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定稿]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
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其中日供20万吨的水厂二期和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二期将分别于2005年9月和12月完工。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
4、引进了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5、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合作区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80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2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空气、水体、土壤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邻
第二篇: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其中日供20万吨的水厂二期和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二期将分别于2006年9月和12月完工。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
4、引进了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5、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合作区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80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2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空气、水体、土壤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邻里中心和一批学校、银行、宾馆、商店、公园、医疗诊所、体育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园区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在高起点上发展、方兴未艾。目前,随着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等50多项地面实事工程启动,环金鸡湖地区将建设成为苏州市最重要的现代商业商务文化中心。
6、提高了社会和谐文明程度。按照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社会功能,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实现了乡镇“两水两气”管网到企入户。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园区所辖四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同时,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七、强化了借鉴创新工作。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园区结合国情,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1460多人次赴新学习,编制实施了68项新的管理规章和实施细则,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一站式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和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
三、苏州工业园区的几点启示
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江宁人整齐划一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跨跃式发展的前提。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难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认识,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我县的开发区建设。
启示之二: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县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们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
启示之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随着园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在经营重点上有所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
启示之四: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
当前,尽管宏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变,上级对**加快发展的要求没有变,干部群众对我们加快发展的期望没有变。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视机不见,就必将坐失良机。余杭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第三篇:赴苏州工业园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拓宽干部视野,更好地服务、助推岳阳“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市委、市政府于3月下旬在苏州举办第三期岳阳市园区产业经济发展专项培训班。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的将学习情况。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市东部,东邻昆山、上海,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之所以能够从经济发展的“追随者”成功转变为“领跑者”,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关键得益于他们善于借鉴,敢于创新,这是他们的最可贵之处。
(一)以先进经验指导建设。他们并非简单复制国外发展模式,而是结合国情和苏州实际,自主地、选择性地参考利用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行政管理三个层次的先进经验,做到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一是创造性定位建设方向。在开发伊始就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把园区作为一座新城进行布局,规划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体,基础先行、工业带头、第三产业配套的具有世界水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并且耗资3000万元聘请国内外顶尖设计师,制定了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这在90年代初期的中国绝无仅有。二是高标准规划发展目标。1994年就开始制定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例及法规、商业配套和财政金融政策,打造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产权清晰的工商企业,以及和谐的劳、资、政三者关系。计划2014年达到区域生产总值2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0亿元,进出口总额 800亿美元,利用外资250亿美元,内外资投入1000亿美元。实际上,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三是高规格搭建管理体系。中新双方共同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即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日常联络机构,分层次协商园区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而园区管委会作为苏州政府派出机构在辖区范围内全面行使主权和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实行开发主体与管理主体相分离,由中新双方大型财团合资组建公司进行园区建设开发,全面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物业管理、咨询服务、产业开发等业务。
(二)以优良环境提升层次。由于超前的理念指引,在环境建设上始终追求高标准,打造了能与国际市场、国际惯例有效接轨的服务环境和硬件平台,成为国内工业发展借鉴国外经验、认识自我差距、奋力赶超发展的榜样。一是建强“硬”平台。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园之初就对工业、住宅、绿地、商务等用地按32%、22%、14%、2.4%的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并做到适当超前滚动发展,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000多亿元,按“九通一平”、设施配套、环境一流的高标准,使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达到了类似新加坡裕廊镇的基础建设水平,成为苏州市功能完善、文明现代的新城区。二是创优“软”环境。弘扬开放包容、现代时尚、精致和谐、创新创优的圆融文化,积极发展高水平的社会事业;国内最早倡导亲商、择商理念;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立了高效的政府架构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坚持体制创新,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以及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一站式”服务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环境。可以说,类似发达国家的体制优势在苏州工业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三是破解“难”题目。为缓解工业发展瓶颈,建立了总规模6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近5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6家,集聚度全省最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启动实施苏通科技产业园、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援建项目、园区和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安徽滁州合作项目等,增强了园区发展空间。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化城市建设示范区”、江苏省首个“两经融合示范区”。
(三)以创新创造推进发展。突破传统、敢试敢干的精神在苏州工业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固守自封,善用人才,积极创新,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大量蓄积人才。实施“姑苏计划”等人才发展战略,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共评选出486个科技人才领军项目;6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外国专家1000多名,在园区就业的外籍人才近6000名,4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创办了400多家企业,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同时,专门设立2亿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国外学习培训。二是大胆推进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设立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批世界名校、国内23所高等院校入驻,建立各类研发机构250个,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33%,建成各类科技载体300多万平米,建成“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每年新增科技项目超50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9家。三是大力升级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纳米技术为引领的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生物医药、软件及创意、生态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密机械、新材料为主的高新企业群。2012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02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4%,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加快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 牛鼻子。目前,我市重点园区的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市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市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市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在去年“园区十条”印发以来,全市掀起了为园区建设服务的高潮。现就加快我市园区建设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1、园区产业要体现大布局。一份好的规划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什么是好的规划,苏州工业园给出了明确答案:一张规划图管了近二十年没有改变,90年代就是国内外规划的经典,至今仍是经典。我们的园区发展,也要从拥有高质量的规划入手,具体来讲:一是科学定目标。首先要体现胆识,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站在全县甚至全市角度,认真分析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态势和速度,高标准、高规格设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到既有理性的适度超前但又不失压力和动力,还要与城镇的长远发展相适应。其次要多方认可,特别是对于整体布局、产业方向、招商重点、发展目标等要多层次组织专家论证,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周全,把偏差降至最小程度,同时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本地干部群众的意见,便于今后的顺利操作。二是执行讲规矩。要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建设和发展,一张图纸管到底,不允许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讲条件,变相执行或者拒不执行,更不允许擅自更改规划,确保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发展。同时,要制定落实规划的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对违反规划的任何人和事,都要敢于及时、从重严肃查处,从根本上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三是修编重延续。好的规划应该注重延续性,不能连年修编,更不能边建边修编。当然,对于因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导致不便操作或难以执行的地方,必须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但调整应该是为了更好操作执行而做的修订和补充,而且要在多方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慎重调整,大的框架和方向绝不能轻易变动,避免因规划问题导致经济波动、发展受阻或者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招商引资要紧盯大项目。招商引资很不简单,招商选资更不简单,但苏州园区经验告诉我们,再难也必须择商、选资。目前,我县已经成立了招商选资专班,对引进的项目进行环境评估,但还应该上升到对投资规模、产业前景、税收贡献等方面的整体把关。招商专班也要调整努力方向,盯住优势项目不放松。一是跟紧大块头。即紧盯大财团、大型企业集团,以大项目促进大建设、大发展。一个投资上亿、几亿的大项目可以带来稳定的税收,带动一个地区的人员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这是小企业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些大型企业实力更雄厚,很少出现融资困难等问题,项目运作也更加规范,更注重技改投入和长远发展,可以把本地经济运行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二是追求高税收。就是要抓住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类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当地产业层次,带领与之相关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同时,高产值、高利润必将产生高额税收,可以把更多的剩余财富留在当地支持经济发展。一年招引几个低效能企业,不如几年招引一个高税收企业,占用土地更少,在目前园区征地拆迁难度大、可用存量土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作为招商重点。三是算好资源帐。一个地方的资源毕竟有限,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也非常有限,在招商过程中,要算好长远帐,宁可空地等待,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优先招引工艺先进、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环保型企业,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因小失大,实现了短暂进步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掠夺,后期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的成本可能更高。
三加速发展要推动大创新。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苏州工业园区能够实现高速发展,离不开他们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要想实现我县园区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必须积极挖掘人才和科技潜能,以创新进步助推经济发展。一是全民造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宏观引导,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支持各类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行强强联合,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评比和考核表彰力度,及时查处各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营造全县上下尊重科技、积极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全力促升级。大力支持企业加强科技投入,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类技改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企业主动参与竞争,狠抓新产品开发,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实施推进“两化融合”,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工业产业,不断提升创新型经济在全县工业产值中的占比,增强我县整体竞争实力。三是真心聚人才。要尽快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大力扶持和奖励引进各类领军型人才的企业。对引进的高技能型人才,县住建、人社、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其住房、保险、职称评定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大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使用力度,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最大限度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地创造经济价值,真正为我县跨越发展、科学发展蓄积持久能量和动力。
4、园区管理要实行大突破。
2、进行功能分区,发挥比较优势
编制产业园区功能分区规划,依托各区资源优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经过17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1、中新合作,高位推动
为了实现高标准要求、高效率运转、高质量服务,全面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的顺利发展,中新双方建立了高层次、多层面的领导工作机构。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借鉴新加坡经验中的重大问题。由两国副总理担任理事会共同主席,我国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外交部、总理公署、国家发展部、教育部为理事会成员。第二层面是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苏州市政府、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及其负责人为组成人员。第三层面是借鉴机构,由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软件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2、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园区发展理念之一。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制定完善了400多项专业规划,科学布局了工业、商贸、居住、交通等各项城市功能,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和“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规划管理制度。
在基础设施方面,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园区秉承“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园区不仅根据社会需求大力发展酒店、旅馆、金融、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而且积极兴办学校、科技馆、体育场、邻里中心、社区工作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强区域社会服务功能。
3、创新开发,高效治理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中新两国合作的载体和苏州工业园区早期主要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闻名跨国公司等24个股东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治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4、转型发展,产业升级
园区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纳米产业双倍增、金融三年翻番、金鸡湖双百人才、文化繁荣“八大计划”,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五大新兴产业(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居全市第一位;纳米技术及相关产业品牌初步打响,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均超1/3,获得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融合通信科技产业园”等称号。
5、全球定位,创新招商
园区始终突出招商工作的龙头地位,积极拓展招商思路,构建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园区倡导“择商选资”理念,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作为招商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引进位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配套项目进驻。至2010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外企4000余家、合同外资4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37个、上亿美元项目112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在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汽车及航空零部件、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占中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3%进出口总额、3%IT产值、15%IC产值和5%离岸外包产值,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区域发展强劲引擎和主要增长极。
6、招才引智,产研结合
园区按照“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的方针,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新模式,建立了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形成人才需求的分类预测机制,建立大容量的高级人才信息库。目前,园区科技型企业已超过400家,区内聚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名。
园区积极构建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适应外商投资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园区于1998年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目前,已有8所高校进区办学,近10家培训机构入驻。全区在校生规模约2.5万人,其中博士生约600人,硕士生约3700人。
四、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对我省发展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在省内与苏北共建工业园区,在省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走出去”。这一举措为我省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进行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进而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契机,因此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沟通和衔接,出台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其“外出”企业来我省投资建设是有益于双方发展的双赢之举。
1、创新开发模式,提高治理效率
创新园区的开发模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主体,建立高层次、多层面的组织机构,共同推进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设立亲商、亲民、廉洁、高效的园区治理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园区治理效率。
2、进行功能分区,发挥比较优势
编制产业园区功能分区规划,依托各区资源优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3、承接梯度转移,推动产业升级
依托产业优势,承接关联成套产业转移;依托资源优势,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依托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依托区位优势,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产业转移;依托特色优势,承接特色产业转移。
几点工作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 牛鼻子。目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园区发展才刚刚起步,重点园区的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省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完善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城建、环保等若干个工作部门,建议省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协调推进我省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统筹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土地是工业园区经营的基本资源。土地供应已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鉴于工业园区土地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建议省政府推广昆明市的做法,对省级重点园区土地利用指标实行单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工业园区,重点保障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的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研究制定省级园区配套政策。我省园区建设起步慢,滚动发展能力弱,各级政府财政因底子薄,园区建设前期需大量资金注入及各级政策扶持。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全省促进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园区税收、土地出让金或其它税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全额留给园区作为滚动开发后备基金;建立省级土地成本补贴机制,依据每年经营性用地项目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中不少于省级可用部分的5%,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工业园区地价成本调节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园区规划管理。坚持以城市化理念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功能区域,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要求,对园区规划进行前溯性审查,搞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提高资源共享度,有效解决用地规划、空间布局、环保治理等问题,做到无障碍规划、有界面建设,永不搬迁。当前,加快制定云南省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管理,强化规划落实,提高规划执行力,切实提高全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
多元筹资加大投入。各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BO、BT等形式利用外资,筹资建设。第四是积极争取国债指标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快拉开园区建设框架。
第四篇: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最近,随第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考察团一行去苏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活动,期间听取6场颇有深度和启示的专题讲座,包括现代营销理念、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策略与技巧、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参观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长盛集团公司等一批现代企业,外向型经济强镇周庄及常熟市蒋巷村等新农村典型,游览了苏州园林景区、第一丝绸厂、张家港市区等地,感受颇深,可谓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启迪。尤其是苏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资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苏州的重教崇文。苏州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比较发达,读书重学蔚然成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苏州曾出过2000多名状元、进士,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去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中段 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苏州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高中教育先进市、幼儿教育先进市、特殊教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
国家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和江苏省素质教育实验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多年来,苏州gdp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去年,全市实现gdp3450亿元,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19亿元,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发展教育也是发展经济,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坚持贴近经济办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教育等,形成现代化大教育格局,不断强化教育服务功能,为苏州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苏州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苏州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上到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下到百姓对各类知识的通晓程度,让我们感到这个城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之强及教育体系的完善。苏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诠释了一个最根本的真谛,人才兴,则思路活,企业旺,经济强。苏州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遵循稳步、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主体直接办学、多种投资主体合作办学,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尽快的建立双鸭山大学,可通过招商
的形式对外招学校,提高城市品味,双鸭山人的综合素质。构建与双鸭山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是从双鸭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重点,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体系。
三是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以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为主的社会教育网络。加强成人教育培训、农村科技致富骨干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其次,通过认真学习《苏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启示》和《苏州地方招商引资的策略与技巧》以及实地参观昆山开发区、外资 企业,感觉苏州招商引资工作上的几大亮点值得借鉴,很受启示。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新亮点。苏州人认为,招商引资的差距是观念上的差距。“你可以眼前落后,但不可以眼光落后”。苏州昆山人“不比骄车比卡车,不比住房比厂房”。在昆山人心中:能打开招商引资局面的干部是能人,给招商引资工作造成坏影响的人是罪人,能吸引投资的人是恩人,前来投资的老板是亲人。
二是发展理念上的新亮点。昆山市政府亲商理念:无论什么形式,能搞活就好;无论公有私有,有作为就好;无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好;无论归谁所有,能交税就好。“不靠优惠政策让投资者起疑心,不靠熟人、朋友让投资者烦心”。昆山市认为,招 商引资不等于拚命喝酒,政府管理要外松内紧,关键是管好自己人。
三是干部队伍建设上的新亮点。苏州市认为:招商引资是智商运动,关键在干部。“不怕干部干错事,就怕干部不干事”。市政府出钱给干部上政治课、法律课、补理财课等。培养“三三制”干部:三分之一到国外去招商引资;三分之一到国内各地招商引资;三分之一留在当地招商引资。要求干部做到五懂:懂政 治、懂经济、懂业务、懂科技、懂法律。要求干部三会:会开车、会使用电脑、会门外语。
四是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新亮点。苏州市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要创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好环境快发展、差环境慢发展。全市着力营造了四种良好的环境。一是政策环境;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二是法制环境,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三是服务环境,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四是人文环境,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
五是招商引资定位上的新亮点。苏州人体会,招商引资工作一定要与本地的特色和优势联系在一起。一要突出重点。抓小引大,大小并举,内外并举。二要培育一批专业载体。大到建设开发区,小到一朵花、一座山都可能产生好的效应。三要抓住一个 招商主体。可以是社团,可以是企业,可以是个人。
苏州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些成功做法,认人深受启发。如何学习借鉴苏州市的成功经验,开展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上谋发展。没有思想的大解放,没有观念的大更新,就没有招商引资的大突破,经济
的大发展。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树立创新求发展意识,要组建招商引资工作“小分队,鼓励走出去招商,营造一种全员抓招商引资工作的浓厚氛围。
启示之二:必须在优化环境、转变作风上出实招。环境是形象,是吸引力,更是生产力。因此,必须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力打造服务品牌。
启示之三:必须在招商方式、项目引进上想点子。一是要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招商队伍。招商引资是一项政策性强、责任重、难度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招商人员懂经济、懂政治、有文化,而且还需要识大体、顾大局、有修养。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招商人员举足轻重,其素质和能力极为关键。只有加强培训,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招商队伍,才能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二是要不断拓展招商渠道。要通过各种展会、同乡会、联谊会、行业协会以及咨询公司,了解投资者及其企业投资情况;要通过新闻媒体和招商网来推介本地优势和招商项目,提高知晓力和吸引力;要通过已到本地投资的企业来联系了解相关投资者。二是要掌握招商方法。要采取感情式招商、“政策式”招商、服务招商、产业链招商、项目招商、人文招商以及把外商请进来实行公开招商、派小分队走出去实行流动招商等多种方式进行。
启示之四:必须在改善交通、提升城市品位上寻突破。实践证明,一个脏、乱、差、品位不高的城市是无法吸引投资者、创篇二:2016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2016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