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上帝沉默时——《无语问上帝》读后感
当上帝沉默时——《无语问上帝》读后感
读完《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后,心中充满的是感恩,感谢主在我需要信心的时候使我能够阅读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以三个问题“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吗”、“上帝隐藏了吗?”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帮助读者面对信仰的困境,重建对上帝的信心。
每一个诚实面对信仰的基督徒都承认,在我们向上帝祷告的事情中,很多事情神没有给我们成就,包括我们向神祈求病得医治、求神给我们成就美满婚姻、求神给我们一个好工作等。我们想以祷告阻碍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但是事情还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我们想以祷告促进一件事情的成功,但是祷告后事情还是没有成功。我们认为神成就某一件事情对各方面都有好处:荣耀神的名,使我们能够对神建立信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成为未信主人的见证。但是使我们困惑的是,向神祷告后,甚至禁食祷告后神还是没有医治我们的疾病或者神还是没有成就我们的事情。怎么回事?难道我们的祷告不符合神的旨意吗?我们的祈求是妄求吗?我们向上帝祷告的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难处啊!
就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天寒地冻的晚上,刮着大风并且路面上因下雪结满了冰,作者的汽车突然抛锚了,他修理了半天,车子还是修理不开。他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帮助他,但是当他祷告了又祷告,车子还是发动不起来,上帝也没有派别的人来帮助他,最后他不得不在一件破旧的餐车里面等拖车把他的车子拖走,然后在汽车修理厂修理了几天才修好,此次车的抛锚不仅花费了他的金钱,时间,还耽搁了他参加聚会。作者问:“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费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我想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也许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亲人的病危,我们祈求上帝医治;面对就业,我们祈求上帝给我们一个好的工作,祈求上帝能够给我们一份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当我们苦苦向上帝祷告后,上帝却没有垂听我们的祷告,我们信仰的上帝在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好像隐藏了,不帮助我们了,这个时候就会对信仰失望,就像本书中所提到的查理德在对信仰失望的时候所说的:“每当我面对重要决择时我都会读经、祷告求上帝带领,我想你也是。
《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和站在人的角度两个方面探讨上帝的“不公平”、“隐身”和“沉默”问题,从而使我们有新的发现。当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上帝对待我们称为信心伟人的亚伯拉罕、约瑟、保罗等信仰伟人的时,上帝对他们的人生是更多的“不公平”、“隐身”、“沉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会了对上帝的顺服和信靠;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上,上帝也曾“不公平”、“隐身”、“沉默”:上帝“不公平”是因为怜悯,神不愿意立刻惩罚犯罪的以色列民,忍耐等待她悔改;上帝“隐身”的原因是以色列民族不再遵守上帝的教导;在以色列民被虏异邦,受苦的时候上帝“沉默”,其实上帝和他的子民一同受苦。后来上帝以人的样式来到人间,上帝不再隐身和沉默。按理说,这个时候的人类应该全部都相信和顺服上帝吧!但是上帝的现身和说话并没有使人人都相信他,他在世的时候反而遭到很多人的抵挡,和他在“隐身”和“沉默”的时候一样!所以人对上帝的信靠不是上帝是否隐身和沉默,乃在于人是否有一颗愿意信靠他的心。
总之,《无语问上帝》是一本很好的属灵方面的书籍,使我们在上帝隐藏、沉默的时候,我们同样能够对神信靠和仰望,与神建立良好的关系。
注:作者简介:杨腓力(philipYancey),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他也是著名福音派杂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的主编。杨腓力曾12次获得美国ECpA(福音派基督徒出版联盟)年度图书金奖,代表作有《无语问上帝》、《有话问苍天》、《恩典多奇异》、《耶稣真貌》等。著名的布道家葛培理曾评价说杨腓力是他在福音派中最欣赏的作家。
第二篇:《无语问上帝》读后感
读完《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后,心中充满的是感恩,感谢主在我需要信心的时候使我能够阅读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以三个问题“上帝公平吗?”、“上帝沉默吗”、“上帝隐藏了吗?”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帮助读者面对信仰的困境,重建对上帝的信心。
每一个诚实面对信仰的基督徒都承认,在我们向上帝祷告的事情中,很多事情神没有给我们成就,包括我们向神祈求病得医治、求神给我们成就美满婚姻、求神给我们一个好工作等。我们想以祷告阻碍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但是事情还是向坏的方面发展。我们想以祷告促进一件事情的成功,但是祷告后事情还是没有成功。我们认为神成就某一件事情对各方面都有好处:荣耀神的名,使我们能够对神建立信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成为未信主人的见证。但是使我们困惑的是,向神祷告后,甚至禁食祷告后神还是没有医治我们的疾病或者神还是没有成就我们的事情。怎么回事?难道我们的祷告不符合神的旨意吗?我们的祈求是妄求吗?我们向上帝祷告的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难处啊!
就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天寒地冻的晚上,刮着大风并且路面上因下雪结满了冰,作者的汽车突然抛锚了,他修理了半天,车子还是修理不开。他祷告希望上帝能够帮助他,但是当他祷告了又祷告,车子还是发动不起来,上帝也没有派别的人来帮助他,最后他不得不在一件破旧的餐车里面等拖车把他的车子拖走,然后在汽车修理厂修理了几天才修好,此次车的抛锚不仅花费了他的金钱,时间,还耽搁了他参加聚会。作者问:“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上帝在不在乎我浪费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我想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也许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亲人的病危,我们祈求上帝医治;面对就业,我们祈求上帝给我们一个好的工作,祈求上帝能够给我们一份稳定的工作等,但是当我们苦苦向上帝祷告后,上帝却没有垂听我们的祷告,我们信仰的上帝在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好像隐藏了,不帮助我们了,这个时候就会对信仰失望,就像本书中所提到的查理德在对信仰失望的时候所说的:“每当我面对重要决择时我都会读经、祷告求上帝带领,我想你也是。
《无语问上帝》这本书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和站在人的角度两个方面探讨上帝的“不公平”、“隐身”和“沉默”问题,从而使我们有新的发现。当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上帝对待我们称为信心伟人的亚伯拉罕、约瑟、保罗等信仰伟人的时,上帝对他们的人生是更多的“不公平”、“隐身”、“沉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会了对上帝的顺服和信靠;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上,上帝也曾“不公平”、“隐身”、“沉默”:上帝“不公平”是因为怜悯,神不愿意立刻惩罚犯罪的以色列民,忍耐等待她悔改;上帝“隐身”的原因是以色列民族不再遵守上帝的教导;在以色列民被虏异邦,受苦的时候上帝“沉默”,其实上帝和他的子民一同受苦。后来上帝以人的样式来到人间,上帝不再隐身和沉默。按理说,这个时候的人类应该全部都相信和顺服上帝吧!但是上帝的现身和说话并没有使人人都相信他,他在世的时候反而遭到很多人的抵挡,和他在“隐身”和“沉默”的时候一样!所以人对上帝的信靠不是上帝是否隐身和沉默,乃在于人是否有一颗愿意信靠他的心。
总之,《无语问上帝》是一本很好的属灵方面的书籍,使我们在上帝隐藏、沉默的时候,我们同样能够对神信靠和仰望,与神建立良好的关系。
注:作者简介:杨腓力(PhilipYancey),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他也是著名福音派杂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的主编。杨腓力曾12次获得美国ECPA(福音派基督徒出版联盟)图书金奖,代表作有《无语问上帝》、《有话问苍天》、《恩典多奇异》、《耶稣真貌》等。著名的布道家葛培理曾评价说杨腓力是他在福音派中最欣赏的作家。读后感》
第三篇: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
感性阅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
史话》
——用人文的眼光看量子历史 不知道是否天生文艺命、文科脑袋,即使是这本说是用“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写的物理史话,我本人还是看不进去。对于里面的公式理论,我仍然一头雾水。可是,对于一些关键词,敏感的我还是有所感悟的,所以我决定用人文的感性的眼光写下这篇读后感。不如让我带你一起去看看这些关键词?
一、性格
不是有句老话吗:性格决定命运。在这本书里,的确,性格也多多少少决定了众多伟大科学家最终能在学术路上走多远。阿拉果因为他的不自信和没有勇气,放弃了在那篇《关于偏振光线的相互作用》后注上自己的名字,最终使他失去了“物理光学之父”的称号,注定了一生的遗憾;而普朗克性格上保守的那部分,使他在亲手叫醒量子这个幽灵之后又亲手否定了它„„而卢瑟福那种独特并且懂得欣赏的艺术的眼光,使得他成为一名“物理伯乐”。不仅他自己非常出色,他的学生也个个出众:量子论创始人之一的保罗·狄拉克、中子的发现者詹姆斯·查得维克、中途转行的布莱克特、强大加速器之父沃尔顿和考克劳福特、诺贝尔奖得主索迪、赫维西、哈恩、鲍威尔、卡皮查、贝特等等。这长得有点烦人的名单还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卢瑟福,利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精湛的教学技术,把一块块璞玉(应该不只是璞玉)雕琢成晶莹剔透闪亮夺目的珍宝。这名伯乐的实验室甚至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波尔,和卢瑟福一样,也是同样的求贤若渴,他出众的人格魅力使当时许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都甘愿围在他的身边,海森堡、约尔当、莫特„„人们都想到哥本哈根来,充分地感受这里的自由气氛和波尔的关怀,并形成一种富有激情、活力、乐观态度和进取心的学术精神,即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哥本哈根精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伟人们都不例外。而在物理上,伟人们性格上的优点固然是成功的要素,但有时却又是一种反面激励。像性格内向沉默的赫兹和狄拉克都甘愿放弃大学教授高薪的职位,自愿留在小实验室进行研究,并最终,前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准确性,后者掌握了海森堡体系的精髓。
二、牛顿
不知道牛顿算不算是一个词呢?在我很小的时候,牛顿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普通的苹果掉在我们头上,通常只会惹来一顿臭骂;但那颗普通的苹果选择掉在与我们不同的牛顿的头上,就换来了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牛顿那句“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激励我尽力地向前看,向前辈榜样学习。牛顿那个说他自己是海边的一个小孩子,捡起贝壳玩玩但还没有发现真理的大海的谦虚比喻,曾经激励我无穷尽地向着真理进发而且在取得少许成就之后不敢有丝毫骄傲之情。这个由教科书吹起的泡泡一直笼罩着我,美化着我的未来。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历史可能远不如我的幻想。
牛顿那个苹果故事,可能只是为了争赢与胡克的平方反比定律的优先权。牛顿那句巨人名言,可能是为了委婉地平息与胡克在光的问题上的争拗甚至是恶意揶揄胡克的身高(胡克实际身材矮小)。牛顿那句海边小孩的比喻,也可能抄袭了别人的名言再加以自己的头衔以示谦虚,因为牛顿从来没有到过大海。这本书颠覆了太多我关于牛顿的想象,我甚至像普朗克当初不相信亲手发现的量子一样,不相信原来我的完美偶像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气、固执、记仇的普通人。说到这里,我甚至没有力气了,泄了底气一般。但一转念,可以想到,人无完人。也许牛顿根本没有想到,我们会把他想得这样完美,而他这些缺点,除了是他的形象更加活生生、有血有肉之外,完全不影响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他是整个近代科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使得科学最终摆脱婢女地位而获得完全独立的象征人物,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集大成的科学体系的创立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牛顿毫无疑问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无论伽利略、麦克斯韦、达尔文,还是爱因斯坦,都不能望其项背!
三、天才
记得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汗水)。不错,这句话也曾激励过我无数次。当我再长大一点的时候,我才发现真相。原来后面还有一句“但是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是万万不行的。”真的可以用一句歌词来形容:“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呵呵。
转回正题,其实天才真的是物理学进步的原动力。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光微粒说创始人牛顿,27岁就任卢卡斯讲座教授,是最年轻的卢卡斯教授;写出完美简洁深刻又对称的麦氏方程组的麦克斯韦,34岁就完成了电磁场理论的经典巨著《论电和磁》;量子发现者普朗克,普朗克72岁被推举为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级名誉会员,美国选他为物理学会的名誉会长;量子力学第一个版本撰写者海森堡、波恩和约尔当、广狭义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我不想数了。如果不是天才,他们怎么可能在自己最精力充沛的时段充分展露出自己最骄傲的才华?物理学上粒粒明星璀璨夺目,每一个都是凭着天才的脑袋建起了一座又一座金碧辉煌的物理殿堂,更是由他们这些天才的脑袋,在明明看似风平浪静太平盛世的物理世界刚建成不久,就重新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再次推翻这个体系并重新来过。天才,天才,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就见到天才这两个字,因为我几乎没有见到有哪个真正名留青史的物理学家真的不靠天赋只靠汗水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教科书上说他小时候数学只有一分,而且动手能力极差。但事实上,德国小学的评分标准,一分是最高等级,六分是最低等级;而爱因斯坦弹得一手好小提琴,这就充分证明了“动手能力极差”的谬论的荒谬可笑。
我完全无意贬低普通人抬高天才,我只是想说明,天才是罕有的,也是在物理发展历程上essential,但幸运的是,上帝把天才多拨了一点给物理。
四、虎父无犬子
聪明的基因应该是会遗传的,所以有了虎父无犬子的俗语。JJ汤姆逊的儿子GP汤姆逊推翻了父亲电子是粒子的观点,证明电子的波动性,同样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两夫妇在1903年共享诺贝尔奖,而他们的女儿约里奥·居里也在1935年和丈夫分享诺贝尔化学奖;尼尔斯·波尔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波尔的第四个儿子埃格·波尔,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而回溯到以前波尔的父亲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也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的提名„„累累的名字不胜枚举。优秀的基因功不可没,但完全归功于基因,就免不了有点“宿命论”的感觉。所以我更强调的,是科学家家里同样优秀的学术氛围、钻研吃苦精神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认为这些,才是虎父无犬子的根本原因。
五、未知
我们学院的院训是“人文日新”,这句话用在物理史上,可以说是“物理日新”,妥帖不过。因为日日新,所以你无法估计明天的物理会变成什么模样,充满未知的神秘感,也许是这种神秘感使得众多天才为之倾倒,败在她的石榴裙下。看数百年前,由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热力学(加上统计力学)共同构成的经典物理殿堂,曾经是那么金碧辉煌,是经典物理帝国全盛时代的象征。看上去是多么尽善尽美,物理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终极意义,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的发现了。甚至有人说:“物理学的未来,将只有在小数点第六位后面去寻找。”这意味着人们只需在细节上做些修正和补充,更加精确地测量一些常数值罢了。但好景不长,两朵小乌云从远方飘至这殿堂的上空,以太的不存在和黑体辐射实验和理论的不一致,又私下收聚能量,准备给那个金碧辉煌的帝国一次无情严峻的洗礼。当人们发现量子物理可能是物理学的终极归宿时,他们又失望地发现,超弦、M理论傻傻分不清楚。另外,你又能否确定,在量子物理学最终建立之后,是否一切都大功告成呢?物理学是否又再次到达一个看似尽头的尽头,我们的后人只能在之上做修补。你又能否确定,以后不会又有两朵三朵甚至更多的乌云纷至沓来,再次卷来一场狂风暴雨,把我们的知识体系再一次砸个稀巴烂并引发新的革命?你我都未知。所以物理仍然在路上,并将会持续好一段时间。
我的读后感更多的是对整个物理学而不仅是量子力学感性感受,也许与题目有些偏颇。但是希望你会明白,这正是人文的魅力。
第四篇:《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阅读《上帝掷骰子》这本物理书,阐述了量子论的故事。对于量子的接触,我映象最深的是微信上传的一个小视频,一个科学家利用量子技术,做了一张透明的塑料(也许不应该这么叫),科学家躲在塑料后时立马就隐身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量子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
刚开始读书时,我大致阅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上帝呀,没看懂。真想放弃算了,一本开头就看不懂的书,真没有兴趣读下去的。看到群里,大家每天积极打卡汇报阅读进度,我有点反悔了,大家都能坚持好好读书,我自己怎么能这么容易就放弃呢?好吧,拿出学生时代的学习劲头。
我准备了一本笔记本,一支笔,坐在电脑前面,准备用最原始的方法阅读,那就是读几段,记一记。比如,赫兹,是德国的科学家,他做了铜球试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而电磁波存在是麦克斯韦的理论预言,人们就好赫兹的名字作为了频率这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这样,我运用蚕食桑叶的精神,每天阅读两章,每天记个简单的笔记,硬是将这本书啃完了。
整本书看完,内心深处不禁为科学家们喝彩,被科学家们的精神所感动。量子论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一个个的科学家们,都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去验证,去辩证,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路上矢志不渝,他们推动着社会无与伦比的进步。
这本还渗透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篇幅很短,在第四章中,了解到汤姆逊父子均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与其女儿女婿均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想:如果我也是个科学家的话,我家孩子是不是也应该是个科学家呢?真有点印证了我们的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
第五篇:《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在读生,对于物理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科普文性质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对于中文系这个需要多方涉猎的专业具有一定的拓展视野效果。
虽然文章很多专有名词或者理论知识没有读懂,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于量子史这个宏大的课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由海恩里希·鲁道夫·赫兹到艾萨克牛顿再到阿尔伯特·爱恩斯坦都在量子物理史上留在了浓重的笔墨。量子物理作为一门相对比较年轻的理论科学,其涉及到微观世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很直接的联系,比经典物理要晦涩复杂得多。但是作者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普工作者,引导我初步窥探了量子物理的殿堂。虽然人择理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而平行宇宙理论又玄幻得让我觉得无法接受,超弦理论更是难读得令我直接跳过,但是大体上我脑海里还是形成了量子物理纠结的大概成长历程,对量子物理取得的每一个关键突破都会为之喜悦。这本书无论是题目还是文笔都有别于一般正规的教科书。虽然这样的写法会令它失去一定的严谨和权威,但是它的其它方面已经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吸引非专业读者眼球自关重要否则难免不会既被专业人士诟病又被非专业人士所抛弃。
为了做到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饭后闲话”这个环节。胡可与牛顿之争,诺贝尔父子等等的事例援述。这些类似于量子物理史题外话的插入,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是个很好的缓冲。毕竟科学史上很多或动人或无奈的事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在文章布局上的“饭后闲话”是个亮点之外,文章的文笔功底还有涉猎广泛等写作特点也可圈可点。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丰富的创作素材积累显示出他阅读范围的广泛。在他笔下,那些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才,而是有血有肉性格丰满的人。爱恩斯坦的倔强,霍金的好胜,海瑟堡的稚嫩与聪慧,约尔当的害羞和内向,薛定谔的多情都是影响科技史的因素。除了通过描述量子物理学家的性格外,有趣著名的实验引述也是激发读者对于科学的兴趣的一大亮点。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原来物理也可以像文学那样冲击人的人生观,洗礼人的思维。其中世界的客观性与人类意识的作用的不同步令我对世界的存在产生模糊的怀疑和不确定。令我对世界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并更懂得生灵的可贵与卑微。
这些推动着人类历史发展科学家们改变了全球的风貌,他们应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敬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科学才可以延绵不绝地发展下去,如奥林匹克圣火一般传承和到达世界的各个灰暗的角落。
这本书从各种角度以有趣易懂的语言对量子物理学发展进程进行了科普性阐述,实在不失为一本优秀的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