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

时间:2019-05-14 16:3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

第一篇: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

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的建议》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当前,我国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改革的任务空前艰巨,改革的难度空前加大,改革的要求空前提高。为此,我国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移植,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试验,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经由“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的改革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减少改革的阻力,为发展赢得宝贵的时间。但毋庸置疑,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改革模式不能为人们提供前瞻性方向和目标,容易被认为是一种策略性选择,往往产生只重视短期效益的决策行为取向。为此,必须注重改革的战略性、规划改革的长远目标,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路径,是我国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注重改革的战略性,就是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筹划改革的战略目标、优先循序和战略重点,为人们提供可行性的“全景图”、“路线图”和“时间表”。这就要从顶层设计、高层谋划,通观全部、把握全局,从战略高度规划改革的总体方案,绘就改革的发展蓝图。这不仅有利于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而且有利于激发人们拼搏奋斗的动力。

在改革初期阶段,我国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党积极总结改革经验教训,努力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些目标指导下,我国锐意推进改革进程,在各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的自觉意识,从战略上规划和完善改革的总体布局和长远目标,使我国改革的目标更加清晰,改革的方针更加明确,改革的步骤更加具体,从而把我国改革不断引向前进。

我国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因而,在改革初始阶段不可能全面开花,必须在相对容易、见效最快、最为紧迫的领域求得突破,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及其他领域,实现全面进步。我国改革是从经济领域起步的,经济领域改革的成效也最为突出。我国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我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居于整个改革的主导地位。这种经济体制改革的“单兵突进”,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助于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但随着我国改革开始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更深、更广阔的方面,涉及到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包括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领域,就需要我们把握改革的整体性,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领域改革。

把握改革的整体性,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紧密相连、相互统一的关系原理,各个领域的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有整体的改革加以适应。任何一个领域建设的滞后,都会影响和阻碍其他领域的改革,容易出现“木桶效应”,进展最慢的那项改革成为整体改革的约束和阻力,以致最终拖累改革的全部进程。我国改革本身就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全面改革。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通过的《决议》强调指出,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正是要突破“单兵突进”,着眼“综合配套”。

整体推进各领域改革,既要积极推进相对成熟领域的改革,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衔接、协调推进。在我国新形势新阶段下,相对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改革而言,政治体制改革更为艰难、更为紧迫,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更好地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保障。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没有政府职能的完全转变,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完善,不但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提供制度保障,而且还会阻碍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改革的继续前进,成为改革的羁绊。从这种意义上讲,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在内的所有改革的迫切需要。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的坚定性,坚持改革的渐进性,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我国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的过程,这既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要扫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改革决不能削弱这些优势,而是要把这些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变,有利于我国按照改革战略目标不断推进。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人们对我国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各领域的改革,有着广泛的共识。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国处于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使得我国更加处于国际观瞻所系的重要焦点。同时,我国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综合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改革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步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科学把握改革时机,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做大做强,增加改革的困难,贻误改革的时机,影响我国改革的进程。

改革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增强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使改革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各种重要利益关系,统筹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

改革是我国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与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就要求我国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排除各种错误干扰。我国改革一直存在着“左”和右的错误干扰。“左”的错误往往用经典著作中个别论断机械对照和解释我国现实国情,尤其以我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片面否定改革,错误地认为我国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右的错误观点认为我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罔顾现实地批判我国改革只是停滞不前,其实质是想把我国改革引向资本主义的歧途。我国改革必须防止“左”,也要警惕右,但主要是要防止“左”。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左‟带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当前,尤其要注意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打着“左”的旗帜阻碍改革。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极力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他们不敢公然反对改革,就打着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旗号,批评改革、否定改革、阻碍改革。“左”和右的错误,都是要否定我国改革的巨大成就,都是想改变我国改革方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篇: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北邮作业

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

摘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社会稳定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而改革的方向和领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深化、体制、改革、方向、领域

一、前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一度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注重用改革的办法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使我国改革迈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的邓小平主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二、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我国现阶段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推进上述的改革开放政策分不开。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仍相当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虽然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体制机制还存在弊端。比如,固定资产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一再出现,就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税、金融、投资体制不合理,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密切相关。又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是由于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现代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性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还不合理,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再如,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发展不协调,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说明,只有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总之,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三、推进改革的措施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当前,围绕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应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改革。

第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各国政府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政府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这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和核心。所谓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把政府职能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宽过多、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和权责脱节,进一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使职权,做到权责一致,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为此,应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不该管的事一定不要管,坚决放开。目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还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必须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与具体业务。另一方面,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好。必须明确政府的管理权限,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创新。调节经济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主要是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克服市场的消极方面。市场监管是政府的又一项重要职能,要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方面已有较大进步,但还需要加强。当务之急和今后的重点,是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更多地向这两项职能倾斜。以上两个方面,也就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规范政府行为,以做到宏观管理合理、有效。此外,还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这样,才能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协调和健康发展。

第二,企业改革。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自主创新、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基础也在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各类企业,都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验表明,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说到底要靠一大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农村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流转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与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探索建立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在城市落户的相关政策;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

第四,文化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五,财税、金融、投资改革。完善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政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无论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需要发挥财政、金融、投资的杠杆作用。在财税体制方面,重点是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财税制度与政策体系,并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在金融体制方面,重点是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体系,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采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的金融政策,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深化金融企业改革,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在投资体制方面,重点是确立和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行为,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特别是加强投资信息引导,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投资执法检查,以有效遏制盲目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产品价格和土地、水等要素价格明显偏低,以至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普遍存在浪费资源的现象。因此,必须深化价格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在控制价格总水平的前提下,逐步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合理调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价格和收费。当然,这方面的改革十分复杂,在改革中要兼顾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尤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六,民生领域的改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也要靠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制度保障。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完善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抓紧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恰当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构建社会安全网。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上述改革,没有一件是可以轻松办到的,没有一件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领导我们完成这些改革,也将全力配合与支持党和政府的改革努力。我们国家已经完成的许多改革最初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际上至今还有一些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我们已经完成的伟大变革,还不愿接受和相信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还可能一波三折,但是党和政府一定能够领导我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改革的胜利和成功。

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变,有利于我国按照改革战略目标不断推进。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人们对我国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各领域的改革,有着广泛的共识。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国处于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使得我国更加处于国际观瞻所系的重要焦点。同时,我国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综合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改革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步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科学把握改革时机,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做大做强,增加改革的困难,贻误改革的时机,影响我国改革的进程。

改革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增强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使改革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各种重要利益关系,统筹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改革是我国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与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就要求我国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排除各种错误干扰。我国改革一直存在着“左”和右的错误干扰。“左”的错误往往用经典著作中个别论断机械对照和解释我国现实国情,尤其以我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片面否定改革,错误地认为我国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右的错误观点认为我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罔顾现实地批判我国改革只是停滞不前,其实质是想把我国改革引向资本主义的歧途。我国改革必须防止“左”,也要警惕右,但主要是要防止“左”。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左’带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当前,尤其要注意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打着“左”的旗帜阻碍改革。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极力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他们不敢公然反对改革,就打着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旗号,批评改革、否定改革、阻碍改革。“左”和右的错误,都是要否定我国改革的巨大成就,都是想改变我国改革方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五、结论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世界为之赞叹。《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团队第一次全面规划宏伟的改革路线图,决定描绘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说,中国已迈出关键性一步,以加速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总之,最近的国际局势再一次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正确的。改革开放及其带来的发展,为中国的政治社会稳定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以克服和解决。让我们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注意把握改革的节奏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又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篇: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大纲

一、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 1.法治中国的提出 2.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2.司法体制改革基本要求 3.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三、深化改革,行政司法权行使

1.深化改革,确保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2.深化改革,确保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3.深化改革,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深化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5.深化改革,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

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五、深化改革,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1.把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化轨道 2.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3.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4.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重在实践

正文

一、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 1.法治中国的提出

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明确目标。“法治中国”概念的提出,是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作了重要批示,提出“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我国很早就开始展开法制建设,江苏省和山东省早已有了“法治江苏”和“法治山东”的提法。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法治中国作为中国法治改革的目标。法制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

2.法治中国的主要内容(1)法治国家

法治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体现了法治中国在国家层面的含义。

(2)法治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要求建设成法治政府。国家和政府是两层不同的概念,就政府来讲,法治中国也应该是包括政府的,它所要求的是要建成一个法治政府。法治政府这个目标的提出,早在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从依法行政过渡到建设法治政府,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

合理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其他的执法机构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

合理行政要求行政机关、执法机关按照合理的标准、程序、原则、精神,来使用自由裁量权。

程序正当,不仅要求行政行为遵守法定程序,而且要求程序符合正当的基本原则。程序正当是在原有法定程序基础上的深度发展。

高效便利,实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最终目标。

诚实守信,包括政府在内的行政机关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政府的诚实守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可预期的市场的环境的要求。

权责一致,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如果权力的行使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行政机关就应该受到追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目标,到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的时候,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要建设由行政机关自身的目标变成全党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要实现法治的状态,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要实现法治的政府。

(3)法治社会 第一,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坚守法律底线。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没有特权。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要在法治范围的框架下。在中国依法维权更具有针对性。法治中国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第三,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习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国家,依法治政的主体是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法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国家、政党、政府和社会囊括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社会四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法治中国的内容包含各个方面。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1)司法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系密切

司法不能代表中国法治的所有方面,但是司法是中国法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仍然必须要强调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来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2)现行司法体制改革不足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司法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但现行司法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法治中国的建设。因而,必须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2.司法体制改革基本要求(1)司法公正

在党的决议和其他相关文件中经常有类似的表述,要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它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司法的生命就在于公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让司法更加的公正。司法公正众人瞩目,它是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中国司法体制改革中最核心的要求乃是司法更加公正。

(2)司法高效

迟来的公正是否算公正?理论上说法不一。迟来的公正不是公正,如果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能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就不能抚平对人的心灵伤害。因此,司法不仅要公正,而且还要及时、高效。司法机关要及时处理案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3)司法权威

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具有权威性。现在的司法权威是不够的,至少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不相适应的。

信访条例规定,凡是应该诉讼的案件不得通过信访来解决。但是在有些地区,有些事情不是按照规定来解决的,司法已经终审的案件,也可能重新输入到信访途径中,形成一个循环。这种循环使是司法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此外,对另一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百姓对法院已裁决的事进行申诉上访,用其他途径来解决。这实际意味着对司法权威的损害。所以遵从司法的权威,不仅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同时全社会应形成对司法的敬仰和尊重的氛围。这是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4)坚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原则

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中国司法体制的改革,要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变的原则。这是改革的严肃的政治问题。

(5)加快改革。

加快改革司法体制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应该提速。司法体制改革,有时代性和紧迫性,当今中国的司法制度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机制改革去解决。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总目标、建设的总目标是相一致的。2020年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改革已时不待我,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

3.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维护人民权益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不能偏离我们社会主义体制的价值取向,不能偏离我们改革的目标。在制度设计和改革的深化中,要贯彻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三、深化改革,确保司法权行使

1.深化改革,确保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法院、检察院在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时,一定要依法行使。依照法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与现有的体制机制各方面有一些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深化改革。在现实中,法院在判案过程中,除了依据法律,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受害人的情绪等。法院如果不能在法律的效果和当事人能否接受的效果之间寻找到平衡,那么依法行使审判权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确保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2.深化改革,确保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1)审判权、检察权“去地方化”

我国实行共产党一元化领导的政治体制,因此我国的司法体制也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司法体制。

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制度使法院和检察院的人权、财权、物权都归同级党委、政府管理,法院、检察院法定权力的行使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因而,现行司法体制要“去地方化”,法院和检察院要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所谓“独立”并不是独立于党,而是独立于其他国家和机构组织。坚持党对司法的领导,是坚持大政方针和组织人事的领导,而不是同一级党委来领导法院的具体工作。

(2)审判权、检察权“去行政化”

法院、检察院如果按照行政模式运行,就会形成一个下级服从上级的模式,这样会干预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所以,无论是去行政化还是去地方化,都是保证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重要内容。

(3)财政制度改革

法院、检察院的财政都是由地方政府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审判权、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3.深化改革,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不够公正,需要通过改革使法院、检察院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自由心证在现行司法体制下会导致“权力心证”、“金钱心证”、“利益心证”、“人情心证”,危害司法公正。司法如何做到公正?一方面,需要给予权威;另一方面,需要让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公正地使用这一权力。法官的裁量权、检察官的裁量权不应只有一人说了算,应将裁量权量化、标准化,变成一个裁量空间很小的裁量权。进一步加强司法监督,确保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深化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司法权力有一套自我运行的机制,现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

第一,司法权力应有效,不能互相冲突、无效“空转”。第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应该有制约和监督。现实中存在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之间只有协调配合,没有制约和监督的现象,三者之间形成了串通机制。因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需要健全。

5.深化改革,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关于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强调的是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决定》的本意所在。

(1)完善人身自由的限制和剥夺的司法程序

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制度和措施,是由国务院规定的,经全国人大同意。自《立法法》颁布以来,劳动教养制度面临法律障碍,需要改革。

2013年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都明确表态要废止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一次是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由政法书记提出的,另一次是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承诺年内要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废除的理由是由行政程序来决定而不是由司法程序决定。它违反了世界都公认的规则,所以需要改革和完善,而废止也是改革。

(2)完善冤假错案的纠错制度

我国《刑法》经过几次修订,确立了两大原则:疑罪从无原则,这一原则为大多数国家的司法制度所确认;无罪推定原则,即在法院没有确定一个人有罪之前称为无罪推定。现行司法制度中,两大原则的落实不太到位。河南赵作海案就体现了两大原则落实不太到位问题。两大原则是人权保障的核心资本。

而在现实司法制度中有时却不是按原则来做。刑事案件中,无论在赵作海案还是在河北的其他案件中都存在着刑讯逼供、屈打成招的事例,这是对人权最大侮辱。我国已经确立了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没有到位,体制机制还存在问题,要通过改革使冤假错案的纠错制度需要得到完善。

(3)完善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分为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

冤假错案中,当事人不仅受到了巨大的人身伤害,另一方面,当事人的心灵伤害更大,甚至对一个家庭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国家赔偿制度标准偏低,能否起到贫富穷去、消除怨恨、构建和谐的目的,是值得研究和需要完善的。此外,有关部门要及时履行国家赔偿责任,也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方面。

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 1.法治政府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建设法治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行政权力和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政府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中最为巨大的。推进法治中国,势必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并列的提出来,法治政府的改革在总体改革中占了很重的分量,意味着建设法制政府需要改革的内容和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改革的内容是等量的。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1)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分为大综合和小综合的改革。

大综合就是把不同的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合并来进行综合执法,如:文化综合执法,它是把音像、电视、网络不同部门的执法权综合起来,形成文化执法总队。小综合是一个部门内部的综合,如:农业部门的执法。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第一,执法需要向其他部门和领域推进、扩展、延伸; 第二,现行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本身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2)大部门执法体制改革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执法体制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大部门执法体制是需要探索的一种方式和一种途径,并且需要深化。如城市市区和郊区的车站分属不同部门,造成车票同城不同价的问题。(3)相对集中处罚权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相对集中处罚权是将审批权、监督管理权、行政强制措施权、处罚权和执行权中的处罚环节集中在一起。相对集中权力的制度与各部门的执法之间是存在不匹配环节的,需要深化改革。

(4)实现执法重心下移,保证权责一致

行政执法体制中,除了横向关系存在问题,纵向关系也存在问题。纵向关系的主要问题是执法权在上级,责任在下级,权责不一致。

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是没有执法权的。执法权在县和县以上的行政机关,而中国社会管理的基层一线又是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这就导致责任和权力错位。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要消除现行的权责不一致的现状,让权力和责任一致起来。

从多年来的改革和探索中可以看出,权责一致的最佳办法是将权力重心下移。现行制度距离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很多行政执法权都没有做到下移,基层政府难管理,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破坏了行政执法体制。

(5)减少执法机关之间的冲突,减少权限的交叉和重叠

行政执法体制之间存在冲突,各执法部门之间存在权限的交叉和重叠,这些都需要改革来消除。

现实行政执法中,权限的交叉和重叠现象十分多见。如城市规划局和城管局之间的权限冲突,工商局和城管局之间的权限冲突。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存在问题。

(6)深化财政保障体制改革

在20世纪90年代,执法机关经费实行由国家拨款、部分由单位自筹的制度。然而,这个制度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为了整治弊端,国家实行收支两条线。十来年,虽然收支两条线确实解决了收和支分开的问题,但是没能解决收支之间关联性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办法,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

财政保障体制的改革要深化,以消除现行财政保障体制中存在的弊端。(7)继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

行政执法部门要继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等方面障碍,以改革的方案去理顺这些关系,使执法能够更加规范、严格、文明、公正。

五、深化改革,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1.把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化轨道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政府建设不应该只是法治部门的事,而是贯穿整个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果把法治变成了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那就偏离了基本精神,偏离了主航道。只有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信访制度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消除信访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政府财政要纳入法制化轨道,合法慎用公共财政。

如:广西警察私下开枪打人事件,该事件造成一名孕妇死亡,当地政府垫付了70万元。而该事件是该警察的个人行为,因此,当地政府的做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2.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维护稳定。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3.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试金石,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要尊重的权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党要依法执政,党的领导是最核心的问题。

4.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重在实践(1)权威从实践中来

权威从权力中来;权威从公正中来;权威从实践中来。(2)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经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目前需要的是实施,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源于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习总书记曾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不实施的宪法是没有权威的,不实施的法律也是没有权威的;部分实施就只有部分权威,全部实施才有全部权威。它符合当今中国如何来建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谁敢以身试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第四篇:深化改革_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试题

第一部分;判断题

1.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错误 ×

提法。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2.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

正确 √ 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3.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正确 √

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错误 ×

答案分析:

5.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7.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8.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9.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正的基

正确 √ 本方式。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单选题

正确 √

1.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

A.让司法更加权威

B.让司法更加高效

C.让司法更加公平

D.加快改革步伐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2.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

A.立法

正确 √

错误 ×

B.执法

C.行政

D.司法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3.坚持司法体制改革,()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A.增强司法公正性

B.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C.增强司法独立性

D.健全司法运行体制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错误 ×

4.审判权、检察权要“去行政化”,确保()

正确 √ 行使司法权。

A.公平

B.合法

C.合理

D.独立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5.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错误 ×

A.十八大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七届三中全会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6.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错误 ×

A.依法

B.独立

C.公正

D.公平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依法执政的主体是()。

A.党

B.国家

C.政府

D.社会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8.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

正确 √ 确保()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A.公正

B.合法

C.合理

D.公平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德治

B.法治

C.人治

D.党治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正确 √

10.()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正确 √

要求。

A.合理行政

B.高效便利

C.程序正当

D.合法行政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11.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要保证司法权力的行使()。

A.公平

B.有效

C.公正

D.独立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错误 ×

12.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

正确 √ 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

A.平安中国

B.道德中国

C.德治中国

D.和谐中国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3.依法行政的主体是()。

A.党

B.国家

C.政府

D.社会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正确 √

答案分析:

14.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原则不变。错误 ×

A.司法公正

B.司法权威

C.司法高效

D.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15.()要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行政机关做到

正确 √ 言必行、行必果。

A.合理行政

B.高效便利

C.诚实守信

D.程序正当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16.()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

正确 √ 行为负责。

A.合法行政

B.程序正当

C.权责统一

D.诚实守信

您的答案:C

正确答

案:C

答案分析:

无 17.司法的生命在于()。

A.权威

B.正义

C.公正

D.平等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18.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党

B.国家

C.政府

D.社会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9.“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

A.依法

B.独立

C.公正

D.公平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20.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A.提高司法权威

B.使司法更加公正

C.维护人民权益

D.维护司法机关权益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正确 √

1.法治中国在国家层面的含义是()。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正确 √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答案:ABCD

答案分析:

2.法治中国包含()。

A.法治国家

B.法治社会

正确 √

C.法治政府

D.法治企业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3.确保审判权、检察权独立行使,要()。错误 ×

A.“去行政化”

B.有效行使权力

C.“去地方化”

D.财政制度改革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4.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包括()。

A.司法公正

B.司法高效

C.司法权威

D.坚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正确 √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答案:ABCD

答案分析:

5.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要()。

A.让权力有效运行

B.解决权力之间的冲突

正确 √

C.改变权力无效“空转”的现象

D.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监督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答案:ABCD

答案分析:

6.深化改革,确保司法权()行使。

A.依法

B.独立

C.公正

D.合理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7.()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A.依法治国

B.依法行政

C.依法执政

D.法治社会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正确 √

错误 ×

8.健全司法监督机制要()之间相互制约、错误 ×

监督。

A.公安局

B.政府

C.法院

D.检察院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9.司法体制改革有(),中国司法制度面临的一些问题亟需通过机制来解决。

A.持续性

B.时代性

C.紧迫性

D.渐进性

错误 ×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答案:BC

答案分析:

10.建设法治社会,全社会要形成()意识。

正确 √

A.学法

B.尊法

C.守法

D.用法

您的答案:ABCD

正确

答案:ABCD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不实施的宪法是没有权威的。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正确 √

2.现行行政执法体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责任上移,以确保

正确 √ 权责一致。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立法法》规定,所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和强制性

正确 √ 措施都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来规定。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在现有制度下,乡村和街道办事处拥有部分执法权。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劳动教养制度面临法律障碍,需要改革。

A.正确

B.错误

正确 √

正确 √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行政权力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我国《刑法》尚未确定无罪推定原则。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8.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从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中来。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0.法治中国建设主要是法治部门的建设。

A.正确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单选题

1.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要()。

A.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

B.健全法官、检察官招录制度

C.整合执法主体

D.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综合执法中的大综合是()的执法权合并,进行综合执法。

A.不同执法部门

B.一个部门内部

C.大部门

D.一个部门不同环节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3.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主体责任。

A.政府

B.纪委

C.党委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D.宣传部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4.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必须构建()、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A.依法行政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决策科学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正确 √

5.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

正确 √ 性审查机制,要建立()。

A.法律顾问制度

B.法律监督机制

C.问责机制

D.违法必究机制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劳动教养制度是()规定的。

A.法律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常委会

正确 √

D.全国人大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7.()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依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科学发展观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8.行政执法与()存在衔接问题。

A.司法

B.法律监督

C.刑事执法

D.审查机制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9.农业部所实行的部门执法是()。

A.大综合执法体制

B.大部门执法

C.小综合执法

D.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执法

正确 √

错误 ×

错误 ×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0.法律的权威来自于()。

A.权力

B.公平

C.正义

D.法律的实施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11.我国现在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A.有法必依

B.执法必严

C.有法可依

D.违法必究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12.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法治政府与()并列提出。

A.高效政府

B.廉洁政府

C.服务型政府

D.阳光政府

正确 √

错误 ×

错误 ×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13.行政执法体系纵向关系体系存在的问题是()。

A.综合执法体制不合理

B.大部门执法体制不合理

C.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执法体制不合理

D.权力在上级,责任在下级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错误 ×

14.()年颁布了《立法法》,规定了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正确 √ 处罚应有法律规定。

A.2010

B.2009

C.2008

D.2000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无 15.文化综合执法是()。

A.大综合执法体制

B.大部门执法

C.小综合执法

D.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执法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答案分析:

16.在党风建设中,要更好地发挥()的作用。

A.党内监督

B.制度监督

C.群众监督

D.行政监督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7.改革司法管理体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实现()。

A.地方管理

B.内部管理

C.统一管理

D.政府管理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18.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执法体制是()的结合。

A.部门

B.机制

C.体制

D.权力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19.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

A.学习观念

B.法治观念

C.教育观念

D.纪律观念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20.20世纪90年代,我国执法机关经费实行()。

A.国家拨款

B.单位自筹

C.部分国家拨款,部分单位自筹

D.地方拨款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正确 √

正确 √

1.维护宪法权威,建立健全全社会()宪法法律的制度。正确 √

A.忠于

B.遵守

C.维护

D.运用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2.()、()和()是有机统一的。

A.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法治中国建设

D.依法治国

您的答案:ABD

正确答案:ABD

答案分析:

3.冤假错案的产生是在司法过程中对()原则落实不到位的产物。

A.罪刑法定

B.疑罪从无

C.无罪推定

D.疑罪从轻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BC

答案分析:

4.深化改革,为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要()。

A.把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工作都纳入法治化轨道

C.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D.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重在实施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B.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5.行政执法体制之间存在冲突,如()之间的权限交叉现象十分多见。

A.城市规划局与城管局

B.工商局与城管局

C.卫生局与教育局

D.地税局与工商局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正确 √

6.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的执法体系。正确 √

A.规范

B.严格

C.文明

D.公正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7.国家赔偿分为()。

A.行政赔偿

B.民事赔偿

C.刑事赔偿

D.司法赔偿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正确 √

8.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

正确 √ 问题,建立()的行政执法体制。

A.权责统一

B.权威高效

C.公正

D.公平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9.法治政府建设要落实()制度。

A.重大决策听证

B.重要事项公示

C.重点工作通报

D.政府信息查询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10.法治政府集()于一身。

A.阳光政府

B.责任政府

C.有限政府

D.诚信政府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篇

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篇

市场取向,效率公平为百姓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0日01 版)

改革用什么改变了中国?

从短缺到充裕,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从僵化到活跃,改革用市场魔棒激活当代中国,焕发蓬勃生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中国改革的不变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旗帜,市场化改革再扬风帆。

市场化改革是活力之源

回望来路,才知道中国的改革已走出多远。

35年改革历程,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市场经济借助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杠杆,把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快速满足千姿百态的需求,实现效率提高和财富增进。

改革从市场起步,中国需要市场经济。

35年前,改革起步,国门打开,“市场经济”第一次进入我们党的视野。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三大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市场取向轮廓逐渐清晰。

21年前,十四大将“市场经济”第一次写上社会主义旗帜,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奠定我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飞跃;

11年前,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年前,十八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市场的作用,增强了我们锐意推进改革的自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改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实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坚定步伐。35年来,市场化改革披荆斩棘,一路开枝散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彻底改写中华民族的命运,成为活力之源、变化之源、发展之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基因组合,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

市场化改革千头万绪,但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看不见的手”要充分施展——

经历了多年争论,人们终于明白,任何计划与行政干预,都不可能比市场这台“超级计算机”更高明。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面对所谓银行“钱荒”,没有降准、降息一味“放水”,而是在适度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让利率杠杆调节资金需求;面对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不是急于输血,而是放宽准入门槛、降低创业台阶,使民营银行好梦成真,“零成本”注册遍地开花。“看得见的手”要真正有效——

市场一旦失灵,政府就要出手:“一袋奶粉”曾让千家万户头疼。今年,“奶粉进药店”,最严监管重塑国产品牌公信力;“6家奶企罚款6.7亿”,最大反垄断罚单逼出奶粉降价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不可随意而为,但也不能无所作为。从“划桨”变“掌舵”,从“全能”变“有限”,恰恰需要政府有担当,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实将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当好“守夜人”。

用好“两只手”,呼唤政府“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十八大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刀阔斧,展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开放初期,“效率就是生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人们的追求。今天,“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虑”却越来越多,人们对公平正义呼声强烈。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种种不公平社会现象,并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就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消除不完善因素,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避免“权难制衡,利难共享,人难出头”。

要促进权利公平。通过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弥合“城乡二元鸿沟”,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别让一纸户口簿挡住农村人口的平等养老和医疗、挡住农家子弟的平等教育和高考、挡住农民工的平等劳动和报酬。

要促进机会公平。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让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平等参与、同台竞技。

要促进规则公平。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很多人宁信“潜规则”、不信“显规则”,“不找熟人不安心、不送红包难放心、不走关系总担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健全法律体系,用法治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各种利益主体才能公平竞争,释放创造潜能。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既要跟上市场节拍,又须守护公平正义,每一次改革都应考量:是不是“保障大多数人切身利益,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同时,“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让社会力量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调节器”。

今年,一项项促公平、惠民生的举措接连亮相: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九连增”,前三季新开工保障房620万套,600万户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负,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金融和铁路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改革就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时间紧迫,距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只有短短7年:任务繁重,深

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需攻坚克难。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改革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阔步前行:国务院多个机构调整撤并、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降低公司注册资本登记门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市场化改革越往前走,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复杂,遇到的难题也越大。目前,影响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化改革面临新挑战。破解前进中的旧痼新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亟须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冲破利益固化藩篱,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巨轮驶入更辽阔的海域。

人们对下一步市场化改革寄予热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户籍、社保制度等改革要破题,促进新型城镇化;财税、金融、投融资改革要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形成;市场要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和加强公共服务„„改革无止境,方向不动摇。

十八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市场化改革站上新起点。沿着这个方向挺进,我们坚定不移,壮志满怀。

下载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推进、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领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深化改革

    中国深化改革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从1978年算起已经进行有35个年头了 但中国现阶段该如何深化改革呢? 在日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中央回应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深化改革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上)试题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2. 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 A. 正确 B. 错......

    深化改革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上)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提法。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2. 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

    研发领域和研究方向

    附件5: 20所重点高等学校优势研发领域和研究方向 一.中国科技大学 1、电子信息 教育大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基于内存计算的高性能大数据处理系统,基于微纳加工的新型光电子技术研......

    2021年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上的发言(范文大全)

    2021年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上的发言近年来,在省委坚强领导下,XX省委政法委坚决落实中央改革部署,把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作为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推动新型执法司法......

    关于2021年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发言[优秀范文五篇]

    关于2021年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发言范文20XX年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以来,XX司法行政系统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构建职责清晰、机制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狱执......

    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企业深化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企业深化改革 作者:李琴 来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年第04期 摘 要: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中非常重要......

    切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号角。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我省改革,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