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2

时间:2019-05-13 22:4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2》。

第一篇: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2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派

首先就是达尔文。进化论不用说了,有趣的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达尔文也曾详细研究过自己的孩子,并以此作为检验进化论的证据,为此他养了10个孩子,当然包括领养的。这是最早对人类发展的系统研究。

发展心理学最主要是三个学派。第一就是鼎鼎大名的弗洛伊德性心理理论。不用细说大家也知道,这个理论就是将一切都和人的性欲联系在一起,因此心理发展也就变成了心理性欲发展,我们常说的口腔期就变成了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他的理论最有用的提示是,只有当一个时期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发展才会更加健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育儿书籍都提倡让如果宝宝1岁前吃手和任何他抓到的东西,都要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不加以阻止,因为这样他才能顺利的度过这个时期,而不会留下吃手的毛病。

第二派叫学习理论,发明者叫华生,不过和福尔摩斯没啥关系。这一理论的来源就是著名的条件反射,简单的概括这个学派,就是一个人是后天学习造就的。这个同志为了证明条件反射的广泛性,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他让小宝宝先喜欢上毛茸茸的小白鼠,然后每次小白鼠一出现就放巨大的噪音,数次之后导致小宝宝一看见小白鼠,或者其他白色毛茸茸的东西就会非常害怕。这个学派对我们最有用的贡献,我觉得就是阐述了这么一个道理:孩子的行为模式会因为得到的反映而强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小朋友,突然说脏话,家长往往觉的好玩而大笑,一旦小朋友把脏话和笑联系起来,就会不断的说来逗你笑,而形成了说脏话的习惯。当然实际上人家的理论复杂的多,还要分正强化、负强化,消退等等,很复杂,但是这部分内容对我们怎么应对孩子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很有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看看。

第三派是目前最被广泛接收并称为各大育儿理论基础的认知理论,创始者叫皮亚杰。蒙台梭利、西尔斯、斯波克等育儿理论基本上都以此为理论基础。简单说,这派的和心理论就是,所有的宝贝,无分种族、地域、阶层,他们的发展顺序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就会有相仿的技能,也会犯相仿的错,举个例子就是1岁以内的小朋友绝大多数都以为镜子里的是另外一个小朋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对宝贝们进行检查,看他体能、智力等等发展是否正常的理论基础。这个学派也是这本书最常用到的,就不细说了,因为后面的内容都与它息息相关。

(二)婴幼儿时期趣闻

详细说这本书的内容,估计大家看的要睡着,因为理论的东西多,数据什么的对我们带孩子也没什么帮助。我就把我自己看的时候觉得有趣的有用的一些东西罗列罗列,供大家参考吧。

先说一件和胎教、早教有关的事。那就是“莫札特效应”。这个效应的出现源自一个斯坦福的研究,是说大学生在听莫札特音乐之后智力测验有短暂提高,但是却没有任何研究发现了这些音乐对婴幼儿有同样的作用,但即便如此主流媒体还是一厢情愿的扭曲着事实,而演变成了现在这样,胎教、早教都要听古典音乐的局面。实际上,音乐对胎教而言最重要的是妈妈听了心情愉快,所以大家不用再逼迫自己去听莫札特或者其他古典音乐了,如果一种音乐不能带给你享受和快乐,那它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

2岁之前的小朋友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本书中主要采纳皮亚杰的观点,分成了0-1月,1-4月,4-8月,8-12月,12-18月,18-24月几个阶段,详细的理论描述我就不说了,只说说他所介绍的不同阶段的主要能力都有哪些。第一阶段大多是一些本能的反射,比如吮吸。第二阶段以简单重复为主,比如抓,寻找声音,把手里的东西往嘴里塞等等。第三阶段开始了解一些简单的外部联系行为,比如他的一些动作引发了妈妈的笑,他就会重复做,但是仅限于一些简单的行为。第四阶段开始真正理解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他已经会有目的的做一件事,比如移开一个玩具去拿另一个他想要的。第五个阶段就开始自己探索因果关系了,比如做一些动作看会不会引起妈妈的注意,或者砸一个东西看不会出声等等。第六个阶段开始操纵思维符号,开始了初步的抽象思维,宝宝会先想好办法再去做事,而不是直接去尝试。

一些有趣的事实:据研究发现,2个月之前的孩子,看人脸主要看脸的边缘,也就是说主要看你的发际和下巴。如果你遮住了自己的发际,就会造成新生儿辨别的困难,差不多要到4个月左右,这种影响才能彻底消失,因为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学会观察脸的内部特征,比如眼睛。所以,新妈妈们可要注意啦,不能随便改变发型哦!

8-12个月的宝宝才明白客体的永久性,也就是说他看不见的东西也是存在的,玩具被收起来了,而不是消失了。也是这么大的宝宝开始可以模仿别人的动作,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教他挥手byebye就比较容易了。当然也有新的研究表明,宝宝这些能力可能出现的更早。可我宁愿觉得那是因为人越来越聪明了!

关于语言的发展,研究发现,2-3岁的小朋友在听到母亲重复自己说的话时(他说不完整的或语法有问题的句子,妈妈重复时说正确的),对准确语法形式的模仿,是在正常说话中使用正确语法形式时的2-3倍。也就是说当你想要交给宝宝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应该在他说了一句话之后,用正确的表达方式重复一遍,这要比直接教他效果好很多。

关于说话的时间节点这本书提出的是,8个月开始储存单个单词,9-10个月开始用手势沟通,12-16个月会用简单的词配合手势表达。16-24个月是命名爆炸期,这个阶段小朋友们会不断的问这是什么,它叫什么,因为他们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名字,是语言学习的超速时期。两岁左右开始会句子。

关于2岁前依恋行为,这本书认为分为四个阶段:0-3个月,对与他接触的每个人都会有

一些交流行为;3-6个月,开始关注那些与他长时间在一起的人;6-24个月,出现真正的依恋,称为安全基地行为,只认可主要的看护人,大多数的认生行为从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主要看护人要在视线可及范围之内。2岁以后叫内部模式阶段,就是说这种依恋变成了内心情感。这本书也强调了2岁以前依恋关系的安全稳固对宝宝一生的人格发育、与其他人的交往以及以后的家庭关系等等都有无可逆转的持续性的影响,这也是西尔斯等提出亲密育儿法的理论基础。只有在这段时间让宝宝有充分的安全感,长大之后才会发展出完善的人格,内心才会强大。所以爸爸妈们不要觉得1,2岁的孩子不记事,无所谓,实际上这段时间反而是对父母要求最高的时候,在他身边,给他充分的爱护,才能为他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童年早期的那些事

童年早期是指2-6岁。

首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童年早期是治疗斜视、弱视的黄金时期,10岁之后立体视觉就不再形成。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所以记得小的时候要对他做视力检查。现在6个月的宝宝就可以检查视力了,神奇啊。

这个时期还是小肌肉动作发育的重要时期,比如握笔、用剪刀等等,但是这些动作要到8岁左右才能达到熟练。之前多让孩子玩玩做泥人、串珠子之类的手工活动,有利于以后握笔写字技能的培养。所以亲子课、早教班什么的,多参加参加艺术课还是有用的。

关于画画,2岁之前只会一些线条,3岁左右进入形状期,4岁左右进入图形期,就是真正的画了。所以培养小艺术家也不要操之过急,4,5岁再开始也不晚。

关于说话,童年早期是语法爆发期,不同于前面说到的命名爆发,这个时期宝宝们开始说句子,句子越来越长,而且越来越完整。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该书认为学龄前语音意识的积累会非常有助于上学之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所谓语音意识,是指宝宝对特定语言获得的声音模式的灵敏度。培养语音意识的方法就是文字游戏,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念童谣,积累的语音意识越多,上学之后阅读速度就可能越快。所以,妈妈们要多给宝宝念儿歌啊!

关于这个时期的外部教育,这本书对目前主流的两种教学模式分别进行了说明,也就是现在著名的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主要是支持儿童通过身体、认知、社会情绪发展的自然进程。另一种就是我们国家最常见的学术方式。事实上,这本书认为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互相补充。所以上着幼儿园学着知识,再上个蒙台梭利类的早教班,可能结合起来挺不错。

而关于家庭教育,推荐的是“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说当遇到小朋友不愿意做的而应该做的事情时,父母会坚持他们的要求,但是又不是试图控制孩子。通常是通过给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同时对孩子的个人需求给予充分的考虑,也就是说制定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情况,同时在规则范围内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他们认为这种家庭的培养的孩子自信、独立、讲道理、乐于助人。

在性格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建立类别自我的意识,也就是说宝宝要开始给自己归类了,比如我是一个男孩,我是这群小朋友中间的一员等等,并且开始意识到一些社会角色的意义,从而开始喜欢角色扮演的游戏。有趣的是大概从1岁开始小朋友们就开始有了移情的出现,比如别的小朋友受伤了,他会伤心,甚至叫自己的妈妈去安慰小朋友。而发展到两岁以后就

开始能够体会别人的情感,并作出相对的回应。

而在开始具备同情心的同时,2-4岁的子是身体攻击最高峰时期,之后开始下降。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小朋友语言能力有限,但是行动上已经有很强的能力。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是受挫的后果,也就是说需求得不到满足,比如抢不到玩具等等。所以看到这个时期的小朋友有肢体上的冲突,不要太担心,觉得有暴力倾向。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分析原因,帮助他正确应对挫败,而不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发泄。这里,还特别强调了榜样的作用,研究发现,经常受体罚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暴力倾向。所以体罚一定要慎重。

关于之后的阶段,童年后期和青春期,我觉得来这里的大多数应该还不到这个年纪,而且我自己也还不是特别关注,所以就不多说了,大家有兴趣自己看吧。而且这段时间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之后,越来越觉得我们的一句老话非常准确“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尤其是三岁之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时期,不管是情商还是智商,都已经奠定了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逆的基础。所以希望看到这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尽力在三岁之前投入心力,给他一个幸福、健康的童年,那么之后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叛逆之类的问题。

第二篇: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1

《发展心理学-孩子的成长》是一本美国的心理学教科书,比西尔斯之类的育儿书要专业学术一些,但是和我们的教科书比起来又生动有趣很多。书中按照胎儿、婴幼儿、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春期的时间顺序,以故事的方式叙述孩子各阶段身体、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特点,以及孩子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人与外界之间的互动,综合皮亚杰、埃里克森等人的阶段发展观,以案例的形式探讨各年龄段孩子成长的特点,并结合专家及相关机构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出积极的建议。

这本书是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推荐的,在美国是心理学专业的用书之一。读头几页的感觉就是数据多,专业术语多,引用文献多,十足的专业书籍,尤其对于我这种从未染指心理学专业的人而言,的确会有一点畏难情绪,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休产假有时间,而且刚刚做妈妈,迫不及待的想要武装自己成为一个教育专家,所以硬着头皮坚持读,读过一两章熟悉了书中常用理论和语言习惯之后,后面就好读了很多。而且客观的说,作为一本专业书籍来说,的确算得上生动有趣的。

这本书涵盖的时间跨度是从胎儿到青春期,每个阶段探讨的问题也主要是从身体发育、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几个方面来讨论。从这个分类方法上就能看的出来,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能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下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会出现的情况,身体有什么成长变化,会学习怎么样的新本事,会有怎么样的心里活动和怎样的性格趋向。身体成长的变化大多数育儿书籍里面都会涉及,能够清楚的指导家长去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发育正常。但是后两个方面特别是人格发展这方面很多书籍中就比较欠缺,起码不全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高低落差有认识(对距离的认知),知道爬到床边再往前会掉下去;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玩具藏起来了,不是没了(对物体客观存在的认知);什么时候开始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而不是另一个人(对镜像的认知);什么时候开始有分离焦虑(安全基地的建立);什么时候会有比较明显的自私的表现(自我主权意识的出现)等等。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还真没意识到,照镜子知道里面是自己这个也是学习而得,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并不是天生就知道镜像原理的。

我举例子其实都集中在第一部分,就是讲婴幼儿的,因为这是我目前关注的重点,后面的部分虽然看了,但是远没有第一部分印象深刻,因为宝贝的每一天都在印证着书中某部分的内容,不用重读,就会不断的复习书中所讲的东西。

这本书还有一点我觉得很值得推荐,就是在书中不断涉及到了世面上常提及或未曾提及的育儿理论和学派,客观的分析了这些理论的优缺点。然后再去看这些理论的书,就能更加有鉴别力和判断力。

附目录:

第一部分 背景

第1章 基本概念和方法

1.1 人类发展导论

1.2 人类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设计

第2章 发展理论

2.1 精神分析理论

2.2 学习理论

2.3 认知理论

2.4 生物和生态学理论

2.5 理论比较

第3章 孕期发展与出生

3.1 受孕和基因

3.2 基因与染色体障碍

3.3 怀孕与产前发展

3.4 孕期发展出现的问题

3.5 分娩和新生儿

第二部分 婴幼儿

第4章 婴幼儿期身体发育与健康

4.1 身体变化

4.2 健康

4.3 婴儿死亡

4.4 感觉技能

4.5 知觉技能

第5章 婴幼儿认知的发展

5.1 认知改变

5.2 学习、分类与记忆

5.3 语言的开始

5.4 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

5.5 跨文化语言的发展

5.6 婴儿期智力的测量

第6章 婴幼儿期社会性与人格的发展

6.1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理论

6.2 依恋

6.3 人格、气质与自我概念

6.4 非父母照顾的影响

第三部分 童年早期

第7章 童年早期身体发育与健康

7.1 身体变化

7.2 健康与保健

7.3 非典型发展

第8章 童年早期认知发展

8.1 认知变化

8.2 语言变化

8.3 智力差异

8.4 童年早期教育

第9章 童年早期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9.1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理论

9.2 人格和自我概念

9.3 性别发展

9.4 家庭关系和结构

9.5 同伴关系

第四部分 童年中期

第10章 童年中期的身体发育与健康10.1 身体变化

10.2 健康和保健

10.3 非典型发展

第11章 童年中期的认知发展11.1 认知变化

11.2 学校教育

11.3 特殊教育学校

第12章 童年中期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12.1 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理论12.2 自我概念

12.3 社会认知发展

12.4 学龄儿童的社交世界

12.5 家庭和同伴之外的影响因素 第五部分 青春期

第13章 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健康13.1 身体变化

13.2 青春期性特征

13.3 青春期的健康问题

13.4 非典型发展

第14章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14.1 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14.2 信息加工的发展

14.3 学校教育

14.4 进入工作环境

第15章 青春期社会性与人格发展15.1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理论15.2 自我概念

15.3 道德发展

15.4 社会关系

第三篇:发展心理学 读书笔记

读《爱弥儿》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所著。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它虽不属于发展心理学的范畴,但其内容却是根据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历程叙述,可以称得上是早期发展心理学奠基书著。同时,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被他自己认为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

作者背景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早年生活贫困潦倒,依靠临时工作生存,同时,幼年时被教师的种种体罚有在其心灵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创伤。种种挫折虽磨练了其坚韧不屈的意志,但也为其晚年罹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埋下了祸根。1742年,卢梭搬到法国巴黎,从那以后,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之后的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作品的逐一发布,有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声望。1778年7月2日,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死时穷困潦倒。

片段赏析

整本书,几乎无时不在阐述卢梭思想的核心观点,如最开始的序言里,起篇就是:“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还有就是第一卷中的“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东西都是好的……依照他自己乐意接受的样子搞得歪歪扭扭。”这一段,虽然出现在了整本

书的最起始部分,但是,却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段。这段文字中,虽没有明确的就某一个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得到什么结论;但是,段文字一连用了五个比喻,把人从出生到成年这一段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扭曲进行了刻画,同时,借此也在全书开篇就强调了他的思想: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即:天赋人权。

其次一段是全书的第四卷,即《爱弥儿的童年期》,我认为,这一段不仅在发展心理学上有研究价值,映射到现实社会中,也有实际的警世价值。这一段主要叙述的在爱弥儿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儿童的童年时期被佛洛依德定义为是性器期,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儿童,会出现恋父恋母等行为,他们开学会依赖别人,并从这种依赖中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卢梭的观点则依然是顺其自然,他的“假如他爱无缘无故地哭,我会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只要他一直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时,我马上就到他的身边。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少哭。”还有“假如他摔倒了,头碰肿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伤了,我也不会急忙去安慰他,孩子看见我很镇静,他也会镇静下来。”都是最直观的核心思想表现。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这一段也具有一些告诫的意味在其中:希望孩子成才,却剥夺了孩子磨练的过程;希望孩子长大,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这就是如今对儿童教育的写照。于是当这些儿童长大成人,发现现实的世界这般残酷,又无法倒回到从前温暖的童年时,少年弑母,青壮年啃老等等社会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了。其实,一切问题的源头都在于孩子出生的那几年,每一个父母是否都做到了顺其自然呢?

推荐理由

首先,卢梭提倡的思想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而《爱弥儿》这本书既是卢梭这种思想主张的鲜明体现,又是一本在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尚未成形之前,在儿童心理发展领域最权威,也是起到奠基石作用的著作,同时也为后来对儿童成长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研究依据和思想前提。《爱弥儿》描述的一个虚构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在本书中主要是强调了他的儿童自由发展观、教育观。他强调儿童自身的主动性。这为我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了解发展心理学起到了知识补充

和实例佐证。

其次,这本书是按照儿童成长的过程顺序写作,且,每一个年龄段对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以及通过观察这些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和趋势,得出了很多与众不同的规律和结论。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于儿童发展引导的独特见解。其“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独立于发展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之外,自成一家。非常适合初学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第四篇: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本书信息:

作者:张向葵 桑标

书名:《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第1版

二、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从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从逻辑上讲,发展心理学应全面地研究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婴儿、儿童与青年。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仅限于学校儿童,后来才往前推移到学前儿童,再扩展到新生儿与胎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方式;

2、解释和测量发展的个别差异;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机制;

4、探究不同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摘抄:

具体内容摘录1:到目前为止,发展心理学都认可先天和后天都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不同的研究者所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儿童在身体协调,智力,人格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儿童之所以能够获得语言,是因为它们普遍具有语言获得的先天能力和倾向性,还是因为父母在其年幼时倾力指导的结果?先天和后天何者的贡献更大一些?(P12)

我的思考: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其实都是不正确的。用先天遗传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同样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先天遗传,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后天环境,在天性——教养之争中,华生是最为著名的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他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行为完全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朱智贤基本观点:先天来自后天而后天决定先天,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一方面,先天的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另一方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后天影响因素。所以人们提出了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论出现了。例如,在儿童幼年时期,经常性的暴露于暴力媒体材料中可能会改变大脑额叶的功能,从而影响其形成反社会人格与行为。普罗明对245个领养孩子的认知进行20年的纵向研究,与非领养的孩子比较。领养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对他们认知发展的影响,直到青少年完全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应该贯彻实行优生优育,然后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不同,家长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进而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发展。

具体内容摘录2:认为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儿童会不断的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他没有揭示儿童认知发展的精确步骤。那么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怎么样?儿童的认知发展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能更好的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信息加工理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P166)

我的思考:许多研究表明在各种加工任务中儿童的加工任务比承认的慢,儿童的信息加工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原因简单来说有3个:经验说,元认知说,整体机能说。

经验说,个体的知识的经验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加工速度越快。儿童的经验不如成人的,加工速度就慢。元认知说,整体机能说,认为成人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在经过

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具体内容摘录3:影响自我发展的社会因素非常多,但其中父母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父母对儿童的自我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关系,二是亲子依恋和自我发展的关系。(P314)

我的思考:父母作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不仅对子女提供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还是教育子女社会行为规范,在他们子女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深刻而久远的。

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还有目前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例如近年来,“富二代”犯罪现象日趋严重,曝光在公众面前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从”胡斌案“到”“魏志刚案“再到疑似富二代的“药家鑫案”。这一群体的犯罪案件虽和其他群体的犯罪案件比较起来仅是少数的个案。但所引起的社会影响却极大。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

容的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

西尔斯把思想与学习想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鲍姆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漠不关心型。例如,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的影响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极大影响着儿童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等能力,影响儿童的挫折成熟能和健康观,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重要时期。所以,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具体内容摘录4:学校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教师的人格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P421)

我的思考: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气质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共同融铸成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受到学生欢迎、容纳、爱戴的主要来源。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造就灵魂的劳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例如,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的一个实验: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指出由于教师对学生抱有主观的期望而导致的学生在学业与行为方面发生改变。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所以,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总结:

我未来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学生的小学时,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将心理健康融合于他们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生活强者。所以,这样的重任是我们教师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数学1111班0407311009林雪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我的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受家里人遗传影响,如虎父无犬子,还有一种就是受身边人影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者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遗传决定论。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而后者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和健康的婴儿,就能培养成他想培养的任何职业。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环境决定论还是遗传决定论,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同样的,用遗传决定论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因此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的共同决定论出现了,核心就是:人类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遗传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承认两者的影响,不排斥任何一个,但是却说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作用论出现了。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二者的区别,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遗传和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能够相互影响。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传基因,并且遗传基因也能改变环境,这种动态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这个新的角度入手或许能够让这个领域的研究走的更深入。而对于平常人来说,贯彻实行优生优育,并且在孩子出生之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方式。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我的思考: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他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指引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道路。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生到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在这个接单,儿童的反射联系非常频繁,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习惯性动作,例如吮咬手指、吮吸奶头等,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孩童的这些习惯性动作,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抓到不能入口的物品要即使制止。到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时期(2到7岁)儿童出现象征性功能,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东西去象征一些相对复杂的事物,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玩具,让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个时期丰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的思维又受到知觉到的事情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个是发展特点不可避免。等到了第三阶段(7到11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就有了进步,出现了守恒性也就是可逆性,举例来说当相同数量的珠子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里面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就能意识到两个杯子里面的珠子数量是一样的,而小一些的孩子则会认为高一些的杯子里面的珠子多或者是直径更大的杯子里的珠子更多一些。这个时期的的孩子同时也学会了群集运算,学会自己所见的事物分类处理。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此时儿童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试着通过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是由于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成长的,过多强调了生物学的因素作用,对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有所轻视,因此后来出现了信息加工理论,结合了认识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和理性部分,最终形成了信息 加工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的“新皮亚杰学派”研究和重视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这说明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来自于实践,并且与时进步,不断更新,才能更加丰富地发展理论。

第十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我的思考:有足够证据表明,年幼儿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言语材料比成人少,并且和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很少主动复述材料,及时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原因简单来说一个是因为年幼的儿童记忆材料相对于年长儿童少的多,二是因为年长儿童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年幼儿童的教育和年长儿童的教育需要分别对待。在年幼儿童得得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复述和强调策略,来巩固短时记忆,形成长时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我的思考:父母在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懂得孩子的心路发展历程和生理变化,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我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本质工作相对于教授知识,教学生做人,增长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倾听孩子,关心孩子,去了解他们想要的,想说的,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孩子成长那些事(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一、 本书信息: 作者:刘金花 书名:《儿童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第3版二、 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

    《思维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朱智贤教授和林崇德教授合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思维心理学的专著。书中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客......

    “与孩子成长的那些事”读后感(精选五篇)

    《与孩子成长的那些事》读后感想为人父母后,朋友们聚在一起总会情不自禁的聊到自己的孩子,谈最近他们做了哪些让人不顺心的事、哪些考试超常发挥;担心孩子们目前的性格状态、将......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作为一部白话正说明......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体会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的建立的封建王朝,从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到悲催的感叹“诸臣误我”的朱由检,有着无数的传奇故事。......

    孩子那些事观后感

    电影《孩子那些事》观后感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电影《孩子那些事》。片中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是一个和寂寞的孩子。因为他的父亲被警察抓走了,有一次他被带......

    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教师,每每和家长沟通孩子学习的时候,很多家长总以“我不识字,教不了孩子”来推脱孩子教育的责任。确实,在农村,家长不识字,文化水平低的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应该......

    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人非生而知之,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做父母也应该学着去做。但凡孩子出了问题,先往自身找找原因,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和子女一起成长,一方面可以了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