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分析视角下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主体研究
比较分析视角下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主体研究
【来源】国研网 【时间】2014-06-12 10:02:00
陈玉川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是以企业创新为中心,以正逼机制和倒逼机制为动力,以GDP增长为结果的模式。外部分析结果表明,河南企业创新的正逼机制已经形成,但河南企业创新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河南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现象。内部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大中型企业在创新上比小微企业具有优势,但河南大中型企业的投入、产出都比国内领先地区低,而且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较低层次的模仿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对河南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需要在创新驱动方式、小微企业发展、创新投资力度、创新模式等方面同时采取措施。
关键词:比较分析,创新驱动,企业主体,原动力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已经进入创新型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领先地区。山东省、湖北省、辽宁省、福建省、四川省正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践证明,投资驱动型经济的投入产出比只有1:2左右,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1:50以上。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创新驱动的巨大作用,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加快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作为中部大省,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基本属于投资驱动的地区。根本原因在于河南省的创新能力近几年基本处于相同水平,不能对河南经济发展产生强有力的驱动作用。2001-2012年,河南省创新能力在全国平均居17.64位,其中知识创造能力在全国平均居18.73位,知识获取能力在全国平均居19.64位,企业创新能力在全国平均居16.73位,创新环境在全国平均居13.55位,创新绩效在全国平均居19.55位。
为加快转变河南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南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本研究通过对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主体进行调研,寻找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同时,通过与国内创新领先地区进行对比,提出企业创新战略,为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河南省企业创新的外部分析
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表明,近年来河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正向促进创新的工作。
在载体建设方面,2008-2012年河南省不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了一批创新孵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检验检测中心,不断增强科技服务功能。过去五年时间里,河南省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8家、达到5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创建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8家、20家,累计获得7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新当选两院院士5名,2012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7万件、是2007年的3.8倍,国家区域性专利审查协作中心落户河南。
在体制机制方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引导下,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塑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在激励企业加大创新经费投入、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创新设施建设方面初见成效,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自主创新政策环境。
在产业集聚区创新方面。河南省从2009年开始,规划建设了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目前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已经初见成效,2012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
1长22.6%,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690.66亿元,增长22.9%,占全省比重达到47.9%,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3%。在人才环境建设方面,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向人口强省转变,不断优化政策引导,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数量增多的同时,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河南省从事R&D活动的人员数量逐年上升,2012年河南省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到17.5万余人。
种种迹象表明,河南省促进创新的正逼机制已经形成。
通过调研发现,河南大多地区的技术创新都属于倒逼型技术创新,创新驱动的力量来源于企业外部,即多数企业是被迫走上技术创新之路的。但就具体企业而言,创新类型又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新乡市的华兰生物工程公司和新乡新能源汽车公司,华兰生物工程公司是原始创新的典型代表,其创新驱动力量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新乡新能源汽车公司是局部集成创新,其创新驱动力量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调研资料显示,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措施相对较少。在企业可以轻易获得资源、劳动等廉价生产要素,损坏环境和各种侵权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正逼机制对企业创新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还没有形成,河南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现象,致使河南经济增长的来源仍然主要依靠传统产业。
三、河南省企业创新的内部分析
(一)河南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对比
在我国“2011年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系列评价活动中,我国共有500家企业分别成为“能源业、电子信息业、生物业、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业”五个方向的前100强创新企业,河南省共有16家企业分别进入各自所在方向领域中的自主创新100强企业,其中能源业包括: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豫联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子信息业: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物业:河南省恒隆态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装备制造业: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四维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节能环保业: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中原节能公司。通过此次评比可以发现,河南企业近年来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分布在装备制造业、能源业等传统行业,而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仍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2》统计,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省共有企业18844家,其中79.8%为小微型企业,剩下的20.2%为大中型企业。通过表1可以看到,2011年,全省85.3%的R&D人员和87.3%的R&D经费都被投入到大中型企业。虽然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并没有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但是,通过表1可以明显看到,河南省80%以上的研发产出由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在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上,仍然存在严重不足。
因此,在河南创新驱动发展中,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无论在资金、人才投入,还是政策偏向、研发方面相比小微型企业都更具优势,更容易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中成为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河南大中型企业与国内创新领先地区的对比
河南大中型企业在省内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研发实力都具有绝对性的优势。河南省进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的企业中,大部分都是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河南大中型企业与国内创新领先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国
内领先地区存在的差距。
1.创新投入分析
创新投入反映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如表2所示。2011年,河南省在企业总数上远远落后于国内创新领先地区,不及江苏省企业数量的一半,这是由河南省的特殊省情决定的。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长期以来,河南省的企业数量和工业基础落后于国内创新领先地区。
在企业数量不多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创新,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占到全省企业总数量的6.8%,而这一比例在浙江省为23.1%。上海市的企业数量不多,全市的企业数量为河南省的一半左右,但是有R&D活动的企业数反而比河南省多,说明上海市在各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非常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也说明集聚在上海市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强的企业。
河南作为人口资源大省,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我们的一项宝贵资源。但是作为1亿人口的大省,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R&D人员数介于国内创新领先地区研发人员数量的1/3和1/2之间。科技人力资源储备量水平较低,创新活动较少。目前,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较少,远远低于国内创新领先省市。R&D经费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基本保证,河南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中有所突破,需要增加R&D经费投入,提高R&D经费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的比重。
2.创新产出和成果转化分析
创新产出和成果转化反映了创新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通过对《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整理分析可以看出,2011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申请专利数量所占比重较低,仅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2.6%;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较少,只有4049项,与国内创新领先省市(如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差距明显;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总收入比重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排名比较靠后。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河南省大中型:正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较低,创新成果较少,R&D成果转化为收入的能力较低,科技贡献率低,对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较小。
3.创新模式分析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模式,已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河南和国内创新领先地区的技术改造支出占科技经费支出的比例均为最大。但在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方面,河南企业低于国内创新领先省市,说明河南企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较低。
由于原始创新对企业的要求较高,而且风险较大,所以,河南的企业更倾向于技术改造,其技术含量远低于原始创新,是在借用、模仿别人创新成果或已有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局部改造或重新组合或改变外形而形成的创新。作为实力雄厚的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还没有承担起通过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责任。
四、河南企业创新的战略选择
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是河南企业确定创新战略的根本依据。根据外部环境要求和内部条件实际,河南企业通过对创新驱动方式、小微企业发展、创新投入力度、创新模式等的调整和完善,促进企业创新,驱动河南经济发展。
(一)主动实施创新驱动方式转型
前些年,由于保增长的需要,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建设严重滞后,致使一些企业在不创新的情况下,也能低价获取劳动、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从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的机会。随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负外部性的加大,环境对污染的承载力越来越小。同时,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深入实施,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将得到
根本调整,对经济绩效的考核将逐渐由数量考核向质量考核转移。在河南创新驱动的倒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企业早日主动实现从倒逼创新向自逼创新转型,可从政府获取相应的补贴,降低创新驱动转型成本,减小倒逼机制形成后政府突然要求转型的风险。
(二)提高小微企业创新能力
小微企业是河南企业的主体,但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抗风险能力低,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等原因,小微企业获得创新支持往往较小。然而,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小微企业的创新活跃程度,对当地创新的活跃程度和可持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河南小微企业体小灵活,是实现河南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力量。从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产出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实行特殊扶持政策,是提高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
(三)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在倒逼机制健全的情况下,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是实现创新产出的根本保证。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资本的积累。各级政府充分利用自身的职能,根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有关政策体系,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例如政府可采取贴息、项目资助等方式重点支持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产品开发。企业通过自己的信用体系或者贷款担保体系与金融机构建立技术创新长效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创新目标。
(四)提升创新模式层次
企业结合自身拥有或能够组合的创新资源,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原始创新就是企业独立自主完成的创新。在产权保护机制下,原始创新能够给创新者带来垄断利润,是推动企业发展最强有力的动力。但是,原始创新需要有雄厚的创新基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充足的物质条件,科学的运行机制做保证。原始创新成本大、成功率低,大中型企业选择这种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在借用、模仿别人创新成果或已有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局部创新或重新组合或改变外形而形成的创新。其技术含量远低于原始创新的要求,小微企业经常选择这种创新模式。河南企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等模仿创新开始,沿着创新链逐渐向原始创新上转移,提升创新模式层次。
五、结论
企业是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主体。河南企业创新的正逼机制已经形成,但河南企业创新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河南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现象。另外,河南大中型企业在创新上比小微企业具有优势,但河南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都比国内创新领先地区低,而且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模仿创新,属于低层次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对河南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需要在创新驱动方式、小微企业发展、创新投资力度、创新模式等方面同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丁志国,赵宣凯,苏治.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产业升级方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2,(9):18-30.[3]林宪斋.危机倒逼机制与河南经济结构调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8-160.[4]段云龙,赵明元,刘春林,等.企业持续创新过程重大机遇管理策略及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9):180-181.[5]郭小燕,吕军.中部地区利用倒逼机制实现“弯道超车”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2009,(11):89-91.[6]王鹏,李健,张亮.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5):37-46.[7]任晓莉.中部地区利用倒逼机制扩大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5):50-55.[8]王晖,赵正.河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与提升对策[J].河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12(4):431-435.[9]卢方元,靳丹丹.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3):149-157.[10]王子宽,罗长城,侯志豪.基于创新主体集成的企业内部创业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4.[11]张平.“倒逼机制”、增长波动和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8,(1):9-15.作者简介:陈玉川,男,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郑州450046)。
《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
第二篇:环境视角下的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环境视角下的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作者简介:蔡树堂(1965.1―),男,河南新蔡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企业成长。
郭瑞强(1980-),男,汉族,河南林州人,讲师,管理学学士,郑州财经学院经济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
朱可(1990.10-),男,汉族,在读学硕,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
摘 要:环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鲜有学者进行研究,外部环境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商业模式设计和管理必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从河南企业外部商业环境出发,对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河南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值得参考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商业模式;河南企业;创新途径
1.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和商业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产品、技术,而是其商业模式。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同样是做电脑,戴尔公司的直接销售模式缩短了供应链,去除中间环节,取得了巨大成功。新涌现出来的一些企业,如yahoo(雅虎)、amazon(亚马逊)及阿里巴巴等,在短短几年时间,都取得巨大发展,他们的成功方式明显有别于传统企业,独创的商业模式是它们成功的共同商业基因。亚马逊利用互联网销售图书,仅用短短几年就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零售商,给传统书店带来严峻挑战,新型商业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于是,寻找最佳商业模式,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商业模式创新,近来也受到我国政界、学界、企业界广泛的重视。然而,人们对商业模式如何进行创新众说纷纭,环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更是鲜有学者进行研究,外部环境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商业模式设计和管理必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从河南企业外部商业环境出发,对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河南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值得参考的一些建议。
2.河南企业商业环境研究
河南企业的商业环境近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有科技因素,消费者自身因素,经济宏观形势的变化,地理位置因素及竞争因素等,这些都是河南企业在设计商业模式时亟需考虑的因素。
2.1 技术环境
技术发展会对商业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整个社会被人们熟悉和运用,商业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成为一种必然。在当今时代,互联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互联网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全天候性、跨地域性、信息透明度高的特点,随着网民数量的爆发性增长,对互联网的使用不断渗透、深化,未来这种趋势只会不断强化,互联网将越来越成为商业活动的主流渠道之一。河南企业作为当今互联网技术浪潮下的一部分,也必须做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尤其近些年随着跨境电商的提出和发展,电子商务中的网络技术、Web浏览技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支付技术等发展的更加迅速和完善,这些技术层面的发展已经对河南的市场环境形成了巨大的改变,为更多的河南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2.2 消费者环境
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企业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消费者。消费者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2014年,河南省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呈上行态势,说明消费者信心在持续增强。201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95.18元,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9%①。以上数据表明河南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另外,随着当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变化,消费者购物方式在发生改变,逐步的由以前全部的线下消费为主,发展为向线上线下同时消费,年轻消费群体的线上消费趋势还在不断增加。据了解,2014年河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5660亿元,增长34.8%②。2015年河南首家保税直购体验中心――中大门保税直购体验中心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开幕。跨境电商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方式。随着互联网水平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支付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货到付款、信用卡支付、在线支付、PayPal支付、银行电汇及邮政汇款等传统和现代不同的支付方式交叉使用,使消费者购物更加便捷。以上看出,河南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支付能力、购物方式、支付方式都在迅速的发生着变化。
2.3 竞争环境
竞争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河南企业来说,近些年来,首先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传统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受到了巨大冲击,其商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的发展和竞争。其次,国家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财政部发文,决定从2015年6月1日起,降低部分服装、鞋靴等14种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超过50%。这意味国际化的市场逐步与河南接轨,随着这些商品关税税率的降低,河南的企业的竞争环境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第三,优秀企业不断入驻河南市场,这也促使河南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改变,河南电子商务产业园从2013年6月开园,如今40多家电商企业签约入驻,包括百度、淘宝、阿里巴巴等20多家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进入必定对河南企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和竞争。从电商环境的竞争、到国际环境的发展以及优秀企业的冲击都表明河南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河南的竞争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度。
2.4 经济发展环境
2014年,河南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近3.5万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8.9%③。新常态下河南经济呈现出诸多新变化、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有快有慢,河南生产总值增幅放慢,但一些体现民生改善、调整升级的指标增速均高于GDP增长;结构调整有进有退,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和占比明显提升;发展动力有增有减,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第三产业增长加快,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9∶51.2∶36.9④,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
2.5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企业所面临的具体客观因素之一。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于企业的战略、营销、商业模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河南企业来说,首先河南地理位置优越,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大通道和通信枢纽。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郑州航空港的建立和发展将会对河南的整个市场环境形成非常大的影响。国家决定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着眼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是基于河南发展航空港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础。河南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已经在快速的改变着河南的经济交易方式,河南经济发展将向着更为开阔的方向发展。2014年,河南省进出口总值逼近四千亿元,同比增长7.5%创历史新高,航空港所占比重超过六成。第三,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河南和重庆被规划为我国内陆的两个省份,也为河南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
3.环境视角下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3.1技术视角下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于河南企业来讲,当今技术环境的突飞猛进,以及河南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中的网络技术、Web浏览技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支付技术等发展的更加迅速和完善,这些技术的冲击以及形成的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已经对河南的市场环境形成了巨大的改变。据此,河南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新技术的带动下也应该做出创新,让商业模式适应新技术的变革,让新技术带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的巨大成功,已经完全改变了企业的原有商业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主动或被动的发生改变和创新。笔者认为,微信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的开发,更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河南企业来说,应该学习优秀企业利用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应于当今技术发展的商业模式。第一,河南企业应该结合当前的市场条件和企业自身的定位,建立其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技术。第二,当今互河南联网技术发达,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河南企业应根据当前的宏观市场环境,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和航空港建设,建立其与宏观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技术,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3.2消费者视角下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发现市场中需求不断变化的客户群体,创造满足其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战略选择层面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方式。在前文,笔者对河南消费者环境进行了分析,河南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在提高、购物方式多元化、支付方式便捷化。河南企业应根据河南消费环境的具体变化,对企业商业模式进行创新。河南黎明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销售额只有两千万,2013年已经达到16.2个亿。销售的飞速提高其中之一得益于黎明重工对消费者消费方式的准确把握上。黎明重工到目前为止,80%的销售额是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笔者认为,黎明重工实际上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和超前发展。如果电子商务只是简单的运用而不能与企业其他要素充分整合是难以得到快速发展的。当今消费者市场的千变万化,直接对企业产生影响。所以,河南企业看准消费环境,及时调整创新商业模式,在瞬息万变的当今市场环境下是非常必要的。
3.3竞争环境视角下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河南企业目前的竞争环境十分激烈,传统的企业受到电子商务大环境的强烈冲击,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进军河南。河南企业面临这样的竞争环境,在商业模式上也必须做出变革和创新。
河南五洲国际水产公司(以下简称五洲国际)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的冲击和物流保鲜技术的突破,意识到水产传统销售模式竞争力大大降低。五洲国际首先打破水产常态化经营,以优越的区位条件营造商住一体水产行业商业新模式。其次公司管理层迅速调集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建立自主网站,并借鉴“海淘”的经营理念,拓宽海外电商水产市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通过改进商业模式使企业本身销售体系不再受制于原有销售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五洲国际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断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河南企业带来很多启示:第一,加强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拓展原有的业务区域。第二,积极向优秀的企业进行学习,“海淘”模式的学习一样可以被其他河南企业进行学习和结合。第三,商业模式创新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要敢于与新环境结合,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商业模式,河南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发展电子商务。
3.4经济发展阶段视角下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企业本身的商业模式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和创新。2014年,河南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第三产业增长加快,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9∶51.2∶36.9,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
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河南企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企业来说,更应根据河南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迅速调整原有商业模式,来适应市场变化。河南长通物流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通物流)在全国率先推出银企联名卡,创新服务客户,有效缓解物流业货运款蒸发。2012年在全国推出“畅愚3G物流宝”,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网合一。现在全国将公司所有运输车辆全部改装为LNG、CNG天然气新能源动力,节能减排,引领行业发展。在第三产业在河南经济结构所占比重不断增快的条件下,长通物流加快培育创新能力,确保技术领先。增强捕捉和创造优质客户能力,提升客户基础。通过这些举措的调整和变化,长通物流的“河南模式”得到更好更快更有竞争力的发展。
3.5地理环境视角下河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地理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因素,地理环境不但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也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而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河南地理环境优越,地处中原,承东西、联南北,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地的双向优势,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第二,国家决定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着眼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是基于河南发展航空港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础。第三,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河南和重庆北规划为我国内陆的两个省份,也为河南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河南经济的开放程度、境内外的运输通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加工贸易模式,都会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和发展机遇。2014年10月,近3000吨湖南茶叶、烟花等货物通过75556次列车驶离长沙,往德国杜伊斯堡。这标志着中欧班列(长沙-杜伊斯堡)的正式开行。河南地处“一带一路”中线的重要位置,加上航空港的快速发展,河南企业,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借助于“一带一路”战略和航空港发展,来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由原来的省内市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大力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4.结语
本文从河南企业商业环境视角对河南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研究。河南企业应该抓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充分的利用好“一带一路”战略和郑州“航空港”建设带给河南企业的机遇,运用好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大平台,紧密结合好国家和省政府提供的政策方向,加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河南企业的实力,改进河南企业的竞争力度,来实现河南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郑州财经学院经济系)
基金项目:2014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311)
注解:
① 映象网:《2014年河南GDP同比增长8.9%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5万元》2015.1.27
②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14河南电商交易额5660亿元增长34.8%》2015.2.5
③ 大河网:《2014年河南GDP达34939.38亿同比增长8.9%》2015.1.28.④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去年我省进出口总值逼近四千亿元同比增长7.5%创历史新高航空港占比超六成》,2015.1.16.参考文献:
[1] Timmers,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3-8
[2] Mahadevan,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An anatomy[J].California Man}.gementReview,2000,42(4):55-56
[3] Applegate,L M.E-business models:Making sense of the business landscape[A].in Dickson.G,Gary,W.and Sanctu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enterprise:New models for managers[C].New York:Prentice Hall,2001:136-157
[4] 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创新:国外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构建商业研究 2011.04.[5] 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 乔为国,大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中国经贸导刊 2009.06.15
第三篇:法社会学视角下城中村主体研究
法社会学视角下城中村主体研究
-----结合城中村改造矛盾(注:本文尚未发表)
作者简介 潘佳 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1986-
【内容摘要】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引发了城中村拆迁矛盾和城中村问题,主要是拆迁与否的矛盾和征地补偿的矛盾。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新型农民的现代意识空前觉醒,经济地位相对抬升,谈判能力增强。迫于法制,体制机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村领导角色尴尬,拆迁方态度坚决,村民意见不尽统一。城中村改造,宜考虑不同方案,着重保护农民土地收益。发挥城市化推进,制度改革,领导干部作风转化和主流文化影响的合力。
【关键词】 法社会学 城中村 村民 拆迁
城市化进程关系整个社会的运动方向。[1]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各地正在进行着新的探索,诸如重庆的土地换社保,北京市朝阳区与土地出让金相关的惠农社保等等。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产阶层的队伍日渐壮大,该阶层的地位极为尴尬,下则沦落底层贫民,上则跻身富裕阶层。对于后者,有这么一类群体极为相似,常常被忽略。他们的名义角色和实质角色开始分化,从空间布局考察,该类群体往往集中在城市市区,城乡结合部,这就是城中村村民民,(本文所指代的的城中村村民概念外延广泛,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只要居住在城中村的都囊括在内,便于整体考察),包括拥有常住非农户口或者是仅仅居住在城中村的转化完尽的城市市民以及外来住户。城中村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拆迁与否的矛盾,二是强制拆迁和补偿数额村民不满引发的群体性实践和政府失信。城中村村民,对待城中村改造意见不一,分歧明显。近年来一些地区传统矛盾和新矛盾叠加升级,造成城中村改造陷入僵局,或者区域型城市化步伐搁置不前。以城中村改造为逻辑起点,城中村村民问题成为新的社会难点和热点。深入考察这一阶层的社会特点,辨析村民的的社会意识状态,有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稳步进行,城中村矛盾的化解,特殊群体的利益保障乃至基层民主制度的进步。
一,群体特点辨析
以河北省保定市城中村为例,几乎七成以上的私营企业主来自县乡,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城中村。据考察,城中村的常住人口多为中老年人和孙子女,且妇女居多。他们的子女有的在市里工作,有的在外地打工,也不乏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外来人口,二三产业工人,自营职业者。据不完全统计,城中村的村民在拆迁中享受的利益与其他区域拆迁村民相比,享受的利益想对丰厚。他们是城镇化的受益者。当然不乏激烈冲突乃至群体性抗议的个案。笔者只是说明,对于改造成功的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使得城中村村民相对于远郊,县乡农民,城市工薪阶层,不再是弱势群体。相对政府而言,他们还是弱势的,除非你的个人影响力超越当地的权力架构。强弱之别,如同周孝正先生所言,总是相对的。对这部分群体的利益分配结果,城市工薪阶层和远郊农民意见较大,贫富差距格局出现了微妙变化导致的社会心理失衡是问题的诱因。
对于没能成功进行改造或准备进行的城中村村民,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样特殊。事实上,政府,拆迁单位和核定范围内的单位及居民的关系是两层窗户纸,互相猜忌矛盾背后是心理战。谁能推到双方互不信任的这堵墙,谁就解决了这个顽疾。理论上讲,在与政府和开发商的谈判中,城中村农民和被拆迁居民的谈判优势是明显的。他们集体观念极强,纳什均衡关系稳固,拆则希望最大化争取利益,不拆也无所谓,因为自己享受的城市待遇越来越多,越来越平等,不少居住在城中村的工薪阶层已经是城市户口,况且大家伙几代都过来了,乡里乡亲,其乐融融。这样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所有城市居民羡慕的,既拥有城市的体面生活,也保留了乡
村恬静。事实上,中国特色的城中村群体,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他们在政策转型中通过与政府的博弈,在拆迁活动中,拥有一定的的话语权,有着和远郊村农民不同的智识和和谈判能力,自组织能力较强,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相对高涨,社会关系城市化和熟人化相结合。总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新型农民的现代意识空前觉醒,经济地位相对抬升。二,利益主体心态博弈
我们不难发现在钉子户事件层出不穷的今日,钉子村往往被我们忽视。从一个角度而言,利益分配方案的精英化,利益分配机制和程序的不透明,双方互信机制的缺位和政府的不履行承诺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在笔者看来,中国社会无论民间还是社会都是善于讲究策略的,解决互信问题引发的拆迁矛盾有两个基本思路。其一立足于公开,民主,程序公正分配公平的的制度改革。其二,在体制制度外从村领导班子着手,各个做工作。现实中,村长和书记的地位很尴尬,看似沟通协调,百姓心中大多成为了政府的利益共同体。当然了,迫于种种压力,不可否认他们确实在集体谈判中为争取本村利益作出了贡献,有着和政府不同的利益诉求。正是这方面的属性,才造成了他们的双重角色。费孝通先生和黄宗智先生早就谈到过,中国政府一向统而不治,国家权力在县以下就终止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基层的统治力量实则掌握在乡绅,长老,黑恶土坝等精英群体手里。时至今日,产生这么两种现象。其一,干群关系的脱离以及代议制的实施造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权合法性认同逐渐降低。其二,地方利益表达机制不畅,渠道阻塞,中央改革的信心强化,社会改革持续推进,中央政权的合法性认同提升。可是一到基层工作开展仍然困难重重,这里面既有传统统治的弊病,也有二元结构的问题,还和不公正的利益格局的稳固有关。
城中村改造的问题,政府的态度较为一致,即将村宅基地统一收归国有,农村村民转化为城市市民,村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范围。城中村村民的意见不尽一致,有的支持改造,有的坚决反对,有的无所谓改造不改造。在“钉子村"中,不乏一些青年中年朋友希望政府拆迁,对补偿款项基本满意。他们知道城市化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也希望反对的村民转变思想。在笔者看来,农民内部越来越多的利益分化,加大了了政策协调的难度。现实的尴尬在于社会利益的保护,常常是以相对人利益的牺牲为代价的。新拆迁条例方案的出台,仅仅禁止了强制拆迁,不会根本上化解矛盾。前面谈到,城中村改造矛盾的症结在于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方案的公平性等方面。笔者以为,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人民向后看的思想相当牢固,这种观念在反对改造的城中村村民中不占少数。(笔者曾在网上做调查,并不是仅仅对利益分配方案的不支持而不愿搬迁,有相当一部分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苏格拉底,老子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他们反对取代化,替代化的生活方式,及期望享受城市化的待遇,又留恋小国寡民的乡土生活。意识形态依赖的削弱,决策信息膨胀选择的加大,竞争中短期失败的人群增多,更多的不平衡使得我们安全感下跌,使得向来老年人为主的人群结构出现了微妙变化,她们的后代,中青年人中也不乏这种观念的。客观讲,这种常常被认为保守的观念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一定历史时期也具有延长社会生命,减少社会矛盾,减少资源浪费的功效。
三,从城市化的价值看矛盾的化解
城市化的目的不仅是简单的把大量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大量的农用地市变更国有。而是立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极度贫乏,人地矛盾的尖锐的国情,通过结合适度农业人口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更多的城市人口发展二三产业业。不是追求GDP指标的攀升,而是让每一个国民富裕起来,人的价值素质的全面进步,解决长期以来的二元矛盾,使每一个社会公民民享受平等的社会待遇,解决从古至今中国社会一直以来的关键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作为农民问题的关键,也是城中村改造难题的突破口。土地问题的科学评判是找到解决思路的前提。在笔者看来,土地不是一个简单的所有权关系,是集合产权的载体。城中村土地关系,如前所述,涉及国家,村集体,村官员,村民的利益。各方合法不合法的享受部分利益,农民尽
管权利意识觉醒,争取权利意愿强烈,影响利益分配格局的能力弱小,享受的利益处于价值链的最底层。
基于这一状况,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解决要利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尤其重视农民土地利益的保障为。
笔者以为,城中村是否拆迁首先有待值得探讨。前面已经论述,城市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城市化不代表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大搞粉刷工程。城市村是可以融入城市空间的。政府可以在村民民主,合理补偿地基础上制度化地收回农村宅基地,富裕城中村农民土地使用权。况且,不少城中村往往是历史形成的,集人文价值于旅游价值为一体,就地保护开发也不失为一条途径。事实上该理论诉诸实践短期内可能性不大,很大情况下取决于地方政府财政制度的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既得利益群体格局变更,民主力量的进一步强大以及民营企业投资经营环境的好转。
如果拆迁,需要做好如下方面:
其一,坚定不移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化是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与法制结合,城市化的目标之一是集商品社会陌生人社会工业社会为特色的法律取代熟人社会的规则,习惯,礼教束缚,构建全球一体化的平等,公正,民主,透明的交往规则。小国寡民,不求改变,安土重迁的生活思想尽管有益于生命的延续,根本上上阻碍了市场化的步伐,资源的流转范围和速率和资源配置效果,影响了社会进步的速率。
其二,决策机制,分配方案民主化,透明化,程序化,以信息公开问责机制形成为起点,构建适度民主的权力问责模式。建立从中央到基层各级明细的拆迁补偿办法,标准和条件。行政权力的运作以信息公开为起点,始终围绕信息公开推进。信息公开领域问责实效弱化,民主参与不够是信息不公开,假公开,双方猜忌,政府失信的直接原因。现实中老百姓埋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工作不透明,政府不履行承诺,而不在于当事人争取额外利益。信息公开制度改革的一要要在信息统计,制作,修改,发布的各个环节引入民主化监督机制,而要将发布的科学性,履行效果纳入详细的政府工作,部门工作和人事考评范畴。
其三,从领导干部作风转化着手,建立基层和乡镇区县乃至省级公务员和村民的直接沟通制度,纳入政府考评指标,逐步形成官民互信的良好社会氛围,缓解官民对抗,逐步扭转官员脱离群众的局面。不可否认,良好的作风传统,领导人人格魅力,在熟人社会的影响力比法律要大得多。同时我们有着老一辈领导集体亲民近民的传统。中国的国情表明,基层工作的展开离不开乡土社会有威信的,品行高尚的县乡领导,支部书记,村长,长老等等。没有他们的辅助,生人社会,工业社会的国家政策在乡土社会推行,相当困难。
其四,面对新媒体语境,进行主流文化价值的宣传,创造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时代,主流文化价值在传统媒体的宣传在受众的影响力和舆论的引导力,已经力不从心。近年来很多拆迁矛盾的出现,源于新媒体。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弱化,极大地迸发了人们虚拟空间的泄愤心理。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利用新媒体泛滥式的发表粗俗,甚至是低俗的言论。主流文化价值的破坏是在无形中剧烈的爆炸。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产生的种种违背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价值观,暴露出来的新媒体语境下主流文化价值宣传的危机,尤其应当引起党政机关,尤其是文化宣传部门的警觉和反思。需要我们主流文化价值的宣传深入到网民中去,成为“围脖”中的一份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到每一个“围脖”行为的环节,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能渗透进去。我们主流文化价值的宣传不是所谓的“高、大、全”,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对人民文化行为的影响,对人民文化思维的引导,进而促进社会历史文化的前进。国家层面应从战略高度与时俱进的深入融合进新媒体的发展,让宣传进入日常化、规范化、和谐化。人人都可以拥有这些简单、方便、快速的新媒体模式,宣传部门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都可以参与qq博客等等。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带头形成一种规模效应,让更多的不相符的庸俗倾向远离这个未来主流文
化价值宣传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邹农俭:中国城市化的探索,载邹农俭《社会学的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47页。
Research On Villagers in context of the Sociology of Law-----With Contradiction of Reconstruction in the Village
【Abstract】 advancing urbanization led to contradictions and villages demolition problems, mainly the demolition or land acquisition compensation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making the new farmers unprecedented awakening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the relative uplift the economic status, bargaining power increased.Forced by the legal system,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ole of village leaders embarrassment, demolition party was adamant, the villagers are not the unified opinion.Re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should be considered different options to protect farmers focus on land revenue.Play in urbanization, reform, transformation and style of leading cadres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the force.Key words demolition for town of Sociology
第四篇:2016年河南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加强创新驱动发展.doc
热点:加强创新驱动发展
热点背景
一、创新改变中国,创新改变世界。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五大理念之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二、“十三五”规划
此前的五年规划并没有把创新单独作为一种理念来论述,这次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意味着未来增长方式要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全要素生产率驱动。
四大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三、政府承担创新服务
1、政府承担创新服务。发动创新驱动“新引擎”需要友好的创新环境。政府要转变政府履行创新职能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放松管理的手,举好政策的旗,铺好创新的路。“
2、政府创新职能转换刻不容缓,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服务,职能一变,活力立现。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3、创新驱动需要国家的政策保驾护航。“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总之,必须破解限制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彻底激发创新活力。
四、企业是创新主体
1、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
2、创新驱动企业先行。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道,是企业获得长期领先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3、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需要有成熟、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规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习近平指出:“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
五、人才是创新根基
1、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使科技人员在创新中更好受益,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2、创新驱动战略以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3、开发运用人才资源,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权益,调动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企业家、技能型人才和大众创新创业者等各类人才积极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4、爱国奉献、勇于超越是滋养科研发展进步的养分。要鼓励人才爱国家、讲奉献,全力发挥创新才能,在为国奉献中实现创新价值。
六、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1、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决定》修正)2、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和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七、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八、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二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
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
命题预测: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⑴提供创新服务、转变职能;⑵科技体制改革,破除障碍;⑶制定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2、运用企业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
发挥主体作用,反映市需求;科技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政策环境,产学研深度融合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如何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
⑴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使科技人员在创新中更好受益,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⑵创新驱动战略以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⑶开发运用人才资源,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权益,调动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企业家、技能型人才和大众创新创业者等各类人才积极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⑷爱国奉献、勇于超越是滋养科研发展进步的养分。要鼓励人才爱国家、讲奉献,全力发挥创新才能,在为国奉献中实现创新价值。
4、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⑴大众传媒、⑵对文化发展、⑶对文化创新、⑷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⑸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精神文明重要内容,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五篇: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的土地制度创新
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的土地制度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农业及与土地制度的关系
1.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因时而变,因各地具
体情况的不同也有差异。对于什么是现代农业,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可以把现代 农业的内涵理解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
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
展理念引领农业和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为基
础。以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
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
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为途径。“3以保障农产晶
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
增收、农村和谐繁荣为目标的农业综合产业体系。
2.土地制度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土地制度是农业问题的核心。从土地制度的功能角度分析我国土地制度的缺陷,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对于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土地制度具有
激励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约束功能、保障功能、利益分配功能。现代农业的建设主要是通过适度集中 土地、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机械装备和设施、采
用现代科技、应用企业化的组织管理,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我国目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的小农经济显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行土地制度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土地所有权虚置,权利主体不明确。权利划分不明晰。按照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权
归集体所有。但现实中,“农村集体”或“农民集体”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没有法律 人格意义的集合群体,而且范围也相当模糊。[2’我国
农村集体有;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村民,但所有权在这三级之间界定不清楚,经常处于 重复和相互纠结的状态。造成了我国土地所有权虚置,权利主体不明确,权利划分不明晰。所产生的 严重问题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和集体管理者处于强势地位,弱化了土地制度的约束功能,造成了宝贵土 地资源被侵占,耕地面积减少。损害了农民利益。
(2)从土地制度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激励效应来
讲,理论与历史经验证明适宜的土地制度对农业经济主体有一定激励作用。制度的激励作用有两个层 面,对主体努力方向的激励和努力供给量的激励。如
果一项土地制度安排使主体付出的努力与他应得的报酬相一致,其努力供给量就大,反之则努力供给 置就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初期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在1984年之后.粮食生产连续 四年停滞不前。制度变迁对生产的激励效应明显减
弱。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土地承包权的频繁调整和土
地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生产者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在资金、技术、劳力等方面的长期投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同时,生产者追求承包期内利益最大化往往
以牺牲资源的长期利益为代价.从而导致农业生态
环境的恶化。’而现代农业是高投入、可持续的农
业,现行制度已不能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不能激发劳动者对现代农业投入和建设的积极性。
(3)不同的土地制度,会导致不同的土地资源
配置方式,进而影响农业的其它资源配置造成不同的生产绩效。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阻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型土地经
营模式及细碎、分散的土地分割局面。无法形成规
模经济,难以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装备。
另一方面,农户小规模经营资金积累能力弱.元力
对土地作大量和长期的投资。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条
件难以改善,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力无法提高。这
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背道而驰。此外,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不利于劳动力转移,抑制了土地流
转和有效利用.难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发 展。
(4)土地制度对交易费用的影响。根据新制度 经济学的理论,交易是体现在物品之中的人与人的 权利交换,交易的成本就是交易费用。在土地产权 制度缺乏保障的情况下,土地的产权交易很难达成,即使达成,交易的费用也会十分高昂。现行土地制 度,由于农民和村集体、乡政府间的权利界定不清 带来了交易费用的增加和生产效率的降低,不利于 农业规模化发展。同时,由于单门独户的小规模经 营,也增加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交易费用,不 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可见,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所有 权不明晰,增加了农业发展的交易费用I土地承包 权不稳定,抑制了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土 地的流转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现 行土地制度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二、土地制度创新
由于土地制度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乃至经济 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土地制度创新始终是我国理 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关于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的观点,目前主要有3种,即土地国有化、土地私 有化、坚持和完善集体所有制。
1.土地国有化
土地国有化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 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节}有利于国家对土地的 统一规划和管理;有利于建立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等 价交换契约关系,保护农民权益,有利于促进土地 适度规模经营等。但土地国家所有制也有比较明显 的弊端:
(1)国家难以将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国家采 取什么方式获得集体的土地所有权是实施国有化的 关键。可采用的两种方式:无偿剥夺和有偿赎买。前 者是国家对农民集体±地所有权的无偿剥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