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形势回顾与1996年展望
0 综述
1995年亚太地区形势回顾与1996年展望 /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课题组 // 当代亚太 ·- 1996(1)·-3-19
1997年亚太形势 / 97亚太形势课题组 // 当代亚太·-1998(2)·-3-17
世纪之交的亚洲概述 / 松城 // 世界知识 ·- 1998(13)·- 16-17
亚太地区的基本特征 / 陈峰君 // 当代亚太·—1999(12)·—35-39
亚太概念辨析 / 陈峰君 // 当代亚太·—1999(7)·—3-9
“亚太”究竟有多大 / 陈峰君 // 世界知识·—1999(19)·—24-25
“东亚”国际研讨会纪要 / 陆建人 // 亚太参考 ·- 1996(24)·- 1-12
一九九五年东南亚大事记 / 沈进东 整理 // 东南亚纵横 ·-1996(1)·- 62-63
一九九五年东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 / 徐党福 // 东南亚纵横 ·- 1996(1)·- 28-31 东南亚1995年素描 / 周小兵 // 世界知识 ·- 1996(2)·- 10-11
1996年东南亚大事记 / 韦晖 // 东南亚纵横 ·- 1997(1)·- 63-64
1997年东南亚重大事件 / 苏雄娟 整理 // 东南亚 ·- 1997(4)·- 60-62
东盟国家形势回顾与展望 / 覃宝先 // 东南亚纵横 ·- 1996(1)·- 42-45
东南亚问题和趋势 / 王海良 // 亚太论坛·-1998(1)·-19-24
东盟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前景 / 许梅 // 社会科学情报资料·-1998(6)·-7-10 东盟经济与安全合作的新发展 / 罗子余 // 东南亚纵横 ·- 1996(1)·- 46-48
论东南亚的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 / 李延凌 // 东南亚探索 ·- 1997综合刊 ·- 33-37
20世纪东南亚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含义与影响 / 孙福生 // 北大亚太研究·-1998·-4-14 印度尼西亚1996年国情咨文(摘译)/(印尼)苏哈托 // 亚太参考 ·- 1997(8)·- 1-12 印尼:一个地区大国的兴起 / 陈德照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1997(5)·- 57-60
来自千岛之国的报道——印尼掠影 / 顾鸿富 //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0(1)·-41-44 1995年马来西亚政治经济形势 / 王世安 等 // 亚太参考·- 1996(18)·- 6-12
政治稳定 经济增长 外交活跃——1996年马来西亚形势述评 / 柳艳 // 东南亚研究 ·- 1997(1)·-22-24
马来西亚政经形势新动向 / 王岩 // 东南亚南亚信息 ·- 1996(14)·- 1-2
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上)——赴新加坡考察的印象和体会 / 姚康乐 // 国际展望 · - 1996(4)·- 21-22
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下)——赴新加坡考察的印象和体会 / 姚康乐 // 国际展望 · - 1996(5)·- 27-28
菲律宾政经形势分析 / 赵文骝 // 南洋问题研究·-1996(4)·-25-28,24
1996年菲律宾形势的回顾 / 成雪峰 // 东南亚纵横 ·- 1997(1)·-15-18
内政外交明显好转 政治经济问题尚多——1996年菲律宾形势综述 / 方建中 // 东南亚研究 ·- 1997
(1)·-24-26
1997年菲律宾局势回顾与展望 / 卓建明 // 东南亚学刊·-1998(1)·-28
菲律宾内外交困 / 廖宝法 // 东南亚纵横 ·- 2000(7)·-8-14
越共“八大”后越南政治经济和外交走向浅析 / 刘世亮 等 // 国际展望 ·- 1996(14)·-6-7 1997年越南形势综述 / 覃战 // 东南亚纵横·-1998(1)·-18-19
越南革新的理论思维与发展观念综述 / 梁志明 // 东南亚 ·- 1996(2)·-1-11
越南革新的理论与实践 / 王明进 //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 ·- 1996(4)·-29-32
越南面向未来 / 武尚清 译 //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 ·- 1997(1)·-31-39
前进中的缅甸——1995年缅甸形势回顾 / 王全珍 // 东南亚纵横 ·-1996(1)·-38-41 走向稳定、开放的缅甸——1995年缅甸形势综述 / 金韬 // 国际展望 ·-1996(2)·-15-16 1995年柬埔寨政治经济形势 / 王士录 // 亚太参考 ·-1996(17)·-1-12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大大高于国民经济8%的增长速度。2002年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3.6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8.17亿美元,其中出口实现3255.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净增594.67亿美元;进口295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2%,比上年净增516.50亿美元(见表1)。
表1 2002年进出口基本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二)非国有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缓慢
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很快,分别高达27.6%和66.47%,但国有企业出口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2002年国有企业共计实现出口1228.58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8.5%。增速的差异引起出口企业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7.74%、52.19%、10.07%,其中国有企业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同比分别上升了2.1和2.7个百分点。
(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并驾齐驱
2002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179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02%,占全部出口的55.27%,与上年55.40%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贸易出口136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0%,占全部出口的41.84%,与上年42.05%的比重基本持平。2002年,一般贸易进口
增长稳定,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全年加工贸易进口122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04%,占全部进口的41.40%,与上年的41.12%基本持平;一般贸易进口1291.2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71%,占全部进口的43.74%,较上年的46.58%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从加工贸易的实际运作来看,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增长较为缓慢,为14.86%,而进料加工贸易增长迅速,为2
9.44%。此外,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迅速增长预示着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将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
1.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机电产品进出口3126.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67%,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50.37%,比2001年高出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70.77亿美元,同比增长32.3%,高于全年出口增长率10个百分点,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44.63%上升到48.25%,净增381.11亿美元,占全年出口增
加额的64.08%。机电产品全年进口1555.88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占全部进口的52.71%,比2001年的49.47%提高3.3个百分点,净增350.91亿美元,占全年进口增加额的67.94%。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2001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8.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1%,比2001年的25.4%高出20多个百分点。在全年新增的594.67亿美元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为214.13亿美元,占36.01%,较2001年有所下降。
3.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增加较快
2002年,初级产品进出口777.52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12.53%,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初级产品出口284.80亿美元,同比增长8.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8.75%,较2001年下降1个百分点。2002年初级产品进口492.72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16.70%,较2001年下降2个百分点。
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5430.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09%,占全部进出口的比重为87.47%,较上年上升近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297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91.25%,较上年略有增长。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口2459.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占全部进口的比重为83.30%,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4.传统大宗商品出仍不理想
传统大宗商品中,粮食出口呈现较好局面,稻谷和大米、玉米、大豆出口数量分别增长94.6%、13.3%和11.1%,钢材、玩具、服装、鞋类平稳增长,增速分别为17.1%、7.9%、12.7%和10.4%,其他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原油、水泥、煤和成品油出口金额减幅较大,同比分别减少10.9%、15.7%、5.0%和1.2%。从总体上说,2002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不是很理想,虽然粮食出口呈现较好局面,但是如果按照出口金额计算,玉米和大豆的出口均呈下滑趋势,同比减少1.4%和0.5%。
(五)大宗商品进口增加较多,关税配额商品已用配额比例普遍不高
2002年传统大宗商品中,汽车及底盘、肥料、钢材进口增长最为迅猛,分别增长81.6%、51.2%和38%。原木、锯材、纸及纸板、初级形状塑料的进口也都是两位数增长,原油进口数量增长15.2%。关税配额管理的商品中,化肥的使用配额比例最高,为87.1%,其次是食糖、棕榈油、羊毛和毛条,分别为67.1%、66%和65.4%。其他的到目前都没有过半,粮食类使用最低,其中小麦使用比例仅为7.4%,玉米使用比例为0.2%,稻谷和大米的使用比例为6.1%,豆油使用比例为22.8%。
(六)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基本平稳
从主要贸易地区来看,对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出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改变了2001年对北美、欧盟、亚洲市场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长缓慢的局面。在进口方面,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较2001年增长较快,而从北美的进口较2001年下降较快(见表2)。
表2 2002年中国对各地区进出口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从贸易伙伴来看,2002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国2002年前10位的贸易伙伴同上年相同,但名次有所变化,台湾省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国等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但对日本出口增长仍然不振。中国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加拿大的贸易顺差和上年基本持平,与日本的贸易差额从上年的顺差21.61亿美元转变为逆差50.31亿美元,对东盟、中国台湾、韩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在逐步减少。2002年,日本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见表3)。
表3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七)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出口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2002年东部沿海10省(市)出口占全国出口的87.9%,所占比重较2001年同期进一步提高。另外,中西部省(市、区)的出口也不平衡,四川、新疆、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等出口连续多月为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除北京和海南省外,出口增速在10%以下的全部是中西部省份,而且有3个地区出现负增长。
二、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双高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为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2年初以来,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较2001年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好转,尽管增长速度较年初预计的要慢。美国经济出现复苏势头,进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第一季度主要受补充库存和住房、汽车行业活跃的推动,美国经济取得5%的高增长率;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经济已基本稳定;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各国GDP也都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与东盟改善关系,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则使中国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竞争力。虽然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判断,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2.8%,高于上年水平。世界经济的好转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复苏,2002年世界贸易预期增长3%左右,高于2001年的负增长,世界经济的复苏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为外贸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的多项指标都好于预期:经济运行中消费需求旺盛,投资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8%,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482亿元,同比增长11%,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累计完成投资26119亿元,同比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886亿元,同比增长8.8%。这种良性增长的局面,给外经贸打开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大提升了中国出口和引资的竞争力,也给进口的同步增长带来了可能,可以说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中国进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三)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开始显现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入世后,按照承诺,中国不断削减关税和调整非关税措施,给国际社会以市场开放和政策稳定的信心,同时,国外原来对中国的一些出口产品设置的限制措施也受到多边的约束,增加了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如对欧美出口的纺织品、箱包等被动配额限制已部分解除(约40亿美元)等。另一方面,中国充分运用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维护了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的权利,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进出口公平贸易环境,改善了中国的外贸环境,扩大了出口,如2002年1~11月国外对中国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和起诉有47起,明显低于2001年的67起。
(四)国家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加
2002年以来,国家充分估计了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保证外经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制定了新政策,并通过多种渠道开拓新兴市场。
首先,加入WTO后,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促进扩大出口的政策和措施继续保持稳定。如继续对出口商品退还增值税和消费税;继续实行出口收汇贴息政策;继续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继续管好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专项资金,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境外贸易中心建设资金等;继续推动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逐步在全国各商业银行推广此项业务,缓解出口企业的资金困难;稳定加工贸易政策,对加工贸易中的深加工结转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不收增值税。
其次,在进一步推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等税收管理办法的同时,提高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快了退税进度。在前几年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2002年国家将棉花、大米、小麦、玉米的出口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对钻石出口实行17%的出口退税率。2002全国出口退税指标预算安排1000亿元,加上2001年预留的250亿元,共计1250亿元,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紧张,增加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2002年国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例如,为了发展中俄经贸关系,中俄高层领导多次会晤,朱镕基总理还专门邀请俄罗斯企业家代表团访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针对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遇到的难题,还推出了一些特殊的险种。此外,中国还积极改善和东盟的关系,推动了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2002年,中国对俄罗斯和东盟出口分别增加了29.9%和28.2%。
此外,国家对外贸进出口权的放开大大调动了各类企业出口的积极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加较快。如浙江省1至10月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专业外贸企业这三大外贸出口主体出口累计增幅排序依次为:生产企业增长52.22%,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7.33%,专业外贸企业增长7.17%,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外贸出口增幅2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企业的主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五)美元贬值和美国补充库存是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2年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由于中国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元的贬值增加了采用浮动汇率制的我周边国家货币连锁升值的压力,客观上形成了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从而使中国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尤其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出口市场均以美国市场为主,我与其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美元贬值对中国2002年对美国和东南亚出口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另外,2002年以来,尤其是第一季度,美国企业大量补充库存,对中国向美国出口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世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并迅速形成了较强的生产出口能力
2001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显著放慢特别是美国经济严重滑坡的大背景下,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加入WTO、申奥成功等一系列因素,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安全岛”。为鼓励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高中国利用外资的效率,从2002年1月1日起,对从事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其投资者在原合同以外追加投资项目所取得的收入,可单独计算享受企业所得税法定减免优惠。在不少行业出现了跨国公司增加在中国的生产和采购,压缩在其他地方生产和出口的现象。在电子信息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都将其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将中国加入其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之中,如摩托罗拉公司关闭了在欧洲和南美的工厂,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和生产。因此,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和贸易大幅收缩的背景下,中国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仍能维持40%以上的增长率。
(七)国家富有成效的进口调控政策的刺激
2002年中国遵守入世承诺,一方面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平均关税已由15.3%调整到12%,另一方面逐步取消了一批非关税壁垒,2002年中国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上年的26种减少到12种,减少了一半多。大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促进了中国进口的增加,但是没有预期增加的那么快,其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中国原有50%的进口产品是不交税的,如加工贸易是保税的,外商企业的机器设备进口和国家技改项目的设备进口以及外国政府的捐赠等享受免税待遇,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一半的产品进口要交税。二是2002年国家对部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减少了部分进口。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对1996年4月1日前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含重大建设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包括享受外商投资政策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在项目额度和投资总额的剩余额度内进口的商品,实行了《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限制。二是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新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一般先照章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5年内返清。三是今后一般不再受理和审批个案减免进口项目的申请,除国务院规定的一律不予减免税的20种进口商品外,对进口的生产原材料及各地为举办大型活动进口的车辆,也将一律不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于国家富有成效的进口调控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由于关税降低、非关税措施减少而冲击国内市场的情况。
三、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展望
(一)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些世界组织和机构对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预测高于2002年。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2年10月25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3.7%,美国预计实现增长2.6%。世界银行的内部报告分析认为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2.9%,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2.4%和4.4%。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带来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张,IMF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达到6.1%,世界银行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上升为8.8%。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将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003年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一些有利因素将会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改革目标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经济发展的环境将会继续改善。其次,从宏观政策看,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3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不会缩减,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将加大,这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基础。最后,从市场层面看,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的需求规模将有所扩大,这将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说,2003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加入WTO和外经贸体制改革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中国入世大大加快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明显增强,2002年中国入世的积极效应得到初步释放,预计这一趋势在2003年会表现的更为明显。随着对世贸规则的逐步熟悉和入世协议的执行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中国入世对改善中国贸易环境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将逐步减少,这将有利地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继续发挥出口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发动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为履行入世协议,中国政府所做的一系列政策调整,特别是有关国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则方面的政策调整,将会大大改善投资环境,跨国公司将继续进入中国,并以此带动中国的出口。最后,外贸体制的改革仍将继续深化,外贸经营权放开的积极效应仍将进一步显现。
(四)进口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将会增加进口
关税水平的降低以及部分非关税壁垒的取消是导致2002年进口快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预计2003年这一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03年中国将继续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关税总水平将由2002年的12%降低到11%,逾3000个税目的税率将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工业品和农产品平均税率降幅为7.2%和9.6%,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3.5%降低到1.5%,降税幅度高达57%左右,共有215类信息技术产品实行零关税。在关税总水平降低的同时,中国也将逐步取消一批非关税壁垒,如从2003年起中国将取消相机的进口配额等。另外,根据入世承诺,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商品的进口配额将在上年的基础上再提高,如汽车的进口配额在2002年6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提高15%。国内进口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以及一些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进口的增加。
(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对中国扩大出口构成障碍
贸易保护主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是中国外贸发展进程中的“暗雷”。中国已经是各国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发达国家还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反倾销等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中国产品进口实行限制。另外,由于产品的竞争优势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有关配额取消之后,WTO任何成员国可能对中国任何进口产品提请特别保护。以纺织品为例2002年9月5日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向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署下属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CITA)正式提出申请,试图首次启用《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之242条(纺织品特别保障条款),对中国5类纺织品提请重新设置配额。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六)出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政府在出口退税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反映,出口欠退税时间长、金额大,加剧了资金流动紧张。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因退税滞后时间超过贷款偿还期限,导致贷款预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部分出口商品低价竞销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我企业利润减少,同时也容易招致国外频繁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此外,中国出口产品中存在的质量、卫生、安全问题,加之出口环节物流成本高,也对中国扩大出口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变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尽管国际上许多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在2003年将走向复苏,但是世界经济走势仍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首先,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不明。美国企业的财务丑闻不断,股市下降,美元贬值,大大动摇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日本经济短期走势趋好,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欧盟内部的结构问题远未解决,经济复苏乏力。其次,美对伊动武的可能性仍存在,中东等局部地区冲突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将给冲突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也将影响世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第三,南美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很快消除。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对未来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给中国外贸工作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要继续跟踪这些因素的变化,加强对重点地区市场的研究,以应对外部形势突变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二)继续保持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针对世界经济尤其美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况,应该继续保持出口和吸引外资等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宜做大的调整。在保持现行政策稳定的同时,要研究制订新的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要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增加出口退税规模,逐步完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的“免、抵、退”政策;扩大出口信贷规模,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出口的支持力度,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此外,还要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扩大对外宣传,让跨国公司加深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将其产生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以带动出口增加。
(三)继续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出口市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市场过于集中,风险比较大。从目前情况分析,阿拉伯市场消费水平较高,增加中国商品的市场份额仍有较大空间;俄罗斯经济增长很快,对消费类机电产品需求量较大,是中国较大的潜在市场;近邻印度经济持续发展,未来10年将保持7%的增长速度,200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00亿美元,而中印双边贸易额2001年仅约36亿美元,2002年仅达到43亿美元,中印贸易潜力巨大。为此,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传统重点市场出口的同时,我们可有针对性地挖掘市场潜力,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切实做好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印度、东欧、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工作。
(四)做好进口管理和调控工作,保持进口的适度增长
为了避免发生国际贸易摩擦,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适当增加一般贸易进口,重点是中国国内市场需要的原材料,国内企业技术改造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有利于扩大出口的进口,要继续给予鼓励和支持。按照世贸组织要求,改进进口管理,在管理方式上,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国际通行做法为主转变。要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原产地规则、政府采购、技术措施等手段,加强对进口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此外,做好关税配额商品的进口配额的管理。
(五)大力整顿和规范外经贸秩序
进一步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促进外贸出口健康发展。对涉及走私、骗退税、逃汇骗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企业要依法进行惩处。继续严厉打击走私、逃套汇等违法犯罪活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依法整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政府管理工作。通过外经贸与海关、税务、外汇联网,建立以海关货物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外汇和出口退税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网络技术为手段的全国统一的进出口企业行政监管电子网络系统。
市场经济研究所 赵怀勇
第三篇:2014年中国地产基金形势回顾与展望
2014,中国地产基金形势回顾与展望
2013年注定会被后人记住,是因为18届三中全会。这是习李新政纲领性的会议,被寄予太多关于改革的厚望。中国十年一度的政治周期也由此拉开大幕。本届政府在驾驭政治和经济上展现了与上届政府截然不同的强势与老练:反腐风暴打到老虎,利益集团人人自危;经济层面重归市场,不再过度而笨拙的“见招拆招”。具体到房地产领域,居然第一次被冷落,让人有政策落空的感觉,其实中央政府恰恰意在釜底抽薪,意在让市场消化,通过“长效机制”来解决久病不愈的痼疾。此时无招胜有招,相比之前的“越调越涨”,这回并没有针对性的“国几条”却给人以更加严肃的信号,反而令人警醒。
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不在房价,而在投资出口与民生保障。中国经济遇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实体经济不振,而在经济转型与在世界格局中的重新分工定位。解决房地产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办法也绝不能是用粗暴的行政手段去硬性掉头,中国智慧在于“事缓则圆”,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也需要靠时间来消化,这我想就是“长效机制”的要义所在。我们关注到本届政府的着力点在于金融市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这明显是把蛋糕做大的思路,倡导混合制经济,也是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民营经济,国进民退多年后,整体经济的活力终究还是需要来自民间。在美国经济强势复苏而整个新兴经济体面临发展受阻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能源高度依赖国而同时又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社会不公问题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大国地位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挑衅时,我们应该相信中央改革的决心,而至于改革是否能够达到效果,我们也许还不能简单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评价,更应该相信凭借中国地域广阔的腾挪空间,凭借强政府以及三十年改革的积淀,这艘大船或许可以避免走进那些被西方经济学家断定的“中等收入陷阱”。而至于房地产,这些年房价的上涨有着更多抵御通胀和资产避险的意味,当无处可去的资金找到了更好的方向,洪水退去,堰塞湖之危也就自然解去。
房地产的现在和未来是怎样的呢?在2013年,我们一方面看到地王频出,面粉贵过面包已成常态,资本仍在源源不断的流入,而千亿军团已扩大到接近十家,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行业性的恐慌,鬼城从鄂尔多斯传染到了温州,还有更多的城市在加入,开发商纷纷逃离三四线回归一二线,为了回归一线甚至可以不要利润!进入2014年,我们明显的感觉到还有一个层面的恐慌也在蔓延,房地产商们究竟还能再卖几年房子,除了卖房子这个行业还能做些什么?还有,新型城镇化与我们熟悉的城市化究竟有什么差别?未来真正有使用需求的客户会是谁?而新一代的客户们究竟在想什么?移动互联时代会对传统的房地产业造成什么样的颠覆?万科在向阿里巴巴、腾讯、小米这样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巨头与新锐甚至90后的潮人马佳佳取经,南派的开发商们如龙湖、绿城、花样年等已经开始思考物业与社区商业的网络价值,受电商冲击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们则在思考该如何利用大数据和O2O。所以关于房地产业的未来还真不是房价的问题,这个古老而又复杂的行业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如果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些,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预判,房地产开发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而房地产业本身将会体现出更多服务业的特征,房子将作为一个体现使用功能的空间去服务于其使用对象,通过服务去获得价值,这才应该是作为服务业的房地产应该做的事情吧。
当我们把预测的时间缩短到未来十年,我们将看到一个纠结而挣扎的十年,不论是名列TOP100的大公司还是区域性的中小企业,求存求变是共同思考的问题。缘起于上一届政府的宏观调控,再加上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让金融工具不断完善,地产与金融的结合变得从来没有的紧密,金融地产甚至地产金融化已成行业共识。当“卖楼花”的期房模式被政策逐步限制,销售杠杆被一步一步的削弱,当土地成本的不断高企并已占据开发成本的大半,当开发商们意识到相比保价更有意义的是保量保现金流时,房地产行业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暴利”行业,千亿龙头们更像是房子流水线的制造商,而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指望的也不过一些关系资源所带来的“特殊”利润,此时也只有通过金融去重构杠杆,才能看到一个合适的资本收益率。另外的突围方向是产业地产。商业地产先行却很快催生了一个更快的泡沫,在大多数开发商还没搞明白该如何去做运营时,他们就面临着同质化严
重、招商资源匮乏、人员成本持续抬高的局面,开业就赔钱,散卖就死,而持有就会沉淀大量现金,真是两难境地。此外,还有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工业地产、园区地产、养老地产、物流地产等等,很多都逃不开“挂羊头卖狗头”的尴尬,无非就是制造些概念换得土地上的优惠,但也有智者,真正找到了地产之外的产业内涵,发现真正的蓝海。这就是地产未来的十年,在转型中寻找各自的定位,地产金融将是其中最大的推手。剩者为王,善于利用工具者将会游的更好。
回顾2013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地产金融领域的创新。开元酒店REITS香港上市成功,凯德REITS收购首地大峡谷,国投瑞银公租房REITS寻求上市,高和资本私募REITS收购丹阳大厦,华贸写字楼也通过境外结构在香港REITS上市,这让国内的商业地产资产持有者们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此外,华润推出停车场基金让车位不再是鸡肋资产,海印股份“二房东”业务发行资产证券化,光耀东方联合中融信托收购中电信息大厦,国开金融成立拿地基金公开北京夺地,而万通则联手华润信托完成了中服地块的土地证券化!大资管时代的到来正在倒逼各路金融机构由简单的纯债权投资转型进入夹层甚至股权投资,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而资产证券化也在本届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也成为最热的话题,中信证券甚至拿出了自己北京和深圳的两处自有物业打包来做资产证券化的抢鲜,只因为他们明白这会是一块多大的蛋糕!2013年地产金融领域的创新甚至催生了一个个地王,资金在主动向大品牌开发商投怀送抱,跳过抵押贷款的框架直接作为股权投资为开发商配送拿地子弹(作为一种制度的选择,大多数这样的架构也是以地产基金的方式来实现的),资金杠杆从拿地环节就开始构建已成为大型开发商和金融机构们抢夺资源的必然选择。进入2014年,我们甚至发现万科入股徽商银行(还有传闻中与腾讯联手组建前海银行),恒大收购华夏银行股权,世茂收购申银万国股权,越秀收购香港创兴银行,地产商显然已不甘于处于价值链的末端,积极参与金融体系重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一场由地产商与金融机构主动靠拢的合围,让地产金融创新如井喷般爆发。
与此同时,当时间来到2013年,地产基金已不再是个新鲜而高深的概念,星星之火已在全国范围散播!在各大主流地产商的战略版图中,我们发现地产基金已成标配,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现已由南向北在贯彻人心!当各类开发商开始思索转型,地产基金为他们开阔了思路,GPLP结构正在引领技术、资源与资本快速融合。还有越来越多出身于地产行业或者金融机构的职业经理人、操盘手投入地产基金创业的行列,律师、代理行、顾问公司、二手房中介、炒房团、煤老板、小开发商、小贷公司等相关行业的各类人等也在纷纷涌入这个行业,他们带来层出不穷的创新,也带来无数的新问题。地产基金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是专业性,当这个行业已经大到鱼龙混杂、混淆视听时,地产基金的专业化已构成生存的必要条件!2013年,独立地产基金管理人更加重视他们的品牌维护,一些优秀的地产基金已经开始形成好的退出案例,投资人开始有了选择的依据,一些机构投资人开始入场,专业的力量得到了资本的尊重,好的地产基金有了爆发的前提。
在2014年的年初,与“中诚信托到期无法兑付案”同时爆出来的负面消息还有“星浩资本的投资人纠纷案”,地产基金的野蛮生长时代留下的烙印在这个事件中显现无遗,人们一边在猜想着信托的刚性兑付将以何种方式打破,一边在讨论着地产基金的高收益到底应该基于怎样的投资逻辑,而地产基金管理人们则需要思考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投资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90%以上的地产基金仍在做基于债权融资的投资,做的是被有牌照的金融机构风控屏蔽掉的项目,承担着相对更高的市场的风险。而在这个市场草创之时,基金管理人和投资人彼此都还无从建立信任,一些外部的贴牌,大佬的站脚,以及为了迎合短期资本偏好的高收益承诺,就都成为吸引投资人的必需,而这些其实根本无法证明一个基金的好坏,时间终究会给出答案。2014年,人们预料信托行业会出现大量的兑付问题,人们对地产基金行业的担心甚至超过信托,毕竟这一年并不会是地产行业的丰年,毕竟地产基金行业的根基还无法承受太大的波浪。不过,就像所有的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一样,在这样的危机中我们仍然看到的希望,那就是投
资人的理性回归,投资人将更加关注风险,更加关注项目本身,更加关注基金管理团队的投资和管控能力,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会获得更多的投票。
2014年,主动管理会是整个大资管行业的主题。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让银行都感受到了威胁,金融脱媒化在加速,资金端与资产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快速消灭,套利空间在迅速收窄,金融机构躺着收钱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随着主动管理的深入,摆在各家金融机构面前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深度,构建自己的资产管理团队是各家都在积极准备的事情。具体到地产金融领域,会出现一个大地产基金范畴,也就是说除了资金来源会有不同,各家进行投资的方式会更加趋同于地产基金(实际上中国的地产信托就是地产信托基金),比拼资金渠道、资金成本、项目资源的同时,也在比拼着资产管理能力的高低。仅就地产金融范围,我们坚定地认为出身于地产行业的地产基金管理人具备更加深厚的行业基础,也更有机会去挖掘资产的价值,应该在这个大趋势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我们有理由相信从今年开始会有更多地产基金会回归到股权投资的主路上,会有更多精彩的地产金融创新案例由他们主导产生。
2014年,我们相信中国仍是全球最有活力和最有机会赚到钱的市场,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富裕阶层既会做全球的资产配置也会把主要的投资仍留在中国这块热土,为他们进行财富管理仍就是一个巨大的金矿,财富传承的更迭正在进行时,家族财富如何有效管理和继承是个大课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我们认为作为这些年最具保值增值意义的资产,房地产仍会是富裕阶层的重要选择,地产投资仍是可选不多的稳健性高收益投资。房地产行业仍有值得挖掘的宝藏,在整体经济转型中作为事实中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还将被赋予稳定器和提款机的重大责任,新型城镇化的破题仍然需要房地产的协同,超级大城市的形成仍然没有停止,仍会带来大量更新和重建的机会,而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分工和细化将对城市的功能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会发现房地产除了住宅之外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以预见,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丰富,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房地产会出现
更多的细分市场,出现更多的盈利模式,行业也会出现专业化分工,会有更多专门做设计的、专门做建设的、专门做运营的和专门做投资的各类专业公司,盈利模式会更加清晰,也更需要金融工具的支持。
在这个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不烧汽油的特斯拉已经进入中国,BAT大战硝烟弥漫各行各业,私人订制已从银幕走入现实,地产基金行业跨越着地产与金融两大面临剧烈震荡的行业,面临的是来自两个方向的大变局,极凶险却也是真正的大机遇!在这样求变的大格局下,我们相信金融将发挥其调动资源的市场调节作用,将土地、资金、知识、人力等各类资源进行有效串联,让专业的人更有机会专心做专业的事,让资本投给最会创造价值的人,让社会资源减少一点低效的重复浪费,让更多的需求找到合理的满足。地产行业的大转型中,地产基金理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追逐并放大这个行业最进步的力量,成为行业中的正能量!小米的雷军有一个判断真正触动人心,这是一个再也难遇的大时代,找对风向,猪都会飞!
第四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五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2012年,我市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总目标,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河南省老年人保护条例》,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丰富敬老月活动载体,开创了老龄工作新局面。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工作深入推进,为老服务志愿工作扎实开展,老年优待工作得到很好地落实,营造了良好的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老龄工作与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展望2013年,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老龄工作方针,创新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美德,立足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老年人,尽心履职履责,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示范县(市)区和示范单位活动,以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为重点,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步伐,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积极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进一步提高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推动我市老龄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