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生态工业园规划和机制研究
日本生态工业园规划和机制研究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资源非常贫乏。随着日本工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着庞大城市生活垃圾和资源稀少的严峻挑战。资源问题的不断严重迫使日本工业和整个日本社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日本领导者认识到生态工业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从1997年就从“零排放”的构想出发,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
一、日本生态工业园区产生的背景
1、资源环境问题
日本一直面临资源环境问题。目前,日本每年消耗近195亿吨自然资源。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垃圾无处可倒,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外,经济发展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后劲不足。虽然《空气污染保护法》的颁布和末端治理的推行,使日本的环境污染治理大大得到改善,但它的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尤其是焚烧垃圾造成的CO2及其他二氧化物的排放,使日本的空气污染严重。
2、政策法规变化
日本政府提出,到2010年垃圾要减少一半。怎样处理垃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泡沫的破灭给日本敲了一记警钟,日本人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日本企业界达成共识: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成本太高,废物交换和实行零排放是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认识到,要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只能首选生态工业方法。于是,日本政府开始鼓励发展生态经济,从1991年的垃圾治理修改法以及可再循环资源利用法的颁布开始,相继在1995年、1997年、2000年、2001年颁布了相类似的法律法规或条例,这一系列的环境立法和政策迫使企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
3、经济社会因素
日本是一个集体意识十分强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者能够同心协力;日本交叉产权的产业结构,内在要求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的联合和统一,以形成成本和风险共同分担的形式;日本的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各个企业间废物交换非常方便;日本的基础交通设施非常完善,可以大大地节约交通运输的成本,也便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向外扩展。
日本于1997年始,在“零排放工业园”的基础上,通过在区域层面建立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是藤泽(Fujisawa)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比较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还有井底瘦(Kokubo)生态工业园区、北九州生态城和日本太平洋水泥公司,这4个生态工业园区各具特色,为日本的生态园区建设树立了典范。
二、典型生态工业园
1、藤泽生态工业园
它由EBARA公司发展而来。日本EBARA公司成立于1912年,该公司生产高科技工业机器、精密电子产品和环保设备。其产品范围包括从精密泵、涡轮机、真空机、空调设备到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和各种洗涤设备。
为了满足环境工程公司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减少废物和降解废物方面转化的要求,ERABA公司决定把零排放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之一。作为零排放的发起者之一,该公司开始实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计划,把其35×104m2的藤泽工业区变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
2、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
井底瘦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由工业承租商、山梨大学和山梨市政府共同建立的“政府-工业-学术”联盟的促成下发展起来的。井底瘦生态园缺少其他生态工业园区那样的典型核心企业,其园区企业主要由 2
电子生产商和零部件制造商构成,只有部分企业之间以产业链形式形成紧密联系,其他企业则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
井底瘦生态园是工业企业通过采取减少废物措施寻求经济优势而建立的生态工业园的典型。园区企业通过废物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形成纵向闭合循环,而企业之间主要是并联关系。
井底瘦模式对生态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探索意义,因为不少工业园区由企业群构成的,没有核心企业,而且企业间也没有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关系,对于这类并联关系的企业群,可以考虑采取废物集中处理、循环使用的方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井底瘦模式的特色还在于当地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与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紧密结合,并为之提供智力支撑。
3、北九州生态城
北九州生态城现在已发展成为完善的生态循环工业园区,成功地驶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新干线,成为了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样板。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区的代表。日本政府给予园区的企业30-50%的投资补偿;地方政府给予10%的投资补偿。园区内的土地由政府统一购买长期租给企业,以此鼓励园区内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大学及行政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园区建设基本工作方向,实施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内设立了两个区域:①实证研究区:企业、行政部门、大学联合起来将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循环利用技术与进行实证研究的机构集中在一起开展研究,目标是成为相关技术的研究基地。②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响滩循环利用区:北九州市在响滩地区建立了资源循环型工业园区。通过园区企业的相互合作,建成为零排放资源循环基地。
另外,园内进行了道路、公园、河岸的美化,屋顶绿化,建设了大型风力发电系统,实施了“环境修复”工程(净化近海水质,治理被污染的土地等),基本实现了垃圾零填埋,因此被日本政府认定为“资源循环样板市”。该市计划在2010年建成“国际资源循环基地”,可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太平洋水泥公司
以日本的太平洋水泥公司为核心形成的生态工业群落是关键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该公司周围有100多种工业企业。
太平洋水泥公司积极追求的目标是不使用直接资源和直接燃料并最终成为零排放企业。公司建有两个生态水泥厂,将发电、化工、钢、有色金属、纸、汽车制造、民用废物和炼油企业的废弃物作为生产水泥的初级原料,在东京的工厂每年可使用430万人产生的废物生产出16万吨水泥。为促进电厂和水泥厂之间的副产品交换,公司修建了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
三、日本生态园规划和建设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中,虽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较多地介入了各个方面,但是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充分调动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基金会等民间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其间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
1、统一规划机制
日本的多数生态工业园区不是自发行为的产物,而是一开始就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主持或参与园区建设的统一布局、统一规划,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主要由环境省和经产省共同负责。各地方政府围绕某一主题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并报送日本环境省和经产省。环境省和经产省对地方政府呈报的规划进行联合审查和批准,得到两省认可后才能进入园区建设实施阶段。
2、官产学协力机制
在日本的生态工业园运行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则是研究人才、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摇篮和发生器。为了推动生态经济建设,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经产省一般会在园区设立产学官共同研究中心,密集官产学关系,加强政府、企业和科学技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3、资金筹集机制
生态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但是资金也是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建立了多源头、多渠道来筹集资金:
(1)政府投资。其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基础研究、政府计划项目等。它包括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投资于园区建设设施,或以专项增款支持某项技术开发 等直接投资和政府实施财政补贴、奖助计划、发放低息贷款、基金会等间接投资。
(2)民间资金。民间资金在园区开发总经费中所占比重较高,其主要来源于大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个人、大学及慈善事业基金等。
(3)银行融资。中小企业金融金库和民间金融机构专门向园区的高技术中小企业贷款。
(4)风险投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是生态工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风险投资的主体模式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资金、各种资助,等等。日本政府对风险投资业采取了种种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有:①直接参与。日本政府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基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活动。主要面向私人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投资的、风险更大的生态工业技术领域。②开辟二板证券市场。通过这一方式迅速增加风险投资。
4、人才培养机制
优秀的人才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关键。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多是在企业与研究机构、政府之间强有力的合作下展开的。园区一般离原有企业聚集地及学术研究区很近,建立多个试验基地,可以利用原来工业化建设中育出来的人才及技术,吸收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产学官组织以推动园区的产学研活动、创造新产业、实现高度技术化为主要任务。这些都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最尖端的高新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应用于企业,投入生产,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5、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
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愿意为环保产品支出成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通过消费行为,制约企业的生产行为,迫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同时,百姓环保意识的增强,可以为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减少垃圾产生量。
生态工业园一般会定期开放再循环工厂,作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生动教材,向来参观的学生们介绍生态工业园的产业活动内容;资助市民与非盈利组织的绿色宣传活动。又如,在进行一个时,环保局会收集市民的意见再反映给市长。同时,在大的开发建设项目开工前召开说明会和市民座谈会。通过政府的鼓励引导,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赖,构建“循环型社会”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二篇:生态工业园规划简要结论
一、《规划》以铜业为主体,创建阳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转方式、调结构,促进铜行业生态化转型,推动县域经济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工业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规划》以铜冶炼、铜深加工、资源再生三大行业为主体,按照“一个中心、双重资源、三大基地、四条特色产业链”的思路,以建设高效、循环、共生的生态产业链为目标,构建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的总体和阶段目标、指标体系及总体框架,提出了纵向延伸、横向耦合、区域整合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方案,提出了水资源、能源梯级利用和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循环再生及污染控制方案,明确了项目准入条件,设计了重点项目及保障体系。
三、《规划》编制依据充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基本符合《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HJ/T409-2007)和《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的要求,为阳谷生态工业园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奠定了基础。
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规划》论证,建议增加风险分析的内容,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文本。
第三篇: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生态工业园模式研究
提要 本文从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特点入手,介绍目前国内外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四种模式,并结合我国西部产业发展现状,得出我国西部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选择启示。
一、循环经济在产业层面的实现形式——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理念在产业园区层面的具体体现。生态工业园作为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它的基本特点有:
1、拥有内部实现清洁生产的微观企业;
2、在园区内要具备完善的具有代谢、共生关系的产业生产链;
3、建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
4、拥有科学的园区管理体系;
5、与大学、科研机构具有密切的技术支持关系。
二、生态工业园的模式
(一)自主共生型生态工业园——卡伦堡模式。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这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副产品或者废弃物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起一种工业共生和代谢产业链关系,实现了园区废弃物“零排放”的目标。园区内的四个核心企业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在所有权上不具有隶属关系,驱动这些企业走到一起的动力是较低的交易成本。此外,在园区内还有专门负责在四个核心企业之间进行协调、组织、结算、监督工作的管理队伍,并且为新的废弃物利用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使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得到优化配置,促使循环经济得以有序进行。
(二)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贵糖模式。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针对制糖业本身是一种排污量大的行业,贵港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以生态甘蔗园为起点、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两条工业生态链。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共生及在“3R”原则指导下的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共生,农业和工业高度一体化,将当地乃至广西的甘蔗种植纳入产业链条中,在“减量化”原则的指导下抓源头提高甘蔗园的产量和甘蔗质量,并且将
甘蔗园作为整个产业链条的收尾环节(即复合肥返田)。通过工农产业一体化形成的产业群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改造型生态工业园——美国Chattanooga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以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为核心的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Chattanooga曾经是一个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区,目前在该园区内,围绕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企业为核心建立起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推行企业零排放改革,不仅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形成了老工业区新的产业空间。这种老企业主导型生态工业园模式的特点主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修补、扩展产业链,实现老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来减少污染增进效益。这种模式对于我国一些污染严重的资源型老工业企业的改造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四)虚拟生态工业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Brownsville生态工业园。由于该模式不严格要求其参与者在同一地区,而是通过系统模型、数据库等一系列信息平台的构造建立成员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所以这种生态工业园的建立有利于突破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将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跨区域产业链,而且在原有参与者的基础上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增加新成员来担当修补现有产业链的角色,增加了产业链条扩展的灵活性。
三、对我国西部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选择启示
以上四个模式各有特点。卡伦堡模式体现了市场机制在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我国的贵糖生态工业园则体现了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产业共生这个特点,从某种角度说,这种模式也适合于以资源为主导建立的生态工业园,通过技术的创新、产业链条的完善来实现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美国的Chattanooga生态工业园(也可参考包铝模式)体现的则是为了对原有老企业进行改造从而建立生态工业园的经验;虚拟生态工业园的建立更多的是依靠畅通、完备的信息网络和发达的基础交通设施。根据我国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较之东中部而言发展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的工业体系以及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在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倡导以贵糖模式为代表的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和以美国Chattanooga模式为代表的改造型生态工业园。这是因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循环经济理念还未在地区政府、企业和大众中得到树立,所以目前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对于我国西部而言,还需要政府在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过程中发挥主导、引导作用;同时,西部地区无论从信息网络的建立还是从区域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都还没有达到构建虚拟生态工业园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产业共生模式和改造型模式应该是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的主导模式。
产业共生型模式适合在西部地区具有特色农业资源的地方进行发展,例如在前文所述的贵糖生态工业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广西贵糖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制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问题,还通过生态农业园的建设促进了甘蔗种植技术在当地的发展,同时还解决了附近地区甘蔗的销售问题,真正实现了生态工、农业相互促进的局面,对于我国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来说,发展这种模式将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美国Chattanooga模式则可以向西部地区大型的、存在严重污染问题的企业进行推广,这是因为三线建设时期在我国西部建立了一批国有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存在着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这些大型企业进行改造,促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来建立生态工业园。
我国西部地区在发展生态工业园过程中还应注意联系生态工业园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模式的选择,因地制宜,本着“3R”原则合理选择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
第四篇:生态文明综合执法机制研究
生态文明综合执法机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当前正处于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节点,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过程中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十分严重。创新生态文明综合执法机制,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十七)加强统计监测。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大各级政府预算内投资等财政性资金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十八)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禁止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执法活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
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坚持依法保护环境。目前,中国的环保工作越来越依赖宏观政策,而保持宏观政策有效性的基础是法治化,使守法成为常态。这既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治理的改革方向。法治化的任务,一是健全环境法律体系,二是严格执行法律。通过法律的完善和执行,让环境违法行为受到应有处罚,使企业环境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促进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
“十二五”以来,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标志,中国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取得重要进展。我们把2015年确定为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年,经过近一年的施行,环保法的权威和震慑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环境法治,实施好新《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税、核安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并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探索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模式,强化公民环境诉权等司法保障,推动建立系统完备、高效有力的环境法治体系。
一个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能否用数字量化?日前记者从大鹏新区获悉,今年大鹏新区将着力推动18项重点改革,其中就包括构建大鹏半岛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科学展现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状况,同时为破解环。
保工作“九龙治水”的困局,今年大鹏新区还将创新生态环保综合执法机制和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据介绍,今年大鹏新区将以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资源、海域资源、危险废物污染、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为主要指标,建立具有大鹏半岛特色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体系,科学展现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状况,构建沿海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评价指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深圳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生态风险评估及安全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生态环境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分级采取限制性应急措施,使环境承载力保护在合理区间。
环境生态保护,“婆婆”多却相互扯皮,大田以相对集中处罚权的做法解决问题
我省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局获批筹建
大田县生态综合执法局日前获批筹建,这是我省首个获批筹建的生态综合执法局。
据了解,生态综合执法局的前身是大田县环境生态综合执法大队。这个大队是大田整合环境生态监管各相关单位的力量,于2010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的。其背景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环境生态保护压力日益加大,加上大田是矿区,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问题越发凸显;而在环境生态监管保护方面,涉及职能部门多,有些职能交叉重叠,出现问题时,各职能部门衔接不紧,甚至相互推诿、扯皮。
环境生态综合执法大队相对集中生态处罚权,全面负责当地的环境生态综合整治、监管、保护之职。该大队由水利、国土、环保、林业、安监以及煤炭行业、建材行业、冶金化学矿业三个管理办公室等8个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实行“集中办公、统一指挥、统一行政、统一管理、协调执法”的运行机制,监督检查企业、单位及个人对有关环境、水土、矿产资源、森林、水等法律法规涉及环境生态方面的执行情况,以及各相关企业的水土保持方案、开发利用方案、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环评报告等落实情况,依法查处破坏环境生态的单位与个人。
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两年多来,查处了破坏环境生态案件上百起,在大田的生态建设实践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随着生态综合执法局的成立,大田县正着手制定相应的奖惩工作机制,将各乡镇的生态执法工作成效纳入工作考评范围,推动生态领域的监管和执法更加规范、有序、高效运行。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1.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完善。在实践中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一直存在,许多地方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与发展一直都是“两张皮”,环保部门与经济部门相互合作与制约机制不强。环境政策的设计、执行和实施不能有效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许多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不恰当的经济政策所引发。
2.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相当滞后,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参与的领域窄,对政府环境决策参与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公众参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参与程序、途径、方式不明确。此外,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同样导致了环保非政府组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部分环境保护组织并没有完全独立,资金来源对政府有一定的依赖性,因而在表达意见的程序中没有完全独立的话语权,其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作用大打折扣。
(五)行政管理体制不顺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一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部门职能分工不合理。我国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分属不同部门主管,生态保护职能分散在许多部门。由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之部门之间协调、合作较难,这种分散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三是区域、流域环境管理体制亟待改革。我国跨区域的环境合作刚开始起步,由于地区之间的合作缺乏法制依据,也缺乏有效的议事程序和争端解决办法,致使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困难重重,尤其体现在流域水污染防治方面。
(三)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建立对环境违法的严惩机制。一是按“排污费标准高于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收费标准,可以考虑对违法超标排污行为实行按照超标的倍数加倍缴纳排污费的方法。二是大幅度提高违法行为的罚款额度,如对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行为,按照建设项目投资
总额的一定比例,决定罚款数额。三是创新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手段,如对于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产使用、擅自闲置环保设施、超标排污、偷排污水等具有连续性的违法行为,实行“按日计罚”,上不封顶。四是完善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度、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2.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环境执法机构,形成省、县、乡(镇)三级环境执法监管网络。二是加大环境执法建设投入,提高执法装备水平。三是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四是规范环境执法制度程序,建立环境案件审核、环境执法公开等制度,保证环境执法的客观、公正、快速、高效。五是加强部门合作,创新执法机制。
3.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一是加强各级人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人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意见、批评、建议,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法律强制性,更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能更快捷地体现在政府的决策中和行动中,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强司法监督。通过对资源环境法治文化的大力宣传,激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强化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建立受理公民对行政行为申诉的机制,推进政府问责制度的落实,积极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严格规范开展。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提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监督有关部门依法行政。
(五)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障碍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设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国务院各部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制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各部门的协同作用;负责牵头组织召开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
由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防止资源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约束,与环境保护同样重要,将资源部门撤消或弱化在目前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分步进行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近期改革重点是强化和完善环境保护部的现有职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中长期改革目标是成立综合性的环境部或环境资源部,主要职能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气候变化应对。
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职权,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建设。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职权。按照“权责匹配,重心下移”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环境事务的权利,凡属于跨越区域、流域和领域的环境问题,以及危害较大和影响较深的环境问题,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属于地域性的环境问题,由当地政府来执行,但中央政府负有监督和指导职责;灵活选择地方环境管理体制,在条件适宜地区推行省以下环境保护主管机构垂直管理。
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重点乡镇设立县(市、区)环保局的派出机构,由县(市、区)环保局垂直管理,或者在乡镇政府内部挂环保办公室或监察中队牌子,设立专管职位,从事乡镇环保工作。3.强化跨区域环境管理。强化华东环境保护督察中心、西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东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华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和西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的职能,真正发挥其环境监管作用。首先,要保障环保督查中心机构的能力建设和经费支持,扩大人员编制,增加人力财力投入,逐步健全中心机构设置;其次,要明确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的职能,清晰界定环保督查中心与地方环保主管部门之间的环境事权;其三,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报送系统,保证督查中心与基层环保主管部门之间信息通畅,促进环保督查中心充分发挥其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第五篇: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小结
喻建房
(1)论文关键字: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园、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国外生态工业园
发展模式、结合南昌实际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2)对关键字概念的理解:
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工业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
互关系的学科。工业生态学所研究的是如何把开放系统变
成循环的封闭系统。社会物质代谢和生态工业发展是该学
科的主体构成。而生态工业园区是有关生态工业发展实践
研究方面的主要方式。了解工业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生
态工业园的形成和发展。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y park):是指通过某个区域内的所有企业单位共同合作以达到该区
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工业园区。它是21
世纪新兴的工业发展模式,较以前的工业发展模式而言,不仅考虑了经济、社会的效益,而且在工业生态学的理论
基础上加入了环保的概念。它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
——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的方式,使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合理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对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探索。国内将生态工
业园分为三种类型:现有改造型、全新规划型和虚拟型。到现在为止,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主导产业链型②多产业关联
共生型③全新混合型。前两种也叫现有改造型,第三中为全新型。
(不同地区根据其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发展模式叫法可有不同,但
大体上属于以上的范畴)
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丹麦的卡隆堡,(Kalundborg)工业共生
体是生态工业园发展的雏形。主要模式:主导产业链型或纵向生
态工业园区模式、改造提升重构型、现代虚拟型等。
结合南昌实际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该部分首先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南昌的经济、环境
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模
式,总结出适合江西的发展模式。
(3)关于南昌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前人已有一部分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总体看来,都是结 南昌现有各个园区的实例,联系生态工业园的本质含义而得出的。如以下论文:
1、生态工业园规划与建设——以南昌高新区为例南昌大学魏海悟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选择江西科大卢杰 3浅析南昌高新区发展模式——一区多园
但涉及园区模式研究的成果不多,因为前人多致力于园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