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绵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情况调研报告2
绵阳市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情况调研报告
绵阳市教育技术装备处 于应和
一.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绵阳市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9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5所,普通中专6所,成人中专16所,职业高中12所;教育部
门办19所、其他部门办13所、民办17所;
在校生84353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8663
人,普通中专24133人,成人中专14828
人,职业高中26729人;专任教师2535人,其中:中职408人,普通中专736人,成人中专403人,职业高中988人。
国家级、省级重点中专4所,国家级、省级重点职高6所。开设主要专业:计算
机、电子信息、数控、机电、机械、建材、建筑、烹饪、服装、汽车制造与维修、旅
游航空服务、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等。
已建成2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10
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实习实训基地,10
个重点专业实验室,5个劳动技能鉴定站。
全市中职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70%,硕士学位教师达到1.5%,“双师型”教师
达到30%。
绵阳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得益于市
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依托中国科
技城的优势,紧紧围绕绵阳支柱产业的发
展,抓住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支持绵阳职业
教育发展的机遇,注重整合职教资源,创
新办学模式,组建职教集团,保障财政经
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二.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情况
及分析
尽管绵阳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不断高
涨,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远不能适
应发展需要和市场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是薄弱,老大难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学校校长和教师对职教前景堪忧、信心不
-足、苦苦维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统筹规划、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建设不力、技术装备太差。1.缺乏统筹规划,学校自谋发展。目前,内地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其主要市场仍然是沿海发达地区,而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因素明显薄弱,尤其是涉农专业、师范专业更是越来越少。所以,学校与当地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而得到当地企业对学校技术装备的支助也相对较少。在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竞相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学校之间盲目追赶热门、相互厮杀的现象,缺乏良性竞争态势和发展环境。办得比较好的普通中专,也在不断向大专靠近,尽可能升格。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臵缺乏宏观布局与调控,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9所,其中:开设机电、电气、电子电工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的22所,开设计算机专业的32所,开设机械及加工专业的18所,开设艺术专业的12所,开设服务管理专业的15所,开设烹饪专业的3所。由此可见,专业涉及面太窄,部份专业又太拥挤。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现在已经明显地出现“生源锐减、就业困难,提升升不上去,下马又不甘心”的“鸡肋”现象。普通高校的扩招,给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不稳定性,给学校技术装备的发展构成重要的制约因素。2.缺乏专业师资,学校自培自用。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配臵,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职业高中和民办职业学校专业师资,甚为缺乏。职业高中专业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中学,而且主要是初中,大专院校对口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优秀学生一
般也不愿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普通高中教师一般也不愿意到职业高中任教,造成职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不高,民办职业学校专业师资状况就更差。
职业学校为了开课的需要,只得鼓励和要求文化课教师函授、自学专业课,花钱送教师参加假期高校培训或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但这样的培训班名额非常有限,理论讲述过多,实践操作不足。即是说,目前大部份专业课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型过来的,他们虽然很努力,但很难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加之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重,除了带学生实习时可望接触到生产一线的设备和环境,平常很少有机会亲身参与实践,更难接触到发展迅猛的前沿技术和最新设备。职高的专业教师们反映,由于学校设备落后,所教技术能已落后于市场需要,经常带学生外出实习或就业时,会遇到新问题,教师本人都没有接触过,很难解决,场面很尴尬。
学校也在尝试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外聘专业教师,但往往没有可靠性。学校在没有足够专业师资的情况下,也不敢冒险开设新专业。另一种情况就是,也有个别学校没有不敢开设的专业,先打招牌招生,再找师资顶替,“不行也行”。
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了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又一“瓶颈”,同时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效益不高的重要制约因素。
3.投入严重不足,学校运转艰难。绵阳就职业教育发展,多次出台了红头文件,但“职业院校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的经费投入政策远未落实到位,“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企业按规定提取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市、县政府统筹其中的0.5%用于发展本地职业教育”的规定也没有得到保证。各县市区政府也还未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甚至一些县市区还以多种名义从职业学校中收取多种费用。致使教育部门办中等职业学校运转异常艰难。
4.缺乏专业设备,学校“三实”薄弱。
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实习
(简称“三实”)专用教室或基地及其相应设备非常落后,如果按国家教育部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装备标准和开设专业课的需要计算,现有专业设备及其总投资还不足20%,全市已建成的10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专、职高,2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实训实习基地,10个重点专业实验室,5个劳动技能鉴定站,设备配臵都不达标,更何况一般学校、一般学科、一般“三实”和设备。
市内一所职业高中,开设了数控专业,但仅有一台教学模具型数控车床,一台50年代的淘汰铣床。14个班机械专业,仅有焊工、钳工、车工3个简易实训室,5台陈旧电焊机,35个工位。电子专业7个班,仅有一间教师们自已组装的多功能装配室。计算机专业9个班,加上其它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共有22个班要上计算机课程,5个机房其中3个已严重老化,无法开设动漫课程、无法安装电子商务应用软件、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等。
另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所办烹饪专业6个班,96年专门修建了烹饪专业实训室,但仅能供2个班使用,现所使用餐具、灶具均落后于市场水准。由于场地所限,学生安全重于泰山,不能让学生随时操练刀工。作为老牌的计算机专业,招生年年萎缩,中等教育水平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房设备老化,没有资金更新换代。机械专业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但电焊机只有10台,新老车床只有5台。文科性质、管理性质的的专业更谈不上实训基地建设了。
相比之下,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的专业设备配臵要强得多,他们办学历史长,过去部门办学时,国家和企业投入大,专业设臵指向性明确,与企业紧密相联,“三实”建设基础扎实,学生实训、实习与上岗生产可以平稳过渡。比如:绵阳水电学校、绵阳农业学校、江油工业学校、绵阳卫校、绵阳财贸学校、5所中等师范学校
等,为绵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量可用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实验室装备普遍很差,过去国家有规定,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学仪器设备按普通高中二类配备,但多年来,由于经费体制原因,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仅仅只关注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文化课教学仪器设备是无人问津的状态,可以说要有多差就有多差。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者,对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特点――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开放性特点――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认识不足,对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重视不够,也很难下决心来重点投资。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受普通中小学教学模式和习惯的影响,对职业教育过程中以传授技术、技能、技巧、技艺为主的实践环节,不习惯、不熟悉、不重视、难胜任。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实训条件不足,但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也难。目前,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是学校主动去向用人单位协调、联系,如果不涉及实习成本,不影响企业生产,则容易被接受,比如:服务类、经济管理类、艺术设计类产业等。如果是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将会受到工作环境、机器设备、技术秘密、实习材料、安全责任、食宿条件的影响,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因为国家没有规定,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实习应承担什么义务。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技术装备条件所限,基础实验开设很差,生产性实训开设更差,学生一进入实习阶段就感到茫然,好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用不上,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一般企业也不会主动把车间当作学生的试验场。
民办职业学校“三实”装备两极分化很明显,好的确实很好,差的几乎为“0”,一般规模小的民办职业学校都选择投资成本低的专业,即使需要专业设备,也没有按教学要求装备,而是把重心放在招生上,与其它中等职业学校竞争。
所调查的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均报送
了按办学规模和开设专业教学要求应该补充装备的专业设备,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装备标准一比较,基本上都是需要从0开始,全新装备。而仅电子专业实训室按一般配臵,大约就需要120万元;数控加工实训室145万元;电机电器控制25万元;焊接21万元;制冷制热30万元、汽车维修35万元;数字模拟电路20万元。这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来讲简直是“天方夜谭”。
三.对绵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技术装备的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技术装备不是一个单纯的装备问题,而是政府行为、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作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也仅能从管理上作一些辅助、引导和服务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普遍很差的问题。但可以向决策部门提供一些调研情况和建设性意见。
1.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政府统筹规划、管理职能。
中等职业教育首先要面向市场,但也需要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宏观管理职能,尤其是学校布局、专业设臵等方面。
2.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兼顾劳务转移培训。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应首先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打产业,由此来确定所要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办学水准。在这个基础上,再面向发达地区人才需求,扩展举办相应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
要处理好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市下岗职工培训的关系,两者不能取代。一方面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向外地转移,但更重要的还是系统培养本地所需技能人才。
3.统筹规划办好一批骨干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市场,由地方政府,统筹规划一个区域内的中等
职业教育的学校布局、发展方向、专业设臵。
坚持政府引导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组建一批以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有相关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参加的职教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化、集团化。
绵阳近5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可以选择一批国办普通中专、企业办技工学校、教育部门办职业高中和部份优秀的民办职业学校,根据一段时期内人才需求订单,大致分布到相应学校,每所学校有相对独立的专业设臵。比如,电子信息、机电电工、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为绵阳技能人才需求最多的专业,以具备条件或条件相对较好的一所或几所学校为主体,专心致志地办好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骨干专业、重点专业。
4.横向拓展探索职业教育“三实”建设新机制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实验室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仍然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课教学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基础学科、公共学科、工具学科等文化课程的技术装备和实验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随着综合性学科、边缘学科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分科已经逐渐淡化,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对中等教育文化知识范围所涉及的实验、试验、实践技能,都应扎实掌握。比如:生态环境专业,对于中等教育范围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实验、实训技能,都应该好好学习。制定“标准”,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有关教材,满足实验、实训的教学需要。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课时比例一般为6:4。所以,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要责无旁贷地履行职责,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育技术装备和相关科学的实验室建设。
――加强生产性实训室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首先要立足于校内实训
室的建设,而且要尽能建成生产性实训室,尽可能缩小训练与生产的距离。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所受干扰少,训练目标明确,效果好、效率高,尤其是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在政府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中等职业学校非常明确本校的发展方向和设臵专业,从而就可以按标准规划、分步实施实训室建设与装备。全市22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电子专业,如果每所学校都按标准装备电子实训室,其难度大到几乎是无法实现,如果统筹规划后集中到5所左右的学校开设电子专业,那么按标准装备电子实训室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对集中开设专业,其实训室建设还可以分为校内基础部份和校外合作部份。校内装备基础设备和设施。如果使用率相对较低的重型、高投资设备,可以有三条路子解决装备问题。
一是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把企业的部份生产车间,同时设臵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室或基地,当然这需要政府引导、双方友好合作。
二是可以考虑一定区域内选择地理位臵和条件相对适中的某一所学校,由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化的专业实训室,供几所开设相同专业的学校学生共享使用。类似于对外开放的实验实训中心或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专门供相同专业学生实验、实训。甚至还可以探索,设臵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经营这个“实验实训中心”或“附属医院”,其主要职责就是专门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实验、实训条件,解决生产性实训中的原料消耗、产品市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问题。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规范行为,来保障安全。
三是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合作,把生产性实训室建成劳动技能鉴定站。
四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列项、通过招标方式由专业公司进行虚拟应用软件的开发,供中等职业学校使用,比如: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教学版”,与建设同类实训基地相比,既可以辅助教学,也可节约成本。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环
节。
校内实验、生产性实训,毕竟也是有限制的,不能代替直接性生产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从学校毕业就应该能够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实现学校与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加强学校教育技术条件装备,在校内加强基础实验开设和生产性实训开设,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实习。建议:
一是政府当红娘,协调企业按生产需要和装备标准建设生产型实习基地,政府给企业一些优惠政策,由企业解决实习材料问题,指定师傅带徒弟,学校主动和企业协调好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上岗规范、纪律规章、技术秘密、食宿方便、设备与人生安全等问题,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互赢关系。
二是学校带领学生进入已经签约的企业“顶岗实习”,把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完成上岗前的过渡。
三是建立学校附属工厂或附属车间,除接待学生实习外,直接对外生产。学校带学生实习实行有偿使用,学校教师也可以作工厂或车间的技师、专家或师傅。
5.建设高水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发挥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效益的关键。要象抓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
――政府要以良好的政策导向,激励优秀人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引导企业优秀专家、训技能人才兼职或轮流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一种优秀专家或高技能专门人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为光荣的氛围,或作为优先评聘专家、高技能人才的履历参考。
――政府要以良好的政策导向,激励优秀普通大学生或高职院校学生从事中等职业教育事业。
――政府要以良好的政策导向,激励优秀的文化课在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掌握专业技能,建设一支在本地区、本行业的技术权威、教学权威和“双师型”名优教师队伍。
――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工或技师证书的集中考核鉴定紧密结合。
6.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现代型企业其信息化、现代化程度都是很高的,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要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掌握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具备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首先是一个现代型、资源型、实践型、信息化、学习型的校园环境,随时可以给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信息化技术环境也是学校与外界、社会、市场紧密联系、沟通、交流的信息窗口和发布平台。
7.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评估 ――作为一个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象抓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那样,调动系统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群策群力狠抓中等职业教育过程管理和教育质量。目前靠一个科室专门从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显得力量太单薄。比如:师培、教研、技装、督导等部门,要加大力度深入到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调查研究,指导服务,组织活动,检查评估等,要按年度给各部门下达相关工作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
――要在贯彻执行国家一系列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对一个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系列问题立项为教育科研基金课题,公开招标,系统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和决策方略。比如:人才标准问题,学校布局问题,专业设臵问题,课程开设问题,师资建设问题,技术装备问题,教学评价问题,信息化发展问题等。
――要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过程评估,对新申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要严格申报、评估、确认制度,尤其要对所申报开设专业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评估,对师资水准、“三实”技术装备进行严格评估。
四.对四川省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建议
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既可以引导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也是体现办学实力、办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教育部于2007年已正式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实训基地设备基本配臵推荐标准,发达地区早于本纪初就在开始拟定本地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四川省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要,要学习发达地区,积极发展面向本地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和培训项目。要围绕四川省《关于推进和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试行)》(川教[2006]69号)所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率先出台适合四川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技术装备标准。
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所需技术装备与行业技能鉴定、上岗考核以及行业相关资格认证考试等专用设备配臵结合起来。要适应科技发展需要,把前沿技术和最新科技产品引入中等职业教育领域。
制定“标准”,应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参考有关教材,满足实验、实训的教学需要。并尽可能与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的职业环境相一致。校内实验、实训室的间数和面积的确定,要考虑班级数量,每班学生数量或工位数,每个学生完成正常学习所需要占用的面积和每个学生使用实验、实训室的次数。要考虑校内文化课公共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它们之间的关系,既不能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又要完成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
仪器设备的数量,要本着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要求,按班级数量、每班学生数量和教学要求来确定。如果是贵重仪器设备,则可采用学生分组轮回实验、实训或到公共实训中心去的方式确定数量。
环境和设施设备要求,一般要考虑照
明、遮光、通风、温度、湿度、电源、水源、防尘、防静电、通讯等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应注重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环境建设,尤其是仿真、虚拟专业实训软件的广泛使用。
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应尽可能考虑技术装备资源共享,先进单位项目建设区域内某专业公共实训中心,学校不需要再重复投资。应可能降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尤其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
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是一项重要而全新的工作领域,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一定会不辱使命,在其中做出光辉的业绩。
第二篇: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市农业教育中心 梅红星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农民科技教育的规范与提质,按照省农广校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市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滨州市基本情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5县5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5.68%。在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中,男性占劳动力总数的50.5%,女性占劳动力总数的49.5%。16-3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5.5%;30-4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19.3%;40-5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7.3%;50-6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7.9%。大专及以上占5.1%,中专及以上占2.2%,高中及以上占13.5%,初中占39.3%,小学占32.7%,文盲占7.2%。有80%以上的务农劳动力都不同程度的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
二、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农业教育中心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课题调研实施方案》开展工作,成立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教育调研小组,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调研工作,要求按照规范、精确、真实的原则开展调研工作,得到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教育第一手资料。
在深入调研阶段,根据分工要求在滨城区,博兴县,邹平县,育水平整体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受,大多数农民只停留在旧的、传统的观念和生产劳作里,农民素质提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3、农民参与培训意识差。农民对开展培训认识不到位,差异性大,重视程度不够,自满自足的小农意识浓厚,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观念较重,参加培训态度不积极,热情不高,基本停留在只学不用的状态,这些短视行为阻碍了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特别是妇女和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就是既想富又不敢担风险,对一些新技术的推广及培训持明显的观望态度,并不是积极接受和参与,害怕产生损失,只有在看到新技术在其他地方推广并产生实际效益,自己才敢接受。
4、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认为子女只有上大学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特别是当农民,根本不用学习,如果上大学后回家当农民,会受到耻笑。他们只考虑能不能增加收入,对学历、文凭、证书之类没有概念。
5、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缺乏制度保障。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自我发展能力弱,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
五、意见和建议
目前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已向广大农民敞开,但还需要我们找准职业教育与农民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真正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1、在招收对象上,要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挖掘”,依靠地方学习培养“本土化”人才。据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
合,脱产、半脱产和短期脱产学习等方式开展农民培训。还可以送教下乡、巡回走教,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让想学习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系统学历教育,真正提高农民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4、在培训时间上灵活设臵。培训时间应该在农闲或者晚上时间。据调研数据分析,上半年的3月份左右,下半年应该在11月底12月份。
5、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形成。建立起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职业学校根据本地生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充分挖掘涉农企业中潜在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师资同享。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〇一五年十月三十日
第三篇: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X工作安排,围绕扎实”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市政协教科委联合民盟X市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于X年X月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实地考察了神木市职教中心、府谷县职业中专和绥德县职教中心等中职学校,并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X所(含X所民办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X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X所、省级中职示范学校X所,正在建设省级高水平示范学校X所,X-X年全市省级教诊改学校达标X所,X-X年通过X省中职学校”双达标”评估验收学校X所,X年计划评估省级”双达标”学校X所,使我市具有招生资格的X所学校全部通过省级”双达标”验收。
(二)办学条件:以中职教育”双达标”、”高水平示范校”、”特色专业”和”校企合作示范校”等各类创建为载体,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各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针对性拓展适应需求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和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本科单招专业技能考核需要,主干专业或重点专业校内实训室、车间、基地均达到X个以上,其它专业达到了X个以上。
(三)专业建设:全市中职学校开设加工制造、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医药卫生、信息技术、旅游服务、幼儿保育、会计等X个大类X个专业。
其中省级精品专业X个、市级地方特色专业X个、”X+X”五年制专业X个。(四)学生规模:X年全市执行X省职普X:X政策以来,全市中职招生规模突飞猛进,招生量呈倍数增长,十多年未招生的佳县、清涧、吴堡三县重启职教招生,目前全日制中职在校生X人,年均中职毕业生X余人,近五年中职毕业生通过单招高考升入本科院校X余人,就业率保持在X%以上。
(五)教师队伍:X所中职学校现有X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X人。
近三年,全市中职学校教师在全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X项,在全省教学能手大赛中有X人获教学能手,培养市级教学能手X人,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工作跻身全省前列。(六)经费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X多亿元,迁建了府谷职中,正在兴建榆阳职中,计划迁建横山职中、神木职中。
(七)技能培训:全市中职学校面向返乡农民工、贫困家庭和有意向创业的城乡有关人群,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教育精准扶贫培训,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开辟了新通道,职业技能培训成为阻断代际贫困的有力抓手。
二、发展现状
(一)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不断加大。
一是X年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二是从X年以来,市财政每年预算X万元,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县(市)区扎实落实职业学校不低于X元/年的生均公用经费,保证职业学校正常运转,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三是为解决中职规模扩招后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文化课教师不强、专业课教师不专的问题,将职业学校教师纳入市级培训范围,从现有师资中选拔基础较好、专业相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之成为骨干教师;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工和技师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实习,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我市X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X职院由市政府主管,神木职院由神木市政府管办,X能源科技职院(民办)由省教育厅主管。X所中等职业学校中,X体校由市体育局主管,X文投艺术职业学校由市教育局主管,其他学校由县(市)区教育部门主管。市政府积极支持办好现有X所高职学院,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地位,管好众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健全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机制,科学确定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校与专业,开展中高职协同育人,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协同发展的X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三)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积极推进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我市中职学校主动对接市内外高职院校和优质企业,校企共建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双达标”和”高水平示范校”创建为契机,引进优质职教企业,采取订单培养、菜单教学,就业服务,强化内涵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素养、价值追求,实现从”就业导向”到”德技并重”的全面提升与转变,确保中职学校办学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二是坚持每年举办市级技能大赛,踊跃参与国省技能大赛,将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三是开展”X+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广泛深入开展校内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初步形成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神木、府谷职中实质性开展”X+X”考证工作,榆阳、靖边、横山等学校开展了”X+X”考评员培训。积极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加快推进订单班和冠名班等模式体系,按照企业需要的成熟技工要求培养”技术蓝领”。四是打通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X职业技术学院、神木职业技术学院、X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与市内多数中职学校实行”X+X”办学,不断推动中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层次互补、教学管理融合,促进中高职高效有序的协同发展。(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市域统筹,错位发展专业。全市优化县(市)区职教中心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传统长线专业和新型实用专业,初步形成了”北部神府煤化工类专业、中部榆横现代服务专业、西部定靖油气化工专业、南部现代农业专业、林果栽培与农产品营销专业为主”的县域专业格局,一批紧跟时代潮流、紧贴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深受学生喜爱,培养的电工、建筑人才、汽车XS店的维修技术人员、民办幼儿园教师、快递外卖以及各大餐饮酒店服务人员,成为服务X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类型教育地位没有真正落实。
X年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很大,但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多,产业发展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各级有关部门对办好职业教育仍没有紧迫感和行动自觉。在政府履职、党政考核对教育的评价中,普通教育办的好坏是决定因素,职业学校甚至可以忽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并没有真正引起市县(市)区的重视,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呈逐级消减的趋势,对类型教育精神执行不力,落实X:X政策后劲不足。(二)职业教育办学环境没有根本改观。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没有真正重视和尊重,也没有得到普通老百姓的真正认可,初中毕业生从心里依然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仍然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行业、企业、社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够,校企深度合作的局面尚未形成。近三年来,我市中职学生规模稳步增长的背后,是职普比例的强制性调控的结果,但并不是家长和学生的自愿选择。(三)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我市中职学校近几年生存发展基本依靠中省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市县两级从X年开始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校舍、实训基地、运动场地短缺,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挤占中职学校校舍问题严重。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过差。市、县(市)区”教育附加费不低于X%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未能落实到位。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场地紧缺,多数学校运动场地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着中职教育发展。靖边、横山及南部县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十分艰巨。神木市职教中心、X市职教中心、横山区职教中心被迫迁校。神木职教中心还暂时寄居于神木高职学院,清涧职教中心占地仅X亩,横山职教中心长期与小学、初中、电大、进校等多所学校共用一个校园,绥德职教中心与多个教直单位共用一个校园。(四)师资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
职业学校师资力量整体质量不高,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专业课教师尤为紧缺,”双师型”教师较少。县际教师待遇之间差异较大,民办中职学校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专业教师没有专门来源渠道,我市职业学校教师并不是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工科类大学,而是在普通本科院校招聘,专业化程度与职业教育实际要求不相匹配。以绥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截止目前短缺文化课教师X人,其中思政X人、语文X人、数学X人、英语X人、物理X人、生物X人、历史X人、地理X人。短缺专业课教师X人,其中幼儿保育X人、民族音乐与舞蹈X人、电子技术X人、机电技术X人、汽修X人。需要引进或临聘能工巧匠X人,其中剪纸能手X人、民歌手X人。(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
中职教育学历层次较低,部分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衔接不够紧密,校企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地方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依存度低。中职毕业生,不愿从事一线劳动,不愿干辛苦工作,不愿做基础性的技术活,毕业生一年内就业稳定率较低。而企业能给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就是一线工勤岗位,与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薪资期望值差距明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这对矛盾在职业生就业中普遍性存在,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四、对策建议
(一)高起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
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来榆考察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推动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强力落实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持续推进职普X:X政策。按照国家一再要求的大体相当(即X:X)和我省”十四五”期间继续执行X:X政策,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X:X招生政策一以贯之,逐步实现大体相当,保障中职教育规模发展,落实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二是出台”X市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三教”改革,深化”课堂革命”,建立”岗课赛证”(岗:工作岗位,课:课程体系,赛:技能大赛,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综合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X工匠。三是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健全多元办学格局,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只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都要一视同仁,予以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四是深化教学方式变革。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理实虚一体化的教学场景建设,深化教材教法和学业考核评价改革。建立智慧学习教学管理体系,探索”一人一课表”,实行个性化培养。五是建立健全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瞄准我市产业链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加强县域有需求、行业有地位、市内外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打造贴近产业实际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进一步推进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形成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二)高质量推进校企间产教融合深度。
一是开展专业对接企业、学校对接园区的双对接”活动。全面推动职业学校与园区及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工学交替实习及就业、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为企业代加工产品或与企业开展产品研发、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开展培训等方面合作。支持各职业学校在园区、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在学校建立教学工厂、产品研发中心或设计室,探索将企业生产线引进具有生产能力的职业学校,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二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完善校企双制培育模式,开设订单式校企合作专班”,设立”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育模式,推行”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理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健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赛训一体的学徒培养模式。三是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同步规划产业布局与中等职业教育布局,依托不同区域的重点产业实际发展需要,建设产教融合型基地,构建全产业链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四链联动”。聚焦产业功能区急需领域开展”订制研发”,构建逆向技术创新链条。四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建立以产教融合技能水平、就业质量、服务贡献等为核心指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高度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质量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中职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建立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提升育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三)高要求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全面建设。
畅通职业学校教师招录渠道,通过校园招聘、银龄计划、企业兼职等多种渠道,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教师整体能力水平。一是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建议探索设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周转池”,根据我市中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南北县区学生规模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编制。二是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议改革公办职业学校教师招录办法,打破师范院校毕业生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界限,从工科类院校招录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非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从全国知名职教师资本科院校招聘紧缺的”双师型”教师;落实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放宽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外聘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限制,建议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三是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议按照X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尽快启动实施市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解决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突出问题。(四)高标准支持中职教育生态化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坚持升学就业两条腿走路,大规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输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为企业输送具有基础专业技能的一般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提升”硬件”水平。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各类政策支持,不断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比例,使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目前每年X元基础上逐步提高,县(市)区应严格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不低于X%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强中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落实检查力度,深入各县(市)区检查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政策。三是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和职业介绍机构紧密结合,并利用劳务市场、人才招聘会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送本地和异地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各种便利条件。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四是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在X教育”云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中职为主)综合信息公共服务版块,全面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职业学校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互联网+职业教育工作,实现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与科学化水平。五是夯实职教发展责任,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建立市、县(市)区职业教育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督促各部门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责任和任务。建议整合职业技能培训业务,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将县域内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业务由县级职教中心承担。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优质资源,突出县(市)区特色,实行跨区域招生,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体,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整合教育、人社、农业农村、民政、工信、商贸、文旅、卫健等部门培训业务和经费,设立专门账户统筹管理,承担县域内各类培训工作,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壮大。
第四篇:中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 市场 调研报告(推荐)
酒店管理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为了加速某经济建设的发展,实现中原经济崛起,满足社会对技术性应用型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中等教育体制改革,我校结合行业现状和我校实际情况,拟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改革。
一、酒店管理专业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
08年8月以来,综合科酒店管理专业教研组全体老师在主管领导的带领下,会同招生办、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对某市瑞贝卡大酒店、某大酒店、鸿宝大酒店、桃园大酒店、北京斯博瑞酒店等合作企业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及建议。
二、酒店行业前景展望与人才需求预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当前,酒店行业尤其是快捷酒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现象显现;加入WTO后,中国旅游业全面开放。这一切必将对中国酒店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酒店业已经迎来一个更有机遇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酒店企业对渠道、技术和价格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争夺无疑将更加惨烈。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据有关部门作的中国旅游业发展预测,到2020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为9500—1390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7%—7.75%。国际旅游组织进行前景预测,认为到2020年,全球将有16亿国际游客,中国将有1.3亿游客入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国。随着有薪假期的实施、交通条件的改善、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迅速发展,国内客人已经成为酒店不可忽视的客源。中国拥有24万多个大中小酒店、宾馆、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其中1万左右是星级酒店,占4%。有23万多家、96%以上的住宿设施未进入星级评定范围。这里,多数是中、小酒店。在质量、服务上,高档酒店基本满足需求,而中低档酒店数量虽然很多,但和国际标准相差很远。这种态势,和国际、国内的经济性客源的增长趋势不相吻合。所以,改造现存的中、小酒店,使其符合国际标准,这是将来酒店行业建设上的重点。因此,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先进服务理念同时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性应用型工作人员,这在客观上为中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根据我校近年来酒店管理专业就业情况分析和省内外相关大中专院校调查显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百分之九十七以上,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伴随中原崛起的逐步实现,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深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重要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经济规模还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我省酒店人才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且年轻化、社会化、多样化趋势明显。但总体上看酒店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平均流失率达到了33.6558%。据我们了解,酒店业几乎每个岗位都缺人,很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说,目前他们既缺少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又缺少关键性管理人才。虽然我省、市已有很多院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但还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企业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强烈感受到社会对酒店类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看到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
三、酒店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的意见和建议
在走访与调查中,企业老总认为酒店餐饮的发展需要更有实用技术和平稳心态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一)酒店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人们消费观的改变,酒店市场竞争的加剧,酒店经营管理者更需要懂经营、善创新、引导消费潮流,同时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来对酒店文化、理念进行开发,创新。市场对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
(二)人才缺乏已成为酒店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酒店中餐饮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酒店满足宾客基本需求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在有些酒店中,餐饮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客房。由于观念的误差,酒店餐饮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人力资源贫瘠和人才匮乏已成为目前酒店餐饮面临的共同难题,并已成为制约酒店餐饮发展的栅栏。
(三)酒店餐饮的人才优势已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餐饮的迅猛发展,酒店餐饮人才大量流失,原先酒店餐饮名厨云集,技术高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人力资源优势已趋于淡化。没有一支专业人才队伍,酒店餐饮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成强势品牌,因而也就难以应对国内外餐饮企业的竞争。
(四)酒店连锁化发展更需要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支撑 我们知道,酒店的发展更依赖于人的因素;跨地区发展竞争优势的取得也是基于人才的发展和技术的复制能力。然而,近年来,一些走连锁化发展道路的酒店企业越来越感受到酒店发展的后劲不足,以及餐饮品牌的缺失,归根到底,酒店的人力资源发展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酒店的进一步发展。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资料表明:60%的酒店不知道如何制定企业总体营销战略,50%的酒店不懂得制订销售政策,55%的酒店不懂营销管理,40%的酒店对竞争格局不能分析,不知采取什么竞争策略,35%的酒店对定位模糊,40%的酒店对价格难以管理与控制,45%的酒店不能处理好企业长期战略与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40%的酒店在整合应用广告、公关、促销策略上有困难,当今的酒店业正处在一个最缺乏营销同时又是最需要营销的时代,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酒店业的营销策略。
(五)服务人员素质需进一步培养
酒店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建立战略联盟。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酒店服务人员的缺少已经非常明显,与至少一至二所中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是服务人员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真如前面分析资料中我们看到的,高学历的学生不愿充当服务员,而学历太低又明显不适应高星级服务需要。我们需要大量的生力军在一线提供服务,但这些人越来越少。在调研过程中,各位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学生大多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礼仪礼貌、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意识的训练。
四、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臵不尽合理
我校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已经涉足酒店教育多年,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臵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通过“重新组合”国内外有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套用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自身的特色。
(二)社会适应性差
酒店管理专业从某种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脱节现象,滞后于市场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校企联合目前还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合作。学生实习往往只能做一些简单而重复操作的事情,得不到很深的感性认识,社会适应性差。
(三)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酒店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巧,最不可或缺的是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准,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及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在人才培养中着重专业知识、轻思想道德、情商的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因个人原因得不到企业重视,而感到压抑并最终流失。
五、对策和措施
(一)以行业为先导,设臵调整专业,培养适销对路人才。随着酒店业的发展状大,新的岗位需求不断出现。我们将适时组织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参加人才需求调研、超前预测分析工作。根据岗位需求情况,设臵或调整专业,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符合行业需求。
(二)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的制定中贯彻适应性、整体性的质量观。在企业提供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由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分析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等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臵的调整思路
1、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公共课与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酒店应用型人才是本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在构建公共课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始终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在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性,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突出“政治育人”,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较为深厚的政治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改变原来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2、努力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从满足酒店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构建该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3、以突出专业特色为重点,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原来基础课程设臵过多、课时量偏大,为了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调整中,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为了让学生适应在岗位群内可转换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就必须增强实践技能课程的通用性,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联系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4、课程体系、课程设臵、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大,现代技术含量高。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广泛的现场调研及专家论证,确定了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项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重组或新开课程,构建了“能力岗位型”人才培养计划,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
我们的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地改革。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我们要避免毕业生出现理论不及本科生,操作不及普通员工的尴尬局面。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制改革不是简单的压缩课程,而是要在经过充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适当的压缩那些对企业用处不大的课程内容,以实用为基础。无论是课程设臵还是教材内容,一切都以就业为导向。我们将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在企业的质量管理岗位上究竟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臵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及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后我们要改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实用为基础,将案例教学提到重要位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上我们应该注重联系企业的操作实例,尽可能联系实例来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操的能力。
(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高素质的酒店专业教师是培养高素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
酒店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酒店专业教师的良好职业意识及道德素质结构是必备的,它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酒店业易受到国内外环境影响这一特点,相应地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很强的应变能力,从事酒店专业教学的教师更需培养这种能力,加强酒店专业教师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采用多种形式培养专业师资;鼓励教师参加并取得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种资格证书或服务操作技术证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扩大师资培养的规模;鼓励教师参与酒店经营部门中高级管理工作并能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务,以提高酒店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硬件建设与项目开发。
按照与企业技术同步的原则,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设计实验室、实训中心,所开发的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争取与瑞贝卡大酒店、鸿宝大酒店等酒店企业进一步达成共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既利于本专业学生实训,又利于对社会服务,一举双得。另外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各实训室的建设。
(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学相结合的探索及措施 1.优化教学方法 加大再造力度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极其丰富的酒店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废除注入式的满堂灌,推行互动式、研讨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与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通过教学不仅能掌握系统的酒店知识,而且还能获得独立思考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要积极探索适合酒店专业学生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究法、模拟课、社会实践等。
2.加强学生潜能的开发
潜能是指情商、心态等非智力因素。目前大多数的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显能、轻潜能的倾向较为突出,而实际上,由于酒店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态度、人际技巧、情绪控制等非智力因素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很多酒店专业学生到酒店、餐饮企业第一线实习时受了委屈,怨声连连,以及毕业生跳槽频繁等现象其实都跟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要加强潜能的开发。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心理训练,不断提高他们认识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认知他人和人际协调的能力、忍耐力及自我安慰的能力,潜意识的力量非常巨大,学校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潜意识,使他们在服务过程中碰到困难时能积极的解决问题,同时也能积极自我安慰,坚持到底。
3.培养综合素质 加强创新意识
保持酒店业持续可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酒店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这样的学生才能够有条件在酒店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培养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为酒店经济是特色经济,没有特色,就不可能吸引游客。因此,在酒店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第五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思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 的95.5%。
2007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07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
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最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
性不高。
三、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
。根据自治区2007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
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2、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