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与实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激发了各行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独创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数量与规模发展快速,成效显著。江苏化工职教集团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共建“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产业链与教育链对接为目标,构建了职业学校、企业、O2O平台间信息互动、资源整合、项目牵引的高效协同育人与创新模式,服务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合作共赢。
关键词 创新驱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5-0012-05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通过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投入,是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各种创新的综合协同[1]。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全面激发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是首次提出以创新为首位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6 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各地区和部门结合实际状况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的同时,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深化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和变化,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和推进自主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由1个或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团体、协会等牵头协调,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团体、协会参与建设,以契约、资产等形式为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2],按平等原则组建而成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多功能、多层次、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一般情况下,各成员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人事关系、财政渠道等不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以职业教育集团为组织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办学层次、专业布局、教学业务、科研开发、质量监控、技术攻关等方面实行相对的统一规划、管理和考核。在师资、实验实习设施、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课题研究成果、教育信息、产教融合及校院联办、校企联合等方面,实现成员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协同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一种办学行为,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模式创新[3]。它始于上世纪 90年代,经过 20多年的探索,其数量、规模均取得积极发展,办学成效逐步显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数量增长快速。成立于1992年的北京蒙妮坦美发美容职业教育集团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成立职教集团257个;截至2017年9月,全国建成约1300个职业教育集团[4]。二是规模持续扩大。据2014年统计数据,已成立的1048个职业教育集团,基本覆盖了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全国主要行业和三大产业;1048个集团共有成员单位46400家,平均每个集团有44家单位。其中,参与职业院校8330多所(本科院校180多所),参与集团企业23500多家,政府部门1630个,行业组织1680多个,其他组织机构1450多个[5]。三是内涵不断提升。经过 20余年的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从最初的数量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技术技能积累等方面成效显著。四是政策相继出台。国家高度重视集团化办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2004年,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实行合作办学。2005年,《国?赵汗赜诖罅Ψ⒄怪耙到逃?的决定》首次提出,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集团化办学。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同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出台,提出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6]。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创新实践
(一)背景介绍
江苏化工职教集团(简称集团)成立于2006年,是在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由代表江苏化工行业和化工职业教育水平的数十家企业、职业院校、研究院所、化工园区等单位组成。集团遵循“共建、共享、共赢”准则,充分利用集团成员各自资源优势,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区域内教育和经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服务科教兴省和“两个率先”战略,满足江苏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化工人才的需求。集团成立了4个工作委员会,分别指导教学、就业与培训、产学研合作和对外交流工作。集团自成立以来,以集团章程为指导,借助集团平台,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先后组织开展江苏省化工类对口单招技能考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国化工类技能大赛与师资培训等工作,提升了集团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等能力。
国家级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化工园区)为全国第二家获批、江苏第一家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化工园区形成以石化、碳等两大产业链为主要支撑,新材料、生命科学与高端精细化工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园区规模、产业发展与区域集约开发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成为江苏省石化产业整合与提升的重要载体。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提档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需要培养能服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仪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政校企只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产教融合,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满足?^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技术进步,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动力支持。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的基础之上,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站,见图1,可以作为国家经济升级版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的一个有效补充,完善人才培养序列,切实解决“人才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校企间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需对接与合理流动,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二)实施过程
2015年4月,江苏化工职教集团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共建“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集聚集团内企业、院校优质资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产业链与教育链对接为目标,以政校企合作为支撑,发挥线上线下(O2O)联动的信息化优势,构建职业学校、企业、O2O平台间信息互动、资源整合、项目牵引的高效运行机制,通过集中对接就业、依需定向培养、知识技能提升、科技研发服务、协同创新发展、人才交流共享等途径,致力于人力资源集约化培养、就业、开发、使用,加强协同创新,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服务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合作发展。
项目的总体运行模式为“一个平台、两个主体、三大场域、四大功能”。
“一个平台”――建成线上(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的官方网站)和线下(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驻园区办公室)的互联网+协同育人与创新平台。
“两个主体”――在化工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协调保障下,学校牵头的江苏化工职教集团与南京化工园区内企业相生相伴、共生共长,探索“互联网+”时代学校、企业产学研用结合共进“1+1>2”的长效机制。
“三大场域”――校企依托彼此需求而合作设计的项目主要在企业、学校、政府行政服务部门等三大场所区域实施,形成以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为枢纽,以校企互设的专家(教授)工作室以及园区主导支持设立的园区校企合作服务中心为基本点,校企专职工作站联络员为支撑的校企合作互动网络化结构。
“四大功能”――校企依托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针对企业转型升级对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多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合作,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着眼,从招聘就业、协同育人、实习实训、知能提升、协同创新、人才交流、科技服务等环节入手,着力将工作站打造成高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与就业平台”“孵化培育基地”“开发储备基地”和“协同创新基地”。
(三)特色创新
1.政府全力推动
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化资源支持。化工园区管委会贯彻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积极落实政府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推动责任,在与江苏化工职教集团签署政校共建工作站协议后,将工作站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定期组织校企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讨,面向企业专题宣讲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以及政府对企业职工上岗、初级、中级职业技能培训予以补贴等人事政策,解读“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和社会责任,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满足了新常态下区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
2.健全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顺利推进需要政府和院校以服务的姿态做好保障工作。政校双方联合成立工作站领导小组和工作站,合理规划、目标管理、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并切实做好工作站驻园区办公室人员、场地、经费的落实工作。为便利企业和学校顺畅对接沟通,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专门腾让出一块场地,协助江苏化工职教集团设立了工作站办公场所,以及可同时接纳近300名企业员工、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等活动的多功能化工园区校企合作服务中心,深受校企欢迎。
3.创新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取得实效,还取决于职业学校能否正确把脉企业的现实需求、建立能使企业便利享受学校各项服务的良好运行机制。校企将高技能人才及创新成果、培养平台载体、科研项目等供给与需求信息在网站集中规范发布,减少企业寻求人才与技术资源的时间、体力、货币等成本,也为职业学校服务社会、获取企业支持提供便捷通道,亦为企业提高行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创设载体。校企落实专职网站管理员(联络员)负责发布招聘就业、协同育人、实习实训、知能提升、协同创新、人才交流、科技服务等供给与需求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本单位发展需要择取有用信息,在必要时辅以工作站办公室的帮助,以项目化形式接受服务或提供服务,形成从线上到线下互为补充、联动一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运行机制。
4.强化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给企业提供及时、丰富可选、优质的人才与技术等资源。工作站的建立弥补了以往校企合作中信息相对封闭、不对称、共享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的不足,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形成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多对多”的转变,便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共享人才、技术、管理、设备等各自发展所需资源,通过优势互补确立了多元比较优势,形成高校联盟、企业家联盟、校企共同体,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更好地培养出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增强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突出互利共赢
职业学校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为根本路径,以产教融合为生命线,以校企产学研用合作为抓手,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合作现代化,把好区域企业发展脉搏,时刻关注企业发展需求,与区域企业同频共振,同呼吸、共命运,变“企业能为我们做什么”思维为“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思维,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坚持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创新驱动,才能获取更多的优质办学资源,实现院校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使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进而激发企业积极关注并主动参与、支持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服务能力与运行成效
1.建成高技能人才“蓄水池与就业平台”
借助工作站信息平台,江苏化工职教集团与园区紧密合作,根据园区人才需求预测,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接,产业链与教育链呼应,建成园区企业“高技能人才蓄水池”,及时解决企业的用工缺口问题。
2.建成高技能人才“孵化培育基地”
合力共建现代化工人才培养立交桥,内部优化中职高职衔接,外部推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沟通,紧抓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实施中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3”“3+2”)、对口单独招生、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企业职工在职学历提升等项目,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后岗位适应期缩短,化工园区企业员工素质整体提升,集团化办学影响力显著增强。近两年,集团年均为园区企业职工培训达11000人次以上,学历教育达400人次以上。在共建专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集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等重点建设专业与园区企业合作开展校企“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3.建成高技能人才“开发储备基地”
园区企业和职业学校开展员工互聘互兼、互培共育活动,重点以专家(教授)工作室、校企实验室等平台为载体,促进了人才流动共享,加强校企管理骨干、企业技师和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储备。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厂常年服务于区内扬子石化、扬子巴斯夫和南化集团公司,是园区企业机械设备的应急维修基地。企业经常有大型进口机械设备维修业务,如果靠进口国外零部件,等待周期长、停车损失大,而学校机械厂承接维修任务,仅靠学校现有的技术力量又无法满足要求,为此,学校从附近企业引进了大型压缩机主要零部件磨损修复技术、转子动平衡及修理技术方面的专家进校设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机械厂的维修技术顾问,及时解决了国外核心设备零部件制造、修理的技术难题。同时,还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为园区相关企业培养了大型设备维修的技师5名和高级技工8名,舒缓了园区化工装备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情况。2016年,在工作站的协调组织下,园区内知名企业红太阳集团长江涂料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学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学校选派多名一线教师进企业挂职“访问工程师”,进行企业内研修,提高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
4.建成高技能人才“协同创新基地”
园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专家及集团学校的教授组成专业团队在园区和学校互动交流,聚焦企业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科技研发、产品升级,实现协同创新。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化工园区内江苏和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协同创新工作小组并联合成立了有机光电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共同解决化工园区企业有机光电材料及其中间体的路线设计与工艺优化、医药中间体的设计与工艺优化、低温反应、无水无氧反应等合成新技术的研发等问题,协助企业完成国家及地方政府基金、知识产权的申报工作,并联合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等工作。学校“节能测控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在学校科创园注册成立南京六耘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组织创新将自身技术或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为化工园区企业用户提供电气及自动化项目改造、设备状态检测等多种专业技术服务,在服务周边企业中求作为,在反哺教学方面求实效。该中心成立近2年来,为化工园区内包括兰精(南京)纤维有限公司(Lenzing)、纳尔科(南京)工业服务有限公司(Nalco)、南京扬子伊士曼化工有限公司(YEC)等知名跨国企业客户提供了进口设备国产化改造、设备控制系统改造、电气节能改造、设备状态检测等十多个项目的技术服务,完成项目累计金额60余万元,为企业客户创效(节约)数百万元。
(五)发展展望
提高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促进就业创业、服务职教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是时代赋予职教集团的重要使命。江苏化工职教集团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共建工作站的实践证明,在政府的支持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增强办学动力、促进校企间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作站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空间必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合作发展的水平必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有力支撑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胡勇,乔元波.诸种商业模式与创新驱动的关联度[J].改革,2016(6):69-78.[2][5]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9.[3]王玉龙,刘晓.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历史、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62-66.[4]教育部.介绍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文字实录[EB/OL].(2017-09-28)[2017-12-11].http://.[6]?S跃,郭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92-96.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chool-runn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unde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Cui Binghui
Abstract The propos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sparked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creative potentials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School-runn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whi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rapid progress in quantity and scale,is an original research of China.Jiangsu Chemical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JSCVEG)and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Nanjing Chemical Industry Park has jointly established a mobile workstation for high-skilled talents.Taking innovation-driven program as the lead and targeting on the joint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hain,the workstation constructs a high-efficient cooperative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 with information sharing,resources integrating as well as program leading among vocational schools,enterprises and online to offline platform,thus transforming the service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moting a win-win cooperation.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school-running mode; mobile workstation for high-skilled talents
Author Cui Binghui,research associate of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Nanjing 210048)
第二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
作者:市职教中心 发表时间:2009-3-30 14:57:4
5访问次数:3698
摘要:史章厘清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些基本目题,分析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存的主垂问题,并提出一般性的时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台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台。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有25个省(市、区)成立职业教育集团184个,共有成员单位6410家,另有具有集团特征的紧密型合作组织l21个。
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性质了解如何有效开展集团化办学及怎样有效开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有利于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思路,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并不能解决上述所有的问题,只在试图厘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找出集团化办学现存的主要问题,井提出一般性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集团产生的背景与内涵
1.背景
教育集团的产生大约在1992年之后。为教育集团产生提供理论支持的是教育产业论,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979年“教育本质”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引进和80年代中后期“教育商品化”的争议,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出现和逐步发展,突破了国家一统天下的办学体制为教育集团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笫三产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将教育归入第三产业并作为发展的重点。将教育纳入第三产业的序列,直接催生了教育产业论。
既然教育是产业,教育服务向社会及家庭、个人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素质和思想观念的非实物社会成果,它与演员、医生、导游,售货员一样,提供一种服务消费品。教育是产业就可以作为产业来开发经营,对教育产业经营管理也可以产生利润。教育产业有利可图就可以吸引投资,既可以大量吸引个人和家庭园教育选择注入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以吸收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教育的利益获得性投资。必须强调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发展,我国教育需求急剧膨胀和教育投人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民办教育及其教育集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市场空间。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中先富起来的阶层,不甘心自己的子女仅接受低标准、普及型的教育,他们愿意接受教育的“高消费”,这也是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催化剂。可以说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
2内涵
“集团化”最初源自经济学领域。其内涵是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生产规模比校小的实体以集团的形式有机地结台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远行实体并以规模优势实现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当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教育领域,其外延得到了拓展从“集团”延伸为“集团化”它不仅包括紧密型组织结构,还包括松散型的组织结构。但这些组织具有共同的实质、即通过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带来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以集团化的形式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和功能扩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服务市场的一种机制和组织形式。从理论和实践看,职业教育集团及其办学过程具有多重属性经济属性、社会詹性和教育属性是其基本属性,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体的联盟,借助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集团实力的提升,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
二、集团化发展模式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包括集团化发展模式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因此,要了解和认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有必要首先了解集团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集目化发展模式
高耀明和魏志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教育集团是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移植而来的教育经营开发组织形式。他们概括出三种教育集团的发展模式。1,积累拓展型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创立教育集团的历程通常是从开办短期职业培训班或接管不太景气的成人学校或职业学校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后。拓展投资面,创办或接管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学校,形成滚雪球效应。成为由多家类型和层次不同的学校所组成的教育集团。广东信孚教育集团和浙江万里教育集团是这种发展模式的代表。
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这种发展模式的教育集团办学是既遵循教育的规律,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其实质是以教养教,以教促教,按教育成本收费。自收自支,是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实现滚动发展的。表面情形看来似乎是这样的,但稍加分析我们便可发现,没有国家投入这一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2.连锁投资型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由企业集团或财团进行先期规模投资,再滚动运行,扩大投资范围,连锁发展,建成学校系列。由于这类学校的硬件设施起点标准高,用高薪招聘水平较高的教师,因而,学费较高。学校采用统一校名、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等发展手段,以产业发展观点从产业组织、区域布局、资源配置、运行优化等方面进行产业化管理运作,因而集团的滚动发展较快。
连锁投资型发展模式,因投资地域广泛,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组织管理的成本,但其优势在于:地域广泛,可以确保生源,降低投资风险;统一校名,可以因多点连锁产生广泛的宣传效应,降低了交易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其教育边缘产业,如教材、教学用书、音像制品,以及各种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训等,开发的潜力巨大。由于效益不错,这种发展模式的教育集团估计今后若干年会有增加的趋势。
3,名牌复制型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指原有的名牌学校依靠其教育品牌,兼并同类薄弱学校或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学校,通过人才和管理经验的输出,实现名牌复制。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形成具有名牌学校特色的系列学校。
前面两种教育集团发展模式都是企业界人士通过接管原有学校或投资创办新的学校直接参与教育发展。而名牌复制发展模式是教育界与经济界利用各自优势合作参与教育发展。这一发展模式的突出例子是上海建平教育集团。
三种教育集团发展模式,虽然发展方式各异,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它们都是企业界对教育发展领域介入的产物。这种介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造成的教育供需关系日益紧张的状况,促进了教育的加快发展。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匡瑛在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印度及中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梳理比较分析后,按照主导实体不同。从两个维度(主导实体与联盟的实体构成)把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模式做了如下分类。
1,政府主导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政府主导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数量上是最多的,在模式上也是最丰富的,它涉及到校际问的联盟,如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校企间的联盟,如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培训制度:多种综合联盟的形式,典型的如德国的双元制,2,院校主导
这类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占有一定比例。该模式中的院校具有相当的实力,其选择的联盟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企业和行业,3,企业/行业主导
该类模式是以企业或行业的需求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其目的是培养企业或行业所需要的相关职业人才或技术人才。该模式兼具教育和培训的双重功能,同时面向职前和职后人员。
4,自愿联盟
这类模式一般来说合作差异性较大。其合作方式包括院校之间的合作、校企之间的合作,其中典型的案例是英国的继续教育机构(主要是第三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与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原多科技术学院以及高等教育学院等)之间的合作,在机构数量上有着多种组合,以一所大学和多所继续教育学院构成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居多,这种合作完全出于“自愿”,政策扶植仅表现为用教育基金的方式投入,而对于具体操作层面没有规定,给予双方足够的“自由度”。
5,中介主导
这类模式在世界职教集团化办学中并不多见,但确实是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一类模式。其中典型的是美国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ATE),ATE是一项由联邦政府倡导,1993年由美国国家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发起的一项旨在满足技师人才需求、有效整合产业与教育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计划投入38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已经经历了10余年,参与项目的伙伴遍布美国。ATE主要通过大专和高中程度的课程改革,系统地促进美国的高级技术教育水平。除此之外,在德国的网络化的技术转移中心,也介入了中介组织的力量,即斯坦波茨(STEINBEIS)经济促进基金会,它承担了高专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角色,积极促进高专教授帮助企业研发产品。
具体而言,各国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见表1:
由于集团化办学的组织方式和联盟方式多种多样,连接的层次、行业内的跨度等方面都有各自特点。按照目前存在的主要集团化办学方式,根据五个维度可以建立一个分析框架。这五个维度是:
(1)主导类型,即由哪个实体主导,如政府主导、院校主导。
(2)联盟方式,即以什么方式联盟,如校际联盟,校企联盟,(3)联结关系,即实体间如何联结,包括契约型、资产型和资产一契约混合型。
(4)联合跨度,即联盟的宽度,如跨教育类型、跨行业。表1 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汇总表
政府主导
院校
企业/行
自
中主导
业主导
愿联盟
介主导
综合学科(日本)
普+职
社区学院(美 国)技术教育一体化(日本)
校中职 +中高职社区化(台湾)
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荷兰)
高职
中学+技术准备计划
校中学 Tech+prep(美国l
后 继续教育+高等教育
通过SATs的校校合作(英国)
青年学徒制城市技术学
高级技术教育计划ATE(美国)youthApprenticeship(美院(英国)国)
职业学院(德国)
双元制(德国)学徒本位的新学徒制
校
SBNAs(澳大利亚)
学徒培训(印度)
中职学校的鹿特丹航运校办企业(印中心度)
STC—Group集团(荷兰)
企 新学徒培训(澳大利亚)建网络化的技
阿波罗集
教合作(台湾)术转移体系团(美(德国)
国)NIIT(印度)
职业生涯教育公司(美 国)
表2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
主要模式
主
联盟
表现形式 导类型
联盟
联合合作结关系
跨度
合点 形式
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
混合跨类
全型
型
面素养
契约
跨层型
校际
组合联盟
次
契约
跨类
证型
型、层次
书培养
政府主
校企 导
契约
行业
专型
内
业对口
区域
区域产学结
契约跨类型、层次、地
合
型
行业
理位置
衔接式联盟
契约
跨层
专
型 次 业对口
院
校企
研发式联盟
资产
跨行
专校主导
型 业 业对口
以服务地方经济
契约
跨行
地为核心目的
型
业
理位置
企业
以提供行业人力资
资产
行业
专源为核心日的的联型 盟
内
业对口
行
校企 以提升集团综合实
资产
行业内、跨
专业对业
力为核心目的的联型 盟
主导
层次 口
以拓展品牌影响为
混合跨行
集团品主要目的的联盟
校际
型 业、层次、牌
契约
跨类
全型
型、层次、面素养
自愿联
校企
企业——政
资产盟
中
校企 介主导
府
专业对口
型
契约型
专业对口
(5)、合作结合点,即各实体在哪个方面的合作,如专业对口、地理位置。根据这一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总结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头戏是政府主导型。其比例占到一半左右。
第二,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联盟方式是校际和校企联盟。
第三,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是通过契约来联结的。
第四,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跨度较大,包括跨教育类型、跨教育层次、跨行业、跨区城等。
第五,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作结合点主要是以专业为纽带。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也符合国家提出的“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的发展战略。必须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些主要难题。
根据对目前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的情况分析,可以把它面临的主要问题概括为:(1)政策对教育集团的认同与保障问题;(2)集团内部关系的厘清;(3)目标的定位问题。
1,政策对教育集团的认同与保障问题
郭苏华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其集团身份的认同、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依旧是个难题。
首先是集团身份的认同缺乏政策的支持。职业教育集团是跨行业、跨社会组织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根据我国对企事业单位的分类,企业和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分属不同的组织类型,政府采取不同的公共政策给予管理。目前集团的松散性组织没有资产的基础,在申请法人资格方面有许多障碍,由于集团法人身份的缺失,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就难于界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其次是集团的企业鼓励政策不到位。重建校企合作是集团的一项基本目标。鼓励企业加入职业教育集团有两个出发点:一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没有企业依托的职业教育形同无本之木,在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盲目性和低消耗不可避免。二是企业应该承担职业教育的部分责任。职业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功能,又有为企业输送人力资源的功能,企业作为资源的使用者,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集团的企业政策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利益杠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利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正视这一事实是制定政策的前提。
2,集团内部关系的厘清
米靖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一文中提出了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四大关系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
首先是学校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在这两者关系中,一般而言,学校与企业有各自的经营理念与目标,双方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与理解会有本质差异。如何使两者有效结合以推动彼此的发展成为校企集团化发展的关键。
其次是工学关系的矛盾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将工作与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米靖认为为了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关系,必须持续推动职业教育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学习。
再次是城乡合作办学、资源优化共享的问题。他认为城乡结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进一步贯彻城乡统筹、资源共享、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策略。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特别是中心城市的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制订相应的政策、规章,积极支持、协调,使城乡结合职业教育集团有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要引进市场机制。依靠市场进行合理的招生和专业设置。
最后是中高职结合的关系处理问题。可以说,中、高职相结合是职教集团化办学中关于学制改革的有益尝试。在职教集团内部,如何将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梯次、有延续性的学制系统成为集团化发展壮大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目标的定位问题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由于受区域、经济和劳动力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办学发展目标不可能一致。因此,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的前景和定位问题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学校看见别人的学校怎样定位自己也设置同样的一个目标,结果使办学的目标更加不清晰。
如何清晰自己发展的目标,各学校必须深入一线调研,对当地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等情况有清楚了解,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行业特点来定位本学校的方向。
四、对策与思考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实现持续、优质、快速、和谐发展,仅靠牵头院校自身的努力仍不够,还需要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制度,加强调控,建立由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协调机制,实现校企政互动、资源优化整合,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得以在各个层面上展开。
首先,政府支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地市级以上政府要建立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质性地协调各个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政府、学校、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整体化推进职业教育。政府部门通过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等,引导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搞活机制,自主办学。教育部门的学历证书与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转换,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相互衔接沟通,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资源相互整合,打破隶属关系的限制进行资源重组。政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
其次,行业主导。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社会联动,实现集团化办学。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当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否则,无法办出优质的职业教育。
再次,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首先要深化行业办学体制改革。其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再次充分发挥行业所属国有职业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走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在体制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专业、师资、设施设备、招生和就业市场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优势的效应,把职业教育做强。
最后,要深化改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使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中职与高职、城市与乡村以及区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和重构。要深刻认识并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在管理、教学、机制和制度设计上等方面深化内部关系的改革,才能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篇: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与创新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与创新
摘要依托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所协省级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校校、校企、企协、企企等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跨界共享,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教学过程、生产实践、科技研发、成果推广、社会服务等环节协同推进,克服育人与用人“两张皮”,达到协同育人的效能整合和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涉农高职;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协同育人平台;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0-0064-04
集团化办学是校、企、所、协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之一[1]。新形势下如何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机制[2],提升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活力,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进行探究。
一、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发展
(一)背景介绍
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成立于2012年7月。自成立以来,集团规模不断壮大,成员从成立之初的52家,发展至目前的70多家(其中:各类农业企业31家、中职学校10所、高职学校4所、政府相关部门4家、行业协会9所、科研院所12所)。集团实行理事会制,依照《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开展工作,秘书处设在牵头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负责集团的日常运行工作。
牵头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成立于1985 年,是一所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确定为第三批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是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单位、广东省“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农业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在广东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搭建平台
集团成立以来,与紧密型合作企业共同开展了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基于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协同育人平台”于2014年8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全省15个首批协同育人平台之一。
1.成立协同育人平台组织机构
协同育人平台在广东农业职教集团框架下,由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客罚?依托5家核心协同企业(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粤禽育种有限公司、广州盛韵园艺有限公司、广州市永业食品有限公司、广东村村通科技有限公司)、3家教学科研单位(韶关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农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惠州农业学校)、4家协会(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广东省肉鸽行业协会、广州市动物诊疗行业协会),教授、教授级高工30人以上,博士生导师2人,副高级60人,企业技术主管20名以上,校企所协各方人才联动,以确保协同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2.协同育人平台管理运行方式
协同育人平台在广东农业职教集团框架下,通过成立理事会,制定“基于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协同育人平台章程”,依托牵头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协调核心协同单位,根据签订的“校企所协”科技创新及协同育人协议书,通过7个项目建设小组,开展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四方共担责任、共享创新成果。管理运行方式见图2。
二、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机制
在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框架下,协同育人平台围绕广东建设职业教育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的发展战略[3],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通过整合“校企所协”多方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创新体各方优势,逐步建立“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机制,即:基于一个集团(农业职教集团),发挥两种特色(涉农和会长多),依托三个专业(畜牧兽医、园艺技术、生物技术与应用),实现四个协同(协同创新、协同建设、协同育人、协同发展),取得五方效果(机制、内涵、师资、人才、服务),为广东培养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一)校企所协突出涉农
集团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校、企、所、协”四方合作、协同创新,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四个合作”的办学机制得到充分的实践和探索。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使学校办学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转向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逐步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不仅赢得了发展时间,更加快了发展速度,行业企业也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逐步成为主体,使成员各方形成牢固的利益链。
1.与平台的四大核心协会校协互惠
与广东省肉鸽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培训,服务养殖业。与广州市白云区良田鸽场合作开展“高产优质肉鸽配套系的培育及其应用示范”等项目,为该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应企业、养殖户邀请,现场解决技术难题。
与广州市动物诊疗协会合作,开展企业进课堂。广州市动物诊疗行业协会与动物科技系“校、协、企”合作共建课程。通过让协会与企业联合进入高校课堂,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扩大示范效果指导教学。
与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合作,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环境艺术系茶艺专业教师与福建、广东两地专家现场分别就武夷岩茶、老白茶及广东特色茶的价值、养生茶文化、老茶的贮藏等话题与广大藏茶爱好者交流与讨论,通过传播茶文化提高师生的职业素质。
与广东省宠物协会合作,倡导宠物文化。多方互动,共同搭建宠物行业校―企―协(会)技能人才、共同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宠物文化。
2.与平台的三大公司校企互惠
学校与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共建“厂中校”生态茶园。在总站内共同建设一个集生产维护、品种改良、茶叶加工、产品展示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园。
与广州市永业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实习及就业等方面作了尝试与探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与清远市龙发种猪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示范性教学基地。逐步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畜牧兽医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交流平台,整体提升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协同育人
依托集团理事单位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其主持建设的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为载体,联合园区内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农产品检验中心、广东粤禽育种有限公司、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等相关行业企业,共建家禽育种、动物医院、农产品检验3个“校中厂”生产基地和园艺植物生产、茶叶生产2个“厂中校”教学基地,主要对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及相关职业院校畜牧兽医、园艺、生物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群,容纳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综合实训,建立与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一致的学习、工作环境。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形式,开展顶岗实习、技能实操、提供就业岗位或推介毕业生就业。
三、提升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活力
(一)凝练模式培养人才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以集团为依托,深入行业、企业,针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等内容调研,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畜牧兽医专业凝练出“四阶递进、养防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与理事单位清远龙发种猪有限公司共建央财实训基地。园艺专业紧密结合广东园艺产业发展实际,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园艺行业一线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从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建立“三融合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广东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东三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广东现代园林园艺公共实训中心(省公共实训中心)。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根据广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三式三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通过三个能力渐进阶段的培养,实现技能训练与实际岗位工作的对接。
在集团框架下,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以3个涉农省示范性专业建设为引领,带动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园艺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并引领其他院级重点专业建设与发展。园林技术、商检技术为央财支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获批为省重点专业,商检技术和宠物医学专业分别获批为2015年二类品牌专业。
(二)构建体系共谋发展
集团充分发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优势,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引?I作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的相互衔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开展构建广东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1.集团单位协同开展本专对接试点
集团单位协同开展本专对接试点。2014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获批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2016年获批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由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牵头申报的“高职本科一体化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研制”项目获省级立项。
2.集团单位协同开展中高职对接试点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3个专业于2012年分别与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三二对接”试点工作。由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牵头与集团理事单位联合申报的“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项目获省级立项。
3.集团单位协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与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有限公司开阳分公司开展试点,2015年获省教育厅批准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逐步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双元育人。由学校牵头、企业协同申报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育专业标准研制”项目获省级立项。
(三)“六项”计划建设队伍
以集团为组织载体,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实施“六项”计划,充分利用集团成员单位师资资源,打造“强师”工程。
一是实施教学名师队伍建设计划。培养全国农业职教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院级教学名师13名。二是实施专业“双带头人”队伍建设计划。每个专业均配备1名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校外行业企业专业带头人并优先从集团成员单位考虑。三是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共培养骨干教师138名。四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联合集团成员单位采取“内培外引”“职业认证”“资格考评”“挂职顶岗”“技术服务”“科技开发”“专兼结合”等手段,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师素质”教师共254名。涉农专业专任教师双师比达80%以上。五是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请集团理事单位及其他行业企业的技术高管、技术骨干、能工巧匠150名担任兼职教师,并建立包括359名兼职教师的资源库。其中20人获厅批准为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六是实施专业教学团队计划。院级教学团队数达到11个,省级2个,团队成员均有理事单位成员参与。
(四)共建基地合作共享
截至目前,集团成员单位协同建设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平台1个;建设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7个,建设院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9个;职业技能鉴定所技能鉴定工种数量从26个增加到29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项。
(五)依托团队,开展服务
以集团为组织载体,依靠农业行业力量,在教育厅、科技厅等政府部门的领导下,以相关专业群教师为主体,以畜牧兽医、园艺、农业经济等科研力量为基础,以8个省农村科技服务团队为依托,围绕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开展科技服务,逐步形成参与政府应对农业及食品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举办各种类型培训。三年来以“三农”为重心,共培训25000人,包括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职教师培训。
四、展望?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前景
在集团架构下,协同育人平台将针对学校及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校企深度合作难、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缺少制度保障、缺少必要的载体等问题,围绕实施方案各阶段的建设任务,以“协同”为着力点,以“育人”为根本,以“创新”为关键,在机制改革方面下功夫,以实现协同育人的建设目标。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内涵建设
通过集团协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成畜牧兽医专业、园林技术、园艺技术、茶艺生物技术与应用、水产专业等特色专业群,辐射带动相关兄弟院校及中职学校,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品牌专业建设上有突破,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深度对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服务“三农”师资团队
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与核心协同单位组成人才共同培养“双师型”、三农服务“专家型”师资团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三)强化科技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通过依托协同育人平台,围绕建设广东教育强省和现代农业强省,立足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团队聚集机制、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共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集团还不是独立法人单位,集团成员依靠集团章程进行契约式管理,尚缺乏良性的激励机制,急需以政府为主导的集团化办学政策文件作为指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9],2009.[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3]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2014-06-16.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during New Period
――The Case of Guangdo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Sun Hongfeng,Wu Xia,Xiao Zhiyuan
Abstract Relying on Guangdong agriculture occupation education group,schools,enterprises,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ssociations built a Provincial platform.Through exchanging and cooperating,Guangdo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achieved several goals,such as realizing resources sharing and cooperative working,breaking departmental barriers.Teaching develops with practicing,scientific research,and social services.To achieve maximize benefits of synergy education,Guangdo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focus on coordin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f talents.Key words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chool;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system
Author Sun Hongfeng,research assistant of Guangdong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 510430); Wu Xia,professor of Guangdong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 Xiao Zhiyuan,Guangdong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第四篇: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进步,提升办学能力和贯彻落实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亟待提高,对此,要重视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根据对高职院校“集团化”这一办学模式的剖析和阐释,汲取相关的有利经验,了解并分析我国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遇到的挫折,进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确切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辽宁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分析研究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要特别注重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这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对提升办学能力、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促进产学研协作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性
从当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高职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缺乏相应的实习实训环境,办学主体单调匮乏,学生数量较往年缩小,生源质量下降,欠缺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办学的资金和费用不足等。因而,为了促进高职教育的深远发展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确立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职教集团化办学强调政府的主要领导作用,主体位置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构成,通过骨干校的拉动形成一种多样化办学综合体。这一模式对改进和革新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形式、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以及政府主导位置的发扬有着积极影响。有利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技能和资源长处,促进相关行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的协作,达到校企之间的互惠双赢。近年来,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的条理脉络和发展目标提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并在全国展开了广泛的分析研究和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教育革新的主要方向便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仅为校企之间的连接和维系以及院校联合提供了现实基础,更有助于资源之间的相互分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此,以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基础,根据其内容和特征,对多种类别的办学形式和特色、教学方法以及运转体制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找出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一)辽宁省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的现状和情况
目前,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行业加入、院校牵头的“陕西模式”,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以及市县协作、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等多种办学创新形式在我国开始出现和发展,并已逐渐完成诸多职业教育集团的构建。辽宁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行业型职教集团。如由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辽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二是跨区域型职教集团。如由辽宁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辽西北职业教育联盟。同时,辽宁省职业教育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大力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进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向纵深发展。在2014年,辽宁将建设5个省级职教集团,新组建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信息技术职教集团。
(二)辽宁省职教集团模式的特征分析
从当前形势来看,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已经开始逐步实行,并具备了一定的办学风格和特点。
首先,根据学校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把学校和企业间的团结合作作为出发点。在资源共享、相互受益的条件下,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集团逐步开展起来,它不具有企业性质,是民办的社团组织,其主办单位是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由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引领。该职业教育集团根据学校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把学校和企业间的团结合作作为出发点,通过资源之间的相互分享,促进专业发展。另外,注重培养实用技能型能力,本着服务开发区经济建设的目的,在装备制造业的指导下,结合各个地区的省内职业院校,为在企业中提供实用技能型的高水平人才做好了充分铺垫。在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内,缺少相应的培训资源,产业工作者接受教育面临困难,对此,该职业教育集团与沈阳新区内大中型企业、省内职业院校相结合,一同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坚持职业院校的主体位置,重视企业依靠。辽宁省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根据平等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准则,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引导下,结a合省内汽车行业的企业和协会,依据契约保障从而构建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并把为辽宁省汽车业服务作为基础,是集区域性、群众性和协作性为一体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的协作组织。该教育集团旨在促进资源利用的高效合理性,拓宽就职途径,丰富办学经验以及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是一种依据职业院校主体地位的重视企业依靠的新型职业教育形式。有利于工作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信息的共同分享,从而创设物尽其用,优缺势互补的良好环境,为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利益一同提升的校企双赢做好准备。
再次,贯彻落实政府的主导地位,注重校企共建和企业化运转。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引领下,辽宁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友好、自愿、互利和协商为原则,通过省内有关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联合,构建了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推进专业发展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三、辽宁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改进与提高
根据对辽宁省高职院校“集团化”这一办学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逐步加快辽宁省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职能建设,为学生的职业需要与岗位需求提供便捷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可以利用校企协作的形式使学生增强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兴趣。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成功创业,高职院校要以基础性知识为起点,重视培育实用性技能,加强学生创业的实质性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其二,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实施“订单培养”模式、“设备共享”模式、“企业承包”模式、“项目合作”模式、“企业合办”模式、“引企入校”模式、校企“工作站”模式、校企“对话”模式等等。
其三,创建并完善职教集团化办学资金保障制度。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办学实质使得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对此,要确立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资金保障制度,增加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从而保障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平稳施行。
第五篇:浅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浅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提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必要路径和法律保障,两者都必须立足具体国情稳步推进。
关键词: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国情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实现科学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所做出的全面战略部署。而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安排。两者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报告中频繁出现,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被定位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同时知识产权也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
当前世界各个经济体已经被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工具连接成一个由众多国家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立体网络,几乎所有国家都被纳入其运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尚未完成的阶段,对知识产权竞争还不适应,但是全球化的大潮迫使所有国家必须面对全世界的贸易竞争。所以尽快熟悉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指导本国企业壮大知识产权竞争的实力,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例外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导致相互之间的技术竞争不再仅仅是技术先进性的竞争,更是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技术垄断性即知识产权的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孜孜不倦地努力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引入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1994年美方断然退出了由WIPO主持的专利国际协调,另起炉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促成了适合发达国家标准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把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保护范围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该协议。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法律和非法律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垄断和控制先进技术的扩散与利用。如美国在2002 贸易法规的快速审议授权(fast-trackauthority)HR3009中称:“美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主要的谈判目标在于:确保任何有关美国介入的知识产权的多边与双边贸易协议规定都能够反映美国国内法律相似的保护标准;为知识产权领域内出现的新技术以及在传送和传播产品方面的新手段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另外,许多跨国公司组建技术联盟,通过一系列协议和契约,彼此将自己拥有的技术专利汇集成为“专利池”,同时力求将专利技术纳入标准,巧妙地将全球技术许可战略构建在标准许可战略之中,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链条。其战略目的就是为了在市场上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实现技术垄断并控制市场,排斥所有竞争者。2006年之后,虽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在平稳回落,但是,海关总署公布我国2011年进
出口外贸依存度仍然高达50.1%。国外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抵制我国对外贸易,给我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针对以上背景,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定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该核心技术占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是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必要路径和法律保障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与知识资源在一个国家中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将知识产权从具有强制力和操作性的纯法律范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是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与政治形势的需要。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利用,它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比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立意更高,范围更广,知识产权战略的操作性更强,方向性更明确。
以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制度为例,其本质属性有两点:一是以法律手段实现对技术实施(营利性)的垄断;二是以书面方式实现对技术信息及技术权利状态的公开。专利权并非对技术的全面垄断,而是仅仅限定在对技术的营利性实施方面,它不限制技术信息的传播。通过专利公告,每年全世界有95%的发明创造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找到,而在专利文献中公布又在其他科技信息源中发表的技术方案仅仅占5.77%。可见专利制度对技术的传播有益无碍。在科技创新的构思和立项阶段,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避免可能与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发生冲突,可使我们合法借鉴和利用现有的创新成果。在研发阶段,密切跟踪与创新项目有关专利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专利申请,用法律手段保护创新成果。
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必要路径和法律保障,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产权对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不仅仅意味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也会有相应的弊端;例如,加入WTO的《TRIPS协议》使我国丧失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决定知识产权保护的自由。目前来讲,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可能超过了社会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国家应该综合考虑由知识产权引起的重大利益冲突,如体现私人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行业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冲突等等。因此我国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时不能简单模仿作为知识产权强国的美国和日本的做法。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市场竞争规制,注意消除TRIPS协议下知识产权强保护的弊端;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符合国家实际情况的创新体系,积极培育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发展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都取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必须立足国情建立健全一个可以应对国内外挑战的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是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原野中辟出新的道路,也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我国许多行业的技术发展阶段处在从引进技术、跟踪技术阶段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转变,很多创新是在跟踪研究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改进型创新,而非原始创新。企业是真正的创新主体,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目的是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竞争优势,而适合企业创新的环境尤为必要。如何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供适宜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政策,为自主创新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是各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民营制企业通过从简单模仿到精密模仿,再到自主创新,完成了小产品大市场的跨越。但是从2008年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减产停业倒闭的消息蜂拥而来。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产业集群被逐步分化瓦解,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信贷体系拒其于门外,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地价租金不断上涨。各种综合因素的集合作用,导致中国制造业环境全面恶化。同时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着眼于前瞻性高科技企业,提出“腾笼换鸟”的策略,对“低端落后”企业一律进行排挤打压。事实上,产业转型升级没有错,“低碳环保”也没有错,但绝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制造产业有其自有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产业升级和进步是市场的必然选择,市场竞争是升级的最大动力。我国很多制造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但是什么样的林子养什么样的鸟,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是我们养家糊口的抓手,其经济和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在制定各项鼓励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和市情,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不能好大喜功,追求形式主义。
我国已经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强调,要维持专利权人、发明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维护激励技术创新与鼓励技术转移与扩散的平衡。现实中我国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很低,以模仿和改良创新为主。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既要保护外国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求得其中的平衡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关键。国外对手用知识产权制度给相关技术和文化成果的使用者或潜在使用者设置障碍,阻止竞争对手进入权利人的技术和文化成果的范围。对此我们要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减少知识产权强保护弊端的同时鼓励国内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目前我们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数字化革命,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精巧,网络服务更加便捷。在这个重大经济转型的时代,我们要立足国情韬光养晦,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仅仅满足于跟踪模仿和外围打工,要积极推动建设结构合理、开放竞争的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知识产权制度协调创新体系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持之以恒,最终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