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

时间:2019-05-13 22:2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

第一篇: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

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

淝水之战 宁康元年(373年)恒温死后,军权由其弟桓冲掌握。那时前秦已经统一北方,占领益州,威胁东晋。东晋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由于大敌当前暂时缓和了。恒冲把扬州让给当政的谢安,自己专镇上游,作防秦准备。谢安侄谢玄在京口组成了一支称为北府兵的军队,是东晋唯一的劲旅。

前秦夺得东晋的彭城、襄阳两大重镇以后,在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倾力南下,军队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十月,秦前锋苻融等军二十五万进至淮颖地区,陷寿阳,晋军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人迎战,在洛涧(今安徽怀远境)与秦军相拒。苻坚派被俘的晋将朱序到晋营诱降,朱序把秦军情况密告谢石,并且说如果晋军能乘秦军还未完全集结时一鼓击破苻融,就可能操全局的胜算。谢石、谢玄获得这一重要消息后,立即部署晋军,从容应敌。十一月,谢玄派北府将刘牢之以精兵五千袭击洛涧,歼秦军万余人,掳获大批粮草器械,取得了首战的胜利。苻坚在寿阳城头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以为城外八公山上草木都是晋兵,始有惧色。

谢玄乘胜,与逼淝水而阵的苻融相约到淝水西岸决战。苻坚麾军后退,企图乘晋军半渡淝水时加以邀击。但是秦军内部不稳,一退不可复止,顿时溃散奔逃,自相践踏;晋军乘势猛攻,获得了巨大胜利。秦军溃兵在路上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追兵。

前秦的南侵师出不义,前秦内部隐伏着的民族矛盾,由于师出不义而加深了。淝水之战以前,苻融和一些氐、汉官吏,看到北方人民思念东晋,也看到前秦的鲜卑人与羌人可能乘机起事,都一再反对过南侵。怂恿苻坚南侵最力的,是想借机促成苻坚失败的鲜卑贵族慕容垂、羌人贵族姚苌等人。淝水之战中,秦军是由临时征集来的各族人民组成的,他们都是离心离德,意气消沉,不愿积极作战;秦军中的汉人面对晋军,更是不愿自相残杀。与此相反,东晋在强敌进犯之前,“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北府兵又多为流亡南来的北方人或其子孙,他们深受民族压迫之苦,更是英勇接战,奋不顾身。因此在淝水战场上苻融麾军稍退的时候,各族士兵临阵奔逃,而晋军则以一当十,奋勇追击。被俘在长安的晋将丁穆,也乘秦军南下的机会,与关中汉人倡议,响应晋军,加重了苻坚后方的混乱。这种内外交攻的形势,不但决定了秦军的失败,而且更导致了前秦统治的瓦解。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中东晋的胜利,使南方人民避免了氐族统治者的摧残,使南方经济文化免遭破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

第二篇:《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 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

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 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

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

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

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

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非汝,谁与成之

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

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

介词结构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

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

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 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 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教学反思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 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似乎很感兴趣,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篇:淝水之战学案(本站推荐)

12、《淝水之战》学案

编写:贾视光 张文杰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淝水之战

2、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本学时要点:通读全文,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一、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1 《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该书由司马光负责编纂,由神宗赐名并作序,书名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二、淝水之战背景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又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 2 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异族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不能久驻。北朝的侯景反复叛变,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三、梳理文言知识

(一)给加点字注音

兖州()郧城()硖石()勍敌()怃.....然()蹙眉()麾()壶飧()左...衽()游陟()..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通()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通()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 :()通()

5、秦军逼水而陈:()通()

(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7、若败其前锋

8、欲不战以老秦师

9、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桓冲深以根本为忧 古: 今: ..

2、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古: 今: ..

3、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 古: 今: ..

4、坚谓张夫人曰:“吾复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 ..古: 今:

5、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古: 今: .

6、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古: 今: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非汝,谁与成之 翻译: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 翻译: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 翻译: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 翻译:

5、马倒,为晋兵所杀 翻译:

四、课堂展示最精彩 简要复述淝水之战故事情节

五、作业

1、熟读、翻译课文

2、完成学考教程

《淝水之战》学案第二课时

本学时要点:研读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①、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②、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答:

2、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①八公山草木皆兵。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

③误导瓦解军心。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附:补充资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第四篇:《淝水之战》 教案

《淝水之战》 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补充资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

一.课文解读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这既是供青少年学习文言的语体范本,更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懂得战争,积累见识,增强智慧,摒弃致命弱点,培育担大任综合素养的极好的精神大补。这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容易成为亮点。

善于刻画人物,亦史亦文,是中国史传的传统特色。本文在方面尤有匠心。在众多中突出重点,即突出双方核心人物苻坚和谢安,因为他俩是决策者指挥者;在重点中别以详略,即详苻坚(大量笔墨)略谢安(仅二百余字),因为谢安的深藏不露与苻坚的狂妄张扬恰好相反,苻坚充分彰显弱点之处,正是谢安十分具有优势之处,明写苻坚,实际上是暗托谢安;在详中侧重互补。写苻坚,在语言上突出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在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上,突出其一意孤行,独断专横。狂妄与专断相辅相成,导致了淝水之战的错误发动、错误用人、错误决断和惨败结局,直至后来苻坚为手下(兖州刺史,一直怀有乘乱复国的羌族首领)姚苌计擒杀害。本文形象塑造上的突出成就,是指导中学生欣赏作品,写好人物,提高写作能力的优质资源。

写大战争,既要兼顾面,更要突出点,重在揭示本质,这需要剪裁上的大手笔。本文剪裁上的精巧在于三详三略。详前秦而略东晋,明显了前秦出兵东晋的盲目性与危机性,也就暗揭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向战前谋略的过程,略具体的战争实况,谋略决定发展的必然,实况只是谋略的验证而已。此其二;详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忘影响战争的偶然因素,如秦大败逃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幻觉,略带上几笔用心非凡。因为必然导致偶然,偶然促成必然,二者互补凸显战败的根由,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启发性。这些是指导学生学会剪裁大手笔,提高作文驾驭能力的极好范例。

本文文字优美而质朴,简洁而晓畅,注解也较为详略。但对于刚进高中的同学来说,也有忽略或避开的词句成为他们学习的疑难,如“其”的副词用法用义(高考多考),部分名词动用,复杂省略等。早已成为成语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谢安折屐的经典细节,要通过改编故事或是小品表演形式,熟记熟用。带有文化常识性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学生重点积累。

二.教学设计

以下两种教学设计,可以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

教学设计一(基础级)

实施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文字疏解难度较大。对于基础一般的高一同学,须严格要求他们对照注释,认真预习,梳通大意。然后理出战争发展线索(起始、转化、结局),找出关键人物的得失,据此总结胜败之因,说说认识体会,评评艺术特色,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中,循序渐进地学活学实。

实施重点

梳理线索,总结教训,分析人物,品评特色。

实施步骤

(一)文字梳理

由学生提出预习疑难(如学生不愿意,就要下功夫、动点子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生生互动后仍不能解决的,教师点拨化解(不是仅供答案,关键是找规律)。学生未发现的疑难,教师须补充,以媒体显示,帮助解决。

指导参考:

⑴名词动用:

①谢玄等去(距)洛涧二十五里军(动用,驻扎)

②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用,统领、劝阻)

③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动用,下围棋)

④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⑵“其”的副词用法、译法

①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将然语气,将要,打算)

②昔朕以„„,卿其勉之(希望,命令语气,译作务必,一定)

⑶省略与承接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A)民每十丁„„皆拜羽林郎。(B)又曰:“其以司马昌明„„可先为起第。”

“诏”统领,A处略“诏曰”,B处略“诏”。不同的是,A处一句用转述方式,B处一句直接引用,内容的承启关系明确。

⑷下列古今异义词语须积累

①根本②处分③庙堂④流涕⑤左衽⑥仆射(yè)⑦床上

(二)对照互解

.结合注解,同桌对译,可一人一段。教师巡视提供支援,共性的东西可集中点破。

2.前后桌四人一组,共同梳理故事情节,熟悉战争经过及其主要人物。

(三)成败探究

在熟悉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自然引发对败原因及其教训的思考。学生会有发现,可能不全不准,重要的是把大家的思想激活,将空间开放,在众人说的互动之中,教师协助说准补全,从中感悟做人的启发,吸收自塑的养料。

这个环节可先行分组探讨,认识渐趋成熟后,全班择优交流。交流须以文本的语言品析为据,切忌脱离文本变成历史课。

教师分步指导参考:

.引导“找转机点”

优劣转机:洛涧一战,前秦由所向披靡转为败逃恐惧。原因是东晋兵直前硬杀,前秦兵猝不提防,迅速崩溃。

决战转机:苻坚决计“少却”,引发溃退不止,晋兵乘势逼追,秦兵闻风丧胆,自伤自残。

2.引导“寻根究底”

从形式上看,前秦失败是战斗力不强,退兵失误,智勇皆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和”。表现有三:

①前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

②异族首领利用苻坚“骄矜”弱点,推翻前秦统治

③异族士兵保全实力另有所图决定战斗力不强。

汉族士兵不愿打仗伺机逃散

结论:骄者必败,散者必垮。坦大任必须戒骄戒躁,行大事务必凝心聚力。这是我们学这一课应有的自励、自塑。

(四)人物分析

引导抓主要人物个性,抓情节依据,提示对比思考。

.苻坚:狂妄、专断不可一世,也有脆弱,自知之明的一面。

“狂妄”:①“下诏”中对东晋官臣的预封,②苻坚淝水决战执意“少却”时的自负(“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专断”:①“朝臣皆不欲坚行”,“不听”忠诚肺腑之言,执意东征。②淝水决战,不听诸将皆以为不宜退的忠告,冒然命退。

“脆弱”:寿阳城见、感、言,显其外强中甘。

“自知之明”:淮北谢民、涕叹。

2.谢安:成竹在胸深藏不露,显得静气、大气。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五)技法品味

.剪材的大手笔

参见本案“文本研究”

2.表现的小镜头

⑴小处呼应大处

①左将军窦冲“此不祥之征也”。

②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之言:“主人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

出征之前的两处话语,预示了结局,铺垫了后文。使得故事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无懈可击。

⑵细微透出深刻

谢安闻得捷报,随手扔在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然而,当他下完棋回屋过门槛时,门槛碰断了木屐上的齿条,他竟没发现。如此细微穷极了谢安内心深藏不露的巨大喜悦,喜至极处藏也藏不了,谢安那么镇定,还是暴露了。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人的本性特定,很有情味。

.语言个性化,如苻坚。

2.对比映衬法

①忠臣的谏言与苻坚的“不听”之比,突出苻坚的“专断”。

②将须的急迫与谢安的“夷然”之比,突出谢安的“镇定”。

教学设计二(提高级)

实施设想:

本文虽然文字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但主线分明,照应紧密,故事性强,注解较详;战争题材又是高中生感兴趣的。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借助于充分的预习,通过外显的活动,可以带动内化的吸收。尤其是通过开放的适当跳出文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更能提高文本的资源运用和教与学的质效。

实施步骤

(一)故事演讲

.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写成“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教师相机点拨。

2.同组交流,对照课文,品评得失,各组选出最优者。教师巡听,相机辅助。

3.全班级展示,由各班选出的最优者上讲台,用自己归纳的文字或简图在投影上显示,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全班同学对照课文,听、评、质疑。教师欣赏、协调,扶正,必要时可补充。

指导参考:

起始: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朝中两个异族人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意此举。用阳平公融的话说:一来内部异族分子正想乘乱复辟,二来新招富家子弟,不善作战。轻意出征,事不成,后患生。可惜苻坚听不进忠言,竟任用两个怀有野心的异族分子率军出征。

发展:当前秦百万之师万里迢迢压到颍口时,晋孝武帝命令英勇善战的谢家将领率兵迎战。谢安的深藏不露,既迷惑了对手,也迷惑了同僚。于是,前秦兵攻寿阳,拔郧城,屯洛涧,所向披靡,直逼东晋都城建康。然而,洛涧一战,前秦大败,士气大丧。就连苻坚登寿阳城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皆以为晋兵出没,很是失望与害怕。

高潮:淝水决战拉开,东晋谢玄提出“移陈少却”的请求,这在战略上分明是诱计,是陷阱,可狂妄不可一世的苻坚依然听不进诸将的忠告,冒然后退,一退不止。加上主帅阳平公融阻退,马倒被杀,东晋的紧逼,前秦兵硬是在自退自耗中死伤惨重。

结局:前秦苻坚逃亡中被箭射中,独自逃到淮北,重重酬谢给他饥来之食的农民。然而农民拒收,回敬一句使苻坚愧然泣叹:“我还有什么脸面为人之君啊!”谢安获得东晋大胜,终究掩不住内心的大喜,跨门槛的时候,把木底鞋的鞋齿给碰断了。

(二)问题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表达的意识,习惯、能力。教师不用教参的框框局宥学生,但须作及时的辅助,引导,促成探究有序有质有效。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应心中有数,脑中有方,眼下有主,脸上有情。

.关于胜败的原因与教训

除了传统思考的必然因素(即苻坚的骄横,专断,不可一世)之外,不妨放开,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即可。下列几个角度可供参考。

⑴从特定的背景看淝水之战,发动即意味着失败。参见“相关链接“

(一)⑵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

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

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⑶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触“木”惊“心”

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似催命

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

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⑷百万之师确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秦错误发动与注定失败,教训惨痛,必须吸取,避免重蹈覆辙。

(三)拓展学习

阅读下则短文,寻找与本文有相连的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三.相关链接

(一)淝水之战的相关背景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有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已足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

(二)“以少胜多”质疑

有人详考史料,对双方兵力之比提出新的见解。一,前秦的百万军队是虚数。从当时北方人日的估计数看,前秦全国有百万军队已是惊人数字,即使有,苻坚也不可能全部征调伐晋,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更重要的是,这虚数百万也没有全部赶赴前线,苻坚到彭城时,凉州、幽冀、蜀汉之兵均未到达淮淝一带,因而根本没有参加淝水之战。二,当时集结在淮淝一带的军队,是苻坚的弟弟荷融率领的三十万,他们也没有全部投人战斗,而被分布在西至郧城、东至洛涧五百余里长的战线上。驻扎在寿阳及其附近的军队,充其量不过十万。加上苻坚从项城带来的“轻骑八千”,也不过十多万人,况且战争发生时,这些军队也不会全部投入战斗。正因为寿阳一带兵力不多,苻坚才会在看到晋军严整的阵容时。怃然而有惧色,产生草木皆兵之感。三,晋军八万除刘牢之所率五千人进军洛涧外,均参加了战斗。当时,晋军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的兵力,本来就较雄厚,再加上新投人的八万,因此当秦、晋双方沿长江中游至淮水一线交战的时候,晋方在前线至少有二十万以上兵力。再考虑到前秦军长途跋涉、军以逸待劳;前秦内部意见分歧、晋军上下一心等各种因素,晋军占了一定优势。因此,不论从两军交战的时候,还是从整个战役情况看,淝水之战时双方投人的兵力,是大致相当的。

(三)毛泽东谈读《资治通鉴》

954年冬,毛泽东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对义乌籍的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必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五篇: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

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

商学院李杰 2011201565

《资治通鉴》中,不乏有很多经典战役,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马陵之战等。司马光本人对于战争的认识非常深刻,这一点也反映在了《资治通鉴》中,他对许多战役都阐述了自己的深刻见解。纵观这些经典战役,毫无疑问,淝水之战则是其中最经典的战役之一。淝水之战,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识得这个名词吧,不过记忆中仅存不多的印象就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并没有仔细研究过。来到大学,选了《资治通鉴》选读这门课,拿起资治通鉴的课本,静下心来仔细品读,才发现此役意义之深刻。

自古以来,英雄总是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诞生,我们淝水之战的主角苻坚也是这样。中华上下五千年,明君并不占多数,足以改变历史,甚至有能力统一国家,造福人民的帝王更是寥寥无几。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显然,苻坚就是这样的一位明君,一位很受众人爱戴的领袖。

单是一位智者抑或是勇者还不足以改变天下,自古以来,一位伟大的帝王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的,其身边总是充满着出谋划策的能人。正如同曾经的姜小白有管仲,刘备有诸葛亮,苻坚身边也有这样的能人,他就是王猛。他不仅仅像一面镜子,及时指出苻坚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良方,而且更是一名别无二心,甘愿鞠躬尽瘁的忠良之臣。既然苻坚是如此一位君主,在肥水,他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先帝苻健的儿子苻生天性暴躁,登上帝位之后,就开始胡作非为,不仅纵用小人,荒淫无度,还杀人如麻,天下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苻坚除掉此暴君即位后广纳贤才,体恤民生,不出几年就造就了一片太平盛世,甚至达到了路不拾遗的一种社会风气。

随着国家的不断繁盛,苻坚也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其中就包括灭前凉、灭前燕等。可以说苻坚是一个好战的人。虽然说秦国逐渐平定了北方,使前秦的领土得到扩充,但对秦军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秦军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也无法承受常年的征战,厌倦战争也是正常情绪,况且战争受伤甚至死亡在所难免,多数人还是想和家人呆在一起。课苻坚连年发动战争,常年征兵,甚至在决定攻打东晋之前还下达诏令每十个成年男子中就得抽出一个当兵,这充分体现了苻坚的用兵无度。其实在《通鉴》中也多次提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苻融,明确地指出了苻坚的用兵无度,但却被忽视。另外,被征用的这些男子并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就加入了前秦大军去讨伐晋国,我觉得这是不妥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在淝水之战中,苻融想要大军后退几步,而士兵却以为战败均落荒而逃,结果自然惨不忍睹。虽然不能否认这里边还存在朱序

叛变在秦军后面喊“秦军败了”而产生误导的原因,但我认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应该实时听从将领的指挥,而不是闻风而动,或者还没好清楚具体情况就草率行动,这显然和当年灭掉燕国的秦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除此之外,淝水之败表面看起来是战术失误,事实上我认为还有很多潜在因素。

首先,苻坚和当年王猛还在时的苻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肆修建华丽无用之物,奖罚不明,过分自信,一些诚信制度也逐渐摒弃,手下的各级官员也开始做一些欺上之事,当年的英明正气之风俨然已消失大半,这使得有些官员也有了叛乱之心。

第二,苻坚过于执拗,在几乎所有的大臣民众都反对开战并且王猛遗言已明确表示的情况下仍一意孤行,坚持远征晋国,不得军心民心。

第三,苻坚对有功之人不加奖赏,对有罪之人却顾及私人情谊而免责刑法,为以后留下了很大的祸患。而高层也并没有注意到自己阵中有晋军眼线,导致战术布置失败。而反观晋军内部,以谢安为首领,上下团结一致再加上知己知彼,胜利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都是我个人认为苻坚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因素。但事情都存在两面性,我想说的是:苻坚到底该不该打这个仗?

此时的秦国,虽然常年征战,但整体比较太平,经济也比较繁荣,正如苻坚自己所说的“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可反观晋国,虽内部安定,但论实力,晋军绝无法和秦军相比。

苻坚坚持要开战,其实我认为也是经过了审理熟虑的。王猛死后,法制逐渐松懈,前秦国家内部已经出现了多起叛乱,虽每一次都及时镇压了,但也严重影响了政权的稳定,而秦王苻坚也是明眼之人,当然也会注意到这些,而发动战争,一致对外显然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不但能完成祖宗大业,还能借机树立威信,凝聚各个部门,维持国家的稳定。

再说苻坚从小就是一个有志之人,完成先帝留下来的遗愿也是他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位近三十年,平定北方各国,可以说苻坚距离完成统一大业也只有一步之遥。前秦军队百战百捷,苻坚也想趁着余热未散,一鼓作气,统一东南一角,这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对晋开战,悉数兵力,前秦百万大军,而晋军不足十万,晋军当然远不是对手,所以说苻坚综合考虑,决定开战。

其实读完了之后我一直在设想,如果最后是苻坚胜了会怎么样?况且本来苻坚获胜的几率就很大。

也许苻坚会成为秦始皇甚至是隋文帝杨坚那样的千古一帝,最后也不至于落得被自己曾经最信任的臣子姚苌杀害,也不至于留下如此一个罪名。

即便苻坚最后并没有完成统一大计,但我认为这并不阻碍苻坚在中国帝王史中留下自己的英名。我只是想说,人无完人,再伟大的帝王都会犯下错误,苻坚所做的绝不只停留在淝水之战的失败,他也给当时的老百姓真正的福利,对忠臣能人也是关爱有加,尽力提携。和王猛更是留下了明君和良臣之间亲如手足,知己知彼的佳话。如此一位君王,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后人所赞颂的。

写于2012年11月

下载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

    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 商学院李杰 2011201565 《资治通鉴》中,不乏有很多经典战役,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马陵之战等。司马光本人对于战争的认识非常深刻,这一点也......

    高中语文 4.15《淝水之战》教案 语文版必修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15《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2、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

    简谈孙子兵法在淝水之战中的应用(推荐五篇)

    简谈孙子兵法在淝水之战中的应用 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兵书。孙武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军事见解和战略战术思想。《孙子兵法》是一部优秀的军事理......

    晋军淝水大捷历史故事

    在北府军袭击洛涧之前,形势对东晋是很不利的。水军将领胡彬根据谢安的吩咐,带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可是在半途就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

    背水之战(本站推荐)

    《背水之战》汇报演出暨戏目研讨接待方案(草稿) 一、时间:1月19日下午3:00-500 二、地点:井陉大剧院 三、参加人员:井陉籍在京领导、中央电视台领导、省市领导、国内戏曲专家,县四......

    南淝河稿件

    加快南淝河治理步伐,打造清水穿城宜居城市 一、基本情况与做法 南淝河古称施水、金斗河,为巢湖一大支流,发源于肥西县高刘镇东部的江淮分水岭地区,自西向东南穿城而过,流入巢湖,全......

    特洛伊之战观后感

    特洛伊之战观后感细数从古至今,多少战争,到底是为什么而战?也许是为了权力,也许是为了荣誉,也或许是为了爱情 。那么特洛伊之战也难逃宿命。 当帕里斯吧斯巴达王后海伦从斯巴达国......

    特洛伊之战观后感

    《特洛伊之木马屠城》之 我的战神——阿基里斯 细数从古至今,多少战争,到底是为什么而战?也许是为了权力,也许是为了荣誉,也或许是为了爱情 。那么特洛伊之战也难逃宿命。 特洛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