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海市图书馆
威海市图书馆:
威海市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后,威海市图书馆由县级馆升格为地级馆。1992年威海市政府决定在市文化中路重建新馆,1995年5800平方米新馆落成,即现在的图书馆,座落于文化中路(威海日报社西侧)。
威海市图书馆有职工25人,馆内设有办公室、编目部、成人阅览部、外借部、少儿部、地方文献部、参考咨询部、技术部和辅导部九大部门。威海市图书馆作为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借阅和信息咨询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我们坚持 “一切为了读者”的指导思想,利用丰富的馆藏,通过阅览、外借、课题检索、解答咨询、信息服务、举办展览、报告讲座等多种形式为读者服务。现有对外服务窗口9个,全年开放,节假日不休(每周五下午闭馆整理)。
经过半个世纪图书馆人的艰苦奋斗,威海市图书馆藏书规模日趋扩大,内容日趋丰富,特色日趋鲜明。截至2008年底,现馆藏文献已达到29万(册)件,其中基本书库12万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外借部文献34086种,78280册;儿童阅览室近30000册;地方文献3091 册;资料室10000册;古籍1571册。每年新订报纸、期刊600种,过期期刊和报纸全部装订成册入藏。
世纪之交,焕发勃勃生机的威海市图书馆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1年6月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始运行;2003年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威海支中心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威海分馆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揭牌仪式;2004年6月威海市图书馆网站开通;2007年文化共享工程培训中心建成,电子阅览室重新改造以全新面貌向读者开放。读者可在馆内的电子阅览室在线查询、阅读、下载50000多种的数字图书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平台提供的新农村网上图书馆、万方、维普数据库、龙源电子期刊、地方戏剧、影视作品等内容。
近年来,威海市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更新观念,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图书馆的发展。目前,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图书编目、借阅、书目信息查询、信息咨询服务实行计算机管理,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已建成,网上的查询、咨询、续借、预约等功能已初具规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完全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图书报刊文献借阅全面实行开架管理。对外建立2个分馆,经区皇冠社区分馆、环翠区文昌社区分馆,并在威海水警区、海警支队等设立10多处图书服务点。自去年以来馆内又增设了特殊教育阅览室、自修室、幼儿活动室、古籍保护中心,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方便了读者。
按照市政府的规划,威海市图书馆要重建2万多平米的新馆,那时图书馆将以其优雅的环境,优良的设施,优质的服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弘扬着人类璀灿的文明。它是我们每个公民终身的学校,它将让我们美好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它是信息时代的知识殿堂,为“人居威海、幸福威海”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登市图书馆:
始建于1956年4月15日,原址在清同治二年建成的丛氏家祠,1992年市委、市政府筹资300余万元,在市中心建起了3565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新馆按设计要求可藏书30—40万册。1993年10月新馆正式开馆,市委市政府为此拨10万元专款,为图书馆购置设备,同时每年拨6万元专款购置新书。1997年又拨专款10万元购置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全面实现现代化管理。现在文登市图书馆馆藏25.3万册(件),馆内设成人外借部、阅览部、儿童借阅部、采编部、参考咨询部、辅导部、读者服务部、老年阅览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办公室等部门。在编2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9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7人。
古籍藏书是文登市图书馆的一大特色。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居山东省县级图书馆之首。现有善本150余种,2200多册,其中经部10种,史部22种,子部29种,集部90种。有珍贵的稿本抄本。最早的刻本是明代永乐七年内府刻本《圣学心法》四卷。有69种善本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其中八种为孤本。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购买了影印本《四库全书》,1996年购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2002年又增购《续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古籍藏书已达4万册。
文登市图书馆自1986年以来,连续17年被文登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88年被威海市授予“图书馆工作先进单位”,1989年被山东省授予“先进图书馆”称号,1994年、1998年连续两次被文化部授予“全国一级图书馆”和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该馆编辑出版的《徐公谳词》一书,2002年获得华东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2003年又荣获威海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荣成市图书馆:
最早建于1922年,解放后正式建馆于1956年,1993年9月重建新馆,馆舍1500平方米,馆藏14万余册。现有工作人员3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7人,副研究馆员3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4人,199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二级图书馆。
该馆设有外借部、阅览部、采编部、辅导部、儿童阅览部、科技资料库,每周开馆时间60小时,拥有阅览座席260个,拥有持证读者1500人,年读者流通量在15万人左右,年图书流通量16万多册次。1989年购得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一套,1993年建立了科技资料库,2000年3月配齐图书馆业务专用计算机,为荣成市的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该馆坚持定期为老读者开展跟踪服务。为开发荣成文化旅游区、千里海疆文化长廊、国际海洋博览会等重大举措,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和科学依据。每年为读者解答咨询800余条。每年开展“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都有新内容、新形式。近年来,参与编撰的专著2部,在省级以上的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有26篇。每年举办一次基层图书管理员学习班,并义务帮助基层图书室购书、整书。
荣成市图书馆连续11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支部连续7年被机关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多次受到省文化厅、威海市文化局的表彰。
乳山市图书馆: 成立于 1975年10月,现座落于市政府大楼东,面积6700平方米,被文化部评为二级图书馆。全馆共有在编工作人员14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8人,中专5人,高中1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7人。馆内现有办公室、采编部、辅导部、参考咨询部、外借部、阅览部、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资料室等部门,现有微机10台,其业务工作已实行自动化管理。
目前,该图书馆总藏量为 10万册,年订购报刊210余种,现有持证读者2600余人,阅览座席200余个,年流通读者10万余人次,图书6万余册次,每周开放时间在56小时以上。
乳山图书馆馆连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多次被威海市文化局、劳动人事局评为先进集体,并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先进图书馆”称号。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创建于 1987 年,2003 年新馆建成使用。新馆大楼主体 12 层,总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楼内装有中央空调、自动消防、楼宇监测和电子屏幕等现代化设备。设有阅览座位近3000 个,信息检索点近1000 个。截至目前,已拥有中外文藏书 110余万册,报刊合订本 3万册,中外文期刊 2400 余种,报纸 130 余种。除印刷型书刊文献外,图书馆还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多达 60 余个 , 其中正式数据库 34 个。
从方便读者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出发,图书馆采取了全开架服务方式,实行借阅一体化管理,每周开放时间达 98 小时,节假日照常开馆。
近年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管理、书目查询等业务工作全部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
第二篇:威海市教育局
威海市教育局
直属高中学校2012年选拔免费师范生公告
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威海市教育局直属高中学校(二中、三中、四中)公开选拔免费师范生。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职位和数量
威海市第二中学:地理1人、生物1人。
威海市第三中学:地理1人。
威海市第四中学:语文2人、数学3人、英语3人、历史2人、地理3人、生物2人、政治3人、物理2人、化学1人、信息技术1人。
二、报名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政治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行端正,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
3、2012年毕业山东省生源免费师范生,省外生源免费师范生须取得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
三、选拔过程
(一)报名时间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3月29日上午12时前。有意者可将有关资料发至邮箱:wt8836@163.com进行网上报名,也可电话报名,报名电话:0631-5819520、***、***。
(二)资格审查
3月31日上午8:00至10:00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地点:威海市教育局政工科,须提交以下资料:
1、毕业院校出具的2012年毕业的免费师范生证明。
2、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户口本、身份证、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二级乙等以上)、英语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各科学业成绩等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3、证件复印件按以下顺序排列并钉好: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户口、身份证、免费师范生证明、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各科学业成绩等。
(三)试讲
时间:3月31日下午1:00。
地点:具体地点在资格审查时告知。
各专业按抽签顺序进行,每位30分钟独立备课时间,模拟讲课10分钟,试讲时应板书课程内容,使用普通话,英语专业须用英语,内容为高中现行教材,具体试讲课题由专业组在考生封闭后当场抽签确定。
四、体检和考察
根据试讲成绩,由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对报考人员进行体检和考察。体检标准参照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进行。
五、聘用及待遇
对公示无异议的人员,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备案后,办理聘用等相关手续,签定聘用合同。
六、名额如有空余,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师范类毕业生。
第三篇:威海市规定1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城市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
整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http://www.xiexiebang.com 威海房地产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09/11/4 10:49:24
威政办发〔2009〕132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威海市城市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
威海市城市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和容积率调整的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山东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山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规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威海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建设用地,调整使用性质和容积率的,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用地使用性质(简称“用地性质”),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的中类进行分类。本办法所称容积率,是指在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为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对符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符合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求的地下建筑物,如地下室、半地下室、配电室、各类泵(站)房、防灾减灾通道、地下通道等配套设施用房,其面积不计入计算容积率的范围;对地下空间作为商场等经营性用房的,其面积计入计算容积率的范围。
第四条 市规划部门负责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的规划管理工作。市监察部门负责对市规划部门履行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规划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 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出让或转让过程中,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确定的规划用地性质和容积率指标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容积率指标一般应取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最大值。
第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市规划部门确定的规划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指标进行开发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市规划部门确定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规划控制指标及其他规划强制性内容。第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调整规划用地性质或容积率:
(一)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调整或者修编,造成地块开发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二)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等原因,导致地块的建设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
(三)国家、省和市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申请调整规划用地性质或容积率,不得影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合法权益。
第八条 调整规划用地性质或容积率后的建设项目,应符合周围环境要求、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承载条件,且必须满足城建、消防、卫生、交通、文物保护等有关规定。
第九条 已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再调整容积率。建设单位在地块内有违法建设行为的,在对违法建设行为查处完毕之前,不允许调整规划用地性质或容积率。第十条 建设单位申请调整规划用地性质或容积率的,应当向市规划部门提交调整申请报告和调整后的用地规划设计方案(简称“调整方案”)。调整申请报告应包括建设用地基本情况、规划许可情况、调整用地性质或容积率的理由、调整幅度等有关内容。调整方案应包括调整前、调整后的用地总平面布局、建筑空间环境、与周围用地和建筑的关系等内容。
第十一条 申请调整用地性质或容积率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向市规划部门提交调整申请报告和调整方案后,经市规划部门集体研究同意受理的,由市规划部门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调整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技术论证,提出专家论证意见;不同意受理的,书面回复《不予规划行政许可决定书》。
(二)经专家论证同意调整的,由市规划部门组织对调整申请报告、调整方案和专家论证意见进行公示,必要时,可以组织听证,并形成公示或听证情况报告。
(三)市规划部门将调整申请报告、调整方案、专家论证意见、公示及听证情况报告、修改后的调整方案提交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四)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由市规划部门报市政府审批。
(五)市政府批准后,市规划部门根据市政府批准意见,办理有关规划许可变更手续。第十二条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不允许调整规划用地性质。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申请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可兼容用地性质范围之外调整用地性质,或申请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用地容积率指标范围之外调整容积率,经市政府批准调整的,应先组织对相关规划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规划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市规划部门按照市政府对用地性质或容积率调整的批准意见,办理有关规划许可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申请调整后的用地性质与规划用地性质属同一用地中类的,视同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可兼容用地性质。
第十五条 对已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合同中已经规定了容积率指标,但因历史原因或客观原因等无规划设计条件的,按土地出让合同确定容积率;土地出让合同中未确定容积率指标的,按已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容积率。
第十六条 市规划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会,应当根据项目情况确定专家的专业构成和数量,从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确定有关专家。论证意见要附专家名单和本人签名。专家与申请调整建设用地性质或容积率的建设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
第十七条 调整申请报告、调整方案和专家论证意见应在市规划部门网站、规划公示栏、建设用地周边进行公示,必要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公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可兼容用地性质范围之内调整建设用地性质,或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用地容积率指标范围之内调整容积率的,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可兼容用地性质范围之外调整建设用地性质,或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用地容积率指标范围之外调整容积率的,公示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第十八条 根据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举行听证的,按照《山东省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市规划部门对用地性质或容积率调整申请进行受理审查、专家论证、公示、听证的全过程和市规划委员会审议过程,应当允许有关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旁听。
第二十条 市规划部门应于办理规划条件、规划许可证件等有关规划许可变更手续后3个工作日内,将变更批准文件和载明变更内容的《规划许可变更情况告知书》抄送市国土资源、财政、建设等有关部门。
第二十一条 所有涉及用地性质或容积率调整的建设项目,其规划管理的有关内容必须依法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规划管理有关内容涉及保密要求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调整用地性质或容积率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持市规划部门核发的《规划许可变更情况告知书》,到市国土资源、财政、建设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 对经批准增加容积率的用地,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据《规划许可变更情况告知书》,对增加部分建筑面积,分不同情况补收土地出让金: 原属于“招拍挂方式”出让的,除工业用地外,对增加部分建筑面积,按现行评估单位楼面地价2倍的标准补交土地出让金;如现行评估单位楼面地价低于原出让单位楼面地价,按原出让单位楼面地价2倍的标准补交土地出让金。原属于协议出让的,除工业用地外,对增加部分建筑面积,按现行评估单位楼面地价2倍的标准补交土地出让金。工业用地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增加容积率的,可以不增收土地出让金。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
第二十四条 市财政部门依据《规划许可变更情况告知书》,对增加部分建筑面积,按2倍标准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第二十五条 建设用地降低约定容积率的,不予减退已缴纳的土地出让金。
第二十六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地块的用地性质或容积率规定未发生变化的,该地块用地性质或容积率只能调整一次。
第二十七条 市规划部门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应当保持用地性质和容积率指标的连续性、一致性,对同一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规划方案审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核定的容积率指标及相应的总建筑面积应当一致。分期开发建设的用地,各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面积总和,不得突破规划条件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容积率。
第二十八条 市规划部门进行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时,应依据审批的规划内容进行审核,特别是审查用地性质及用地范围内的总建筑面积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确定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和建筑面积。超出规划许可规定的,由市规划部门或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 超容积率建设行为未经处理的,市规划部门不应对违规工程继续办理规划手续。第三十条 涉及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规划调整的全部审查审批资料,应按照城建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向市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移交备查。
第三十一条 违规调整规划用地性质或容积率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或者其上级部门撤销其相关规划许可。
第三十二条 对规划部门工作人员不按规定调整用地性质或容积率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纠正;对在用地性质或容积率规划管理中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可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
第四篇:威海市工业园考察报告
威海市工业园考察报告
威海市工业园是由威海市政府重点规划、投资建设和管理的新型工业区,是威海市着力打造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是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
一、设立威海市工业园的起因和主要任务。
(一)起因。一是从工业发展的角度看,必须集中建设一处高水平的产业园区,以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彻底解决威海市工业“群山无峰”的问题;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威海市建设“三大基地”,需要把市区的工业企业转移出来,让出宝贵的海岸带资源,工业园就是这些企业的承接平台;三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威海市工业园地处威海与文登之间,有利于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加快一体化“大威海”的建设进程;四是从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此地农耕地相对较少,多为山坡地、杂地,地价相对便宜,人口相对稀少,征地相对比较容易,而交通又十分便利,比较适合建设工业园区。
(二)主要任务。为市区骨干企业膨胀提供平台;承接国内外大的产业项目;打造威海制造业聚集区;加快威海市区与文登城区的对接。
二、威海市工业园的初步框架
(一)规划框架。工业园总控制面积92平方公里(包括整个草庙子镇以及苘山镇部分区域),可建设用地8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52平方公里。园区采用组团式布局,规划了一个中心区、两条轴线、三个功能组团。中心区地处高速公路与快速路主干线的交汇处,主要建设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设施;两条轴线是南北方向的威乳高速公路和东西方向的快速路主干线;在北部高速公路两侧布臵两大工业组团,设有各类特色产业区;南部规划一个以清洁工业、体育公园及特色旅游设施为主的综合组团。
(二)机构框架。市工业园管委会为市政府直属的财政全额拨款的正县(处)级事业单位,编制20人,内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财务审计局。
(三)运行框架。围绕一切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突出打造一流制造业平台,营造最适宜投资的环境,运行最有效的运行机制。威海市政府成立工业园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对外开放、规划建设、工业的副市长皆为副组长,市外经贸局、经济合作局、发改委、经贸委、建委、规划局、交通局、财政局、环保局、国税、地税、水务集团、港华公司、国资公司等19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围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管理等环节承担任务,全面投入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定期联席会议、不定期的专题会议制度保障了威海市能解决的问题可随时解决。投资项目行政许可手续全部在威海市行政审批中心办理,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工业园项目代办中心、项目办理绿色通道等机构和机制,真正做到了园区项目“只要你来干,手续我来办”的政府承诺。工业园区内的社会、农村等事务主要由园区驻地的环翠区(县级)、草苗子镇两级党委、政府承担。
新型机制的优势是:(1)实现了威海市政府资源的整合,集威海之力专门打造园区。(2)优化了园区建设的多方资源,加快了建设速度。(3)可通过多渠道招商推介,高标准择商引资。(4)营造了全方位的服务管理环境。
三、威海市工业园发展现状
虽然工业园正式破土动工仅18个月,但管委会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打破常规,锐意进取,实现了园区建设的良好开局和较大突破,并且以低廉的成本,创造了较快的速度和较好的质量,初步打造起了现代化工业园区的雏形。
(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速度推进,迅速突破了配套设施滞后的“瓶颈”。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近8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60%以上)。共新建道路40公里,初步形成了“主干线相通、次干线相连、支路线相接”的快捷路网。累计敷设各种地下管线250公里,实现了供水主管道与园区管网的对接,完成了污水处理厂的规划选址,架设供电线路近10公里,引进供热公司,北部近30平方公里的建设区域,初步实现了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热力、通信、有线、宽带、场地平整等“十通一平”。
(二)产业项目纷纷集聚。工业园按照“吸引大项目、培植大企业、集聚大产业”的工作思路,严把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四道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先进制造业项目、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市区骨干企业膨胀和国际产业转移项目,提高了项目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按照“跟踪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原则,对在谈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千方百计地促其快签约、快落地、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对在建项目实行特事特办,逐一列出进度计划,跟踪调度落实,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
特别是2006年,工业园根据招商引资面临的新形势,抢抓台资转移的重大机遇,果断转移主攻方向,在紧盯韩国、日本不放的同时,集中更大精力突破台资。2006年6月,省台办批准同意在威海市工业园内设立“山东省(威海)台湾工业园”,这是省内唯一由省政府批准、地级市政府直接投资开发的台湾工业园。台湾园规划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精密机件、电子制品、日用制品、新型材料等制造业项目。目前已引进台资企业8家,总投资30多亿元,其中4家已经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工业园引进项目总数达到52个,总投资190多亿元(其中外资4.1亿美元),平均单体投资3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37.3亿元,有3家企业列入“863”计划(拓展、中大、蓝星),7家企业投产(蓝星、新笛谱、六毛、威建、金泓、佰昊、体育公园)。有43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新项目18个,续建项目25个,开工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完工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9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65亿元,07年计划完成投资5.8亿元,一季度有7个项目已经开工,完成投资1.2亿元,开工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三)注重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工业园不仅在园区建设、规划、招商等问题上注重和谐科学发展,而且在征收土地后如何给当地农民补偿、如何安排农民就业等涉农问题上也十分注重和谐发展,工业园管委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把想干事与会干事、干成事与不误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开发建设与社会稳定的双赢。
主要做法是:一是扎实细致地实施土地征收,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的补偿;二是严格控制补偿费的使用,认真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就业等实际问题,帮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引导村集体建设标准厂房,创造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四是妥善实施搬迁安臵,规划建设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的首个安居工程——正棋花园,可安臵4000多户失地农户,首批住户将于2007年6月份入住,真正当地广大群众共享园区发展带来的实惠;五是工业园税收实行属地管理,工业园区域内企业税收增长部分,由威海市和环翠区财政按5:5的比例分成,其他市区引进的进园项目,形成的地方税收由市、环翠区和引进市(开发区)财政按2.5:2.5:5的比例分成。其中,市内整体搬迁企业形成的税收,企业原所在市区(开发区)财政保留基数,增长部分按上述比例分成,基本解决了因企业转移等原因而造成各方利益不平衡问题,为企业及时转移减少了阻力。
四、工业园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配合好威乳高速、202省道、天然气管道、污水处理厂、110千伏变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另外集中力量抓好园区内部路网建设,“十一”前,把“十通一平”的区域拓展到40平方公里。
(二)项目招商方面。不仅要看项目建成后形成的生产总值,还要看纳税、节地、节能、排污等情况。对新上项目,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投资率和产出率作为重要指标,做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今年招商工作目标是力争新引进项目25个,投产20个,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以上。
(三)优化投资环境方面。一是软环境方面继续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最大限度地加快项目实施进程,促使项目快建成、快见效。二是硬环境方面首先加快南部休闲产业区的开发,重点抓好天籁温泉度假村和乡海温泉度假村建设,打造温泉休闲品牌,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其次是启动园区的中心商务区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商务配套功能。
五、威海市工业园建设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管理模式。从经济学上讲,园区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植于当地的文化、经济背景和体制背景,具有不同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
政府直接运作型。大多分布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我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协作管治型。以美国硅谷为代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高科技园区的管理。
公司运作型。以新加坡工业区为代表。
威海市政府就是运用的政府直接运作型。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实事求是、合理有效的。
(二)组织机构。威海市工业园管委权限较大,层次较少,人员精干,效率较高。也就是说组织机构拥有对园区事务做出自主决策的权力,从事决策与执行决策的层次很精简,办事人员精明强干,行政工作效率高。
(三)生产效率、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威海工业园区建设中,重视处理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注意满足园区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对土地特 别是农地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为长期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现在个别地方办工业园区,片面追求“形象”,以大为好,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必须从统筹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土地等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实行世界上最严厉的土地管理制度。威海工业园区落户的大多数是在本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技术先进,产业层次高,每亩投入不低于300万元,生产值在500万元人民币左右,土地的产出率高。工业园严格禁止有污染企业进入园区,建成后的工业园区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示范区。
(四)规划建设运作中的政企利益。从政府角度看,希望占据市区或市郊海岸线的企业能迁到远离市区、让出海岸线,从而美化环境,打造旅游品牌城市。从企业角度看,恰好赶上威海房地产升温,企业搬迁恰好可腾出市区或海岸线的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企业趁此不仅可以还清银行债务,还可以借机赚得企业膨胀所需资金。政府可利用新收缴的土地出让金加大对工业园的建设投入。因此,经科学论证后决定规划建设的威海市工业园,实现了政企双赢,收到了好的效果。
(五)管理体制与建设机制。对工业园区到底应该怎么管理,各国有不同的做法。但总起来看,减少政府对园区事务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形成统一的专门性管理机构,对各类工业园区实行统一管理,避免规划难统一、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情况,形成整体合力。威海工业园区管委的职能主要是在宏观上对工业园区的整个建设与发展作出规划,建设土地的审批主要集中到市甚至省级以上政府,打大减少了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成本。
六、加快威海市工业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各项规划要更超前、更科学。威海市工业园必须进一步高起点制订好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分期建设详细规划,在进一步明确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各个专项规划。规划是联系理想和现实的桥梁纽带,园区的规划水平决定了园区建设的档次。工业园管委应对现已入园或将要入园的产业作深入调查研究,选择目前规模较大、前景较好、产业升级趋势较明显的块状经济作为重点,研究明确核心区块的地域位臵、人才、科技、信息等支撑体系的承载乡镇、龙头企业及其重点产业的目标选择等等,并组织必要的论证、评估,视条件成熟程度,逐个发展,避免大呼隆,一哄而上。要留足未来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的发展空间,做到原则上能满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园区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工业园的基本要求。没有承载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项目就是空中楼阁。在配套项目的建设上,一定要处理好客观需求和适度超前的关系,处理好建设规模和利用效率的关系,处理好自我完善和资源共享的关系。在资金的筹措上,除了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外,积极运用市场规律,募集到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开辟多元化投资新路子。
(三)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威海市工业园建设要借助优化城市建设布局,鼓励老企业“退二进三”,促进威海市区与文登城区对接的机会,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要加速日韩等大外资项目向园区集聚,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园区产业化、产业聚集化,使威海市工业园真正成为利用外资的示范区和承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四)不懈地优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更是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威海市工业园要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准。服务不仅包括对入园企业提供快捷的服务,及时为其立项、建设,促成投产,同时,在企业投产后更要进行跟踪服务,定期走访,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优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降低区内企业经营成本和提升专业化园区自身水平的关键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
(五)拓宽招商引资领域。目前跨国资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吸引跨国资本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建议:一是拓宽招商的产业领域。在新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伴随加工制造业项目的转移,服务外包和为制造业提供支持的服务产业成为招商的重要内容。二是扩宽同一产业不同的招商层面。资本转移,直接推动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研发环节的转移,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地区总部和区域营运中心设向海外。在今后的几年,这个速度会更快。要抓住机遇,组织招商队伍走出去,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委托国内外知名的招商机构,实行中介招商;优化投资环境,使企业增资扩产,吸引相关配套产业,达到以商引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行网上招商;在实行立体化招商时,必须注意做好威海市工业园的形象设计和宣传,增强其知名度和吸引力。
(六)加快园内企业优化组合、转型升级。建设威海市工业园并不是对原市区企业的简单搬迁、集聚。入园企业不仅要在设备更新等方面要有较大投入,同时在产品开发、出口创汇、技术创新、质量保证等方面也要构建新的框架,从而使我市的优势产业在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通过对入园企业在土地价格、税费减免、融资、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升级创造条件。同时,威海市工业园要为园区企业创建更为有利的条件,促进与之相关联的原材料、设备配件、产品销售市场的建设与升级。要积极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升园区的产业水平。从政策导向上立足于产业升级,尽快组建科技研发中心,对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集中引导、支持和攻关,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促进园区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七)创新理念,打造园区品牌。一是牢固树立开放的理念。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要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园区绝不能“划地为牢”、自我封闭,必须加强与外部的动态联系,参加全球资源配臵和市场竞争,实现资本、人才、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为适应企业信息化浪潮,要加强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带动园区企业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此外,品牌即竞争力,园区管理需要逐步探索入园企业共建品牌的路子,采用合资、合作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
(八)降低政府承担的投资风险。威海市工业园的开发是由政府主导,进行规划、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承担了较大的投资风险。可以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逐步将工业园建设由初期启动开发的政府行为转化为后期管理经营的市场行为,降低政府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九)避免行政体制复归。“管委会”政府行使园区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在初期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工业园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增加,人口增多,会带来社会治安管理、工人子女教育、文化、卫生等一系列的社会事务需要处理。工业园管委是否会变成一级政府,象较早设立的开发区那样,出现机构繁杂、人浮于事、负担过重等问题,甚至出现体制复归,重新导致管委行政效率低下,值得我们关注。因此,认真抓好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巩固已有成果,总结典型经验,努力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是保持开发区长久活力的关键。
(十)把“大威海”城市化进程和威海市工业园建设结合起来。威海市工业园的发展思路与“大威海”城市化战略是相对应的。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工业园的功能也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城市化的集聚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工业园来实现。近年来,威海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与各地产业迅速发展以及专业园区的兴建是分不开的。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城市化的实质是由工业化引起的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具有同根共源性。专业化产业的集聚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威海市工业园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就成为我市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城市也是人才、知识、信息的集聚地,这为工业园区的发展、创新氛围的营造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把威海市工业园的空间布局纳入“大威海”城市发展体系,我市的城市化和威海市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第五篇:2012年威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威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4月15日在威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威海市代市长 张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威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第十五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8年本届政府组成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道,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可喜成就。
———稳增长、提质量取得新成效。全市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1375.5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11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6.4亿元,年均增长13.6%;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4.3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比重由9.3:58.2:32.5调整为8.1:54:37.9;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3.6%,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惠民生、促和谐取得新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1.6%和12.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四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民生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财政民生投入占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2%,年均增长29%。扶持4127人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8.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实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适龄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2%。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66.7%、30%和166.7%。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45.7%。社会 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20%和65%,荣获“中国爱心城市”称号。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校舍、校园、校车安全工程,强化素质教育,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中心城区77个城中村实现整体拆迁改造。新建改造农村住房19.1万户。提供经济适用房7480套、公共租赁房3736套、廉租住房556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809户,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19.7%。
(二)强化产业培植,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制定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六大基地,统筹发展涉海产业,造船完工量达到143.8万载重吨,增长3.9倍;港口吞吐量达到5501万吨,年均增长14.7%;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18亿元,年均增长8.7%。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打造“威海刺参”等特色品牌,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19个,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被评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实施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建设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连续四年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建立13个产学研战略联盟,创建8家国家级、75家省级企业创新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24%和29.9%;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4件,三角、威高、金猴3家企业获得省长质量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248亿元,年均增长14.8%。实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行动,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打响“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引进永旺、乐天、银座、苏宁、天虹等大型商贸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5%,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4%,高于生产总值增幅2.4个百分点。实施保护中小企业发展行动,采取促进银企合作、设立科技支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金融机构等方式,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银行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7%。5家企业实现上市。个体私营企业由7.4万户增加到11.1万户。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51家增加到76家,过50亿元的由2家增加到6家。三角、威高、家家悦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缴纳税收过亿元的企业由11家增加到23家,威高集团突破10亿元。
(三)强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取消行政收费项目263个,争取降低工商业用电价格,切实为企业减负让利。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调整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 2 理体制。推进集体林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行动,出台支持小城镇建设、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等意见,完善城市社区、公交运营等管理体制。强化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引进美敦力、史丹利、法液空、希斯庄明、华润、雨润、神飞、中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实际到账外资23.6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3%。创建船舶、海产品两个国家级出口基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9.2亿美元,年均增长12.1%。
(四)强化生态建设,资源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健全土地、海域、海岸线、山体等资源的管理机制,推动各类资源统筹保护利用。实施城乡河道、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建立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建成56处镇级、23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环境考核保持全省第一。实施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绿化工程,成片造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集中治理道路破损、停车秩序、散流物体运输、建筑垃圾、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违章建筑等市民关心的问题,完成8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市。
(五)强化区域统筹,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启动“两城两区”建设,威海工业新区快速崛起,石岛管理区健康发展,南海新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点海洋经济新区。高区科技新城、经区临港产业园、环翠区五渚河流域生态休闲度假区、双岛湾生态科技新城加快建设。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各中心镇的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8.5%。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石岛湾核电站、胶东调水列入国家重点工程,完成358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长会口跨海大桥,改造升级干线公路480公里、农村公路990公里。在全国率先开通中韩陆海联运业务,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威海港新港泊位等级达到10万吨。建成机场国际航站楼,新开通7条航线,旅客吞吐量由60万人次增加到93万人次。铁路客运量由219万人次增加到309万人次。中心城区实施宝泉广场、金线顶、环翠楼公园、江家寨立交桥等重点工程,新建改造城市道路90条,整治河道17条,文化艺术中心等公益设施投入使用,衡量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的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六)强化社会建设,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威海”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制度、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3 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刘公岛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成功举办国际人居节、霍比帆船世界锦标赛、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赛、接收台湾长鬃山羊和梅花鹿等重要活动。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广播电视、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史志、气象和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完成对口援川、援青等帮扶任务,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连续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各位代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实施市县镇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群众的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878件,办复率达到100%。强化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完善电子监察网络,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机关作风有新转变。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社情民意调查,倾听群众呼声,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连续四年位居第一。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份成果都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威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相对偏低,财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海洋产业的深度广度挖掘不够,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兴产业发展有待突破;外资来源不够多元化,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大企业数量少,中小企业活力不足,实体经济的基础还不够坚实;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还不够强;交通、人才等瓶颈制约还比较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不够快;民生领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标准不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进则满的观念有待转变,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还不同程度地 4 存在。我们一定正视矛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设想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都为我市今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应对挑战、化解危机、破解难题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按照市十四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结合“十二五”规划,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危机意识,树立赶超思想,激发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坚持民生为重、改革推动、开放引领,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扩内需、稳增长,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市文明和谐,在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力争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翻番,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5%,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区域生活品质、城乡文明程度、社会管理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一)坚持产业强市。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快培育更具特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52:43.5,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强化蓝色产业的优势地位。坚持陆海统筹,大力发展现代渔业、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进一步打响“威海海珍品”系列品牌,建成北方重要的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基地和交易集散中心,将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设成为船舶工业科技创新基地。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落实渔业、果业、畜牧业三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提高 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强化工业的主体地位。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纺织服装4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巩固壮大骨干企业,新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14家、过100亿元的7家。强化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鼓励发展服务业新型业态,重点发展金融、会展、文化、旅游休闲、商贸物流、商务服务产业,突破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加快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新增8家4A级以上景区、6家五星级酒店。中心城区建成宝泉广场、高新商贸广场、乐天世纪广场、九龙城等重点工程,商业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华润中心、绿轴商务金融中心。引进培育带动力强的服务业大项目,扶持重点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
(二)坚持科教兴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强化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更加注重发挥创新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建设,依托企业再创建5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成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制订专利扶持政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明显提升。强化教育基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根据产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加强与山大、哈工大校地共建,支持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异地扩建,促进威海职业学院突出特色、内涵发展,加快建设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提高各类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全力破解制约威海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和奖励政策,营造人才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统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
(三)坚持生态立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国家生态市,进一步打响“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实施最严格的规划控制制度。设立“产业红线”,任何项目都要以环保约束为条件,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扩张,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实施最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持续降低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6%、8%、13%和15.5%。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5%。实施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严格保护、规范管理、集约利用的导向,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力争使每一寸土地、每一段岸线、每一片海域、每一块林地、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四)坚持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开放的思路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再造服务流程。加强市场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城市经营水平。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的统一规范管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项目引进和建设,切实提高投资强度。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坚持区域带动。强化规划引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由注重规模速度向注重内涵质量转变。完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思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以中心城区为枢纽,以东西拓展、向南延伸为两轴,集中培育两条产业隆起带;沿千公里海岸线,将中心城区、三市城区、沿海城镇串连成线,形成组团发展的城镇群,构建一体发展新格局。推进城市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构建精细化城市管理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双岛湾生态科技新城,适时启动城市东部新区规划建设。环翠区、高区、经区要提升现代服务 7 业发展水平,打造相对集中的金融、商务、商贸聚集区和科技服务区。荣成、文登、乳山既要注重外延扩张,更要注重内涵发展,勇于赶超先进,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强化园区建设,增强产业承载和聚集功能。推动高区、经区深化“二次创业”,实现提速增效;力争出口加工区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强力推进工业新区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板块;扶持南海新区尽快崛起,促进生态、生产、生活共融,建设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培植威海发展的新增长极;引导各类园区突出特色,打造支撑有力的开放窗口、创新高地、项目聚集区。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完成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设,推进桃威铁路资产重组。实施荣威、文莱、烟海高速乳山段等高速大通道项目,抓好重点港口疏港公路建设,全线贯通滨海旅游景观公路,基本完成“九纵三横一环”干线公路建设。科学确定港口发展定位,强化资源整合与战略合作,抓好威海新港、石岛港、南海新港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园区。推动机场改扩建,优化航线航班网络。围绕城际铁路威海站和威海北站建成两大综合性交通枢纽。规划论证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体系。实施泊于水库、智能电网、供排水、燃气设施等建设改造工程,打造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六)坚持民生为重。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普惠型公共财政体系,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实现各项社会保险跨区域、跨险种转移接续,努力让人人享有充分的社会保障。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老年人得到更多关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网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让群众看病更方便、负担更轻。构建更加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性住房1.8万套,努力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实施1152个村的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让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的均等化服务。全面完成中心城区1500万平方米的老旧居民住宅节能改造。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努力让群众享受更加便利的综合服务。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新增节 8 能环保型公交车300辆,优化公交场站布局,提高建成区公交线网覆盖率,努力让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努力让群众更有安全感。及时了解和回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做好困难群体和低保边缘家庭的帮扶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七)坚持文化繁荣。以文化为城市灵魂、文明为城市追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文明城市、文明行业、乡村文明行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文化大院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的全覆盖,让群众享受更多文化福利。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打造一批优势文化产业基地,培植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坚持传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强化城市品牌营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彰显城市文化风采,培育特色城市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各位代表!人民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一定牢记责任,不辱使命,坚持依法行政,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力量,规范政府行为,增强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谋划新发展,寻求新突破;坚持逆向切入,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勇于担当,敢于碰硬,不回避矛盾,不掩饰问题,不畏惧困难;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韧劲、为民造福的干劲,以脚踏实地的工作,创造出经得起群众考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三、2012年政府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年。我们一定认清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做好应对更大困难的准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全面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动改革创新,竭尽全力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 9 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下降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下降3%。
(一)突出战略重点,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落实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做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涉及我市的5大领域65项具体工作,设立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推进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和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促进各类要素集聚。
加强蓝色经济园区建设。落实加快推进南海新区跨越发展的政策,调整园区规划,找准产业定位,为尽快实现突破打好基础。推进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建设。做好省级海洋特色经济园区和大乳山国家海洋公园的申报工作。推进威海港战略合作和规划建设,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投入使用;扩大中韩陆海联运业务,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2%。
推进蓝色产业发展。制订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出台促进水产种苗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扶持30家龙头企业、100家成长型渔业企业发展,提高海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强渔船管理,争取已申报的141艘远洋渔船尽快获批。支持船舶配套企业发展,加强高附加值船型开发,帮助企业化解市场风险。强化海洋科技开发,规划荣成海洋生物产业园,推进传统临海、涉海产业改造升级。
(二)突出创新驱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强化科技兴农,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建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切实落实惠农政策,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推动农超对接,新建超市直供基地3万亩。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快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13万亩。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
调整振兴工业经济。健全经济运行监测调控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保障工业生产经营稳定,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1%。研究制定促进工业转型 10 升级和第二轮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推动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突破发展,增强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健全煤电油运保障机制,切实保证市场供应。强化战略合作,促进优势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攀亲结缘,引进战略投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优势品牌和优秀人才,培植行业领军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全年完成新产品开发1500项。强化项目带动,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好100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年内完成投资430亿元。强化优势产业集群培植,支持发展关联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施电子商务“十百千”计划,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实施质量振兴、品牌带动战略,新增省级以上品牌26个。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40条政策和各项推进机制,抓好环翠区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引导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家庭和农村服务业。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设社区连锁超市和便民服务设施,全市新增商业面积97.6万平方米。办好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渔具博览会、海峡两岸海洋食品展销会等展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加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实施11个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启动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做好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管理,优化旅游整体环境,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15%。
各位代表!科技和人才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今年我市连续第五年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重点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产学研合作,创建全国蓝火计划试点城市和中国高校威海技术转移中心,启动企业产学研战略合作特聘专家资助计划,全年签署实质性产学研合作项目60个以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孵化器建设,创建8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扩大科技支行试点,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试点工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用好用活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4800件。组织实施国外引智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各类人才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让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加快与产业结合。
(三)突出招商引资,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调整充实专业招商机构,提升专业招商队伍水平。坚持内资、外资并重,建立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组织好20个境内外重点招商活动,优化外资来源结构。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强化以商招商、定向招商、配套招商和集群式招商。依据产业规划确定招商引资导向,制订制造业和服务业招商指南,健全招商选资综合评价体系,优化资金投向。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推进外资并购、加大增资扩股、推动境外上市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优化招商服务,健全更加周到的全过程服务机制。完善招商引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考核真实投资强度,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各市区、经济园区是招商引资的主要力量,必须结合各自产业实际强力推进,力争招商项目规模和质量都取得新突破。
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健全跟踪服务和督查机制,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实行闭环全过程服务,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及时落地,各类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尽快投产见效。今年实施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年计划投资318亿元,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企业多上项目、上好项目,促进投资规模稳定增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组织好重点经贸展销活动,巩固扩大出口市场份额。抓好国家级出口基地建设和省级出口基地创建工作。调整优化贸易结构,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一般贸易比重,提高加工贸易档次和水平。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资源进口。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
各位代表!对外开放是威海的出路所在,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现阶段发展十分关键的大事,必须不遗余力地加快推进。我们要全力强化这项工作,切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打好招商攻坚战,为威海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四)突出机制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健全财税管理体制。牢固树立健康财政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深化社会综合治税,加大信息管税力度,保证财税总量稳定增长、财税结构稳步优化。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健全服务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力争年末信贷增长超过13%。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和支付环境建设,全面推行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加强金融风险控制,确保金融稳定。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资源,引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利用债券、票据、私募基金等方式多渠道融通资金。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分领域组建规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探索经营城市的有效途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完善资产公开处置规程,切实规范公共资产管理。健全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完善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签约履约行为的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价格改革。落实价格调控政策,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疏导部分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矛盾。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强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及监管体制等领域的综合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制度保障。
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做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制订完善机构编制、财政管理、人事制度等配套政策。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全民创业环境。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个36条,出台支持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四项计划”,打好支持各类企业发展的“组合拳”。调整现行涉企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强化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落实创业扶持政策,调动和保护大学生、归国留学人员、个体工商业主等创业活跃群体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更多的人在威海实现创业梦想。
(五)突出生态建设,严格保护资源环境
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海岸线控制和集中集约用海制度,严格控制填海项目,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取水、破坏山体、非法采砂、私搭乱建等行为。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依法解决批而未供、供而不建问题。健全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提高中水回用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守“产业红线”,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用能管理,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持续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工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工程、燃煤锅炉和燃油机动车改用天然气工程;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强自动化环境安全防控平台建设,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
优化生态环境。加强城乡水源地保护,实施重要水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塘坝整治、河道治理和沿海防潮堤工程建设,构建更加安全的水生态环境。规范处置有害固体废弃物,做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工作。强化工业垃圾和餐厨垃圾回收处置管理。加强湿地保护,抓好水土流失区、破损山体及海域海岛海岸带的生态修复,推进荒山、水系、道路绿化,提高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控能力,成片造林7.5万亩。
各位代表!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威海的宝贵财富。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是全市人民的共识。我们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给子孙留遗憾,不给自己留骂名,努力使威海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
(六)突出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做好城乡统筹规划、产业园区配套设施规划、中心城区建筑形象引导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心城区组织实施30项城建重点工程,宝泉广场、环翠楼公园、江家寨立交桥等8项重点工程主体完工;研究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细则和考评办法,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提升次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协调推进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市级扩权强镇试点工作。
大力发展公用事业。健全公用事业单位的融资机制、运营管理机制和政府支持机制,不断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地下空间规划利用,搞好城市路网和公共 14 停车场建设,中心城区修建城市道路30条,逐步缓解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加大对城市公交的财政支持力度,更新30辆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增加公交线路和营运车辆,改善群众乘车环境。抓好燃气热力配套管网建设,完成供热计量和建筑节能改造60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12项输变电工程建设,完善城乡电网结构。
开展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做好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试点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新建和改造511公里连村路。完成20项国省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工程。深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完成365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城市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户外广告、室外摊点、违章建筑、工地扬尘、噪音污染等方面的整治力度。加强物业管理,规范房屋租赁行为。推进旧居民区综合治理,改善居住环境。
(七)突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围绕《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加强基础工作,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化。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征信系统。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威海图书馆新馆、群众艺术馆新馆。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加大对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促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加强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做好“十艺节”相关筹备工作。加强“老洋房”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大力振兴文化产业。完善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互动融合,支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动漫等产业发展。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等平台建设,引进培植骨干文化企业,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举办亚太霍比帆船锦标赛暨黄海国际帆船赛、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文化市场规范化建设工程,健全文化市场综合管理机制。按时完成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创 15 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制度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八)突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扩大就业。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帮助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和退役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组织实施各类就业培训项目,推进素质就业。继续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基准线。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坚决依法查处拖欠职工工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大病医疗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员分别新增1万人。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财政保障的高龄补贴制度。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增长10%以上。建立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8.5%。实施学生素质提高工程,建设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积极培育体育、艺术、科技等特色学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政府主导,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比例提高到55%,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新建4个中等职业教育市级示范实训基地。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在全省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推进校车国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校车运营新模式,筑牢学生的平安防线。
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镇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加强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工作,诊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85%。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第三方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范围。重视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针对不 16 同收入群体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保障性住房,年内提供经济适用房600套,建设公共租赁房3000套,努力使低收入家庭住得上房、租得起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威海”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探索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强化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责任,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推行信用档案制度,强化环节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提高抽检率,严肃查处食品安全事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充分发挥信访、仲裁、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抓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打击走私等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和对口支援工作。
各位代表!惠民生、促和谐,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我们一定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贴近群众的需要来谋划工作,倾听群众的呼声来改进工作,尊重群众的意愿来推动工作,多做暖人心、得民心的实事,使政府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各级政府和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对人民群众抱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转作风、重规范、提效能”的要求,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加快推进制度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行为规范、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人民满意政府。
(一)依法行政,努力打造法治政府。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扎实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进一步理顺政府的议事程序和办事规则,促进政府运转更加规范有序。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情况通报等制度,加强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跟踪问效。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扩大群众参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 17 工作透明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按照职权法定、程序合法的要求,依法公开部门职责、执法依据和办事程序,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减少行政执法的随意性。健全督查督办制度,完善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责任追究,健全“决必行、行必果”的工作落实机制。做好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独立于执法部门之外的投诉受理机制,让企业和群众受了委屈有地方说理,让滥用权力者得到应有的惩处。
(二)为民务实,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从群众利益出发谋划推动工作。充分利用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行风热线、社情民意调查等互动平台,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努力做到民有所求、政有所应。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推行审批流程再造,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上审批系统,扩大网上办事范围。在重点社区和村居设立便民服务点,方便群众办事。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全面理顺办事流程,尽量避免企业和群众“两头跑”。切实转变作风,以治庸强素质,以治懒提效能,以治散正风气,严肃整治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让企业和群众不托人也能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
(三)从严治政,努力打造廉洁政府。坚决执行市委的决策部署,依法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审计、监察等内部监督,让行政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电子监察等科技防腐手段,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政风行风建设。坚持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会议、节庆活动经费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规模和比例。大力推进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打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以良好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各位代表!人民政府以人民为重,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是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将忠诚履职、积极践诺,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有所作为、群众信赖、经得起考验的政府,给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 18 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务实奋进转型跨越,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