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化我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中职课程新模式,遵循“核心技能培养为主旨、核心课程开发为主体、教学项目设计为重点”的课程改革思路,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推进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多元课程评价制度,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目标任务
在“十一五”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选择50个以上与我省产业结构和行业特色联系紧密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课程改革,通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研究制订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开发相应专业新教材,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价模式,初步建立起具有浙江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快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三、组织实施
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统筹管理,分步实施。实施课程改革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由省教育厅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工作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负责,并组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等共同参与。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列入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专项经费补助。
实施专业课程改革,具体包括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与论证、制订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开发新课程系列教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组织新课程师资培训、建立新课程评价模式等一系列工作环节。
1.建立科学的课程研发流程。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管理者的意见建议,科学、合理提炼岗位核心技能,并依照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按照“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新模式,建立较为系统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设备配备标准和技能考核等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明确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训练的课时比例、技能训练的教学时间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加强文化课改革,使文化课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满足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为了调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部门和广大中职学校参与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及新课程系列教材的开发将采用公开征集方式实施。申报团队应由设区市或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以职教教研部门和中职学校为主体,同时吸收相关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参与。
3.开发新课程系列教材和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据新的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课程系列教材,实验后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结合教学特点,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纳入“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按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4.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以现代化实训场所为重要阵地,注重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新形式新方法。
5.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通过课程研讨会、新教材培训、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优秀示范课展示、优秀教学论文交流等活动,帮助中职专业课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把握新教材内容,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
6.创新课程评价新模式。积极吸收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课程评价,逐步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课程评价主体。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技能鉴定等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形式。
7.建立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以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为主阵地,探索解决实施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累课程改革经验,完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采用专业教学新形式新方法,创新课程评价方式,逐步形成有效的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二篇:2.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立足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基础实际,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强化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
彰显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强实效性。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 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14年先选择一批中职学校进行试点,2015年选择若干个市、县(市、区)整体进行试点,2016年力争在全省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
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可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二)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修,属于校本课程。
“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强化公共必修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改革专业课程,确保专业理论教学和核心技能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推进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核心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的50%。
“自选课程模块”分“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种。“限定选修”旨在保证学生选定学习课程的相对系统性和丰富性,保证学生学习成长方向的一致性。原则上学校要按二选一的比例向学生提供“限定选修”的课程科目,课程之间应努力体现彼此一定的逻辑关联。“自由选修”课程可以涵盖较广泛的内容,包括通识课程、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
“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中均应设置实训实习课程。原则上,为直接就
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
选择性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我省全面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的实际,尤其是适应高职提前自主招生、“单考单招”、“三位一体”招生以及“3+2”、“五年统筹”等面向中职学生的招生方式和途径,加强学生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 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创新教学组织方式。
在近年来中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大胆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努力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
积极引导、组织中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导生制”、“导学案”等学习方式的探索,构建诸如产学研一体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
根据推广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需要,探索“多学期制”,鼓励学校将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分成若干个“交替式”的长短学期;鼓励学校组织高一新生到企业实地体验,感知专业;鼓励学校在高二年级安排实施“学徒见习”,加深专业体验。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形式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的育人质量为标准,实现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有机组合。
(四)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按照有利于夯实学生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有利于优化学生专业技能,在开发过程中努力做到四个“充分利用”: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技术力量,充分利用普通高中甚至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积极鼓励通过教师团队合作开发选修课程。学校应基于自身条件和学生需要,加强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自行设计“自选课程模块”。
省级教科研部门要组织开发数字化网络选修课程,建立全省性的选修课程资源库,供学校选择使用。
(五)建立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
为每一门选修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以及实施建议。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所有课程参照学时数规定相应的学分。规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方式,包括课程完成即给学分,课程完成经书面考试合格后给学分,课程完成通过相关的技能考核或产品制作合格后给学分,等等。在严格甄别和把关的前提下,研究将学生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校单独考试招生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奖项转化为学分的办法。
四、工作措施
(一)深化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事关人才培养的大事,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等职业 学校对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对这项改革的艰巨性必须有足够的准备。
为学生开启多样化成长通道,必须基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必须坚持专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向和“职普融通”的改革方向,坚决避免出现“普高化”办学倾向,避免出现片面应试教育。
(二)加强领导。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要成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推进本地的课程改革工作,积极调动并充分整合当地的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努力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有计划地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倾斜。
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成立课程改革工作小组,校长是本校课程改革工作第一责任人。设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开发规划、审批课程开发科目、评价课程试用成效、决定课程是否推广等事宜。设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具体负责学分认定及管理等事宜。设立学生成长导师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选聘人选、组织导师、评价导师绩效、开展生涯指导等工作。
(三)试点先行。2014年,先选择一批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巩固、有强烈改革意愿和较好改革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设点。试点学校可以整校进行试点,也可以选择部分专业进行试点。
试点学校采取学校自愿申报,县(市、区)教育局向设区市 教育局推荐,设区市教育局向省教育厅推荐的方式遴选确定。第一批试点学校推荐名单及学校改革方案应于2014年11月20日前报省教科院。
(四)培训跟进。
2014年12月,省教科院对首批省级课改试点学校校长和试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从2015年起,根据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扩大培训面,充实培训内容。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当地中职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
(四)建立考核制度。从2015年开始,各地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纳入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各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列入省中职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绩效评价内容。同时研究建立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专项评估制度。
抄送:各高等学校。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4年11月5日印发
第三篇: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中职学校发展,现就“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加强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办学特色,推动我省中职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二、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现代化建设为标准,重点建设70所左右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示范学校)。其中以先进制造类专业为主体专业的示范学校35所左右,以现代服务类专业为主体专业的示范学校30所左右,以现代农业类专业为主体专业的示范学校5所左右。通过建设,进一步提高示范学校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一批代表我省中职教育顶尖水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职学校。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中职教育改革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我省中职学校分类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
三、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类发展。以设区市为单位,结合各地产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布局优化,加强统筹,科学规划,处理好国家级与省级等各层次及农业类、制造类、服务类等各类别的示范校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制定本地区建设计划和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分类建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确保建设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突出专业优化、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改善,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机制,努力提高中职学校的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同时,努力扩大规模,提高办学规模效益。
(三)改革创新,注重实效。从我省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着力推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中职学校的发展活力。同时,建设目标切合实际,项目预算科学合理,管理措施具体可行,建设责任落实到位,管理制度规范健全,促进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取得显著效益。
四、建设任务
(一)改革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办学模式。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模式。通过整合、调整等方式,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联合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其他职业学校共同组建职教集团,促进集团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建立辐射机制,带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四)创新教育内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建设国内领先、省内顶尖的精品专业。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五)强化基础能力。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高效益,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教育教学需要,更新添置实训设施设备,改善学校的实训条件,为中职学生实训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校园环境整治力度,改善校园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
(六)加强队伍建设。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校长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七)完善内部管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同时,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八)改革评价模式。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围绕社会需求评价学校的办学,动态适应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组织实施
(一)实施步骤
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由地方政府负责学校的前期建设,省有关部门分年评审、分批奖励、分类扶持建设。2012年,评审认定第一批30个左右示范学校;2013年,评审认定第二批20个左右示范学校;2014年,评审认定第三批20个左右示范学校;2015年,评估总结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
(二)申报条件
申报学校必须是独立设置的中职学校,学校办学特色鲜明,管理工作规范,就业质量较好,声誉较高,成绩突出。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制订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遴选基本条件》,作为各地遴选推荐示范学校的基本依据。以现代农业类专业为主体专业的申报学校,遴选基本条件适当放宽。
(三)申报认定程序
1.申报。申报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对照《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遴选基本条件》,经学校主管部门同意,填写项目申报书,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所在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
2.预审。设区市教育部门牵头,会同同级人力社保、财政部门根据省下达的示范学校控制数,统一组织本地拟建设示范学校的遴选和评审工作,将评审结果、项目申报书等相关材料报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
3.复审。省级复审分两步。一是实地核查。省教育厅会同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组成专家组,对各地推荐申报的学校进行实地数据核查与现场考核。二是专家评审。在实地核查的基础上,省级专家组对各地推荐申报的学校进行评审。
4.确定。复审结束后,拟认定的示范学校名单在省教育厅网站等有关新闻媒介上公示,公示无异议,省教育厅会同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公布示范学校名单并下达补助经费,同时授予“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称号。
(四)申报工作要求
1.加强统筹。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人力社保厅等有关部门牵头统一部署并组织实施。各设区市要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要求,结合当地中职学校的发展实际,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好所辖中职学校创建、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学校,认真研究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争创更多更优的示范学校。
2.加大投入。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工程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列入省财政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专项经费补助。地方财政和学校举办者要加大对创建示范学校的支持力度,保证前期建设所需资金落实到位,为其开展创建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确保质量。各地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组织预审、遴选和申报工作,严格把握标准、规范操作程序,确保申报学校符合基本条件。对省级复审不合格的申报学校将不予补助,对该设区市因此减少的申报学校控制数不予递补,并相应核减该设区市下一申报学校控制数。
第四篇:语文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
目录
第一单元 把握内容要点
一 雅舍 梁实秋()二 同题散文两篇()
我的母亲 老舍()
我的母亲 罗曼·加里()三 幽径悲剧 季羡林()四 脚印 王鼎钧()写作
口头作文: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村镇)()段落仿写: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席发言()
第二单元 梳理文章思路
五 胡同文化 汪曾祺()六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七 东山岛梦蝶 毛志成()八 灯下漫笔(节选)鲁迅()写作
段落仿写:叙议结合()自主写作:社会见闻()
第三单元 应用文写作
九 条据启事()一○ 书信()一一 通知请示()一二 计划总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于“企业欢迎什么样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调查()
第四单元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读
一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一四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一五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写作
口头作文:我敬佩的一个创业者()段落仿写:就事论理()口语交际:说话要看场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知名品牌与品牌文化()
第五单元 唐诗宋词选读
一六 唐诗六首()越中览古 李白()石头城 刘禹锡()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过华清宫 杜牧()登高 杜甫()山居秋暝 王维()一七 宋词五首()雨霖铃 柳永()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鹊桥仙 秦观()声声慢 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写作
段落仿写:场面描写()自主写作:事件通讯()口语交际:拜访与接待()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拟应聘()
第六单元 文言文诵读
一八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一九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二○ 陈情表 李密()二一 鸿门宴 司马迁()写作
口头作文:超市见闻()
段落仿写:清晰有序地说明()写字()
课外读物推介()
附录:容易认错写错读错的字()
第五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作者:程宝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23 更新时间:2010-9-27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试行稿)
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及其三部委办公厅《关于申报2010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0〕3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浙江省、永康市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发展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 背景分析
一、永康市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永康市地处浙江中部,长三角的南缘,是金(华)衢(州)丽(水)五金产业带的枢纽地区与核心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五金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永康市是传统的“五金之乡”,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幅员面积10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万人,外来人口40多万。全市有个体工业经营户12317家,其中五金工业企业7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2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7家,从事五金产业人数超过30万人。生产机械五金、装潢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小家电等五金产品达一万多种,其中100多种产品在全国市场优势十分突出,电动工具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小型拖拉机、柴油机出口量连续13年列全国第一,防盗门占全国总产量的70%。永康已形成电动工具、衡器、有色金属、小家电及厨具、不绣钢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防盗门、滑板车等八大支柱产业。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7亿元,2007年为786亿元,2008年达到927亿元,2009年达到990.2亿元(如图所示),五金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就是在近两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永康五金产业也成为浙江最稳定的经济板块。
中国五金看永康。永康市有着世界三大知名五金市场之一的中国科技五金城,有4000余家销售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近几年来,市场成交额均在300亿元以上,并以每年20%的速度攀升。依托永康强大的五金产业支撑,世界顶级五金盛会“中国五金博览会”每年都会在永康市如期举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4届。
永康五金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商贸、旅游、金融、保险、房产和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在全国2861个县级行政区划中,永康市从2001年开始进入百强,排名为第90位,2005年为44位。目前永康市正在着力打造“五金名城、生态城乡、商旅大市”,把永康建设成为先进五金制造业基地。
但是永康的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生产规模偏小,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人才不足,特别是企业职工素质低下。根据2006年2月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在所调查的18.3万企业职工中,其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情况如下表所示:
文化程度情况技术水平情况
学历人数比例 技术等级证书人数比例
大学本科及以上70043.8%技师、高级技师12240.67% 大专学历1949610.6%高级工13160.72% 高中学历5115427.9%中级工33821.84% 初中及以下10581257.7%无技术证书17754496.77% 合计183466100%合计183466100%
企业职工素质的低下,严重地制约产品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制约永康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永康市每年需要新增技术工人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1万多人,同时需要对30多万企业在职职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需要对1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
永康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带动了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强劲需求,也为以面先进制造业培养技术人才为己任的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学校背景分析
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是永康市政府举办的一所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83年,前身为永康市五七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学校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学校占地260余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学历教育在校生4000余人,教职工近300人;非学历教育每年培训企业员工及农民6000人次以上。
2、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逐年提高。近几年来,学校取得了140多种荣誉,其中包括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浙江省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等。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为领导专家所赞赏,为新闻媒体所关注,为职教同行所叹服。近几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与《中国教育报》等40多家新闻媒体350余次报道了学校的事迹,有300多批次、1000多所职业院校的领导与教师亲临学校校参观学习与交流,总人数达到万人以上。
3、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华康清校长根据就业的导向与服务的宗旨,站在全局、企业、农民、学生、家长、老师等角度看职教,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办学理念,例如“五金之都应该是五金人才培养的基地。”“特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如果模仿普高办学,职业教育必将走入死胡同。”“职校是鱼,企业如水。职业学校应该始终关注企业,必须自觉、主动地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的海洋中,与企业紧密接轨。”“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白天把农民孩子培养成为车间主任或班组长,晚上把他们父母培养成技术工人。”“我们不应该事先设置一种教育硬要学生来适应,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寻找一种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等等,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4、建立了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校根据“学校是鱼,企业如水”的理念,搭建了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物资交流、技术交流平台等四个平台,搞活企业调研、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三大机制,建立了校企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与13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出现了“厂长请校长喝茶”“企业老总开着宝马追校长”的良好局面。由此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也搞得红红火火。
5、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遵循“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学校开设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会计、市场营销与文秘、商贸英语等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永康当地的产业基本接轨。通过努力,其中的机电、电子电器专业已经建设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
6、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根据“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理念,学校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开设了选修课,创造了“特色巡回课”,编写出了40多种校本教材,创造出“过程学分与替代学分”,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7、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学校提出了“上挂、横联、外引、内提”的策略,实施青蓝工程、双师型工程、名师工程与“371”工程等四项工程,采取企业挂职、车间锻炼、高校进修、校本培训、教育科研、产品研发、教学改革等多项措施,使有职教特点的高能力的师资队伍快速成长起来。现有有高级教师49人,中级教师69人;有教坛新秀16人,硕士研究生26人;有高级技师8人,技师39人,技能考评员18人,工程师6人;有双师型教师87人。
8、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建有专业基础课实验室18个,专业课实训车间16个,用房面积共13102m2。实验仪器总值
2027万元,达到浙江省同类学校的先进水平。与当地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紧密合作,稳固建立相应专业的实训基地130个,2006年被认定为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浙江省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学校建立了“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所”,积极为社会开展服务,在当地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行“7S”管理,举办技能活动周,实行导生制,开展生产性实训,有效地提高了实训基地的效益。
9、社会培训成绩斐然。学校根据“白天把农民的孩子培养成车间主任和班组长,晚上把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培训成技术工人”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企业培训与农民培训,当好农民的“红娘”,做好企业的“医生”,创造了“送教上门”“换岗培训”等多种方法,被农民赞为脱贫致富的“引路者”,被企业称为发展提升的“贴心人”。社会培训不但覆盖整个永康市,而且吸引了杭州、湖州、磐安等地的企业与农民纷纷前来培训。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浙江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先进单位。
10、学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轨道。职称评聘是可以让教师“计算”的,财务收支是可以让教师查究的,结构工资是可以让教师“预算”的,失职行为是可以由教代会“问责”的,中层干部是可以由教师选举的。
但是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还正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专业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课程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建设还需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下大力气提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主动适应浙江省“大力发展浙中城市群和五金产业带”的新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落脚点,立足永康,面向浙江,依托企业,服务社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大幅度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把学校建成浙江优质的中职教育基地、企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在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服务能力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中职学校先进水平,在浙江省中职教育中发挥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全国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紧密结合永康市与浙江中部先进制造业的优势产业,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等4个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浙江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在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下,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发“核心技能+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应“做中学”要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具有职教特点的善教善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坚持“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通过3年努力,使学校成为永康乃至浙江先进制造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示范学校。
三、具体目标
1、建设四个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服务于浙江省“浙中产业带”和“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与中国星月集团、中国群升集团等企业的深度合作,联手中国王力集团、中国步阳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典型零件加工过程”为载体,全面实施”做中学”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国内中职学校一流、装备齐全、面向企业开放、具有生产性功能的实训中心,打造浙江数控人才的优质培养、培训基地。
汽车运用与维修:适应浙中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深化与中国众泰汽车集团、中国青年汽车集团的合作,深化工学交替与订单培训模式,建设一流实训基地,践行并丰富“职业活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浙中地区培养汽车制造与维修的技能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深化与永康市翼昀电子有限公司、永康市精诚电子有限公司、永康市创基电子有限公司及其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多方位、多层次合作,共同制定应用电子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真正成为服务于永康乃至浙江电子企业的一流品牌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乃工业之母,为破解当地模具人才紧缺的瓶颈,依托中国王力集团与本校深度合作的优势,联手永康当地的模具行业协会与模具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浙中地区最大的模具实训中心与研发中心。
2、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一是坚持“以销定产”,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设专业;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与“工学交替”,与企业对接育人才;
三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全面优化课程结构,与岗位对接设课程;四是加快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车间对接建基地;五是与师傅对接抓师资,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六是与职工对接作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七是与技术对接搞科研,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八是与工种对接搞培训,加强企业职工培训与农民培训。
3、完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4、深化教学改革
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开发指导思想,通过对各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岗位能力的调研,系统分析各行业的“职业活动”,解剖实际生产过程和实际业务(服务)工作过程,归纳出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学习、引进国内外课程建设先进理念,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建设具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和”做中学”特征的优质核心课程。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当地产业结构相接轨;改革课程设置,使之与岗位需求相吻合;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教育内容。根据“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理念,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大力改革校本教材。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改革评价模式。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过程学分与替代学分”。
考核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技能,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实施“上挂、横联、外引、内提”的策略,进一步实施青蓝工程、双师型工程、名师工程与“371”工程等四项工程。所谓“上挂”,就是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挂钩,使之成为教师的进修、实践基地。所谓“横联”,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并且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所谓“外引”,就是向全国各地引进优秀的人才,集天下精英为我所用。所谓“内提”,就是内部提高,强化校本培训,帮助在职教师提高素质。“内提”的根本目的是让教师更新观念,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最终形成一种中职教育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新老相长。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几年内过好“五关”,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育学生能力、专业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
实施”双师型工程”,根据“职校教师要姓职”的理念,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都必须达到技师水平,所有文化课教师都必须了解一门专业,掌握一种技能,至少考取一本中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并且把这种要求列入教师考核,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先进评选、结构工资挂钩。
实施“名师工程”。学校成立名师培养领导小组,确定名师培养对象,建立名师档案,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各种活动,出点子、厚底子、压担子、架梯子、搭台子,引导、激励、帮助教师向名师的目标迈进。
实施“371工程”。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要培养3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包括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地市级以上教坛新秀或名师等,要培养70名技师和考评员,要培养10名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和工程师。6.完善学校内部管理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同时,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7、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建设需要,贯彻技能训练“循序渐进”的思想,按照
“生产性”、“仿真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新建、扩建20个校内实训室,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在巩固与已有合作企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增50个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在加强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同时,突出“职业道德”的教育,推进社会实践体系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社区义工服务、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社团、学校文化节、创业竞赛、各类技能竞赛和所有课程教学为载体,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营造与企业工作环境相同的职业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进一步深化“职业道德学分”,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9、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放大辐射效应
加强服务型校园建设,提高学校在企业员工培训、农民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浙江省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与“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年均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5000人次以上。加大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中职教育工作力度,通过师资培训、联合培养、推荐就业、设备援助等途径,在已经与云南新平、江西吉安等地的中职学校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增加2所对口支援中职学校。
四、主要特色
通过改革创新,加强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将形成本校如下十大特色。
1、在办学模式上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特色。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校企合作建设专业、确定课程,校企合作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校企合作建设师资队伍。学校的吸引力将使企业争相与学校合作。学校不是游离企业之外,而是融于当地经济的海洋中,成为当地五金产业链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
2、在培养模式上形成工学结合与订单培养的特色。“工学结合”
与“订单培养”犹如两座桥梁,把学校与企业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使职业学校找到了一种难得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有难点,但不是不可以突破;订单培养已经有了好的开头,但是还需进一步深化与推广。
3、在课程设置上形成选修课、特色课与巡回课的特色。要让学生是中职学校里真正实现“自主选择课程”,可以提前或延期毕业。要让教师离开课本教自己擅长的、企业需要的、学生喜欢的内容。要改变“教师束缚在某一二个班级里”的现象,让教师像专家一样在全校各班级巡回讲课。
4、在教学内容上形成“核心技能+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校本教材特色。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职业学校,其教材决不能全国一个样。要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系列,教学内容根据企业需求,围绕核心技能而编写;破除以学科为中心,现实课程门类与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项目而展开。
5、在评价机制上形成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的特色。评价机制决定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用普通教育的评价标准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只能是一种误导。学校的评价标准与企业的反差很大,学校是不能改变企业的评价机制的,唯一的办法是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使之与企业相接轨。职校的学生各有特长,应该用他们的特长去替代某些必修课不足的学分,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学分。
6、在学校管理上形成民主治校的特色。要改革机构设置,让“雷同”变成“特色,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让“散沙”凝结“堡垒”,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让“人治”走向“法治”要实行民主治校,让“暗箱”洒满“阳光”。
7、在德育工作上形成“从心出发”的特色。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时常犯错误,其原因并非都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带着心理的创伤进入中职学校的。心病还得心药医,中职学校的德育还得从“心”开始。
8、在学生管理上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特色。有人怀疑:“能不能实行自我管理?”我们学校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加强指导,中职学生自我管理是完全可行的。中职学生中存在着巨大的管理能量,学生的潜能无限,重在开发。学生不仅仅是被教育者,被管理者,更是管理的参与者,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我们要让学生从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人。
9、在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上形成高技能特色。建设一支具有职教特点的高能力师资队伍,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长远大计。职校教师应姓“职”,不但要会讲,更要会做,不但能当讲师,更要能当师傅。
10、在服务社会上形成社会培训的特色。职业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企业、关注农民。为社会服务是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在如今的社会里,一边是企业缺少技术工人,一边是许多农民由于没有技术而过着贫困的生活。我们中职学校要在这中间充当红娘,把一批批农民经过培训后往企业里面送,让老百姓都说职业教育好。
第三部分 重点任务
项目一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一、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中国政府提出打造“世界制造中心”,浙江省政府提出打造“全国制造业基地”,永康要建设“中国五金产品制造中心”,打造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是应用数控技术。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要打造“永康五金产品制造中心”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又是新型工业化实现的方式。信息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除了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外,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产业技术整合起来,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武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其核心技术就是应用数控技术。
随着永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层次不断提高,大量的企业装备了数控机床,数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已经成为浙江省数控机床最密集的地区。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科技可以引进,资金可以引进,少数高层次技术人才也可以引进,而成千上万的技术大军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通过职业教育进行培训和训练。而我校正是肩负着为“永康先进制造业”培养大批技术“蓝领”的任务,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国五金产品制造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人才需求分析。由于数控设备及数控技术在装备制造企业的大量应用,形成了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数量上的旺盛需求。目前,永康企业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现在单就劳动力数量来说并不缺,缺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特别缺的是懂数控技术的技术工人,这已成制约永康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据永康市人事劳动局的调查,永康市每年需要新增数控技术人员2000多人。其中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占75%,数控编程岗位占15%,数控机床维护岗位占8%,其他岗位占2%。
根据以上分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把机械、电工、电子和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培训或操作的初、中级技能人才。
3、学校背景。我校于1999年开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2002年该届毕业生走向社会,马上被企业界争先录用,大多数毕业生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受到了企业、家长和社会的欢迎。2003年,我们在原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投资217万元购置了20台数控车床和10台数控铣床,建立了浙江大学浙中数控培训基地。2008年投资480元,建起了数控生产车间,实行生产性实训。我们注重校企联合,走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与中国星月集团联合办学,集团公司将金工车间的20台加工中心定期为学生开放;与中国群升集团联合办学,企业将30台数控车床随时为学生提供实习,确保了数控专业的实习条件。我们还在浙江铁牛公司、中国步阳集团、浙江仁达电器有限公司、永康电动工具厂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并通过永康市教育局挂牌定点。
二、建设目标
服务于浙江省“浙中产业带”和“永(康)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与中国星月集团、中国群升集团等企业的深度合作,联手浙江兄弟控股集团公司、中国步阳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教学体系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为突破口,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立足浙江省工业现代化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装备条件现代化、专业教学体系现代化和专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加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把数控专业建设成装备齐全、面向企业开放、具有生产性功能的实训中心,打造浙江数控人才的优质培养、培训基地。
三、建设内容
面向永康市、浙中地区先进制造企业,根据数控岗位群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确定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及课程体系的重构。围绕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发建设学习领域课程,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以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主线,选择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职业技能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配合““做中学””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得到数控技术工作岗位群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数控专业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设计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构建数控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框架。
数控机床操作岗位是学生就业的首岗,复杂工艺编制及数控编程岗位是主要适应的岗位,数控机床维护与调试、在线加工技术等岗位是预期的高级岗位。按职业发展规律要求,将学习领域课程按由浅到深进行排序,学习难度逐步增加。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赋予适当的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递进或平行、包容的排序设计学习情境,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每个学习情境中。2.“做中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做中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包括校内与校外两部分,通过试点,不断完善,逐步推开。2011年底,完成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施试点;2012年底,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再完成2~3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具体做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一个学习情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辅导为主并做必要讲解;学生3~5人为一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以工作结果为主要评价依据,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确定成绩。
(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
“生产性”、“仿真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围绕着满足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的需要,注重数控技术的新发展和综合应用,提升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服务社会的技术能力。在现有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基础上,建设数控车、数控铣实训车间,保证生产性实训要求;建设数控仿真实训室,满足高级编程能力的要求;建设数控设备维护实训室,提高数控机床的维护能力;建设数控技术服务中心,提升服务社会的技术能力,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及在线加工能力培养的需要。
重点进行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与内涵建设。建立与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校企互惠双赢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需要。
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类似企业车间的真实情境,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校外实习基地设在企业中,顶岗实习要符合生产管理的要求,要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实训实习规范有效运行。
建立与完善实训实习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校内的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制定设备安全操作规范、设备使用及维护保养规范;制定安全生产考核细则、劳动纪律与劳动态度考核细则、实训实习成绩考核细则;制定教师下厂顶岗实践管理办法、外聘教师指导实训管理办法等。
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建立。深化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设备操作规范及维护保养要求、劳动纪律与劳动态度要求等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校外企业合作制定实习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确定实习内容,制定素质培养课程教学计划,共同探讨实训基地的师资建设方案。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的制度文件、流程文件、作业文件、结果文件。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学校“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工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按照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从企业引进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安排专业带头人进修学习、出国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等举措,提升其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素质。使专业带头人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理念领先,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及组织管理能力,成为数控专业领域内的名师。
2、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在现有专业教师中培养6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选派培养对象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择期选派培养对象到国内职业培训机构或重点院校学习进修;选派1至2名重点培养对象到国外学习培训。使他们具有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具备数控职业岗位技能,能承担相应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教学,具有数控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能力,成为数控专业的教科研骨干。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永康当地知名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及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建成兼职教师人才库。兼专职教师人数比大于1∶1。聘请的兼职教师中,一部分作为校内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一部分作为学生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阶段的指导教师。根据工作过程情境教学及生产性实训要求,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情况,具体制定聘请兼职教师的任职标准,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请、管理等规章制度。
(四)社会服务及辐射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面向社会进行中短期数控技术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每年社会培训(包括企业培训与农民培训)在2000人次以上。
四、资金预算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合计建设内容合计
课程建设1.人才培养方案10实训基地建设1.扩建数控车实训车间140 2.核心课程建设402.扩建数控铣实训车间120 小计503.新建数控仿真实训室25 师资建设1.专业带头人154.扩建数控设备维护实训室30 2.骨干教师255、新建数控技术服务中心120 3.兼职教师聘用25 小计435 小计65 合计550
项目二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
一、建设背景
1、区域产业发展背景。永康汽车行业借助五金制造业的优势,获得了巨大的商机,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正宇公司捷足先登生产农用运输车,并与“一汽”集团合作生产轻型解放牌小货车;昌隆集团也不甘示落,上马生产农用运输车,占足了市场份额。“众泰汽车”后来居上,推出了城市越野车,并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汽车生产目录,2005年底第一批“众泰2008”新款下线,目前众泰汽车集团在湖南的湘潭和杭州下沙建立生产基地,五年后年产量要达到30万台。企业的急剧扩张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据统计,永康至少有20多家企业加盟汽配行业,并投入生产,如中国步阳集团、郑泰集团、浙江尤奈特电机有限公司等,加盟企业越来越多。目前,永康市有汽车制造企业3家,汽车配件制造企业38家,汽车装饰企业7家,汽车修理企业29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已成为整个汽修行业普遍遭遇的一个瓶颈。
2、学校背景。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1994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本专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目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已有专职教师20多人,外聘教师10人。他们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外聘的兼职教师,他们都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工程师和汽车修理协会的专家。本校与众泰汽车集团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开办“众泰技工班”,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和对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虽然本专业已具有较好工作基础,但在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校内外生产性实训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功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二、建设目标
适应永康市及浙中汽车制造业与汽配、汽修产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深化与中国众泰汽车集团、中国青年汽车集团的合作,深化工学交替与订单培训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高标准重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资源;打造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高超、“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成具有真实工作场景,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践行并丰富“职业活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使本专业成为浙江中部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汽车维修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已经建立了“众泰技工班”,实行订单培养与工学交替的初步试点,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订单培养是一种较为普遍、简单易行、成效明显的校企合作模式。要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让企业参与课程设置,让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开发,要加强企业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工学交替,需要解决两大难点问题。一是解决工的场所,二是解决课程与管理的适应。如果“工”在企业,要做好工学结合协议的签订与工学交替的管理,如果“工”在学校,学校自己建立生产车间。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把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放在企业生产淡季来上。只要企业生产需要,学校就马上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在其不需要时,安排学生回校上课。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依据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通过对汽车维修服务岗位(群)的具体分析,按照汽车维修服务的工作流程,借鉴企业培训标准,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通过召开专家访谈会等多种形式,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同时根据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需要的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实施和维修质量检查评估要求,按照调研、能力分析、确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的技术路线,将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开发出本专业的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的划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学习情境入手,对每个学习情境按照能力标准、场地准备、工具准备、操作要点、技术要求、考核标准等六方面内容进行建设。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完成涵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标准、教学效果等内容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建设,构建基于汽车维修技术服务工作过程的专业学习领域,结合公共学习领域和生产实习,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在构建基于汽车制造与维修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基础上,与中国众泰汽车集团、中国青年汽车集团等企业合作,根据汽车维修岗位核心能力的需要,重组课程内容,共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项目工单,实现技能训练的项目化、教学项目的工单化、理论实践的一体化、综合实训的岗位化。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考核标准、试题库、素材库的建设。
3、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贯穿于学习全过程
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制定以及具体学习情境设计中,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养成作为其内容之一,贯穿于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建立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评价制度,制作《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手册》。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环节,安排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表现评价,并记录在技能项目考核标准中。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到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合作、遵章守纪的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并组织学生写感想和总结,用社会先进人物的杰出表现激励学生,加强职业道德培育。
(二)师资队伍建设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重在观念转变与知识更新。在强化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下,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一方面是每年从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录用一名优秀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来更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师资结构;二是每个学期选派二位教师到高校或企业进修,接触新技术新工艺。根据现有师资队伍有较强企业工作背景的情况,对专业教师定向培养,规定每两年至少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侧重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继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教师每年定期参加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根据劳动部汽车维修职业能力标准要求,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建设期内
“双师”专业教师队伍达100%。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1名为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行业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培养5名和引进2名能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建设、社会服务领域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与专业带头人共同形成一支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
(三)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
“生产性”、“仿真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新建、扩建和完善多个校内实训车间,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学习领域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出专业实训项目62个,提升专业实训教学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在巩固与已有合作企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使得有合作协议的企业达到30家,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充分满足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需要。
按照职业性和开放性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实训中心教学资源,实现实训基地的功能共享,并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探索实训基地管理的新模式,为实训基地全天候对外开放提供保障;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需要,按照现代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管理运作模式的要求,合理设计实训室的环境、工位、操作规程、人员配置,以及环保与安全规程等,提升实训室的软环境建设水平。
完善实训管理体系,建立与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以利他原则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的互惠双赢机制,形成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
按照教学实施过程中真实岗位、真实任务和真实场景的要求,宊出先进性、前瞻性的特点,按照企业真实的维修工位,吸取国内先进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对照课程建设内容的要求,参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仪器设备配备标准”,根据学校建设规划,校内实训基地仿照汽车4S店进行布局建设,扩建发动机维修实训车间、电控发动机维修实训车间、汽车底盘实训车间、自动变速器维修实训车间、汽车电气维修实训车间,汽车仿真模拟实训车间,完善整车维修实训车间、汽车整形维修实训车间。各实训区按照汽车4S店工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建成集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以及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完善的综合实训场所。
(四)社会服务及辐射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场地、设备条件和技术资源,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针对永康市汽车技术服务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与永康市劳动部门紧密合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工作。面向社会进行中短期汽车维修技术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每年对社会提供技术培训300人次以,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经费预算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合计建设内容合计
课程建设1.人才培养方案10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180 2.核心课程建设40 校外实习基地12 小计50实训基地内涵建设8 师资建设1.专业带头人10小计200 2.骨干教师30 3.兼职教师聘用20 小计60 合计310
项目三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
一、建设背景
1、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我们永康市是享誉全国的“五金之都”,现在已形成电动工具、电子衡器、有色金属、家用电器、不绣钢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防盗门、滑板车等八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电器行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到2005年,我市已经拥有电子电器企业2400多家,从业人员11.5万人。主要产品有电动剃须刀、吸尘器、电饭锅、电风扇、空调器、微波炉、电子衡器、电子锁具、组合音响等等800多种,工业产值达到115亿元,并且每年的增幅均在30%以上。快速发展的电子电器行业亟需大量技术人才,特别是在一线操作的技术工人。我市现有各类电子电器维修网点224个,从业人员约1500余人,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在我市的电子电器行业的生产人员与维修人员中,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学习与培训,员工素质比较差,迫切需要进行培训提高。鲜明的产业结构特色与旺盛的人才需求,为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校背景分析。本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创办于1996年,凭借当地电子电器生产企业与维修企业快速发展的东风,立足当地,主动接轨企业,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我校毕业生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并且我们以本专业为依托,开展多个工种的社会培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
我们注重校企合作,主动与企业接轨。本专业与永康市翼昀电子有限公司、永康市精诚电子有限公司、永康市创基电子有限公司、浙江尤奈特电器公司、浙江超人集团、浙江恒丰电器公司、浙江贝得电器公司、浙江创威电器公司、浙江博大电器公司等单位合作办学,在这些大中型企业里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还同本市电子电器行业协会及下属的60多个企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真正形成了招生、教学、育人、实习、就业“五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添置实训设备,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专业规模保持稳定。本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
二、建设目标
深化校企合作,紧密联系永康电子电器行业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把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超前、培养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师资队伍精良、设备设施先进,办学效益一流”的精品专业,为永康电子电器行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
1、进一步确立“与企业接轨,为地方经济服务”办学宗旨,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2、在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从职业分析入手,对于岗位和岗位群进行详细分析,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再定位。
3、以永康电子电器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经过3—5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坚持教育的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实施,提高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信息化水平。
5、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的提高,重点是突出教师的技能提高,形成一支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搞好实习实训设备与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快实习实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开展服务性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在校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更多企业成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
7、加强企业培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职业培训站,努力使本专业成为电子电器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使学校成为永康五金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心。
三、建设内容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职业活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通过企业调研,确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据此构建以典型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开发。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
建立教学目标体系。要建立了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三个层次组成的目标教学体系,并使教师与学生都了解这些目标,从根本上减少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
建立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努力做到“四为”,即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产教结合为纽带。让学生达到四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创业。在实际教学中,要改革“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从时间上为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留出一定思维时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广泛运用了讨论式、案例式、边讲边练式、研究性学习、实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各科都要开设“特色课”,把五金文化与主要电子电器产品引进课堂,注重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要积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建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把生产一线的情况实录下来,引入课堂,要尽量利用演示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实行分层次教学。为适应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在新生入学时根据中考成绩分为二个层次:面向就业的职高班,面向升学的预科班。职高班里要分为A、B二个层次,针对不同教学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能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根据企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除加强课堂强化外,要建立各门学科、各种技能的课外兴趣小组,常年开展活动,每年5月份要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技能大比武。
3、教学管理改革
实施学分制改革。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扬长避短,培养学生的特长,继续实行学分制改革,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中实行“替代学分”和“过程学分”。在实践中继续对“替代学分”和“过程学分”进行探索,解决以下几个难题:开发更多的选修课与技能训练项目,并形成系列,拓宽学生发展个性与特长的空间,使学生在必修课不能取得规定学分时,能选择多种其他学分进行替代,以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顺利毕业;在教师自由尝试探索的基础上,对每一门学科的“过程学分”进行规范,建立相对统一的教学子目标体系与过程学分设置方案。
改革成绩考核方法。要实施教考分离制度,必修课的期中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要完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考试办法》,要求任课教师做到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并把能力考核项目与标准提前通知学生。
要建立比较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能力成果评价体系、教学过程评价体系、教学水平和质量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反馈评价体系等。
4、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专业建设才能充满发展与提高的后劲。要采取“上挂横联,内提外引”的办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挂——与高等院校和省市教育科研机构挂钩,聘请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到我们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横联——与企业联合,聘请本市各企业的技术专家来校当兼职教师;内提——对现任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外引——向全国招聘优秀人才。
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5人;对5名专业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训;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实践指导教师2人,聘用行业企业技术人员5人;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在普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名师、专业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今后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抓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每个学期都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计划,每星期进行一次培训活动。要请校外专家及校内领导和教师讲座,要开展上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和各种比赛活动,要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并组织考试,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校本培训要做到集体办班与个人钻研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业务研讨相结合,每次培训活动都能做好考勤,列入教学工作考核,做到严格管理。
抓名师的培养。学校要成立名师培养领导小组,出台《关于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名师培养工作的意见》,确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名师培养对象、培养要求,建立名师培养档案。要大力营造名师成长的良好环境,有计划地组织名师培养对象进行学习、研究,让他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成长。
抓学习进修。在抓好学历达标的同时,要抓好学历提高,要有计划地派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到高校深造,鼓励教师在本科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历,并在经济上给予资助。
抓专业技能提高,培养“双师型“教师。要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抓拜师结对制度。凡是新分配的教师,必须拜老教师为师,签订拜师协议,老教师对新老师在备课、上课、学习理论与技能等各方面要进行指导,传授经验。由教务处进行严格管理,每到期末要按拜师协议进行严格考核。
5、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需要,我们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添置教学实习设备,建立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优化实习实训的环境。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具有教育教学、生产示范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一是要完善练功性实习基地――物理实验室、电工操作室、制图室、计算机房等;二是充实模拟性实习基地――电工模拟室、机床排故中心、钳工车间和车工车间等;三是要建设生产性实习基地――生产电动工具的实习工厂,建立“企业负责经营,学校负责生产”的新模式。
要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原则,添置教学实习设备。保证每一个实习学生有一个工位。要采取“独资与合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实验实习仪器设备的水平。要根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配备所需的高标准硬件和软件。拓宽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在现有基础上,我们要主动出击,多方努力,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支持,建立各个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第一个层次是校企联办,通过与企业直接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形成十分稳固的实习单位;第二个层次是校企协作,发挥行业协会的间接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第三个层次是临时挂钩,根据校企双方需要临时协商,形成临时实习基地。
6、以本专业为依托,大力开展社会培训
本专业是与永康当地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专业。大力开展社会培训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促进电子电器行业生产的发展,能够使农民迅速学会一种技能,为其转移就业提供有力的帮助,能够提高社会公民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社会培训,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能够促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声誉的提升,最终促使本专业的现代化建设。
我们要依托本专业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培训的对象是:农村预备劳动力、被征地、转产、下山等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企业务工农民、企业在岗职工、下岗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工种有农村电工、各种电子技术、各种家电维修等。通过努力,使本专业成为永康电子电器生产行业与维修行业人才资源开发中心。
四、经费预算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合计建设内容合计
课程建设1.人才培养方案20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240 2.核心课程建设40 校外实习基地10 小计60实训基地内涵建设10 师资建设1.专业带头人20小计260 2.骨干教师40 3.兼职教师聘用20 小计80 合计400
项目四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
一、建设背景
1、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模具有“百业之母”之称,模具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含量的高低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与产品制品水平的重要标志。永康市有工业企业1万多家,其中五金企业达7000多家。每一家五金企业均与模具息息相关,模具工人达20000多人。永康市专门从事模具行业的企业有600多家,从业员工达6000人以上。全市每年需要新增模具技术人才在1000人以上。近年来我市建立了“神州模具城”,为模具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校背景分析。本校自从2002年开始,在机电专业里设置模块化的模具课程,从2005年开始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从机电专业里分离出来,单独设置为一个专业。为了适应永康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才的紧迫需求,学校花大力气进行建设。通过几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模式建立和专业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中国王力集团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开办了“王力模具班”。
2006年结合我校学分制改革,重新制订教学方案、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整体分四个模块,公共教学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选修课模块、独立实践课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实践课,形成了以仿真技术和数控硬件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初步建立了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了具有较强功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目前一幢占地6000平方米的“永康市职技校王力模具研发中心”正在兴建中。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在永康市模具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在永康市20多家模具企业建立了学生生产实习基地与专业教师实践基地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中心,企业积极参与,融入行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框架已形成,为下一步构建新型产学研模式建立了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模具专业以我校办学底蕴、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依托中国王力集团、神州模具城与本校深度合作的优势,联手永康当地的模具行业协会与模具企业,以人才发展为战略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产学研为主线,实现教育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组,达到共同开发、共同发展、长期互惠互利的目的,使合作能有效地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对外技术服务能力、产品开发和科研能力。在教学方面构建真实职业环境,实现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制度。实行因材施教、多层次和多元化教学方法。逐步实现让有条件的学生参与教师实践活动、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过程与产学研融为一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专业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专业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为一体、课程体系建设与产学研融为一体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建立浙江最大的模具实训中心与研发中心,成为浙中地区模具人才的培养、培训、研发中心,确保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以产学研为核心,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中国王力集团引入到我校模具研发中心,使课堂直接设在生产车间。在办好“王力模具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订单式”范围,与更多的企业合作。进一步实行工学交替,把学分制、弹性学制落到实处。建立符合市场实际需求、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和“订单式”教育与常规教育结合的多种形式教学模式。
2、课程体系建设
开展行业、企业、职校之间的专业教学调研。项目组将联合省内同类专业学校和骨干教师共同对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人才标准、职业岗位群对技能要求进行调研。深入具有代表性的各基层职业学校,对数控模具专业的办学情况、专业建设、就业前景、实训情况、校企合作、教育教学质量等展开调研,从而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浙江省数控模具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以“公共基础课+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课程模式。认真组织研究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业务规格,理清课程结构和相应的工作任务及其适应的能力与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数控(模具)的专业核心技能,确定课程结构以及实施教学活动所需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制定专业师资、场地和实训设备的配置标准。
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项目。在充分调研和教学指导方案的引领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作为课改的指导思想,认真分析和论证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立数控(模具)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确定本专业具有通用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与专业教学项目,以学分制为平台,开发中职数控模具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项目。
倡导“任务引领型”教学项目改革,将课改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重点研究实训与理论教学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性实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数控模具专业的识图操作、软件设计和实际经验的积累方面加大训练力度。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收集优秀示范课进行公开展示,并在校际之间进行推广和交流。
3、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校本培训平台做好模具专业教师培训,包括相关文化课,核心能力课程和项目教学的师资培训,打造一支模具教师团队。依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引进一批名师。通过对外技术、科研、教学活动,扩大教师在行业中的知名度,模具专业至少要有1名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有6名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达90%,技师达40%,高级职称达60%。
4、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理念,以数控技术为依托,突出如下技术特征:CAD/CAM/CAE/CAPP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反求工程、模具设计生产的并行和柔性制造思想;跟踪行业发展趋势,抓住主要技术环节,科学运用资金;建立真实职业环境与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实训环境;运行制度方面引入企业运行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现共享性、辐射性、示范性和服务性;以产学研统领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坚持走与行业与企业共建原则,形成建设特色。
实训中心的内容及功能。目前投资689.5万元、占地6000平方米的模具研发中心将要完工,要将这个中心建成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示范作用的集教学、对外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和科研于一体的开放式实训、研发中心。研发中心要具备如下功能:①能容纳60名学生同时进行数控车铣实训,②能容纳60名学生线切割电火化加工实训,③能容纳60名学生同时进行典型模具拆装实训,④能容纳60名学员同时进行模具CAD/CAM、数控加工与仿真、线切割编程仿真等实训,⑤能容纳60名进行冲压成型工艺实验,⑥能容纳60名学员PLC实训,⑦具备五轴加工中心相关技术环节演示实验,⑧具备快速成型、三坐标测量技术功能。
5、辐射能力建设
通过我校模具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教育模式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项目实施,办出专业特色,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增强专业实力,形成本省(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专业,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年培训企业员工400人以上。
四、经费预算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合计建设内容合计
课程建设1.人才培养方案20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600 2.核心课程建设40 校外实习基地10 小计60实训基地内涵建设10 师资建设1.专业带头人20小计620 2.骨干教师40 3.兼职教师聘用20 小计80 合计740
第四部分 保障条件
一、加强领导,统一管理,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浙江省委省政府与省教育厅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高度重视。为确保“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的顺利实施,永康市成立由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教育局局长、财政局局长、劳动局局长及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按照教育部、财政部要求,落实相关政策,协调各方关系,为示范学校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主持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学校领导班子全体参与的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综合性的项目管理工作办公室,下设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项目建设工作组。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华康清
常务副组长: 徐晓光
成 员: 卢晓宁 夏其明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办公室
主 任: 徐晓光(兼)
常务副主任: 沈民远
副 主 任: 蔡爱媚 应广洪
田雪萌
胡 赞 成 员: 应中新 陈笑宜 李 媛
徐文达
夏献峰
项目工作组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
组长:胡桂兰
成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
组长:黄特 陈武明
成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
组长:郭丽华
成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
组长:吕兴昌
成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二、学习领会、宣传发动,为项目实施提供思想保障
我们学校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有着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有着办好职业学校的激情与勇气。此前我校已经召开了“争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誓师大会”,全校师生都已经发动起来,各学部、各专业组、各科室、各班级都在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有关示范学校的文件精神,都在表决心、订计划、搞活动、作贡献。在今后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始终抓住思想教育这一环节,以便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政府主导,多方合作,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在编写本实施方案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投入数额尚未出台。本实施方案预期投入资金2000万元,可视财政支持数额的大小,在建设项目上作适当增减。实际上,为了加强本校的机电专业建设,尚需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为了加强物流专业建设,还需要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在预期投入的2000万元资金中,我们预期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占85%,企业投入占5%,学校自筹占10%。目前,已经落实企业投资100多万元,学校自筹资金200多万元。
待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投入方案出台后,我们将对实施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细化。
三、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为项目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责任机制、科学的工作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及考核奖惩办法,以切实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
1、完善原有制度。本校原来有比较完善的基建、财务制度、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岗位问责制度。为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建设的质量,我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
2、制定专门制度。针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这个建设项目,我们将制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实施管理条例》《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仪器设备招标采购办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等新的规章制度,建立项目法人负责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审查监督机制和检查评估机制,以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建设的质量。
第五部分 实施步骤
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计划的执行时间为三年(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总的实施步骤准备作如下安排:
第一阶段 筹备和申报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1、学习领会中央与省厅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其创建示范学校的文件精神,召开“争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誓师大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成立示范学校申报领导小组与专门工作小组,制定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与项目建设方案,做好申报的准备工作并向上提出申报。
3、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办公室,制订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实项目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3年7月)
1、根据上级出台的资金补助政策,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与细化,并且制定出更为详细的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分解到一个个的小阶段中。
2、根据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校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制订切实可行、分步落实的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清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把项目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的要求,实施建设项目的管理。
3、接受上级领导的指导与督查,并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二阶段 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
1、完成所有建设项目。
2、完成建设项目自我检查与评估。
3、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各项呈报材料,接受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验收检查。
文章录入:ykcbs 责任编辑:ykcbs 上一篇文章: 针对职校特点 开展家校合作(2010.9)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最新推荐相关文章
关于全国中职学校名录的说
职业指导与永康经济文化类
计算机与财经类特色课都教
机械数控与电工电子类特色
英语与体音美类特色课教案
语文与数学类特色课教案一
法律品德与心理健康类特色 [推荐]永康市职技校课程整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宁波市甬江职高:“白天鹅
教育科研需要什么(07.9.2 华康清谈教学改革的之四:
华康清谈教学改革的之三:
华康清谈教学改革之二:教
华康清谈教学改革的之一:
坚定不移地实行工学交替(开学讲话:把本校办成特色
珍惜荣誉 关注未来(2006 在中级阶段要提倡“尊重”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 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