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规划

时间:2019-05-14 04: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工业园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工业园规划》。

第一篇:苏州工业园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

1994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0年,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围绕“争先率先、聚焦转型、突出创新、改善民生”工作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亮点增多、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8亿美元,其中出口343亿美元,分别增长44%、42.1%;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

今年以来,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进二次创业,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1-5月,全区实现工业产值1688亿元,同比增长19%;新增注册外资18.9亿美元,增长55.7%;进出口总额318.3亿美元,增长8.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2亿元,增长23.8%;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亿元,增长20.1%。

近年来园区发展有以下特点:

1、转型发展初显成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纳米产业双倍增、金融三年翻番、金鸡湖双百人才、文化繁荣“八大计划”,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五大新兴产业(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居全市第一位;纳米技术及相关产业品牌初步打响,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均超1/3,获得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融合通信科技产业园”等称号。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择商选资”战略,8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38个项目,欧美项目占比达55%;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18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2010年分别达到33.7%和60.4%。集约发展水平领先,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万元GDP能耗为0.327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数居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突出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创新资源日益丰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约0.3个百分点、2010年达4.4%,在建和建成的科技载体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形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苏州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等创新集群加快建设。创新功能持续增强,建成了IC设计、软件评测、生物医药、动漫影视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美国冷泉港会议亚洲分会等10余个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总规模600亿元、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获批设立,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备案创投企业占全省1/4,创投资金规模超30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园区成为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创新主体加速集聚,近年来每年新增科技项目超5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60个、高新技术企业5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分别占到全市1/3和2/5,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专利申请年均增长5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50%。创新人才日益增多,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近3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在园区工作,各类留学生创办企业近30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总量占全市的60%;1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获得“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称号的人才分别占全市50%左右,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3、东部新城快速崛起。近年来,我们抢抓苏州中心城市向东发展的机遇,高标准推进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建设,东部新城初具雏形。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从一开始就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与“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开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亿元,动迁民房5万多户,建成道路558公里,铺设管网2182公里,集中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源厂设施,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国际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时代广场、摩天轮主题公园等地标工程相继建成,东方之门、九龙仓、新鸿基等多幢超高层建筑加快启动建设,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24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7家,苏州市90%的银行分行落户园区,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城市环境日益优化,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金鸡湖大型激光音乐喷泉、李公堤夜景灯光等工程先后建成,东环路改造初见成效,建成白塘植物园、沙湖生态园等一批开放式生态公园,累计新增绿地3161公顷,绿地覆盖率达45%,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7.4,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

4、中新合作深入推进。始终高举中新合作旗帜,加强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增创体制机制优势。经验借鉴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体制。中新集团(CSSD)自2001年股比调整以来连续实现盈利,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上市。改革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设立了首个SZV空陆联程通关模式,成为全国唯一的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唯一的商务旅游示范区、首个综合保税区、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及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推广辐射,国家商务部专门发文在全国推广园区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已成为了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部署,积极参与和支持新疆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以及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加快辐射推广园区经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5、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区镇发展更趋协调,注重区镇一体化发展,所辖三镇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市乡镇,大力实施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乡镇学校达标升级、燃气入户等实事工程,基本实现城市化,城乡社保全面并轨。国资实力持续壮大,先后组建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国资公司,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资资产总额突破1100亿元,在城市建设、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功能。社会事业加快繁荣,统筹推进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已有18所海内外高校正式运作,学生人数超6万,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党的建设得到加强,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设立了“中心区—社区—企业”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阵地活动”,基层党建实现“有效覆盖”。重视廉政建设,通过落实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完善各项制度,有效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按照“新理念、新目标、新形态”和“新产业、新城市、新人才”的总要求,围绕苏州市“三区三城”的总定位,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创新引领、人才强区、文化兴区、区镇一体、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九大计划”(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新城区,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在加快产业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重点聚焦服务型经济和创新性经济,努力培育液晶面板、集成电路、机械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6~8个规模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纳米技术相关产业计划5年内投入10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500亿元,培育4-5家规模超10亿元、15家以上超亿元的骨干企业。

2、在建设创新型园区上取得更大突破。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研发机构200家、累计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大专以上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率先建成“创新型园区”。

3、在打造东部新城上取得更大突破。积极融入苏州“三区三城”建设,抢抓“三铁建设”发展机遇,主动对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三大功能板块(金鸡湖金融商贸功能板块、独墅湖科教创新功能板块、阳澄湖生态养生功能板块)、两大枢纽节点(城铁站节点、综合保税区节点)、三大城市副核(娄葑、唯亭和胜浦),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地位。

4、在构筑人才高地上取得更大突破。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每年引进和培养“千人计划”人才等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200名。重点依托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努力培养更多适合区域转型升级需要的适用型人才,不断优化引才留才环境,努力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

5、在促进民生和谐上取得更大突破。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推动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整体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总之,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与时俱进、争先进位,推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苏州工业园跨区域合作

1.苏州工业园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7.2万,常住人口69.9万。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顺利推进园区开发建设,中新双方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由两国副总理分别担任理事会中新双方主席,我国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等部门和新加坡内阁有关部门及江苏省、苏州市政府的相关负责人为理事会成员,协调园区开发建设和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第二层面是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苏州市政府、园区管委会和新加坡有关部门、机构负责人组成,协商园区开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并向理事会双方主席报告工作。园区管委会作为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行政辖区范围内全面行使主权和行政管理职能。第三层面是联络机构,由新加坡贸工部软件项目办公室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组成,负责日常联络工作。此外,中新双方财团合资组建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简称CSSD)负责开发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开发、招商引资、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产业开发等业务;2009年6月公司更名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苏州工业园区与深圳携手合作 2008-09-25 18:57: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中新网深圳9月25日电(记者郑小红陈文)苏州(苏州工业园区)——深圳科技与人才互动推介会25日在深圳举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深圳经济特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也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一起携手“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在推介会的致辞中表示,此次苏州带来了一批科技项目和技术岗位,希望在深圳寻求合作的机会和伙伴,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企业增进交流和协作。

推介会上,苏州工业园区与深圳签订了科研力量、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以达到双方的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园区与深圳“强强联合”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启动开发以来,在中新合作双方共同努力下,园区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1027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注册内资130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

去年7月,第九次中新协调理事会为苏州工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四个示范区”成为了园区发展的新目标。即使是面对今年以来的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园区“四个示范区”建设也没有停下脚步。1-8月,全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0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8.2亿元,分别增长22%和28.2%,全年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有望分别达到千亿元和百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42.2亿美元,其中出口216.1亿美元,分别增长23.9%和19.8%,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超600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5.28亿美元,预计全年超19亿美元。

此次推介会,苏州工业园区与深圳有多个项目共同合作。来自苏州工业园去中科园纳米与仿生研究所、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长三角基金等12家重点研究室和企业分别与深圳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鼎识科技等12家重点研究室和企业签署了合作和投资协议,其中苏州中科IC与深圳IC产业化基地举行合作签约,共同推进IC产业在两地的发展;苏州纳微科技、苏大维格分别将与北大、清华深圳研究院进行合作签约。

转型孕育的大商机

经过了十四年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正处在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重要时期。尤其是自2007年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以来,园区围绕“四个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坚持“转型、优化、提升、创新”的发展方针,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创新以及把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区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园区十几年的开发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引领园区新一轮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园区近年来先后启动实施了“科技跨越计划”,制定出台了“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和“风险投资跟进补贴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政策和扶持措施,不断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型。

9月6日,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正式进驻独墅湖高教区。目前,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聚集了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10所全国知名大学的研究院,每年光是培养本科以上人才就达20000名。在商务部对2007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经商务部认定的园区培训机构就达31家,数量已跃居全国各开发区首位。2007年,园区引进的硕士以上人才在原有高平台基础上增长了57%,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名列全国所有开发区首位。

园区已经确立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作为凸显自主创新亮点的主阵地,将目光瞄准了世界前沿领域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跨区联姻 开启合作双赢新模式

3.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跨区联姻 开启合作双赢新模式 来源:苏州日报 2012年01月17日

苏州北部,漕湖之畔,一个新兴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崛起。2012年1月11日,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挂牌,吹响了苏州市“一核四城”城市建设的新号角,也拉开了区域合作发展的新序幕。相城,苏州最年轻的新城区,苏州“一核四城”的重要板块,从此将激情开启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新时代。

联动开发挥写全新蓝图

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区域概念图

这几年,苏州的“三区三城”建设不断深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更是开拓性地提出了“一核四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大苏州”格局优势凸现,前景明亮。2011年11月1日,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决策,由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合作共建经济开发区。

园区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以漕湖产业园为轴心,东至苏虞张公路、南至太东路、西至西塘河、北至冶长泾,总面积为47.8平方公里,将着力打造一个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以居住和商业设施相配套,人流、物流、商流活跃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经济开发区,成为苏州“一核四城”重要板块和北部新兴产业集群。

这是创新两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新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互利合作的新模式。经过10多年的建设,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同类开发区前列,被海内外公认为亚洲顶级开发区之一,被中新两国领导人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在规划、招商、人才、体制、政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园区经验”,打造了为世人瞩目的“园区品牌”。

相城区作为苏州市建区时间最短的城区,通过十年艰苦创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载体优势更加明显,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如今,合作区范围内已完成3000多亩土地平整,投产4只项目,去年完成工业销售收入6亿元;在建项目10只,累计总投资18.6亿元,总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全面开业投产。

园区相城“跨区合作、联动开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苏州中心城市两大板块互动发展、均衡发展,重彩浓墨挥写着全新发展蓝图。

把握机遇快速后发崛起

园区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的主基调,科学合理布局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居住、商业,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最优化。

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放大品牌溢出效应,加快推进园区“走出去”战略,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助推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加大了对合作区的项目推介,信息资源第一时间发布共享,优先推荐,先后引荐20余客商、30余家企业前来合作区参观考察。

相城区为合作区提供了基本完善的载体功能。“九通一平”基本到位,累计建成道路65公里,铺设雨水管75.93公里、污水管网15.98公里、自来水管线55.8公里、天然气管线13.88公里、通讯管线588公里、广电网络管线96.7公里,11万伏倪汇变投入运行。10.5万平方米的朝阳工业坊标准厂房、3.6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园一期、5万平方米的漕湖大厦等载体建成投用,7.5万平方米的漕湖青年公寓A区、日处理污水能力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漕湖1号会所、度假酒店、集贸中心、公交换乘中心等配套设施投入使用。

合作区内拔地而起的漕湖大厦

相城区为合作区全面拉开了发展空间。按现行规划,合作区47.8平方公里区域,符合两个规划的可利用土地14674亩。合作共建后,科学合理布局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居住、商业各功能区,预计能增加可利用土地9330亩,其中工业用地5430亩,经营性用地3900亩,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最优化。

相城区紧紧抓住合作开发机遇,着力提高发展水平,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能级,增创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崛起。相城经济开发区成立了欧美招商、日韩招商、东南亚招商、服务外包及科技招商4个对接组,重新编制投资指南,基本摸清园区、相城区、开发区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的差异,并主动与园区招商局、CSSD招商部对接。

项目落地推进产业集群

2012年1月11日,在园区和相城区的共同努力下,16只项目落户合作区。

这16只项目包括美国PolyOne、美国E-vans、韩国东和光电、台湾多尼光电、苏州创投、物流中心、重建置业、园区邻里中心、台湾奇昇净化、太得隆机械、梁华齿轮、科捷环保、豪致达精密机械等,累计总投资77亿元,其中外资项目8只,总投资5.2亿美元,内资项目8只,总投资44亿元。项目涉及精密机械、电子设备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投资方的技术和市场占有率都是所在行业的领先企业。

就在这一天,合作区7只先进制造业项目、1只五星级酒店项目同时开工,总投资24.5亿元,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其中,力源液压项目总投资10亿元,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基础件特定振兴企业———世界500强中航工业集团下属子公司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园区一批国资项目也为合作区发展增添亮色。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5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园,加快高层次人才向合作区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合作区转型升级。邻里中心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打造城市商业综合体,完善合作区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合作区城市建设、环境面貌的品质和品位,加速合作区的城市化进程。

这批项目的落户落地,为合作区注入了超过100亿元的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合作区的产业发展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在苏州中心城市北部快速形成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

引入“园区经验”,借势“园区品牌”,园区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布局,正在强势推进苏州北部的产业集群。

4.苏州宿迁挂钩合作暨苏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苏州召开

发布时间:2008-01-25

2008年1月23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缪瑞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惠民,副市长、苏宿工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小鹰,市政府办、市发改委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赴苏州,参加了苏州宿迁挂钩合作暨苏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苏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苏州市政协主席、苏州工业园党工委书记王金华同志及苏州工业园、苏州市发改委等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马明龙同志主持,宿迁市副市长、苏州宿迁工业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小鹰同志介绍了苏宿工业园一年来的工作情况,阎立市长和缪瑞林市长分别讲话,交流了一年来两市挂钩合作工作开展情况,并就今年进一步推进合作的几方面重点工作进行了磋商。双方充分肯定一年来两市挂钩合作以及推进苏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2007年,两市挂钩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业转移显著加快,全年苏州转移到宿迁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个数增加了2倍,投资总额增加了8倍,到位资金增加了4倍,恒力、波司登服饰、梦兰纺织、林通化工科技、震纶纺织等一批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开工建设。苏州宿迁工业园及三县两区与苏州对口市区共建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成效初显。对口援助方面,苏州市教育局、卫生局、劳动局、发改委等部门对宿迁的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市场建设、村企挂钩等方面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收到了良好效果。进一步推动深化干部交流,苏州市委为宿迁三县两区配备了专职挂职副书记,主抓共建工业园区建设、南北挂钩合作和策应扶持等工作,对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双方明确,下一步要积极借鉴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的合作理念和经验加快推进苏州宿迁工业园建设。经过一年的开发建设,苏宿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将积极参照中新合作的理念,把一些好的经验利用到苏宿工业园区建设上来,坚持土地集约利用、产业层次优先、节能环保优先、形象形态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强力推进开发建设,全力加大招商引资,高度重视资金财政运作,同步推进园区建设发展的各项工作。同时,进一步推动苏州相关市区与宿迁三县两区共建工业园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深入推进两市挂钩合作的各项重点工作,加强引导和鼓励苏州相关产业向宿迁转移,继续深化干部交流及干部培训工作。

据统计,截至目前,苏州已向宿迁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310个,总投资182亿元,实际到账63亿元,带动当地就业人数17万。特别是在去年,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苏州全年向宿迁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达80个,总投资112亿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经过一年的努力,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顺利推进,招商工作也同步进行,引进的12个企业中,外资企业4个,总投资2.5亿美元和1.5亿港币。

5.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概述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区域共同发展”、“加快苏北工业化”、“实现宿迁更大突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是苏州宿迁两市紧密合作共建的新型工业园区,是两市政府间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园区规划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东到为民河,西到九支渠,北到皂河灌溉总渠,南到华罗庚路和徐淮公路一线。其中,以通湖大道为界,以东为现代新城示范区,以西为工业区,规划人口9万人。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苏州、宿迁两地优势,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把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积极创新开发机制,拓展南北合作领域,努力为南北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一、背景及重要意义 江苏南北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苏北振兴。1994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2001年又提出“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新方针,采取了挂钩合作、干部交流、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积极进展。进入新世纪,苏北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潜力日益凸显,苏南地区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南北合作和产业升级到了十分关键的时期。200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省达小康,关键在苏北,重点在宿迁”。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指出,苏州和宿迁代表江苏的两个极,要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时任省长梁保华要求,宿迁要扩大与苏州南北合作共建开发区的对接,加大推进对接的力度,为更有力地推进南北挂钩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苏州宿迁两市决定紧密合作,共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这一构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2006年11月1日,两市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11月21日签订商务总协议,12月11日苏宿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二、规划概念

借鉴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的成功经验,结合宿迁当地实际,加以创新,突出了规划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融集约、紧凑、效益和环境为一体。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功能区域分明,生产生活互不干扰; 充分考虑工业物流和城市交通通畅的要求,合理布局区内道路网络;

生产区域集中布置员工集宿区,方便员工生活;

生活区域分等级设置商业布局,建设一个商业中心和四个邻里中心。商业中心为区域和全市服务,邻里中心为社区服务;

居住小区采取组团式布局,以邻里中心为圆心展开,小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组合,既注重公共环境的设计,又尽量做到节约用地,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开发管理模式

根据两市协议,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运作以苏州方为主,主要依托苏州工业园组织实施开发、建设、管理。组建相对独立、具有开发区功能与权益的管理机构和具备市场运作主体功能、能进行独立投融资的开发主体,实施滚动开发。

(一)组织机构

联合协调理事会:由苏州和宿迁两市主要领导共同主持,是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最高决策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解决开发建设有关方向、目标和政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宿迁市政府分管领导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牵头,两市与开发建设有关的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负责协调处理开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双边工作委员会对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和管理委员会:是宿迁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宿迁市委、市政府行使工业园区内党的领导、经济管理及其他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实行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管理模式。

(二)开发机构

开发主体是“江苏省苏宿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人民币),由省、苏州市、宿迁市、苏州工业园区按1:0.5:0.5:4共同出资组建。公司按《公司法》等有关法律组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开发公司受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管委会委托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苏州、宿迁两市支持开发公司的开发建设,并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实现收支平衡、良性发展。

(三)职能权限

宿迁市委、市政府授权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在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经济管理、环境保护、招商、财政、外事、组织人事等方面,代表宿迁市委、市政府行使省辖市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党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享有与宿迁市对应职能部门同等管理权限。

四、当前进展

开发建设启动以来,苏宿工业园区始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两市市委市政府始终不变的倾力支持,得到了苏州工业园区不遗余力的真诚帮助。五年多来,园区紧紧围绕“建设苏北一流工业园区”的总目标,以借鉴、吸收、运用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为工作主线,坚持“先做环境,后做制造业”,埋头苦干、只争朝夕,从一片原生态的苏北农村中,拉开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基本完善的现代工业园区框架,在全省共建工业园区考核中始终位居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前茅。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各类开发性资金近19.65亿元,完成近10平方公里“八通一平”的投资环境,区内已建和在建各类项目的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设施、功能比较完善配套的发展形态和空间。

1、各项规划完成。先后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商住区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污水、供电、市政综合管网、环境卫生、公共交通、防洪排涝等8个专业规划,基本形成了“集约精致、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和比较先进完备的规划体系,并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做到 “无规划不开发、违规划必追究”,体现规划的严肃性。

2、形态初具规模。按“八通一平”的标准建成贯通工商业地块的9纵3横22千米路网,各类管线均一次性埋设到位。区内首座110千伏变电站建成并实现2万伏中压供电,污水处理厂、标准厂房、工人集宿区、明日星城示范小区、明日邻里中心、加油站等配套设施均已建成投用。

3、环境保护严格。建区之初,开工建设最终处理能力8万吨、尾水排放达到一级A类最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区内实行雨污分流、污水全部截流,并对周边厂矿企业的污染排放进行实时核查和监控。继在宿迁率先通过区域性ISO14001审核后,在全省共建园区中率先启动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进入关,五年多来否决近10个效益好但污染大的项目,确保了区内生态环境优良化。

4、产业层次较高。与周边开发区错位竞争,坚持“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土地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的招商标准,以电子电器、精密机械、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注册项目总投资超过120亿人民币,外资投资比例高达49%,工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301万元/亩,在宿迁乃至苏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成功引进来自台湾、马来西亚、日本和我省的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台湾可成集团的3C机构件镁铝合金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是宿迁目前外资规模最大的项目;日本尼吉康株式会社的电容器项目总投资2亿美元,是宿迁首个规模以上电子类日资项目;省内长电科技的半导体封装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126亩,是亩均投资强度苏北最高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对促进宿迁IT电子产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中新开发公司、中新市政、创投集团、邻里中心、创元期货、苏州园区工程研究院、苏州市政设计院等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一批商业和生产性服务项目在园区相继生根开花,对推升全市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传承亲商理念。目前,苏宿园区管委会内设5个局办,7个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因人员精简,普遍实行AB角、定期轮岗、相互兼职等工作形式,全面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办事效率。经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方面协调,苏宿园区的干部享受中新合作培训的各项待遇,培训覆盖面100%。五年多来,园区积极借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为南北合作、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苏宿园区的实践把原先单向的“输血、送干部、给项目”的挂钩方式变成了“派团队送理念、出资金建园区、做项目带招商”的共建新模式,在苏北打造了一块苏南标准的“经济飞地”,为苏州和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提供了产业转移的新基地,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50多个外省部门、市县和开发区组团考察。我们深知,园区倍受上级呵护、倍受各界关注,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努力为跨区域合作共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6.苏通科技园

苏通科技产业园是新加坡与江苏省重要合作项目,是江苏省实施国家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园区,是苏州、南通两市跨江联动、共同开发的新型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推广辐射的示范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50平方公里。将全面引进新加坡的先进理念,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计划通过10年左右时间,建设一座“江海生态城、国际创新园”。在省、市领导及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2009年4月25日,苏州、南通两市跨江联动合作开发战略协议签署;2009年5月26日,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揭牌,项目正式启动;9月28日,一期9.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工。2010年10月22日,园区首批十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苏通科技产业园由苏州、南通两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南通开发区、江苏省农垦集团,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合作开发。从建设合作的主体看,投资建设的主体实力十分强大,三个投资主体都是年收益上百亿的政府或国有控股,都有若干大财团作为后盾,园区的建设投入力度十分大,建设速度十分快。从在全国全省园区的地位看,苏通科技产业园是中国又一个跨国合作的产物,得到中国政府、省政府、市政府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项目审批上享有地市级项目审批权,在优惠政策上享有其他园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从开发管理和收益的模式看,园区开发建设的管理主体是南通市政府派出机构——园区综管办,CSSD为主体组建由三方合作的开发公司实施开发。开发收益模式为“532”,“5”即CSSD获得核心区以外园区土地拍卖价的5%作为其规划和核心区带动的补偿,“3”即园区综管办委托CSSD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管理,并收取所做项目建设费用的3%作为项目管理的服务收入,“2”即CSSD帮助园区招商,并获得所招项目到帐外资的2%作为佣金。

第三篇: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定稿]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

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其中日供20万吨的水厂二期和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二期将分别于2005年9月和12月完工。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

4、引进了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5、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合作区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80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2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空气、水体、土壤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邻

第四篇:赴苏州工业园的考察报告

县委组织第十二期青干班学员赴江苏考察了苏州工业园。期间,我们了解了苏州工业园的有关情况,参观了工业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1、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2、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3、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源厂,其中日供20万吨的水厂二期和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厂二期将分别于2006年9月和12月完工。在开发过程中,园区十分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引进项目质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单位投资强度上下工夫,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0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14平方公里。

4、引进了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1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5、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合作区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80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2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空气、水体、土壤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邻里中心和一批学校、银行、宾馆、商店、公园、医疗诊所、体育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园区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在高起点上发展、方兴未艾。目前,随着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等50多项地面实事工程启动,环金鸡湖地区将建设成为苏州市最重要的现代商业商务文化中心。

6、提高了社会和谐文明程度。按照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社会功能,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实现了乡镇“两水两气”管网到企入户。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园区所辖四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同时,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七、强化了借鉴创新工作。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园区结合国情,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累计派出1460多人次赴新学习,编制实施了68项新的管理规章和实施细则,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一站式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和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

三、苏州工业园区的几点启示

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江宁人整齐划一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跨跃式发展的前提。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难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认识,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我县的开发区建设。

启示之二: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县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们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

启示之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随着园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在经营重点上有所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

启示之四: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

当前,尽管宏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变,上级对**加快发展的要求没有变,干部群众对我们加快发展的期望没有变。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视机不见,就必将坐失良机。余杭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第五篇:赴苏州工业园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拓宽干部视野,更好地服务、助推岳阳“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市委、市政府于3月下旬在苏州举办第三期岳阳市园区产业经济发展专项培训班。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的将学习情况。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市东部,东邻昆山、上海,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之所以能够从经济发展的“追随者”成功转变为“领跑者”,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关键得益于他们善于借鉴,敢于创新,这是他们的最可贵之处。

(一)以先进经验指导建设。他们并非简单复制国外发展模式,而是结合国情和苏州实际,自主地、选择性地参考利用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济发展、行政管理三个层次的先进经验,做到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一是创造性定位建设方向。在开发伊始就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把园区作为一座新城进行布局,规划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开放型经济为主体,基础先行、工业带头、第三产业配套的具有世界水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并且耗资3000万元聘请国内外顶尖设计师,制定了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这在90年代初期的中国绝无仅有。二是高标准规划发展目标。1994年就开始制定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例及法规、商业配套和财政金融政策,打造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产权清晰的工商企业,以及和谐的劳、资、政三者关系。计划2014年达到区域生产总值2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0亿元,进出口总额 800亿美元,利用外资250亿美元,内外资投入1000亿美元。实际上,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三是高规格搭建管理体系。中新双方共同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即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日常联络机构,分层次协商园区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而园区管委会作为苏州政府派出机构在辖区范围内全面行使主权和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实行开发主体与管理主体相分离,由中新双方大型财团合资组建公司进行园区建设开发,全面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物业管理、咨询服务、产业开发等业务。

(二)以优良环境提升层次。由于超前的理念指引,在环境建设上始终追求高标准,打造了能与国际市场、国际惯例有效接轨的服务环境和硬件平台,成为国内工业发展借鉴国外经验、认识自我差距、奋力赶超发展的榜样。一是建强“硬”平台。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园之初就对工业、住宅、绿地、商务等用地按32%、22%、14%、2.4%的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并做到适当超前滚动发展,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000多亿元,按“九通一平”、设施配套、环境一流的高标准,使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达到了类似新加坡裕廊镇的基础建设水平,成为苏州市功能完善、文明现代的新城区。二是创优“软”环境。弘扬开放包容、现代时尚、精致和谐、创新创优的圆融文化,积极发展高水平的社会事业;国内最早倡导亲商、择商理念;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立了高效的政府架构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坚持体制创新,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以及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一站式”服务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环境。可以说,类似发达国家的体制优势在苏州工业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三是破解“难”题目。为缓解工业发展瓶颈,建立了总规模6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近5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6家,集聚度全省最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启动实施苏通科技产业园、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援建项目、园区和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安徽滁州合作项目等,增强了园区发展空间。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化城市建设示范区”、江苏省首个“两经融合示范区”。

(三)以创新创造推进发展。突破传统、敢试敢干的精神在苏州工业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固守自封,善用人才,积极创新,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大量蓄积人才。实施“姑苏计划”等人才发展战略,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共评选出486个科技人才领军项目;6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外国专家1000多名,在园区就业的外籍人才近6000名,4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创办了400多家企业,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同时,专门设立2亿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国外学习培训。二是大胆推进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设立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批世界名校、国内23所高等院校入驻,建立各类研发机构250个,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33%,建成各类科技载体300多万平米,建成“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每年新增科技项目超50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9家。三是大力升级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纳米技术为引领的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生物医药、软件及创意、生态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密机械、新材料为主的高新企业群。2012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02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4%,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加快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 牛鼻子。目前,我市重点园区的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市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市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市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在去年“园区十条”印发以来,全市掀起了为园区建设服务的高潮。现就加快我市园区建设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1、园区产业要体现大布局。一份好的规划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什么是好的规划,苏州工业园给出了明确答案:一张规划图管了近二十年没有改变,90年代就是国内外规划的经典,至今仍是经典。我们的园区发展,也要从拥有高质量的规划入手,具体来讲:一是科学定目标。首先要体现胆识,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站在全县甚至全市角度,认真分析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态势和速度,高标准、高规格设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到既有理性的适度超前但又不失压力和动力,还要与城镇的长远发展相适应。其次要多方认可,特别是对于整体布局、产业方向、招商重点、发展目标等要多层次组织专家论证,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周全,把偏差降至最小程度,同时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本地干部群众的意见,便于今后的顺利操作。二是执行讲规矩。要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建设和发展,一张图纸管到底,不允许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讲条件,变相执行或者拒不执行,更不允许擅自更改规划,确保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发展。同时,要制定落实规划的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对违反规划的任何人和事,都要敢于及时、从重严肃查处,从根本上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三是修编重延续。好的规划应该注重延续性,不能连年修编,更不能边建边修编。当然,对于因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导致不便操作或难以执行的地方,必须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但调整应该是为了更好操作执行而做的修订和补充,而且要在多方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慎重调整,大的框架和方向绝不能轻易变动,避免因规划问题导致经济波动、发展受阻或者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招商引资要紧盯大项目。招商引资很不简单,招商选资更不简单,但苏州园区经验告诉我们,再难也必须择商、选资。目前,我县已经成立了招商选资专班,对引进的项目进行环境评估,但还应该上升到对投资规模、产业前景、税收贡献等方面的整体把关。招商专班也要调整努力方向,盯住优势项目不放松。一是跟紧大块头。即紧盯大财团、大型企业集团,以大项目促进大建设、大发展。一个投资上亿、几亿的大项目可以带来稳定的税收,带动一个地区的人员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这是小企业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些大型企业实力更雄厚,很少出现融资困难等问题,项目运作也更加规范,更注重技改投入和长远发展,可以把本地经济运行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二是追求高税收。就是要抓住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这类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当地产业层次,带领与之相关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同时,高产值、高利润必将产生高额税收,可以把更多的剩余财富留在当地支持经济发展。一年招引几个低效能企业,不如几年招引一个高税收企业,占用土地更少,在目前园区征地拆迁难度大、可用存量土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作为招商重点。三是算好资源帐。一个地方的资源毕竟有限,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也非常有限,在招商过程中,要算好长远帐,宁可空地等待,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优先招引工艺先进、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环保型企业,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因小失大,实现了短暂进步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掠夺,后期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的成本可能更高。

三加速发展要推动大创新。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苏州工业园区能够实现高速发展,离不开他们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要想实现我县园区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必须积极挖掘人才和科技潜能,以创新进步助推经济发展。一是全民造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宏观引导,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支持各类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行强强联合,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评比和考核表彰力度,及时查处各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营造全县上下尊重科技、积极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全力促升级。大力支持企业加强科技投入,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类技改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企业主动参与竞争,狠抓新产品开发,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实施推进“两化融合”,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工业产业,不断提升创新型经济在全县工业产值中的占比,增强我县整体竞争实力。三是真心聚人才。要尽快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大力扶持和奖励引进各类领军型人才的企业。对引进的高技能型人才,县住建、人社、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其住房、保险、职称评定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大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使用力度,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最大限度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地创造经济价值,真正为我县跨越发展、科学发展蓄积持久能量和动力。

4、园区管理要实行大突破。

2、进行功能分区,发挥比较优势

编制产业园区功能分区规划,依托各区资源优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经过17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1、中新合作,高位推动

为了实现高标准要求、高效率运转、高质量服务,全面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的顺利发展,中新双方建立了高层次、多层面的领导工作机构。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借鉴新加坡经验中的重大问题。由两国副总理担任理事会共同主席,我国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外交部、总理公署、国家发展部、教育部为理事会成员。第二层面是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苏州市政府、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及其负责人为组成人员。第三层面是借鉴机构,由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软件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2、着眼长远,科学规划

“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园区发展理念之一。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制定完善了400多项专业规划,科学布局了工业、商贸、居住、交通等各项城市功能,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和“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规划管理制度。

在基础设施方面,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园区秉承“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园区不仅根据社会需求大力发展酒店、旅馆、金融、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而且积极兴办学校、科技馆、体育场、邻里中心、社区工作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强区域社会服务功能。

3、创新开发,高效治理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中新两国合作的载体和苏州工业园区早期主要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闻名跨国公司等24个股东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治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4、转型发展,产业升级

园区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纳米产业双倍增、金融三年翻番、金鸡湖双百人才、文化繁荣“八大计划”,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新兴产业裂变增长,全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引领、以五大新兴产业(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居全市第一位;纳米技术及相关产业品牌初步打响,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均超1/3,获得了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融合通信科技产业园”等称号。

5、全球定位,创新招商

园区始终突出招商工作的龙头地位,积极拓展招商思路,构建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园区倡导“择商选资”理念,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作为招商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及其关联项目,引进位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带动相关配套项目进驻。至2010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外企4000余家、合同外资4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37个、上亿美元项目112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在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汽车及航空零部件、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占中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3%进出口总额、3%IT产值、15%IC产值和5%离岸外包产值,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区域发展强劲引擎和主要增长极。

6、招才引智,产研结合

园区按照“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的方针,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新模式,建立了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形成人才需求的分类预测机制,建立大容量的高级人才信息库。目前,园区科技型企业已超过400家,区内聚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名。

园区积极构建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适应外商投资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园区于1998年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目前,已有8所高校进区办学,近10家培训机构入驻。全区在校生规模约2.5万人,其中博士生约600人,硕士生约3700人。

四、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对我省发展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在省内与苏北共建工业园区,在省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走出去”。这一举措为我省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进行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进而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契机,因此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的沟通和衔接,出台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其“外出”企业来我省投资建设是有益于双方发展的双赢之举。

1、创新开发模式,提高治理效率

创新园区的开发模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主体,建立高层次、多层面的组织机构,共同推进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设立亲商、亲民、廉洁、高效的园区治理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园区治理效率。

2、进行功能分区,发挥比较优势

编制产业园区功能分区规划,依托各区资源优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3、承接梯度转移,推动产业升级

依托产业优势,承接关联成套产业转移;依托资源优势,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依托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依托区位优势,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产业转移;依托特色优势,承接特色产业转移。

几点工作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 牛鼻子。目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园区发展才刚刚起步,重点园区的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省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完善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城建、环保等若干个工作部门,建议省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协调推进我省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统筹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土地是工业园区经营的基本资源。土地供应已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鉴于工业园区土地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建议省政府推广昆明市的做法,对省级重点园区土地利用指标实行单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工业园区,重点保障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的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研究制定省级园区配套政策。我省园区建设起步慢,滚动发展能力弱,各级政府财政因底子薄,园区建设前期需大量资金注入及各级政策扶持。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全省促进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园区税收、土地出让金或其它税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全额留给园区作为滚动开发后备基金;建立省级土地成本补贴机制,依据每年经营性用地项目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中不少于省级可用部分的5%,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工业园区地价成本调节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园区规划管理。坚持以城市化理念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功能区域,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要求,对园区规划进行前溯性审查,搞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提高资源共享度,有效解决用地规划、空间布局、环保治理等问题,做到无障碍规划、有界面建设,永不搬迁。当前,加快制定云南省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管理,强化规划落实,提高规划执行力,切实提高全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

多元筹资加大投入。各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BO、BT等形式利用外资,筹资建设。第四是积极争取国债指标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快拉开园区建设框架。

下载苏州工业园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工业园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工业园成功模式分析

    苏州工业园成功模式分析2006-7-18199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新合作的新模式。苏州工业园在11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

    生态工业园规划简要结论

    一、《规划》以铜业为主体,创建阳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转方式、调结构,促进铜行业生态化转型,推动县域经济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工业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

    苏州游玩规划

    11月24日(大致时间)6点从宿舍出发,6点半坐车,7点半到龙阳路,8点20到火车站。9:29乘坐K360,10:30到苏州。11月25日15:15乘坐K469,16:56到上海南。 游览路线: 24日火车站—拙政园—苏......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体育节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体育节 冬季长跑系列活动 根据第七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精神的指示,我校将举行以“诚信长跑、挑战100” “以行诺言,我要成长活动”为主题......

    苏州工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复核报告

    苏州工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复核报告 前言 苏州工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依托苏州国际科技园,2001 年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它是苏州工业园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

    苏州工业园企业参观调查暑期社会实践

    201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实践调研报告 团队名称: 苏州工业园企业参观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 团队类型: 参观学习实践 指导教师: 张克营 队长姓名: 赵彬 实践时间: 201......

    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XX镇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镇区的总体功能布局主要分为三大功能区:即生活区、工业区和商贸休闲区。 工业区集中布置在镇区北面片区,北部工业片区依托于原有......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背景范文

    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附件二 :规 划 背 景 .1. 附件二: 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 划 背 景 区位 1  原规划编制过程 1  规划调整的原因 2  规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