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1

时间:2019-05-13 01:1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1》。

第一篇: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1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

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实施能够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精力,同时还能在第一时间为企业传递会计信息,使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做出精确的决策。在过去的这几年中,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现代会计电算化人才还比较缺乏,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课题通过采取文献研究、调查分析法、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深入研究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背景下电算化专业教学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同时以此为基准,采取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可以为职业学校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中职 教学 课程 改革序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基于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表现为地区差异明显,教学的发展不平衡,和国外的很多高校教育相比较存在很多的短板。对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职业教育起步的相对比较早、层次较多同时教学水平很高,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的优化改进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还建立了适合本地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我国职教界多年来也进行了一系列职教课程改革活动。然而我国职教课程发展在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然而,就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课程内容、结构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生产实际、学生发展需要,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背景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是当前的迫切需求。

1.1.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等进行贯彻落实,通过探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可以进一步丰富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可以为职业学校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要时刻保持以服务大众为首要宗旨、引领就业为基准、提升自身能力为教育核心,同时再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师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岗位和终身发展需要。因此本课题研究能够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研究、调查分析法、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1)文献资料研究法: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基准采取文献搜索以及资料分析的方式,对国际上已经存在的科研成果进行检索,对刚刚出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解,最后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2)调查分析法:以座谈、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3)案例研究:通过职业学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列,进行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随笔,提升理论,揭示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力调查研究

为了掌握我国目前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本人展了面向在校生及往届毕业生的有效问卷调查工作,另外,还利用访谈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老师等调查活动。希望通过调查,比较全面和客观的了解现代企业公司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以便在教学中更好针对这些需求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对市场方面的调查得知当前的就业市场对中职会计方面人才的需求情况。当今的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就业存在三个层次:初、中、高级电算化人才。因此对于这些中职院校来说,应当着重的培养初级电算化人才,之后才向中级电算化人才方面发展。主要的技能表现在:

1、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够较为熟练的对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进行使用;对一些比较简单的软件维护方面能够熟悉,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编程以及数据库技术。在如今的巨大社会需求面前,面对着日益竞争的市场,在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同时,还应当继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综合素质能力较强

一个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不仅仅需要保持良好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这个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操守;人际交往;企业管理方面等。当代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职教观念陈旧,职教文件学习落后

学校和教研室对新教学理念,新职教文件重视度程度和学习力度不够,很多学校职教观念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没有跟上现代企业和地方公司对新电算化人才需求的教学步伐。

3.2 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缺乏长期的专业建设规划

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由于职业教育很多学校生源不够稳定,每年招生人数不一样且情况复杂。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家长对孩子的定位不够明确。而且学生能力参次不齐,造成职业学校每个学期的培养目标都不一样。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制订专业建设规划。

3.3 专业课程改革不够深入,教学手段不够多样话。

教学手段、教学新方法的开发及应用不够。对于会计电算化这门新兴的课程应当基于计算机应用学、系统开发学以及会计学等相关学科来设立。当前很多学校仅仅只是在平时传统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上多增加一些关于证书课程的内容。但是他们依然没有能够熟练的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专业要领进行贯通,暂时还不能较为完整以及熟练的对会计电算化的软件进行相关操作。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不够深入,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缺乏主干课程标准,缺乏实训课程计划。

3.4 师资队伍不够合理,师资力量不足且知识结构单一

在职业教育中,很多学校在电算化方面缺乏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教师们的教研积极性及教研水平不够高;老师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不够高;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及水平不够高,大多自认为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会计电算化本身的特性导致了这门课的老师应当熟练的记得会计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现在电算化课程的教师,有的为原来教计算机或教会计课程的教师。因此,师资知识结构单一是造成教学水平不够的重要原因。

3.5 教材没有连续性,内容陈旧

学习会计电算化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过程,需要学习的教材应当保持贯穿性。除此之外,当前的学校里面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相对比较老。例如很多学生所学习的电算化课程都是五六年前的软件,而且部分课程都没有教材;一些人基于财务软件的操作手册实现对电算化教材的取代;另一些人使用当地财政部门所编制的电算化的培训资料作为电算化的教材。3.6 实训教学环节薄弱,针对性不强

当前一些职业学校对于课程的安排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为核心,而对于上机的操作也都是基于一些和会计有关的学习型的软件,这些软件在企业中早已被淘汰,因此缺少一些网络版的实训教程。那么最后学生也只是对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够粗浅的了解,至于怎样去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维护等操作都比较陌生。专业教学条件不够,实训条件不足,数字化教学资源有限。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基于以上对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建立良好的职业电算化人才培养,结合当前我国实际,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4.1 更新职教教育教学观念

构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思想,对政府新颁发的财经法政策进行学习,完成对动态开放课堂的建立。同时,学校也应当在规定的时期对在校教师进行组织培训、学习教师文件和新理念。着重对职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理解和渗透,基于服务、就业、技能等方面为着力点,加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通过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的方向和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目的,自觉把新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融汇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中,为教育教学改革打牢思想基础。

4.2 制订专业建设规划

基于学校中的基本状况,应当在学校中建立一个会计电算化的委员会,来对电算化的普及应用推波助澜,同时制订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这样在教学任务实施时,更有方向和抓手,不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现象。

4.3 构建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探索

课程设置要适应职业教学模式要求和学生特点,要建立以“就业为先,技能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实现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就是为了能够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会计人才数量的以及质量的满足,二是能够为相关的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三是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使学生能够在素质方面得以提升。

4.3.1 建立阶段实践和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

(1)阶段实践课程。指的就是学生在进行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初级会计等相关的基础课程采取分部学习的过程。对于这些实际的操作训练都是在学生学完相关理论之后进行的,同时还需要老师加以辅助,同时配备专门的实训教材。

(2)综合实践课程。在会计基本流程实训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实训,其一是手工会计实训;其二就是电算化流程实训。而手工会计实训中同样还有基础会计实训以及复杂业务实训。所谓的基础会计实训指的就是当基础课程上完之后所进行的实训,这里的实训要一步一步的进行,先从对原始凭证进行填写开始,然后登帐、总账,最后就是对基本业务的会计报表进行编制。在进行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时,应当是当财务会计的课程已经完全结束之后,进而对企业中的会计环境进行模拟,对于会计中的复杂业务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电算化的会计流程主要是从对帐套的设立之初开始的,然后通过账务初始、财务管理、期末处理等,最后实现对会计报表的编制。

4.3.2 构建“内外结合、三层双轨”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虽然职业教育生源普遍不是很好,但在进来的学生中基础又各不相同,相差能有一两百分,加上对专业学习适应能力不同,在学习上又会出现不同的层次,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需求。这点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来实现。对一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可适当选修一些较深的专业课程,而对一些程度较低的学生,则主要以学习取得从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

4.4 课程的开发和整合探索

强化对核心课程的优化,因此核心课程应当包含对会计的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扩展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的训练。对于会计核心课程的改善和优化,首先应当基于职业技能方面的着重培训,关键就是职业态度的养成,采取多拿证、多考证,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统统的纳入到普通的教学当中去。课程的开发和整合要考虑:专业相关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可以适当的采取对职业基础以及实现教学的时间进行增加,这样能够实现对职业基础能力以及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协调。适当增加职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学时,提高职业基础能力和实践教学比例。目前职业教育学生生源主要是参加中考没有考上高中,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加上突然由普通教育转入职业教育,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要为以后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练就过硬的会计操作技能,《基础会计》课程开设要占用一个学年。其他课程的设置基本集中在第二学年,这也是会计专业课程开设门数不能过多的原因。

4.5 教材的改革与调整

对于教材的征用方面,应当本着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导方向,尽可能的使用财政部所规定的教材,能够适用于当前的学生。教材一旦被选用之后不能进行更改,使其保持一定的贯通性,便于未来的学习。在会计实训课程建设方面,通常是没有合适的教材,所以可以鼓励、支持教师大胆创新,组织教师自编教学所需的配套实验、实训教材或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如果条件成熟了就能直接转化为教材进行出版。基于核心课程建设方面的内容,通过实训准则和考核基准为主,来对学生的技术以及职业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再对会计专业考试内容为辅,实现对本专业教材的编写。

4.6 开发精品课程,构建共享资源

注重课程目标的针对性,基于专业课为主导方向,同时讲究对精品课程的安排。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已潜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在对课程的建设当中,应当基于对课程的优化为标准,强化对课程资源库的设立,进而完成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不局限于课堂。

4.7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使老师站在知识的前沿;通过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中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以及职称选拔,建设一只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当前电算化人才的短缺,当前应当对教师采取系统全面的教学培训。学校应当把一些承担教学方面的老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去磨练,然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到财务信息系统的运转中去,根据兼职的方式来实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专业带头人以及一些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对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标准进行制定,改善以及优化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大批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以及素质高尚的优秀师资人才。

4.8 加强实训项目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条件

基于“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理念,通过在本校之前原有的校内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基于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构架进行强化的原则上,采取合理有效的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行规划,同时建立更多个有关会计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和当前的行业背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会计专业的建设和校内外的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多校内外的实训内容、体系、考核等相关的教学系统,以此来满足对于实习生岗位的需求。

4.9 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探索

通过对之前书面理论方面考试的改进,进而实现多多元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这将会是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为背景的对电算化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和构建的规范,同时这也展现出当今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摸索,强化多实践教学的考核和组织,最后结合实践课程所采取的评分标准以及现场测试方式,实现对《会计实务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制定。对于课程评价不只是单单的评价老师,其中还包含对用人单位、学生、专家等进行综合评价。而评价标准所表现出的多元化也是基于复杂的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建立的,任何一次的评价和测试都应当满足横向到底、纵向到边,而且要把对于课程质量的评价和相关证书进行结合,这样就能使评价更加的体现出其职业的导向性。

4.10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师资源,提升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竞争激烈的社会。学校应积极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申请配备足够且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建成了运行流畅的校园网络,建立数字化资源库、课件库、试题库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在很多领域中被普及开来,一大部分的专业技能课程学校通过信息化方式来进行讲授。结束语 强化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内容,严格依照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强化服务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参照社会整体需求,实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同时还要依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原则来对会计方面的人才进行选拔,同时注重对会计职业岗位需求的影响,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标准,怎样对当代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所有高校应当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课程改革和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和胆量,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但是,惟有改革创新中职教育才有活力和希望。

参考文献:

[1]梁毅炜 主编 《会计电算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4-01 [2]吴峥 主编 《会计基础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03-01 [3]王家申,刘芹英 编《财会岗位基本技能》机械出版社 2014-01-01 [4]张卿 编 《小企业会计实训》机械出版社 2014-01-01 [5]傅锡原 主编 《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机械出版社 2-13-07-01 《基础会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2-01 [7]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编 《初级会计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2013-4-1 [8]中国职业教育史,谢长法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04-01 [9]职业教育公平研究,李延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5-01 [10]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作者(德)葛洛曼 等主编,石伟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1

第二篇: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论文

摘要:本文就选择性课改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观点阐述。在职业教育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课程的重设,专业教学内容向专门化、精细化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较自由。因此,作者通过分析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及信息化手段来实现。

关键词:选择性课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会带来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尤其在职业教育中,信息化教学对各个专业及教师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会带来新的挑战。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点及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及网络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现代化工具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互动化。信息化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来看,它扩展和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范围,提升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还有指导、计划、统筹、评价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内化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信息化教学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也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坚固的基础理论。

二、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教学改革突破了时空限制、思维限制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带来挑战。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传授知识技能,而是要做好知识的引导,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环境中自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如何转换教师的角色,如何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如何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何开展校本教材及课程的研修,如何善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创新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同时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角色行为也提高到了一定的要求:善用技术、善用资源、善用设问、善用教法、善于评价、善于沟通、善于入群等。目前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教学改革主要有视频微课、翻转课堂等。“微课”是指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小型课体。视频载体主要记录教师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展现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方法。“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也是教学重点或难点的重要呈现,它主要包含与该教学主题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课件、练习测评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教学组织关系和独特的呈现方式共同构建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鲜明的资源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不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设、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而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创新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是对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和拓展。翻转课堂一般被称为“反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引、微课、课本、学习任务等学习资源,学生按照学习指引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也可通过平台记录下不懂的地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课内成为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通过学习的平台统计出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给出评价,并整理学生需要解决但又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由教师创设活动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解决、教师答疑)来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随后教师再通过课堂练习测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可再布置拓展练习,提升知识,深化课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所以“翻转课堂”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与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堂,创新思维,让学习内化自身的需要,构建知识结构。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能。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的授课知识。并且课堂和教师的角色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自主探究。

三、如何做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应做到以下方面内容:教育思想的信息化,从班级批量化的教育到信息化、小班化、个性化、人本化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校要创建各种分布式的、超链接的、多媒体化的、智能化的、开放性的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库,使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实训室、阅览室等全面网络化、智能化,学校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最优化;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水平;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努力构建信息化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及知识的学习、掌握、评价等进行教学模式过程的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信息化,提高各种应用于教学软件、硬件的信息化技术含量;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学校要创设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合理化、美化的信息化环境。

四、新一轮选择性课程改革给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带来可能

新一轮的选择性课程教学改革给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分层、走班、自由选课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自由选择性课程会带来课程的丰富性,课程内容更细化、专门化。分层教学,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兴趣。自由选择性课程会带来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可能,同时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及课程专业特点提供一定自由选择课程。那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课程整合的能力,课程的丰富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班化教学及课程整合都给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和带来了可能性。尤其是一些微课视频,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上网学习“微课”来完成,它需要学生具备高度的学习自觉性。那么选择性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为课前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可能。小班化的教学为翻转课堂的课内问题探讨及小组讨论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信息化应用的可能。丰富的课程资源及课程整合,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空间是自由的,我们完全可以构建自己的信息化校本课程。尤其在职业教育中,课程改革带来课程的重设,专业教学内容向专门化、细化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较自由,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及信息化手段来实现。

五、职业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就业与升学并轨,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发展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每一课程都设置相应的学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分。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信息化,以下方法或许可以值得一试。第一,网络自学模式,如艺术欣赏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视频,利用网上现有的资源,如名家名画欣赏,教师对课程进行前期的重整,开通网络课程,利用网上的视频资源如艺术家的简介及艺术特点介绍、名画赏析等,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行观看视频,完成相应的作业,教师对其作业进行网上批改,在线评价完成课程教学,使学生拿到相应的学分。第二,课前自主学习,实现翻转课堂的可能,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微信,或开发相应的课程网站,如美术手工教学,建设网络课程,将每一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制作成视频教学,并设置一定问题,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技能知识,再在课内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一定考评,解决较难的技术问题,最后通过课堂作业(技能训练)掌握技能知识,教师将学生的作业评价反馈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自己的作业评价结果,了解作业的不足地方,教师同时上传优秀作品供学生学习欣赏,形成一定的图片库,日积月累,会形成强大的课程资源库。第三,建立课程网络电子书,教师可以根据现有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课程内容重组,将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知识掌握的难易进行编辑,将课程内容按照学时进行编排,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含义,基本技能讲解,技能应用要点,操作步骤,问题解释,作业内容,评价标准,如美术手工的卷纸造型,包括卷纸的含义及特点,卷纸的方法及要点,卷纸的变形方法,卷纸的造型技巧,图片赏析,作业内容,作业评价等。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电子书,掌握知识技能,完成课程内容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教师在课内对学生的作业过程进行指导。当然,课程网络电子书相对教学技能较简单的课程内容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能很好地进行。第四,游戏闯关模式,游戏闯关是根据游戏的特点,设置关卡或作业题(技能题),学生通过打游戏的形式,层层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每一关卡上设置一定的知识内容及技能要点,让学生通过自学模式。每一关设置一定的评价及奖励机制,通过一关游戏拿到一定奖励积分,当学生遇到问题无法突破时,可以寻求帮助,或求助于教师及同学,整个学期下来能把游戏打通关了,就表示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获取相应的学分。当然游戏闯关模式更适合技能性较强的项目技能学习课程。当然,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课程前期的准备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就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上不能够完全具备,或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预备不足或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稍逊时,就有可能无法很好地掌控课堂的进展和出现的局面,这也会给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带来困难。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提供教学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探索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控制支配的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能会失去以往的教学权威地位,在这个丰富的环境中,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难于预见的问题,教师有能力必须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学生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信息化教学会带来信息资源的丰富、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量、知识量增大,各种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个别化教学的可能,并且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发展。但是信息化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可能难以实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不断更新和升级、维护,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有些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学校无法全都具备购置必要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即使有些学校能够购置目前流行的全部现代化设备,具备上网的条件,但要能够支付起每月的网络信息费,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此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也较高,一些学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每位教师都可以自如地驾驭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这些都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施行带了阻碍。

参考文献:

[1]范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2]高铁栓.试论信息化教学模式[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3]贾小云,刘海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比较[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第三篇:《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

我院是一所大专层次的全日制高职院校,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自设立至今已经有近20年了。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我们教研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会计电算化》教学所进行的探索与改革谈谈体会。

一、教学改革思路

以培养技能过硬、可持续发展性好的“操作型”应用人才为总体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教学模式,以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依托,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加大技能实训的力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职业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会计电算化教学全面推行职业能力证书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直

通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涵盖了职业资格考试的所有内容,学生学完本课程就可以参加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和用友ERP从业资格认证,从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按照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块教学、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仿真教学、逆向思维教学等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模块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明确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按照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准备案例、安排实训并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按岗位学习技能。实训一个模块就能掌握一个岗位技能,并按照大、中型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部门,以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以及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训对象,按照实际会计电算化运作模式安排综合实训,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

(四)改革教学方式,教、学、做合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局域网将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相结合,学生实训与教师指导、评析相结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教室与实训室同一,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同一,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同一,教、学、做合一,充分启发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组织井井有条,环环相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五)校企合作紧密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训练完美结合。一方面突出真实演练,建立了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地学习软件操作,并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共同考查; 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会计和软件公司专家到机房与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实训,开阔了学生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代替课程考试,教、考分离

将社会职业资格认定纳入教学计划,以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代替本课程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教师只负责授课,教会学生独立、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 期末考试则参加湖南省财政厅考试中心组织的会计电算化考试。

三、教学改革效果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熟练地操作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工作。学生毕业后马上上岗,上手快,操作技能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操作技能过硬的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4%以上。

(二)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以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代替本课程期末考试,这是课程考试的一次革命。参加湖南省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学生报名率100%,过关率达98.85%。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取得学历证书,还能取得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证(注: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改革后,必须同时通过会计电算化考试和会计基础、财经法规考试才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用友ERP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三)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在每学期学生评教中都名列前茅。至今我们组织了每年都组织在校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合格率高达98.85%,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总之,为加快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化职业技能,实施“双证书”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会计教研室2007年6月

第四篇:0328创新思维下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思维下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我的服装产业发展迅速,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同时,我国的服装已远销海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加强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服装产业的长足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服装的设计教育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服装业对于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这使得我国的服装产量虽然非常大,但是其设计水平却不够高。这就对服装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创新的思维来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服装业的优秀设计人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继续向前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服装设计

创新思维

现代服装

教学改革

一、为什么要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进行改革

(一)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进行改革是社会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服装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在改革开放以来,服装产业在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服装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服装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专业型设计人才一直是其坚强的后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由于服装行业各类人才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了面向世界的服装设计与生产的重要基地。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现在的服装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就有一万三千余家,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逐渐将服装的生产与加工基地转移到中国等西方国家。在去年中,我国仅欧美服装出口额就已经突破了200亿美元。由于不同国家国情的差异,我国不能象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样把培养创意型服装设计人才作为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是应该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培养我国服装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当前服装设计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要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对于专业理论基础与设计技术,全面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使其可以在毕业后适应服装设计行业的不同职位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服装行业现状的情况下对服装设计教育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才能够让我国服装教育真正成为使得服装产业平衡发展的人才保证,让这一关系着国民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服装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服装设计教育实现了多个跨越,从以艺术为主的简单服装设计教育跨越到了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概念下的现代服装设计教育,从传统的理论性教学跨越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教学,在不断摸索与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培养出了大量的服装设计类人才。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当前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的发现依然有着许多难以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服装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服装工业发展迅速,在全球的服装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另一方面,当前的服装设计教育难以与新技术、新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其教学水平与教学技术难以达到更高的标准,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引导产业科技的发展。这些突出问题使得我国虽然是服装大国,但是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却很低,国际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在我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目录中,服装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大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和别的专业方向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许多专业方向例如环艺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装潢设计等,在设计草图实施后,设计就算完成,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并不是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大多是个体式生产,消费者是被动消费这些产品的。设计者所设计出产品的个体化和共性化远远超过了其群体化与共性化倾向。其主体是设计出的产品,设计与消费是一个单项的过程。服装设计则不一样,其设计包括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其产品最终完成销售才是设计的终结。消费者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因此,产品的设计者不仅要考虑自身所设计产品的个性化,更要考虑自己所设计的产品在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服装的设计和消费并不是单项过程,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双向过程。服装设计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它与艺术教育本质上的不同。在如今的服装设计课程中,技术课程占到了将近一半。正是由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服装设计教育不应该仅仅考虑现有的传统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把培养出适应现代服装工业生产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教学最本质的目标。然而,由于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服装产业的存在着脱节,严重影响这方面人才的就业情况。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对现有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是培养出适应服装工业发展人才的根本途径。课程改革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环节进行必要的创新与调整,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对课程进行改革,其包含着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与观念,体现了教育教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服装设计教育的课程改革上,要以相关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把学生的核心能力与价值作为培养目标。所以,在课程改革中要对社会性与时间性有所突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对其潜能进行挖掘,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创新思维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对教学内容与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综合课程与辅助课程三大类。服装工艺、服装裁剪与服装绘画作为传统的三大基础课程,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些科目。比如,在构成课中,不仅要对学生程式化的比例裁剪进行严格要求,还要增加立体裁剪的分量,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进行服装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只有学生充分掌握新技术,才能够在毕业以后更好的适应岗位。当前,服装CAD的使用非常广泛,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服装设计软件。综合课程的关键主要是将不同相关的科目进行融会贯通和相互配合,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将色彩课与面料课打通来上,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于设计整体感和材料搭配感的把握。综合课程还包括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辅助课程主要包括服装流行与发展、艺术欣赏、市场调研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加设计元素中的文化底蕴。服装业瞬息万变,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潮流,这对教师的知识更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服装面料的教学,由于教材里的面料品种过于陈旧,又缺乏图片,何况图片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触觉,因此需要教师准备多种的流行材质给学生认识,也要求学生自己收集多种面料,加强对面料的鉴别和感受能力。

(二)调整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现有的教学观念,接受并适应新的教学观念,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了课堂正真的主人,在课前,我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引起学生对创新设计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观看同类学生的设计作品引起她们竞争的心理,也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激发她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当然,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抛弃原有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传统教学观念中一些好的地方进行保留,不好的地方要认真进行分析,发现其问题所在,避免在新的教学观念下,出现和过去同样的问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学、多做、多练,把握各种材料的属性。使其触发催化创新思维,从而成为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三)从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吸取当代艺术以及国内外传统艺术的精髓,树立个人的设计风格。很多著名的时装设计师都善于从绘画艺术中找到灵感。还有其他的服装设计师,从前卫艺术中获得灵感,设计出服装。将当代艺术运用在服装上,适用于青少年和紧追潮流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潮流敏感,喜欢标新立异。近年来T薛珊上的印花图案设计,就常常借鉴波普风,抽象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等当代艺术风格。

传统艺术是设计中取之不尽的源泉,让学生多从国内外的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能使设计独树一帜,特别是我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例如将旗袍进行变型,就是最常见的手法。一部电影《花样年华》就能令独具中国元素的旗袍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另外还可以从中国各种各样的手工艺中获取灵感,例如剪纸、佛教绘画、、绳结、刺绣等等。

(四)改变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

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的认可度应该有包容性,最好能与市场接受程度相结合。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分成2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做项目,一是概念设计。牵着让学生尊重企业品牌的市场定位、风格特征、流行趋势及消费群的需求。后者使学生更懂得创新的意义和目的,更多的对生活社会及未来进行思考和探求,两者综合得出毕业设计的最后分数。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服装设计比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又不要太计较结果,并不是获奖次数最多的学生将来成就越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结语

纵创新思维下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不断学习,将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代入到课堂中,让创新二字贯穿与自己的整个教学理念中、贯穿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合现代服装企业发展的新型专业设计类人才。

小清新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 1]王震洋.服装创新设计教学初探[ J].职业, 2011年第12期.[2]裴 霞.服装专业创新模式的教学与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2期.[3]李学伟.从接受美学角度创新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年第3期.[4]虞海平.论服装设计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陈先进,丁峰.服装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6]胡俊敏,唐利.浅谈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与教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创新对策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创新对策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5-11 9:18:10 点击:4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基础(一)城乡一体化随着我国小城镇和农村城市化不断发展,农村与城市(城镇)的各种矛盾不断出现,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这一概念,成为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战略思想。报告指出要建立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城乡相互依存、融合、协调发展,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利益的再分配,实现城市和农村享有同等待遇,最终目标是实现协调发展。

总之,城乡一体化就是一方面加快城市发展,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农村也要发掘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动农村发展。但“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要完全消除城乡差别和以城市标准去建设农村,农村应该发掘自身特色,实现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双向流动,实现优势互补”[1]。由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因而,在短期内城乡一体化不可能完全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2010 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年)》,提出“建立城乡一致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教育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至此,“城乡教育一体化”被国家作为战略提出来,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城乡一体化体现在教育领域所体现的教育一体化,其核心是实现教育均衡、公平发展”[2]。城乡教育一体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费标准、师资配置等城乡教育资源来源、使用及管理统一;二是城乡办学条件、优质教育资源占比相对均衡,通过城乡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三是由于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等原因,乡村教育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彰显教育的公平性,需要给农村教育合理补偿;四是城乡教育一体化不等于一样化,农村教育需要挖掘自身特色,注重内涵特色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下的远程教育城乡一体化战略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城乡教育一体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已成为城市与农村差距的重要方面,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信息在城乡之间不协调发展,解决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而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实施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于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促使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建筑业中有90% 的农民工,其他第二产业如煤矿采掘业和纺织业等行业中农民工达到60%- 80%,城市一般服务中也有50% 以上是农民工。尽管农民工在各行各业所占比重较大,但职业素养不高,岗位技能较差,接受培训或职业教育的较少,劳动力素质问题是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的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农村劳动力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职业培训,提高岗位竞争力。因此,通过远程教育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能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现代远程教育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义(一)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城市教学资源相比,农村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要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现代远程教育能建立城乡资料共享平台,组织教师学习发达地区课改讲座、实验教学等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使之内化为教师实际教学行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把全国知名教师的教案、课件和讲课录像通过网络形式传送到农村,弥补农村师资力量单薄、教学力量匮乏等,大大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和城乡二元矛盾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科技推广与惠农政策融合,建立科技推广、培训、信息咨询等三大服务体系,形成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管理、基地、师资、教材一整套的完整的培训体系。据调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与接受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数成正比。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围绕农村当地发展比较优势,制订确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减缓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收入提高农民对市场应对能力是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内容,市场应对能力主要包括农产品该如何买,价格如何确定,销售渠道如何把控,以及对市场供需状况的分析和预测。现代远程教育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把农民培养成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参与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决策。农民收入的增加是衡量农村经济是否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农民得到了有效培训,掌握更多的种养殖技术,产生规模经营增长收入的愿望。在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后,让农民感受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好处,促使农民小本经营观念转变,进而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效益,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市场获取能力,让农民知道什么农产品是目前市场最需要的,并学会利用网络,在网上搜集信息,确定产品销售走向,避免自己的农产品滞销。依托现代远程教育,采用卫星电视+ 互联网+ 培训讲座+ 报纸杂志等多种形式,使之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四)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水平,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农民的思想意识、政策领悟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而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思想意识影响着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系列决策行为,而现代远程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思想意识。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农民科技兴村意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升农民生产发展意识,随着农村人民不断追求生活质量和文明的生活环境,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意识逐渐进入到人们思想中。

三、当前我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基础建设比较薄弱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效果。首先,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能独立完成教学课件的仅占三分之一;其次,“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功能不完善,卫星传输与地面互联网不能相互支持。互联网建设标准不统一,有光纤接入、拨号宽带等,有的村还没有互联网”[3];再次,教学资源分散,影响了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最后,在师资管理队伍建设方面,还没有建立一支固定的、现代远程教育实践能力高的师资队伍。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陈旧老套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除了个别地区教学内容比较具有针对性,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宏观,与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不够紧密,与实际生产贴近程度还不够,教学语言太过于专业,广大农民反映听不懂,学不进去,无法解决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的内容。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进行上课,想让农民按计划进行学习,这谈何容易,而且是简单的文字教学,缺少形象的动画多媒体教学。实地教学往往也是临时组织一批所谓的专家,做几场报告式的宣讲,没有真正深入研究符合“三农”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

(三)工作体系不科学,教育时间分配不合理现代程教育在管理体制上不统一,有的归农业部门管理,有的归地方政府管理,管理体制不顺,对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严重影响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为了完成教学计划,集中授课,不顾农业时节,不能针对不同节令有针对性地安排上课内容,且把教学时间安排在白天,教学时间分配极为不合理。

(四)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为狭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站点经费来源渠道狭窄,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费主要靠财政支出,来源有限,因为村一级根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各种活动。远程教育各种设备落后,没有资金用于维护和修理。现代远程教育相关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兼职人员,但收入与付出不匹配,相关待遇无法落实。

四、创新现代远程教育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举措(一)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建设第一,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以站点为核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县、乡、村等四级现代远程教育网点或站点。实现资源管理远程化,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管理水平,并探索开发适合智能手机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第二,加强农村互联网建设,重点建设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村,加快网络入村步伐。第三,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点,各地区根据本地农村特色,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突出资源的优质性和多样性,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育模式,建立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多样的教学资源。第四,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各市县积极建立具有特色的示范基地,比如,种养殖示范基地、党员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等,把示范基地由市县转移到乡镇,再延伸到村,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共同创业致富。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依托农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展开业务培训,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队伍,使他们不仅要掌握一定农业知识,还需要熟练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聘请高校、农业、科技部门作为教学辅导员,驻村干部、致富能人共同协助对农村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推广讲解,让农民真正掌握一门致富知识。

(二)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实现学以致用科学的教育内容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教育内容要符合“三农”问题的实际,以农民最关心的、急需的问题为突破口,开设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维护农村问题的相关课程。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农业发展。当前,“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远程教育肩负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责任,因此,现代远程教育需要开发贴近现代农业发展教程,把握好农业发展方向,并引导农民根据自身特色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开设农业机械化等相关课程,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4]。其次,教学内容要贴近农民增收。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需在农民增收致富上下功夫。传统农业要想实现增收的空间已不大,应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技术的优势,为广大农民提供外出务工、本地手工业以及创办企业等多种服务信息,引导农民增收致富。

(三)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合理安排教育时间现代远程教育要实现良好效果,必须结合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方法开展灵活的教学活动。首先,根据农民群众不同需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以满足农民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和地方工作重心,精心列出选题让农民选择,农民选定题目后,由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制作课件,并实施教学。其次,形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提供大量的教育信息,保证农民群众教育需求。面对庞大的需求信息,单靠现代远程教育机构是无法完成的,需对农户、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基地和协会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采取“农户+ 企业+ 专家+ 基地”或“农户+ 学校+ 企业+ 院所”等联合服务模式。最后,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建设标准,建立远程咨询系统,开展“视频互动式”教学,增强现代远程教育的直观性和互动性。合理安排时间能调动农民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一般要避免春秋农忙季节,尽量安排在农闲时候。每天的学习时间最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同时考虑到不影响农民休息。根据农时节令安排学习内容,重点安排一些与节令相关课程。

(四)建立多渠道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各级党政工作部门要成立由财政、民政、教育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议事组织,加大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市、县、乡等三级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每年投入经费的增长比例不得低于财政增长幅度,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经费可以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名义争取;社会团队如果具有与农村团体组织相联系的职能,也可以争取一部分经费。专业协会往往也有会费和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比如,养殖专业协会还可以直接联系农户,可以帮助一点。针对农村民办企业,可以采取让其技术或项目入股方式争取一部分资金。

参考文献: [1]王丽娜.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11 -12. [2]林存银,褚宏启. 城乡教育一体化及其保障制度[J]. 教育科学研究,2011(5): 5 - 9.

[3]张维. 城乡一体化下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8): 28 - 32.

[4]李春. 鸡西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6): 31 -32.

下载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