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说新语》:一个时代的缩影
《世说新语》:一个时代的缩影(转贴)
《世说新语》是对中国文学乃至思想文化,特别是士人精神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一部古典名著。它以生动传神的笔触,优美精炼的语言,分门别类记录了汉末、三国、两晋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道,特别是士族阶层,广泛反映了魏晋时代两百多年间的政治斗争、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正如吾师行需先生所言:“虽系小说家言,未可直以小说视之。其于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之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记录。”宗白华先生甚至拿《世说新语》来指称汉末魏晋六朝这个时代,称之为“世说新语时代”。用一部书来代表一个时代,除了孔子的《春秋》,在中国历史或中国文化史上恐怕是少有的现象。因此,自其问世一千五百余年来,《世说新语》颇得文人学士爱赏,为案头必备之书。
《世说新语》分类系事,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分为三十六篇,也就是三十六个门类,首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篇,即是所谓的“孔门四科”。这四篇不仅排列在最前面,而且分量也很重,其中《言语》和《文学》都在一百则以上。这四篇整整一卷,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因此有人便以为《世说新语》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前四篇源本儒术,是全书的本体,为经;后三十二篇为纬,前后互相发明。实际上,《世说新语》的内容并非如此“经”、“纬”分明,以孔门四科居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儒的思想,但就全书而言,内容还是较为复杂。后三十二篇大体上可分为褒赏和贬斥两大类型:《方正》、《雅量》、《识鉴》、《品藻》、《规箴》、《豪爽》、《自新》、《栖逸》、《贤媛》等篇属褒赏类;《宠礼》、《任诞》、《简傲》、《轻低》、《假谲》、《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纸漏》、《惑溺》、《仇隙》等篇则属贬斥类。书中那些“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狂放举动,如刘伶的裸形与嗜酒,阮籍的蔑视礼法,编者都把它归在带有贬斥之意的《任诞》篇中。《任诞》篇中还录有王恭的名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玩味这段话的意思,似乎带有对名士的轻视和嘲讽。但是,书中同时也有大量称羡清谈名士,畅扬老庄之学的内容,如玄学家们谈重论道的场面和风姿,以及他们论辩的玄理,不仅在属于褒赏的《雅量》、《识鉴》、《品藻》等篇中有充分的反映,而且在属于“孔门四科”的前四篇中也随处可见。由此可知,认为《世说新语》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说法未必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魏晋时代,儒学式微,玄风大畅,这是一个精神极为自由、思想极为解放的时代。《世说》一书倒是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
《世说新语》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和险恶残酷的政治斗争,并广泛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和认识作用。例如,《尤悔》篇记载魏文帝毒死其弟曹彰,母后向他求饶:“汝已杀我任城(曹彰),不得复杀我东阿(曹植)”,但后来曹植还是被文帝迫害抑郁而死。此篇还记载了丞相王导为晋明帝陈说晋得天下的秘诀:“诛夷名族,宠树同亡”,这便是统治阶级自供的“统治术”。《汰侈》等篇描写官僚士族阶级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他们争豪斗富,暴珍天物,简直骇人听闻,令人发指。例如,王武子用人乳喂猪;王恺用饴糖洗锅;石崇用蜡烛烧饭等等。石崇是个大官僚,又因抢劫而成巨富,他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女侍立,上完厕所要更换新衣,弄得客人都不好意思去上厕所。他宴请宾客,常使美人劝酒,如果客人不饮,就把美人杀掉。一次宴请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王敦故意不饮,石崇连斩三美人,他还不肯饮,王导劝他饮,这位大将军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如此凶残暴虐,哪里还有半点人性!
《世说新语》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这一点古人早已有所认识。宋高似孙《纬略》云:“宋临川王义庆采撷汉晋以来佳事佳话为《世说新语》,极为精绝。”宋刘辰翁等批点《世说
新语》本有王世《序》云:“临川王生长晋末,沐浴浸溉,述为此书,至今讽习之者,尤能令人舞蹈,若亲睹其献酬。”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云:“读其语言,晋人面日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我们说《世说新语》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并不是说不存在小说的因素,因为小说在一些基本文学手法上与其他文体是相通的。在我看来,《世说》的文学成就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刻画,一是语言的运用。
《世说》全书涉及各类人物多达一千五百余人(包括刘注),刻画了许许多多謦咳犹存,栩栩如生的魏晋人物,如“竹林七贤”及陆机、陆云、张华、左思等文人才子;何晏、王弼、孙绰、殷浩、刘J炎、王衍等清谈名家;王导、谢安、桓温、陶侃、顾荣等名臣名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顾恺之等书画大家……真可以称得上是这一时期名士的人物画卷。我们常说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就是通过《世说》中这些人物活脱脱地表现出来的。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在比较中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如《德行》篇“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方正》篇“陆机与陆云对卢志问”,《雅量》篇“谢安与王坦之赴桓公宴”等都是通过比较来突出人物性格,显示人物优劣的。第二,善于抓住带有个性化的言行举止,写出人物的神韵。《世说》往往通过一、二特异的言行,使人物在简短的篇幅中神情跃然,气韵生动。例如人们所熟悉的故事王羲之“东床坦腹”(《雅量》),就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率真任性、通脱超逸的神韵。再如《任诞》篇写刘伶裸体和阮籍宿邻妇等狂放之举,亦属此类。第三,注重细节描写。《世说》尽管篇幅短小,但在短小的篇幅中却常有精采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雅量》篇写顾雍与客下棋,忽闻丧子,神气不变,继续下棋,“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这一细节便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顾雍临大事而不乱方寸的坚毅性格。其他如夸张、比喻、心理描写等手法在《世说》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世说新语》的语言极具特色,日本文化年间(相当于清嘉庆年间)恩田仲任所撰《世说音释》一书,前有营原长亲《序》云:“《世说》之书,玄旨高简,机锋俊拔,寄无穷之意于片语,包不尽之味于数句。”这已概括了《世说》的语言特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谓“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讲的也是语言风格问题。
《世说》的语言有两大特色:一是简约,二是口语化。《世说》的语言高度简炼而又隽永传神,极富表现力。语言的简约,既是篇幅短小的必然要求,也与当时谈玄的风气密切相关。清谈家十分注重语言艺术,讲究含蓄和隽永。《品藻》、《赏誉》等篇中,品题人物常常仅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个人的品性特征。如《品藻》篇第三十六则:“抚军问孙兴公云:„刘真长如何?‟曰:„清蔚简令。‟„桓温如何?‟曰:„高爽迈出。‟„谢仁祖如何?‟曰:„清易令达。‟……”还有用两个字品题人物的,如“标鲜”、“穆少”、“清通”、“彻朗”等等。如此简约的言辞,在其他书中恐难见到。至于语言的机智,应对的巧妙,常常令人惊叹不已,拍案叫绝。例如孔融与陈韪的应对(《言语》),邓艾口吃与晋文王相戏(《言语》),嵇康树下锻铁与钟会相讥(《简傲》)等等,不胜枚举。
《世说新语》中保存了大量的六朝口语,由于历史的演进和语言的变化,成了我们今天阅读的语言障碍。例如,“阿堵”、“如馨”、“宁馨”、“兰阁”等口语方言或梵语词汇,既使《世说》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增强了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也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困难,如果不借助注释根本无法读懂。因此,我们在注释的时候,尽量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扫清这些“拦路虎”。另外,《世说》的语法和虚词的使用,因为接近口语,也有一些特别之处。正因为《世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被称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许多语言学家把它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第二篇: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看一个地方有什么问题,看街头的标语就可以了。
一位内蒙古客人到浙江来,乘车从320国道经过,看到农居墙面上写“千方百计为拆迁户着想,全心全意为拆迁户服务”之类的标语,十分奇怪。内蒙古客人住在锡林郭勒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那里不存在不需要征地拆迁,自然不能理解。
我问他你们那里常见的标语是什么,他答:“草兴牧兴百业兴,山清水秀牧歌扬”,并说这句标语就写在他单位的大墙院上,所以记得特别清楚。
有没有想过,浙江、内蒙古两地虽相隔千里,但这些标语,让人马上抓住当地当下的社会大问题。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江浙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征地拆迁,一北一南,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北方的草原生态引发了席卷南方的雾霾,直至上升到了人民健康安全的政治高度;南方的征地拆迁引发了难以计数的上访事件,同样上升到了事关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
一个问题,大致会产生一个标语。譬如以前的计划生育、义务兵役、民族复兴等等,到现在随处可见的禁止酒驾、文明礼让、尊老爱幼之类的标语,这些标语无不是在告诉我们,背后有一个个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代表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中国人是一个十分讲究“场面”和“形式”的族群,但并非所有“场面”和“形式”都是不好的,相反,解决问题的确需要一定的形式。中国人解决大问题采取的是“广场模式”、“大会形式”,解决家族问题也会采取“多人合议”模式;西方人也一样,以议会、集会解决问题。但形式不能泛滥,泛滥就会产生标语暴力了。
前些年,国内民间保钓运动兴起,我看到小区里不少日系车在车后窗上贴上了标语:“车是日本车,心是中国心。”是不是“中国心”,只有车主本人知道了,但咱们都有一个习惯思维,一个问题只有上升到标语的高度,才说明我们很重视这个问题,自己没有对它无所谓。
我们已经好几代人生活在标语的环境中了,如果你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上学后一进校园,教室里大致会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劝学标语,从小学到大学,你不知要接受多少这样的劝学标语,你被“潜移默化”了多少,谁又能说得清呢?
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仍然很难摆脱标语式的语言和思维,“网络暴力”在网络上无处不在,这种“语言暴力”有一个特性:缺乏人文关怀,喜欢上纲上线,不是平等沟通,而是强势压制弱势,或是一群人压制另一群人,一群人企图教化另一群人。篇二:标语、口号宣传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标语、口号宣传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宣传为例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广告学 学号:12012240359 姓名:田春野
标语、口号宣传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以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宣传为例 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煽动作用的口号,写什么样的标语,用什么方法书写标语,都取决于时代的需要。从标语口号的变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时代的变迁。标语、口号,因拥有要言不烦、正确贴切、活泼形象、朗朗上口等特点而倍受国人青眼,发展到今天,已经与中国人顷刻不可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标语口号算是正宗的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6年,也是“标语、口号文化”嬗变的66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50年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文革“割资本主义尾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等到发展市场经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从“常识越多越反动”到倡导科教兴国,从 “科学发展观”到“一带一路”,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被压迫、关闭、贫穷、落伍和缺少活力到开放、强盛、文化和充斥活气的历史巨变,这一切,都在小小的标语、口号中得到了体现。
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人文意识逐步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成为了标语口号的主流。而标语口号的载体也由单一的墙面,向灯箱、横幅等多样化转变。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贸易的繁华,很多过去的标语口号都在屋宇改革和拆迁中成为历史。即使如 斯,作为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宣传状态,标语口号仍将生活在我们的视线当中,持续见证每个时代的变迁。标语、口号虽小,却承载了历史。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式标语口号,能够窥见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可反思社会发展中那些须要一直完美、精益求精的轨制和观点。综观古今中外,用标语口号到达宣扬目标的做法存在赫然的“中国特色”,将标语口号文化施展得酣畅淋漓而又能笼罩众多范畴并不断与时俱进,也是中国人的创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标语口号以其奇特的情势跟影响力浸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听觉、视觉和记忆的全方位通路中。它以其时间性、阶段性和空间性的特色,表示着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重点。以下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各个时期的标语、口号,以供我们回味共和国走过的历程,见证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和时代的变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新中国即将宣告成立之际,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它既表达了对先烈们丰功伟绩的追念,又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心。这个口号以及类似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万岁!”“祖国万岁!”等,一直是国庆及其他国家法定节日规定的而且流行最广的口号。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9月,美国等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在仁川登陆,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朝鲜半岛北方,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在10月上旬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难决策。1950年10月19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随后,举国上下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中国军队再一次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尊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成了上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最为流行的口号之一。1951年“必须严格镇压反革命”
建国初期,国民党的反革命的残余势力还相当大。这些反革命分子不甘心人民革命的胜利,继续与人民为敌,特别是1950年6月,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他们自以为美蒋“反攻大陆”的时机到了,因而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公然刺杀干部和进步群众,破坏矿山、铁路、抢劫物资。组织反革命地下军,搞武装**,明目张胆地向人民进攻。在1950年春天到秋天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就有近4万名的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被杀害。为了镇压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于1950年7月23日公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运动的重点是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等五个方面的反革命分子。这场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基本结束。1953年,“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从1952年底开始,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酝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24日,在发布庆祝国庆四周年时,正式向全党、全民宣布了它的内容,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月,毛主席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从此,“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县工作的灯塔!”“总路线万岁!”成了风行一时的标语口号,直到“大跃进”运动结束为止。1955年,“走合作化道路” 1955年1月13日鉴于全国各地陆续发生新建合作社解散和社员退社事件,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当时全国共有农业合作社48万个左右,其中有30万个是新建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10月4日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速农业合作化。在这种欣欣向荣的潮流下,毛主席在会议上强调,要求到1958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党外民主人篇三:南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2.《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恩荫制 3.《史记》中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秦朝为破解这一困局采取的举措是 a.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b.车同轨,书同文 c.一法度衡石丈尺 d.徙天下豪富于咸阳 4.“??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天人感应 5.下图为元朝行省图,符合这一制度表述的是 a.元朝因为疆域广大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②当时的南海和台湾都归元朝管辖 ③元朝管辖的所有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都是行省 ④元朝的大都也归行省管辖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6.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次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以后割让土地的示意图,这次战争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这是《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的一段文字,你认为应该属于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孔子改制考》 d.《狂人日记》 8.《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的相同点是 a.割占中国领土 b.清政府巨额赔款 c.开埠通商 d.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设厂 9.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下列理由可以作为对辛亥革命正确评论的依据是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失败了 b.尽管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但没有改变人民悲惨境遇,是失败了 c.使同盟会革命纲领得到彻底实现,是胜利了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胜利了 10.五四精神反映了五四运动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的首要目标任务是 a.成就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d.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11.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12.观察图片,下列两次起义给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启示是
图一 南昌起义 图二 秋收起义 a.必须尽快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13.右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此
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日本侵略者多行不义必自毙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保证 c.中国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d.日本侵略势力付出了沉重代价 1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来反革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该史实? 15.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 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①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成为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18.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重大意义是
a.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c.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19.右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
得的正确信息是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20.“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陪审法庭),??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这一情景在雅典最早可能出现于 a.雅典城邦建立之初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里克利时期 22.《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是一部成文法典 c.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 23.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以下有关议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国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立法权 24.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c.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d.法德两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25.2012年11月7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任第57届总统,他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见证下庄严宣誓。誓词大意为:“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美国总统职责,尽己所能保存、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职责与美国宪法内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对立法拥有否决权 b.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但不是政府首脑 c.美国是邦联制国家,国家权力高于地方 d.按照宪法规定,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 2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此规定表明 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宰相只对国家元首负责 c.国家权力中心为议会 d.国家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27.近代以来,欧美主要国家通过立法方式确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使国家元首逐渐统而不治的法律文献是
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8.1917年,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俄国 a.掀起了二月革命 b.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发表了《四月提纲》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9.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30.下列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美讨论援助西欧 北约建立 华约建立 美苏军备竞赛 a.世界多极化 b.美苏“冷战” c.和平与发展 d.政治民主化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西汉前期,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集权得以巩固。32.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时任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33.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右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标志着新民主义主义革
命的胜利。
34.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5.如下图,这一地区至今处于分裂对抗状态,时常出现紧张的局势,其历史根源是美苏冷战。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6.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1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2分)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 篇四:河南省洛阳市20 1 5年中招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word版)洛阳市20 1 5年中招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开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问50分钟。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讨论、交流资料等行为。4.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第一面的指定位置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1.2015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5周年,对于这场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战争。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是【 】 a.中英战争 b.通商战争 c.夷匪战争 d.鸦片战争 2.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说法能够验证此结论的是【 】 a.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辛亥革命 d.《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了新文化运动 1 3.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发展的轨迹,下列标语、口号记录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历史的是【 】 a.“变法图强”b.“民主、科学”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京)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这则材料表明。【 】
a.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 b.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加速到来 c.国共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 d.国共两党分歧根本消除 5.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粉碎敌人进攻一转入战略进攻_进行主力决战一,推翻反动统治
(转战陕北)(挺进中原)(三大战役)(渡江战役)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历程 c.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一 6.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国战场与世界其他战场相比,持续时间最长 c.苏联士兵攻克柏林国会大厦 d.美苏等国的帮组和支援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7.“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体现了他发展经济与重视人才并举的思想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张謇企业的迅速发展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_上业发展的措施也是张謇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d.20年代中期张謇企业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来自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8.观察下列四幅人物图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
a.《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的思想首先在洋务运动中得以实践 b.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蹄干线 c.魏源和严复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和政治制度 d.这四个人都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他们的贡献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9.“推进中国民主进程,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是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下列有关建国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概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义制定的《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中国在民主政 治建设方面的重大成果 c.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d.改革开放时期,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罔刑事诉讼法》等一批重要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0.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建设了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7个工业项目,这些“共和国工业长子”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创造着中国工业的辉煌。这些成就和下列哪一成就同时出现【 】 a.福新面粉公司b.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c.发射东方1号卫星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1.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2001年上海apec会议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新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新中国外交舞台绽放光彩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力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其中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
①标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②表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③洗雪了百年国耻④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提供充足劳动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下列哪些事件与圈地运动相似【 】
①美国独立战争②法国大革命③美国南北战争④俄国1 861年改革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1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白南发展的条件”这段材料出自下列哪部重要文献【 】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共产党宣言》 15.919年英国《泰晤上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此处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指【 】 a.地心说 b.相对论 c.经典力学 d.热力学 16.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以下事件哪些对欧洲人的这一思想观念改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
①文艺复兴的兴起②新航路的开辟③启蒙思想的传播④达尔文的进化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1921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对之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叙述不符合192 1年史实的是【 】 a.这一年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可谓是“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这一年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开始得到重新的确立 c.这一年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d.这一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政治组织成立,成为一战后维持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沉重的打击.,苏联经济发展却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面貌,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表述 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打击下,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 b.经济危机中,美国和德国遭受的打击最为沉重,美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渡过危机;德国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摆脱危机 c.苏联经济风景独好的原因是苏联逐渐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几乎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d.苏联风景这边独好的表现是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
19.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下列组织的成立,符合这一时代主题的是【 】 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世界贸易组织③亚太经合组织④欧洲联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0.文学艺术作品是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下列不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美国作家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b.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反映了拿破仑军队远征俄国时波澜壮阔的画面 c.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通过《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对现实社会进行无情的鞭挞
d.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勾画了一个产生错觉的痛苦世界,是20世纪西方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5分)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提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月后,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首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即二者的合称。一带一路是未来几十年内国家层西的大战略,必将影响深远。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讲话:“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
材料二:
图一一带一路横贯欧亚图二郑和下西洋示意图(1)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东西舅矍篓羔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的开通得益于什么事件?(1分)材料二图一中“意大利”,历史上该国通过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过贡献。请举例说明。(1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纠纷,打击海盗”这和半个多世纪后欧洲航海家的出行在性质上有何不同?(1分)明朝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出郑和下西洋所到达的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何不同?(1分)(3)除了以上例子,请再举一例反映东西方文明的和平友好往来。(1分)22.(7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历史、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也是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九年级某班同学对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分组进行以下探究,请和他们一起进行。
活动一:近代列强的侵略,是一把双刃剑,一力‘面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据此第一小组同学用年代尺整理出相关内容。(1)南学习西方军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中国近代化探索呈现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特点,请在年代尺中标出政治领域近代化探的另一重大事件名称。(1分)(2)请用年代尺中标注的史实来说明“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分)篇五:从标语口号到流行语
从标语口号到流行语,新中国的60年,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代言”。
前30年的标语口号,沾染着革命色彩,出自伟人英雄之口,自上而下贯彻,“政治挂帅”占了主流;后30年的流行语,包罗万象风格不拘,饱蘸着“群众智慧”,靠新兴媒体快速传播,它的产生、走红及其变种、湮灭往往快速而没有定式。
谁也不能超越历史评判其优劣,谁也无法忽视这一个个句子、词组或者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
您要是读懂了它们,就读懂了中国,我们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科学、民主的祖国;您要是理解了它们,就理解了中国人,我们越来越开放、富裕、包容、幽默的人民。
那时,革命、豪气、从上而下?? 激情口号
标语口号可算正宗的中国特色,上至庙堂、下达草莽,说不出几句标语口号的国人简直无几。
新中国前30年,舆论工具远不如现在发达,标语口号既是“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又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所以连“齐家”
也得靠它。
政策题词是口号主要来源 1949年,雄鸡一唱天下白。
毛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开幕词的标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建国后第一句、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口号。新时代开启了,同时一个传统悄悄确立:党政决策议政、领导口授题词,成为那个年代标语口号的最主要来源。
鲜活的社会就这样简明扼要地附着在标语口号上,机关传、报纸登、电台播、舞台演、墙壁刷??不论城市乡村,在围墙、水塔、烟囱以及任何可以写大字的地方,那些熟悉的宋体字常留在国人的集体记忆里。
上世纪50年代,百业待兴。毛主席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赞叹当代“妇女能顶半边天”,告诉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同时还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方向“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倡文艺文化事业发展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语句,时至今日仍活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蓬勃向上贯穿新中国前十年 1958年,新中国开始进入“大跃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调声中。在“超英赶美”的口号带动下,全国还“大炼钢铁”、“放卫星”。
随后,“坚持自力更生,发扬革命传统”迅速成为全国人民面对困难时的精神追求。广州知名媒体人陈扬现在回首那个时代感触颇有:“从建国初期的万里晴空到上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这段时间的标语口号始终充满一种蓬勃向上、方向感十足的特质,能不断给人希望。”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深入人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与“铁人”王进喜跳下泥浆池搅拌水泥的形象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对新中国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蔚为深远。
但到了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背后却是工交企业基本陷入停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终结了千万青年的正常学业,“狠斗私字一闪念”、“早请示,晚汇报” ?? 1976年,“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带来了新时代。
还记得那时作文里常用的“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吗?“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等分别成为1978年、1979年的核心用语,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接下来,从“对外开放”到“深化改革”,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治理整顿”到“宏观调控”,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连大白话“不折腾”都进入党的政治报告中??标语口号依旧扑面而来,但谁都感觉到,它们的“风味”已越来越亲切、晓畅和清新。
轰轰烈烈的口号
中国的口号,是一种文化,大多是为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服务的,目的在于最广泛地深入基层,务求入脑入心,然后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
“人定胜天”
有多种说法,一是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说的,但查无此句;二是在长征路上说的;三是这并不是毛泽东的原话,而是“文革”时期人们按照领袖的教导:“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豪言壮语得出的结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1年5月苏州小学生陈永康抓特务被打伤,毛泽东得知后亲笔题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并派人制成锦旗赠给陈永康,同时向全国的青少年发出了这一号召。
“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 1963年底大庆油田开发成功。1964年2月5日,中央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64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报道,介绍大寨发展农业的先进事迹,后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全国形成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的这句口号,沿用至今。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为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2008北京奥运的主题口号。大气、时尚,是新时代中文艺术的典范。
如今,亲民、草根、与时俱进?? 标语无忌
改革开放以来,标语口号也“大变身”: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不再耻于谈论金钱和财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好似跟一分钱掰成几瓣花的父母娓娓道来?? 最有趣的是关于计划生育的标语口号,从一本正经的“只生一个好”,到推行有压力时口气很足的“一人超生,全村结扎”、“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再到晓之以理的“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最终进入“男孩好女孩好,比例和谐更美好”、“让自己更轻松,使社会更和谐”??这被众多网友戏称为“计生从良”的经历,口号一步步走出“高压态势”,平易、贴身地进入百姓生活。口号变脸流行语登台
不过,如果还要以“标语口号”来定义目前人们社会语文生活最常用的标志性话语,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足见刚恢复高考制度时理工科专业是多么走俏!“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又可见上世纪80年代的脑体倒挂状况是多么耸人听闻!“下海”、“下岗”、“倒爷”、“砸碎铁饭碗”,三言两语就道出经济体制改革给大家的印象。全社会齐来“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坐标。
春晚和大片制造热词
市场经济了,商业广告成了流行语的崭新载体。随着女性用品成为商家猛攻之高地,“面色红润我喜欢”、“做女人挺好”这类引人遐想的句子迅速红遍全国。
“春晚”、“流行歌曲”、“国产大片”,本身就属于改革开放的新名词,这下又成了“流行语”的集中产地。
“领导,冒号!”、“你太有才了”,直到赵本山老师三年如一日的“忽悠”,从春节联欢晚会走入千家万户;“我想有个家”,“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都是月亮惹的祸”乘着歌声的翅膀被人们演绎成各种表达;秋菊的“就是要讨个说法”,中年丈夫的“审美疲劳”,朋友间“做人要厚道”,借国产大片的传播飞遍寻常巷陌、田间地头。
网络语言成潮流先锋
不得不提到“粤语北上”的现象。“广东腔”作为咱们改革开放先行地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副产品”,当仁不让地在流行语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有没搞错”、“搞掂”、“冇问题”、“炒鱿鱼”、“打的”、“生猛”??最新范例:中央频频指出,我国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又一个标准的“广式说法”!
用民间语词收集人、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的话说,“流行语当中的网络新词海量增加,这当中既有生活的毒药,也有智慧的解药”。21世纪,互联网和手机的加入,让流行语的传播更加势不可当。
“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打酱油”、“做俯卧撑”、“范跑跑”??到了今日,如果你看不懂“楼脆脆”、“被就业”,没听过“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明白为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或者还不能熟练运用“雷”、“囧”、“倒”、“汗”等等语词进行网络对话,那赶紧回家补课,不然就太“out”了!
陈扬觉得:可以借用新中国最初那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句式,当代流行语让“中国人民幽默起来了”!
理直气壮的标语 标语不仅是某项国家或当地政府政策的宣传手段,很多时候它更是民间智慧和语言的超级秀场。那些在墙壁上用石灰和油漆书写的历史,既生动通俗,又诙谐幽默。湖南某乡政府: “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
某地有重女轻男之嫌:
“女扎要得病,男扎还能行!”
在贵州施秉看到的: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第三篇:《边城》读后感——缩影
缩影
缩影
—— 读《边城》有感
第一次接触《边城》,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当时没有什么大的感触,只觉得文字很优美,但是由于属于课文,整篇小说被肢解着分析,少了那份韵味。直到一次偶然的旅行,将我带到了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所在——美丽的凤凰古城,我才再一次捧起那充满浓郁浓郁乡土情怀的小说,感触颇深。
曾在凤凰古城中的虹桥下,望着缓缓流过眼前的沱江,河边的小楼,散发着昏暗的灯光,河上的乌篷船,缓缓穿行于灯光月光交织成的霓虹网中,思绪不又飘到半个多世纪以前,那时的沈从文先生,也是在这沱江之畔长大,感悟着这里的一点一点,将它们汲取到了他的作品中,他的生命中,甚至是他的灵魂中。于是,几十年以后,身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在生活窘困之时,开始用笔墨构建心中的湘西世界,凤凰自然成了他心中的不二之选,尽管故事发生的地方,叫茶峒。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优美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朴实静美的画面:清澈的小溪渐渐汇入茶峒的大河,溪边有小小的白塔,有户由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组成的人家,离此不远有座茶峒城。简单的语句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而在此之中,沈从文先生又以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而与美丽的环境相称的是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一系列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了精彩的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了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紧接着,小说顺利转入正题,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出现在眼前,活泼善良的翠翠,朴实慈爱的爷爷,慷
慨正直的顺顺,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的两兄弟,就连小黄狗也是乖巧懂事的。一切的一切,无不透出美好的氛围。
然而“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在一片祥和中,却又不时流露出人在面对悲凉命运时的无奈与困惑。这是一幕爱情的悲剧,文字虽然看似轻松酣畅,实际上笔墨下是幽幽的凝重。沈先生笔下的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代表着美好的灵魂。这个少女展现着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和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因为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而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那个为了她的幸福努力工作的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在一个暴雨雷鸣,碧溪岨的白塔倒塌的夜晚,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在我看来,就如同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题记中写到的,他对农人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并体现在作品中。沈先生认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其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也正是这份老老实实,让《边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体现了无数人生的缩影。
当今社会,在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变得狭隘冷漠;交通虽然便利了,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更加便捷了,但人的沟通却越来越艰难。一道墙,不仅仅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同时也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虽然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禁锢了自己,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反观《边城》,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但又不仅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们理解别人,喜爱与人交谈,分享各自的苦乐,有着现代人渴望却又无法得到的简单日子。
除了这种鲜明的对比,小说中峰回路转的悲剧结局,压在翠翠身上沉重的悲伤,心灵上保守的折磨,同结尾处沈先生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
心灵的一时希望,但也存在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让翠翠感到的无限困惑与迷茫交相呼应。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又何尝不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看完整部小说,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往往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离开的一切都要由他们承担,无论他们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一切。
读过《边城》,或许只能感受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许只能换回一次苦笑,或许只是午夜梦回的泪湿枕巾,但又或许,有了一种面对人生的勇气同信心。没有或许的是,现实中无数人的故事与人生,都缩影在了这一部薄薄的小说中。
第四篇:《边城》读后感——缩影
缩
影
缩影
—— 读《边城》有感
第一次接触《边城》,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当时没有什么大的感触,只觉得文字很优美,但是由于属于课文,整篇小说被肢解着分析,少了那份韵味。直到一次偶然的旅行,将我带到了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所在——美丽的凤凰古城,我才再一次捧起那充满浓郁浓郁乡土情怀的小说,感触颇深。
曾在凤凰古城中的虹桥下,望着缓缓流过眼前的沱江,河边的小楼,散发着昏暗的灯光,河上的乌篷船,缓缓穿行于灯光月光交织成的霓虹网中,思绪不又飘到半个多世纪以前,那时的沈从文先生,也是在这沱江之畔长大,感悟着这里的一点一点,将它们汲取到了他的作品中,他的生命中,甚至是他的灵魂中。于是,几十年以后,身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在生活窘困之时,开始用笔墨构建心中的湘西世界,凤凰自然成了他心中的不二之选,尽管故事发生的地方,叫茶峒。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优美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朴实静美的画面:清澈的小溪渐渐汇入茶峒的大河,溪边有小小的白塔,有户由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组成的人家,离此不远有座茶峒城。简单的语句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而在此之中,沈从文先生又以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而与美丽的环境相称的是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一系列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了精彩的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了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紧接着,小说顺利转入正题,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出现在眼前,活泼善良的翠翠,朴实慈爱的爷爷,慷慨正直的顺顺,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的两兄弟,就连小黄狗也是乖巧懂事的。一切的一切,无不透出美好的氛围。
然而“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在一片祥和中,却又不时流露出人在面对悲凉命运时的无奈与困惑。这是一幕爱情的悲剧,文字虽然看似轻松酣畅,实际上笔墨下是幽幽的凝重。沈先生笔下的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代表着美好的灵魂。这个少女展现着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和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因为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而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那个为了她的幸福努力工作的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在一个暴雨雷鸣,碧溪岨的白塔倒塌的夜晚,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在我看来,就如同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题记中写到的,他对农人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并体现在作品中。沈先生认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其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也正是这份老老实实,让《边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体现了无数人生的缩影。
当今社会,在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变得狭隘冷漠;交通虽然便利了,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更加便捷了,但人的沟通却越来越艰难。一道墙,不仅仅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同时也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虽然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禁锢了自己,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反观《边城》,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但又不仅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们理解别人,喜爱与人交谈,分享各自的苦乐,有着现代人渴望却又无法得到的简单日子。
除了这种鲜明的对比,小说中峰回路转的悲剧结局,压在翠翠身上沉重的悲伤,心灵上保守的折磨,同结尾处沈先生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也存在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让翠翠感到的无限困惑与迷茫交相呼应。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又何尝不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看完整部小说,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往往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离开的一切都要由他们承担,无论他们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一切。
读过《边城》,或许只能感受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许只能换回一次苦笑,或许只是午夜梦回的泪湿枕巾,但又或许,有了一种面对人生的勇气同信心。没有或许的是,现实中无数人的故事与人生,都缩影在了这一部薄薄的小说中。
第五篇:一个时代的剪影
一个时代的剪影
——《高考1977》观后感
0805010108
文学院
廖连连
***
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
知识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就是老舍跳进天平湖的年代。
——王小波《知识分子的不幸》
1976年以后,当人们从那场无比疯狂和荒诞的“大骗局”中恍然清醒之后,表现文化大革命主题的电影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许多经典之作,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壮的《蓝风筝》、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眼光灿烂的日子》等等,人们都从不同的视角沉重的画面摄深入的表现那代人的生活,引人反思。王海洋的《高考1977》浩海如烟的电影中实在算不上是一部经典之作,电影表现出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意蕴内涵不足,情节也相对粗糙,男女主角的形象也不够生动和丰满,但是不能否认电影的主题价值,电影别出心裁的将聚焦点放在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的1977年——关闭了十一年的高考闸门首次开启,这一年的高考凝聚了太多人的希冀,承载了太多的青春的梦想,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更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拐点。
电影叙述的是东北某农场的知青青年在1977年前后发生的事情。70年代的青年和现在的青年很不一样,他们更单纯、更热情、更守纪律,更爱国,但同时也更倒霉,因为他们成长在一个不理智的年代,在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飞扬的时候,被一种极大的盲目的狂热情绪所感染,纷纷离开学校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的内心满怀崇高感和自豪感,很多年轻人做了巨大的自我牺牲。后来才发现原来这种牺牲毫无价值。那时候他们还是孩子,在农村条件艰苦物质匮乏,他们想家想爸妈想读书,可是回家遥遥无期。知青青年在日复一日的单调艰苦的劳动中被折磨的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他们的内心孤独而苦闷,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他们犹如在绝望的黑暗中看到了曙光。电影中的很多关于友情爱情和亲情的情节,都蕴藏着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彰显出人性复苏的光辉。
故事的结局是欢喜的,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在互相理解中悄然冰释,农场里的大多数知青青年如愿以偿考到了自己理想的大学,结束了那种暗无天日的劳作生涯,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故事发展中也又几处沉重的笔调,如张国强的绝食抗争,小根宝的死亡,潘志友的弃考等,但是在那场巨大民族悲剧的大背景下,整个民族都为那个严重的历史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相形之下,个人的这些牺牲似乎太微不足道了。我想这是导演有意将那段历史的悲剧色彩淡化了,把那段心酸的历史变为回忆中的暖色,毕竟30过去了,时间给了那段历史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他们那代人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也逐渐显露其深刻的意义,回望那段时光,原来承受过的苦难沉淀为丰富的阅历,他们那代人成为了中国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
那段历史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现在所有的青年都拥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对知识分子也越加重视。就如汪曾祺所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是善良的。除了已经死掉了的,大多数人都还在努力的工作,认真的生活,一来他们要证实自己的价值,人活着总要做点事,二来是对生他们养他们的祖国依然深怀感情,但是要恢复年轻时天真的热情恐怕是很难了,他们对世事看透了看淡了,对现实多少是疏离的,受过伤的心总是怵的,人的心,是脆的。对于这段历史,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它时刻提醒着当政者,为政必须谨慎,更重要的是它引起我们的反思,如果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果仅仅掌握在一个或者几个人手中,那么这个民族是危险的。所幸我们的社会已经清醒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而又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道路难免曲折,但是前途始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中有一种创造的新生力量汹涌涤荡,吐垢纳新。这是我们深刻乐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