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
专题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1、党的创建时期(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2、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2)遵义会议(1935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年),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年),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2)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5、新中国成立后(1)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此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3)中共“十二大”(1982年,北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中共“十三大”(1987年,北京),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中共“十四大”(1992年,北京),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中共“十五大”(1997年,北京),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为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二、中共进行的武装斗争
1、重要革命战争
(1)北伐战争:1926年5月至1927年7月,中共与国民党实行政治合作的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8月,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
(3)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4)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至1953年夏,中国人民发扬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军队建设
(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3)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4)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6)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7)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8)新中国成立后,对军队进行整编,成立多兵种合成部队。(9)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
(10)进入新时期后,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加强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
3、军事路线和方针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①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②红军四次反围剿采取的是运动战。
(2)抗日战争时期: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反“扫荡”中;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灵活战术。(3)解放战争时期:①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②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了“蘑菇”战术;③1947年,人民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外线去,以中原为突破口开始全面反攻;④1948年解放军实行战略决战,且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⑤1949年渡江战役后,继续追歼残敌,解放全国。
4、重大战事
(1)五次反“围剿”:1930年至1934年,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3)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5)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1947年6月底,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6)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歼敌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7)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5万多人,是近代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8)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2万多人,解放了华北全境。(9)渡江战役:1949年4月,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八七会议:中共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向,确定了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问题。
四、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1)中共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入歧途。
(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中共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1)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
(2)1950~1952年,开展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1953~1956年,引导农民实行生产合作化,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
(5)改革开放后,取消人民公社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六、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探索专题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探索专题2 1.(2011·河南)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跃进大别山
2.(2011·浙江义乌)1919年4月底,美国哲学家杜威应胡适、蔡元培等邀请来华讲学,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1个省市高校讲演100余场,历时1年零3个月,杜威在华巡讲期间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报纸刊登了白话文作品
B.学生纷纷南下广州,参加北伐战争
C.学生上街游行,声讨卖国贼
D.各地工人发动罢工,支持学生运动
3、(2012·湖北孝感)2012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某校学生决定编排历史情境剧《红旗飘扬》。其中有一场景与历史史实不符,请帮忙找出来()A.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星星之火——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C.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红军长征——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2013·威海)解放战争时期,民间流传的一首歌唱到:“好比一把剑,直插在蒋介石的心里面。”歌里唱的“一把剑”是指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开辟的 A.中原解放区
B.陕甘宁解放区 C.大别山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5.(2013·武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创密切相关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6.(2013·鞍山)“八一军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荣誉、勇敢和光荣的象征,它的旗面为红地,左上角缀着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和“八一”两字,它与下面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南昌起义
7.(2013·河南)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一首纪念某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写道:“神舟昏暗虎狼凶,捍卫国家意志雄。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值赞颂,优良传统要扬承。”下列选项适合填在空格处的是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国共合作 D.抗美援朝
9.“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唱着这首国民革命时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革命歌曲,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开展了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万里长征
10.有学者认为:“随着这些城市起义(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接连失败,毛泽东在农村的活动开始呈现出重要性。”此时,毛泽东在农村进行的“重要性”活动之一是 A.参加中共一大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召开遵义会议D.参加重庆谈判
11.在一次专题学习中,李军同学将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地位概述为: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2.如果需要你再补充内容,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是
A.它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它是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C.它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13.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请你帮他们审阅,看看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
D.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长征结束
14.九十三年前,十三位代表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秘密会议,为躲避搜查,后转移
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游船上举行。该历史情景反映的应是 A. 同盟会建立B. 开国大典C. 建党伟业D. 西安事变
15.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6.“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当。”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②⑤③④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③④②⑥⑤
17.(2013·湘潭)2013年3月22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回顾历史,苏联(俄)曾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问题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仿照苏联(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请举一例。
(2)仿照俄式革命道路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走向胜利?
(3)建国之初(1949~1956年),中国经济建设也深受苏联(俄)影响,请举一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又探索了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4)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8.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航母梦”。纵观历史,许多舰船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长河落日帆映血,江山暮色路何方】
(1)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利”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请你写出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1853年7月,美国4艘全副武装的黑色蒸汽战舰兵临东京湾,随后迫使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史称“黑船开国”。面对“黑船”带来的屈辱,日本如何摆脱自己的命运?(2分)【红船烟雨星星火,人间正道是沧桑】
(3)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色游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该党成立后,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4)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甲板上,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这宣告了哪场战争的结束?这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当前,中华民族这艘大船正在扬帆远航,各项事业成就辉煌,从中你得到什么感悟?(至少两点)19.2009年“十一”上映的《建国大业》成为献礼国庆60周年的经典收藏影片,其剧情讲述的是1945年到1949年间的风云岁月。2011年“七一”上映的《建党大业》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佳作。其剧情讲述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电影让你重回到那个久违的年代,再次感受民主革命历程艰辛。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影片《建党大业》的剧情,指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2)假设要拍摄影片《建党大业》中共“一大”召开的场景应该选择哪个城市最为理想?(3)(3)影片《建国大业》着重介绍了发生在重庆、北平(北京)的重大事件。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事件的名称?
(4)两部影片承载了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你从中能获得哪些感悟?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范文模版]
论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其实应该是共产党奋斗的最高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不过一大的部分决议没有全面认识当时的形式,是与中国当时的形式想脱轨的,是片面的,是孤立的。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当前的革命任务,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等决议案和党的章程。大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大会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被推选为委员长。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纲领,它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它标志着党的创建任务的完成。
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召开距离中共一大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 但是我们党确有着明显的发展和进步,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会产生这样巨大的飞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操纵下,中国各派军阀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夺,引发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如直皖战争、直隶战争等,使中国政局陷入极度混乱。这些事实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中国人所受到的最大痛苦,还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剥削,而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此时此刻,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对象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无疑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为制定一个符合当时实际的行动纲领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基础。
二、工人运动实践的促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集中力量领导全国工人运动,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北京、湖南、广东、山东也设立了分部。从此,全国工人运动就有了统一的公开的领导机关。一方面,在工人中进行马列主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工人阶级的觉
悟;一方面,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
由于党在工人运动中积极开展活动,中国工人运动很快就呈现了新的面貌。
三、共产国际和列宁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过程中,得到了共产国际和列宁的帮助。早在1920年6月,列宁就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提纲指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首先应该进行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民族、民主革命。因此,共产党“必须特别援助落后国家中反对地主、反对大地主占有制、反对各种封建主义现象或封建主义残余的农民运动,竭力使农民运动具有最大的革命性”。同时,共产党还“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列宁的这个提纲在1922年1月1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创刊号上全文翻译登载,这对中国共产党制定自己的革命纲领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列宁接见了中国代表,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并勉励中国工人阶级要团结全国人民推动革命发展。”在中共中央领导人中间,就逐渐明确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这就与党的“一大”不同了。参加这次会议的部分代表回国后出席了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他们在会上介绍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
大会的情况。党的二大讨论和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既是根据自己国情提出来的,同时又是得到列宁和共产国际帮助的结果。
四、对政治界不同声音的驳斥
1922年4月,原来联合执掌北方政权的直系和奉系之间爆发战争。结果,奉系被打败,直系军阀独揽了北京的中央政权。于是,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打出了“武力统一”的旗子,妄想吞并南方的军事力量。各省军阀为了抵制吴佩孚的“武力统一”,则极力主张“联省自治”。资产阶级学者胡适等人,又提出组织“好人政府”的改良主义政见。显然,现实的发展重新严重地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要求中国共产党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回答。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第一次公开发表的重要政治声明。他第一次比较详尽地分析了辛亥革命以来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相互勾结, 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现状,旗帜鲜明地向全国人民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批判了喧嚣一时的“武力统一”、“联省自治”、“好人政府”主义等反动的政治主张,明确指出“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解决中国混乱证据的唯一道路只有打倒军阀建设民主政治”。而目前,中国无产阶级“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中国共产党的办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
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因为这种联合战争是解放我们中国人受列强和军阀两重压迫的战争,是中国目前必要的不可避免的战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任务、革命的策略等问题, 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为二大正式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总之,二大之所以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是基于党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把握,是基于中国革命运动的实践和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是基于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提出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以及党对当时政治界不同声音的驳斥。
二大纲领的制定尽管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他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难曲折的道路。但每当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的党都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在确定长远奋斗目标———最高纲领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提出一个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最低纲领,从而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上勇往直前,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产物,它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时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新中国的创建者,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发展历史。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参加中共一大的有中共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北大教授李大钊,还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马林和前苏联代表尼科尔斯基。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还确定了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4.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而陈独秀被选为书记。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中共三大提出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名党,自此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1926年到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名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北伐重要意义,广泛发动民众,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民众和精神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掌握了第一支武装力量,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英勇善战,意志顽强,打出了威望,打出了气势,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北伐战争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日后的革命作了铺垫。
1927年国民党以蒋介石、汪精卫为核心开始屠杀共产党员;7月15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到8月1日,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贺龙领导——贺龙在事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中还有第20军的苏联军事顾问库马宁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和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1928年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同年的遵义会议召开,会议政治纠正了李德博古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打城市起义战)确立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思想,军事上辞去了博古的军事主席职务,任命周恩来为军事主席。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历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模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
王玲玲
(中共东台市委党校,江苏东台224200)
【摘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确立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制度,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公正司法,加强普法和法学教育,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制建设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向往和追求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法制建设与司法制度
1、法制建设: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人民民主政权的创建和革命法制的制定,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方针。这是确保革命法制建设胜利发展的根本保证。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了实现这一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通过各种革命组织,制定了许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约禁令。如 1922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制定的《劳动法案大纲》,是我国最早的劳动立法纲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进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法制建设方面,继承并发扬了老苏区的优良传统,纠正了苏区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革命实践,使抗日民主政权的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法制的民主原则,是它同一切剥削阶级法律的根本区别。它是在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并依靠群众的思想指导下,发动人民亲自登上历史舞台,掌握政权,制定法律,执行法律,行使广泛的民主权利,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新型政治制度,成立了人民的司法机
1关,实行便利人民的讼诉制度。这一切都是以民主集中制和贯彻群众路线作为根本指导方针。如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于 1939年4月4日公布《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各解放区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惩治贪污条例》、《惩治关于婚姻与奸害罪暂行条例》,以及惩治扰乱金融罪和破坏森林罪的单行刑事法规等。
2、司法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了各级法院、检察机关等,同时也形成了当时的审判原则和诉讼制度。如人民调解制度,它最早发端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运动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依靠群众解决民间纠纷实行群众自治的一种组织制度。
(二)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以邓小平为主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作了深刻的思考与总结,并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提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说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允许有凌驾于国法之上的特殊党员。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为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根据。1978年12月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公报:“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一经典论述道明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此后,现行宪法以及《刑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新中
国的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关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思想,在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将‘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转变”。[2]这预示着:中国将依靠党的领导,政府的推进,辅之以社会的力量,走向法治化的道路。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可以说,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没得到解决的党领导人民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回答了领袖人物的个人权威与国家法律权威的关系问题,以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这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党的理论的重要贡献,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200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建立
党的方针、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要提高治理国家的法治化水平,离不开党在立法上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正确的政策主张上升为法律,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树立党在国家活动中的威信是中国各项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依靠党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不断前进。体现在我国党委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与探索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往往先经党的代表大会讨论分析并向全国人大提出立法建议,再由全国人大以法的形式予以公布。关于政治方面和重大经济,行政方面的立法,在制定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应将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呈报中共中央审批。1982年以来,中国四次修改宪法均是在中国共产党随时代发展,国情变化,不断将党的理论创新战略性根本政策反映到宪法中去。近年来,在对社会问题的整治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对弥补法律的空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带着起草小组的几个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乘专列离开北京,于27日夜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开始做一项为新中国
[3]法制建设奠定千秋基业的大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国共产党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设计、制定“54宪法”的领导者——毛泽东就在那里协同宪法起草工作小组开始了制宪之旅。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和意愿、肯定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宪法。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同时又适应各地不同情况,《宪法》和《立法法》规定,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外,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为保证国家法制统一和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中国法律规定了不同层级法律规范的效力。有法可依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能力的增强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多年来,中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目前,中国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权力已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规范政府权力取得和运行的法律制度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行政主体法律制度、行政行为法律制度、行政监督、救济法律制度以及国家公务员法律制度等一系列基本法律制度,分别在《宪法》、《国务院组织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中加以规定。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和全社会的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邓小平同志曾说:“美国有个尼克松,日本有个田中,都得上法庭,为什么我们中国的领导人不能上法庭呢?党组织也不能因为自己是执政党就把自己置于法律之外,否则,社会之中就存在一个不受国家法律约束的特殊集团,社会主义的法制也就荡然无存了。”[4]因此,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法的尊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司法建设的发展
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主要通过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来维护司法机关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相互制约,为其提供秉公办事,独立司法的外部环境。司法工作中,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对公民、团体权益的保障与维护,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实现社会正义。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初,不仅两次出台中央纪律检察报告,而且大力改革司法体制,尤其是监察体制,颁布《监察》法,坚决与党内的腐败分子进行斗争。当前,我国正努力构建的在党委领导下,法律授权下,以检察机关为第一主体地位的社会化依法预防体系系统工程是一项既有益于加强党对司法机关工作领导的,又有益于改善党的领导的有益尝试。在党的领导下,制定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仲裁法》、《律师法》、《公证法》等法律,建立了公开审判制度、辩护制度、仲裁制度、律师制度、公证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考试制度等制度。相信随着党领导方式的不断改善,检察制度的大力改革和完善,司法机关所体现出来的监督作用将愈加明显,中国司法体制将愈加完善。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消灭贫穷落后,把让每个人享有充分的人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作为不懈的奋斗目标。以宪法为根本
依据,中国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权保障事业不断法律化、制度化。如保障生命权的《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刑事诉讼法》明确禁止刑讯逼供。《民法通则》规定了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各种人格权。通过以上法律保障人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此外,在党领导下还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保障人民的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劳动权益等法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选举法》、《宗教事务条例》、《劳动法》、《义务教育法》等。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制度得到规范
“市场经济是法治社会的基础性推进力量。1987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终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而且在实践中有了显著成效,这是法治社会形成、发展的最具基础性、广泛性、深刻性和现代性的强大
[5]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
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不断加强经济立法和相关立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已基本形成。规范市场市场主体经济秩序的民事法律制度、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对外经贸合作的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也日趋成熟。如《民法通则》、《物权法》等一系列法律,建立健全了债权制度、物权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合法共存、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确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保障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了市场竞争行为,加强了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建立了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证产品质量的法律制度;《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一批行政法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此外,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带领人民缔结、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京都议定书》等30多项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并积极履行所承担的条约义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修订《对外贸易法》,健全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调查制度和对外贸易促进体制。
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普法教育和法学教育的发展
1、普法教育:当今中国,普及法律知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按照党中央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决议的要求,宪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比较广泛的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逐步提高;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四五”普法规划将现行宪法颁布实施日即12月4日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组织了20多次有关法治的集体学习,对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举行了一系列法治学习,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集体学习法律知识已形成制度。从1986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五个“五年普法规划”,今年是“六五普法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作出了
一系列重大部署,确定了目标以及十项主要任务,全力以赴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法学教育:建国初期,我国的法学教育在党中央的重视及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构筑了新中国法律教育的基本框架,并确立了我国法学教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为后来法律教育的恢复、发展打下了基础。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这一直接推动下,法学又一次成为了我国的显学。90 年代以来法学教育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现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600所,法学专业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达30万人,其中本科生为20多万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万多人,法学硕士研究生6万多人,法学博士研究生6000多人。我国法学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呈现出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格局。
结语: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中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厉行法治,实施依法治国,彻底建设法治国家任重而道远,要加强党在立法、行政、司法工作的执法活动中的领导。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各个环节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党的主张,还是人民的整体意志。只有在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作指导,捻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既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又具有丰富的组织经验和崇高的政治威望,能够率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统一行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为我国立法的政治设计者,执法的组织协调者,守法的行动带头者,普法的思想引导者。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成就的领导人。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2]张文显: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法理学[J],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第35-36页.[3]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316页.[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5]刘瀚:我国法治社会形成中的主要因素分析[J],法理学•法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2期,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