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角的方法证明或求解代数问1

时间:2019-05-13 21:1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用三角的方法证明或求解代数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用三角的方法证明或求解代数问1》。

第一篇:巧用三角的方法证明或求解代数问1

巧用三角的方法证明或求解代数问题

黑龙江省绥化市教育学院逄路平邮编 152000

所谓用三角方法解代数问题,就是将代数问题中的字母通过三角函数(或式)代换,变为三角问题处理,以求解答。在三角换元时,首先要从代数问题中字母的允许值范围考虑,看能用哪些三角函数(或式)去代换,再根据解题的需要进行选择。一般地说,代换进去的三角函数(或式)的值域应是代数中字母的允许值范围。明确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较快的、合理的选择三角代换。

下面,根据代数命题的条件或结论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分别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三角换元方法:

一、利用正弦、余弦函数的有界性换元。

1、若|x|≤2,求证:|3x-x|≤2

3证明:由|x|≤2知,|x2|≤1,故可设 x2 = sin(0≤<2)

即x = 2 sin(0≤<2)

∴|3x-x|=|6sin-8sin

例2、33|=2|sin3|≤2 (1a2)(1b2)|≤1 若|a|≤1, |b|≤1,证明 :|ab

证明:由已知可设 a=sin ,b=sin、

∴|ab

3、0,2 (1a2)(1b2)|=| sin sin±cos cos |=|cos(±)|≤1 已知a、b、c、d均为不大于1的正数,求证:4a(1-b)、4b(1-c)、4c(1-d)、4d(1-a)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1.分析:结论中有否定词可考虑用反证法,此题可用均值不等式证明;又条件中各字母有上界,故也可用三角换元。证法一(均值不等式):假设4a(1-b)、4b(1-c)、4c(1-d)、4d(1-a)都大于

1则4a(1-b)4b(1-c)4c(1-d)4d(1-a)>1(1)

又0<a、b、c、d≤1故4a(1-b)、4b(1-c)、4c(1-d)、4d(1-a)均为非负数

4a(1-b)· 4b(1-c)· 4c(1-d)·4d(1-a)=256a(1-a)·b(1-b)·c(1-c)·d(1-d)

≤256·[a(1a)2b(1b)2c(1c)2d(1d)2][][][]=1与(1)矛盾 222

2故4a(1-b)、4b(1-c)、4c(1-d)、4d(1-a)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1.证法二(三角换元):假设4a(1-b)、4b(1-c)、4c(1-d)、4d(1-a)都大于

1则4a(1-b)4b(1-c)4c(1-d)4d(1-a)>1(1)

又0<a、b、c、d≤

1设 a=sin2、b=sin、c=sin、d=sin,、、、(0,)222

2则4a(1-b)· 4b(1-c)· 4c(1-d)·4d(1-a)

=4sin

22·cos·4sin·cos·4sin·cos·4sin·cos 2222222222=sin2·sin2·sin2·sin2≤1与(1)矛盾

∴4a(1-b)、4b(1-c)、4c(1-d)、4d(1-a)至少有一个不大于1.【评析】:以上三个题,共同的特点是:已知字母的取值是有界的,可通过简单变式将其转化为正、余弦函数的值域内,故可采取正、余弦三角代换,利用三角关系式,以达到简化证明之目的。

4、设z>0、x>z、y>z,求证:

xz)(yz)(xz)(yz)2xy

1证明:由 x>z>0 ,y>z>0 得,1>

zx

>0,1>

zy

>0

于是可设,zx

=cos ,zy

=cos、

(0,)

zzzz

(xz)(yz)xz)(yz))(1)(1)(1)(1)=

xyxyxy

(1cos)(1cos)1cos)(1cos)2cos

2=2cos

2cos2

2sin2

2sin2

cos

2

+2sin

2

sin

2

=2cos(

)≤2

(xz)(yz)xz)(yz)2xy

zzzz

(1)(1)(1)(1)≤2

xyxy

【评析】:分析结论发现,此题证明的结论可等价变式为:

由已知易知:1>

z

x

>0,1>

zy

>0,转化为有界问题,故可采用三角换元,结合根式要化简被开方数需升幂,所

以用余弦换元(注意角的取值范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同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换元。

5、已知a、b、x、y均为实数,且a+b=1,x+y=1 求证:(1)|abxy|≤

(2)|ax+by|≤

1证明:由已知,可设a=sin ,b=cos  ,x=sin,y=cos (0≤、<2)(1)|abxy|=| sin cos  sin cos |=

4|sin2||sin2|≤

(2)|ax+by|=|sinsin+cos cos |=|cos(-)|≤

1例

6、已知 2a+ 6b= 3,求证:| a + b| ≤

2a2b2

1,故可设,a证明:由已知得,3122

| a + b|=|

31cos,bsin22

(0≤<2)

31

cossin|=2sin(+

322)≤

【评析】:例5、6题中,已知条件是非负数和为常数,经变形可化为x+y=1的形式,考虑到sin可用同一角的正弦和余弦代换x、y,再通过三角式化简解决相应问题。

7、若1≤x+y≤2,求z = x-xy+y的极值。解:由已知,可设:x= r cos ,y = r sin

2+cos=1,故

其中,0≤<2、1≤r≤z = x-xy + y=r

当r=2,sin2=-1 时,z最大,最大值为3.当r=1,sin2=1 时,z最小,最小值为

cos2rcosrsinr2sin2r2(1sin2)

2。

【评析】:此题条件是非负数和有界,可转化为a≤x+y≤b,其中a、b为正数且a<b,可令:x= r cos ,y = r sin ,a≤r≤b,将求函数极值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式的最值问题。

三、利用正切函数的无界性换元。例

8、x为正实数,试证(x1x)x<

证明:由x>0,可设x=tan∵( , (0,)

x1x)x=(tan2tan2)tan2

=(11sin1sin

tan)tansinsin

2cos(1sin)(1sin)cos11sin

= 1-又

1(0,),∴1>sin>0, ∴2>1+sin>1, ∴1>

21sin11∴>1->0

21sin

即 :(x1x)x<

【评析】:此题字母是无界正数,可令x=tan,x=tan

(0,),但注意结论中含有根式,为了便于计算,作代换

 , (0,),将代数证明转化为计算三角式的取值范围,学生易于接受。通常情况下,

当字母是无界实数时,不妨可考虑用正切换元(注意角的取值范围)试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利用三角条件等式换元: 例

9、若x + y + z = x y z,求证:x(1

y2)(1z2)y(1z2)(1x2)z(1x2)(1y2)= 4xyz

证明:由已知可设,x= tanA ,y= tanB ,z= tanC(其中A+B+C=k,A、B、C≠k+

,k∈z)

2而所证等式等价于

2x2y2z8xyz



1x21y21z2(1x2)(1y2)(1z2)

即证tan2A + tan2B + tan2C = tan2A tan2B tan2C(1)成立。因为A+B+C=k,k∈z,所以,2A + 2B + 2C =2 k,k∈z 所以(1)式成立,即原式得证。

10、已知x、y、z是实数,且满足

xyyzzx

0

1xy1yz1zx

求证:

xyyzzx,1xy1yz1zx

中必有两个互为相反数。

证明:由已知,可设x= tanA ,y= tanB ,z= tanC(其中A、B、C≠k+

,k∈z)

2所以,xyyz

=tan(A-B),1xy1yz

=tan(B-C),zx

1zx

=tan(C-A)

代入已知得,tan(A-B)+ tan(B-C)+ tan(C-A)= 0 又(A-B)+(B-C)+(C-A)=0 ,所以tan(A-B)+ tan(B-C)+ tan(C-A)= tan(A-B)tan(B-C)tan(C-A)=0 即

zxxyyz



1xy1yz1zx

=0,所以,xyyz、1xy1yz、zx1zx

中至少有一个是零,因而必有两个互为

相反数。

【评析】:此类型题条件中含有“三实数和等于三实数积(或可转化为三实数和等于三实数积)”的形式,联想到tanA + tanB + tanC = tanAtanBtanC(其中A+B+C=k,A、B、C≠k+

,k∈z)

2可将题中的相应字母用正切代换,但一定要注意等式成立的条件:A+B+C=k,A、B、C≠k+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再利用和、差、倍角公式化简变形达到目的。

,k∈z,将代数2

以上是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几种类型的三角换元方法,当证明的结论形式繁杂时,可根据条件尝试利用三角换元,将代数问题三角化,以期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第二篇:代数中的向量证明方法

代数中的向量证明方法

利用向量知识解题具有很多优越性:思路直观,运算简单,能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学好平面向量,不仅是掌握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还能提高自己的数形结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享受数学思想方法带来的向量学的美.利用向量解决中学数学题目已经相当普遍,下面举例运用向量方法证明代数中的一些问题.y

一 利用平面向量巧证三角证明题

例1 利用向量证明

cos10cos130cos2500,

130°

x

sin10sin130sin2500.

A

1证明: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如图1,置于坐标系中则

ABcos10,sin10,BCcos130,sin130,CAcos250,sin250,ABBCCAcos10cos130cos250,sin10sin130sin250,ABBCCA0,0,cos10cos130cos250,sin10sin130sin2500,0.cos10cos130cos2500,sin10sin130sin2500.评析:依本题的证法,我们使x轴的正方向绕A点逆时针旋转到向量AB的最小角为,(而不是本题的特殊角10)可以得到以正三角形为依托的较为一般的两个三角等式:

coscos(120)cos(240)0,

y

sinsin(120)sin(240)0.

G

A

例2用向量的方法还可以解决如下的问题,求值:cos

27cos

47cos

67cos27

87cos

107

cos

127

C

解:因正七边形的外角为系中,则

ABcos0,sin0{1,0},,设正七边形的边长为1,如图2所示置于坐标

22

BCcos,sin,7744

CDcos,sin

7766

DEcos,sin

77

, , 

88

EFcos,sin,771010

FGcos,sin

771212

GAcos,sin

77

2

, .

ABBCCDDEEFFGGA0.1coscos

2727cos4747cos6767cos8787cos

107

cos

127

0,coscoscoscos

107

cos

127

1.评析:此题是应用上面的证明方法来分析求解,在中学数学中可以遇到不少类似的题目,都可以类似来求解.例3 用向量证明三角公式:

cos()coscossinsin.证明:如图3,作一个单位圆,取平面上的两个单位向量a、b使它们与x轴上的单位向量

i形成α、角,即 OA

a,OBb.abcos()cos(),又acos,sin,bcos,sin, abcoscossinsin,cos()coscossinsin.图

评析:该公式在教材中采用构造法证明,先构造一个单位圆,再在单位圆上构造四点,形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证得.这种方法在构造图形上要求太高,很难与我们学过的知识相联系起来.当我们学过平面向量后,可以简洁地将此公式证明.同法,我们可以证明:

例4coscos

cos()cos().证明:设三个单位向量:

acos,sin,bcos,sin,ccos,sin, abcoscossinsincos(), accoscossinsincos().abaccos()cos().又abaca(bc),bc2cos,0, a(bc)2coscos.综上所述,可得: coscos

cos()cos().二 构造向量证明不等式

利用以下定理,可以用向量证明代数不等式.定理: a,b为两个非零向量,则

:例5 设a,b,cR+,试证:证明:构造向量:

ab

bc

ca

(ab)1a1b1c



.a

1bc11a,,b,.bcabca

(ab),得

(ab

bc

ca)1a

1b

1c

1a

1b

1c,即

ab

bc

ca

当且仅当abc时,不等号成立.用向量证明问题还应该注意一些符号问题,如:

例6

2)

证明:由于a和b方向的不确定性,可按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证明.(1)若a与b共线且方向相同时,则

2

 

所以2).(2)若a与b共线且方向相反,则

2

 

所以2).(3)若a与b不共线时,如图4,设OAa,OBb,作平行四边形OACB,可得

OCab,BAab;

在三角形OAB

中,BOA;在三角形OAC

中,OAC.因为BOAOAC

所以两式相加可得

B

C

2).O

A

图4

评析:由于平面向量具有“数”和“形”的双重功能,涉及“数”与“形”的许多问题需要分类讨论,所以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平面向量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通过分类讨论把向量中的问题分门别类转为局部问题,使繁复的向量问题简单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样地,我们可以用构造向量的方法来证明三角不等式: 例7 设,,均为锐角,满足sin2sin2sin21则

sinsin

sinsin

sinsin

1。

证明:构造两个向量:

2sin

a

,sinsin

sin

sinsin,

, sinsinsin

b

sin,sinsin,sin.

sinsinsin

(ab).即

(

sin

sinsin

sinsinsin)(sinsinsinsinsinsin)

(sinsin

sin)

所以

sinsin

sinsin

sinsin

(sinsin

sin)

sinsinsinsinsinsin

(sinsinsin)sinsinsin

2222

sinsinsin1

评析:证明此类不等式证明,若能观察到向量的“影子”,通过构造向量,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公式,能使繁复的问题简单化.例8 若x,y,zR,且xyz1.n为正整数.求证:

x

n

y(1y)

y

n

z(1z)

z

n

x(1x)

n2

n

9

.证明:由已知条件,知1xn0,1yn0,1zn0.构造向量:

a



x

n,y

n,y(1y)

z(1z)



,bn

x(1x)z

y(1y),n

z(1z),n

x(1x)

n

(xy

(ab).得

y

n

z)

[

x

n

y(1y)z(1z)

z

n

x(1x)

][y(1y)z(1z)x(1x)]

n

n

n

所以

x

n

y(1y)

y

n

z(1z)

z

n

x(1x)

(xyz)

(xyz)(x

n1

2222

y

n1

z

n1)

[3(

xyz)]

(xyz)3(xyz)

n1

122

[3()]n

n2.1n139

13()

若取n1,得

x

y(1y)

y

z(1z)

z

x(1x)

.(《上海中学数学》1993(2)数学问题1)若取n2,得

x

y(1y)

y

z(1z)

z

x(1x)

.(《数学通报》1994(11)数学问题921)

评析:此题也是巧妙构造向量的例子,题中n的取值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不等式方程,对应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小结: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观察的人可以将常人熟视无睹的问题提出来,并加以研究解决.在引入向量的知识后,因为“向量”具有几何形式和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它可以作为联系代数和几何的纽带,是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本文主要从代数问题的角度利用向量方法证明,打破常规,构造向量,利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获得妙解.思路直观,运算简单,能把“数”与“形”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篇:立体几何的证明方法1]

立体几何的证明方法总结

文字语言表述部分:

一、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

1、利用平行四边形;

2、利用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这个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5、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6、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直线平行。

7、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4、反证法。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4、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的证明方法

1、勾股定理;

2、等腰三角形;

3、菱形对角线;

4、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5、点在线上的射影;

6、如果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都垂直。

7、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三垂线定理)

8、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9、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

五、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直线都垂直;

2、点在面内的射影;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垂直。(线面垂

直的判定定理)

4、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面

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5、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平面,那么另一条必垂直于这个平面。

6、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7、两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它们的交线必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8、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

9、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六、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两个平面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4、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垂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立体几何常见证明方法

数学符号表述部分

1、线线平行

①利用相似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②利用公理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③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a//即aa//l

l

④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即aa//b

b

即aa//b

b

2、线线垂直

①两条直线所成角为90②线面垂直线线垂直

即aab b

③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AB

三垂线定理:

AC

l

BCl

三垂线逆定理:AB

BCl ACl

④两直线平行,其中一条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

3、线面平行

①定义:若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它们平行;

②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平行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则它与这个平面平行。

a//b即ba//a

③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若两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即//a//a

4、线面垂直

①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ab,ac即b,cabcO

②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两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它们的交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la,即a

al

即//l

 l

④两直线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则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即a//bb

 a

5、面面平行

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若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a//,b//即a,b//

abO

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即// //

即l// l

a a

6、面面垂直 ①依定义,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②

第四篇:一类对称或循环不等式的配方法证明

一类对称或循环不等式的配方法证明

_------读熊斌《数学奥林匹克》之体会

数学组蔡玉书(215006)

纵观国内外数学奥林匹克中的不等式试题,有不少试题是关于a,b,c的对称或轮换对称的不等式,直接利用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或者重要不等式有时很难达到目的,而利用它们的对称性,直接利用比较法进行适当的配方,就可以使得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本文从历年的国内外数学奥林匹克试题中精心选择若干优秀试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答,供参赛选手和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参考。

例1设a,b,c是三角形的三边,求证:a2(b+c-a)+b2(c+a-b)+c2(a+b-c)≤3abc.(第6届IMO试题)证法一 注意到a3+b3+c3-3abc =(a+b+c)(a2+b2+c2-ab-bc-ca),得

3abc-[a2(b+c-a)+b2(c+a-b)+c2(a+b-c)]

=a3+b3+c3-3abc+a(b2+c2-2bc)+b(c2+a2-2ca)+c(a2+b2-2ab)

=(a+b+c)(a2+b2+c2-ab-bc-ca)+a(b2+c2-2bc)+b(c2+a2-2ca)+c(a2+b2-2ab)

1=(a+b+c)[(a-b)2+(b―c)2+(c―a)2]+a(b―c)2++b(c―a)2+c(a-b)2

2111=a+b-c)(a-b)2+b+c-a)(b―c)2+a+c-b)(c―a)2.222

∵a,b,c是三角形的三边,∴a+b-c >0, b+c-a >0, a+c-b >0.而(a-b)2≥0,(b―c)2≥0,(c―a)2≥0,故原不等式成立,当且仅当a=b=c,即△ABC是正三角形时等号成立.例2 已知a,b,c是正数, 证明:

abc3(1)(1963年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试题)b+cc+aa+b2

a2b2c2a+b+c(2)+≥(第2届世界友谊杯数学竞赛试题)b+cc+aa+b2

abc3证明(1)+ b+cc+aa+b2

2a(a+b)(c+a)+2b(a+b)(b+c)+2c(b+c)(c+a)-3(a+b)(b+c)(c+a)=2(a+b)(b+c)(c+a)

2(a3+b3+c3)-(a2b+ab2+b2c+bc2+c2a+ca2)=2(a+b)(b+c)(c+a)

a3+b3-(a2b+ab2)+b3+c3-(b2c+bc2)+b3+c3-(c2a+ca2)= 2(a+b)(b+c)(c+a)

(a+b)(a-b)2+(b+c)(b-c)2+(c+a)(c-a)2abc3= 0,+.2(a+b)(b+c)(c+a)b+cc+aa+b2

a2b2c2abcab(2)不难证明++=(a+b+c)(+ +)-(a+b+c),利用这个恒等式得到不等式+ b+cc+aa+bb+cc+aa+bb+cc+a

c3a2b2c2a+b+c+≥++.a+b2b+cc+aa+b2

y2-x2z2-y2x2-z2

例3 设x, y, z是正数, 则≥0.(W.Janous猜想)z+xx+yy+z

y2-x2z2-y2x2-z2y2-z2z2-x2x2-y2

证明 设 u = , v= , z+xx+yy+zz+xx+yy+z

z2-x2x2-y2y2-z2

则u-v = += z―x+x―y+y―z = 0, z+xx+yy+z

111111又u+v =(x2-y2)(-y2-z2)(-z2-x2y+zz+xz+xx+yx+yy+z

x-yy-zzx=(x2-y2)+(y2-z2)+(z2-x2)(y+z)(z+x)(z+x)(x+y)(x+y)(y+z)

(x+y)(x-y)2(y+z)(y-z)2(z+x)(z-x)2

= ++ ≥0,(y+z)(z+x)(z+x)(x+y)(x+y)(y+z)

y2-x2z2-y2x2-z2

所以,u=v>0.从而+0.z+xx+yy+z

x5-x2y5-y2z5-z2

例4正实数x,y,z满足xyz≥1,证明:++0.(第46届IMO试题)x+y+zy+z+xz+x+y证明 因为xyz≥1,所以

x5-x2x5-x2·xyzx4-x2yz2x4-x2(y2+z2)≥类似地,可得 x+y+zx+(y+z)·xyzx+yz(y+z)2x+(y+z)y5-y22y4-y2(z2+x2)z5-z22z4-z2(x2+y2)≥y+z+x2y+(z+x)z+x+y2z+(x+y)2a2-a(b+c)2b2-b(c+a)2c2-c(a+b)222令a=x,b=y,c=z,原不等式化为证明+0 2a+(b+c)2b+(c+a)2c+(a+b)a(a-b)+a(a-c)b(b-c)+b(b-a)c(c-a)+c(c-b)+≥0 2a+(b+c)2b+(c+a)2c+(a+b)c2+c(a+b)+a2-ab+b2112∑(a-b)(≥0∑(a-b)()≥0.2a+(b+c)2b+(c+a)(2a+(b+c))(2b+(c+a))cyccyc1119例5设x、y、z是正实数,求证:(xy+yz+zx)[+年伊朗数学奥林匹克试题)(x+y)(y+z)(z+x)4

证明 不妨设x≥y≥z>0,1119xy+z(x+y)yz+x(y+z)zx+y(z+x)9(xy+yz+zx)[+++-(x+y)(y+z)(z+x)4(x+y)(y+z)(z+x)4

xyz3xy1yz1zx1+- y+zz+xx+y2(x+y)4(y+z)4(z+x)4

2(z-x)2(y-z)2(x-y)2(y-z)2(z-x)21(x-y)=+]-[+] 2(y+z)(z+x)(x+y)(y+z)(x+y)(z+x)4(x+y)4(y+z)4(z+x)1212121222={[--](x-y)+[y-z)}+[z-x)]} 4(y+z)(z+x)(x+y)(x+y)(z+x)(y+z)(x+y)(y+z)(z+x)1=Sz(x-y)2+Sx(y-z)2+Sy(z-x)2],① 4

212121其中Sz =- Sx, Sy =(y+z)(z+x)(x+y)(x+y)(z+x)(y+z)(x+y)(y+z)(z+x)因为x≥y≥z>0,所以2(x+y)2>(x+y)2>(y+z)(z+x),即Sz>0.又2(z+x)2-(x+y)(y+z)=(x2-xy)+(x2-yz)+2z2+3zx>0, 所以 Sy≥0.若Sx≥0,①的右端≥0,不等式得证.yy-zy若Sx<0,因为x≥y≥z>0,所以≥0,于是,(y-z)2≤()2(x-z)2.xx-zx

22yyS+xSSx(y-z)2+Sy(z-x)2≥Sx2(x-z)2+Sy(z-x)2(z-x)2.② xx22下面证明ySx+xSy≥0,事实上,y2Sx+x2Sy≥0⇔y2[2(y+z)2(z+x)-(x+y)(z+x)2]+x2[2(y+z)(z+x)2-(x+y)(y+z)2]

=y2(2y2z+xy2+3yz2+2xyz+2z3+xz2-2zx2-x3)+x2(2yz2+x2y+3xz2+2xyz+2z3+x2z-2zy2-y3)

=2xyz(x2+y2-2xy)+xy(x3+y3-x2y-xy2)+y2(2y2z+3yz2+2z3+xz2)+x2(2yz2+3xz2+z3+x2z)

=2xyz(x-y)2+xy(x+y)(x-y)2+y2(2y2z+3yz2+2z3+xz2)+x2(2yz2+3xz2+z3+x2z)>0,所以,②式右端≥0,所以Sz(x-y)2+Sx(y-z)2+Sy(z-x)2≥0.综上,不等式得证.例6 设a,b,c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求证a2b(a-b)+b2c(b-c)+c2a(c-a)≥0.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第24届IMO试题)

证明a2b(a-b)+b2c(b-c)+c2a(c-a)

1= [(a+b-c)(b+c-a)(a-b)2+(b+c-a)(a+c-b)(b-c)2+(a+c-b)(a+b-c)(c-a)2]≥0.2

b+cc+aa+b(a2+b2+c2)(ab+bc+ca)例7已知a,b,c>0,证明:++3.(2006年罗马尼亚数学奥林匹克试题)abcabc(a+b+c)

b+cc+aa+b(a2+b2+c2)(ab+bc+ca)证明+3-abcabc(a+b+c)

b+cc+aa+b(a2+b2+c2)(ab+bc+ca)= 6-[3] abcabc(a+b+c)

(b-c)2(c-a)2(a-b)2(b+c)(b-c)2(c+a)(c-a)2(a+b)(a-b)2

=+[+] bccaabbc(a+b+c)ca(a+b+c)ab(a+b+c)

1(b+c)1(c+a)1(a+b)b-c)2+[-c-a)2+[-](a-b)2 bcbc(a+b+c)caca(a+b+c)abab(a+b+c)

abc=b-c)2+c-a)2a-b)2≥0.bc(a+b+c)bc(a+b+c)bc(a+b+c)

bca例8 在△ABC中,证明:a2(-1)+b2(-1)+c2(-1)≥0.(2006年摩尔多瓦数学奥林匹克试题)cab

证明 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2abc,不等式化为证明2a3b(b-c)+2b3c(c-a)+2c3a(a-b)≥0.2a3b(b-c)+2b3c(c-a)+2c3a(a-b)

=a3[(b+c)+(b-c)](b-c)+ b3[(c+a)+(c-a)](c-a)+c3[(a+b)+(a-b)](a-b)

= a3(b-c)2+b3(c-a)2+c3(a-b)2+a3(b2-c2)+b3(c2-a2)+c3(a2-b2)

=a3(b-c)2+b3(c-a)2+c3(a-b)2+a2(c3-b3)+b2(a3-c3)+c2(b3-a3)

=a3(b-c)2+b3(c-a)2+c3(a-b)2+a2[(c-b)3+3cb(c-b)]+b2[(a-c)3+3ca(c-a)]

+c2[(b3-a3)+3ba(b-a)]

=a3(b-c)2+b3(c-a)2+c3(a-b)2-a2(b-c)3-b2(c-a)3-c2(a-b)3

+3abc[a(c-b)+b(c-a)+c(b-a)]

=a3(b-c)2+b3(c-a)2+c3(a-b)2-a2(b-c)3-b2(c-a)3-c2(a-b)3

= a2(b-c)2(c+a-b)+b2(c-a)2(a+b-c)+c2(a-b)2(b+c-a).在△ABC中, c+a-b, a+b-c, b+c-a都是正数,而(b-c)2≥0,(c-a)2≥0,(a-b)2≥0,所以不等式得证.例9在△ABC中,a,b,c是它的三条边,p是半周长,证明不等式: a(p-b)(p-c)bbc

(p-b)(p-c)+bc(p-c)(p-a)cca(p-c)(p-a)+ca(p-a)(p-b)≥p.(2006年摩尔多瓦数学奥林匹克试题)ab(p-a)(p-b)p ab

≥x+y+z(z+x)(z+y)

≥2(x+y+z)(z+x)(z+y)

x+y2 y+z证明令x=p-a,y=p-b,z=p-c,则a=y+z,b=z+x,c=x+y.a⇔(y+z⇔2(y+z⇔z+x)(x+y)(x+z)z+x(x+y)(x+z)+(x+y)(y+z)(y+x)x+y(y+z)(y+x)(y+z)z(y+z)y+(y+zx+yx+z-x+y

y+z2(z+x)z(z+x)x)++-(z+x)(x+zx+yy+z2≥2(x+y+z)x+z

zx+yy2)+(z+x)(x+z(x+y)x(x+y)y+-(x+y)(y+zx+zx2y2z2⇔)-(x+y+z)≥(y+z)(y+zz+xx+y

+(x+y)(y+z2)x+zzx+yx2)y+z

(x+y+z)(x-y)2(x+y+z)(y-z)2(x+y+z)(z-x)2(x+y+z)2(y-z)2

⇔+≥(y+z)+(y+z)(z+x)(z+x)(x+y)(x+y)(y+z)(z+x)(x+yz(x+z)+y(x+y))2

(x+y+z)2(z-x)2(x+y+z)2(x-y)2

(z+x+(x+y).①(x+y)(y+z)(z(y+zx(x+y))2(y+z)(z+x)(x(x+z)+y(y+z))2

(x+y+z)(x-y)2(x+y+z)2(x-y)2(x+y+z)(x+y)(x+y ⇔1≥2(y+z)(z+x)(y+z)(z+x(2

⇔(2≥(x+y+z)(x+y)⇔≥2xy.因为z是正数,这是显然的.同理可证其余两个不等式.于是不等式①成立.11131111例10 已知a,b,c>0,且abc=1,-2(.(2004年匈牙利数学奥林匹克试abca+b+cabca+b+c题)11131111证明因为abc=1,所以++≥++)等价于 abca+b+cabca+b+c

1113111abc-2(.abca+b+cabca+b+c

注意到(a3+b3)-(a2b+ab2)=(a2-b2)(a-b)=(a+b)(a-b)2有

1113111abc+-2(+)abca+b+cabca+b+c

[(a+b+c)(ab+bc+ca)-3abc](a2+b2+c2)-(a2b2+b2c2+c2a2)(a+b+c)= abc(a+b+c)(a+b+c)

(a2b+ab2+b2c+bc2+c2a+ca2)(a2+b2+c2)-(a2b2+b2c2+c2a2)(a+b+c)= abc(a+b+c)(a+b+c)

[(a4b+ab4)-(a3b2+a2b3)]+[(b4c+bc4)-(b3c2+b2c3)]+[(a4c+ac4)-(a3c2+a2c3)]= abc(a+b+c)(a+b+c)

ab[(a3+b3)-(a2b+ab2)]+bc[(b3+c3)-(b2c+bc2)]+ca[(a3+c3)-(a2c+ac2)]=abc(a+b+c)(a+b+c)

ab(a+b)(a-b)2+bc(b+c)(b-c)2+ca(c+a)(c-a)2

= 0.所以,原不等式成立.abc(a+b+c)(a+b+c)

111xyz例11 已知x,y,z∈[1,2],证明:(x+y+z)()≥6(+年越南数学奥林匹克试题)xyzy+zz+xx+y

证明 不妨设2≥x≥y≥z≥1,(x-y)2(y-z)2(z-x)2111因为(x+y+z+)-+, xyzxyyzzx

2(y-z)2(z-x)2xyz31(x-y)又因为+[+y+zz+xx+y22(y+z)(z+x)(x+y)(z+x)(y+z)(x+y)

111xyz所以(x+y+z)-6(++)xyzy+zz+xx+y

131313x-y)2+()(y-z)2+()(z-x)2≥0 xy(y+z)(z+x)yz(x+y)(z+x)zx(y+z)(x+y)

z(x+y)(z2+zx+zy-2xy)(x-y)2+x(y+z)(x2+xy+xz-2yz)(y-z)2+y(z+x)(y2+yz+yx-2zx)(z-x)2

=Sz(x-y)2+Sx(y-z)2+Sy(z-x)2≥0.①

由2≥x≥y≥z≥1,易知(x+y)(z+x)-3yz≥2y·2z-3yz>0, 所以Sx>0,又Sy≥0⇔(y+z)(x+y)-3zx≥0⇔xy+yz+y2-2zx≥0.②

由2≥x≥y≥z≥1,易知,y+z≥2≥x,所以y(y+z)≥zx, xy≥zx,相加得②.所以Sy≥0.如果Sz≥0,则①式右边≥0,不等式得证.如果Sz<0,则(x-y)2=[(x-z)-(y-z)]2=(z-x)2+(y-z)2-2(x-z)(y-z),Sz(x-y)2+Sx(y-z)2+Sy(z-x)2=(Sy+Sz)(z-x)2+(Sx+Sz)(y-z)2-2Sz(x-z)(y-z)≥(Sy+Sz)(z-x)2+(Sx+Sz)(y-z)2.下面证明Sy+Sz≥0, Sx+Sz≥0.Sx+Sz=x(y+z)(x2+xy+xz-2yz)+z(x+y)(z2+zx+zy-2xy)

≥z(x+y)[(x2+xy+xz-2yz)+(z2+zx+zy-2xy)]= z(x+y)[(x+2z)(x-y)+z2]≥0, Sy+Sz=y(z+x)(y2+yz+yx-2zx)+z(x+y)(z2+zx+zy-2xy)

≥z(x+y)[(y2+yz+yx-2zx)+(z2+zx+zy-2xy)]

= z(x+y)[xy+(y+z-x)(y+z)]≥0,所以Sz<0时,不等式也成立.111xyz于是,只要x, y, z∈[1,2], 就有(x+y+z)(++≥).xyzy+zz+xx+y

第五篇:工作与收入证明(样本1 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打印到彩色单位抬头纸上并盖章)

XXX先生/女士的工作与收入证明

兹证明XXX先生/女士,出生日期: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进入(XXXX单位全称)工作,目前担任XXXX职务。

XXX先生/女士过去两年的平均年税后收入为人民币XX万元左右,其个人所得税由我单位代扣代缴。

XXXX单位全称

证明人:XXXX 职务:X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xx

地址:xxxxxxxx

日期:2016年xx月xx日

下载巧用三角的方法证明或求解代数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用三角的方法证明或求解代数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