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资源强国

时间:2019-05-13 22:2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资源强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资源强国》。

第一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资源强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资源强国

2014年7月22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菜园集镇祥寨村幼儿园,开展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调研活动。

祥寨村幼儿园在山师“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新建于2013年,山师的同学们利用幼儿园四周围墙上的有限空间,为原本光秃秃的墙壁上画上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弘扬孝道的《二十四孝图》。山师“第一书记”以《二十四孝图》中的“卧冰求鲤”、“乳姑不怠”、“亲尝汤药”等故事为切入点,为“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的队员们讲述新时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队员们从山师“第一书记”的口中得知,现阶段国家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各个年级的各个学科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近期国家教育部还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书记”对队员们满怀期待地说:“祥寨村幼儿园在墙壁上画上《二十四孝图》,就是希望新一代从小就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你们也要树立这种意识。”

山师历社“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的队员们在“第一书记”的讲解下,通过对祥寨村幼儿园墙壁上“孝”文化和国家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努力的学习,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

第二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陇山职业中学党支部书记 张 涛2011、12、10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陇山职业中学党支部书记 张 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决定》高度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整体战略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强国”战略包含在国家整体战略之中,没有“文化强国”战略不可能有完整的、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整体战略。因为,有了钱只能称作“富”,只有在有钱的基础上又有了发达、丰富、先进的文化,才能说是“强”了。现在,我们只是达到了初步的富,还没有达到强,建设富强国家这篇“大文章”只做了一半,因此,需要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来完成“大文章”的另一半。

一、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势在必行

现在,我们文化的状况(我这里说的是文化深层的状况),实在让人担忧。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文化传统研究得不深,更由于禁锢过久,面对西方强大的工业、武力,曾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一无是处,应该彻底抛弃,于是大口大口地吞食西方文化食品。但是,西方文化食品中,既有丰富的营养,也有过量的激素,食之过久,浸透了我们文化肌体的每个器官,造成了文化肌体的“亚健康”。其主要表现是: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斥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现在,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社会环境、心理问题,弥漫在各个领域的“三浮”现象(浮躁、浮夸、浮浅),无不与这种激素在文化肌体里发生作用有着密切关系。这种“亚健康”的文化肌体,需要扶正祛邪,为此,必须下很大的力气,费很长的时间。

那么,当今世界上的情况又如何呢?现在,我们可以说:曾经给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西方文化已基本走到了尽头,它对解放人类思想、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和推动力、它的再生机能,都已经枯竭,再也无法给人类做出新的贡献。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各个民族和国家恢复被西方文化冲毁的自身传统,以多元文化交融代替一元独大。这一点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许多学者的共识。还有许多西方学者虽然在努力批判他们自己三百年来的文化传统,而且得出的结论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还是在“隔山唱歌”,虽与中国有所呼应,但并不真切,更没有联起手来。因此可以说,中国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确有促进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的丰富内容,其体系之完整、论述之细密、人性之饱满,为世所罕见。但由于以前我们曾妄自菲薄,毁坏过重,因而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内容不为国人和世界所知。今天,我们思考文化战略,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视野、自信的胸怀、创新的胆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虽然由于受历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难免有封建糟粕和迷信杂质,但其主体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内容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等经典名言,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思想情操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

我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从不同方面来总结。孙中山先生曾经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个字来归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或许可供我们参考。他肯定了“忠孝”的现代价值,认为扬弃了对君主、帝王的愚忠,仍不可没有尽忠之心,尤其要效忠人民。“孝”道是我国的特长,“《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象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244 页。)在现时代,忠、孝的内涵有了适应于时代的变化,但忠、孝仍是国民重要的美德。“仁爱”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孙先生号召国人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发扬光大。从长远的社会目标来看,儒家“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这对于天、地、人、物、我日益疏离和紧张的现代社会,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信义”的继承同样重要,孙先生 说,国家民族之间,工商业交易之际,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讲信义。没有信义,就没有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国格、人格、族格。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特别提扬“和平”的价值。他指出:“中国更有一种极好的道德,是爱和平„„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246-247 页。)

我们认为,在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元素中,“仁爱”的价值尤应予以深度的挖掘与阐发,“仁爱”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长期以来在我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在今天尤其应当推广。同时,自启蒙运动以来,我国的“仁爱”这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与西方“博爱”的理念早已经处在沟通与对话的过程之中,并成为我国对世界的一种贡献了。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肯定世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没有凌驾在世界之上之外的造物主或上帝。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中国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彼此隔碍的,即打破了天道与性命之间的隔阂。中国文化是“一本相生”的,其全部体系中有一个主要的中心,即以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强调教化,重视人文教育,但不与宗教相敌对,不与自然相对立,不与科学相对立。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不断消化、吸收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这一文化比较平易合理,平和而有理性,不至走向偏激与迷狂。和而不同、即凡即圣、动态平衡的中庸之道,具有深层的智慧,也是重要的中国元素。

目前,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人类困境,当代宗教、民族、阶级充满误会与紧张,在财产、权力、资源、信息的分配极不合理,贫富悬殊,往往出现紧张、对抗与冲突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可以为家国天下提供相处共存之道。西方的价值——以强力、功利、竞争横决天下为背景的近代西方的理念——自由、平等、理性、人权、法制等,与以天、地、人、物、我和谐相处的中国文化的理念——仁爱、忠孝、信义、和平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4 下等,实际上可以相互融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价值理念已超出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具有世界的、普遍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亦可以对现代西方文明起到互补的作用。我们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全面客观地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维护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特征,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我们应该和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文化长期战略?这似乎既不是我一时能够回答的,就学界来说,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只想说,思考文化战略必须遵循文化发生、发展、壮大以及由兴而衰、由衰而兴的规律;必须对症下药,针对当前文化的状况和走势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文化的发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时,因为有了文化,人类才成为人类。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孟子说:“人之与禽兽也,几希。饱食暖衣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他所说的“教”,就是教化、文化、人化——获得人之成为人的品质。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更悠久。从文化发展史来看,文字发生得较晚,即使最早的文献中有“口传历史”的内容,但实际的文化历史要比这些记载还要早得多,因为更早的传说已经不可得知了。所以,后人所有对文化最终之源的追寻,都是猜测多于证据,永远成不了“信史”。

文化的坚韧性决定了文化的长期性,而坚韧性则来源于文化,也就是人类生活的方式、内容、习惯以及风俗,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部落、部族、民族)生产、生活、相处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必然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任何外部力量都对之无可奈何。虽然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必然有所丰富、变异、发展、衰落,但只要文化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相处的需要,特别是如果形成了人们的信仰和哲学,而这种信仰和哲学又已经浸透在其它种种文化形式之中,就不会被颠覆。在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中(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从未中断,原因就在于此。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只能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绝不可能突然种植出或移栽来一种全新的文化,原因也在于此。文化的培育是个长久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原因还是在此。

四、学校教育是维护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干

民族文化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样的,但其主干则只有一个:教育。

从世界历史来看,人类在蒙昧时期,教育只限于部落、部族中的生活训练或长辈的教导;出现家庭后,则主要是父祖辈亲人的言传身教;一旦形成国家,一般都会出现学校性质的机构体系,对年轻人进行正规的系统教育。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学校几乎都是以传授道德、信仰以及书写、计算知识为主(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这一阶段教育内容和性质所做的概括),生产技能则主要是由长辈进行“现场教学”,手把手,口传心授;工业革命之后,传授知识和技能变为学校的主要职能,特别是在政教分离之后,西方学校不再主要承担培养伦理、信仰的职责,“纯知识”、“纯技能”成为其主要特征。

我国从1906年正式开始废除旧学,兴办“洋学堂”,但是中国人从来重视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道德培养中的作用,所以在洋学堂里也讲究“德、智、体”的培养,于是学校就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在西方社会,虽然学校不承担对学生进行德化教育,但是宗教和社区发挥着极其巨大的教化功能,再加上媒体、影视等工具,补充了学校的不足)。

学校对人进行教育具有系统、综合与形成独特环境的优势,所以虽然家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还是要“易子而教”,把孩子送到私学(如村塾、家塾或学校)和公学去学习。

所谓“系统”,即根据学生的年龄施以相应的教育,先重感性教育,渐重理性教育,由浅入深,自成体系。这一教育的核心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正常的公民,即社会所需要、所欢迎的人,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所谓“综合”,即文理工法、音体美等课程和课余活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教育。所谓独特的环境,即让受教育者进入一个小社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个“自然人”、“家庭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准备;过群体生活就要接受群体生活规则的约束,这对于将来进入社会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学校进行教学或其它活动,都会有相应的教具和设施,这是家庭难以具备的;另外,学校里独有的学习、思考、辩论、合作、欢乐的氛围,也在悄然地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地。毋庸讳言,我国教育的这一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遭到过扭曲乃至摧残,这在教学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没有把学生和教师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提高,而是当作了机器——将来生产物质产品或从事某项业务的机器。机器只能生产,只有“人”——具备了优秀文化的 “人”才能创造。如果学生在16年(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或24年(从幼儿园到博士)中成长为一个“全人”、一个可以进行创造的人、一个符合他所处的时代所需要的人,那时学校的本质功能就实现了。

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对一代代国民的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我国传统的教育,特别重视培育孩子们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性格、情感与品行,使其拥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古人说的“蒙以养正”,或“正蒙”,即开蒙的时候一定要端正。这是说,由有德的家长与老师对儿童发蒙,教他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理想情操的人。传统文化宝库中有脍炙人口、传之久远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还有一些家训、家礼、家书等读物,剔除其时代局限与糟粕,可以作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材。《四书》、《史记》等经典中都有不少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教育我们如何立志有恒,如何做一个对民族、对人类有用的人,可以作为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材。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而言,就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而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常识,基础教育乃至高等学校的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基础的基础。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担负着及其重要的任务。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成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入基础教育、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成为人们言行的自觉规范。要努力抓好学校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友好、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学生形象的指代词。

五、社会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巨大渗透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对人的影响。广义的社会包括行业,例如学校、军营、企业等。这里所说的社会是狭义的,指农村的乡镇、城市的街道或居民小区。旧式的街道弄巷,左邻右舍相处多年甚至成为几代世交,彼此熟识;融洽的关系、共同的爱好、互助的风气,已经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小区”,这对人的成长有着无形而巨大的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和城镇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居住条件的质量,但也把固有的社区打散了;新的社区成了缺乏文化的聚居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从中获得文化营养的,“八小时之外”就只有家庭了。试想,现在当一家人要从这个小区的大楼中迁往另外一个小区的时候,还会像从小巷子里迁出时那样对邻居恋恋不舍吗?社区文化和人的关系,亦即社区文化与家庭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社区文化的形成,在自觉营造的前提下,也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放慢了或忽略了社会在文化建设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道德养成、培育良好习惯的功能,是很大的损失。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蓝图已经绘就,迎着中华文化繁荣复兴的美好前景,作为教师要最大程度地焕发投身文化建设的创造热情,最大程度地凝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殿堂中,书写中华文明的壮丽史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利用传统资源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试卷答案80分

利用传统资源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00 28 54

[考试说明]:

1、耶鲁大学的校训是:主照亮我。

正确

错误

2、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家是互补的,这种互补体现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正确

错误

3、佛教关注的是人的身心关系的和谐,道家和道教更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关注点则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正确

错误

4、交泰殿建于明嘉靖年间。正确

错误

5、康有为认为“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

正确

错误

6、古人云:“礼之用,和为贵。”礼与和可以理解为秩序与和谐的关系。

正确

错误

7、忠恕之道的核心:推己及人。

正确

错误

8、孟子概括了大丈夫人格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正确

错误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正确

错误

10、传统文化正是以三纲八目为核心,构建了包括道德修养目标、修养内容、修养途径、修养方法等在内的丰富完备的道德体系。

正确

错误

11、刘云山在省部长文化建设专题会上着重强调文化。

正确

错误

12、辜鸿铭:“女性是民族的文明之花。”

正确

错误

13、到了《易经》的时代,中国人实现了由抽象观念到具象观念的转变;把握了世界变化的基本规律;奠定了中国人的思维哲学基础。

正确

错误

14、《易经》是关于变化的学问,变化的核心是阴阳。正确

错误

15、通过学习《易经》明白乐天知命,安时处顺。

正确

错误

16、君子配淑女,所谓君子是有道德、有责任;所谓淑女是安静、懂得包涵、有道德。

正确

错误

17、中国的文化理念中,真正爱情的唯一目的是婚姻,没有婚姻保证的爱情是生命的悲剧。

正确

错误

18、老子说:“善为《易》者不占。”

正确

错误

19、韩非子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正确

错误

20、老人认为《易经》是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正确

错误

21、《易经》认为世界是变化的,在变化中才能够实现平稳与稳定。人生的机遇大凡是在变化中获得。

正确

错误

2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到家的思想。

正确

错误

23、天下大事皆做于细,天下难事皆做于易。出自《论语》。

正确

错误

24、人要按照规律办事。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于于毫末。正确

错误

25、物极必反,物壮则老,是为了体现变化的量度。

正确

错误

26、道家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确

错误

27、儒家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

错误

28、作为领导干部要懂得承认过去,在制定好美好蓝图的同时,抓落实。

正确

错误

29、周朝能够长久,是因为讲民治,重视民主思想。正确

错误

30、“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可要圆则水圆。”是荀子的观点。

正确

错误

31、()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3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

《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33、()是传统道德的重要根基。

三纲

四维

五常

以上都正确

34、()曾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

汪洋

李克强

刘云山

35、()大学的校训是与真理为友。

哥伦比亚

哈佛 牛津

九州大学

36、佛教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王子所创,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希腊

印度

埃及

罗马

37、“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的校训。

人民大学

香港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38、明德格物是()的校训。

人民大学 香港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39、()曾提出:“尽己曰忠,推己曰恕。”

孟子

程颢

朱熹

张载

4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4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民族性

传承性

伦理性

创新性

4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包括()。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

43、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

克己复礼

任贤

以德服人

44、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精神的层次不包括()。

以民为本

重人伦远鬼神

人文精神

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

45、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下述选项中不属于其提出的是()。

五伦说

性善论

义利合一说

修养论

46、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其中()最能体现道德主体意识。

内省

自讼

慎独 养气

47、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人伦

人情

人道

人性

48、荀子学说的核心是(),他不想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

性恶论

性善论

仁政

法治

49、玄学企图用道家学说调整失衡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其宗旨是贵无,崇尚自然,以下不属于玄学根据的有()。

《周易》

《老子》 《庄子》

《孟子》

50、下述有关文化建设的说法错误的是()。

文化是单纯的软实力

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

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

51、贵以贱本,高以下为基,位高而谦卑才能够实现秩序的稳定与社会的有效治理。出自()。

论语

易经

孟子

大学

52、()认为事物都是利弊兼得,祸福相依,在得失中都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论语 易经

孟子

大学

53、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54、头悬梁锥刺股是()的故事。

苏秦

项羽

刘邦

蔡囊

55、《好了歌》出自()。

中提到的六尺巷在()。三国演义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56、饥而欲饱,渴而欲饮,劳而欲休。是()的名言。

荀子

老子

孔子

庄子

57、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小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的名言。

荀子

老子

孔子

庄子

58、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是()的名言。

张之洞

李鸿章

曾国藩

胡雪岩

59、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是用来劝慰()的诗句。

溥仪

袁世凯

李鸿章

曾国藩

6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着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出自()。

中庸

大学

庄子 道德经

61、《管子》中首先提出了四维,下述选项中属于四维的内容的有()。

62、下述选项中,属于八德的有()。

孝悌

廉耻

63、佛教基本行为规范可以概括为五戒十善,下述选项中属于五戒的有()。

戒杀生

戒偷盗 戒邪淫

戒妄语

64、佛教的基本理念包括()。

因果

中道

慈悲

圆融

65、佛教的基本精神包括()。

慈悲

利他

忍耐

中庸

66、礼在传统社会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它的含义包括()。

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

法律准则

社会政治制度

67、张岱年先生曾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两个基本思想,具体包括()。

人地和谐

天地和谐

人伦和谐

天人和谐

68、西方文化的来源包括()。

古希腊文化

古罗马文化

宗教

埃及文化

69、基督宗教包括()。基督教

东正教

天主教

佛教

70、西方文化的支柱包括()。

艺术

科学

法治

宗教

71、八卦还可以用()特征来描述。

风 72、每卦有三爻,代表()。

73、诗经中主要描述的区域包括()。

东北

黄河流域

甘肃东部

江汉流域

74、关于诗经有很多说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是()。

王官采诗说

公卿献诗说

孔子删诗说 老子删诗说

75、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

医学

戏剧

书画

星象

76、国学以思想划分,包括()。

先秦诸子

儒家

道家

佛家

77、小六艺是指六种技术,包括()。

乐 射

78、从明代起,国学详细分为()。

质测

通几

宰理

哲学

79、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其中包括()。

国子监

太学

私塾

学堂

80、下述诗句中歌颂礼义,倡导人伦的是()。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也,用之邦国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考试已结束,考试成绩为80分

获得1.5学分

交卷失败,请点击“确定”关闭本窗口.您已考试通过,无需重复考试.

第四篇: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中国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中国---列子小学走进黄河风景区

建设美丽中国梦,弘扬传统文化精神。6月1日上午,在六一儿童节到来这一天,列子小学200余人的师生队伍一起走进了黄河风景区,来到了炎黄二帝的脚下,参加了“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中国”活动。

首先,郑州市黄河风景区中心主任郝宏伟向大家致欢迎辞,她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炎黄是我们的祖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这里处处是展画,处处是课堂,在这里,我们列子小学的同学们不仅可以得到自然美的享受,还可以了解历史,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列子小学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特色学校,希望列子小学的师生们要不断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完全展现出来”。接着,列子小学吴建增校长发表讲话:今天,列子小学的师生将在这里忆祖先,抚今追昔,探究经典,观黄河,破涛汹涌,奔流不息,尽情领略华夏摇篮的文化魅力,并表示列子小学的全体师生会将“中国梦、中华魂、民族根”传统文化精神继续弘扬和传承。随后,列子小学的学生们展示了国学操,大家在优美旋律的经典音乐中边做国学操边朗诵《弟子规》,把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的尽善尽美。最后,在各班班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尽情参观了黄河游览区的美丽风景,感受和熏陶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五篇:弘扬特色文化建设“文化麻城”

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教师文稿

弘扬特色文化建设“文化麻城”

·湖北麻城 陈昌学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魅力、灵魂和根基。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引擎。

我们麻城作为一个经济还不够发达而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要抢抓大别山实验区的历史机遇,建设“五个麻城”,打造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谋求跨越式发展,也只有从文化着眼,充分挖掘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做好特色文化这篇大文章,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才能更好地使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麻城的六大特色文化

麻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自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麻城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文化,具体来说有六大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杜鹃文化、移民文化、麻姑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

红色文化麻城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麻城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也是鄂豫皖红军之源。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麻城诞生。董必武在此撒播革命火种,王幼安在此首建特别支部。1927年,“麻城惨案”震惊全国,毛泽东派学生军驰援麻城。革命战争年代,麻城有13.7万多人参加革命,6万多人参加红军,有在册烈士12532人。麻城先后走出了44位共和国将军,其中有著名的开国大将王树声、传奇将军许世友、二野猛将陈再道、华野虎将王必成。老区乘马岗还是“全国将军第一乡”,红色古迹遍布全镇,红色精神生生不息。

杜鹃文化麻城山川秀丽,花色似锦。全市共有100万亩杜鹃林.其中,龟峰山风景区有连片的10万亩古杜鹃群落,其面积之大、年代之久、密度之高、品种之纯、花色之美,中华一绝,世界罕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定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古杜鹃群落”。2008年、2010年麻城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杜鹃文化旅游节”。聘请影视明星曹曦文为麻城城市形象代言人、麻城首席杜鹃仙子。“杜鹃花城”的美誉已叫响全国;“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已成为麻城响亮的城市名片。此外,麻城还有国家级4A景区龟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五脑山、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全市生态游、红色游、人文游方兴未艾.移民文化麻城是明清两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圣地。“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明初麻城有四乡,其中古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沈家庄等移民遗址遍布麻城。当时10万麻城乡亲前赴后继、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西迁巴蜀建功立业,麻城人几乎填充了四川、重庆的每个角落;“麻乡约”川渝有名.央视纪实片《大迁徙》在麻城开机拍摄显示了麻城是中国移民发祥地之

一。今天,我们张扬这种筚路蓝缕、敢闯天下的移民精神,就是为了谋求麻城的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教师文稿

跨越式发展。如今,有26万多麻城人外出务工经商,有千余名“麻城海员”漂洋过海;还有一大批麻城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麻城的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麻姑文化麻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大将麻秋之女。麻姑之父麻秋所筑之城即为今天的麻城。麻姑故里在五脑仙山,那里有麻姑的美丽传说,如今是国家森林公园.“麻姑仙洞”是麻城著名风景名胜“三台八景”之一.近几年来,为了弘扬麻姑文化,麻城市聘请神话作家周濯街创作了长篇神话小说《麻姑》,并筹划拍摄了神话电视剧《麻姑传奇》,充分展示了麻姑与麻城的历史渊源及麻城丰富独特的文化魅力.名人文化麻城历来崇文重教,书墨飘香,人文昌盛。秀丽的山川造就了邹来学、刘天和、李长庚、梅国桢、梅之焕、耿定向、刘侗、女诗人毛钰等众多杰出人物.其中仅明代一朝,麻城就诞生了文武进士121人。明清两朝,麻城书院林立,有万松、白杲、东溪、道峰、辅仁、白云、芝佛、天台等著名书院,这里曾一度是明代中晚期进步思想的中心。革命战争年代,麻城先后走出了44位共和国将军,将星璀璨。到了近代,麻城有辛亥革命志士余诚、严重、“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著名作曲家张敬安、著名数学家严士健、斯诺克台球手梅希文、中国围棋“新人王”李喆。2003年金红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魏霞入围2010“感动湖北”人物候选;程龙富入选2010“感动湖北”十大人物;还有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丁颂扬,当代麻城英模人物辈出。回溯到古代有:三国时期的曹操;唐代的李白、杜牧;宋代文学家苏轼;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文学家冯梦龙;清代廉吏于成龙;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文学家和诗人郭沫若、著名作家王愿坚、邓一光等都曾客游麻城,歌咏麻城.民间文化麻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特产丰富,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一是东路花鼓戏.俗称“哦呵腔”,是由鄂东民歌演变而成的地方剧种.2008年东路花鼓戏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近,麻城市大型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获湖北省戏剧节金奖。二是麻城花挑.麻城花挑是湖北独具风格的民间歌舞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原流行于麻城福田河双庙关一带.2006年已入选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麻城美食.麻城的肉糕、火烧粑;东山的老米酒、吊脚火锅;夫子河的鱼面;黄土岗的鳝鱼面等各具风味,特色鲜明.四是自然景观文化.龟峰山的雄壮、五脑山的幽静、九龙山的神奇、杏花村的古韵、麻城“三台八景”的胜迹都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五是麻城特产文化.福田河的“福白菊”、盐田河的板栗、龟山的老米酒、乘马的花生、顺河的山油茶这些地理标志性产品,其自身就是底蕴深厚、辐射面广、源远流长的麻城文化符号。

麻城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推进“名城强市”战略,我市在麻城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先后成功举办两届杜鹃文化旅游节;聘请著名作家熊召政为麻城文化发展顾问;定期开设“麻城讲坛”探讨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开通麻城首家村级网站,创作村歌《麻城杏花村》,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开展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做好文物和重要历史遗址的挖掘、保护和规划,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文物监管和保护的力度,大力推进文物事业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诗词之乡”,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麻城文选》的编辑出版填补了麻城文学选集出版的空白,是麻城文化名城建设的一件大事; 龟峰山、麻城烈士陵园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五脑山、杏花村、博物馆、乘马会馆顺利通过国家3A级景区检查验收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增强了麻城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了麻城城市形象。目前,我市在发掘境内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上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但从整体上看我市的文化生产主体还比较单一,文化产业弱小,难成气候;市场意识不强,文化品牌还不够响亮;旅游景点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网络化旅游体系;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品开发也比较滞后;尤其是资金与人才的缺乏,使我市的文化产业缺乏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我们麻城要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建设“文化麻城”,关键是要把本土内涵深厚的特色文化资源、文化精神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用特色文化产品占领市场。

力”的观念。让全市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文化事业中来,共同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让文化建设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大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以建设好乡镇文化站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城乡影院建设;广泛开展“送文化科技下乡”活动;开展“麻城文化周”活动,积极支持传统地方戏曲、民间节会演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三是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推介力度,把文化产业上升到地方经济战略的高度科学规划。重点培育具有发展潜质的红色文化、杜鹃文化和名人文化产业,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支撑、资源整合和媒体推介等措施,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依托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加大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改扩建乘马会馆,修复改造将军故居及革命遗址,将乘马、顺河众多的红色景点串连起来,让游客在旅行中传承红色文化,接受革命教育。

文化产业短板,吸引市内外文化投资者在麻城特色文化产业领域做文章。可学习沿海城市经验,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借鉴“文化+科技”、“文化+休闲”、“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创新模式,在“水”字上做文章,发展浮桥河、三河、明山水库的生态游;在“绿”字上做文章,发展生态农业,兴建一批乡村农家乐和生态农庄;在“游”字上创品牌,建设杜鹃博览园、移民公园和麻城名人文化园;着力打造“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品牌,实施移民文化遗

址修复和保护工程,建设麻城美食文化一条街,使麻城由单纯的山水游向休闲游、体验游、人文游转变,促进旅游消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文化创意策划人才,夯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础。每三年评选一次“麻城文艺奖”,用评奖鼓励人才,推出新人新作,为文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文艺人才教育培训力度,支持大别山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托龟峰山民俗艺术团、东路花鼓戏团,开展送戏下乡,进一步打造东路花鼓戏品牌,实施地方戏精品工程,让东路花鼓戏成为麻城扩大对外交流的名片;弘扬麻城特产文化,把全民创业与特产文化结合起来,实施品牌战略,大兴“三乡三业”;弘扬麻城花挑和民间剪纸艺术,建造麻城民俗文化展览馆,展示麻城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2011年11月28日书

陈昌学:男,1977年8月生于湖北麻城市。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湖北教育学会会员。2000年毕业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分配于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工作。2003年在湖北大学进修学习。2012年通过考试进入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工作。工作期间,历任中学语文、英语教师,有过多年中学毕业班工作经验,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业余爱好摄影、文学写作,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及文学作品在《中国教师报》、《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冈师院报》、《楚天声屏报》、《麻城报》及《初中生天地》、《黄冈周刊》、《创业麻城》等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也有部分作品散见于黄冈教育网、黄冈新视窗、麻城信息港、麻城教育信息网等网站。系学校、麻城市骨干教师,2007年麻城市首届初中班主任培训优秀学员,2010年麻城市委党校第三期后备干部培训班学员。有论文在2011年麻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举办的“住建杯”庆祝建党90周年理论征文中获“十大优秀征文”。

通联:湖北省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陈昌学

邮编:438300QQ:327197770

Tel: ***

E-mail:***@163.com

网易博客地址:http://

下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资源强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资源强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中医文化体现中医传统

    弘扬中医文化体现中医传统 全面展现中医药特色 雨花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创建中医药特色先进单位国查评估整改汇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医改,体现中医药特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

    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包含多项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展开需要借助多种资源、运用......

    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从精神上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文化强国

    胡锦涛《求是》撰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下为原文: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主题教育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主题教育 ——端午节主题教育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通过“走近端午节,感受节气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将中华民族......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建设“数字芯王牌”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建设“数字芯王牌”——学习行业“十二五”规划关于建设企业文化问题的体会文/杜新强广东王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建立行业、......

    将文化资源大国打造成文化产业强国范文

    将文化资源大国打造成文化产业强国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的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点,......

    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2(5篇材料)

    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 --武汉工业学院机械系1101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团会感想涂照捷: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国家大事都是我们所必须知道的,然而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