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洛市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测报工作
1、落实监测责任,和监测人员签订责任书
要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护林员和林业协会人员作为监测员,充分发挥基层监测员的作用,要和监测人员签订责任书,落实监测责任。各地要在10月10日前将部分责任书的复印件(每个县区10份)报市站。
2、上报当年病虫鼠害发生情况和下年发生趋势预测
要求:各地于每年11月10日前做出当年病虫鼠害发生情况和下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报告,上报市站。报告中要通过对当地的气候特点、林分特点、林木抗性、天敌、防治干预、森林抚育程度、病虫发生变化规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要有主要病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的预测预报,重点是发生量的预测预报。
3、上报上半年病虫鼠害发生情况及下半年发生趋势预测
要求:各地要于7月10日前分虫种做出上半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下半年发生趋势预测报告,上报市站。
4、关于松材线虫病春季、秋季普查报告
要求:春季普查报告要于5月10日前上报市站,秋季普查报告要于10月20日前上报市站。
5、要落实松材线虫病监测责任人名单
要求:各地要于5月10日前,将各县区落实到乡镇、林场的监测责任人名单上报市站(加盖公章)。
6、关于国家中心测报点信息直报
要求:各地要适时发布主测对象和当地主要病虫鼠害的虫情动态和短期预报,每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每年至少要直报信息10条。
7、对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工作进行总结
要求:内容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布局、主测对象、基础设施情况、运行情况为主进行全面总结,于5月20日前上报总结报告。
8、要适时发布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预报信息,并提出防治意见,以供政府和主管部门参考。
月报表、应急周报注意事项
一、月报表
1、辅助库维护:各地要按照市站发文中辅助库数据(应施监测面积、寄主树种面积)进行维护,以保证省、市、县辅助库数据的统一。文件附表中没有列入新发生的病虫害种类,根据实际情况,先在辅助库中对该病虫的相关辅助数据进行维护,然后再进行填报。
2、监测面积:单种病虫监测面积要达到应施监测面积面积的85%。
3、上报时间:病虫发生期与上报时间要一致。各地要按照市站发文中规定的上报时间进行上报病虫发生防治数据。
4、发生面积:每月上报病虫发生面积时,各地务必结合本地年初上报市站的年发生趋势预测数据,平衡好全年的发生数据,确保“测报准确率”达标。
5、成灾面积:成灾面积的数据是在防治表中进行填报。
各地在填报时要将实际情况与市站下达的控制指标相结合,控制成灾率达标。
6、数据的一致性:各类工作总结、申请、报告的数据要和软件上报的发生防治数据保持一致。
7、乡镇区划:如有需要调整,要及时将变化的具体情况上报市站,由市站上报省站,以便对辅助数据库中的区划代码做调整。
8、零报告制度:本月无病虫发生,也要通过软件来进行上报。方法:选择任一病虫种类(辅助库中本地化过的),进行填报,监测面积和应施监测面积填写一致,其他发生数据均不填写。
9、月报时间:每月20日前将本月发生防治数据通过防治信息系统上报。
10、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月报工作,要安排专人进行上报,要结合年初上报的趋势预测,平衡好全年的发生、防治数据,对每月的上报数据认真核对,不能出现失误,年终不在进行调整。当年成灾率、测报准确率、无公害防治率的完成情况将通过软件上报的数据进行核算。
二、应急周报
1、上报时间:各地要按照统一要求,于每周五上午10:00之前进行上报,实行零报告制度。
2、上报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将每周的应急周报发送至市站
三、松材线虫病月报:
松材线虫病月报要坚持上报,于每月月底上报当月新发生情况,实行零报告制度。上报形式以传真上报市站,要有
上报人和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全年有关上报的材料
1、松材线虫病方案的上报:全面制定《2012-2013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总体方案》(包含《2012年松材线虫病防治实施方案或预防方案》),年度方案必须任务目标具体,责任制度明确,防治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保障措施得力,山阳、柞水3月10日前完成上报工作,其他五县区3月底完成上报。上报时以县区政府正式文件上报。
2、松材线虫病总结或自查报告:每年11月(秋季普查结束后),以政府或松材线虫病防治指挥部上报。
3、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报告在11月上报,报告中要附森林病虫害防治统计年报表、人财物统计年报表、森林植物检疫情况统计表三份报表。各种数据要和森防软件上报的数据一致。
4、森防宣传:要积极向中国森防信息网、陕西林业信息报送森防活动信息,今年刊发任务各县区每月至少2条信息,全年24条。在年终考核中将提高分值。未完成任务的不得分。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第二篇: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
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关于《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的公告 经省政府同意,由商洛市人民政府组织,市规划局实施,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修编的《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已与2009年11月22—23日由省建设厅与商洛市政府共同组织专家及省、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了大纲评审,2010年8月30日市政府常务会审查同意。
按照《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现将修编后的《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在市政府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市规划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予以公示,欢迎全体市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意见反馈联系人:市规划局规划科蒋成民 联系电话:0914—2332732
商洛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二、规划地域层次和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分市域、商丹一体化地区、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四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商洛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292平方公里。
商丹一体化地区范围:包括商州区的城关街道办事处、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刘湾街道办事处、陈塬街道办事处、杨峪河镇、沙河子镇、张村镇、白杨店镇、夜村镇、孝义镇,丹凤县的龙驹寨镇、棣花镇、商镇。面积约112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商州区的城关街道办事处、大赵峪街道办事处、陈塬街道办事处的全部行政管辖区,刘湾街道办事处、杨峪河镇、沙河子镇、张村镇、白杨店镇、夜村镇、孝义镇的河谷平原和缓丘地区,麻街镇、板桥镇、龙王庙乡南部的仙娥湖(二龙山水库库区)控制范围。合计总面积约434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指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三、市域规划
(1)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预测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25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9万左右,暂住人口4万左右;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2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2万,暂住人口5万。
规划预测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43%左右,城镇人口109万人;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50%左右,城镇人口129万人。
(2)市域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重点以发展茶、畜、果、油、药五大主导产业为主,打造“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其中,丹江沿岸带,以大米、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种植为主;浅山丘陵区,以建设绿色种养基地为主,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烤烟、畜牧等多种经营;中高山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绿色生态林区、动植物保护区的建设;城郊及集镇周边地带,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利用退耕还林地、坡源地、河滩地,做大作强中药材基地建设。
第二产业:重点建设商州-丹凤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以发展新能源材料、化工材料、锌合金材料等为主;建设以柞水大西沟为核心的钢铁产业集群,洛南钼材料产业开发链,山阳、丹凤、商南、镇安钒材料产业开发链,商南钛材料产业链,山阳、洛南、商州金属镁冶炼-镁合金产业链、丹凤、山阳、柞水铜材料产业链。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和现代中药,以山阳的中药材加工,商南的茶叶加工,镇安的水果加工、丝织,洛南的肉类加工、核桃加工,柞水的板栗、木耳等农产品加工为特色。
第三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商贸物流、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3)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两主、三辅、七心”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一核:即商丹一体化组合城市核心地区,是市域城镇发展的核心,由商洛市区和丹凤县城构成。
两主:两条城镇发展主轴,即沪陕高速公路发展轴和包茂高速公路发展轴。三辅:洛南—商州—山阳 —十堰发展轴;商南—山阳—镇安—宁陕—洋县发展轴;商州312国道—洛南307省道(洪箭公路)发展轴。
七心:分别为商洛中心城市和柞水、镇安、商南、洛南、丹凤、山阳等六个县域中心城市。
(4)市域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建立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市域中心城市指商洛市中心城区,是商洛市域发展极核。县域中心城市指丹凤、洛南、商南、山阳、镇安和柞水6个县城,是各自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镇是市域中发展基础较优的中心城镇,规划市域共9个重点镇。一般镇是镇级区域的管理中心与商品集散地。
(5)市域城镇规模结构
城镇的规模结构分为“一级(40万人)、二级(5-10万人)、三级(1-2万人)、四级(<1万人)”四个层次。
四、商丹一体化规划
(1)地区发展目标 推进商丹一体化发展,构建商丹组合城市,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最大化,形成西安东南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规划2020年商丹一体化地区城镇人口达到55万人左右,其中商洛中心城区40万人,丹凤县城10万人,白杨店镇1.5万人,夜村镇1.5万人,孝义镇2万人。依托铁路、城际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建设陕西、河南、湖北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
结合商洛城区、丹凤县城、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产业、机械制造,商贸为特色的综合经济中心。构筑秦岭、关中文化特色鲜明,环境良好的生态宜居城市。
(2)商丹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
以丹江为城镇发展轴线,拓展带状城市结构,以商州城区和丹凤城区为重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 “两城、三镇、四区”的城乡结构。
两城,分别为商州城区、丹凤城区。
商州城区:范围东至张村镇、西至熊耳山、南北至山体,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40平方公里。商州城区承担商洛市域中心职能,是商洛市域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规划结合商州城区沿丹江轴向拓展格局,形成东西两个城市片区。
丹凤城区:范围东至龙潭水库、西至棣花镇、南北至山体,规划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丹凤城区作为商丹一体化发展地区的副中心,承担部分市域中心职能。规划形成龙驹寨城区、商镇城区、棣花镇城区三大组团,以丹江为生态联系轴,以312国道为交通联系轴。
三镇,为白杨店镇区、夜村镇区、孝义镇区。
规划形成三处城镇组团,作为农村迁移安置和产业发展空间。三镇作为所在镇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并作为商洛城区远景发展拓展空间,规划期内以建制镇进行规划和管理,远景随着城市拓展也应纳入城区共同管理。
四区包括水源及丹江生态保护区、浅山丘陵农业资源保护区、高山生态保护区、远景城市发展储备区。水源及丹江生态保护区:范围为仙娥湖水库、南秦水库、鱼岭水库、龙潭水库、丹江及主要支流的生态保护区。
浅山丘陵农业资源保护区:范围为丹江峡谷地区浅山和丘陵地区的农业地区。主要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村庄。保护农田、山水格局,形成农业资源保护、村落群和传统农林风光区。
高山生态保护区:以南、北高山地区为基础,结合秦岭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保护山水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涵养保护区。
远景城市发展储备区:主要集中于白杨店、夜村、孝义三镇结合地区及丹凤城区周边的一般农田、滩涂、缓坡丘陵地区,作为商丹一体化地区未来城镇发展的储备空间,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村庄发展,为远景城镇拓展预留空间。
五、城市性质与规模
(1)城市性质
秦岭腹地生态旅游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西安大都市圈的宜居养生城市。
(2)城市规模
规划预测2015年商洛中心城区人口28万人,2020年为40万人。规划商洛中心城区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达到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六、中心城区规划结构
(1)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拓展带状组团结构,城市生活用地向西、向南发展,工业用地向东发展,北部依托坡地适度发展旅游休闲和生活用地。
(2)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以丹江两岸为中心,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山水,形成“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水穿城过,山水相映,融山、水、城于一体”的城市格局。以天然河流、山体和永久性绿带分隔,形成 “一湖两城七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湖:为仙娥湖。
两城:分别为西部城区和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以城市公共服务、生活居住、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主,东部城区以工业、仓储、配套生活服务为主。
七组团:分别为丹北组团、旅游休闲组团、丹南组团、南秦河组团、工业区北组团、工业区南组团和工业区东组团。
(3)各城市组团的功能规划
西部城区,包括丹北组团、旅游休闲组团、丹南组团、南秦河组团。丹北组团:加强旧城改造,增加商业服务设施;西部结合行政中心和广场建设城市主中心,东部建设城市副中心;沿丹江地区逐步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广场,构筑沿丹江景观休闲带。
旅游休闲组团:利用缓坡地发展旅游服务、休闲娱乐、低密度住宅,建设成为景观环境优美的高级生活娱乐休闲社区。
丹南组团:安排居住、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体育、教育用地,发展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与丹北组团共同建设城市主中心;加强沿丹江地区和沿山体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绿地广场建设。
南秦河组团:发展居住、商贸、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小型博物馆等用地,鼓励建设文化村、民俗村、艺术村,重点对接西安居民旅游休闲和第二居住区的要求;在沪陕高速公路入城口建设长途汽车站,并发展商贸、市场等功能;东部与丹北组团共同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南秦河景观休闲带。
东部城区包括工业区北组团、工业区南组团、工业区东组团。
工业区北组团:结合现状镇村、炼锌厂和火车站,重点发展工业、配套居住、仓储物流;结合龙山、冀家、沙河子等镇或村,建设配套生活区;将现有火车站改造成货运站兼顾编组功能,并配套仓储物流用地,为工业发展服务。工业区南组团:结合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比亚迪项目等,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组团;在西涧利用山谷地区发展科技研发和配套生活设施。
工业区东组团:结合火电厂、化工项目,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工业;在现状张村镇地区建设配套居住和拆迁安置用地,迁移附近张村、白杨店居民进入安置区。
(4)城市轴线规划
城市发展轴,包括城市发展主轴和城市发展次轴。
城市发展主轴沿丹江、北新街、城市主中心布置;城市发展次轴沿南秦河布置。
(5)城市中心
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七组团中心”的城市中心结构。
主中心:在城区西部、丹江两侧建设商洛城市新中心。该地区应在行政中心基础上,同时建设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等城市中心功能,配套各项辅助设施和现代化生活社区,加强绿地广场建设,构筑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并带动城区西部建设用地的发展。
副中心:在朝阳路以东,丹江两侧,联系东西两城区的结合地区建设城市副中心,借助西商高速公路复线出口、城际铁路站等对外交通条件,结合丹江、南秦河交汇口,发展商业、办公、会展、娱乐等功能和绿地、水系、广场等开放空间,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副中心,推动城区向东拓展。
组团中心:规划形成七个组团服务中心,分别为丹北组团中心、旅游休闲组团中心、南秦河组团中心、工业区北组团西部中心、工业区北组团东部中心、工业区南组团中心、工业区东组团中心。
(6)生态休闲旅游
规划形成“一带一湖群山”的生态休闲旅游布局。一带:沿丹江景观休闲带。一湖:仙娥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群山:包括龟山、金凤山、东龙山、静泉山、松道山、熊耳山等山体。
七、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分为13个居住社区。包括松道山、城西、城中、老城、大赵峪、丹南、江南、两江、杨峪河、南秦河、冀家、西涧、沙河子-张村居住社区。
(2)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行政办公设施:规划三处行政办公集中区域。整合老城区内的行政办公用地,形成办公街坊;商洛市级行政办公设施布置在西部城区西侧的丹江两岸,形成“一江两岸”的空间布局形态,主要单位包括市委、市政府以及市级职能部门;在南秦河组团的东侧布置商州区的行政办公设施,带动东部地区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商业服务设施规划:结合旧城居住区改造和行政办公的外迁,对老城的商业设施进行整合,形成城市的传统商业中心;在丹南组团,结合城市文体设施的建设,规划商务办公、金融用地,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新区商业中心;在南秦河组团的东部,依托城际铁路站和商州区的行政办公设施,规划商业金融用地,形成东部的商业中心。在各城市片区内,结合片区中心、城际铁路客运站等布置商业设施。在南秦河组团的东部规划一片市场区,主要提供建材、家俱、汽车、食品、农副产品等批发零售和展示服务。
文化娱乐设施规划:规划在城市的主中心和东部城市副中心各规划一处文化娱乐集中区,按现代化标准建设文化宫、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老城区对现有较大规模的文化设施用地基本予以保留,并在现状基础上,逐步按组团级、居住区级完善相应文化配套设施。体育设施规划:规划续建位于丹南组团的市级体育设施;对位于老城区的体育场、馆,进行合理改善,使之合乎标准,直接服务于老城区居民;在东部城市副中心布置区级的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规划按照“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配套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保留老城区内的医疗卫生设施,进行原址扩建、更新,提高规模和服务水平。在丹南组团新建市级的综合医院,在东部的城市副中心新建区级的综合医院。
教育科研设施规划:规划保留位于老城东部的商洛学院和商洛职业技术学院,续建位于城市西部、丹江以南的教育科研设施,在东部工业城区的西涧组团布置教育科研用地。
文物古迹用地:保护各级历史文物,主要包括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东龙山遗址、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东龙山双塔、商洛城隍庙、东龙山双塔、云盖寺、商洛崖墓群、大云寺。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有商洛市救助站、社会福利院、收容所和宗教场所等。规划保留现有的设施,在原址上适当扩建。新城区根据人口规模配建福利设施。原则上是一个行政区(镇、街道办事处)一所国办的福利机构,规模不低于20亩地,100张床位。1/3以上居住社区要建有不同形式的养老场所(机构),使老年床位每千人达到10张以上。
(3)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5处工业集中区(园)。分别为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西区、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中区、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北区、沙河子现代材料工业园东区。
(4)中心城区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形成3处集中仓储物流区,具体如下: 龟山南部物流仓储区:位于东南四路以东、南环路以南、货运站以西、和平街以北。规划结合公路货运站和沪陕高速入城口的交通条件,主要发展城市生活配送、日用品仓储等功能。
火车站物流仓储区:位于商洛火车站附近,在现状仓储区基础上改造和扩建,主要为区域物流和工业生产服务。
工业园中部仓储区:位于南新东街以北、新和路以东、昌工街以南、厂七路以西。主要为工业生产配套服务。
八、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路网模式与格局
规划强化轴向交通联系,采取建设过境通道、区间快速联系通道和组团内部道路系统相结合的路网基本模式。形成以轴向主干路为骨架,纵向主干路强化交通联系的路网格局。
轴向主干路:北环路、北新街—北新东街、江滨大道、商鞅大道、南新街—南新东街、南环路。
纵向主干路:西环路—商州路—州城西路—州城东路、通江路、工农路—南秦路、新洛路、朝阳路、东环路、新安路、新和路、新平路、新泰路、环江路。
老城组团与园区组团分别形成两个环路:
老城区环路:北环路—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 园区环路:北环路—新泰路—南新东街—新安路。(2)道路网等级规划
规划道路分级体系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规划快速路红线宽度为40米,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0-50米,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5-30米,支路红线宽度≤25米。
九、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总体结构
规划绿地系统结构概括为:“一环、两轴、两楔、七带、九园”。一环:中心城区外围的金凤山、熊耳山、龙山、静泉山等外围山体形成的绿化环。
两轴:丹江和南秦河绿轴,为城市内部集休闲、绿化、商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带。
两楔:东龙山—静泉山绿楔、张村与沙河子之间的绿楔。东龙山—静泉山绿楔作为东、西城区之间的隔离带,张村与沙河子之间的绿楔是东部城区内部工业组团之间的隔离带。
七带:指依托道路、河流在城市组团内部形成的绿化带,包括马莲峪河绿带、通江河绿带、南秦路绿带、柳家河绿带、东环路绿带、西商高速绿带、新平路绿带。
九园,规划大型公园9处。包括5个城市公园,4个郊野公园。
十、城市特色塑造
(1)特色定位
商洛城区是一座融“山、水、城”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人文景观特色为一体,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滨水城市。
规划重点是保护商洛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山水城市格局,维护生态城市特征,加强城市风貌控制,发展特色功能。
(2)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重点从景观节点、景观带、景观轴、山体视觉通廊景观通廊、山体、仙娥湖水库及周边地区这些方面加强控制,以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
第三篇:商洛市教育局
商洛市教育局
关于切实做好汛期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教育单位:
今年以来,全国暴雨、洪涝灾害呈多发、突发态势,对学校安全和师生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已提前进入主汛期,今年极端灾害天气将会增多,降雨量会高于往年。依据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汛期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陕教明电„2010‟7号)精神,现就做好今年汛期学校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汛期学校安全工作。各县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当前学校防汛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把加强汛期学校安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认真落实防汛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防汛、备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照思想上重视、责任上落实、工作上到位的要求,早准备,早部署,突出重点,抓细抓实,全面做好学校汛期安全工作。
二、抓好校舍和在建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各县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对教室、学生宿舍、食堂、电房、实验室、图书馆、墙报栏、校门、体育设施、厕所、围墙等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危漏校舍要立即停用,并将学生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课。1
要完善学校防雷设施,做好雷电、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事故的防范工作。在建工程要加强汛期施工管理,对水电线路、配电设施进行检查。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河流、池塘周边地区的学校要及时消除基础浸泡、下陷、墙体酥松透水等安全隐患,要采取切实措施,及时消除和整改各类安全隐患。
三、大力开展汛期师生安全教育。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力度,利用班会、广播、板报、橱窗、安全教育课、印发小册子、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开展汛期安全知识教育,特别是要加强泥石流、滑坡、洪水等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撤离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师生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要通过有效方式提醒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严防学生私自下河游泳发生溺水等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全面落实汛期学校安全防范措施。要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体系和制定防汛救灾应急预案,储备必要防汛物资,适时组织开展演练,落实防、抢、撤人员组织分工,让师生明确撤离讯号、路线。各级各类学校要关注当前汛情及气象信息,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遇有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及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要时要采取停课等紧急措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防止和减轻事故损失,确保学校安全度汛。
五、认真做好汛期应急值守工作。各县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带班制度和汛期信息报告制度。确保责任到人、确保通信畅通、确保第一时间上报灾情,随时掌握学校汛期安全动态,及时组织力量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二○一○年六月九日
第四篇:商洛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商洛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2005.12.21
商洛市现有非公有制企业1444户,从业人员22642名,有党员1381名。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127户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其中建立总支部的1户,单独建立党支部的110户,建立联合支部的16户。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业主111人,其中,担任党组织书记的有46人。全省非公有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以来,我们按照“未建党组织的抓组建,有党组织的抓规范,无党员的抓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促进了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全省非公有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汇报、传达和落实情况
全省非公有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以后,市、县区委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一是及时向市委常委会进行汇报。将会议精神形成书面汇报提纲,向市委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市委常委会对加强和改进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明确了工作思路、工作重点。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将其作为考核县区党委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宣传、贯彻全省非公有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与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一届四次会议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相结合。二是市、县区由领导带队,组织力量对非公有制企党建工作开展调查摸底,在吃透情况的基础上制订规划,强化措施认真实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三是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下发后,结合实际,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全市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四是市、县区委分别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部长和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工会、妇联、共青团、工商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指导市、县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五是建立健全了由市、县区委统一领导,党委成员和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和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形成了党委挂帅、组织部门牵头,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格局。六是市、县区委常委和组织部门负责同志都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联系点,抓点带面,推动工作。全市建立领导干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系点110个,其中市委常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系点12个,县区县级领导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系点98个。领导干部定期到点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困难,增强了抓点示范的实效。七是市、县区委组织部把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逐级纳入党建目标管理,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夯实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责任。八是市、县区委组织部分别召集市、县区有关直属部门和中、省驻商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对加强横向协作,纵向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九是近期市委组织部还组成检查小组,分赴各县区检查督促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指导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派指导员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指导面上工作开展。十
是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经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上水平。
二、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比较好,在抓党组织组建、抓党建活动的开展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了柞水盘龙制药有限公司、商山(集团)水泥有限公司、丹凤豪丰制衣有限公司、山阳双河钒矿、镇安丝绸有限公司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的先进典型。柞水县公开向社会为企业选拔党组织负责人、丹凤县委开展党建主题活动的做法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上交流了经验。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后,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思路,规范管理,抓点示范,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创新方法,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之后,市、县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组织力量由领导带队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了所辖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党组织、党员队伍状况,摸清了制约党组织组建、党员发展工作的问题和症结,摸清了党组织活动情况及党员的思想动态,梳理问题,分析根源。在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方面,按照“积极稳妥、保证质量、一企一策、灵活多样”的原则,坚持一手抓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巩固提高工作,一手抓党组织的组建工作,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先后采取独立式、联合式、挂靠式、派入式等多种方式,使符合条件的16个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整建、巩固提高了111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在此基础上,对暂不符合条件建立党组织或党建工作相对薄弱的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选派组织员、党建指导员联络员和向非公有制企业推荐党务工作者制度,对一些党建基础薄弱、党员人数较少或无党员的企业,从机关、乡镇、街道、社区中等党组织中选派优秀党员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联络员,先建立企业工会、共青团组织,依托企业工会、共青团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已向139户非公有制企业选派指导员、联络员141名。柞水县在具备条件的县旅游公司、民爆公司和岭峰建材公司等3户非公有制企业中组建了党支部,对因人事变动、企业改制、破产等原因形成的组织功能的健全、作用没有有效发挥的11个支部,采取撤、并、重新组建等方式进行了理顺调整。
2、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一是在全市推行了“理顺关系、不留空白、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调整和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非公企业党组织一般由所在地县区、乡镇、村或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根据实际情况辅之归口行业党组织管理或归属工商管理部门、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党组织管理。同时抓了新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同步建立党组织、党组织隶属关系理顺等党组织的组建、撤销及隶属关系变更方面相关规定的贯彻执行。山阳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体制的通知》,成立了工商局党委,以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管理、党员教育发展。二是规范完善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目标管理制度、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监督制度等
规章制度,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和作用,协调处理好企业党组织与企业主、与职工、与群众组织的关系,使企业党组织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教育引导职工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三是借鉴农村、机关党建工作的经验,多渠道筹措资金,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党员活动室,为开展党组织生活奠定基础。截止目前,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建有规范化的党员活动室。丹凤豪丰制衣有限公司投资2万余元,建起规范化党员活动室,在党员中开展“三带两创两争当”党建主题活动,业主、党支部书记张丹英带头上党课,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有12名职工写了入党申请书,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四是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创建“五个好”先进党组织活动。商州、丹凤、山阳等县区积极推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开展“五个好”创建活动情况,研究对策,对企业党建目标责任制实行有效管理,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宣传、统战、工会、共青团、工商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合力。
3、创新活动,不断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按照“业余、分散、小型、实用、灵活”的原则,以“非公有制企业需要、业主理解、员工拥护、党员欢迎”为目标,以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重点,以创新增效为落脚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把开展党的活动与服务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规范企业管理相结合、与弘扬正气相结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建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丹凤、山阳、商南、柞水等县通过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三比一争当”(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争当生产标兵)、“三带三帮三争”(带头学政治学技术、带头创一流业绩、带头爱岗敬业,帮一名困难职工脱贫解困、帮一名积极分子入党、帮企业或社会做一件好事,争当学习模范、争当生产标兵示范岗、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和“322”(带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干一流工作、带头树企业形象,创建先进党支部、创建党员示范岗,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争当优秀员工)党建主题活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发挥了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了人心,促进了企业发展。
4、夯实基础,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企业党组织围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以业余党校、党员活动室为主阵地,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章,学技术,学管理,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整体素质。同时,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我们结合商洛实际,提出力争3年内员工人数5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有党员,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和员工人数在10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都建立党组织;用3—5年时间使全市从业人员10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总体上达到3%左右。围绕这一目标,狠抓了后备党员队伍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在非公有制企业中,重点在高学历、高职称、高级管理人才和生产一线的年轻优秀知识分子中确定党员发展对象,重点进行培养。并通过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扩大积极分子队伍,为党组织的组建奠定坚实基础。全市目前确定发展对象136人。三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关于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工
作的意见》,各县区委组织部把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员纳入发展党员的总体规划,注意在企业优秀职工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推行发展党员工作预审、公示制度,改进培养方式,采取结对培养、委托培养、跟踪培养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中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难的问题,确保新党员质量。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已有576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183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5、抓点示范,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一是明确抓点目标,确立抓点思路。市委组织部在每个县区抓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系点和示范点,先后在全市总结推广了山阳县五条措施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柞水县面向社会为柞水盘龙制药有限公司公开选拔党组织书记、丹凤县开展了“322”党建主题活动等做法和经验,通过抓点示范推进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各县区对党建基础较好、业主积极性高的非公有制企业,采取领导牵头、党务干部主抓、经费适当倾斜等方法,积极培养,促使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各级党委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加强具体指导,帮助企业党组织解决党建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利用商洛电视台、《商洛日报》、《商洛组织工作》等媒体,大力宣传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会精神及省委组织部两个《意见》精神,集中解决了思想认识上存在的不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等问题。集中宣传了柞水盘龙制药有限公司、商山(集团)水泥有限公司、丹凤豪丰制衣有限公司、山阳双河钒矿、镇安丝绸有限公司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抓党建、促进企业发展的先进事迹,引起了非公有制企业广大党员、职工的强烈反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们在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建工作以及农村党建工作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仍然很薄弱,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存在着“重建厂、轻建党”、“重效益、轻党建”的问题。对一些不配合、不支持党建工作的私营企业主教育、引导不力的问题也客观存在。二是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比较分散,党员人数少,建立党组织的难度较大。全市1444个私营企业中,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仅127个,占企业总数的8.59%;仅有个别党员的242个,占企业总数的16.76%;没有党员的1065个,占企业总数的73.76%。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2642名,党员仅1381名,占从业人数的6.1%。57656个个体工商户中,仅有个别党员的1221个,占2.12%,90836名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中,党员仅1368名,占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的1.51%。三是私营企业中人员流动性较大,对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发展党员工作有较大的影响。
对此,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组织部两个《意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和推
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把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
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我市移民(脱贫)搬迁步伐,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和《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陕政办发〔2016〕66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按照“遵循规律、系统谋划、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总体思路,把移民(脱贫)搬迁作为治本性的民生工程、全局性的发展工程、关键性的生态工程,实现移民搬迁、脱贫攻坚、城乡治理、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治理协同推进。
第三条 到“十三五”末,全市完成全部移民搬迁任务。2016年完成避灾移民搬迁任务;2018年完成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020年完成其他同步统筹移民搬迁任务。第二章 规划计划
第四条 依据“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要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融合交通、水务、住建、电力等部门专项规划,同步编制搬迁安置建设规划、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脱贫致富规划 “三规合一”的移民(脱贫)搬迁总体规划。
第五条 各县(区)政府依据移民(脱贫)搬迁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组织发改、国土、扶贫等相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初审、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下达任务,作为资金拨付和目标责任考核的依据。
第六条 集中安置社区建设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和审查办法,按照省国土厅和省住建厅《关于规范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陕国土资〔2016〕55号)执行,实行“四避开”,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做到“四靠近”,即靠近城镇、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实现“四达到”,即达到房产能保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的要求,增强吸引力,实现可持续。第三章 搬迁对象
第七条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同步搬迁、共建共享,整合资源、集中融合,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统筹易地扶贫、避灾生态及其他类型搬迁。
(一)易地扶贫移民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需要易地搬迁的农村人口。
(二)避灾移民主要对象是生活在工程措施难以有效消除灾害隐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频发区的农村人口。
(三)生态移民主要对象是生活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内,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农村人口。
(四)其他移民对象是因国家及省级公路、铁路、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需搬迁的农村人口,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镇村综合改革、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地质遗址公园等建设需要搬迁的农村人口。第八条 对象识别
(一)易地扶贫移民,由扶贫部门提供精准到户名册,镇(办)负责与各户签订《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协议》。
(二)避灾生态移民,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审、公示;镇(办)复审、公示;县区相关部门认定;县(区)政府审定的程序,由镇(办)与各户签订《陕西省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协议》。其中地灾户由国土部门认定;洪灾户由水务部门认定;生态户由环保部门认定。
(三)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和各县(区)推进城镇化、镇村综合改革等需要搬迁的其他移民对象由征迁部门提供精准到户名册,镇村填写《陕西省其他类搬迁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第四章 安置方式
第九条 坚持集中安置为主,规范分散安置。通过完善“交钥匙”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群众实行住房兜底保障。第十条 以县(区)为单位,集中安置率不低于80%,城镇安置率不低于60%。
(一)进城入镇安置。依托城镇(包括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等)规划建成区,新建或续建集中安置点。
根据省国土厅和省住建厅《关于移民搬迁安置房与库存商品住房结合有关问题的通知》(陕国土资发〔2016〕57号),利用城镇建成区库存商品房用于移民搬迁安置房的,按集中安置对待,执行集中安置建房补助,纳入集中安置考核范围。具体按照《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安置房与库存商品房结合实施办法》执行。
(二)依托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连片新建的集中安置社区,原则上应当依托规模较大、公共基础和配套服务相对完备、后续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选址集中融合式安置。“十三五”期末,新老住户一般不低于200 户,其中新安置的移民搬迁户不低于50 户。
(三)难以实施融合式安置、按照“四靠近”原则新规划选址的新建集中安置点和在已有安置点基础上续建的集中安置点。移民搬迁总户数不低于100 户。因立地条件极差、选址用地稀缺、产业发展空间受限、无法实施跨行政区域整体搬迁等因素制约的山区,达不到上述规模,确需适当降低条件实施集中安置的,应在做好基础和公共设施配套的前提下,经市、县移民搬迁领导小组严格审查后,报省移民办批准,原则上不得低于 50 户。
(四)跨区域安置。对环境承载差、资源支撑弱、需要实施人口减量的县(区)和镇(办),按照《商洛市跨区域移民(脱贫)搬迁安置办法》规定,稳妥推进跨区域集中安置。
第十一条 分散安置严格按照中、省相关规定和《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分散安置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 对易地扶贫搬迁特困群众,由政府通过配建型、改建型、共建型“交钥匙”工程实施住房兜底保障,按照中、省相关规定和《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交钥匙”工程安置办法》执行。
第五章 安置房建设 第十三条 房屋设计参考省国土厅和省住建厅推广使用的《陕西省特色民居设计图集》,结合各县(区)建筑居住文化,按照全市特色小镇、民俗村落的地域建筑特色做好建筑设计,确保质量安全,注重经济适用,做到绿色美观。第十四条 安置房面积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严格落实中省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资金使用、搬迁群众建房、贫困户自筹资金限额等政策,原则上以 60㎡、80㎡、100 ㎡户型为主,最大户型建筑面积不得超过 120㎡,严格执行以户为单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 25 ㎡的政策“红线”。
鳏寡孤独、残疾人等特困单人户和 2 人户,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县(区)政府通过实施共建型 “交钥匙”工程,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 ㎡的标准提供住房,纳入迁入地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实行集中供养;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众,通过实施配建型和改建型“交钥匙”工程,提供最大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 60 ㎡的免费住房。
(二)避灾生态移民及其他移民搬迁安置在严格执行省定用地定额标准及建房补助标准不变的前提下,由搬迁对象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坚持实用够用,合理确定住房面积。
第十五条 新建、续建集中安置项目和“交钥匙”工程安置项目,项目责任主体是县(区)政府,实行统规统建,县(区)政府可以委托相关机构或镇(办)政府作为建设单位实施。列入当年计划的新建、续建集中安置房、共建型和配建型“交钥匙”工程安置房次年年底前交房入住;列入当年计划的改建型“交钥匙”工程安置房、去库存商品房、分散安置房当年年底前交房入住。
第十六条 资金补助按照搬迁类型和安置方式,分类确定补助方式和标准。同一移民搬迁户属多种搬迁类型的,按“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的原则兑现建房补助资金,具体按照中、省相关规定和《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资金筹集及补助办法》执行。第六章 配套设施建设
第十七条 集中安置社区配套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小配套”和“大配套”两类: “小配套”建设内容包括安置社区规划红线之内、单体建筑物2米之外的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道路、通讯、电视、绿化、亮化、安防、停车场所、垃圾收集转运、生产工具存储用房等设施。
“大配套” 建设内容包括围绕安置社区配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公共基础设施包含堤防工程、护坡挡墙等安全类,路、桥、电、水、讯等功能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含医疗、教育、托老、社区物业服务及文化、体育、商贸、殡葬、公墓等设施。
第十八条 集中安置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标准,根据省住建厅关于移民搬迁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原则建设。对于靠近城镇的集中安置点,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不搞重复建设。
第十九条 集中安置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小配套”设施,由各集中安置点所在的县(区)政府负责统筹补助资金,建设单位负责建设。
集中安置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大配套”设施,按照省发改委和省国土厅《关于做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陕发改代赈〔2016〕1393号),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广开渠道、多元融资,明确责任、多方协作”的原则,由相关部门按照省上明确的职责分工负责建设。
第二十条 集中安置点“小配套”设施应与安置房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招标、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确保搬迁群众按期入住。
小型集中安置社区“大配套”设施当年建设到位;中型集中安置社区“大配套”设施两年内建设到位;大型集中安置社区“大配套”设施三年内建设到位。
第二十一条 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按人均2万元标准补助到县(区);避灾生态类同步移民搬迁的 “小配套”设施按每户2万元标准补助到县(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补助资金由县(区)政府统筹使用。第七章 资金筹集 第二十二条 按照“建房不举债”的规定,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建设资金由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债券注入资本金、专项建设基金、长期贷款等四部分资金构成,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按每人0.8万元标准筹集拨付到县(区),其余资金由省级移民(脱贫)搬迁投融资平台按照“统筹统贷、分级负担”的办法统一筹集,县(区)政府承借使用。
第二十三条 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国土厅《关于印发〈陕西省避灾生态移民搬迁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陕财办建〔2016〕231号),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建房补助资金按照集中安置每户4.5万元标准(上楼安置奖励每户0.5万元)、分散安置每户3万元标准筹集,集中安置小区“小配套”设施补助资金按每户2万元标准筹集。其中集中安置户建房补助资金按中省每户3.5万元、市级0.3万元、县级1.2万元标准分担;分散安置户建房补助资金按中省每户1.5万元、市级0.3万元、县级1.2万元标准分担;集中安置点“小配套” 设施补助资金由省财政负担。中省资金由省财政厅统筹下达预算,市、县(区)财政部门依据分担比例筹集本级财政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使用资金。
第二十四条 工程移民、城镇化建设和镇村综合改革移民等其他工程类移民搬迁,纳入移民(脱贫)搬迁规划统筹搬迁,由各县(区)负责筹集资金。对吸纳搬迁农户进城入镇落户达到一定规模的,省财政从鼓励农民进城有关资金中按每户1万元给予奖励性补助,用于本地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第八章 规范管理
第二十五条 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严格执行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建设,依法取得土地使用、规划、施工等许可文件,不得未批先建、擅自改变项目规模和用途。
第二十六条 移民搬迁安置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按照省住建厅和省国土厅《关于加强移民(脱贫)搬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陕建发〔2016〕222)号),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决算审计等建设程序,未经竣工验收和决算审计的项目不得拨付全额工程款。全面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项目负责人的质量终身责任。建立健全书面承诺制度、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第二十七条 各县(区)在确保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用地保障、税费减免、低成本设计、限价招标、科学管理等措施合理控制安置房成本造价,减轻搬迁户自筹负担。易地扶贫搬迁严格执行人均自筹资金不超过0.25万元的政策“红线”。
第二十八条 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国土厅有关规定,各类移民搬迁资金实行分类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帐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行,有关资金管理主体对移民搬迁资金实时进行动态监控,确保资金规范、安全使用。审计部门对移民搬迁政策、项目和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实行监督。纪检监察、检察机关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挤占、截留移民搬迁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
第二十九条 按照省国土厅《关于做好移民(脱贫)搬迁用地保障的指导意见》(陕国土资发〔2016〕48 号),坚持“规划引领、应保尽保、节约集约、规范高效、占新腾旧”的原则,保障移民搬迁安置用地。
第三十条 移民搬迁户旧宅基地按照建新腾旧、先腾后奖的步骤进行腾退复垦。镇(办)政府在落实移民搬迁安置计划时,与搬迁户签定《陕西省易地扶贫(或生态避灾)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协议》,除避灾搬迁户旧宅基地实行即建即搬即拆之外,其他移民搬迁对象旧宅基地腾退过渡期不超过3年,宅基地腾退复垦办法另行制订。
第三十一条 各县区按照《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的要求,规范集中安置区项目备案、搬迁户分类档案(台账)、安置项目工程档案、安置小区管理档案等管理。逐步建立移民搬迁对象到户信息管理系统、搬迁指挥系统、查询服务系统、监督考评系统,并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有效衔接,实现信息互通共享。第九章 脱贫致富
第三十二条 按照“易地扶贫移民保就业脱贫、避灾生态移民促增收致富”的要求,由国土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统筹做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群众的产业发展、就业扶持、教育、医疗、生态和兜底保障等衔接落实工作。县(区)政府作为移民脱贫致富的责任主体,统筹运用产业扶持、大病救治、教育资助、生态补偿、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扶贫综合措施,制定衔接紧密、精准到户的施策方案,在搬迁安置的同时,逐户签订《陕西省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就业脱贫协议》或《陕西省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增收致富协议》,把责任落实到人、措施精准到人,确保按期实现脱贫就业和增收致富的目标。
第三十三条 按照省上关于建立易地扶贫移民脱贫保障金的规定,各县(区)按照户均 5 万元的资金规模,建立“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户脱贫保障金”,所需资金从搬迁节余资金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 号)整合的资金中统筹。脱贫保障金实行资本统一运作,实现保值增值,股权量化、收益分红到户,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如期脱贫提供基本收入保障。
第三十四条 严格按照安置小区与脱贫产业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统筹使用各类产业扶持资金,通过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发展种植养殖业和二三产业、土地林地使用权流转等方式,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城镇商业街区、精品旅游景区创造产业型就业岗位,开发整合公益岗位资源,为搬迁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搬迁群众充分就业,优先保证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易地扶贫移民户至少有一人有稳定收入来源;整合各类培训项目,掌握各类搬迁户的技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每个移民搬迁户主要劳动力至少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提高搬迁户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新环境适应能力。第十章 优化服务
第三十五条 按照移民安置社区规模分级标准,分别成立独立型、融合型、挂靠型移民安置社区。各级组织部门指导建立社区党组织,支持社区阵地建设;民政部门做好移民安置社区的设立、管理和指导工作。各县(区)按照“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保本经营、合理收费、互惠共赢”的思路,探索创新移民安置社区物业服务模式,既保证搬迁群众的物业费用负担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又能使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就近可保障,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十六条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对新生活环境和新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积极开展移民搬迁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经常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加深彼此了解,亲近邻里关系,建设和谐文明、兼容包容的移民新家园,推进搬迁群众心理融合、情感融合、文化融合。第三十七条 按照“搬出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基本思路,切实保障搬迁户在原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及相关权益。鼓励搬迁户在自愿、有偿前提下,流转承包地、林地经营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居住证制度,保障搬迁群众在迁入地平等享有基本养老、低保、就业、就医、教育等权利,提高搬迁群众在新安置社区的身份认同感。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八条 按照省上建立“省负总责、部门配合、市级统筹、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政府市长任组长、相关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移民(脱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市移民办),具体承办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各县(区)政府承担移民(脱贫)搬迁主体责任,具体负责搬迁对象宣传动员与审查确定、安置区选址、安置用地落实、实施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实施、开展项目管理和资金监管、完成建设任务;做好土地和住房分配、迁出区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工作。
第三十九条 市国土局(市移民办)负责做好移民(脱贫)搬迁政策文件的起草、规划计划编报、阶段工作安排、日常监督管理、数据信息统计、经验总结推广、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相关部门依据职责要求,在实施搬迁后,应将产业、教育、就业、生态、医疗等脱贫攻坚的其他政策措施继续惠及搬迁群众,协同做好移民(脱贫)搬迁规划编制、对象认定、项目配套、工程监管、资金管理、权益保护、产业发展、就业扶持、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衔接落实工作。
第四十条 健全和落实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县(区)委书记担责、县(区)长挂帅、常务副县(区)长主抓”的领导机制;相关部门联合督查的落实机制;“季度督查通报、半年考核点评、年终考核验收”的工作推进机制;“红旗奖励、黄牌警告、流动管理”的奖惩兑现机制。
第四十一条 依据省上关于加强移民(脱贫)搬迁工作考核的要求,运用《商洛市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办法(试行)》《商洛市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商洛市党政干部能上能下办法(试行)》等“三项机制”,市、县(区)移民(脱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应将移民(脱贫)搬迁工作计划落实情况、政策执行情况、项目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后续服务情况、脱贫摘帽情况、群众满意情况纳入平时、半年和年终工作考核。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按照脱贫攻坚责任书,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和搬迁对象脱贫任务完成情况实行考核验收,并将有关结果纳入各县(区)、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予以奖惩。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移民(脱贫)搬迁工作优惠政策继续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的通知》(陕政办发〔2012〕4号)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2017年1月10日实施,至2022年1月9日废止。以前有关政策规定与本实施细则不符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分散安置管理办法
一、适用范围
分散安置适用于主要靠传统农业生存、无法离土离乡、又不具备集中安置条件的搬迁户。分散安置比例以县(区)为单位,控制在搬迁计划任务的20%以内。
二、申报程序
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审公示、镇(办)审核公示、县(区)审批公开的程序确定。
三、安置途径
分散安置主要通过搬迁对象自主建房进行安置。
四、安置选址
分散安置选址严格执行“五不准”:不准在不通水、电、路、讯的地方建房,不准在不安全的地方建房,不准单庄独户建房,不准在原址重建,不准在未经规划选址的地方建房。应当选择在具有一定人口聚集规模、公共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好、有增收致富条件的川道中心村建房。具体选址由镇村及辖区国土所负责审查,并报相关部门审批。
五、建房用地保障
分散安置建房用地按照国土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六、建房面积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每户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搬迁户人口在5人及以上的,最大建房面积不超过120平方米。生态避灾搬迁和其他搬迁在严格执行省定宅基地面积标准的前提下,由搬迁户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按照实用够用原则,合理确定建房面积。
七、建房要求
自主建房的质量安全由搬迁户自行负责,县、镇两级做好质量监管。列入当年计划的分散安置房应在当年年底前达到入住条件。
八、资金兑付
分散安置房经县(区)组织验收合格后,由搬迁对象提供《宅基地使用证》等相关资料,县(区)按照《商洛市移民(脱贫)搬迁安置房建设补助办法》规定的补助标准,将建房补助资金兑付至搬迁对象个人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