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人文素养引领下的高考历史专题

时间:2019-05-13 22:0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复习 人文素养引领下的高考历史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复习 人文素养引领下的高考历史专题》。

第一篇:复习 人文素养引领下的高考历史专题

人文素养引领下的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以“世博会:文明与进步的大Party”专题设计为例

海盐高级中学陈静

【主题和教学内容分析】

1.“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性质与目标要求的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历史课程的性质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惟一和最终的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探索历史教育的本质。“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历史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

2.“人文性原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反映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另外高考的命题原则中有①思想性原则:“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促进考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人文性原则:“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关注考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关注优秀民族文化成果,注重考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考核,尊重考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基于这些要求,高考试题在整体设计上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既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但又不是对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同时立足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在高考的复习中,把课程目标要求与高考考核目标融会贯通,在人文素养引领下进行专题复习设计,从不同的视角重新解读历史,使专题复习既立足于教材又能高于教材,对于提高复习效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二轮复习中“炒冷饭”的枯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以“世博会:文明与进步的大Party”专题设计为例,以期抛砖引玉,说明如何在人文素养引领下进行高考历史复习。

3.本专题复习设计的原因和依据有:A、上海世博会是社会热点问题。新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 1

社会的联系,鼓励师生关注现实社会,高考试题以热点问题和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B、以此为切入点能全面复习历史主干知识。历史高考并不是直接考时事热点,而是通过热点的切入来考查历史知识。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一热点为依托,可以考查整个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进程,这一内容在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中占了很大的比重。C、这一专题的内容能全面体现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要求,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引领下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认识世博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和庆典,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2.从整体上认识人类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体会世博会是近代化的产物,树立现代化意识。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体会“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见证了近代中国的羸弱和现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树立民族意识。

4.树立文明意识,学会用文明史观理解历史,体会“世博会160年的历史,是展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历史,也是人类在文明发展中不断反思的历史。”

5.树立世界意识和全球史观,体会“世博会又是全球化的产物。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注意历史发展中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历史的能力,通过典型题目分析培养答题能力。教学中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情境体悟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理解本课主题,认识其对历史学习和高考的意义,唤起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重视。

一、科学精神——世博会与工业革命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共同具有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时,科学精神又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注入整个社会,成为人类进入理性社会的标志,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从现实意义来讲,科学精神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材料一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

问题设计:举例说明1851年伦敦世博会和1889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哪些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设计意图:高考十分重视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落实基础始终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以此可以复习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和主要发明。

学生活动:回顾和整理基础知识,关注细小知识点。

史料印证: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

1851年伦敦世博会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铁路总长度13000公里,相当于今天6条京广铁路。全球1/4的人口成为大英帝国的子民,成为盛极一时的“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

通过这些材料可以分析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生产力,体会科技进步对国家强盛的意义。

材料三爱迪生是美国天才发明家,他的钨丝电灯、话筒和留声机等创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这些发明主要因为世博会强大的宣传效应而普及于人民〃〃〃〃〃〃1855年,巴黎世博会上有人手持一种“S”型的金属管子吹出美妙而浪漫的旋律。演奏者说这是他亲手发明的乐器,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萨克斯”。1893年,美国工程师贾德森受到犬牙启示而发明的拉链在芝加哥世博会上初次亮相,参观者对此欣然接受,爱不释手。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已离不开拉链。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展出了由匈牙利数学家厄尔诺〃鲁比克发明的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工具魔方,由此魔方游戏风靡全球,至今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此材料选择的用意在于让学生体会科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会用社会史观来解读历史,可以从科技革命的发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角度设计问题,同时增加复习的趣味性。

二、现代意识(现代化史观)——世博会与现代化

现代化又叫近代化,是封建社会后期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现代化史观在历史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生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

问题设计:世博会是现代化的产物。请结合现代化的含义(板书现代化的含义),说明欧洲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是如何走进现代社会的?

学生活动:分组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整理教材相关知识,理解相关知识的本质。教师呈现如下材料进行说明:

15世纪,哥伦布指挥“圣托玛利亚”号三桅帆船,冲破狂风巨浪抵达新大陆,人类的视野骤然变得开阔;16世纪,文艺复兴浪潮席卷欧洲,艺术大师的杰作让世人欣赏到自身的美,平等与尊严战胜了迷信、奴役和卑微;17世纪科学光芒普照大地,不甘受愚昧束缚的天才们凭借理性揭示了一个又一个奥秘;18世纪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欧洲;到19世纪,人类四百年来辛勤耕耘的文明之种长成参天大树。

设计意图:这段材料说明了从16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政治革命等一系列石破天惊的事件,历经200余年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从中让学生体会人类进入现代化和大国崛起的条件,真正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三、世界意识(整体史观)——世博会与全球化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世界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每一个国家、民族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体系而独立存在,每个现代人理应具有世界性眼光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求。将“整体史观”融进历史教材编写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历史教材通过吸取这一新的史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意识和全球视野。

世博会又是全球化的产物。“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问题设计1:西方近代化的进程,伴随着列强间你死我活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经常表现为赤裸裸的战争。请以英国为例说明此观点。(学生思考回答)

例题分析2:(2004年全国文综卷37题):全球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伴随着西方兴起的全世

界的殖民化。列出三张地图和三段材料,师生共同回答四个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高考真题加强说服力,提高科学性。

四、民族意识——世博会与中国

民族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民族精神,如具有民族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奋进心和凝聚力;具有强烈的民族整体忧患意识、自强意识和赶超意识,能正确认识本民族的特点及在世界事物中的地位和影响,并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发挥其积极作用等等。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见证了近代中国的羸弱和现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

场景一1900年至1930年是中国在世博会上得奖的黄金期。其中,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张裕白兰地、苏绣、上海“葛德和”陶器、上海美华丽插屏钟、北京鼻烟壶、浙江湖笔、浙江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等获得金银奖项多个。在其192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杭州都锦生织品、常州梳篦和重庆天厨味精等也都获得金奖。

(出示获奖产品图片)

讨论回答: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在这一时期世博会上获奖产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些产品的获奖?

设计意图:结合获奖产品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体会中国传统手工业的高超技艺。通过“如何看待”这一设问,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场景二1910年,大清国在内外交困中奄奄一息,对一个新中国的憧憬在许多人心中躁动。一个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写下一部幻想小说《新中国》。他写道:在万国博览会纪念它100年生日的时候,在上海浦东举行了这样一次盛会。人们说他是痴心梦想,他却回答说: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

讨论回答: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说明中国有哪几次错失现代化的机遇,原因是什么?让中国重拾“世博梦”并最终圆梦的条件有哪些?

设计意图:这一材料具有巧合性与生动性,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可引出“近代中国的羸弱和现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设计。

五、文明意识(文明史观)——世博会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文明史观是指导历史新课程编写的主要史观之一,也是高考考核的热点。世博会160年的历史,是展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历史,也是人类在文明发展中不断反思的历史。

情景引入:说明西方文明的彷徨与反思

情景一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被称为“世纪之总”。本次博览会上展示了西方社会19世纪的科技成就,以产业革命不龙头的世博会由此达到最高潮。但这也是世博会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的辉煌。

学生讨论:造成“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的辉煌”的原因有哪些?

情景二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是原子球,〃〃〃〃〃〃经历了二战后,每一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原子球体现了时代的主体意识。

问题设计:“经历了二战后,每一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其历史含义是什么?原子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体意识?

情景三193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邀请爱因斯坦为5000年后的人类写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致后人书》。这封信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来理解西方文明对世界的统治,是西方人对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一次彻底反思。这种反思为二战后继续举办世博会定下了基调,那就是:在寻求人类共同的进步中实现自我生存。“水晶宫”的明亮大厅象征着包容、欢聚与自由平等,这种理念不断传承、发展,使世博会越来越具有生机与魅力。如今全人类携手共进,用智慧和信心寻找新的灵感,新的转变、新的开始,这是中国的希望,也是世界的希望。

设计意图:对人类文明的反思是人类不断进步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绝好材料。在高考复习中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历史,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小结: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高考的命题原则是人文性原则,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不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以后能更好的生活。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学生的投入和反应看,学生对这一主题还是觉得比较新颖,学习热情高,思考回答问题比较积极,答题质量高。

2.学生对新史观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进行了运用新史观来解读历史的尝试,相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学生今后的复习会有一定的帮助。

3.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教学流程设计和过渡比较顺畅;材料选择丰富生动,问题设计比较合理、准确。

4.课堂生成问题处理妥善,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师生关系融洽。

5.专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专题资料与课本的关系:专题复习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角,得出新的结论,不是甩开课本另起炉灶。因此我们在专题复习阶段,一定要处理好专题资料与课本的关系,做到不脱离课本,不补充过多课外内容,让学生觉得没有增加过多负担,从心理上感觉较为轻松,同时复习时不离开课本,使基础知识更加扎实。

(2)处理好时事热点与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历史专题设计与热点问题相结合,这是由高考的特点决定的,但是专题复习绝对不只是热点专题的复习,所谓热点专题只是我们在全面复习基础上对某些历史知识从现实的角度进行的某种思索。我们在复习中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绝不能片面追逐社会热点空发议论,其根本仍然是相关的历史知识。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知识不放松。

第二篇:高考历史复习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考纲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2.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区、市)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区、市)挖掘本省(区、市)丰富的命题资源。如:山东省可以考查山东籍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东地区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广东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苏省可以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复习时,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本省(区、市)的历史适当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第三篇:高考历史复习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秦朝郡县制度的概况及与分封制的比较

1.郡县制度

(1)推行:秦统一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内容

①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作用:加强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学科&网

(2)不同点

①实行条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②建立基础: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③传承制度: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④官吏权利:诸侯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⑤历史作用: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薄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虽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法”

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

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

C.接受丞相的指挥

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

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部分见下图),其内容中包括《置吏制律》三条,内称:“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群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这一规定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强调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突出了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1.B【解析】材料中秦朝的“执法”有权监察复核地方上计事务和案件,说明秦朝的监察体系与职能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执法”是中央的官职,故A错误;材料反映不出“执法”受丞相指挥,故C错误;“执法”是中央的官职,是以内制外,故D错误。

3.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县、都官和十二个郡的官史任免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次年三月底的时间内进行,且必须在三月底前完成。在统一的时间内对全国的地方官进行任免和调整,便于各地府相互协调,避免拖延,这有利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厉行法治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任免地方官员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并没有强调中央政府任免地方官,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官员的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涉及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学科.网

第四篇:人文素养小议

人文素养小议

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相互涤荡,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传统文化不断丢失,各种非主流意识的不断干扰。再加上我们在教育理念、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首先,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养,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心理素养、思想道德素养,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其次,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意义重大。第三,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我们应高度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第五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目前,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去把握,如何把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教益,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厚德载物”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厚德载物”出自《易·坤卦·彖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原文的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于现代的理解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崇高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而不同”的思想给我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首先,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强调整体和团体的协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和”,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的一个最佳的状态。其次,大学生在注重整体和团体协调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天性、优点以及创新性等等。否则,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自强不息”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的进取精神的培养:“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周易·乾卦·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古人从自然的运行现象中体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

四、“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孔子是谈一个注重修养自身的人,如何对待金钱、利益、权势的问题,即义利观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富贵取之有道”的观点。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反对弃义趋利。

下载复习 人文素养引领下的高考历史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复习 人文素养引领下的高考历史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的职业礼仪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性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规范的教师礼仪不仅能使师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要素, 也是师德师风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一......

    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论如何提高人文素质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一:人文素质与职业修养学习体会 人文素质与职业修养学习体会 人文素养,百度百科的意思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

    人文素养书目

    1、《周易》参读《周易大专今注》高享编注参读《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 2、《老子》参读《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著 3、《墨子》 4、《孙子兵法》参读《孙子译注》郭化若译......

    人文素养讲座

    人文素养讲座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时间像流水一样飞快的流淌着,转眼间,本学期已接近尾声。人文素养讲座的上课时间已经结束,但是,人文精神没有结束,在继续着。余老师精彩的讲解,使我......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班级: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1 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人文素养的整体认知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题

    人文素养题 一、时事类 1、 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行政机关是( 国务院 )。 2、在我国召开的2008年奥运会是第( 29 )届奥运会。北京申办口号是什么? (科技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