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请示”文种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请示”文种?
(l)涉及方针、政策界限或法规、规章不够明确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请求上级给予明确、具体的解释;
(2)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对上级的某项政策、规定作出变通处理,有待上级重新审定明确答复;
(3)工作中遇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而无章可循时;
(4)在工作中遇到具体疑难问题,请求上级给予指示;或某项工作遇到困难,需要上级给予支持;
(5)本单位意见严重分歧,无法统一执行,须上级做出裁决的问题;
(6)工作中出现了某些涉及面广而职能部门无法独立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上级部门协调和帮助。
第二篇:谈谈答复请示的文种使用问题
谈谈答复请示的文种使用问题
[作者:刘心爽 来源:jihua918 点击数:3779 更新时间:2008-03-11 17:41:24 文章录入:jihua918]
(《应用写作》2007年第8期)
答复请示是公文处理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如何答复请示?答复请示可以使用哪些文种?答复请示可以有哪些变通?笔者2006年曾就上述问题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安徽省某市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者。结果表明,不少人对答复请示的文种使用情况不甚明了,更有人存在认识误区。为此,笔者拟以公文法规为依据,结合最新的中央、国家机关公文例文,谈谈答复请示的文种使用问题。以供基层文秘工作者参考、借鉴,也和关注这一问题的同志们切磋、讨论。
考察当前的公文运作实际,答复请示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批复”答复请示
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对“批复”界定为“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可见批复是专为请示而设。在公文运作实际中,批复也确实是答复请示的主要方式,使用最为普遍。请示事项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哪些请示事项适合用批复来答复呢?迄今未见明确规定。但考察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央、国家机关公文运作实际,“批复”大多用来答复涉及面较窄的一地一处一事或某些专门事项。请看例文:
例一:
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
国函〔2006〕2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西安市人民政府迁移办公驻地的请示》(陕政字〔2005〕81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同意西安市人民政府驻地由西安市莲湖区西华门大街迁至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搬迁经费由你省自行解决。
国务院
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例二:
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安庆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国函〔2005〕38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调整安庆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请示》(皖政〔2004〕67号)及有关补充报告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具体内容略);
二、(具体内容略);
三、(具体内容略)。上述行政区划调整所需经费由你省自行解决,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变更,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勘定。
国 务 院
二OO五年五月十三日
近年来,对于下级部门用“请示”上报请求批准的法规性公文,也有用批复来进行答复的,但仍未超出上述范围。
例三:
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防治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6〕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环保总局、气象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气象局、建设部和环保总局《关于批复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请求》(水汛〔2006〕313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具体内容略)
国务院
二○○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谈到用批复答复请示,特别要强调的是:批复是答复请示的主要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不少基层的同志根据《办法》的界定,认为答复请示只能用“批复”。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办法》规定了“批复”的适用范围,明确了“批复”与“请示”相对应的答复功能、行文方向、受文对象。但从这样的规定中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出答复请示只能用批复的结论。遍查《办法》及相关的权威解释,也未见类似的限定。这表明答复请示有一定的自由度。也就为其他文种答复请示提供了可能。
二、用“函”答复请示
函能不能答复请示呢?回答是肯定的,且看数例:
例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球大气水质监测工作移交问题的复函
国办函〔1992〕45号
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部:
你们《关于将全球大气水质监测工作由卫生部移交国家环保局承担的请求》(卫报监字〔1991〕109)收悉。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同意,现函复如下:
一、(具体内容略)
二、(具体内容略)
国务院办公厅
一九九二年六月七日
例五: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都皮影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复函
国办函〔2006〕79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成都皮影博物馆冠名问题的请示》(川府〔2006〕43号)收悉。经商有关部门并报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函复如下:
成都皮影博物馆名称可定为“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十一日
例六: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兰州海关调整为正厅级直属海关的复函
国办函〔2006〕77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将兰州海关调整为正厅级海关的请示》(甘政〔2006〕72号)收悉。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函复如下:
同意兰州海关调整为正厅级机构,隶属关系和人员编制不变。
其他相关事宜,请你们与有关方面协商办理。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九月十八日
以上三则例文都是国务院办公厅的公文,在文种使用上具有示范意义。上述三例时间跨度长达14年。其间,《办法》几经修订多所改动,而“函复请示”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用“函”答复请示由来已久。那么,函为什么可以用来答复请示呢?首先,我们来看“函”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这表明函有答复功能,只是对象是不相隶属机关;其次,《办法》第十七条规定:“须经政府审批的事项,经政府同意也可由部门行文,文中应当注明经政府同意”。从上引例文可见国务院办公厅是严格按照《办法》的规定来行文的。同时也足以证明函复请示完全符合《办法》的规定。
函复请示虽然由来已久且使用日益广泛,但一直有比较严格的限定条件。其一,必须经过请示的受文机关或该机关领导的批准方可行文,而且必须把经过批准的情况写进复函的正文中作为函复的依据;其二,受命用“函”答复请示的部门必须是请示受文机关的公文管理机构——办公厅(室),因为《办法》第十五条规定“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三、用通知答复请示
“通知”也可以用来答复请示。不过与批复、函复相比,使用得略少一些,用通知答复请示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看例文:
例七:
国务院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工作请示的通知
国发〔1996〕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工作的请示》,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例八: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请示的通知
国办发〔1994〕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转发给你们,请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六日
例九: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牡丹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
国办函〔2006〕57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呈报牡丹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的请示》(黑政发〔2006〕36号)收悉。经国务院批准,现通知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牡丹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以下共七项,内容从略。)
国务院办公厅
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从上述例文可见用通知答复请示早已有之。《办法》生效以前(即2000年底之前),大多是对下级的涉及面较广的请示事项用通知转发给其他下级执行,其行文形式有“批转”和“转发”两种。2001年以后,这样的行文方式已很少使用。但又出现了用通知答复请示的新变化。例九即为典例,对照《办法》规定的通知适用范围,再研究例九的行文方式和公文内容。这样的通知应属于“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一类。但因为这样的指示性通知完全是针对下级的请示事项的,下级的请示来文作为发文缘起被引述,所以它又同时答复了下级的请示,可谓一举两得,从中央、国家机关的例文看,此类通知往往由受文机关的公文办理机构(办公厅、办公室)经过授权后发文。这又和函复请示的要求完全相同,笔者由此认为这类通知在发文机关、行文方式、内容表达三方面对《办法》的现行规定都有所突破,应该是“通知”用途的新拓展。
以上我们概括了答复请示的文种使用情况。其所以出现由单一“批复”拓展为批复、函复、用通知答复三者并用的情况,其原因大约有以下方面:
其一,从文种使用方面看,《办法》关于批复适用范围的界定,只规定了“批复”与“请示”相对应的答复功能和行文方向,而没有其他限定,这就使答复请示的文种使用有一定的自由度,另外,请示系“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与此相对应,只要能传达指示、批准意思的文种就都可以承担答复请示的功能。因此才出现了答复请示的文种多样化;
其二,公文作为国家机关管理协调的重要手段,工具性是其重要特征,公文处理、文种运用都以快速、便捷、高效地传达政令、沟通信息,实施管理为目的。而答复请示的文种多样化正符合这样的目的性;
箕三,公文处理及文种运用虽然有较强的程式化和规范化,但绝不等于一成不变。它必然为适应管理需要发挥最佳工具效能而发展变化着。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有关公文处理和文种使用的变化将更加迅速。因此可以说,答复请示的文种多样化是历史的必然。
至于和《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尽吻合,也不难理解。因为《办法》作为权威的文件处理法规,稳定性是重要特征。与变化迅速的公文运作实际相比,其变化也是稳中有变,就文种而言,总是在一个新文种或原有文种的新适用范围已使用得较为稳定、完备,被遍接受后,才对其确认的,所以,它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也难免会出现文种使用“出格”的现象。而这正体现了公文规范与发展变化的辩证统一。
(《应用写作》2007年第8期)
作者单位:中共安庆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冠英
为使读者更直接、便捷地了解本刊,本站每期特从《应用写作》摘录3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如您喜欢,可直接到所在地邮局订阅《应用写作》。(邮发代号:12-59 垂询电话:0431-85384664)
第三篇:“请示”与“报告”文种的正确使用
正确区分“请示”与“报告” □ 陈志鹏 袁 莹
公文写作中,“请示”与“报告”是最常用的上行文种,但在公文处理时,经常能够看到请示与报告不分的现象,突出的问题有,该用请示文种者用报告,该用报告文种者用请示;或者请示中写有报告内容,报告中写有请示事项。“请示”与“报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种,二者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互相混淆,现就如何正确区分这两种文种学习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交流参考。
“请示”与“报告”虽然都是下级机关给上级领导机关行文,但在行文目的、行文时间以及性质内容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区分。
一、从行文目的上区分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直属上级机关或其他领导机关报送的一种请示性公文,是下级机关用来向上级机关请求决断、指示、批示或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呈请性公文。而“报告”是以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为主要行文目的,属于陈述性公文。
二、从性质、内容上区分
“请示”属于呈请性公文,一文一事,篇幅一般较短。根据请示的不同内容可分以下几类: 请求指示的请示。此类请示一般是政策性请示,是下级机关需要上级机关对原有政策规定作出明确解释,对变通处理的问题作出审查认定,对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或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明确指示等请示。
请求批准的请示。此类请示是下级机关针对某些具体事宜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的请示,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这类请示是我们平时使用最多的,如请求上级机关增拨业务经费、基建投资、救补助经费、变更机构名称、新建改建办公设施等。
请求批转的请示。下级机关就某一涉及面广的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和办法,需各有关方面协同办理,但按规定又不能指令平级机关或不相隶属部门办理,需上级机关审定后批转执行,这样的请示就属此类。“报告” 属于陈述性公文,可以有多个事情,篇幅一般较长。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根据不同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工作报告。这类报告最为常用,在此不多做叙述。
情况报告。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近期出现或发生的某种情况,某一问题,或工作中某些方面的状况。
回复报告。对上级机关查询、查办、催办的事项,作出专门答复时使用。
报送报告。经常用于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各种材料,包括下级机关主动呈送的,或者上级机关要求报送的。
需要注意的是,国发[2000]23号文件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报告的用途已经作了修改,删除“提出意见或者建议”这一条,这样更可以避免“请示”、“报告”混淆。
三、从行文时间和处理方式上区分
“请示”是事前行文,同时要求上级机关给予批复,属于“办件”;“报告”是在事后或者事情进行中行文,上级机关不予批复,属于“阅 件”。
准确把握好“请示”、“报告”二者间的区别,就能做到正确使用这两种文种,避免出现混用的情况。另外,就“请示”文种写作中较常出现的错误再予以强调:
1.标题的书写。常见的书写错误有《关于申请××××××的报告》、《关于申请××××××的请示》。请示的标题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卫生局关于××××××的请示》;另一种是由事和文种构成,如《关于开展××××××工作的请示》、《关于补助××××××经费的请示》。
2.“请示”要避免多头主送、越级主送或主送领导个人。“请示”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形式。同时也应注意,“请示”不得抄送下级机关。
3.规范“请示”结束语。请示结语在请示写作中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其作用是在陈述请示缘由、表明请示事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强调请求的目的,敦请上级指示或批准,可以用“妥(当)否,请批复”、“妥(当)否,请审批”、“以上请示如无不当,请批转各有关单位执行”或“以上,请批示”作结。
4.在向同级部门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时,严格意义上应使用“函”文种,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特殊原因可能需要使用“请示”文种,可酌情考量。
5.在向省委、省政府行文时,“请示”中应附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第四篇:正确使用公文文种
正确使用公文文种
【导语】在了解了公文的基本概念以后,我们接下来学习如何正确选择文种,并对一些易混淆的文种进行区分。
一、文种的涵义
在公文写作和处理中,把性质和用途相同的公文归并为同一种,对每一种公文规定了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文种的名称,即公文种类,简称文种。文种是公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有公文都必须在标题中标明文种。
二、正确标明文种的作用
1.在公文中正确标明文种,有利于维护公文的严肃性、规范性。
2.为公文的撰写提供方便。《条例》和《办法》都对每一类公文文种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关法规、规章也对有些公文例如法规、规章、经济合同、法律文书、外交文书等等文种的用途作了明确规定;还有一些文种例如总结、调查报告、启事等等,它们的用途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约定俗成的。而每一种公文的写法,也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共识逐步规范,有些文种的写法例如事故调查报告等等,还由主管部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写作公文时,正确选择、标示文种,就能了解该文种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3.为公文处理提供方便。根据有关规定和惯例,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发文机关处理公文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根据文种名称就可作出相应的处理。例如请示属办件,要及时交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审批、办理。而报告属阅件,一般就无须答复,只需交有关人员传阅。
撰写公文时,务必正确选用文种。不用、错用或生造文种,都会损害公文的效用。
三、选择文种的依据 1.选择文种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党和国家有关领导机关关于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选择恰当的、规范的文种。绝不能违反有关法规、规定和标准,随意另选文种。
2.要看作者与主要受文者(即主送机关单位)的工作关系。只有当作者是主要受文者的所属上级机关单位时,才能选用具有规定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的下行文种。当作者是主要受文者的所属下级机关单位时,才能选取呈报性的上行文种。当作者与主要受文者是同级或不相隶属关系时则只能选用商洽性的平行文种。
3.要看作者权限。有一些文种对使用者的权限有明确规定,如作者不具备规定的法定权限,则不能使用这些文种。如命令、决议、议案、公告等等文种的使用。
4.要看行文目的、行文要求的需要。每一种文种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只在实现某一行文目的和要求方面有效。因此,应选取最有利于表达和实现具体行文目的、行文要求的文种。
四、正确区分一些易混淆的文种
公文中有的文种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使用时容易混淆。能否正确选用文种,直接关系到公文质量的高低、表达效果的好坏和公文处理的方便与否。强调公文文种规范,尤其要注意正确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文种。
(一)决定与决议
他们都是带有制约,规范、指挥或指导作用的指挥性公文,在性质、写法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写法上看,他们一般都不在正文前写主送机关,而可在文尾抄送栏标明“主送”或者“分送”单位。正文都由行文依据、行文事项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都可视内容多少写为篇段合一式、多段式、总分条文式和分部式结构。但是他们又有以下显著区别。
1.成文过程不同。决定可经会议议论通过,也可由领导机关或机关单位领导审定签发。而决议成文程序严格,须经全体会议或代表大会例如党代会、人代会、职代会、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才生效。
2.发文机关(组织)不同。各级领导机关及机关、单位领导机构都可以制发决定;而决议只能由圣手关会议发布,不能以机关、单位的名义制发决议。正因为如此,决议己不再列为国家行政机关常用公文。
3.涉及内容不同。决定内容多为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重要事项、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因此它可分为部署指挥重要工作的决定(简称部署性决定)、处理具体事项的决定(事项决定)和表彰处分决定。决议内容多是某系统、某单位、某组织带全局性、原则性的重要决策事项。它可分为部署指挥性决议、批准性决议和专门问题决议。
4.作用不同。决定都带指令性。起领导、指导作用。决议则有多种作用:有的带指令性,如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决议》;有的带说理性,对有关人和事做出评价,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有的带号召性,如《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有的带批准性,如党代会、人代会对各种工作报告所作的决议。
5.写作格式上签注和落款不同。决议都在标题下加括号签注通过决议的会议名称和通过日期,正文后就不另标落款了。凡会议通过的决定,也同决议一样签注;由领导人签发的决定,则在正文后写明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
(二)公告与通告
公告和通告都是周知性公文,内容都不涉密,都要公开发布,登报、张贴、通过电视播出或广播,其写法也相似。但他们也有明显区别。
1.内容适用范围不同这是两个文种最主要的区别。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公布某些法定专门事项,通告用于向一定范围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2.制发单位不同公告由较高级别的国家机关、人大机关和有关法律、法规指定机关制发。规定胜通告多由政府机关或者机关单位领导机构发布,周知性通告任何行政机关、团体、单位均可发布。但党的机关正式常用公文一般不用这两个文种。
3.发送对象不同公告向国内外有关方面、法定有关方面发布。通告向一定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有关人员发布。
4.作用不同公告强调法定权威性,其周知事项常有较强的法律效力或行政效力。除法定机关或者较高级别行政机关外,基层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用公告行文。规定性通告有一定的规定性,涉及的事项往往要求一定范围的机关、单位、群众遵守或办理,对其有一定的约束力。而周知性通告只具有告知性、知晓性作用。
特别要注意不滥用公告。(三)请示与报告
它们都是上行文,常常被混淆使用,但实际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两类文种。
1.行文目的、作用不同。请示旨在请求上级批准、指示,需要上级批复,重在呈请。报告重在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一般不需上级答复,重在呈报。
2.呈报时间不同。请示要事前行文,报告一般在事后或者工作进行过程中行文。
3.主送机关不同。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而且一般必须逐级上报。报告有时可有多个主送机关,如情况紧急需要上几级领导机关尽快知道的灾情、疫情等等。
4.受文机关处理方式不同。请示均属办件,收文机关必须及时处理,明确作答,限期批复。报告均属阅件,收文机关对其不作答复。
5.涉及内容不同。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指示,凡是下级机关、单位无权解决、无力解决以及按规定应经上级机关批准认定的问题,均可写为请示。而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
6.写作侧重点不同。它们虽然都要陈述、汇报情况,但报告的重点就在汇报工作情况,报告中不能夹带请示事项。而请示中陈述情况只是作为请示原因,即使反映情况所占篇幅再大,其重点仍在请示事项。
正因为有上述区别,绝不能把向上级请求批准、指示的请示写成报告,也不能写为请示报告。
(四)请示与函(请求批准函)这里的函专指用于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的函。请示和请求批准函都可用于请求批准,但使用时有严格的区别。
1.类型不同。请示是上行文,函是平行文。
2.主送机关不同。请示是向有领导、指导关系的上级机关行文;而函是向同一系统平行的和不相隶属的业务主管机关行文。
3.内容范围不同。请示既可用于请求批准,又可用于请求指示。函主要用于请求批准涉及业务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4.受文机关复文方式不同。请示的受文机关以批复表明是否批准或作出指示。函的受文机关只能用函(审批函)表明是否批准或作出答复。
(五)批复与函(审批函)
这里的函专指用于有关主管部门发出的审批函。批复和审批函都可用于审批有关事项,但使用时有严格的区别。
1.类型不同。批复是下行文,函是平行文。
2.主送机关不同。批复是向有领导、指导关系的下级机关、单位行文;而函是向同一系统平行的和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行文。
3.内容范围不同。批复既可用于作出批准,又可用于作出指示。函主要用于审批涉及业务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六)规划与计划
规划、计划都属计划类文种,但在使用上有区别。
规划是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内容比较概括的长远计划,常常是对工作方向、目标提出提纲式、原则性的计划。
计划则可用于各种情况、各种场合。但从时间角度来区分,内常用计划;从机关单位的层级来区分,基层单位常用计划。其内容更为具体,通常包括目标任务(做什么)、工作措施(怎么做)、步骤时间(什么时候谁做)、督促检查(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七)法规、规章与管理规章(规章制度)的区别
尽管法规、规章与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特点,但它们毕竟是外部结构相似而性质极不相同的两类公文。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效用不同。法规是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效力,违反法规就是违法行为;规章也具有法律效力。而管理规章是行政文书,具有行政效力、组织效力或纪律效力,违反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就是违政违纪行为。
2.作者的限定范围不同。法规不是任何机关、团体、单位都可制发的,它的作者有严格的限定。按照有关规定,行政法规中的部门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较大的市(专指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一般为计划单列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行政规章的作者也有限定性,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制定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而管理规章的作者范围十分宽泛。所有的机关、单位、团体都可以制定。
第五篇:有关文种使用方面的规范
文种的选择与规范使用,也是保证正确行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办法》中规定的13个文种中,尤应注意的是:
(一)请示应当一文一事;
(二)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三)无隶属关系机关或部门之间一律以函行文,不得使用上行文种或下行文种;
(四)非法律、法规规定可用使用命令(令)的机关,一律不得使用命令(令);
(五)非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不得使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