帮扶工作的重点是由节日活动型向长效机制型的转变,由抓典型向全域覆盖的结构型转变,由单纯办实事向帮监促全方位保障转变,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必须在思路、载体、方法上等进行不懈地探索。为此,按照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要求,区总工会采取深入基层、走访职工、抽样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围绕我区特困职工、困难职工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工会组织应采取的帮扶对策、建立完善帮扶体系等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中国)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困难职工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职工总数33724人,困难职工(人均280元以下)总数3456人,约占职工总数10%。其中:特困职工(人均245元以下)1058人。特困职工中按年龄结构分类:男50岁以下612人,50岁以上140人,女40岁以上196人,40岁以下110人。按文化结构分,初中以下692人,高中345人,大专以上21人。
从本次调查的困难职工群体来看,其形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所致。
困难职工所属企业绝大部分是停产或半停产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和并轨工作的进行,职工同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在这些困难职工中,只有少数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重新上岗,而绝大多数职工处于非稳定的灵活就业状态。相当一部分困难职工的就业还没有着落点,并且大都是“4050”人员。一家人在同一个企业的比较多,加之企业收入比较低,工资发放又不及时。
(二)因下岗失业所致。
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生活困难。还有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
(三)因子女上学所致。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较低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对于他们本身来说负担太沉重。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家里也就一贫如洗。
(四)因单亲收入低所致。
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这也是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原因。
(五)困患大病所致。
部分职工自己或家人患病,成为沉重的负担。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患伤风感冒之类,到医院也需要数百元治疗费,如果是大病、重病,尤其是癌症,其治疗费用对于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调查结果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者在困难职工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并还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二、我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主要做法
道里区委,区政府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帮扶,资金帮扶,就业帮扶力度。区总工会自开展扶贫济困工作以来,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把扶贫济困工作,作为民心工程,为困难职工办了许多好事和实事,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区总工会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帮扶特困职工工作的认识,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将帮扶工作贯穿全局,并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提出了帮扶工作的思路。成立了以区总主要领导为组长,区总班子为副组长的帮扶领导机构,强化了机制建设和组织领导。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专人负责,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
(二)加强管理,有的放矢,建立档案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对特困职工的情况了如指掌,开展了全覆盖的调查摸底,对全区特困职工的自然情况、家庭人口、经济来源、困难状况及家庭人口构成、经济收入、就业意向、劳动技能、子女就业、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困难原因及困难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登记,摸清底数,建立健全了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了对特困职工的动态管理,做到了“一人一底一策”,实现了掌握动态指数最新,掌握困难情况最新的目的。
(三)强化指导,搭建平台,建立就业救助机制。
再就业是困难职工脱困解贫的根本,因此工会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一是集中帮助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重新上岗。4月11日,区工会在抚顺街举办了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援助五项行动,暨岗位援助,就业培训,创业指导,困难帮扶,维权服务。开展了岗位援助暨招聘大集,有105个单位提供近1000多个岗位,近85%达成协议。二是开展培训服务再就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举办职业培训班,制定培训计划,面对下岗、失业职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再就业,三是利用职介拓展再就业。完善职介组织,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及时、快捷、高效的服务。四是开展“共同约定行动”,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区总于3月3日举行了“共同约定行动”推进大会,企业代表表态,力求企业不减员、不减薪,签定了责任状和约定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走访慰问,雪中送炭,建立常年的送温暖机制。
积极做好走访慰问工作,每逢春节、元旦、“五一”、“十一”、中秋节五大节日,区工会都要走访困难职工,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为有特困证职工送去大米、豆油等慰问品。去年春节,区工会投入10万元,为947名特困职工,51名农民工,40名困难劳模送去价值每人200元的生活用品。
(五)金秋助学,资助寒子,建立就学救助机制。
针对特困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帮助特困职工子女圆大学梦想,区工会广泛开展“金秋助学活动”,通过企业赞助,工会资助,使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的学费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充分感受到工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连续3年,我们和联强,宝宇、大东等公司为70多名考上大学的特困子女解决学费,有的连续资助到学生毕业。工会与企业老总直接深入到特困职工家,送去助学金。哈报以“我们学费有着落”给予报道。
(六)整合资源,减免药费,建立医疗救助机制。
部分街道整合社区资源,解决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与驻街医疗机构为贫困家庭办理就医卡,为困难职工就医提供了有效地帮扶,在求医问药予以优惠。区工会与哈市第十医院、建国药店建立特困职工就医卡。在困难职工中开展了肿瘤、尿毒症、心脏病等重大疾病的调查摸底,进行一次性补助。
(七)领导带头,结成对子,建立“一帮一”长效机制
按照“一帮一”帮扶的要求,区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帮扶,起到了表率作用。总工会多次举行帮扶困难职工捐款活动,到困难职工家中,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项目,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在春节期间,区五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困难职工家庭,问寒问暖,极大地促进了帮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区第二轮“一帮一”工作通过市“一帮一”办验收。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区93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的对子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在帮扶工作中,有些单位的领导认识不到位,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出现工作力度不大,缺乏有效帮扶手段,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协调不到位。
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不是工会一家的事,需要加强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建立起互相配合的有效机制。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与扶贫救助。
(三)宣传不到位。
在帮扶优惠政策的宣传上存在漏洞。许多企业和职工在谈到帮扶优惠政策时,都表示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一些但不清楚具体内容,当然就无法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了。
(四)资金不到位
资金匮乏造成落实力度不够,帮扶工作后劲不足,形成了帮扶工作的瓶颈。有些优惠政策的落实要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撑,才能建立起长效机制。
四、思考与建议
帮扶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周期长,所需资金多等特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需要法规完善配套。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要认识到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委和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帮扶困难职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将帮扶工作实效纳入干部考评主要内容,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二)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就业是解困的根本途径。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首要的目标,落实好已经制定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要帮助困难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切实落实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和金融信贷方面优惠政策。要加大督查落实政策的力度。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就业,通过多种就业渠道,保证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应对困难职工群体辅之以必要保险政策和特殊照顾。要多渠道筹集就业基金,要动员社会捐助,地方财政要保证支出一定比例的就业基金。把保障劳动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凡拖欠职工工资、保险金和集资款的应当限期清偿。对患重大疾病(癌症、白血病等疑难病症)的特困职工,国家和社会要多承担医疗费。
(四)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
帮扶工作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仅仅单纯依靠单方面的力量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工会不能大包大揽,工会也不能代替党委政府做帮扶工作,工会做些辅助的解困工作。建议第三轮“一帮一”活动以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子帮扶困难职工。
(五)进一步发挥社区的作用。
要加强社区建设,要多渠道筹集解困基金,拓宽救助渠道,在“低保”的基础上完善社区综合保障制度,社区要尽快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集就业介绍、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社会保障于一体,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快速、高效、方便的解困服务。
(六)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
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的一个窗口,工会的职责可以通过“中心”来实现,“中心”是帮扶困难职工的一个载题、平台,是工会长效帮扶困难职工的一个机制,上可以为党委和政府分忧,下可为困难职工解愁,因此,党委和政府要在“中心”的编制、人员、资金上予以支持,以达到帮扶困难职工,让困难职工和社会受益的目的。
关于贺兰县工会帮扶工作可持续发展
调 研 报 告
为了深入了解新形势下困难职工群体状况和需求,全面掌握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出台和贯彻情况,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和作用发挥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工会帮扶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日前,我县总工会和职工服务中心以“保障民生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与工会帮扶工作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深入基层,通过走访,大力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在基层”活动,用座谈等各种方法就我县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县困难职工群体的总体情况
1、目前全县共有4089户困难职工档案进入全国帮扶中心系统,其中男性占2274户,女性占1815,35岁以下935户,35-50岁1487户,50岁以上1667户,机关事业单位264户,企业职工3825户。从调研情况总结,当前我县困难职工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改制造成下岗失业744户,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8.2%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部分企业面临改制、停产半停产等问题,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下岗或停产待业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生活陷入困境。
(2)、子女上学1076户,占困难职工总数的26.3%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的特困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教育费用就需要上万元,对于他们本身来说是绝对负担不起的。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家里也就跟着一贫如洗。
(3)、单亲收入低317户,占困难职工总数的7.7%
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4)、本人或直系亲属患大病1135户,占困难职工总数的27.7%
众所周知,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对于大多数职工群体来说,家中一旦有一人患了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完全足以拖垮整个家庭的生活。
(5)、农民工收入低或意外灾害等其他原因共817户,占困难职工总数的20.1%
这部分困难职工中,有少部分因自然灾害等各种不可抗拒因素造成了房屋、财产等损失,生活陷入困境。其余大部分因劳动力素质结构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年龄偏大,技术单一,思想观念陈旧,个人综合素质偏低等原因没有稳定收入,致使生活困难。
二、政府救助困难职工群体的政策措施实施效果
几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劳动、民政、教育、司法、建设等部门多方合作,积极参与、陆续出台了《关于对全县困难职工办理低保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困难职工就医帮扶的通知》、《关于为困难职工子女入学提供帮扶的通知》等帮扶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为114名困难职工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为410名困难职工提供了就医优惠、医疗减免帮扶,仅2009年一年就为33名困难职工子女减免学费22800元。但是因企业少,再就业困难及其他各种客观原因,各个帮扶政策覆盖人群不够完善,宣传力度不够,一部分困难职工因户口,证件等原因不能完全享受我县医疗救助,低保等各种帮扶政策。鉴于此,我县总工会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继续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工作效率,深入困难职工群体当中,努力使各种帮扶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政策覆盖人群,完善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办法,争取使我县困难职工尽快脱困。
三、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以来,我县通过不同方式为全县困难职工提供了困难救助15915人次,其中为困难职工送温暖3930人次,接待困难职工来访1408人次,进行金秋爱心助学1233人次,提供了法律咨询251人次,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50起。与此同时我们与劳动部门配合,对全县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4094人次。对全县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开展了调查,为4089名困难职工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及时掌握了我县困难职工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对全县28家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状况和用工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职业介绍6020人次,先后有3974人与企业签订了合同。2004年3月份通过与县人民医院协商,制定出台了我县困难职工就医优惠办法,并为216名困难职工办理了就医优惠,减轻了他们因医疗费支出过高而造成家庭困难。通过扎实有效的帮扶活动,不仅解决了我县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帮助一部分困难职工解决了困难,拓宽了就业渠道,而且进一步密切了与职工群众的关系,促进了我县社会政治稳定,为我县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县同样地,仍有部分职工的生活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据调查分析,造成这些职工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下岗失业造成职工生活困难,虽然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再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各级工会组织也竭尽全力,狠抓促进再就业的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还是有部分职工难以实现再就业。二是资源枯竭,企业停产、破产造成地域性或行业性的职工生活困难。三是行业不景气和企业经营不善造成职工生活困难。由于部分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经营管理不善,大批职工待岗、放长假,职工收入没有保证,造成了职工生活困难。如我县的乡镇集体企业,木器厂、农机厂等等,由于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绝大多数企业不景气,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四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
水平低造成职工生活困难。我县进入了低保的部分困难职工,所领到的生活费只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加上目前物价上涨,生活就更加困难。五是职工自身原因和天灾人祸等意外因素造成职工生活困难。部分职工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技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下岗失业后难以实现再就业。部分职工由于收入低,遇到自然灾害、生病住院、子女就学等情况,生活就出现了困难。
四、帮扶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突出工会“特色”。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体系,应有着其显著的三大特征。一是群众性,二是独立性,三是主动性。工会组织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对困难职工的自助和互助活动方面有其群众性;工会组织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开展工作,具有工会“特色”;针对帮扶对象的主体是困难职工,工会组织主动适应社会救助工作的变化,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帮扶活动。
(二)推动“格局”形成。工会帮扶体系的格局是:以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为平台,以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的困难职工为重点,以职工互助保障为主要手段,通过建立帮扶网络,实现应急性、保障性和根本性等多层次的帮扶。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作为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平台,集政策咨询、困难救助、职业介绍、法律援助于一体,是工会为职工办实事的重要窗口和有效载体。主要有节日慰问、困难救助、医疗互助、助学帮困、法律援助、就业帮扶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实现源头“维权”。凡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工会组织都要参与进去,充分表达困难职工的愿望,从源头上实现对困难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要大力促进建立与完善各级工会与同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就政策措施出台中涉及职工权益的关键点,职工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协商沟通、交换意见,反映职工的呼声,提出建议和意见,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特别是维护好困难职工的利益。
五、建议
⒈把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作为重点工作。⒉协助政府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
⒊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职工服务中心 柏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