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化改革牵动世界目光(定稿)

时间:2019-05-13 22:5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深化改革牵动世界目光(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深化改革牵动世界目光(定稿)》。

第一篇:中国深化改革牵动世界目光(定稿)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海外媒体认为,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在政府职能转变、城镇化、金融开放、财政税收、资源定价等领域作出重要决策,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启金融体系重大变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成为切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推动更深层次金融改革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抵御改革产生的各种风险。这项举措有望位列中国领导层政策规划清单的显要位置,成为中国建立市场化银行的关键。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报道说,中国领导层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核心改革框架,指导未来10年决策。这次会议将是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在于,中国正处在一个拐点上,而这个拐点是中国领导人所不能忽视的。

俄罗斯《独立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意义。会议将对中国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作出重大修正,这将涉及土地的自由流通,以及允许私人资本从事银行金融业务等。这些举措将大大激发国内市场,而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又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的新里程碑。下一阶段,中国需要通过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以及通过改善分配结构,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等措施来弱化社会矛盾。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掀起飞跃式大发展,带动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这次会议将带来深刻变革,其意义不亚于35年前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将使中国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并使中国人民从国民生产中获得更多益处。

德国《世界报》报道说,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的增速不再只同中国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就连德国也从未如此依赖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领导层承诺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作出受到中国人民欢迎、世界投资者期待的改革决策。

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与会者将讨论解决经济不平衡和社会不稳定问题,他们将向中国人民和世界证明,他们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推动这个第二大经济体继续向前发展。这次会议成功召开,将使中国朝着更好满足人民需要的方向前进,而且将令其他国家获益。

智利《信使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是自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经济社会改革会议。本次会议通过的措施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并在中期内提高生产力水平。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中国深化改革

中国深化改革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从1978年算起已经进行有35个年头了 但中国现阶段该如何深化改革呢?

在日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中央回应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期待,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路径、原则和要求,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改革热情,锐意进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攻坚克难.我是从这六个角度来理解深化改革的,即新方位、新起点、新挑战、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

一、新方位: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并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进程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并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开始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为了巩固和提高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

加坚实的基础,党和国家确定了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新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各方面去得了重大进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向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开始迈进。另一方面,从全球发展、国际比较来看,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在上中等收入国家序列中推进发展的历史阶段。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不同水平为标准,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三种类型、四个等级,即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又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2010年世界银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1006至397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3976至12275美元,而我国2010年人均GDP达到4394美元。中国已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在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推进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新起点: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十七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超过5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经

济增长保持持续稳定态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二是体制改革的新起点,在改革的全面推进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不断丰富、框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很可能近年超过美国而进为全球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突出成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已提升至第三,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和全球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三、新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站在新起点上,中国继续推进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也面临来自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严峻挑战。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折,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面对五大严峻挑战。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二是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明显调整与变化,三是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五个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四是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三大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五是针对中国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投资保护主义日趋突出。就国内发展而言,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仍然具备的前提下,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问题、矛盾与风险。总的概括是“三不问题”,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突出的表现为:两大约束,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三大差距,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三不协调,即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体制障碍,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四、新目标: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二个翻番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从此考虑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达到3000美元。

五、新要求: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面向2020年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新要求,简单概括就是体制定型、方式形成、四化同步。体制定型,是指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攻坚经济体制改革难点,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经济制度体系,使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方式形成,是指要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四化同步,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六、新部署: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新的战略部署。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可以概括为全面改革、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扩大开放。全面改革,是要全面深化四个方面改革,即所有制改革、市场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创新驱动,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和完善两大体系即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结构调整,是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四个方面的调整与优化升级,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乡一体,是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扩大开放,是

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二是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创新开放发展模式,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土木1225120510044吴嘉

第三篇: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每隔五年召开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每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叫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叫二中全会……以此类推,三中即共产党召开本届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三次会议。以下是由

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终于如期举行。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人们热切期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又一个“三中全会”,将绘就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引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新征程。

中国梦是宏大史诗,寄托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涓涓细流,孕育着每一个华夏儿女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与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的机会。中国梦是一段段华章的连缀,是一笔笔色彩的叠加。

如果说,经济是梦想的基础,那么,中国梦自然也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美好愿景。

我们期盼,未来的中国经济,是消费、投资、出口的协同运行,而不是畸轻畸重的大起大伏;是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平衡演进,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野蛮生长;是以创新为驱动力的质的提升,而不是能源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增长。

我们渴望,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里,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能够公平竞争,自由成长;市场,无论产品买卖还是要素投入,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规则平等,信息对称,交易成本日趋降低,资金、资源和劳动力平等而自由地流动。

我们憧憬,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贯穿经济发展始终的真谛,每一个劳动者都能自由迁徙,自主择业,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不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人人享有均等机会,诸如上学、工作、创业,都能获得各种社会保障,诸如养老、退休、医疗,等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种种桎梏与藩篱,正阻碍着梦想的实现,包括历史的、观念的、体制的和利益的。

由于长期追求经济高速增长,G Dp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它深刻地影响着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行为方式。譬如,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过多地参与或干预经济活动,一方面助推投资过快增长,积累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方面扭曲了价格,加大了交易成本,为腐败孳生和蔓延提供了温床。

由于改革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和利益关系借机在新的土壤中板结、固化,严重抑制了市场竞争的活力。例如,一些超大型企业对资源和经营权的高度垄断;又如,民营企业进入某些行业所遭遇的“高门槛”和“玻璃门”。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之间还存在二元结构,不同地域之间还有较大差异,这种结构和差异,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在一些重要领域,如金融、能源、大宗资源等,市场化改革更是远未完成,低效率的投资享受着低利率的补贴,其代价则是储户的利息收入和对消费需求的抑制。

正因如此,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扫除上述种种桎梏和藩篱,才能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健康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一言以蔽之,没有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中国梦。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我们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关系,有效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优质公共服务、良好发展环境、社会公平正义等迫切要求。

我们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速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国际化,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积极推动国企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培育包括民营经济、混合经济等多种市场主体,形成公平而富有活力的竞争环境。

我们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推动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

……

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与高速增长的中国,在跻身世界各国经济总量前列的同时,又一次站在了改革与转型的历史新起点。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人民将为实现新的伟大梦想而再出发!

第四篇: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大纲

一、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 1.法治中国的提出 2.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2.司法体制改革基本要求 3.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三、深化改革,行政司法权行使

1.深化改革,确保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2.深化改革,确保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3.深化改革,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深化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5.深化改革,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

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五、深化改革,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1.把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化轨道 2.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3.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4.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重在实践

正文

一、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 1.法治中国的提出

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明确目标。“法治中国”概念的提出,是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作了重要批示,提出“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我国很早就开始展开法制建设,江苏省和山东省早已有了“法治江苏”和“法治山东”的提法。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法治中国作为中国法治改革的目标。法制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

2.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1)法治国家

法治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体现了法治中国在国家层面的含义。

(2)法治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要求建设成法治政府。国家和政府是两层不同的概念,就政府来讲,法治中国也应该是包括政府的,它所要求的是要建成一个法治政府。法治政府这个目标的提出,早在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从依法行政过渡到建设法治政府,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

合理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其他的执法机构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

合理行政要求行政机关、执法机关按照合理的标准、程序、原则、精神,来使用自由裁量权。

程序正当,不仅要求行政行为遵守法定程序,而且要求程序符合正当的基本原则。程序正当是在原有法定程序基础上的深度发展。

高效便利,实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最终目标。

诚实守信,包括政府在内的行政机关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政府的诚实守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可预期的市场的环境的要求。

权责一致,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如果权力的行使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行政机关就应该受到追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目标,到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的时候,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要建设由行政机关自身的目标变成全党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要实现法治的状态,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要实现法治的政府。

(3)法治社会 第一,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坚守法律底线。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没有特权。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要在法治范围的框架下。在中国依法维权更具有针对性。法治中国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第三,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习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国家,依法治政的主体是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法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国家、政党、政府和社会囊括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社会四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法治中国的内容包含各个方面。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1)司法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系密切

司法不能代表中国法治的所有方面,但是司法是中国法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仍然必须要强调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来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2)现行司法体制改革不足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司法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但现行司法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法治中国的建设。因而,必须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2.司法体制改革基本要求(1)司法公正

在党的决议和其他相关文件中经常有类似的表述,要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它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司法的生命就在于公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让司法更加的公正。司法公正众人瞩目,它是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中国司法体制改革中最核心的要求乃是司法更加公正。

(2)司法高效

迟来的公正是否算公正?理论上说法不一。迟来的公正不是公正,如果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能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就不能抚平对人的心灵伤害。因此,司法不仅要公正,而且还要及时、高效。司法机关要及时处理案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3)司法权威

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具有权威性。现在的司法权威是不够的,至少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不相适应的。

信访条例规定,凡是应该诉讼的案件不得通过信访来解决。但是在有些地区,有些事情不是按照规定来解决的,司法已经终审的案件,也可能重新输入到信访途径中,形成一个循环。这种循环使是司法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此外,对另一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百姓对法院已裁决的事进行申诉上访,用其他途径来解决。这实际意味着对司法权威的损害。所以遵从司法的权威,不仅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同时全社会应形成对司法的敬仰和尊重的氛围。这是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4)坚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原则

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中国司法体制的改革,要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变的原则。这是改革的严肃的政治问题。

(5)加快改革。

加快改革司法体制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应该提速。司法体制改革,有时代性和紧迫性,当今中国的司法制度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机制改革去解决。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总目标、建设的总目标是相一致的。2020年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改革已时不待我,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

3.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维护人民权益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不能偏离我们社会主义体制的价值取向,不能偏离我们改革的目标。在制度设计和改革的深化中,要贯彻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三、深化改革,确保司法权行使

1.深化改革,确保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法院、检察院在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时,一定要依法行使。依照法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与现有的体制机制各方面有一些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深化改革。在现实中,法院在判案过程中,除了依据法律,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受害人的情绪等。法院如果不能在法律的效果和当事人能否接受的效果之间寻找到平衡,那么依法行使审判权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确保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2.深化改革,确保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1)审判权、检察权“去地方化”

我国实行共产党一元化领导的政治体制,因此我国的司法体制也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司法体制。

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制度使法院和检察院的人权、财权、物权都归同级党委、政府管理,法院、检察院法定权力的行使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因而,现行司法体制要“去地方化”,法院和检察院要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所谓“独立”并不是独立于党,而是独立于其他国家和机构组织。坚持党对司法的领导,是坚持大政方针和组织人事的领导,而不是同一级党委来领导法院的具体工作。

(2)审判权、检察权“去行政化”

法院、检察院如果按照行政模式运行,就会形成一个下级服从上级的模式,这样会干预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所以,无论是去行政化还是去地方化,都是保证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重要内容。

(3)财政制度改革

法院、检察院的财政都是由地方政府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审判权、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3.深化改革,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不够公正,需要通过改革使法院、检察院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自由心证在现行司法体制下会导致“权力心证”、“金钱心证”、“利益心证”、“人情心证”,危害司法公正。司法如何做到公正?一方面,需要给予权威;另一方面,需要让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公正地使用这一权力。法官的裁量权、检察官的裁量权不应只有一人说了算,应将裁量权量化、标准化,变成一个裁量空间很小的裁量权。进一步加强司法监督,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深化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司法权力有一套自我运行的机制,现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

第一,司法权力应有效,不能互相冲突、无效“空转”。第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应该有制约和监督。现实中存在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之间只有协调配合,没有制约和监督的现象,三者之间形成了串通机制。因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需要健全。

5.深化改革,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关于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强调的是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决定》的本意所在。

(1)完善人身自由的限制和剥夺的司法程序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制度和措施,是由国务院规定的,经全国人大同意。自《立法法》颁布以来,劳动教养制度面临法律障碍,需要改革。

2013年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都明确表态要废止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一次是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由政法书记提出的,另一次是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承诺年内要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废除的理由是由行政程序来决定而不是由司法程序决定。它违反了世界都公认的规则,所以需要改革和完善,而废止也是改革。

(2)完善冤假错案的纠错制度

我国《刑法》经过几次修订,确立了两大原则:疑罪从无原则,这一原则为大多数国家的司法制度所确认;无罪推定原则,即在法院没有确定一个人有罪之前称为无罪推定。现行司法制度中,两大原则的落实不太到位。河南赵作海案就体现了两大原则落实不太到位问题。两大原则是人权保障的核心资本。

而在现实司法制度中有时却不是按原则来做。刑事案件中,无论在赵作海案还是在河北的其他案件中都存在着刑讯逼供、屈打成招的事例,这是对人权最大侮辱。我国已经确立了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到位,体制机制还存在问题,要通过改革使冤假错案的纠错制度需要得到完善。

(3)完善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分为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

冤假错案中,当事人不仅受到了巨大的人身伤害,另一方面,当事人的心灵伤害更大,甚至对一个家庭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国家赔偿制度标准偏低,能否起到贫富穷去、消除怨恨、构建和谐的目的,是值得研究和需要完善的。此外,有关部门要及时履行国家赔偿责任,也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方面。

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建设法治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行政权力和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政府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中最为巨大的。推进法治中国,势必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并列的提出来,法治政府的改革在总体改革中占了很重的分量,意味着建设法制政府需要改革的内容和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改革的内容是等量的。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1)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分为大综合和小综合的改革。

大综合就是把不同的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合并来进行综合执法,如:文化综合执法,它是把音像、电视、网络不同部门的执法权综合起来,形成文化执法总队。小综合是一个部门内部的综合,如:农业部门的执法。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第一,执法需要向其他部门和领域推进、扩展、延伸; 第二,现行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本身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2)大部门执法体制改革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执法体制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大部门执法体制是需要探索的一种方式和一种途径,并且需要深化。如城市市区和郊区的车站分属不同部门,造成车票同城不同价的问题。(3)相对集中处罚权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相对集中处罚权是将审批权、监督管理权、行政强制措施权、处罚权和执行权中的处罚环节集中在一起。相对集中权力的制度与各部门的执法之间是存在不匹配环节的,需要深化改革。

(4)实现执法重心下移,保证权责一致

行政执法体制中,除了横向关系存在问题,纵向关系也存在问题。纵向关系的主要问题是执法权在上级,责任在下级,权责不一致。

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是没有执法权的。执法权在县和县以上的行政机关,而中国社会管理的基层一线又是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这就导致责任和权力错位。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要消除现行的权责不一致的现状,让权力和责任一致起来。

从多年来的改革和探索中可以看出,权责一致的最佳办法是将权力重心下移。现行制度距离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很多行政执法权都没有做到下移,基层政府难管理,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破坏了行政执法体制。

(5)减少执法机关之间的冲突,减少权限的交叉和重叠

行政执法体制之间存在冲突,各执法部门之间存在权限的交叉和重叠,这些都需要改革来消除。

现实行政执法中,权限的交叉和重叠现象十分多见。如城市规划局和城管局之间的权限冲突,工商局和城管局之间的权限冲突。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存在问题。

(6)深化财政保障体制改革

在20世纪90年代,执法机关经费实行由国家拨款、部分由单位自筹的制度。然而,这个制度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为了整治弊端,国家实行收支两条线。十来年,虽然收支两条线确实解决了收和支分开的问题,但是没能解决收支之间关联性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办法,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

财政保障体制的改革要深化,以消除现行财政保障体制中存在的弊端。(7)继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

行政执法部门要继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等方面障碍,以改革的方案去理顺这些关系,使执法能够更加规范、严格、文明、公正。

五、深化改革,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1.把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化轨道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政府建设不应该只是法治部门的事,而是贯穿整个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果把法治变成了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那就偏离了基本精神,偏离了主航道。只有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信访制度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消除信访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政府财政要纳入法制化轨道,合法慎用公共财政。

如:广西警察私下开枪打人事件,该事件造成一名孕妇死亡,当地政府垫付了70万元。而该事件是该警察的个人行为,因此,当地政府的做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2.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维护稳定。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3.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试金石,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要尊重的权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党要依法执政,党的领导是最核心的问题。

4.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重在实践(1)权威从实践中来

权威从权力中来;权威从公正中来;权威从实践中来。(2)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经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目前需要的是实施,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源于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总书记曾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不实施的宪法是没有权威的,不实施的法律也是没有权威的;部分实施就只有部分权威,全部实施才有全部权威。它符合当今中国如何来建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谁敢以身试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高歌行进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高歌行进(直击改革前沿)——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改革举措扫描(下)

本报记者 马国英 彭俊 胡健

《 人民日报 》(2014年11月13日

04 版)

解读当下的中国,“法治”与“改革”是一对高频词。

观察十八届四中全会,自然会将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联系。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四中全会绘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共同服务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方兴未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宏图绘就。从严从实,抓好落实,筑牢基础,愿景可期。

法治护航全面深化改革

一年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现代化认识的再次刷新,反映了我们党在认识上的再次深化——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而法治体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由此而言,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四中全会《决定》重申:“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改革决策与制定法律的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预算法的修改,见证了改革与立法之间关系的变迁。这部有着经济领域“小宪法”之称的法律,历经4次审议,于今年8月完成了20年来首次大修。

据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涉及改革领域的现行有效法律就有130多部。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为依法推进这项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相关法律。

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通过关于修改文物保护法等12部法律的决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关于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等7部法律的决定、关于修改保险法等5部法律的决定等,以一揽子方式取消和下放了部分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压力大,社会矛盾凸显,各种事务千头万绪,这就更加需要强调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有专家指出,我们党越重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法律就越有权威,党的主张就越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支持。

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源自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四中全会《决定》在讲到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时强调:“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还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能不能 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强调干部选任“法治导向”。干部知法依法,必将带动群众信法守法。

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并从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

今年9月,上海召开首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任命大会,289名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接受任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的首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彰显了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进步。

《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明确了救助条件和范围、细化了救助标准和程序、规范了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将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列入预算,统筹安排。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体系正在建立之中。

《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要求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杜绝司法腐败。今年1月1日起,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监督;检察机关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月,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指导意见。截至8月,全国检察机关已建议将711名罪犯收监执行,其中原厅局级以上职务犯罪罪犯76人。最高检、司法部部署在北京等10省(区、市)开展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在原有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基础上,将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违法的”“阻碍律师或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应当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而不退还的”等三种情形纳入监督范围,由人民监督员启动相应监督程序。

司法体制改革具体举措也在有序推进。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据了解,上海和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也将在年内成立。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前,简政放权,政府权力“瘦身”,职能定位更清晰;建立权力清单,清晰划定行政权力范围,激发市场活力;依法治 官、依法治权,制度反腐迈出重要步伐……用改革的办法和法治的思维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执政能力,赢得了广泛拥护。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中国最根本的保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治国必须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把党建设好,依规管党治党,国家才能治理好。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法宝。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党规党纪不断完善。一年间,《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制度保障。

对于法治国家来说,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是中心环节。“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一年来的举措与成效可圈可点。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三份“清单”三位一体,逻辑明晰:“负面清单”从经济改革切入,瞄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破许可制,拓宽创新空间;“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从行政体制改革入手,界定政府权力边界,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物管好。简政放权先行、制度建设跟进,法治政府建设正从政策推动转向法治引领。

政府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也应接受人民监督、法律监督。让政府政策透明,是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让权力阳光运行,是建设现代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三中全会以来,权力公开、信息公开,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与此同时,为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今年6月,国务院启动全面大督查,并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采取走访企业、入户调查座谈等方式,督查简政放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棚户区改造、扶贫开发、农村饮水安全等改革、发展、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随后,又对督查中发现的政策落实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及时回访,确保改革政策接上地气,改革效果落到实处。

迈向法治中国,步伐铿锵有力。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部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而每个公民都将从这次前行中获得更多公平与正义的力量。

下载中国深化改革牵动世界目光(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深化改革牵动世界目光(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深化改革铸就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铸就中国梦 二十七中学 【背景材料】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中新网2014.1.1. 【导读】2014年,从今日开启。这一年,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履职次年,也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当下,改革已成中国各界共识。在新的一年......

    2013秘鲁国际食品博览会吸引中国目光

    在“秘鲁美食节开幕式暨秘鲁驻华使馆商务处中文网站发布仪式”上宣布,第五届秘鲁食品博览会将于2013年10月15日至17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并竭诚欢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行业企业......

    中国及世界邪教组织

    中国及世界邪教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目前各种狂热教派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个,其中被确定描述为" 极具危险性" 的邪教团体已数以百计。我们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

    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 计算机学院11级 计算机刘爽 目 录 目录„„„„„„„„„„„„„„„„„„„„„„„„„„„„„„ 摘要„„„„„„„„„„„„„„„„......

    深化改革_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错误 × 提法。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2. 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高歌行进解读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高歌行进(直击改革前沿)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改革举措扫描(上) 本报记者 彭俊 胡健 马国英 2014年11月11日04: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11月......

    以人为本 深化改革 共筑中国梦

    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共筑中国梦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心得体会 全面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9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2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