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三星管理之道》的体会
读《三星培训之道》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三星培训之道”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在我的工作中影藏的诸多缺点和不足,也给改善这些不足提供了标准和榜样。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中,各种行为和意识都受法律、道德、纪律的约束和引导。兴许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存在着一种幸运观和侥幸心理,经常有人这样讲:“没事儿,谁知道是你做的,有什么好怕的”,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但他的内心很清楚地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他偏偏听不见他心底的声音,而要去那样做,好像是充满着好奇和挑战。假如被发现了,他肯定会说:“真抱歉,我不是故意的。”这不是典型的做贼心虚吗?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就导致了有太多的规则和约定无法实施和完成,久而久之就导致了荒芜而废弃;但每一个人在面对这些规则的时候,又都会认同并称赞它的好处,为什么实施不下去呢,难道是没见过吗?答案是否定的,我想原因有两点:一是执行的时候主要对象是他个人本身,刚好也违背了“能偷懒就偷懒,得过且过”的心理,二是缺乏认知的危机感,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和学习,也未能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只是跟着自己的思维说我现在不想这样,所以最终就执行不下去了,导致了许多明知故犯的原则性错误。有很多员工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很少有立刻去做的,多半都是先应下来,不管手中有没有更要紧的事都会搁上一会儿再做,如果因为事情紧急而被催促的时候还会感觉到很不耐烦。有时候虽然对事和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当时间久了,有更多的人有相同的习性时,那又该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损失呢!执行和行动都不是什么大道理,也不深奥,相反只要举手投足即可,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做到,时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结果”是一点儿都不会说错的,不管你思考了没有,思考了些什么,水平有多么的高超,那都只能为你确立一个方向和坐标,不会获得实质性的结果,行动才是获得经验的和知识的最捷径办法,真所谓“实践出真知”。有人经常这样讲:“鼓掌的速度就等于赚钱的速度”、“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等,这些名词都不陌生,或者还经常使用它们,但却很少有真正做到,这只说明我们都知道道理却不懂得好好的执行和运用,更不注重具体完成任务的时间。
综上所述:我们的规章制度还有待落实,因为有很多人还在利用侥幸心理知错犯错;我们的行为和速度均停留在幼儿阶段,因为做事的时候不迅速、不准确、不稳妥,致使了不少误差,我们因该从口号迈向落实,从思考走向行动。“员工是企业的生命,亦是最直接的创造者,公司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规划和管理,才会让企业的价值达到最佳状态,时时刻刻的 去执行、检查、改善、更新,以至于提高每个人的执行力和自觉意识。
“鸿飞千里,海纳百川”是整个集团的座右铭,同时也向广大员工展现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充满了激情和期盼。
袁光云
F4737067
第二篇:三星崛起之道之心得体会
三星崛起之道之心得体会
一次过海关的经历,让我发觉到了三星产品的魅力所在。过海关的时候我正在用自己的手机打电话,忽然被一位女性海关官员喊住了,弄得我以为自己哪里出错了,只好不知所措的走向那位女性官员。等到我走近那位女官员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人家对我的三星手机感兴趣,正想向我请教这款三星手机的具体情况。“能够在一刹那打动消费者,这就是三星产品的魅力。他认为,能够支撑“一刹那瞬间的感动”这个事实的,其实是三星集团背后强大的企业战略体系,这也是三星在短短二十几年迅速成为世界IT三强之
一、排名世界500强企业三十多位的根本原因。曾经流传一种说法,日本人很希望三星集团来收购三洋,但是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建熙却说:“三洋我不感兴趣,如果是索尼倒是很有兴趣。”这在很多人看起来,这个国际玩笑开得有些大了,竟然要收购索尼,未免有些夸口了吧。但是只要回顾一下三星集团的成长历程,就可以看出李建熙并没有在开玩笑。和对手们相比,三星起步的确很晚。三星1989年才开始生产电视机,而松下从1918年就开始生产,索尼从1946年就开始生产;三星1986年才开始生产电话机,而诺基亚从1865年就开始生产。作为市场的后来者,三星拿什么和人家相比?每个对手都比自己强大,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战略,三星将怎么能够实现“超日赶美”呢?我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考察,得出一个结论是,李建熙拥有一种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他对高科技行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这才是三星成功的关键。后来者的追赶技巧 李建熙曾经说,我付出一亿韩元就可以买到手机技术,但是如果我付出20亿韩元搞研发,3-5年还不能“超日赶美”。我认为,正是这句在很多人看起来很可笑的话,透露了李建熙对高科技行业本质的理解:技术是可以买断的,所以搞反向投资成为了三星获取技术的途径。于是,三星向美国美光科技买半导体技术,现在其半导体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向美国国家半导体研究所购买液晶显示器专利技术,现在其液晶显示器也做到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向夸克公司买手机专利技术,现在其CDMA世界市场占有率达到26%。我认为,作为一个市场后来者,一定要缩短时间和市场领先者的距离,其中买断技术、进行仿造并且一步到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手段。不要忽略外观设计 “手机其实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如果要让产品增值,就要在外观设计上下大工夫,这是三星的做法。”郎咸平这样总结。于是,三星集团在全球办了三个设计学院,招揽年轻的设计师进行培训,激发这些年轻设计师的创作热情;另外还在全球设立13个研发中心,定期研究当地居民对生活和设计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机外观研发设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贴近当地市场,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开发不同外观的手机,从而使市场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和中国很多企业不同的是,三星手机把外观设计摆在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他们对手机行业本质理解有关系:“再怎么强的技术,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打动消费者,总是无人问津的,而外观是手机打动消费者的关键。正是凭借这种理解,三星手机总是能够在最短时间里打动消费者。我在海关碰到的那个海关女官员,就是在那么一刹那被其“迷惑”,这的确很能够说明问题。但是,三星如果仅仅做到这里,似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外观再怎么漂亮,总是可以模仿的,如果竞争对手模仿三星手机,那怎么办呢?这又不得不说到三星集团另一个成功关键。换句话说,三星凭什么维持它的竞争力? 让竞争对手的成本变成你的利润 经过调查发现,原来在诺基亚和索尼手机里的半导体芯片,都是向三星公司购买的;而且三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掌握了半导体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并对半导体行业从手机制造到液晶显示器各方面实现了垂直整合。这样一来,如果你要模仿三星,首先就要向三星购买半导体芯片,你的成本就是别人的利润,你能竞争过他吗? 三星公司的内部销售额比重在不断攀升,销售额的增长率一直高于成本的增长率,这说明企业可以更快地达到规模经济。而众所周知,规模经济的好处是成本可以大幅下降。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企业随着规模做大、销售额的上升,成本的增长率总是上升得更快,这意味着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开始下降。一个企业只要销售额增长率跟成本增长率相持平,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以“忍不住替三星激动”来形容自己的发现,我说国内只有像华为等为数不多的企业能做到两者持平。再进一步研究,我发现三星公司的每一部手机都是由其旗下四家子公司生产,不像其他手机厂商搞什么采购组装。这样,他就可以从机制上保证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迅速出厂,而其他手机厂商想要模仿三星,得先订采购计划,然后再跟生产商协调,时间上就要落后很多。稳定的半导体晶片供应、规模经济、回报率较高的垂直整合生产体系以及随时随地可以创新的特殊机制,确保他的手机成本低、外观又受消费者欢迎、还有特殊的机制保证,难怪别人不敢模仿。浙商的前途在哪里? 浙江目前的IT行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拆散了的三星,大大小小上百家,这样切碎了,很难形成庞大的内部市场,你的利润就始终太小。太小、太分散的状况就决定了你不可能会像三星那样花巨资在全世界搞设计学院。这些高科技企业有可能会转移到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地方去。那么浙江高科技前途在哪里呢?现在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跟过去大不相同,企业家必须熟悉最新研究信息,认识事物本质,才可能理出将来的情势发展,通过对三星的分析可以反映这些问题。学习和整合,才是出路。
第三篇:三星公司的成功之道
三星公司的成功之道
【摘要】
韩国三星集团是一个具有六十多年历史, 集电子、机械、化工、金融及贸易服务为一体的集团。三星集团是韩国的特大型集团之一, 也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到2005年为止,三星电子共有14家生产法人、8家销售法人、4个研究机构以及若干代表处、办事处、产品技术服务部门,在华员工 2.3万,销售额 176亿美元,其中出口78亿美元。2008年三星电子的品牌价值大约为110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英特尔。
三星企业的成功是令人钦佩羡慕的,也足以令我们中国本土的企业深思。‚韩国与中国文化相似,地理位置相近,如果韩国人能创建出三星这样的企业,那我们相信中国人在能力上和智力上一样能,而且能创建比其更优秀的企业。
【关键词】
学习模仿品牌战略引领数字时代变革创新 思维魄力
‚三星集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三星电子成立于1969年,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市场迟到者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它不仅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大幅上升,而且在2003年《商业周刊》IT100强中亦攀升至第三位,并获得《财富》杂志最受推崇的电子企业第四位。三星真正做到了‘赶日超美’。‛
三星成功的诀窍在哪里?
一、企业创业发展时期:李秉哲的商业鬼才‚三星‛的开始
1938年3月1日,李秉喆先生在水陆交通方便,货源充足的大邱市西门市场附近的竖洞,买下一处面积250多平方米的小铺子,挂出了‚三星商会‛的牌子——从此揭开了‚三星‛的历史。三星商会在李秉喆会长的指导和精心管理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2.勇做天下先
1953年6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之前的一个月,李秉喆先生再也按捺不住扩展事业的雄心,凭着对经济学知识的了解,认识到战后韩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战略必将是进口替代,而且肯定从轻纺工业开始。故于1954年设立第一毛织工业株式会社,再创辉煌,开始了韩国自产布料的时代。
3缔造航空母舰
李秉喆先生并未就此满足,他跳出一般企业家的思维层次,开始考虑整个韩国经济的走势和战略。他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三星自身在技术、劳动力、附加价值和出口展望等方面的情况,敏锐地判断了电子工业是最适合韩国国情的产业。于是,三星把触角伸向了电子工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星集团开始实施多元化,将业务范围拓展到石化、造船、航空、金融、电子、通讯等领域,完善其企业帝国的建制。
三星霸业基础,终于于此而成。
二、新经营时代:二次创业李健熙的思维魄力舍末逐本,从危机中寻找转机
新时代三星董事长李健熙为了‚二次创业‛,三星挑战自己,重组了旧的业务,并开始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目标是成为世界五大电子公司之一。而李健熙确实具备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对IT行业的本质看得很清楚——IT技术是不可被隐藏的,IT技术是不可能超越美国的。
所以三星实施‚反向工程‛,引进技术,然后模仿学习他人的技术,在改造成适合三星使用的研发方向。而且通过‚强强合作‛,三星既可以保证技术不落后,又可以降低研究新技术的风险。
不过靠引进别人技术终难成世界行业领先者,李健熙又一次透析本质,认识到三星要做的并非成为技术领先者,而是要将技术成果转化为迎合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故在产品设计上紧密结合个性化需求,在生产上独创‚垂直生产体系‛,最后成为了市场青睐者。
2.变革创新,引领数字时代
。在三星创新设计战略下,公司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设计能力,如与IDEO公司及其他顶级咨询公司进行的众多合作;建立三星创新设计实验室(IDS);公司的设计人员派往国外,让他们在时装商店、化妆品专业公司或设计咨询机构呆上数月,以便跟上其他行业的发展潮流。这种投入获得了回报。
3、品牌战略
与技术创新一脉相承的是全新的品牌战略。而清晰的品牌定位路线又需要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三星就意识到数字通信技术的创新将会改变未来的竞争格局,并在数码电子技术方面投以重金,树立数码电子技术的顶尖地位,从而为品牌定位的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三星企业文化精神
1三星的企业愿景。
以人才为依托,注重吸纳‚天才‛,善用‚个性‛人才,敢用‚奇才‛,为己所用。辅之以科学创新,技术领先,以优质产品和服务打动消费者,坚持和贯彻‚事业报国‛的理念,同时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贡献。
2. 三星精神。
为顾客考虑周到一切。建立‚顾客之言‛系统,由此消费者可以直接与企业最高负责人对话。
引领世界潮流,超越自我。为紧随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在竞争中实现‚做世界超一流企业‛的宏伟志向,三星人不断地向世界挑战,超越自我。
3. 三星的核心价值观
爱国至上。三星一切活动都在于以国家为本,国家的利益永在首位。国家完整和强大会使其他一切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创新就是生命线。要创世界一流企业,要破除守业意识,敢于创造未来。
‚第一‛与‚完美‛。要生产一流完美产品,服务要周密细腻,让消费者放心开心。
【总结】
三星创造了一个令世人叹服的神话。在21世纪品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今天,希望本土企业和行业能学习、借鉴这些优秀企业的战略思维和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第四篇:管理之道
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没有新思路,企业就没有生存发展机会。中国是人口大国,是国际性的大市场,吸引着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经营独到的外国企业快速挺进中国市场;而国内新希望、汇源、鲁花等众多大集团企业也纷纷扩大步伐,或连锁经营、或收购联盟等;在这新旧市场势力相互拼挤,各自为战的市场背景下,餐饮业、房地产业、IT业以及工业、化工原料等产业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局面,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使企业得以保证甚至提高较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积极推动适应环境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的经营战略转型、业务转型和盈利模式转变的同时,须更注重将“以德立本”的经营理念深植于每一位员工服务价值理念。俗语云:厚德载物,此之德者——心系客户,肩负社会责任,创建企业与客户、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那么如何“以德立本”来开创企业的百年基业呢?
一、对待客户之德——对客户负责
客户是任何企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与客户的关系自然就成了企业永恒的课题。这一课题面对不同时段,不同的竞争格局会出现不同的变数,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即对顾客切实的负起应有的责任。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年甚至更短暂的服务,而是要确立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要赚取的也不是顾客某一年的利润,而是让顾客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要的不是一瓢出发,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客户的利益同样得到最大化。
二、管理者之德——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企业短期效益和长期利润创造的平衡。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得再完善也是有缺失的,就考核制度来看,由于绩效考核机制与管理者的报酬和升迁机会挂钩,因此管理者往往出于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而打破了整个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打破有时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古语云:“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管理者趋于短期利益考虑,往往会使企业迷失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使企业经历短期辉煌后并万劫不复。从企业短期利润和长期利润创造的平衡角度来看,管理者必须认清一点,短期的利润级数增长对管理者绩效考核必然带来极大的正面效用,但这种小小胜利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除了使企业迷失市场方向所带来巨大损失外,给管理者自身长期的职业发展也同样带来巨大损失:如果企业损失在管理者仍在原职位时出现,管理者将失去原有的一切;如果已经得到升迁,企业一旦走入衰退,管理者势必另寻出路,但这种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观念没有建立,势必使自身走上频繁跳槽的道路,从而过上奔波劳苦的生活,况且新的企业未必适合自身的需求,自身职业发展同样会陷入迷失状态。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同样需要平衡好企业短期效益和长期利润创造的关系,使企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为企业利益、为在企业工作的所有员工和管理者需要自身创造稳定的发展道路。
管理者如何处理好企业短期效益和长期利润创造的平衡关系呢?主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考虑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接着考虑能给企业带来的短期效益是什么;最后考虑对企业的长期效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能充分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基本能较好的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2、管理者应调节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往往有部分管理者会局限于部门利益而偏弃其他部门的利益,导致部门间的冲突不断,使得部门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少,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这种情况出现有多种诱因:首先,是部门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管理者处于自身所处部门员工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尽力使自身部门利益最大化,从而挤兑其他部门的利益。这一类的管理者能够考虑部门员工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但其视野须进一步拓宽,管理者必须看到,部门之间的冲突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给企业内部造成了不和谐的局面,从而影响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最终导致企业效益的减少而影响企业员工的收入。因此管理者考虑自身部门员工利益最大化应建立在企业全体员工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加强部门合作,这样的管理者才是出色的管理者。从企业的实际经营形式看,个人业务水平和公
司整体业务水平如果出现以上情况的概率相对较大,将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失去变革先机,丢失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这两条主要战线的部门之间必须加强优势互补,成为企业事业腾飞的双核引擎。
其次,是出于权力欲望的满足,趁企业处于变革时期,以小智慧谋求部门间的权利关系得到利于自身权利集中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以利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来重新建立部门之间权利分配的平衡,从而使自身权利欲望得到较好的满足。管理者这种追求权利重新平衡的思想极大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扭曲了企业开展变革的实际意义,必须得到永久的抛弃。此类矛盾主要出现在后台服务部门和前台营销部门,目前在企业内部流程的改造和风险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类似的管理者,这将严重减弱企业业务流程的精简优化效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建立全局意识,才能减少部门冲突,加强部门联动效应,形成优势互补。
最后,是管理者对待下属要不偏不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性的弱点表明人往往喜欢与自己性格相近或者能接受自己的人相处。但作为管理者必须克服这一弱点,对待下属要不偏不倚,不能凭自己喜好来用人。对于那种事事都顺着自己,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人更应该注重引导和教育,因为让管理者感觉很舒服的员工会让管理者的视野出现盲区,从而使管理者失去很多有用的信息,让管理者对很多事务的见识产生不必要的偏差,同时还容易引起其他员工对该类员工的排挤,从而影响员工内部的团结。而管理者觉得用起来不顺手,往往和自身有不同观点的员工管理者要加强注重的程度,该类员工和管理者往往能够形成互补,使管理者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做事更加谨慎。同时更显管理者善于纳谏,从而使员工对管理者产生敬重,使整个团队凝聚力更强。
三、普通员工之德——对企业的整体利益负责
首先,普通员工要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负起责任,普通员工是各类流程的操作者,如果普通员工对自身岗位的职责不能切实的负起责任,把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内容推诿给下一环节或者时间上加以拖延,那么再精简优化的流程的效率也会非常的低下。普通员工同时也是各类信息的直接收集者,如果普通员工对各类上报的报表的数据草草应付,那将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决策产生巨大的不良后果。普通员工更是直接与客户的接触者,其在接触中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顾客对企业形象的定位。
因此,普通员之德就在于肩负起对企业、对自身岗位应负的责任。只有企业每一位员工都克尽职守,肩负起自身的责任,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才能用心服务处于流程下游的员工和顾客,才能使流程精简的效率得到更好的体现,才能使企业的成本得到更有效控制。然而员工要肩负起自身岗位的职责,每一位员工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才能有能力、有心胸、有恒心的为企业服务、为顾客服务。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企业管理者只有平衡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平衡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做到对下属不偏不倚,才能制定正确的决策,才能使部门之间的优势得到更有效地互补,才能带出一支团结负责的服务队伍。只有一支团结负责、用心做事的服务队伍,才能为企业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给企业和客户带来切实的效益;从而为企业的百年基业开创新的局面。
2012年6月
第五篇:向三星学会议管理
向三星学会议管理
一、凡是会议,必有准备
在三星,永远不开没有准备的会议,会议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会议没有结果就是对公司的犯罪,没有准备的会议就等于一场集体谋杀。所以,在三星重大的会议有事先检查制度,没有准备好的会议必须取消。在会议前,必须把会议材料提前发给与会人员,与会人员要提前看材料并做好准备,不能进了会议室才开始思考。
二、凡是会议,必有主题
在三星,开会必须要有明确的会议目的,在会议准备的PPT前3页,必须显示会议主题。没有主题和流程的会议,就好比让大家来喝茶聊天,浪费大家的生命。会议的主题,要事先通知与会人员。
三、凡是会议,必有纪律
在三星,开会设一名纪律检查官(一般由主持人担任),在会议前先宣布会议纪律,对于迟到要处罚,对于会议上不安流程进行要提醒,对于发言带情绪要提醒,对于开小会私下讨论的行为要提醒和处罚,对于在会上发恶劣脾气和攻击他人行为进行处罚。
四、凡是会议,会前必有议程:
要在会议之前明确清楚的会议议程,会议运营人员并要在会前书面发给各参加会议的人员,使他们能了解会议的目的、时间、内容,使他们能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相关的资料和安排好相关工作。每一项讨论必须控制时间,不能泛泛而谈,海阔天空。
五、凡是会议,必有结果
开会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会议如果没有达成结果,将是对大家时间的浪费,所以,每个人都要积极的参与到会议议程中来,会议监督官有权利打断那些偏离会议主题的冗长的发言,会议时间最好控制在1.5-2小时以内,太长的时间会超过人的疲劳限度。会议主持人要设置时间提醒,现在还有60分钟,还有30分钟,还有10分钟。会议的决议要形成记录,并当场宣读出来确认。没有确认的结论,可以另外再讨论,达成决议并确认的结论,马上进入执行程序。
六、凡是开会,必有训练
三星把培训是看成节约时间成本的投资,让员工快速成长。培养员工,让员工减少犯错,提示技能,本质是提高了时间价值。
三星,有专门针对如何开会的培训,对每个层级的员工都有足够的“会议训练”,而中国许多企业缺乏这样的培训:如何开会,如何主持,如何记录,如何追踪,如何对待分歧,如何会场汇报等的。这些必要的训练,会让公司的会议变得高效。开会难免有意见不一或者争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开会的效果,适当注意一些艺术和技巧,就会化险为夷,例如要尽量做到在会上公开称赞、私下批评,在会中要做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争论时也要尊重别人,不可恶意批评别人,对他人的意见如赞同不要忘了公开表示你的称赞,对意见不同也要注意措词,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特别是有上级人员参加时更要注意,千万不能为了体现自己而贬低他人。有时候要采取民主集中模式,开放心胸,容纳意见,要开放自己的心胸去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要被自己先有的立场所左右,不要将你的结论强加于人,如果你要公布既定的政策、决定,要在事前说明不容讨论,需要与会人员讨论的一定不能是既定的决议。
七、凡是开会,必须守时
设定时间,准时开始、准时结束:准时开始、准时结束实际上就是尊重别人的时间,开会一定要准时,并要对每个议程定个大致的时间限制,一个议题不能讨论过久,如不能得出结论可暂放一下避免影响其他议题。如一个议题一定要有结论的话要事先通知与会人员,使他们有思想准备。
八、凡是开会,必有记录:
一定要有一个准确完整的会议记录,每次会议要形成决议,会议的各项决议一定要有具体执行人员及完成期限,如此项决议的完成需要多方资源,一定要在决议记录中明确说明,避免会后互相推诿,影响决议的完成,这点特别重要,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经常会犯的一个毛病,由于会议没有形成决议,导致会议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更会让一些管理人员误认为开会没有意义,直接影响其不想主持开会或者参与开会。
九、凡是散会,必有事后追踪
记住“散会不追踪,开会一场空”。加强稽核检查:要建立会议事后追踪程序,会议每项决议都要有跟踪、稽核检查,如有意外可及时发现适时调整,确保各项会议决议都能完成。很多企业管理人员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和习惯,企业的高层也缺乏这样的要求。
十、最后请记住三个简单却很有意义的公式:
①开会+不落实=零
②布置工作+不检查=零
③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