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组主备人:赵祥贵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识链接】: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解释课题】:
(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2)触: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
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像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一、预习·导学【学法指导】
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1、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 工 与 颛 顼 争 为 帝;②怒 而 触 不 周 之 山;③故 日 月 星 辰 移 焉;④故 水 潦 尘 埃 归 焉;
2、正确识读下列词语
颛顼()()水潦()天柱折()
3、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自主完成A、B两题。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昔者:触:折:维:
绝:故:潦:尘埃:翻译下列语句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共工怒触不周山》,及上学期课文《》均选自《》,又名《》,是(朝代)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5、感知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结果:
6、自主探究
“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
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8、《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9、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正面:
反面:
10、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1、预习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2、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二、学习·研讨
1、词类活用
天倾西北:方位名词作,2、古今异义
维:古:今:
3、特殊句式倒装句:“天倾西北”-----“天”,状语后置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走的英雄,虽然失败了,却至死不忘为后人造福,是一种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为后继者开拓成功之路的英雄。
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归纳: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总之,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拓展延伸】
1、朗读余光中的诗。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我国的第十西北高东南低,一些主要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从辽阔的土地上看,日月星辰都是自东南向西北移动的。古代先民根据自己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经验,认为这也是人类开发自然的结果,这是先民对神州地域所见天象地理做出的最为大胆的合理假设。对于古人而言,能对宏观的现象做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解释,体现了先民对揭示宇宙奥秘的强烈欲望和求索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7)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25、《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教师寄语:
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知识链接】
《淮南子》简介: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一、常识填空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_______________,是西汉淮南王 ______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解释加点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柱折()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结果是:“ ”(用原文的句子填空)【合作探究 】
一、翻译重点语句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合作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2,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个怎样的人?
三、研讨深化、展示提升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四、总结检测、积累巩固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五、全课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六、课外阅读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鲧
复⑦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卒:最终)
鲧(gǔn):人名,禹的父亲。2.帝:指天帝。3.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4.堙(yīn):堵塞。5.祝融:火神的名字。6.羽郊:羽山的近郊。7.复:通“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8.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11..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西汉以前认为禹治水后划定九州。
《盘古开天》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
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发鸠之山:山名。之,助词,无意思。2.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3.乌:乌鸦。4.文首:头上有花纹。文,花纹。5.喙(huì):鸟嘴。6.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精卫”本是这种鸟叫声的拟音,所以说“自詨”。7.是炎帝之少女:这个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是,这。炎帝,相传就是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8.为:成为,变做。9.堙(yīn):填。漳水:浊漳河 11.出:流出,发源
《羿射九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尽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羿:神名,以善射著名。
逮至:及,到。尧,神话中的天神名字,又是传说中的古帝王。射十日:射十日,中其九日。
第三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稿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稿
一、温故
背诵《夸父逐日》
二、知新
(一)、自主交流,赏评互补: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2)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6)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自主展示,质疑点拨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2、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拓展延伸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4.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5.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讨论并归纳: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讨论并归纳: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第四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学案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学案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结果是:“ ”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
2、颛顼()()
3、水潦()....
三、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杖()...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13、天柱折()
14、入日()
15、道渴而死()...
四、翻译下列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五、问答题: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5、“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7、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和感想?
8、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命,这样做值得吗?说明理由。
9、夸父和共工的共同点。、《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练习参考答案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 《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南子》,它们都是 神话故事(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结果是:柱折,地维绝。”
二、加点字词注音。
1、夸.父(kuā)
2、颛顼(zhuān)(xū)
3、水潦.(lǎo)
三、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追赶)
2、入.日(追赶到)
3、欲得饮.(喝水)
4、河、渭不足.(够)
5、北饮大泽(喝)
6、弃其杖(丢弃)
7、昔者(从前)
8、怒而触不周山(碰撞)
《淮“ 天
9、地维绝(绳子)(断)
10、故日月星辰移焉(因此)(移动)
11、地不满东南(饱满)
12、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归向)
13、天柱折(折断)
14、道渴而死(半路上)
四、翻译下列语句
1、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3、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五、问答题:
1、答: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答: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答: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答: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6、答: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在在与作
为。
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7、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和感想?
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想象力,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个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后人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8、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命,这样做值得吗?说明理由。从探索未知世界的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
9、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远古人类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的变化规律,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使神话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10、夸父和共工的共同点、一、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民族英雄;
二、他们都勇敢坚强;三他们都具有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邓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
第五篇:共工怒触不周山 备课好
《共工怒触不周山》
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法指导:
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预习
1、常识填空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是西汉淮南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 工 与 颛 顼 争 为 帝;
②怒 而 触 不 周 之 山;
③故 日 月 星 辰 移 焉;
④故 水 潦 尘 埃 归 焉;
3、正确识读下列词语
颛顼()()
水潦()
天柱折()
4、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自主完成A、B两题。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A、昔者:
触:
折:
维:
绝:
故:
潦:
尘埃:
B、翻译下列语句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5、翻译全文 深入交流:
一、自学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
结果:
2、《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合作探究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检测案
1、本文通过叙述,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 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2、词类活用 天倾西北:方位名词作,3、古今异义 维:古: 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天倾西北”-----“天 ”,状语后置 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