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汉时期的教育(写写帮整理)
西汉时期的教育
西汉末年,朝政腐败,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政治更加混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赤眉军、绿林军推翻了新朝。公元25年,西汉皇室刘秀依靠地方豪强势力,利用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王朝。光武帝刘秀惩治贪官污吏,减轻农民负担,社会逐渐安定,经济走向繁荣。东汉继承了西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在“光武中兴”之后数十年里,东汉保持了兴旺的势头。首都洛阳人口多大百万,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其富庶繁华远远超过西汉首都长安。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总结前人经验发明了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文化传播。元初元年(117年),蔡伦负责监典校订经书,将所抄副本颁行各地,形成了大规模用纸抄写儒家经典的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得力的工具。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国家政权逐渐被宦官操纵。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特别是豪门士族力量的壮大,士人的集团意识日益强烈——他们要求与皇权达成某种平衡,强调“士大夫”对国家的责任和权力,坚决反对宦官擅政。因而士人集团、外戚集团与皇权专制、宦官专权斗争非常激烈,“党锢之祸”不断,导致东汉中期以后上层权力结构很不稳定。桓灵之世,宦官对士人集团的打击日益残酷,士人的反抗也日益激烈。在黄巾军大起义的冲击下,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汉代的儒学自西汉初年就分成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西汉200多年间,一直是今文经占统治地位,朝廷所立的14家经学博士均为今文学家。西汉末期,刘歆向皇帝建议将古文经列入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博士反对,从而引起双方的激烈斗争,直至东汉末年郑玄杂糅两派学说,这场斗争才暂告结束。今文经学是官方学说,偏重于政治上的实用性,多讲阴阳灾异、天人感应。古文经学是民间学说,虽注重阐释经书的政治和伦理原则,穿凿附会成分少,但地位一直不高。东汉时期,今文经学进一步滑落为“谶纬之学”,脱离经书,专门伪造和推究神秘妖异的预言,其愚昧繁琐,导致今文经学的进一步衰落。东汉灭亡后,儒学整体上衰微,其中今文经学趋于灭绝,古文经学则仍保持着虽非统治性的却仍然重要的地位,并为后世重新改造利用。就《诗经》来说,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人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汉代是我国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过渡时期。当时虽还没有形成后世关于“文学”的观念,但却已把诗赋作为一个门类,并把《诗经》作为楷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在汉代文学中一向并不显得重要的诗歌创作,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乐府民歌的长期影响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开始出现初步兴盛的局面。四言是《诗经》的主体,也可以说是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诗歌的主体。但从东汉时期起,四言诗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就逐渐被五言诗所取代。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体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东汉王朝继续设立乐府,采集民间诗歌。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乐府机构所采集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收入了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东汉乐府民歌中整齐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上也越来越高。在东汉乐府诗中,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等五言诗的出现,可以大略看出乐府民歌对文人创作的影响,和文人在民歌基础上的改造与提高,说明乐府诗的创作开始受到文人的重视。
东汉前期,楚歌已逐渐退出诗歌舞台,但还有个别作品值得重视,如梁鸿的《五噫歌》。此后,以班固的《咏史》诗为代表,标志着五言诗正式登上了文人诗坛,开始取代楚歌的地位,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东汉中后期文人诗歌的内容,一方面具有批判精神和反传统精神,一方面非常注重抒情,而歌功颂德之风已消歇。在抒情方面,东汉中后期的文人诗广泛地歌咏了夫妇或恋人相思离别之情、朋友之情、游子思乡之情,尤其是对于生命短促的感伤和短暂人生的欲望,开拓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特别是感慨人生的主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诗歌的中心主题。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东汉后期文人的五言诗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虽然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歌还不足以取代辞赋的主流地位,但至少已经显示了这样的趋势,因而为魏晋时期以五言诗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这两首诗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很大影响。《孔雀东南飞》全诗长达353句、1765字,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古诗十九首》这一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就诗歌的语言技巧、反映的生活状况、表达的思想情调来看,其作者当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的文人。在东汉中后期统治思想崩溃、社会动荡不宁的时代,一向以皓首穷经、报效国家为目标的文士们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他们面临着人生巨大的痛苦和困惑。从西汉初年以来诗歌中反复咏唱的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进一步成为当时诗歌的中心主题。以感伤悲哀为基调,《古诗十九首》抒写了闺怨、友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等内容。作为汉代五言诗的代表性作品,《古诗十九首》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在先秦两汉是以民歌为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诗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
第二篇: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
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课程标准】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
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
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3.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
(一)丝绸之路、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找出来并回答)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
(二)两汉时期与朝鲜、日本的交流、导入:了解了陆上通道及丝绸之路,接下来了解一下对外交流中的海上通道,它们在哪里呢?
2、设疑过渡:请大家想一想,去日本、朝鲜不能走路吧,也不能象在丝绸之路上那样骑骆驼骑马吧,那当时的人们怎么去的呢?(学生回答:船)同学们说得对,是坐船去的,那么是坐的什么样的船呢?
3、出示东汉陶船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两汉的中朝来往也可以在陆地上开展。
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勾出主要内容。展示东汉疆域图。(学生阅读书74——75页的内容)
5、导引:观察下这幅图片,找一找东汉的都城洛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
6、肯定学生的观察成果,提问: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说是东汉光武帝赠了日本列岛南部的委奴国的使节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而这枚金印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今天老师把这个金印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来看看。简略介绍相关故事,可向学生略讲金印上的字体,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以丝绸之路的走向引入再次演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告诉学生,公元97年,东汉派甘英出使大秦,116年,大秦使者回访东汉。(回忆所学知识,联系找出大秦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大秦就是古罗马,而条支海就是今天的波斯湾。请学生阅读课文最后部分了解相关知识。
(四)课堂小结,与学生共同探讨两汉对外交流的作用与意义。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教学后记】略
第三篇:董仲舒简介-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
董仲舒简介-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
书非常
三年不窥园。【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
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董仲舒简介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中文名,三年不窥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近义词】,目不窥园。
成语简介。【注音】sān nián bù kuī yuán【典故】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汉书·董仲舒传》颜师古注:“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解释】指专心苦学。不受外界干扰。【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近义词】目不窥园【成语示列】生专心笃学。三年不窥园。苏曼殊《焚剑记》【故事】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
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
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
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
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董仲舒简介。【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
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
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成语简介
【典故】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汉书·董仲舒传》颜师古注:“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
【故事】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董仲舒简介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董仲舒简介
第四篇:浅谈教育
浅谈教育
“为何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顶尖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针见血,发人深省,警钟长鸣!早在2005年,这一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众的深思。想想,那时的我正在题海中打持久战,全然将大好的青春埋葬在层叠的试卷下,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想上高中了。直到最近,才知道竟有这样振聋发聩的一问。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应试教育的受害者,遇到这一问时,真想将一肚子苦水都吐出来,可竟什么也说不出来。毕竟,受了十多年的应试教育,早已和它产生了感情!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大学培养不出顶尖的人才?是什么原因是让中国没有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通过查阅,答案渐渐明晰起来。
是中国人不够聪明吗?当然不是!翻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扉页,我们不禁为先祖皇帝炎帝的智慧所折服,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为四大发明而惊叹;为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智慧结晶---诗词歌赋而陶醉;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界繁荣景象而欣喜。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不仅滋润着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而且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周边各国,日本、韩国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再看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到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再到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成就,无一不、折射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智慧和令人惊叹的创造力。
既然中国人具备成为顶尖人才的智力,难道是因为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条件比不上发达国家吗?这样的回答在史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逆境中最终学有所成的例子不胜枚举。明初文学家宋濂为勉励朋友勤苦学习,提到自己求学路上的艰辛:“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宋濂还是坚持学习,最后在明初文坛上享有盛名,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过文臣之首”。建国初期,因战争、侵略、掠夺,原本富庶的中华民族变得一贫如洗,那个时代的教育水平的地下是难以想象的。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学习,忍着饥饿学习,没有笔没有纸,就在地上写呀算呀。可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培养出的人才研制出我们自己的汽车,飞机和核潜艇,甚至是直到现在很多国家还不曾拥有的“两弹一星”。还有谁敢说外在的学习条件决定成败。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畸形的但普遍认同的学习目的。学习是为了什么?00后一脸稚气:“是为了认识更多的字呀?”90后对了00后一脸不屑:“幼稚!是为了上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好不好!”80后看着90后一脸忧郁,苦笑道:“学习是为了买得起房,结的起婚!”我始终忘不了在成长的过程中,老师总用这样的话激励我们学习:“同学们!现在不努力,以后努力找工作。”我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是不管怎样,老师成功了,为了好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了,接着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在高中,考试得高分就是我们唯一的目标,其他的事就不用用我们操心了,这样的目标清晰可见,加上身边的同学再和你做的事惊人地雷同,你不用怀疑自己所做的事的正确性,不会感到迷茫。达成目标就变得简单得多。可是进入大学,没有人告诉你,你所做的是否有意义,你是否具备找到好工作的资质,这个时候,我们会迷茫,飞不出迷雾的一部分人就会干脆不管三七二十一钻进自己的世界,没日没夜地玩游戏看电视剧,就这样,紧绷的弦完全放松了。当然这样一部分人完全可以影响其身边的人,一个可怕的现象就产生了。学生不愿上课,但是为了那张找工作时必需的学位证还是来了。老师不愿意讲课,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得年终奖还是来了。一上课,学生在下面上微信刷微博,心里还惦记着未打完的游戏,未看完的续集。老师嘴里念着PPT,心里想着可以让他名利双收的项目。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了,前不久在知名的复旦大学发生的学生单方面提出退学申请的事件就不足为奇了。只要稍稍留心,不难发现诸如“考研包过”“四六级包过”“包办各类证书”的小广告肆无忌惮,漫天飞舞。商家可谓用心良苦,深谙学生渴望不劳而获的心理而大发横财。
不单纯的学习目的引发的不仅仅是学习动力的丧失,更重要的造成学生无求知精神,无创新精神,不喜接纳新生文化。因为考试不考呗!洋务运动为何成不了明治维新?当时在上海,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畅销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居然杳无踪迹,甚至乏人知晓,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清日两国国人对于了解和接受世界的态度实有天渊之别。中国人死守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心埋头苦读,两耳不闻天下事,思想越来越狭隘,而日本人则始终保留着了解世界的渠道,一心想着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为考试而学习,他们为知识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酿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惨剧。
侵略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尽,“弱国无外交”的叹息还在凡尔赛宫的上空盘旋,革命先烈的教诲还在耳边回响,难道我们大学生不该从自己的梦中清醒过来了吗?“少年强则国强”,每个大学生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国家的进步而读书,为国家的富强而读书,为社会的进步而读书,才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
第五篇:教育
由无锡开放上海的旅客列车,每天有85趟,具体如下(按无锡发车时间先后为序):
/T115 次空调特快(兰州—上海),无锡 11:25 上海 12:37
K559/K558 次空调快速(延安—上海),无锡 11:35 上海 13:30
T784/T781 次空调特快(南通—上海),无锡 11:56 上海 13:20
D415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2:05 上海 13:08
1461 次普快(北京—上海),无锡 12:15 上海 13:37
N437/N440 次空调快速(镇江—温州),无锡 12:35 上海 14:40
L211 次空调普快(北京—上海),无锡 12:42 上海 15:42
D417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2:50 上海 13:43
D419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2:55 上海 13:58
D421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3:10 上海 14:03
T54/T51 次空调特快(乌鲁木齐—上海),无锡 13:39 上海 14:49 D471 次动车组(南京—杭州),无锡 13:52 上海 14:55
D425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4:02 上海 15:05
D88/D85 次动车组(郑州—上海),无锡 14:07 上海 15:00
D427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4:17 上海 15:15
K374/K371 次空调快速(太原—上海),无锡 14:37 上海 16:29
K190/K187 次空调快速(沈阳北—上海),无锡 14:43 上海 16:44 T763 次空调特快(南京—上海),无锡 14:56 上海 16:06
2001 次空调普快(南京西—福州),无锡 15:21 上海 17:07
T788/T785 次空调特快(泰州—杭州),无锡 15:41 上海 17:26
/K55 次空调快速(哈尔滨—上海),无锡 15:56 上海 17:42
D433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6:10 上海 17:13
K518/K515 次空调快速(长春—上海),无锡 16:21 上海 18:05
D481/D484 次动车组(合肥—上海),无锡 16:45 上海 17:48
D473 次动车组(徐州—上海),无锡 16:55 上海 17:53
K258/K255 次空调快速(包头—宁波),无锡 17:12 上海南 18:50 4310/0000 次空调普快(通辽—上海),无锡 17:21 上海 19:19
1230/1227 次空调普快(阜新—上海),无锡 17:21 上海 19:19
D437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7:47 上海 18:40
5065/5068 次空调普快(阜阳—上海),无锡 18:16 上海 20:09
5077 次空调普快(淮南—上海),无锡 18:40 上海 20:56
D443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8:50 上海 19:53
N436/N433 次空调快速(安庆—上海),无锡 19:02 上海 21:07
N431 次空调快速(淮北—上海),无锡 19:08 上海 21:51
D445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19:24 上海 20:27
N485 次空调快速(阜阳—上海),无锡 19:30 上海 22:00
D78/D75 次动车组(青岛—上海),无锡 19:39 上海 20:32
D457 次动车组(无锡—上海),无锡 20:15 上海 21:14
D447 次动车组(南京—上海),无锡 20:22 上海 21:20
D84/D81 次动车组(郑州—上海),无锡 20:32 上海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