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里,探索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
一、现代职教课程的特点及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将不再满足于劳动者只具有一技之长;随着新兴高科技的发展,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必将引发劳动者工作的流动与职业的更换;随着科学知识的综合化趋势,传统学科及行业的界限将被打破„„等等。所有这些都将使得未来社会的劳动者,需要具备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变能力。那些以知识灌输为主或者单纯强调技能与实用知识的传统教学已捉襟见肘。近年的研究表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完成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转化,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21世纪的劳动者应当兼道德、文化、技术、技能于一身,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基于这些因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立足点应当定位于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上。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术与技能、身体素质,也包括人际交往、应变与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本质终究是职业教育,强调素质与能力教育决不意味贬低技术与技能训练,就目前多数行业来讲,仍希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顶岗操作能力,这也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长处,专业与技能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突出技能训练这一提法不可忽视。
鉴于上述认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
中国职教界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职教课程改革活动。然而中国职教课程发展在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还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远未形成中国化的现代职教课程概念。表现在 现有的课程改革成果仍属于局部改革之功效,既改革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结构未作重大本质性变动的情况下,仅在某些局部方面对少数课程作学习内容和进程安排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改良型改革”仅是对存在固有缺陷的传统职教课程体系的局部完善,因而总体效应并不显著。现代课程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不象传统课程理论那样将课程只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而认为课程是维系教育内外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教育子系统,职教课程同样如此,它是由四个领域所组成的一系列有序活动的庞大体系;课程开发(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文体编制)领域,课程实施(教学策略的制定、领会与贯彻)领域,课程评价(对课程活动全过程的评价)领域以及课程管理(对参与课程活动各种因素,主要是人、物、事的协调)领域所组成的各元素交互运动的系统。课程中各种元素、元素的活动,不仅受制于本子系统内其他因素的关系,而且还受制于其他子系统及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系统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局部改革成效不大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改良并未触动整个体系。
就职教课程现状看,基本上还属于学科中心的模式,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课程模式明显表现出许多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学校与社会脱离,教室与生产脱离,不利于能力的培养;②课程模式的单一化不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③职教课程体系之间
缺少横向的联系,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职教课程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历史重任。
二、把握职教课程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体系
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全方位性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稳步推进。据笔者之见,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应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⑴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已久的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
⑵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普通文化课程方面不受普教模式的影响,体现职教的特色;
⑶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⑷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并最终形成综合化、弹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⑸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及其学习原理;
⑹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次序化的形成,在作好就业准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职业发展作准备。
以上六点虽从不同的角度是实施对职教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但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即能力本位,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克服以往知识本位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一种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在国外很流行。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排,还是其实施手段、教学方法等,都有许多可取的优点,它讲求实用实效。我们提倡以能力为本位,并不是照搬国外的以能力为本位教育,而是“拿来”为我所有,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建立一种“多元整合型”课程体系。这里的“能力”不单指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指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甚至还包括态度等一些个性品质在内。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忧为我国职业教育界追求探索的目标,集群式模块课程是这种追求探索较为成功的范例,已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它的主要特点是“宽基础、活模块”,即课程结构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即“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即“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其中的“活”字给学校和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由于课程本身是一种动态教育现象,各种职教课程模式均为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是适应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尽善尽美的职教课程模式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体系应具备以上突出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应尽可能给予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2、在课程结构上,应增加活动课,具体分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活动课五类。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所有专业均应开设外语和计算机课程,集群式模块课程,将这两门课程同归于工具类板块,充分体现了职业学校要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要求。
3、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学科和选修学科。必修学科体现出课程计划的统一性;选修学科体现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应以市场经济和用人行业的需要为导向开设课程,选修课程应占专业课时的10%左右,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分为限定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两类。
4、开设活动类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包括时事政策、军事课、职业指导、民族、环境、人口教育、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课程。
根据笔者对上述特点的理解以及职业教育的实践体验,试作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平面图如下:
实用人才的培养是职教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是实用人才的核心,占据主导地位,方框所述素质,是实用人才的必要构成因素,处于第一层面,三者之间并非绝对独立,只是各有侧重,它们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外围则分别表示几种素质形成的途径或涵盖的内容。
三、职教课程改革与创新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1、“后劲”与“就业”
从目前上岗就业角度来看,也存在“应试”问题,就是劳动与行业部门的招工、招干考试。这也是各类办学单位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命力。素质与能力教育强调的“后劲”,与其相关的课程主要是文化与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的效果往往不易立即显现,具有“远效”性。就业考试多与专业技术与技能训练相关,它的效果显现很快,具有“近效”快,在课程设置上,如何科学配置、合理求得其矛盾的统一?
我们认为,就能力与知识结构而言,对就业者应知、应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技术技能素质教育上,它是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技术技能素质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双证制),这是两者间的统一面。但是要注意,避免为了确保就业的技能要求,要冲淡文化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削弱后劲。就技能训练而言,应该是在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其训练过程,就是把所学理论转换成技能的过程。那些把职业学校的教育与行业技术等级标准中的应知应会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招工、招干的合格率是不全面的。学校教育与岗前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突出以较大的覆盖面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它强调专业知识面宽,能覆盖一个专业大类,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其中一专主要对准第一就业岗位,达到中级工操作水平。应当说,如果学校按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规范地做,那么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取得双证是很自然的结果。而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某一工种或某一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对来说,它在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的要求上,低于正规职业学校。如果只因为贯彻“双证制”,把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等级考试上去势必降低了职业学校的地位。
2、“稳定”与“灵活”
很难设想,一个学校每隔几年就变换一个专业,这既不符合办学规律,也会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带来浪费。专业设置需要相对稳定,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结构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人才市场预见的难度越来越大,随之对学校课程设置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课程设置中“稳”与“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们认为,学校课程设置首先应当稳定在某一大类专业上。具体讲,该专业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电子电器专业,它包含视频、音频、通讯、办公设备等等维修工种,但这些工种有共同的基础与技能课程,如“电工基础与基本技能”、“无线电工艺”、“模拟与数字电路”等等。这类课,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多工种的基本技能训练,达到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宽、适应性强,以打好专业素质基础为目的。它们应当是相对稳定的。“活”应当体现在专业技术与专项技能训练课程上。通过它们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同时按工种进行强化,以达到专业等级标准。例如电子电器专业针对视频、电器工种分别开设的“电视机维修”、“制冷设备维修”等等课程,它们不是每个学校非开不可的,而是根据学生就业情况,由学校选择。这类课程随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多年来,职业学校总结出的“两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所指含义为:两年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针对就业(岗位或工作)的一年专业课程相对灵活。
3、“博”与“专”
随着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社会生产技术将出现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跑,新技术将打破现有的行业或学科界限,那些以单项操作技能为主的劳动者将不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21世纪社会将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智能工组成劳动力市场的主流,再加未来劳动者职业经常变更,使得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不是不考虑它应具有更宽的知识与技能
面。然而,从我国行业招工现状而言,一般都强调从业人员立即顶岗的需要,因此,招工应试注重的是岗位专门技术与技能较为突出了“专”。
经过学校多年的实践,课程设置中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方法,能够较好解决“宽”与“专”之间的矛盾。“宽基础、活模块”即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两段组合模式,第一段为职业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宽,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找出共性的知识、技能,开设公共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同时进行多工种基本技能训练,以此来实现学生应具有的知识与技能面,达到较强的适应性。第二阶段组合了针对不同岗位工种的模块课程设置,是就业专业化教学阶段。它由学生们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开设不同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课。在这阶段教学中,强调“专”的特色,针对工种与岗位进行等级达标训练。
4、学科课程模式与活动课程模式
学科课程模式是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现今职业教育中仍广泛采用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并将各类与专业有关的学科进行组合,学科课程模式充分考虑了知识、技能本身的逻辑,并将它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容易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理论的发展,学科课程模式本身不足,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①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②各学科间缺少有机衔接,不利整体课程优化;③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活动课程模式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目标,较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相对学科课程模式,它在以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中优势更为突出。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是一种典型活动课程模式,它打破学科体系,专业课仅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三门课组成,纵向分为基础、专业、专长三个层次,横向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但它也有不足。随着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未来人才要求趋向复合型和智能化,这种以专业教育为主,看重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式,将暴露出其理论基础薄弱不足。
两种课程模式各有优势,也都有待改革之处,很难由一种课程模式代替另一种课程模式。结合国情,活动课程模式对师资、设备、场地及企业投入等要求较高,使之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推广,从切实可行,又较易被国情接受的角度看,“九五”期间应当着重研究学科课程模式如何吸收活动课程模式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改革与发展出适合国情,满足高科技发展下社会生产技术体系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我们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科研队伍与各类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吸取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经验,重点对我国现有的学科课程模式进行改造。这是现实国情下较可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第二篇: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印包系:林艳
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经过系统规划,学院首先,邀请漳大专家为我们教职工做了专业顶层设计及精品课程的专业培训,组织教职工就课程改革进行专题研讨,提高教职工对课改必要性的认识。其次,唐处长等领导指导教师做课程培养方案,做精品课程及怎么说课等。在培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并且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从1999年的“专门人才”到2000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再到2004年后的“高技能人才”,尤其到2006年,国家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我国政府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发展过程。
2、课程改革的必然性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它是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在一般的教育类刊物上总能发现“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这两个固定栏目,而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前者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科研人员;后者体现了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与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与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也正是课程的这种桥梁作用,成就了课程改革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另外,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类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年末,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145所,在校学生达到800万人,从人数和规模上来看,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形成一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新型高等院校,培养出一大批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有待开展。
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理论问题期刊杂志上介绍的先进职业教育观念很多,主要有:从应试导向到就业导向;从校内封闭教育到开发式的工学结合教学;从智育基础到素质基础;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从逻辑载体到项目载体;从概念推导到行动引导;从知识展示到能力实训;从灌输学习到建构学习;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理论实践分离到一体化教学,等等。
根据我们学院的实际状况,高职课程教学中必须改革是以下六项: a.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b.突出能力目标;c.项目载体;d.能力目标;e.学生主体;f.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4、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体会通过专家教授的报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职教观念,促使我们每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同时也使我们对自己所任教的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思考和全新的认识———学生学完这门课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做什么事情,而不仅仅是你教会了他们什么知识。(1)项目教学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教师能不能找到和训练职业能力相关的项目,能不能把项目教学过程组织好,能不能解决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专业知识、行业经验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深深感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地向同事、同行多请教多实践。尤其是要利用假期去锻炼实习。
(2)整体设计要以项目为载体,尽管以前的课程设计也采用部分生产上应用的内容,但理念没用真正转过来。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操作,但未达到最终实际意义的结果。通过学习,使我感到对课程总体设计,项目选择很重要,一些技能操作要围绕项目来进行,每一次项目都要对应总项目有一可展示的结果。同时项目要选择具有实际意义或来自生产实际应用较多的、能融入较多技能操作等内容。
(3)单元设计要注重行动引导由于课程设计项目选择不准确,能力目标不清晰,会导致单元设计内容比较杂乱。另外,讲课也是按照以往的教法,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因而或多或少掩盖了某些学生的积极性、开拓性与创造性。而专家教授一再强调,技术细节不要突出,要突出你的课程控制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如果学生会操作的应由学生自己操作,若学生不会的再演示、指导。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注重能力训练,不要突出技术细节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家总认为:如果传授的内容不向学生交待清楚,一方面会担心学生不规范操作,另一方面认为学生的理论性、技术性的知识都没有掌握,怎么可能会做。通过专家教授的培训,使我对职教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要带领学生去完成一项任务,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应用能力,将知识渗入到能力当中去。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课程内容时是要注重学生的能力训练,而不是灌输系统理论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010-12-14
第三篇: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互相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具有现代化知识结构、富于创新精神的知识性人才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空间,重实践、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关键字:
改革创新
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
Abstract: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promulgate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of teaching mode, the core of aesthetics, outstanding reflecting the “people-oriented” music education.In teaching emphasizes student-centered, pay attention to each stud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oth sides equal exchang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students in learning,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to learn, to guide the students' learning.To cultivate the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modern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knowledge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i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mportant segment.To fully gives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free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Key words: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omprehensive quality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要使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我们教师要围绕“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主题做好文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新的音乐课程内容上注重加强了音乐与现实生活、社会的联系,原来的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则有所降低,但这种转变对我们教师来说反而更难了,因为知识面更加宽广,备课量就更大了。:学习音乐作品时,要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来源、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歌中表达的爱国之情。每首歌曲都是学生较熟悉的,但教他们唱会并不是我们的最终教学目标,而是要通过这一类歌曲的欣赏和学唱,达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的目的。音乐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变化、新思维。
一、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1、需要改变以往音乐教育模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比较薄弱,不够系统、深入和全面的弊病。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有效的改革。
首先合理安排课程。一直以来,音乐专业的课程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专业设置,即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并且二者是割裂开的。其实,理论中是含有技能的,技能中也含有理论。如:《声乐》课可以讲歌曲作品分析、歌曲欣赏等。《钢琴》课可以进行和声分析、曲式分析等。《音乐史》可以讲和声、复调的发展与演变等。让学生在技巧中学会知识,在知识中加强技巧。课程的重新整合是音乐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核心。
2、采用更合理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的生命在于教学,而教学的关键在于确立一套规范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框架。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建立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音乐教育应从音乐教育的实际出发,改革不适应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适应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适应音乐教育的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2)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仅要实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本体目标,而且还要实现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3)加快教师角色的转换,改进师生关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视对过程的探索,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之火,把知识学习当作解决问题的基础而不是结果。改变以师为本的、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3、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高师音乐教师由于受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故形成了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在这种“授业”形式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完全是机械接受式的教育。因此他们基础理论知识狭窄、文化素质不高、适应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薄弱。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按照实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起来。也就是说,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积累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智力潜能,特别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组织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再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最终成为创新型人才。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基础教育母体的教育,必将更进一步反思自身的专业结构。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与发展,只有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适应,才能显示出其蓬勃的生机。
二、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的转变
1.教师不再采用“死教硬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只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例如:在认识什么是进行曲时,不再让学生先讲出进行曲的文字概念,而是让学生先欣赏各种进行曲,让他们在体验进行曲节奏、速度、力度等特点后再来总结,各类进行曲有着很多的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因为体现的主题不相同,所以,不同主题的进行曲可能在不同的场合出现,这时的进行曲已经属于礼仪音乐的范畴,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进行曲都是铿锵有力富有号召性的。
2.课堂气氛由“死气沉沉”变为“生机勃勃”,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求知环境轻松、愉快。用什么力度来演唱时,我们要让学生主动体会,不要做出统一答案,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感受去表现音乐,而我们在教学时重点把握这节课的核心即“情感”,对祖**亲的情感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中要明确中学音乐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业人才,要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三、音乐课改中教师应关注的问题
1.课堂上,真的关注学生了吗?是否关注了全体学生?这个关注,不是让全班静悄悄地一个个不乱说乱动,而是要注意到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些被动的参与者,可能还有些根本不参与的学生。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认真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采用多种方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你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就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就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的时候,碰撞就会变得更加激烈和深入。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愿望。
2.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后学生获得的?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也可能经过教师引导了学生仍不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例:三首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开头都是同音反复,但感情完全不同,我们应让学生先分析后,再进行引导,以加深对三首进行曲的理解。
3.你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识世界,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体验。经常看到一些课,教学过程好像文艺汇演一样,说唱弹跳,样样俱全,教师大汗淋淋,疲于奔命,看起来这些课很丰富,但最终给人留下的感觉是“累”、“假”。
4.教师角色如何变化?新课程表面上难度是降低了,但对我们教师来说,实际上变难了,要求我们要具备全面、综合的音乐学科专业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从“一专多能”到“多能一专”。我们不是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资料都查齐了,才有信心地去上课,我们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本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动学生,在课前让他们回去找电影音乐的资料,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古装的、现代的,然后我们用学生们的音响资料来进行欣赏分析,让他们在欣赏中体会感受电影中为什么需要音乐?为什么音乐在电影中有时比说话动作还重要?因为学生们带来的都是他们熟悉的电影音乐资料,这样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近了,便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电影音乐的作用。
5.积极组织授课以外的活动。我们知道,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合唱、合奏、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通过音乐进行的人际交流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新课程的实践与创造中,许多活动都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的责任。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完成任务的更有效性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完全是形式化的,也不能体现它最突出的价值。
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每个时代都有千古留芳的名人志士,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除刻苦求学、知识渊博外,最重要的是创新。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二百年前程长庚带领四大徽班进京让徽剧在北京扎根,最终融合成为响誉天下的“国剧”。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音乐思想引导出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协奏曲《黄河》等无数不朽的划时代经典的中国音乐作品。每个成功者都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中获得成功,而每一次创新又都是在接受了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质的变化。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否应该在培养能够掌握新技术、新专业理念上下工夫呢?是否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其它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呢?是否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利于选择他们爱好和擅长的学习内容呢?“一个人的能力好比是国家的国情,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制定发展目标的时候.必须从实际能力出发,认清实现目标的基础,预测目标与基础的距离,扬长避短,抓紧时间,刻苦认真地做下去,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培养艺术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
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是影、视、听一体化,发展趋势引导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人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闭着眼睛听下去一百多句的大段戏曲唱腔,慢节奏的大型交响乐音乐不可能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喜爱,人们需要的和不断追求的无非是两个字“新颖”。因此,音乐教育要遵循音乐发展的趋势和音乐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不断开辟新的教育方向,让音乐教育紧紧抓住市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法积极地进行改革。同时,把现代化的教学仪器、现代化的教学信息及时快速地引进到教学之中并加以充分利用,扩大信息量。在培养方式上,培养那些综合素质好、转型快、知识交织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把自主性、灵活性、机动性、实践性更多地应用于教学体系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弹性和自主的空间,打破一个尺度、一个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允许学生在教学计划的总体指导下,为个性目标而自主选择和跨学科学习。在教学方式上,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历史栩栩如生。在教学手段上,将无声变有声,无影变有像,把单一的课堂讲述变成声像并用的立体课堂,充分给学生理解、想象的空间,选择多样化的教材开展比较式教学,让课堂立体化、多层面化。
新的教育理论,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和世界性,对我们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新视野,注入了新的活力,引领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这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深刻认识并坚定不移地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朱则平,廖应文主编,《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潇红)[6]新的教育理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湘南学院中文系,湖南郴州 423000)
邓达森
[7]音乐教育体制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巧0080)
李毅波
[8]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永清县第一中学,河北永清302650)
张志红
姓名:乔雯 性别:女 出生年:1981年 民族:汉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表演系 职称:讲师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yiannuo@sina.com.cn 地址:天津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表演系 邮编:300387
第四篇:创新课程研究
课
外
创
新
研
究
报
告
在校大学生”生财”之道
一、选题初衷
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财应是我们的人生必修课之一。进入大学以后,常常听到同学抱怨说自己的钱不够花,社会上也对大学生的消费和理财行为颇有微词,说大学生养尊处优,不知生活疾苦,只会大手大脚地花钱,而丝毫不懂节约,挥霍无度,严重缺乏财富观念和理财
意识。然而,据我所知,大学生中利用课余和节假日自己挣生活费和零花钱的也大有人在,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不像外界评价的那样差。为了弄清大学生理财现状的真实面目,在这次研究活动中,我选择了《在校大学生”生”财之道》作为自己的课题。
二、研究过程
从今收到通知开始,我一直在想自己研究的课题应该是什么。正如选题初衷所诉,出于种种原因,我最终选择了大学生理财作为自己的课题。由于资源、时间、精力和你能力都有限,我采用了最简单的调查办法:网上问卷和现场个案访谈。我选择了本地不同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一方面设计了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消费情况和消费心理及动机等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在网上一共发放问卷200份。
另一方面,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全面地了解其理财观念和理财倾向。通过对收回问卷调查进行统计整理发现,回收的有效问卷151份,回收有效率为75.5%。最后,结合现场个案访谈结果,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逐渐得出结论并以报告形式将其呈现出来,这次课外研究活动才算告一段落。
三、研究意义
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可支配的钱很少,但是一样可以科学管理。大学时代是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的时候,也是独立生活、独立理财的起步阶段。大学生仍然是社会上的高知识群体,在拥有“知识财 富”的同时,也要有市场意识,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学会“理财”,学会把知识变成财富和管理财富的技能。大学阶段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里养成一些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备的理财常识,是可以终身受益的。大多数人在自己的大学阶段都把创造财富、挖掘第一桶金、积累经验当作自己进入社会大舞台的热身赛。寻找更多财富开源方式的同时,大学生最不能 忽视的就是知识财富。当你自身有了知识资本的时候,你才可以在将来的财富积累中游刃有余。因此,在打工赚钱的时候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业。在选择增加自己收入的课外职业的时候,大学生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做家教及自由撰稿人的时候也是在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大学阶段的财富积累只不过是敲开社会大门的很微小的一块敲门砖,是你人生财富积累的预演练。因此,大学阶段要更好地把握这个“度”,处理好学习和兼职的关系。总而言之,在大学时代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财常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四、研究内容
在传统的观念看来,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主要是靠父母出资缴纳学费、支付日常生活开支、完成的,只有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家里没有能力完全支付上学期间的费用的学生才会通过各种渠道自钱。这种观念已经或多或少有些不合时宜了。当代大学生实现经济自立的愿望是相当强烈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9.4%的本科生认为“子女在读本科时应尽可能自立”;有82.1%的本科生认为“我现在就很想自立,只是学习期间没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91%的本科生“希望社会上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大学生自立”。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在尝试着理财。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了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中一个相当活跃的群体,在我们的周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在尝试着理财,他们尝试在各种领域运用自己的能力,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尽管他们的方式各不相同,办法五花八门,回报有高有低,效果有好有坏,但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则是永恒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是具有财富观念和理财意识的。但是,高校大学生到底是如何理财的呢?具体到本文,由于资源和能力实在有限,就只能从大学生从事的兼职工作中作文章了。
(一)大学生生财之道
(1)做家教.这是大学生中最普遍、最易求得的一种兼职,往往也是报酬(收入-时间比)最高的一种。家教需求绝大多数来自中小学生,他们的父母为了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不惜每小时支付几元到几十元为子女请家庭教师。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家教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兼职选择。
(2)撰稿.自由撰稿人是目前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课余职业。对于一些文笔流畅、才思敏捷的同学来说,为报纸杂志甚至某些网站当撰稿人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妙笔生花”带给他们的是相当可观的生活费。当然,要分得这杯羹也并非人人可分。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文采或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现在的撰稿人除了中文系那些文采飞扬的学子外,经济和法律等热门专业的学生也很受欢迎。有些报纸和杂志的专业版面需要他们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写专题文章,自由撰稿人要写的也并非单纯的抒情表白文章了。
(3)翻译.能做翻译的主要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或者英语水平较高的硕、博士生。翻译的报酬有高有低,口译相对较高,笔译较低。经常会有一些小型公司,需要翻译一些资料或者外事会场服务,可由于公司规模不大,没有专职翻译,就打起了在校大学生的主意。外语有优势的同学在假期往往还有机会接待一些外
宾,领着他们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事实上成为了导游,这当然也给他们带来一笔收入。
(4)直销和推销现在有很多化妆品公司在各高校校区设代理点,也就是由大学生来担任代理人,进行直销。相对而言,高校直销品都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解决大学生的“囊中之涩”,也吸引了相当多的校园顾客。
(5)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与家教不一样,他们一般都是去一些缺乏师资力量的民办学校或者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向几十人的大班级授课。比较容易找到这种机会的主要是英语、计算机和法律等热门专业的学生。
(6)兼职工作.大学生做兼职工作的范围很广,有的在报社兼职做记者,有的在公司兼职做办事员,也有的在诸如麦当劳、肯德基等服务行业兼职做服务生。大学生一般多选择在假期找兼职工作,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业。
二、大学生省财之道
(1)合理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作为学生,把钱花在必须花的地方,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理智的选择:吃要营养均衡,穿要耐穿耐看,住要简单实用,行要省钱方便。
(2)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消费.学会建立自己的“小账本”,尝试记账和预算,这可以很有效地帮助我们安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也可以避免糊涂消费。
(3)养成节俭的好习惯生活中有很多小开支,学会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节俭的习惯。
(4)把握消费时机需要添置必需衣物的时候要学会稍稍“超前”准备。在很多大商场换季衣服都会低折扣销售。所谓的新款在刚刚上市的时候往往标出高价,但是在季尾销售时的价格会是先前的几分之一。所以,避开商家的销售高价期,学会“按时”消费会给自己节约一笔不小的数目。
(5)合理利用银行卡。
五、研究结论
大学生中间可能存在消费不合理和理财无知的现象,但这不能作为否定当代大学生财富观念和理财意识存在这一事实。大学生在消费和理财方面可能还很稚
嫩,但是大学时代是独立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间,只要在此期间,学校、社会和家长予以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大学生理财状况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凤林《大学生理财》;江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12月1日)2王品文, 李冠莹.《大学生,你理财了没?》, 大学报, 2007-12.3曾庆东,李志春.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分析及科学理财模式的构筑[J].理工高教研究,2007(8):40~43
4柯宝红,王珍义,李瑾.大学生投资理财方式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J]经济研究导刊, 2010,(24)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书籍装帧课程改革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书籍装帧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黄丽萍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353000
[摘要] 课程改革历来是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内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高职课程改革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而课程改革要重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内涵上随社会经济发展,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扩展;课程改革模式的选择与整合的本土化;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须纳入课程改革与教学的全过程等问题。
[关键词] 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 本土化 综合职业素质
《书籍装帧》课程是艺术设计(广告设计方向)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用设计艺术。以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书籍从设计到装帧完整的过程为教学目标,突出实践动手能力。课程形式以课题设计为驱动,推进课程进度的衔接形式,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使之具有“培养目标能力化、课程设计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企业化”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工学交替、教学做相结合等特征。针对该课程的设置特点,本文将对课程设计与本土化的结合进行探讨。选好课题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得知,学生比较茫然的就是对所学课程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对一些必要的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利用项目推进教学的形式,能够较好地改善这种现象。选对课题,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明确目的的前提下,认真积极的有效吸收课程相关知识,以便支撑课题的完成。职业教育要针对市场,为地方经济服务,我院地处建阳市,历史名人朱熹的故里考亭村便座落于此,2006年参加“福建最美丽的乡村”评选,荣获最美乡村称号,市政府正积极发展考亭村旅游项目,为此,考亭村的旅游宣传显得尤为重要。书籍装帧课程便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与建阳市旅游局合作,以推广宣传“考亭村”旅游项目为课题来推进教学的形式,极大的鼓舞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用心去分析市场,调研地方实际动态,尽量的做到与地方需要相结合,根据地方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充分发扬地方传统的优秀文化,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活泼开放的教学过程是良好的延续
如何让这种良好的态势延续下去?如何让课程顺利的结束?那便要取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书籍装帧课程开设的时间正值春季,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以“春游”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考亭村实地考察取景、参观工厂,利用自由、轻松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各教学环节配合融洽。这种活泼开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不仅是教学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德育能力和沟通能力。融职业素质于课程之中是重点
怎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课程改革的尝试,在学生课题的构思与表达阶段,以观摩学生的设计草图为主,虚拟设计人员同客户之间的场景,学生通过草图展示,设计理念阐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扮演客户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展示图与设计理念的阐述,进行提问,找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辅导。为了让教学效果更完善,我把这一阶段的课程开设为公开课,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参与,突破师生的交流,延伸为师生、师师的交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心理素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与客户和老板的沟通交流是必然的,同时方案的认可极大的取决于沟通与交流。
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强调理论的讲授,也不能简单的把实践理解为就是离开课堂,到工厂去学习。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把地方经济,市场需求,实际条件等多重因素结合起来,设计出实际可行的方案。尽可能的把职业素质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强调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环节设计虚拟场景,让学生扮演职业的不同角色,循序渐进地学习提高职业素质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简单的分值并不能说明教学的成果,也不能全面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昔日,我们习惯用分数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习惯性的用分值来衡量学生,在升学的前提下,分数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因习惯而一如既往的沿袭了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然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如果我们再用简单的分数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学生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也是落后的。作为一门专业性质的学科,我把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个部分,态度是首要条件,专业技能的掌握是主要部分,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评价的一个范畴。这样的评价既客观,也对专业技能掌握并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他的态度也是一种认可,企业也需要具备良好工作态度的员工。
教学评价不能用简单的一个分值概括,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平时的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加的平均值。在评价中因该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专业学习等情况,这样的评价在以后就业中对企业来说,也是他们想了解的,企业往往在学生的推荐信和自荐书上只能看到相关学科的成绩,但是对学生的德育情况,为人处事,个人态度等却一无所之,出现了招聘回去的员工并不是他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逐渐的,使企业对学校给予学生的评价失去了信心,出现许多企业不看学生的学习成绩,面试时使用技能考核,心理问卷测试等方式,这样即费时,同时短时间的考核,并不能客观的进行评价,所以建立对学生全面的评价体系且全面的开展与实施,也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结语
对《书籍装帧》这门课程的尝试改革,我从课题选择、教学过程、职业素质、教学评价这四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得到建阳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为该课题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也得到他们的肯定。本文只是个人对一门课程的尝试性改革,这只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的一小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 颖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中国教师报 2006-5-1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