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1

时间:2019-05-13 22:4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1》。

第一篇: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1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

摘要:文章指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地理位置、生产要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明显,行业分布较为广泛,但经济的贡献度不大,群内行业同构问题突出,产业链不完整。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积极培育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以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竞争力;中原城市群

一、引言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含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技术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 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现状

在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催生下,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出现快速发展趋势。

(一)中原城市群主要产业集群

近些年来,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中原城市群内已建立了上街铝工业、长垣卫材、长垣起重机械、漯河绿色食品等四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已形成了包括漯河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郑州银基服装产业集群等在内的一百多个产业集群(其中郑州有18 个,洛阳有16 个,开封有8 个,漯河有6 个,平顶山有11 个,许昌有10 个,新乡有10 个,济源有8 个,焦作有16 个);还形成了漯河源汇区、临颍县、郾城县、新乡长垣县、郑州市区、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上街区、中牟县,洛阳偃师市、吉利区,许昌长葛市、许昌县等产业集群聚集区和密集带。

(二)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地区分布不均。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焦作等城市,其集群数(50 个)占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总数量(103 个)的近50 % ,而这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也是按照这

种顺序排列走在中原城市群乃至河南省各城市的前列,同时集群产值排在前面的城市,人均生产总值大体也排在前面,反之亦如此。可见,产业集群可以直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者形成互动关系。

(三)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规模水平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在中原城市群9 个城市中,郑州的汽车、卷烟、电子信息制造业、铝工业等比较发达;洛阳的铝电、石化、建材等产业基础雄厚;平顶山和焦作是大型能源基地;漯河的食品工业、许昌的电力装备制造业等全国闻名。错位发展的工业格局,使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具备了较大的空间。根据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 年底,全省年工业总产值在1 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达到388 个,其中,中原城市群九个省辖市拥有工业产业集群228 个。据了解,这些工业产业集群年工业总产值达4501.6 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7.1 %。在第三产业领域,河南也形成了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完整的产业集群,其中郑州银基服装产业集群和洛阳关林商贸城产业集群,都已进入全国同行业最大行列。

三、中原城市群在产业转移方面,河南具有的比较优势

(一)地理位置居于中部之中,交通便利

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和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现代通信网络发达,已构成“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自古以来河南就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利用这种独特的毗邻优势河南可以在湖北、安徽等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生产要素供应充足,成本较低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商品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原煤、原油等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河南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农业第一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土地要素和熟练劳动力成本较低,供给充足。同时,河南劳动力资源不仅规模大,而且成本低,在生产要素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东部地区资源相对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互补性也很强。

(三)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后劲充足

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河南建立了以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等一批重点产业。目前已形成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电力、化工、机械、轻纺等为支柱产业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具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园地和企业,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四)消费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能够满足产业转移中降低成本、开拓市场、规模聚集的需要。消费市场容量大,增长迅速。河南中间产品需求和技术需求市场广阔。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间投入产品和技术产生了巨大需求。除了以上之外近两年河南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也逐渐加快,受股市、工资改革和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提高,消费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健康消费、旅游消费、休闲消费将成为趋势,金银珠宝首饰等持续热销,轿车、通信、旅游等商品消费将继续扩大。这些转变也为中原城市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五)开放氛围浓厚,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确立了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各地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用硬手段打造软实力,基本形成了高效规范、诚信公平、稳定有序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河南正在成为我国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热土”。

通过上述五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多数基础条件方面具有优势,且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契合度较高,双方互补性很强,这是河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有了较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但产业集群的数量、规模和科技含量以及深度发展能力却远远赶不上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地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数量较少,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度不大

从集群数量上看,中原城市群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群数只有100 个左右,远低于浙江省年产值亿元以上产业集群(近1000 个)的整体实力。从经济贡献度来看,我们分别选取2004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GDP 总量、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区域财政收入等四个指标作为对比分析的指标。通过对比,我们得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总体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产业集群数量较少,具有较大规模的集群总数也不多。而且,反映区域总体经济实力的指标GDP 总量,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13.82 % ,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1.2 %。反映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指标工业总产值,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20.84 % ,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8.24 %。反映城市群产业集群规模的指标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14.58 % ,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1.21 %。反映区域对外经济实力的指标外贸出口总额,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珠三角城市群的1.44 % ,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1.94 %。因此,中原城市群经济形势发展状况不尽人意,产业集群的数量和规模差距较大,和三大城市群及其平均状况相比都有差距。

(二)产业集群内行业同构问题突出

我们利用产业同构系数来分析产业集群内行业的同构问题。以2004 年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工业增加值,计算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系数,我们发现在集群主要工业细分行业(以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主要行业分布为基础)中,相似系数均比较大,最小的也达到0.7521 ,大于0.9000 的行业有14 个,占集群主要工业细分行业总数的70 %。因此,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内的行业确实存在产业同构问题,有些行业的产业同构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可以认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内存在工业结构不整合问题。当然,在承认不整合的同时,也要看到每一个工业细分行业内部又可以分为更小的行业,相似系数仅仅在一定层次说明了行业的同构问题。

(三)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中原城市群出现了漯河市区及郊县,郑州市区及巩义、中牟、荥阳、新密等市县,新乡市长垣县,洛阳吉利区及偃师市,许昌市许昌县和长葛市,焦作孟州市、沁阳市、武陟县、博爱县等地产业集群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程度较高、集群密度较大的产业集群密集区,而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则刚处于起步阶段,集群数量较少、发展程度较低、配套产业和设施缺乏。

(四)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

中原城市群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不完整、产业链条过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市场销售较为分散,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较少,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四、提高中原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自然结果。在采取措施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运用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一)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产业集群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小企业、区域发展、产业协会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对“大企业热”泼了一盆冷水。其实,对于企业规模而言,大有大的难处,也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好处,也有小的不足。因此,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生产要素,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规划投放的产业项目要考虑在该地区是否具有产业竞争力,是否是关联度高的产业。在一个区域内,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于怎样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环境因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与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中毫无作为,听任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相反,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集群的产生需要政府的间接参与。根据市场规律,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在集群产生的时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困难,甚至有可能夭折。第二,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制度创新是实行产业集群战略的关键,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市场营销发展产业集群等。

(三)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

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河南省城市群竞争力的提高过程也是整个城市群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也要在竞争中求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要参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只有资源得到最有效和最合理的配置之后才能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中原城市群来说,只有提高了整体竞争实力和各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到中原腹地,促进中原城市的发展和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必然带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又是城市化的基础。产业集群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扩大了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对策和建议有很多,关键是河南省要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志强.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

3.景哲.关中城市群发展的“SWOT”分析.区域行业经济,2003

4.张祥建,郭岚,徐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发展障碍与对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5.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刘荣增.区域开发模型体系构建的初步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3(1)

7.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杨玲.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J].经济理论问题,2005(9)

9.娄杰海.加速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打造河南经济增长极[J].聚焦中原,2006(6)

10.陈梦筱.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2).

第二篇: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

濮阳市统计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实 施 意 见

(讨论稿)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区”统计工作的意见》(豫统文„2011‟64号),《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统计基础建设发展规划》(豫统文(2011)183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加强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三个提高”,结合“四大工程”建设,按照“五项基础”建设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水平,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2012年,我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统计组织;加快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报表联网报送;加大统计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争取通过一年的努力,形成机构 1

人员到位、制度健全、工作规范、职能完备的统计工作机制。具体目标为:

1、统计机构人员落实到位。产业集聚区要设立能够独立承担统计工作的机构,配备统计人员3-5人,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配套设施,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机构人员全部到位,落实好办公条件。

2、统计业务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要按照

《河南省“三区”统计工作规范》文件要求,制订产业集聚区统计规章,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制度,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审核、上报等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分类整理统计资料。产业集聚区根据《河南省“三区”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测评标准》,对照测评内容逐项进行打分,定期通过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平台进行网上自评,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规范化建设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示范单位标准。

3、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要保持与省市县网络畅通。产业集聚区内的“三上”企业”要积极开展联网直报工作,2012年6月底实现全覆盖,在企业一套表推进中发挥带动作用。实行联网直报的单位都要通过网络直接向省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部门不得代替调查单位上报数据。

4、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区”应配备与统计

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确定统计负责人,保持统计人

员的相对稳定。年内,要对“三区”统计人员队伍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5、统计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根据“三区”统计

制度,市统计局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及核算等专业科室要负责做好“三区”“三上”法人单位名录库管理、主要经济指标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费等统计工作;县区统计局负责传达部署上级统计部门有关开展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制度,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计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业务培训;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具体承担产业集聚区基层报表的收集、整理、审核与上报工作,对本区的数据质量负责。形成各负其责又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根据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领导小组的分工,继续实行市局领导包县区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2012年继续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市统计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督导组,每季度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产业集聚区的各项建设情况进行排序,并对排序情况进行全市通报。

3、强化考核评比,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水平。今年年底,全市要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评

比表彰。同时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将继续作为各县区规范化考核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各县区年底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没有完成目标的,不得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4、建立产业集聚区抽查巡查制度,努力提高数据质量。2012年对产业集聚区数据波动幅度较大,增长速度过高等异常现象,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数据质量抽查,市统计局组织核算、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等有关专业对集聚区中每个企业的主要统计数据和全部单位数进行抽查核对,并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抽查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的提高。

5、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发展。年内,在产业集聚区

统计基础建设方面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召开经验交流会,交流先进经验。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统计基础建设,加快统计发展。

6、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年内,市局要

举办1期培训班,对产业集聚区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

第三篇: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1-08-12浏览次数: 2010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发挥湖北比较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一、当前湖北服务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省服务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2006—2009年间,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4%。2006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2009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006.2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39%。如果将12%以上的增长看作高增长的话,过去的四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服务业第三个高增长时期,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增速最为稳定、效益最好的高增长期。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为289亿元,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3.2%。其中,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比重分别达到20.1%、11.2%、4.9%,服务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1、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湖北成为全国焦点和投资热点地区。国务院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为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些重要的功能定位,为湖北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我省在大力推进部省合作工作中规划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具备区域性辐射功能的服务业项目。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适时启动“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为全省服务业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全省服务业进入到一个大投入大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服务业投资达443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6%。

2、工业提速有力地支撑了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省”战略,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006—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33.4%,现代商贸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1%,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7%,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产业。

3、内需增长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内在活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到来,全省内需也进入到一个稳定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进而带动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同期,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住宿和餐饮增加值年均增长14.4%,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7.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突破1.5亿人次,同比增长28.8%。

服务业现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但服务业发展不足、总量不大、功能不强、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服务业在发挥湖北优势、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从总量规模看,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在中部地区仅居第三位,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湖南省还低276.2亿元。

二、集聚区正在成为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创造相互需求,放大产业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省发改委与省直有关部门一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狠抓了全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呈加速之势,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较强、带动作用较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成长为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所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有78个,增加值约1000亿元;到2009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126个,实现增加值达到1968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9%。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金融、旅游、物流、信息、文化、中介等六大行业。

武汉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优势,加快发展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江汉区作为金融商贸业发达的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已达86%,该区服务业优势已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多次总结推广他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和做法,并可能将江汉区列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助推江汉区成为武汉及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服务经济中心。武汉市后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底,已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13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建设协议,10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部分后台服务中心。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作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项目,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市场转移和武汉市传统市场批发功能外迁,着力打造“中部最大、全国最好”的国家一

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有近3000个品牌商户开业,包括义乌小商品展馆在内的七大全国性商品展馆首次亮相,100多万种商品集中推出。东湖高新区动漫产业园已集聚动漫创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动漫作品年制作能力达25000分钟,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其他城市按照“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襄樊汽车物流产业园区已有物流企业460余家,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将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中心节点。武汉新港、黄石港、荆州港、咸宁沿江码头等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沿江物流蓬勃发展。

去年三月,省发改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报请省政府同意及时出台了《湖北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及其评定标准,得到各市州的热烈响应,各地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积极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对各市州申报的服务业产业园区进行了认真研究,经过评审等程序,22家示范园区和5家备选园区即将命名。从评审的园区情况看,评审组成员普遍感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展的态势、规模及其成长性比预期情况好得多。我省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好评,多次登载《情况反映》和简报介绍我省的做法和经验,并表示在项目和资金上支持湖北省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把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把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思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1、加强规划,引导全省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打破现有地区限制,统一规划,以武汉、宜昌、襄樊为重点,充分发挥“一主两副”三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合理定位功能布局全省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各市区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围绕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园区集聚发展格局。武汉要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定位商务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中部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商务中心,集聚资本、技术和高端服务人才,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同时依托武汉城市圈,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把服务业培育成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的重要支柱。以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和“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城市群为为支撑,建设具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物流特色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2、突出产业特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借鉴工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树品牌、创特色,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择优比选,加大投入,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6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重点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创意、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逐步拓展业态和类型。积极推动生产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发挥我省大工业优势,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着重推动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二、三产业分离,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由各地财政视情况对该企业予以适当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业企业为社会服务;其所购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

3、适应新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区。针对消费性服务业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充分发挥我省人口多、市场大,消费性服务业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积极适应“内需经济”的内在要求,突破性的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一江两山”及武汉城市圈内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一批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增强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楚文化、巴土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的市场覆盖面。

4、强化服务,创造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的环境。创新机制和加大投入是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统计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土地与财税价格支持机制、开放与准入政策机制,以及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主要推进工作考虑及建议:一是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于近期召开一次全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做法和经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并结合会议的召开,举办一次金融机构与集聚区企业的洽谈活动,推动集聚区的大力发展。三是加大全省服务业专项资金规模,借鉴中部省份的做法,将现在的3000万元资金扩大到1亿元左右,一方面是与国家发改委的服务业项目资金相配套,另一方面针对我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

通过抓好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全省服务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

第四篇: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处长,各位核查组领导: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欢迎你们来到******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2012年企业税收完成情况进行核查。下面,我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不妥之处,我们将认真整改。

一、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位于******市东北部,是充分利用山前坡地、荒地开发建设的产业集聚区,2009年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才全面启动建设工作。由于集聚区起步晚、基础差,发展还仍处于培育阶段,与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集聚区原规划面积6.5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对集聚区向西,向北进行适当的扩展,新增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总面积达8.75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底,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3平方公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7.3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94亿元,工业完成投资25.45亿元。

二、产业集聚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2年,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集聚区经济发展速度较2011年略有减缓,规上企业完成主营业收入14.03亿元,同比增长8.8%,较2009年增长342.6%;税收8832.6万元,同比增长3.2%,较2009年增长129.1%;其中:2012年“三税”全口径收入2229.9万元,同比下降8.9%,较2009年767.6万元增长190.5%。

三、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状况

截止目前,集聚区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22.92亿元,累计已完成工业投资17.44亿元。其中亿元项目10个,完成投资19.65亿元;引进省外项目2个,总投资3.4亿元,完成投资2.3亿元。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整合”“配套”--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围绕我市六大支柱产业,结合我市矿用设备生产企业较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全国500强--河南煤化集团为引领的山久管业、柯如机械、鼎力机械等先进矿用机械生产企业集群;围绕厦工机械、奇瑞发动机等项目抓配套,建设强信科技、中晶特玻等高科技企业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先后引进了力合热导压力容器项目、金结化工压力容器等专业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二是“突破”“创新”--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我市四大新兴产业,结合我市碳酸钙产业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高科技纳米碳酸钙产品生产线,打造新型纳米碳酸钙生产基地;通过建设多碳醇助溶剂及醇醚燃料项目,推进了河南省车用民用新型燃料的应用。该企业通过新型醇基燃料的研发,申报了六项国家专利技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部新型醇基燃料燃具示范基地。三是围绕集聚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着力培育集聚区电子、电器产业,提升电子、电器产业的集聚发展。

同时,集聚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谋划投资12亿元的机械制造产业园项目,努力引进投资5.7亿元******旭龙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全面服务投资1.5亿元的中州机械厂搬迁项目,跟踪洽谈投资1.5亿元的丰田汽车发动机外壳项目,争取早日落地开工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银企服务

三年来,集聚区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零基础零配套到满足项目建设企业生产需要。始终坚持银企服务,加快融资体系建设,努力撬动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速度。

1、完善配套,增强项目承载能力

先后融资1.87亿元,建成三路、二路、六路、七路、十五路等共8.2公里的集聚区主干道,与原有道路形成了集聚区“四横四纵”的道路框架体系;先后完成12.6公里的管网(供排水)建设、10公里的供电线路建设、6公里的弱电入地线路建设,为集聚区项目提供基础设施配套保障;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厂房和公租房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新锦绣、江昊电子等企业已入驻生产。

2、银企服务,加快融资体系建设

认真研究金融政策,以全市集聚区金融专项服务活动为契机,利用集聚区短信平台,定期发布项目情况,主动邀请银行到集聚区,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加强银企业间合作。通过银企对接,已为企业融资1.7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五、下步工作和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融资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服务,全面加快项目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培育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1、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力促续建项目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形成经济增长点,扩大经济总量。同时,加快投资12亿元的集聚区机械制造产业园、投资1.3亿元的强信公司陶瓷、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技术等主导产业项目建设速度,年内开工,年内投产;二是加大招商项目落地进度。服务好中州机械厂搬迁项目、投资1.5亿元的发动机外壳等在谈项目落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储备。

2、加快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产业发展模式,壮大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依托集聚区机械制造产业园的建设,培育矿用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的产业集群;围绕多碳醇助溶剂和纳米碳酸钙的投产,吸引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围绕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建成,着力培育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产业,提升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

3、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路网、供电、供水管网等建设。计划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约5.5亿元。重点完成规划八路、中原路、南山路、贵苑路等道路,总长度10.21KM,形成集聚区南北贯通、东西连通的“六纵五横”路网体系;开工建设集聚区蓝领公寓项目,可有效解决入驻项目职工住宿问题;完成集聚区供气规划、供热规划编制,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完成管网建设;投资建设110千伏变电站,确保满足集聚区项目中、远期用电需求。通过不断完善基础配套服务,提升集聚区项目承载能力。

4、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

通过增资扩资,壮大投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全面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安置小区建设。加强银企对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观摩会1

长垣县2011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区

建设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长垣县深入贯彻《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专项工作方案》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土地要素保障、重大项目推进、新兴产业培育”三个重点,围绕做强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这一中心,大力实施“七个十工程”,积极推进产业集聚、产城融合、招商引资工作快速发展。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招商引资情况

长垣县坚持实施“项目招商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2011年元至6月份,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总投资113.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108.75亿元;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总投资57.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47.64亿元;在谈项目66个。上半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897万美元,占市定目标的31%;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5.5亿元,占市定目标的65.5%;1-5月份实现外贸出口391万美元,占市定目标的39.1%。

(二)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长垣县现辖一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一个市级专业园区:即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和长垣蒲城特色装备产业园。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产业集聚区坚持高强度投入,已累计投入近2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截至今年6月底,集聚区已入 1

驻起重装备生产性企业346家,专业经营户1000多家,成为全国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入驻超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项目7个。2010年,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0亿元,实现利税超40亿元。

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1年,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全年计划投资9.8亿

元,建设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铺设道路28.6公里、供水管网31公里、污水管网24公里、电网10公里,新建职工公寓及公共租赁住房5万平方米;截至6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万平方米,铺设道路13公里、供水管网11公里、污水管网10公里、电网5公里,建成职工公寓及公共租赁住房3.5万平方米。

长垣蒲城特色装备产业园基础设施全年计划投资5.2亿

元,建设标准化厂房面积30万平方米,铺设道路19公里、供水管网41公里、污水管网19公里、电网2公里,新建职工公寓及公共租赁住房5.8万平方米;截至6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建成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铺设道路8公里、供水管网19公里、污水管网8公里、电网1公里,建成职工公寓及公共租赁住房2.5万平方米。

2、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情况

我们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战略重组,调整优

化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大力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全力抓好项目建设。

2011年,长垣县产业集聚区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44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46.6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37个,完成投资23.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75.5亿元,计划投资30.4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7亿元。蒲城特色装备产业园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年内计划完成19.6亿元,已开工建设15个,完成投资6.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22.8亿元,计划投资10.2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4.4 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还比较少,招商引资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二是上级分配土地指标满足不了项目建设需求,部分重大项目无法落地。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产业集聚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产业集聚的程度决定招商引资规模和项目质量。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多项措施,推动产业集聚区健康稳步发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大成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超前意识,统筹规划,优先配套建设有明确项目入驻的地段;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按照满足今后三年入驻项目的需求,下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少于5.2亿元,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对外形象和产业集聚效应。

(二)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首先是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获取补充耕地指标,满足项目用地报批需要。下半年,力争组织申报7个占补平衡项目,实现净增耕地面积4000亩以上。其次是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和“三项整治”挂钩规划的报批力度。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和“三项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厂和工矿废弃地)政策解决用地指标问题。第三

是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拆旧复垦,健全节余用地指标有偿置换使用机制,力争年内置换用地指标2000亩以上。

(三)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强力实施“项目落地年”活动,继续实行领导分包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加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力度,重点抓好全县336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建设,抓紧推进产业集聚区驼人集团驼人科技产业园、闽商光电电子产业基地等13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力争伊利萨尔汽车项目实现整体搬迁。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台湾两岸生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泰坦贸易公司、上海振华公司、德国德马科公司、美国威廷公司、台湾优阳材料公司等,加大招商对接力度,力争年内完成项目签约及项目落地的前期工作。加强重点项目储备,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理念,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规划项目,从对接国家产业政策中包装项目,从产业转移中寻找合作项目,建立接替有序、滚动发展的项目库确保重点项目的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运行。

下载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汇报 一、 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汇报一、 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省......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市坚持把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四集一转”要求,瞄准全......

    最新产业集聚区建设汇报材料[定稿]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汇报 (2012年3月20日) 尊敬的各位市领导: 今年以来,鲁山县按照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跨越行动,强力推进各项建设工作......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二00一年四月 日) 2011年,对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加快集聚区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以赶超先进集聚区为目......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汇报材料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汇报材料今年以来,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牢固树立晋位升级、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以......

    加快临颍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考

    加快临颍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考 (临颍县建设局 解 鹏) 一、临颍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

    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的精心指导下,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