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官渡之战分析
官渡之战分析
这是一次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大决战,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又是一个让人思考、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袁绍人多势众,曹操兵少将寡,然而曹操的军队却以一当十,大败袁绍。那么曹操是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呢?这一场战争的过程究竟怎样?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虽然在各路诸侯的联合镇压之下失败了,但是东汉王朝的统治地位也摇摇欲坠,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的过程中,华北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逐渐壮大起来。
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建安三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刘表中立,孙策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总的来看,这场著名的战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交锋阶段”,袁绍为争取主动,先发制人,驻军黎阳,派遣大将颜良文丑渡过黄河,颜良攻白马,文丑击延津。曹操则采取声东击西的打法,率领大军急援延津,在达到迷惑袁绍的目的之后,关羽带领小队人马杀向白马,斩杀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同时曹操巧施诱敌之计,斩杀文丑于乱军之中。曹操初战告捷,但是袁绍兵力依旧占据绝对上风,曹操集团处于下风。
第二阶段,“相持阶段”,曹操虽然在白马延津连杀袁绍两元大将,但是由于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只能放弃白马延津,退守官渡,袁绍也渡过黄河,步步紧逼。曹操退守官渡后无路可退,筑起营寨,和袁绍两军对垒,曹袁双方相持不下,各有损耗。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几乎失去了坚守的信心,他开始顶不住了,心生撤军的想法。
第三阶段,“转折阶段”,就在两军相持不下时,刘备借口联系南方刘表一起夹击曹操而在此开溜;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因为自己的计谋无法在袁绍那里得到使用,才华得不到施展,加上许攸的家人被审配下了大狱,在这个关节眼上,许攸叛逃曹操,向曹操建议火烧乌巢;因为袁绍手下谋士郭图的陷害,加上袁绍的猜疑,前方战事的失利,袁绍的第一大将张颌投降曹操。这三件事情的发生,战事急转直下,曹操在得到了袁绍手下第一谋士和大将,以及烧掉了袁绍的粮草之后,已经从当初的绝对劣势,占据了上风,这时候,袁绍的优势,仅仅是兵力上那基本上没有意义的数字罢了。
第四阶段,“决战阶段”,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曹操对付没有智囊,没有臂膀,没有粮草的袁绍,剩下的战争很简单,就是曹操集中所有兵力进行反攻,这时候军心涣散的袁绍军,徒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是不堪一击,袁绍父子只带着八百余骑逃回北方,从此袁绍集团一蹶不振。从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的弱者,到占据场面上的优势,再到取得了这场战争胜利,成就了一场以少胜多,以寡敌众的经典战役,曹操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袁绍的这场悲剧的呢,这场悲剧能不能避免呢,我们来看一下原因。第一,本来袁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怎么说这场战役都不可能会打输,应该说,这场战役本来就不应该打,在袁绍的阵营里有两个人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们就是田丰和沮授,他们向袁绍建议,由于现在天下刚刚平定下来,所以应该向皇帝表功,展现我们为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如果曹操阻拦我们的话,他就是不义,我们就可以举正义之师,采用游击战等形式,不停的骚扰曹操,这样不出三年。曹操必亡。但是由于袁绍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性格,田丰被关进监狱,袁绍采用了郭图和审配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动用10万精兵,争取一次打垮曹操。
第二,在整场战争中,与其说是曹操用兵如神,不如说是袁绍愚蠢透顶,从中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再到中诱敌深入之计,再到被曹操拉长补给线,挺近官渡,再到不停许攸的建议放弃挟持天子的机会,并且逼反了许攸,再到不听张颌的建议,不救乌巢反去攻击官渡,结果官渡没有打下来,粮草全部被烧,张颌也联合高览投奔曹操。
第三,用人失当,首先我们来看看袁绍手下有哪些人才,智计之士,田丰、许攸,尽忠之臣,审配、逢纪,以及勇冠三军的张颌、颜良、文丑。这套班底一点都不比曹操的差,再加上五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怎么可能会打不赢战争,但是结果呢,田丰在大狱里蹲着,审配逢纪在后方待着,和袁绍一起,逼反了许攸,颜良文丑因为袁绍的决策失误,全部折在了白马延津,张颌在决战之前,率领部队投降曹操。
反观曹操,解白马之围之后,自己的补给线越拉越长,主动放弃黄河天线,后撤到官渡,拉长袁绍的战线。主动听取手下谋士的建议,为打败袁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恤士兵,亲自到前线慰问士兵,而袁绍呢,曹操攻下袁绍的帅帐后,在里面竟然发现了各种古玩字画,这是来打仗还是来享受的,有这种主帅,这仗怎么可能打得赢。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真正的把战场上的一切情况都算在自己的预料之中,曹操没有这个能耐,袁绍更没有。所以两个人都有着一个智囊团—谋士。整场战争,武将在前方拼杀,但更重要的,是这伙谋士们在战场之外看到的,以及所提出的建议,和作为主帅的曹操袁绍的最终拍板。所以,这伙谋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曹操和袁绍,对待自己谋士的态度完全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袁绍悲剧的发生。
首先,在开展之初,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竭力反对袁绍出征,但是好大喜功的袁绍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反而,让田丰进了大狱,并说,你在这里看我得胜归来。同时,曹操也在发愁,袁绍大军压境,自己究竟该怎么办,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郭嘉,郭奉孝,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料定,袁绍必败,坚定了曹操打这场战役的信心。其次,在战争的相持阶段,袁绍并没有听从自己谋士许攸的建议,而是刚愎自用。反观曹操,曹操采纳刘晔的建议,打破袁绍的弓弩兵;听从荀攸的建议,佯攻延津,奇袭白马,斩杀颜良;许攸夜投曹操,曹操赤脚相迎,听从许攸的建议偷袭乌巢,烧光了袁绍的粮草;在交战过程中,曹操曾经想过要放弃,但是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
而袁绍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本来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一场必赢得战役,却最终以八百骑狼狈逃回,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能屈能伸,广揽贤才,当机立断,这些袁绍到死都没有想明白的东西,全部体现在了曹操的身上,正是这些东西,这种大将风度,让曹操笑到了最后。
在当今社会,官渡之战的意义,还在于我们从中学到的,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解和启迪。
一、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开始势如破竹,后来经过形势演变,双方的优劣态势急转而变,原因何在?在于一方骄兵,一方哀兵。在最先的相持中一方因为有优势,有战绩,结果主帅大意骄傲,甚至一意孤行,进而将帅离心离德,兵将疏于防范,战斗力大减。而另一方因为前期失利,或劣势地位明显,必须背水一战,凝聚力逐渐递增,进而群策群力,一心抗敌,士气大涨,同仇敌忾。袁绍瞧不起曹操的几万人马,骄傲气焰无限膨胀,致使自己不纳忠言以致失败。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其意义非凡,用意深远。
官渡之战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也要胜不骄败不馁。企业文化也应如此,要去强调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应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这样三种意识的团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在企业中形成具有这三种意识的氛围,如此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团队才能无往而不胜。
二、决策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开门纳谏,进谏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注意方式方法,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关键时刻,一旁有谋臣提醒主帅危机已经来临,但冥冥之中像是有第三只手挡住了主帅的眼睛,这是人性,还是这娑婆世界的必然,我们不得而知。看袁绍,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愚蠢至极,该听的都不听,不该听的都听了,当形成属下相互倾轧这个局面时,决策者就应该反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是不是自己耳根软,视线被蒙蔽等等。漏洞在于自身,失败的基因首先是自己先行种下的,这点不可不重视。
另外还有一个沟通的问题,当主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时,属下如何进谏也是个问题,沮授、田丰等人不可谓不是一等人才,然而下场何其悲惨,为什么呢,这就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他们不会沟通。他们不可谓不知道袁绍的为人,从袁绍兵败田丰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已到这一点,就可知道田丰是了解袁绍的,那么田丰和沮授等人,进谏时就不应该一味死谏,一味地说写袁绍听不进,很刺耳,很容易动怒而干些出格的话来,而是转弯说些、出些袁绍能够接受的话和主意,这样起码自己的下场也不会如此悲惨。同样一个问题,对方能不能接受,看怎么说,看谁在说,还有以往的经验等等都会影响决策者是否纳谏,这里面实在是有大学问。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决策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开门纳谏,进谏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以自己的事业为大前提,怎么有利就怎么做,这在企业文化中就是上下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问题。
三、智慧魅力无穷,人才至为关键。以少胜多是智慧的象征,是人才力量的集中显现。官渡之战时,曹操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丫就跑出来迎接,因为他有智慧,他知道帮助自己的人来了。智慧的高低在于谁更能把握时机、把握有利态势,变劣势为优势,应时、应机、应势,找准位置,明确方向,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与时俱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创大业,在企业文化中也是如此,要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给更多人才以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因为说到竞争最终还要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智慧的人才,如此等等。
第二篇:《官渡之战》读后感
《官渡之战》读后感
袁绍知道曹操拉拢孙权对付自己,就率领七十万兵马去讨伐曹操,曹操只率领七万人马去迎敌。
曹操兵少粮少,就想速战速决,结果第一次交战就大败,曹操之后率兵守在官渡。曹操派人到许昌催粮,结果被许攸抓住了。许攸知道曹军粮草没了,就献计让袁绍趁机去攻打曹操,必胜。结果袁绍知道学友曾跟曹操有感情,就不信任他,许攸见袁绍不信他,就投奔了曹操。许攸给曹操献计,烧毁袁绍的粮草,袁军不战自乱,全无斗志四处 逃乱,袁绍发誓要跟曹操决一雌雄,曹操采取十面埋伏的计谋,兵分十 路,杀得袁绍大败而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人马怎么会败给曹操的七万人马?许攸抓住曹操的使者,本来是攻打曹操的良机,但是袁绍不相信许攸,从而失去了好机会。曹操相信了许攸的计谋,反败为胜。
该相信别人的时候要相信别人,但是袁绍这时候即使后悔,已经 晚了,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以后做事不光想前面该怎么做,也要 想想做完一件事的后果是怎么样。
第三篇:最新官渡之战故事中学生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官渡之战故事,供大家参考。
官渡之战故事1
今天我读了《官渡之战》的故事,深深地为袁绍的兵败感到可惜,十万大军、粮草充足,却败给了当时实力不如他的曹操,仔细品读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要太骄傲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明白:为什么袁军那么强大,人力足,财力足,粮食也足,为什么被曹操这么一点点兵打败了呢?原来一切都是因为袁绍太骄傲了,不听大臣劝说,独自进攻,结果导致曹操胜利。而他失败的原因只有两个字--骄傲,要是他不那么骄傲,那天下还不一定是谁的呢,历史也有可能因此发生大变化。一切都是由于骄傲。
回想起来,我以前也有骄傲的时候,三年级下册的时候,期末考试成绩发布下来,我都不敢相信我自己的眼睛,天哪,99。5分,这可是我有史以来考的最高的一次分数了!于是我到处跟同学们炫耀,结果下学期期末考,我的语文分数只有可怜的90分,这时候,上学期被我嘲笑的小刘走过来,问:“你考几分啊,我考了95分!”我当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早知道就别那么骄傲了。
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成为明日更好的自己!
官渡之战故事2
以前读书的时候对官渡之战的印象就是历史老师说的,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在三国时期,有三场这样的著名战役,其余两场分别为夷陵之战、赤壁之战。
我印象最深就是小学老师说的田丰的故事。
这是袁绍的其中一个谋士,在袁绍征战时曾提出计谋,被袁绍否决并且打入监狱。
当曹操大败袁绍时,监狱里的人告诉田丰,事实和田丰当初预计的一样时,认为田丰要被重用了。
田丰却很沮丧,因为田丰知道袁绍并不想表面的宽厚仁慈,反而会因此想杀了田丰以免被人取笑。
结果就和田丰预料的一样,逢纪趁机加害田丰,向袁绍进言,袁绍果然很快下令诛杀了田丰。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在于袁绍刚愎自用,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才能有限。
虽然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但是不懂得善用人才,对正直的、有远谋的意见不能采纳。
相反,曹操的兵力不足当时袁绍的十分之一,所有人都不看好曹操。
在战胜袁绍后,曹操也在感叹,如果当初袁绍愿意听从田丰的计谋,那结果就可能是另外一个了。
官渡之战还有一个著名的小故事就是青梅煮酒。
董承受刘协指示和刘备密谋刺杀曹操,刘备答应了。
在一次与曹操进餐的时候,曹操不经意说天下英雄就只剩下你和我了,袁绍只是不入流的鼠辈。
刘备以为消息败露,手中的筷子吓得掉了落地。这事恰好响了一声雷。
刘备借机伪装成是怕雷声,所以才吓得掉了筷子。
曹操哈哈大笑,认为大丈夫岂会怕雷声?于是就认为刘备没有资格和他争夺天下,就放过了刘备。
曹操求贤若渴,许攸原来是袁绍的人,因为逮捕了许攸的家人后,许攸就怒而出逃,投奔曹操。
曹操是光着脚就出来迎接许攸。也就发生了一个著名的小故事。
许攸问曹操,粮食还剩下多少。曹操说一年。
许攸很生气,说你如果想赢就必须对我说实话。曹操又改口说只够半年。
许攸说,看来你并没有想要信任我,我要走了。曹操连忙拉住,在许攸耳边轻轻的说,勉强只够支撑一个月。
许攸这才点头,提出计谋,烧毁袁绍的粮食,不出三天,袁绍的军队就会不战而败。
官渡之战故事3
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东汉政权也在这次起义中走向瓦解。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东汉各州郡的大官僚壮大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为了扩张势力,军阀之间互相混战,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就是北方两个最强大的军阀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一次最大的战争。
袁绍是汝南郡(今河南商水)人。袁家是东汉后期的大贵族,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以下,一连四代有五个人做过三公,社会地位很高。三公有权任用自己的属官,和推荐别人做官。通过这种关系,袁家拉拢了一批官僚,政治势力很大。在讨伐大军阀董卓的战争中,袁绍乘机取得人口众多、粮食丰足的冀州(今河北中部、南部,山东南端,河南北端一带),尔后又打败了黄河以北另一个大军阀公孙瓒,军队增加到数十万,实力更加强大了。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社会地位比不上“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但是,他在参与镇压黄巾军的活动中,取得汝南、颖川两郡。他亲自带兵到洛阳,从战乱中把汉献帝迎接到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此,曹操在政治上便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利用-的名义向各地军阀发号施令。
曹操在许县建都以后,袁绍曾经借口许县卑湿,要曹操把皇帝迁移到鄄城(今山东濮县东),以便于自己就近控制,曹操自然不肯答应。袁绍见采用政治手段达不到目的,凭仗自己的军事优势,决定出动大军南下,进攻曹操。
可是,在与军政头目商议此事时,袁绍的三军监军沮授却向他劝谏说:“我们为讨伐公孙瓒,用兵好几年,百姓已很疲乏穷困,仓库中也没有多少积蓄,不能再动兵打仗了。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另一方面派人去向汉献帝报告我们讨伐公孙瓒的胜利;如果曹操从中阻拦,那就向天下宣布,说曹操阻隔我们尊奉皇帝,使曹操孤立。然后我们就出兵进驻黎阳,在河南一带扩军备战,待实力强了,再不断派兵骚扰曹操的地盘,使他不得安宁。这样,我们以逸待劳,稳可打败曹操。”部将郭图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以袁公的神武,率领黄河以北的强大人马去攻打曹操,这就犹如把手掌翻一下那么容易,何必要如此慎重呢?”沮授回答说:“凡铲除-,救人于难的军队是合乎道义的。曹操尊奉天子来命令天下,我们着出兵伐他,就等于讨伐天子了。这与义理相违背。
再说,决定战争的胜负,在于有无万全的计策,而下在于暂时的强弱。曹操在国内政令畅通无阻,士兵又很精良,决不会像公孙瓒那样固守一方,坐等我们进攻。如今放弃万全稳重的计策而去兴无名之师,我实在为袁公担心啊!”袁绍另一部将审配听了,说:“从前周武王伐纣王,也是以臣伐天子,不叫不义;更何况我们举兵攻击的是曹操,为什么说是师出无名呢?今天袁公如此强大,如不及时平定天下,完成统一大业,丧失天赐良机,将来反而会遭受祸害。我以为,监军的计策,是在于稳重,却没有根据情况随机应变。”会后,郭图借这件事,在背后向袁绍中伤沮授,说:“沮投总管内外大事,在三军中威望很高,这样下去,恐伯你袁公设法控制他了。”袁绍听了郭图的话,把沮授所统率的三军,分属于三个都督,命令沮授、郭图、淳于琼各掌一军,这样就削弱了沮授的兵权。
官渡之战故事4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的战例。曹操以七万军队打败了袁绍七十万大军。为什么袁绍七十万大军却敌不过曹操的七万人马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粮草是否充足,士气是否高昂,军队人数的多少,地理环境的优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帅能力的强弱。
许攸是袁绍的一位很好的谋士。一日,曹军的粮草吃完了,曹操写信并派人去许昌催督粮草。不料这封信落入许攸之手,他十分欣喜,急忙拿信来见袁绍。袁绍却不以为然,说曹操诡计多端,怕这信中有假,竟不听许攸建议。还说许攸和曹操是同窗,这次和曹操里应外合来算计他。许攸一气之下离开了袁绍,去投奔曹操。
当许攸来到曹营的时候,曹操正在睡午觉。曹操忽然听到帐外许攸的喊声,知道许攸来投。曹操非常高兴,急忙起身出帐相迎。由于走得太急,以至于连鞋子也没有来得及穿,就迎了出来。这令许攸大为感动,便帮助曹操出谋策划,终于打败了袁绍。
袁绍轻贤漫才,刚愎自用;曹操尊贤重士,求贤若渴。袁绍虽兵多粮足,手下谋士如云,而他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处事不当,以至于处处失误。曹操虽兵稀粮少,但他能明辨是非,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手下人心团结,军心稳定,往往能化险为夷,事事主动。因此官渡之战,在决战之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争事例,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的。如赤壁大战,孙刘联合总共不过十几万人,却大败曹军八十三万人。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统帅能力的强弱,其中包括他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官渡之战故事5
对一个握有实权的管理者或者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决策者来说,固执就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刃。有句话说: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放弃了自己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东汉末年,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渐渐形成,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建安三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后来曹操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他又消灭了吕布等人,从而与袁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加上他以前在战场上无往不利,这就使他更加刚愎固执了。160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建都许昌。袁绍部属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后就劝袁绍说:“我们的兵力多粮草充足,但是我们士兵的勇猛和果敢不能和曹操的士兵比。而曹操没有我们这样充足的粮草,所以战胜他的关键就是与他打持久战,否则后患无穷啊!”但是刚愎固执的袁绍根本没有听取属下的意见。
曹操与袁绍交战很多次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兵士开始疲乏。而曹操管辖下的老百姓因为赋税的原因都纷纷开始逃离。这样的情形让曹操感到十分忧虑,他让属下人积极想办法,希望能一举歼灭袁绍的部队。
这个时候有人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袁绍将自己的军队聚集在官渡这个地方,打算与您与一决胜负。您的兵力比较弱,而他的兵力比较强。您这样去和他开战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袁绍最大的毛病就是刚愎固执,不愿意听取属下的意见。这个时候,您更应该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积极让大家献计献策,巧妙的计策一定能让您战胜袁绍的。”曹操觉得这个人说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在袁绍开始向官渡开进的时候,曹操还是按兵不动。
不久,袁绍的运粮车到达官渡,有人向曹操献策说:“袁绍运粮车马上就要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您能派人袭击,就可以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了。”
曹操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他问道:“你觉得什么人可以去劫烧袁绍的粮草呢?”
建议的人回答说:“徐晃可以做这件事情。”
于是,徐晃带着一部分精锐兵力,将袁绍运粮草的车成功劫烧了。袁绍又派了一些人运了另一部分粮草重新出发。这个时候,有部下向袁绍建议说:“要派一部分人在运粮草的队伍外围看守,这样就不会轻易受到曹操的攻击了。”但是,袁绍根本没有听取属下的意见,还是按照原来那样做。
袁绍的部下对他说:“现在曹操经过几次战斗后,兵力已经非常少了,他只能用全部的兵力抵抗我们,根本无法顾忌许昌这个地方,不如我们派一支精锐的轻骑部队对许昌进行偷袭,这样就可以轻易将许昌拿下,曹操阵脚一乱,我们就可以打败他。”
袁绍固执地摇着头说:“不,我要先把曹操打败。”不久,向袁绍提建议的这个部下的家人犯法,被袁绍逮捕。这个人一怒之下就投奔了曹操。
曹操对他热情款待,并且积极听取了他很多意见,非常仔细地了解了袁绍的很多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曹操在与袁绍作战的时候,一举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袁绍的兵力很强,最后却败给了曹操,其实这就是性格决定了命运。倘若袁绍不刚愎固执,而是积极地听取属下的意见,那么最终胜利的就不可能是曹操。
掌控大权的人,最忌讳的就是固执己见。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记住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且有时候,当局者往往没有旁观者看得清楚。所以,在作决策的时候,如果想让自己的决策正确,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固执的观点,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离成功更近。
最新官渡之战故事中学生
第四篇:“王老吉”之战公关分析
“王老吉”之战公关分析
本文从公共关系角度对加多宝和广药的“王老吉”之争进行简要分析。首先是双方手中的牌,其次是双方的核心策略,第三是双方的公关表现,最后作个小结。
虽然加多宝向北京一中院起诉驳回王老吉商标的仲裁,此案最快要到7月才有最终结果,但实际上官司已无悬念,用广药的话来说:王老吉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顾双方围绕价值1080亿的商标“王老吉”的斗争,主要有两条战线:一条是法律,一条是公关。法律较为刚性,胜负通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公关是柔性的博弈,双方的策略与技巧,决定胜负与收获。
手中的牌
广药集团手中的牌:
1、商标所有人。无论加多宝在王老吉品牌上投入了多少资金和精力,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王老吉”这个商标属于广药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而且,之前签订的加多宝对王老吉商标使用权期限至2020年的协议,由于行贿而无效。因此,从整体来看,广药拥有此战法律上的正义性。
2、陈鸿道行贿。虽然陈鸿道行贿一案,在民间得到了许多同情,公众为此罗织了众多理由,比如为势所迫、大环境如此、广药腐败等等。但无论如何,行贿非法是人所共识,这也成了加多宝身上的一个污点。
加多宝的手上的牌:
1、品牌所有人。商标和品牌具有强关联,但却是两个概念。王老吉品牌在5·12大地震中,以1亿捐赠+“封杀王老吉”的公关策划,一战成名。众所周知,王老吉背后的公司是加多宝。并且加多宝称:“公司苦心经营了17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使得如今王老吉品牌价值超过千亿元。”
2、红罐外观专利。6月3日,广药集团推出新装王老吉凉茶,外观与原先加多宝生产的王老吉非常相似。对此,加多宝做出强烈反应,认为广药集团新推出的红罐王老吉与加多宝红罐凉茶的包装高度相似,侵犯了加多宝“王老吉”的红罐装潢专利权。
核心策略
加多宝的策略:
1、争商标归属是假,争品牌关联是真。此次战役之中,加多宝深得公关之味。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双方围绕王老吉商标进行的争议,其实双方心知肚明,商标权的归属尘埃落定。加多宝当然早料到有这么一天,否则不会在两年时间里一边和广药缠斗,一边努力去王老吉化。尽管加多宝就裁决提出撤销申诉,但结果不会改变。对加多宝而言,它要向外界进一步强化现在的加多宝凉茶就是以前的王老吉,通过争议不断加强加多宝与王老吉的品牌关联,尽量多地转移那1080亿的品牌资产。所以,加多宝也好广药也好,双方提起的一系列诉讼与反诉,官司越热闹,媒体越关注,对加多宝就有利。
2、强化受害人形象,博取舆论同情。加多宝版王老吉在凉茶市场中的份额高达80%,年销售额180亿。广药觊觎这个庞大的市场,首先挑起争端,授权大健康产业公司生产红罐王老吉凉茶,加多宝多年苦心经营的王老吉品牌将会受到极大伤害。基于这个立论,加多宝反诉广药,索赔多年的品牌投入,也是意在拉长公关战线,进一步加强其受害人形象。广药的策略:
1、民族情绪。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历来是商家屡试不爽的公关利器。广药打出了“中国情民族义”的口号,通过“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不断消失,对比国际品牌的强势,来维护争夺王老吉品牌和正义性。广药的红罐王老吉发布地点选在长城,同时强调“184年的历史传承,中国的凉茶始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品牌王老吉,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长城正式
走向世界。”广药此招,确是高明。
2、“大健康产业”概念。广药集团提出“振兴大南药”的概念,而“大健康产业”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大健康产业将充分利用广药集团“王老吉”强大的品牌资源,不断地将“王老吉”品牌延伸至食品、保健品等大健康领域。从目前来看,概念还是概念,距离“王老吉大健康产业”还十分遥远。但是,无论是玩概念,还是玩实业,都不乐观,这将引发相关人士和消费者的担忧:一个凉茶品牌,延伸到医药保健行业,会严重稀释王老吉的品牌价值。甚至有网友调侃,将来可能会出现“王老吉牌安全套”。
公关表现
基于底牌和策略,双方的传播表现都很卖力。
1、企业社会责任竞赛。广药集团在举办其红罐王老吉新装上市盛典会时,宣布成立1.828亿元王老吉爱心基金,首个项目将用来资助万名特困学生圆梦大学;加多宝集团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12年的“加多宝·学子情”爱心助学公益活动也已启动,今年加多宝将继续捐款1000万元,资助2000名学生圆梦大学。
2、媒体传播大打出手。双方不断发表声明指责对方,都在媒体上大量发稿,都在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写文章攻击或“看空”对方。但是,在传播的技术层面,广药与加多宝的水平不在一个层次。广药的策略是巨资投放广告,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几十家大报上投放“中国情民族义”广告。反观加多宝,将第三方证言的公关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首先请王老吉凉茶的第五代传人现身媒体力挺加多宝,其次是携手浙江卫视打造《加多宝凉茶中国好声音》节目,新闻布会现场请来了刘欢、那英、杨坤、庾澄庆这几位一线明星助阵。同时,通过浙江卫视发出“反山寨”的强音,给予广药版王老吉一次重创。
3、污点攻击各有失策。在双方攻击对方的“污点”选择上,广药和加多宝都在不同程度上犯了错误。广药紧紧抓住“陈鸿道3次向广药集团原副董事长李益民行贿共计300万元港币”这一事实,反复诘问“广药原高管受贿引热议,陈鸿道行贿为何不追究?”这个“污点”进攻极为失策,不但强化了广药自身的贪腐问题,同时也强化了公众对“行贿”之无奈的同情。加多宝也高明不多少。加多宝官方网站发表的声明指出:“广州集团注册的王老吉商标核准于1993年1月20日,却宣称百年传承,始创于1828年,始创于清朝道光年,已逾百年历史,有违基本的事实。”首先,这个问题与商标争夺无关,公众不关心;其次,这个攻击实际上触犯了民众情绪,错误地否定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品牌。
小结:虽然“王老吉”之战媒体仍然热议,舆论至今沸腾,但从公关角度划上一个逗号,给出一个阶段性结论,已经甚为清晰。广药赢得商标,加多宝赢得品牌;广药赢得官司,加多宝赢得人气。
第五篇:百年堂阿胶传奇故事之曹操与官渡之战
百年堂阿胶传奇故事之曹操与官渡之战
百年堂阿胶 赵燕
曹操迎接汉献帝定都许昌,做了当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东击刘备,收降张绣,又进兵青州,攻下齐和北海,这可惹恼了袁绍:“好你个曹操,你仗着天子的威风指手画脚,如今又来到我的地盘虎口夺食,我岂能容你!”于是发兵十万进驻黎阳,又派先锋颜良南渡黄河,把白马围了个水泄不通。
消息传到许都,丞相府乱成一锅粥,孔融一班文臣吓破了胆,对曹操说道:“丞相,袁绍兵多粮足,难以抵挡,还是不战为上。”曹操反问道:“那么依你之见,既然不战,是降呢?还是逃呢?”孔融说:“丞相英明,但凭决断。”曹操听了,不由得一阵冷笑,朗声说道:“袁绍志大才疏,鼠目寸光,兵虽多而组织混乱,将虽广而号令不一,至于土地广阔,粮食充足都不过是为我们准备好的礼物罢了。”于是决定抗击袁绍。留谋士荀彧守卫许昌,自带三万兵马陈兵官渡,而后分一小股部队开赴延津,假作渡黄河之势,而以奇兵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袁绍以为曹操要从延津渡过黄河抄他的后路,赶忙分兵来堵,却不料兵败白马,于是又派大将文丑追击曹操,曹操退至白马山布下口袋阵,将文丑人马来了个一锅烩。
袁绍连折两阵,恼羞成怒,于是带十万大军渡过黄河,连营数十里,陈兵官渡。官渡在河南中牟县东北,是南北交通要塞,守卫许昌的门户。曹操也屯兵三万摆出决战的架势。这三万兵马袁绍哪能放在眼里,他高兴坏了:嘿,我俩打一个还富余哩,对服曹阿瞒还不象老鹰抓小鸡一样!
袁绍急欲速战,曹操却给他玩起了花花肠子,他凭借有利的地形,闭门不出。袁绍也有两下子,他调集三万人马,用了三天三夜,筑了一座三十丈高的土城。土城筑好了,他令兵士居高临下,朝曹营放箭,万箭齐发,曹兵死伤无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曹操调集九千兵丁,连天加夜,造出了九十九尊“霹雳炮”。造成之后,九十九尊炮火齐发,巨大的飞石一下子摧垮了土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袁绍命兵士挖地道直通曹营,想来个“掏心”战术。曹操呢,命兵士在阵地前沿挖了一条深深的壕沟,袁绍的计策又落空了。就这样,两军对垒,相持了几个月。曹操的粮草越来越紧张。
这一天,曹操巡哨回来,正在中军帐里洗脚,忽然有军丁来报:袁绍的谋士许攸求见。曹操大喜过望:好了,破袁的计策有了!脚也不洗了,连鞋也顾不上穿,连忙将许攸迎进军帐,臵酒相待,向许攸求教破敌之策。许攸是袁绍的谋士,袁绍刚愎自用,听不进他的意见,他见袁绍不是成大器的家伙,就弃袁投曹,见曹操这样礼贤下士,也很感动,就试探着问:“丞相粮草还能坚持多久?”因为许攸新降,粮草又是军中机密,曹操哪能实话实说?于是说道:“一年。”许攸说:“恐怕没有这么多吧?”曹操脸一红,又说:“半年。”许攸没吭,笑了笑,说道:“丞相既然不以实言相告,我也就不必多问了。”曹操这才说:“实言相告,还能坚持一个月。”许攸这才说:“粮草不足,利在速战,现在袁绍粮草万乘(车),屯于乌巢,虽有重兵把守,但兵疲将骄,疏于防范,丞相若能出奇兵直捣乌巢,焚其粮草,则袁兵不攻自破。”曹操听罢,拊掌大笑,采纳了许攸的意见,自带精兵五千,打着袁军的旗号,人啣枚,马摘铃,骗过袁军的岗哨,从小路直捣乌巢,迅速包围了守将淳于琼的部队,又用硝烟硫磺将屯粮一火焚之,淳于琼舍命来救,死于乱军之中。
曹操回师官渡,与那里的曹军南北夹击,大破袁军。袁绍见大势已去,慌慌张张带领着八百余名残兵败将逃回邺城老家,没多久呕血死了。
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皆有文采,在文学史上称为三曹。其子曹植曾在《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才高八斗的“东阿王”说的“仙药”就是阿胶,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
阿胶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就被历代名医和道家以及研究养生的学者列为补血、安胎、润肺、养颜、美容、护肤、延年益寿的滋补上品,东阿产的阿胶自唐代以来一直都是被视作滋补圣品,难怪行遍天下的李时珍也感叹“真阿胶极难得”,并将其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
目前现有的医学研究证明,阿胶是由胶原蛋白及其部分水解产物所成,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硫酸皮肤素、生物酸及含有20多种金属元素,蛋白质水解后又可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都是人体营养必需的重要物质,它们在阿胶中的含量远远高于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而且比例非常合理,非常易于人体吸收。长期服用可以补血养气、美容润肤,具有延缓衰老、长寿益智的神奇效果。难怪自古以来,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被定为外交国礼,随着商队走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以及郑和下西洋,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宝——瓷器、丝绸、阿胶和茶叶”。众所周知,上好的阿胶必须要选用乌驴之皮(东阿县的驴体壮膘肥,毛色乌亮,皮质特别适宜熬胶),加东阿之水配合极特殊的技艺才能得到。而对于熬胶来说,比驴皮更珍贵的乃东阿之水(阿井水并非普通之水,井水中钙、镁、钠等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每担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重3市斤左右)和东阿特殊的气候条件(离开东阿,同样的熬胶师傅,熬出的胶,晾干后质量就是不一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驴皮常有,而东阿水和东阿的气候只有东阿县才有,所以东阿又是“中国的阿胶之乡”,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百年堂人始终恪守遵循“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业训,严格按照“古方、古法、古料、古工艺”的原则制造“最地道的阿胶”,因此,大家选购阿胶尽量选择由东阿出产的地道阿胶【百年堂阿胶】才能确保效果。百年堂一直致力于“国宝阿胶”的形象推广,致力于把阿胶推动为真正的“中国国礼!中华名片!华夏形象!中国的骄傲!”。
寻瑰宝,知其出处,文章的结尾,我们重温阿胶民谣: 百年堂,老胶坊,东阿阿胶王中王,老坊老号老地方,古井古方古工艺,戒欺戒妄戒贪念,守训守规守信誉,修心修性修仁德,丹心济世美名扬,百年堂,阿胶王,益寿延年话吉祥,补钙补鉄补气血,养血养颜养肤发,安胎安神安宫位,止血止泻防辐射,滋脾滋胃滋肝肾,润心润肺润精血,调经调孕调妇科,防病防老防痛经。培元固本滋阴阳,阿胶首选百年堂!
本文版权归百年堂阿胶网http://www.xiexiebang.com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