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海市工业园考察报告
威海市工业园考察报告
威海市工业园是由威海市政府重点规划、投资建设和管理的新型工业区,是威海市着力打造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是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
一、设立威海市工业园的起因和主要任务。
(一)起因。一是从工业发展的角度看,必须集中建设一处高水平的产业园区,以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彻底解决威海市工业“群山无峰”的问题;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威海市建设“三大基地”,需要把市区的工业企业转移出来,让出宝贵的海岸带资源,工业园就是这些企业的承接平台;三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威海市工业园地处威海与文登之间,有利于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加快一体化“大威海”的建设进程;四是从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此地农耕地相对较少,多为山坡地、杂地,地价相对便宜,人口相对稀少,征地相对比较容易,而交通又十分便利,比较适合建设工业园区。
(二)主要任务。为市区骨干企业膨胀提供平台;承接国内外大的产业项目;打造威海制造业聚集区;加快威海市区与文登城区的对接。
二、威海市工业园的初步框架
(一)规划框架。工业园总控制面积92平方公里(包括整个草庙子镇以及苘山镇部分区域),可建设用地8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52平方公里。园区采用组团式布局,规划了一个中心区、两条轴线、三个功能组团。中心区地处高速公路与快速路主干线的交汇处,主要建设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设施;两条轴线是南北方向的威乳高速公路和东西方向的快速路主干线;在北部高速公路两侧布臵两大工业组团,设有各类特色产业区;南部规划一个以清洁工业、体育公园及特色旅游设施为主的综合组团。
(二)机构框架。市工业园管委会为市政府直属的财政全额拨款的正县(处)级事业单位,编制20人,内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财务审计局。
(三)运行框架。围绕一切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突出打造一流制造业平台,营造最适宜投资的环境,运行最有效的运行机制。威海市政府成立工业园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对外开放、规划建设、工业的副市长皆为副组长,市外经贸局、经济合作局、发改委、经贸委、建委、规划局、交通局、财政局、环保局、国税、地税、水务集团、港华公司、国资公司等19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围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管理等环节承担任务,全面投入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定期联席会议、不定期的专题会议制度保障了威海市能解决的问题可随时解决。投资项目行政许可手续全部在威海市行政审批中心办理,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工业园项目代办中心、项目办理绿色通道等机构和机制,真正做到了园区项目“只要你来干,手续我来办”的政府承诺。工业园区内的社会、农村等事务主要由园区驻地的环翠区(县级)、草苗子镇两级党委、政府承担。
新型机制的优势是:(1)实现了威海市政府资源的整合,集威海之力专门打造园区。(2)优化了园区建设的多方资源,加快了建设速度。(3)可通过多渠道招商推介,高标准择商引资。(4)营造了全方位的服务管理环境。
三、威海市工业园发展现状
虽然工业园正式破土动工仅18个月,但管委会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打破常规,锐意进取,实现了园区建设的良好开局和较大突破,并且以低廉的成本,创造了较快的速度和较好的质量,初步打造起了现代化工业园区的雏形。
(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速度推进,迅速突破了配套设施滞后的“瓶颈”。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近8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60%以上)。共新建道路40公里,初步形成了“主干线相通、次干线相连、支路线相接”的快捷路网。累计敷设各种地下管线250公里,实现了供水主管道与园区管网的对接,完成了污水处理厂的规划选址,架设供电线路近10公里,引进供热公司,北部近30平方公里的建设区域,初步实现了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热力、通信、有线、宽带、场地平整等“十通一平”。
(二)产业项目纷纷集聚。工业园按照“吸引大项目、培植大企业、集聚大产业”的工作思路,严把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四道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先进制造业项目、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市区骨干企业膨胀和国际产业转移项目,提高了项目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按照“跟踪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原则,对在谈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千方百计地促其快签约、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对在建项目实行特事特办,逐一列出进度计划,跟踪调度落实,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
特别是2006年,工业园根据招商引资面临的新形势,抢抓台资转移的重大机遇,果断转移主攻方向,在紧盯韩国、日本不放的同时,集中更大精力突破台资。2006年6月,省台办批准同意在威海市工业园内设立“山东省(威海)台湾工业园”,这是省内唯一由省政府批准、地级市政府直接投资开发的台湾工业园。台湾园规划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精密机件、电子制品、日用制品、新型材料等制造业项目。目前已引进台资企业8家,总投资30多亿元,其中4家已经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工业园引进项目总数达到52个,总投资190多亿元(其中外资4.1亿美元),平均单体投资3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37.3亿元,有3家企业列入“863”计划(拓展、中大、蓝星),7家企业投产(蓝星、新笛谱、六毛、威建、金泓、佰昊、体育公园)。有43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新项目18个,续建项目25个,开工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完工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9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65亿元,07年计划完成投资5.8亿元,一季度有7个项目已经开工,完成投资1.2亿元,开工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三)注重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工业园不仅在园区建设、规划、招商等问题上注重和谐科学发展,而且在征收土地后如何给当地农民补偿、如何安排农民就业等涉农问题上也十分注重和谐发展,工业园管委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把想干事与会干事、干成事与不误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开发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双赢。
主要做法是:一是扎实细致地实施土地征收,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的补偿;二是严格控制补偿费的使用,认真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就业等实际问题,帮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引导村集体建设标准厂房,创造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四是妥善实施搬迁安臵,规划建设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的首个安居工程——正棋花园,可安臵4000多户失地农户,首批住户将于2007年6月份入住,真正当地广大群众共享园区发展带来的实惠;五是工业园税收实行属地管理,工业园区域内企业税收增长部分,由威海市和环翠区财政按5:5的比例分成,其他市区引进的进园项目,形成的地方税收由市、环翠区和引进市(开发区)财政按2.5:2.5:5的比例分成。其中,市内整体搬迁企业形成的税收,企业原所在市区(开发区)财政保留基数,增长部分按上述比例分成,基本解决了因企业转移等原因而造成各方利益不平衡问题,为企业及时转移减少了阻力。
四、工业园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配合好威乳高速、202省道、天然气管道、污水处理厂、110千伏变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另外集中力量抓好园区内部路网建设,“十一”前,把“十通一平”的区域拓展到40平方公里。
(二)项目招商方面。不仅要看项目建成后形成的生产总值,还要看纳税、节地、节能、排污等情况。对新上项目,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投资率和产出率作为重要指标,做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今年招商工作目标是力争新引进项目25个,投产20个,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以上。
(三)优化投资环境方面。一是软环境方面继续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最大限度地加快项目实施进程,促使项目快建成、快见效。二是硬环境方面首先加快南部休闲产业区的开发,重点抓好天籁温泉度假村和乡海温泉度假村建设,打造温泉休闲品牌,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其次是启动园区的中心商务区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商务配套功能。
五、威海市工业园建设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管理模式。从经济学上讲,园区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植于当地的文化、经济背景和体制背景,具有不同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
政府直接运作型。大多分布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我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协作管治型。以美国硅谷为代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高科技园区的管理。
公司运作型。以新加坡工业区为代表。
威海市政府就是运用的政府直接运作型。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实事求是、合理有效的。
(二)组织机构。威海市工业园管委权限较大,层次较少,人员精干,效率较高。也就是说组织机构拥有对园区事务做出自主决策的权力,从事决策与执行决策的层次很精简,办事人员精明强干,行政工作效率高。
(三)生产效率、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威海工业园区建设中,重视处理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注意满足园区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对土地特 别是农地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为长期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现在个别地方办工业园区,片面追求“形象”,以大为好,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必须从统筹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土地等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实行世界上最严厉的土地管理制度。威海工业园区落户的大多数是在本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技术先进,产业层次高,每亩投入不低于300万元,生产值在500万元人民币左右,土地的产出率高。工业园严格禁止有污染企业进入园区,建成后的工业园区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示范区。
(四)规划建设运作中的政企利益。从政府角度看,希望占据市区或市郊海岸线的企业能迁到远离市区、让出海岸线,从而美化环境,打造旅游品牌城市。从企业角度看,恰好赶上威海房地产升温,企业搬迁恰好可腾出市区或海岸线的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企业趁此不仅可以还清银行债务,还可以借机赚得企业膨胀所需资金。政府可利用新收缴的土地出让金加大对工业园的建设投入。因此,经科学论证后决定规划建设的威海市工业园,实现了政企双赢,收到了好的效果。
(五)管理体制与建设机制。对工业园区到底应该怎么管理,各国有不同的做法。但总起来看,减少政府对园区事务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形成统一的专门性管理机构,对各类工业园区实行统一管理,避免规划难统一、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情况,形成整体合力。威海工业园区管委的职能主要是在宏观上对工业园区的整个建设与发展作出规划,建设土地的审批主要集中到市甚至省级以上政府,打大减少了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成本。
六、加快威海市工业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各项规划要更超前、更科学。威海市工业园必须进一步高起点制订好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分期建设详细规划,在进一步明确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各个专项规划。规划是联系理想和现实的桥梁纽带,园区的规划水平决定了园区建设的档次。工业园管委应对现已入园或将要入园的产业作深入调查研究,选择目前规模较大、前景较好、产业升级趋势较明显的块状经济作为重点,研究明确核心区块的地域位臵、人才、科技、信息等支撑体系的承载乡镇、龙头企业及其重点产业的目标选择等等,并组织必要的论证、评估,视条件成熟程度,逐个发展,避免大呼隆,一哄而上。要留足未来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的发展空间,做到原则上能满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园区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工业园的基本要求。没有承载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项目就是空中楼阁。在配套项目的建设上,一定要处理好客观需求和适度超前的关系,处理好建设规模和利用效率的关系,处理好自我完善和资源共享的关系。在资金的筹措上,除了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外,积极运用市场规律,募集到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开辟多元化投资新路子。
(三)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威海市工业园建设要借助优化城市建设布局,鼓励老企业“退二进三”,促进威海市区与文登城区对接的机会,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要加速日韩等大外资项目向园区集聚,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园区产业化、产业聚集化,使威海市工业园真正成为利用外资的示范区和承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四)不懈地优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更是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威海市工业园要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准。服务不仅包括对入园企业提供快捷的服务,及时为其立项、建设,促成投产,同时,在企业投产后更要进行跟踪服务,定期走访,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优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降低区内企业经营成本和提升专业化园区自身水平的关键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
(五)拓宽招商引资领域。目前跨国资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吸引跨国资本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建议:一是拓宽招商的产业领域。在新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伴随加工制造业项目的转移,服务外包和为制造业提供支持的服务产业成为招商的重要内容。二是扩宽同一产业不同的招商层面。资本转移,直接推动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研发环节的转移,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地区总部和区域营运中心设向海外。在今后的几年,这个速度会更快。要抓住机遇,组织招商队伍走出去,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委托国内外知名的招商机构,实行中介招商;优化投资环境,使企业增资扩产,吸引相关配套产业,达到以商引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行网上招商;在实行立体化招商时,必须注意做好威海市工业园的形象设计和宣传,增强其知名度和吸引力。
(六)加快园内企业优化组合、转型升级。建设威海市工业园并不是对原市区企业的简单搬迁、集聚。入园企业不仅要在设备更新等方面要有较大投入,同时在产品开发、出口创汇、技术创新、质量保证等方面也要构建新的框架,从而使我市的优势产业在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通过对入园企业在土地价格、税费减免、融资、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升级创造条件。同时,威海市工业园要为园区企业创建更为有利的条件,促进与之相关联的原材料、设备配件、产品销售市场的建设与升级。要积极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升园区的产业水平。从政策导向上立足于产业升级,尽快组建科技研发中心,对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集中引导、支持和攻关,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促进园区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七)创新理念,打造园区品牌。一是牢固树立开放的理念。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要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园区绝不能“划地为牢”、自我封闭,必须加强与外部的动态联系,参加全球资源配臵和市场竞争,实现资本、人才、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为适应企业信息化浪潮,要加强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带动园区企业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此外,品牌即竞争力,园区管理需要逐步探索入园企业共建品牌的路子,采用合资、合作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
(八)降低政府承担的投资风险。威海市工业园的开发是由政府主导,进行规划、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承担了较大的投资风险。可以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逐步将工业园建设由初期启动开发的政府行为转化为后期管理经营的市场行为,降低政府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九)避免行政体制复归。“管委会”政府行使园区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在初期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工业园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增加,人口增多,会带来社会治安管理、工人子女教育、文化、卫生等一系列的社会事务需要处理。工业园管委是否会变成一级政府,象较早设立的开发区那样,出现机构繁杂、人浮于事、负担过重等问题,甚至出现体制复归,重新导致管委行政效率低下,值得我们关注。因此,认真抓好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巩固已有成果,总结典型经验,努力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是保持开发区长久活力的关键。
(十)把“大威海”城市化进程和威海市工业园建设结合起来。威海市工业园的发展思路与“大威海”城市化战略是相对应的。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工业园的功能也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城市化的集聚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工业园来实现。近年来,威海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与各地产业迅速发展以及专业园区的兴建是分不开的。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城市化的实质是由工业化引起的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具有同根共源性。专业化产业的集聚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威海市工业园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就成为我市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城市也是人才、知识、信息的集聚地,这为工业园区的发展、创新氛围的营造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把威海市工业园的空间布局纳入“大威海”城市发展体系,我市的城市化和威海市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第二篇: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其中日供20万吨的水厂二期和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二期将分别于2006年9月和12月完工。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
4、引进了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5、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合作区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80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2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空气、水体、土壤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邻里中心和一批学校、银行、宾馆、商店、公园、医疗诊所、体育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园区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在高起点上发展、方兴未艾。目前,随着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等50多项地面实事工程启动,环金鸡湖地区将建设成为苏州市最重要的现代商业商务文化中心。
6、提高了社会和谐文明程度。按照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社会功能,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实现了乡镇“两水两气”管网到企入户。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园区所辖四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同时,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七、强化了借鉴创新工作。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园区结合国情,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1460多人次赴新学习,编制实施了68项新的管理规章和实施细则,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一站式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和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
三、苏州工业园区的几点启示
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江宁人整齐划一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跨跃式发展的前提。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难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认识,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我县的开发区建设。
启示之二: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县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们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
启示之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随着园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在经营重点上有所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
启示之四: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
当前,尽管宏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变,上级对**加快发展的要求没有变,干部群众对我们加快发展的期望没有变。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视机不见,就必将坐失良机。余杭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第三篇: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定稿]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
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其中日供20万吨的水厂二期和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二期将分别于2005年9月和12月完工。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
4、引进了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5、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合作区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80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2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空气、水体、土壤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邻
第四篇:赴四县市工业园(开发区)考察报告
赴四县市工业园(开发区)考察报告
**工业园区建设考察组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学习借鉴外地工业园建设和管理先进经验,加快推进**工业园发展,2010年3月2日至3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蒋丛贵,副区长常北方,区政协副主席张于炳率由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经济商务局、**国土资
源分局、**工业园管委会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考察组一行16人,赴荆州市江陵工业园、宜昌市点军工业园、襄樊市(襄阳区)深圳工业园和襄樊市宜城经济开发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考察组围绕工业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征地安置、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行政效能、建设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听取了四县(市区)的经验介绍,实地参观了湖北宏凯工贸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津江啤酒有限公司、荆州山叶服装有限公司、荆州市江陵申达电气有限公司、环高乐器(宜昌)有限公司、宜昌三盈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宜昌红旗电缆有限公司、宜昌长江铝业有限公司、湖北(襄樊)深圳工业园、宜城市万众纱业有限公司、安能(宜城)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燕京啤酒集团(襄樊)有限公司、湖北富亿纺造有限公司以及湖北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这些地区政府和工业园(开发区)管委会建立了初步联系,达成了合作关系。通过两天的学习考察,全体人员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触动很深,启发很大,受益匪浅。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江陵、点军、襄阳、宜城四县(市区)与**地缘相邻,基础相似,起步建设时间基本一致。其中,江陵工业园、点军工业园与**工业园为2月由省政府同一文件批准筹建;襄樊深圳工业园于4月开始筹建;宜城经济开发区成立时间略早,于开始组建,获省政府批复成立。四个工业园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谋划早、行动快、动作大,目前,已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一是规模大。四县(市区)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所到之处,无论是规划面积,还是建设规模,给人印象都是大气势、大手笔。一马平川的园区土地,连片林立的厂房,纵横交错宽广的园区道路,路网、管网、电网、水网等基础配套齐全,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相得益彰,生产生活设施功能完善,一个园区就是一座新城。如江陵工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建成区已达3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71家企业入园,42家企业投产。襄樊深圳工业园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计划投资76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2.4亿元,一期规划8.5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平整、排水明渠、道路、路灯、给水管网及泵站、变电配电设施、绿化、通讯管网、燃气管网等全部配套。点军工业园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园区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一心三园”布局(行政服务中心,铝产业园、制造产业园和生态产业园)。宜城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起步区6.5平方公里,由四个子园区组成,开发区成立至今,共先后投入2.5亿元,实施了9条计18公里主干道和39公里上下水管网的兴建和改造,实现了水、电、气、路、通讯、亮化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同时,每个园区都有大的项目支撑,如江陵工业园的山叶服装,总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已初具荆州市纺织服装行业的“航母”雏形;点军工业园的宜昌长江铝业,总投资12.6亿元,设计生产能力为26万吨电解铝,目前,一期已年产量达到13万吨,是湖北省最大的电解铝企业;宜城经济开发区的燕京啤酒集团(襄樊)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4.3亿元,员工1500人,年生产啤酒能力15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利税4600万元,是鄂西北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和全国啤酒行业优秀企业。
二是速度快。建设快是四县(市区)园区建设的共同特点,无论是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入园项目的落地建设,都是高速推进。考察组所到之处,都是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一片片工地紧张忙碌,一个个车间机声隆隆。如襄樊深圳工业园一年期间完成拆迁505户,今年又确定了1506户的拆迁任务。江陵工业园一次性收储土地4407亩,为企业落户搭建了平台,目前,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中的建成区3平方公里区域实现了项目满园,剩余3平方公里今年可望实现项目全覆盖;此外,入园企业荆州山叶服装有限公司从9月开工至今,短短5各月内完成投资1.2亿元,占计划投资的80%,目前,名员工已经培训到岗,3月份将正式投产;同时,县委、县政府目前又在开始着手实施“再建一个10平方公里沿江工业园”的宏伟目标。宜城经济开发区原计划5年完成的投资2.5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货币量工程任务,仅用了2年时间全部完成;园区企业安能生物质热电项目于10月底动工兴建,到10月竣工试产,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三是效益好。四县(市区)都把园区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为带
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来抓。实践证明,园区已成为当地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地方。如江陵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税收3039万元,同比增长73%,这种发展水平对于该县建县时间短、财政底子薄、工业基础差的现实背景而言,已属不易。宜城经济开发区完成区域生产总值33.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
值30.5亿元,实现税收1.09亿元,出口创汇5100万美元。襄樊深圳工业园在园区骨架尚未完全建成之际,现已有38家企业开工建设,10家企业建成投产,园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承载50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提供税收30亿元,吸纳10万人就业,经济社会效益相当明显。
二、考察启示
通过对江陵、点军、襄阳、宜城四县(市区)工业园(开发区)的考察,我们得出以下四方面的有益启示:
(一)解放思想是关键。四县(市区)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把中央、省、市的方针政策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让企业发财,用思想的大解放引领园区的大发展。对照四县(市区)工业园区发展的做法,我们仍然是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建设步子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如少数人认为**属丘陵山区地带,不适宜办工业园或办园难度大;少数单位和个人误认为发展园区是搞形式主义,是劳民伤财;少数部门在协调办理园区具体事务时,部门利益至上,“怕”字当前,“难”字当头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园区快速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经济必须抓工业,抓工业必须抓园区的思想共识,把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以超常规的理念推进园区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机制是灵魂。创新机制是提升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四县(市区)工业园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推进,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就是都(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有一套创新的机制。一是有一套创新的投资机制。江陵县是一个财政实力十分薄弱的县,该县一般预算收入仅5000多万元,但县财政每年投入园区建设资金约3000万元,除此之外,县政府还通过县城投公司招标、打捆县级各类财政项目资金等办法,融资约1.5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确保园区工作经费和招商经费投入,县财政每年拨付园区(含招商局)工作经费130万元。襄樊市深圳工业园融资采取“三条腿”走路:城投公司以县固定资产作抵押申请银行贷款;盘活存量土地,“卖地”开发高档住宅小区融资;变更土地性质,将部分现已开发的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筹资。宜城市在建设经济开发区过程中,积极运用金融资本、土地资本和社会资本,采取开行贷款、部门联建、社会共建的方式齐心协力建设园区,市政府责成交通、城建等相关部门对园区9条主干道实行一个部门包建一条,对天然气、供电、供水、通讯等公益设施,积极协调其主管部门无偿投入建设等等。虽然各地投资融资方式和承建主体不尽相同,但却很适用,成效十分显著。二是有一套创新的管理机制。四县(市区)都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特区”,隶属县委、县政府直管,园区管理机构组建模式不尽相同。如江陵工业园区和和宜城开发区都设立有管委会,为县(市)政府派出机构,宜城开发区已明确为副县级机构。点军工业园区未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工业园区、载电工业实验区、招商局和经济信息局四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襄樊深圳工业园为襄樊市和襄阳区共建,管理体制为“1+3模式”,即襄樊市在深圳工业园设立指挥部,指挥长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亲任;指挥部下设园区管委会,由市政府一名副秘书长担任管委会主任,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项目招商引资和落地过程中的有关事宜;成立园区筹资建设管理部,主要以襄樊市城投公司为主体投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成立拆迁安置部,拆迁安置责任主体为襄阳区人民政府,负责整个园区征地、拆迁和土地平整工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深圳工业园省里还没有正式批复,目前尚隶属于襄阳经济开发区,为“园中园”。四个园区领导班子职数配备不尽相同。江陵工业园区8名,其中书记兼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1名、副主任1名、纪委书记1名、全县公开招考挂职副主任4名(所有副职均享受正科级待遇),县招商局与园区管委会合并,县招商局局长兼任管委会副主任,对项目实行“招管分离”,其中,洽谈项目由招商局负责,签订土地合同由城投公司负责,签订项目投资合同由管委会负责;襄樊深圳工业园班子职数4名,一正三副;宜城经济开发区5名,书记、主任一肩挑,专职副书记1名、副主任3名。四个园区内设机构设置不尽相同。江陵工业园区设立“三办”:党政办、招商办、安商办;襄樊深圳工业园指挥部设拆迁安置部、规划设计部、工程管理部、财务部、综合管理部等部室,管委会设“三部”:招商部、综合部、财务部;宜城经济开发区设“三办”:党政办、投资发展办、社会事务办。四个园区干部编制和人员配备不尽相同。江陵工业园管委会配备有8个行政编制,加上原县招商局4个事业编制,合计编制12名,另外还从县直各部门抽调部分干部到园区挂职,园区工作人员共有20多人;襄樊深圳工业园编制10人,除班子成员外,其他人员均从襄阳区财政供养人员中选聘;宜城经济开发区定编10名,现有工作人员11名,其中班子成员5名,“三办”人员3名,临时聘用人员3人,其书记主任一肩挑明确为副县级,其他班子成员有正科级,也有副科级,“三办”主任明确为副科级干部。三是有一套创新的工作机制。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是园区建设的头等难事,四县(市区)立足实际,灵活政策,创新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江陵县政府在对农户征地补偿上,仍然执行的土地补偿政策(18100元/亩),乡镇、村为征地工作主体,补偿费由县财政拨付到乡镇后,乡镇直接足额发放到农户;拆迁基础工作由乡镇、村负责,“钉子户”由县政府组织力量拔,拆迁期间,县政府为“拔钉子”曾出警4次,每次出警包括公安、武警和相关执法部门人员近百人。襄阳区结合区情制定了操作性很强的拆迁安置实施方案,成立拆迁指挥部,由区委书记亲任政委、区长任指挥长;抽调国土、房管、公安、城管、园区及有关乡镇业务骨干,组建拆迁工作专班,与原单位工作脱钩;科学制定拆迁计划,切实做好被拆迁群众思想工作;在补偿安置上,着力体现“以人为本”,严格搞好被拆迁房屋和附作物锁定,严格按政策按现价评估、补偿,还建安置房本着“被拆迁户不另外出钱、区政府不贴钱”的原则,对每户被拆迁户的补偿款不足于支付标准还房面积价款的差额部分,由市建设投资经营公司负责解决;安置房面积按人均建筑面积33平方米的标准提供,此外,属独生子女家庭的,另增加33平方米,每户安置房总面积不低于70平方米,不高于198平方米;同时,为保障失地农户生活有一定经济来源,除为失地农民进行养老保险外,市里还负责为每户规划配建30平方米的商品房(门面房),实行“留地安置”;为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为村集体经济组织预留一定的发展工业的建设用地。广大拆迁户踊跃配合拆迁,仅,襄樊深圳工业园一期所涉及的505户房屋全部得到安全和谐顺利拆迁。
(三)做大做强是根本。展示园区形象、促进园区发展的核心在于项目。四县(市区)都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在项目引进门槛、税费优惠、协调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可以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在供地、审批费用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着眼长远,能够牺牲眼前利益,有力地支持了大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项目入园用地政策上,各地政策灵活,大胆创新,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如襄阳区对项目落户后的税收政策实行“免二减三”,即项目达产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可免缴两年,减缴三年;对园区以外的乡镇引进入园的项目,执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四六分成”。江陵县执行地价基准价3万元/亩,包括“六通一平”全部配套;对行政审批实行零收费,对事业性中介收费实行财政买单。宜城市通过税收分年返还,让利于企业:项目投产后,一是连续5年返还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40%,二是对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在企业投产后一次性返还到位,三是以奖励的方式返还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另外40%,用作对企业征地费用的补偿。同时,各个园区还十分注重科学发展,在招引项目上,力避以前“装进篮子都是菜”思想,提高项目入园标准,积极上优质项目,上精品项目,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旧路。
(四)优质服务是保障。优质的服务是加快园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四县(市区)在优化园区硬件环境的同时,十分注重创优工业园区软环境,坚持从具体的人和事抓起,以一流的服务亲商、安商。一是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项目(企业)制度。每名县级领导对所包的企业(项目)实行“三定、三包”,即定目标、定时限、定责任,包当年投入资金到位、包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包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到位,一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二是推行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实行“绿色通行证”制度,推行“荣誉市民证”制度,执行“收费明白卡”制度,推行“企业法人代表评议部门”制度等。三是推行“一站式”服务。对项目落户过程中的各项手续由行政服务中心或园区管委会全程代理;对项目业主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开通“服务超市”,不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和部门对接会议,面对面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承诺工作时限,真正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保姆式”优质服务,为入驻企业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三、几点建议
江陵、点军、襄阳、宜城四县(市区)发展工业园区的经验和做法,对**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为此,我们建议:
(一)统一思想,形成发展共识。发展工业园区是新形势下发展区域经济、实现**“经济强区”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比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园区建设要加油鼓劲,加压升温,强化力度,切实把园区建设作为**奋力崛起的重中之重和首位工作来抓。当前,要在领导力量、机构建设、工作落实上动真格、下真功,致力形成“谋园区、抓园区、建园区、兴园区”的浓厚氛围。同时,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区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对以往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规定进行集中整合,清理梳理,重新出台新意见。要把《意见》作为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明确园区职能责任,制定园区制度规章,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园区用地管理等方方面面予以确定,使园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二)结合实际,完善园区规划。鉴于杨家桥东片仪邦农贸物流城控制性详规的实施,国家现代林业**森工科技产业园落户和城市调规等因素,一是抓紧调整现有的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切实与市“一区三园”产业发展规划有机对接,重新完善界定园区产业功能分区。建议:按照产业集聚、项目集群的要求和园中办园的发展经验,将原规划的“一心五区”调整为“四大产业园”,即建材(森工)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孵化园和生态产业园,特别要建材(森工)产业园。力求与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规划定位一致,彰显园区特色。二是调整园区控制性总体规划。考虑到园区未来发展,现有的园区控制性总规,在空间上应予扩展。即,把襄荆高速公路以西的子陵铺镇幸福村三、四组,牌楼镇长岗村三组,牌楼镇新生村四组作为园区控制性区域预留。可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对上述三村四组的农民住宅建房集中性规划建设,保证园区未来发展用地。三是规范园区核心区域项目入园布局。严格按照产业功能分区引进项目入园,坚持入园项目科技含量、成长性、环保型和投资额度(亿元以上)四项原则,促进项目多而不滥。严把项目用地分类关口。鼓励投资额度较小的项目,根据行业特点进行联合选址,鼓励入园项目综合利用荒山、河流、堰塘和狭窄、落差大的不规则地块,鼓励入驻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设容积率。四是依托洋丰、宝源、众和等现有区内重点企业,一方面,支持企业在园区扩展裂变,另一方面,招引一批与其产业趋同的项目对接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三)配齐力量,健全园区机构。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园区建设的根本保证。就现实情况而言,**工业园管委会班子不健全、工作人员力量薄弱、人心不稳定(因大多属于抽调)、职责定位不明晰,迫切需要班子配齐,人员配强。要在全区范围内择优选配一批懂政策、有经验、善管理、事业心强、工作热情高的同志,充实园区管委会班子和工作人员队伍,对园区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区直各单位选调。同时,可以推行区直机关干部或选调生到园区挂职锻炼,使更多的同志熟悉掌握园区建设管理工作。要争取上级支持,加快完善园区内设机构。明确“三定”方案,界定各科室职能和岗位要求,实行定岗定责。根据外地做法,建议园区班子设“一正五副”,所有班子成员实化,主任、副主任不在兼职挂任。要将园区管委会工作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打造精干高效的园区管委会管理团队。
(四)创新方法,加快园区建设。当前,投入不足、征地困难等既有矛盾,是制约园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用创新的理念,借鉴外地经验,想方设法加以突破。一要突破投入的“瓶颈”。政府要尽可能地将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交通建设等各方面项目资金进行打捆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先用于园区建设。甚至可以超常规地周转部分预算内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省、市关心支持,利用现有政策,编报项目,赢得省、市有关项目和专项资金支持。对已确定的扶持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全额用于园区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加强城投公司职能,充实城投公司力量,将城投公司由挂靠财政局调整为直接隶属区政府的一个融资平台,工作职能以融资为主转为融资、建设并重,充分吸纳各类机构和民间资金投入园区建设。二要创造项目入园用地条件。要切实抓好土地收储。由园区或城投公司代表政府,对园区土地进行收储。考虑到资金因素,对收储土地可以分村、分区域、分地类进行,实行批次定价,一次性支付村及农民补偿,闭园管理,由城投公司统一进行场平。对被征地村,按征占规模,可预留100至200亩土地给村里办园中园,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尽快实现“项目满园”的目标,调整现有招商引资格局,实行招商与项目入园落户服务工作分离。招商局以外出引进洽谈项目为主;园区管委会除兼顾招商外,以承接项目落户服务为主,确保入园项目快引进、快签约、快动工、快投产、快见效。
(五)多措并举,优化发展环境。首先,在环境建设上要突出“园区优先”。要把园区作为**的“经济特区”来办,坚持做到三个“所有”:所有在园区的涉企检查活动,由园区管委会统一受理;所有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由管委会统一办理;所有审批手续办理直接由园区管委会负责。推行“收费明白卡”制度。对现有行政审批项目逐项清理,实行零收费,对事业性中介服务收费,积极协调中介机构,力争按下限收取。通过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园区企业安心生产、快速发展。逐步推行“安静生产日”活动,除安全事故、违纪违法行为外,未经区工业经济领导小组批准,行政机关一律不得到企业进行检查活动。其次,要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严禁有令不行、严禁办事拖拉、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态度刁蛮”。推行限时服务制和特事特办制等相关制度,形成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再次,要严肃查处违规的人和事。对园区的审批事项逐个审查“把脉”,集中会审、全面清理,对因环境问题导致投资业主和企业而拆资的人和事,要从严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六)整合力量,形成共建合力。要整合部门力量。重点关联部门如财政、国土、建管、公安、统计、区行政服务中心等要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其人员实行园区管委会和主管部门双重管理,双重领导,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办事效率。要整合镇村力量,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将新桥、长岗等村成建制划归园区管理,明确村服务和参与园区建设的职能与责任。(撰稿:张鹏)
中共**区委办公室**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共**区委宣传部主办
**区人民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第五篇:威海市教育局
威海市教育局
直属高中学校2012年选拔免费师范生公告
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威海市教育局直属高中学校(二中、三中、四中)公开选拔免费师范生。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职位和数量
威海市第二中学:地理1人、生物1人。
威海市第三中学:地理1人。
威海市第四中学:语文2人、数学3人、英语3人、历史2人、地理3人、生物2人、政治3人、物理2人、化学1人、信息技术1人。
二、报名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政治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
3、2012年毕业山东省生源免费师范生,省外生源免费师范生须取得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
三、选拔过程
(一)报名时间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3月29日上午12时前。有意者可将有关资料发至邮箱:wt8836@163.com进行网上报名,也可电话报名,报名电话:0631-5819520、***、***。
(二)资格审查
3月31日上午8:00至10:00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地点:威海市教育局政工科,须提交以下资料:
1、毕业院校出具的2012年毕业的免费师范生证明。
2、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户口本、身份证、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二级乙等以上)、英语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各科学业成绩等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3、证件复印件按以下顺序排列并钉好: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户口、身份证、免费师范生证明、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各科学业成绩等。
(三)试讲
时间:3月31日下午1:00。
地点:具体地点在资格审查时告知。
各专业按抽签顺序进行,每位30分钟独立备课时间,模拟讲课10分钟,试讲时应板书课程内容,使用普通话,英语专业须用英语,内容为高中现行教材,具体试讲课题由专业组在考生封闭后当场抽签确定。
四、体检和考察
根据试讲成绩,由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对报考人员进行体检和考察。体检标准参照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进行。
五、聘用及待遇
对公示无异议的人员,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备案后,办理聘用等相关手续,签定聘用合同。
六、名额如有空余,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师范类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