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志愿者认证制度
南京工业大学志愿者认证系统制度
一、认证实施:
1、活动参与方式:
①在各个班级中选任志愿者服务的联系人,由青年志愿者协会将活动信息(时间,地点,内容)通知给负责人,由负责人通知并统计班级参加人数及信息,上报青年志愿者协会。②有意参加活动人员可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活动报名招募点填写正确的个人信息,现场报名。
2、活动开展:
①活动中志愿者遵循南京工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制度,服从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安排,应积极开展活动,保持志愿者形象。
②活动前,活动完成后由活动负责人点名,如实确认最终服务人员及时长。若存在违反校纪校规,违反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有损志愿者形象等违规行为,则不给予认证。
3、活动完成:
①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向团委提交南京工业大学志愿服务统计表,并进行网络认证。
②活动认证信息将于活动开展一周内在南工大青年志愿者协会人人网主页公布,如有异议,请于公布一周内联系活动负责人。
3、相关说明:
①每一位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在大学期间内必须满足30小时总志愿服务时间。
②每一位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均享有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的资格,每一学年评选一次。优秀志愿者评选条件:
在一年内参加志愿服务24小时均可获得“优秀志愿者”;
服务推荐列表:
二、统计表格及说明:
南京工业大学志愿服务统计表
(1)此表为志愿者服务登记表,由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登记,审核;
(2)学院,班级均用缩写,学院如:“化学化工学院”简写为“化工”;班级如:
“化学工程与工艺0901班”简写为“化工0901” ;
(3)活如动编号:学院首位+学期(上01,下02)+日期。如:“化工学院上学期2011年10月1日”写为“HG01111001”;(4)参与时间8位,如:20111001;
(5)活动编号参照青年志愿者协会活动编号表;服务项目分即服务名称;服务地
点分为“”“”“”。
第二篇:志愿者时间认证若干注意事项
志愿者时间认证若干注意事项
一、《活动审批表》填写注意事项
1.审批表所有内容必须填写完整,不得漏填。
2.审批表表头年月日填写需规范,预计安排活动时间填写要求如下:
10.11--10.1313:00-15:00共计2小时;
3.“服务类型”一栏为“大型公共活动服务”,在认证时间时需上交活动策划
书,认证部会在策划书上盖章,并注明盖章日期以作留底。
4.若活动为长期性活动,活动主办方必须于活动开展前向认证部提出申请。申
请时间原则上在每月的月初,同时认证上个月的志愿者时间。(第一次审批时上交策划书)
二、《认证反馈表》填写注意事项
1.认证表表头年月日必须填写规范,活动时间、地点填写须明确。志愿者活动
时间原则上一天不超过8小时,若志愿者活动时间一天超过8小时, 请在《认证反馈表》的“备注”一栏注明主要活动的时间安排和相关服务单位的证明。
2.服务时间前加“共”字,如服务时间有四小时,则填写:共肆小时。
3.认证反馈表的姓名、时间该栏未填写的,在填写的下一行写上“以下栏作废”。
4.人数超出表格,必须另起一张填写,不得在表格以外补充。
5.表中参与活动人员及时间不能任意涂改,否则为作废。
6.认证表的填写可以用电子稿或者手写不可两者兼用。
三、时间认证注意事项
1.前来认证时需带上审批表,前来申请和认证人必须对活动有一定的了解以免
在认证过程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2.认证反馈表需一式多份,其中一份校青协留底,其余的交给活动负责人,由
活动负责人转交给志愿者本人。
3.若认证完成后,出现人员遗漏需增补,增补必须在5天内完成,超出期限认
证部将不给予受理。
4.完成志愿者工作之后,必须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前来认证,逾期不再认证。
5.关于大型的活动、常规性的活动必须上交策划书,活动时候的照片,活动的总结等。
四、不算志愿者的活动
1.非公益性的,话剧等表演的策划、排练、表演、后勤不算志愿者时间;公益
性晚会的策划可以算时间。
2.讲座或大型活动充当观众
3.博览会商业兼职服务
4.非公益类问卷调研
5.帮助盈利性团体分担工作
6.各组织的招新
宁波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申请表
(此联交由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留档保存)
-------------------------
宁波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申请表
(此联由活动组织单位保存)(1)本表一式两联,请负责人在活动开展前认真填写并妥善保管,将
宁波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制
作为时间认证依据之一。(2)若未按相关规定进行审批的活动,将不予志愿者服务时间认证。
第三篇:南京审计学院志愿者认证
南京审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南京审计学院
青年志愿者认证
学号:
姓名:
院系班级:
联系方式:
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长: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名称(按时间罗列):
审批意见:
南京审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年月日(盖章)
志愿者认证
第四篇:能源之星认证制度
能源之星认证制度
“能源之星”是美国能源部和环保局于1992年共同启动的商品节能标识体系,如今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符合节能标准的商品大都贴有“能源之星”的标识。“能源之星”最早只是用于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后来逐步推广到家用电器,现在就连一些新建成的住宅也自称加入了“能源之星”计划。
“能源之星”是美国能源部、环保局、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和地方政府在全国形成的一种共识,已成为一种节能环保的标志。“能源之星”标识是颁发给产品耗电量比最低耗电量标准还要低的高效产品的。事实证明,美国政府采取的这种“能源之星”标识措施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高了消费者及厂商的能效观念,有效地实现了对市场的引导。美国能源开发署的调查显示,43%的消费者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他们会选择“能源之星”。如今,“能源之星”认证产品覆盖了美国3400多种商品,已有1200多家制造商生产“能源之星”产品。有关研究显示,“能源之星”产品比最低能效标准规定的效率要高13%~20%。美国“能源之星”计划仅在2001年一年中就节电800亿千瓦时。
美国家庭每年的能源开支平均是1500美元,如能采用“能源之星”家用电器、空调设备等,就能减少开支30%以上。美国“能源之星”计划有一套“家庭能源顾问”网上分析程序,普通用户在网上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节约家庭能源的建议。如更换密封性更好的窗户、更换墙内绝热层、堵住空调风管漏气等,就会明显节省家庭采暖或空调制冷的耗能。据美国环保局统计,2004年美国新建住宅中有近35万套(约占总数的10%)符合“能源之星”标准,每年可节约能源开支2亿美元,减少近2000吨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15万辆机动车的废气排放量。
“能源之星”是美国政府机构节能产品采购的技术保障。到目前为止,“能源之星”共启动了三类认证工作:
(1)终端产品节能认证
“能源之星”对空调、冰箱、荧光灯、计算机等40多类终端耗能产品开展了节能认证,1600多家产品和设备生产商和经销商已成为能源之星的合作伙伴,28000种不同型号的终端用能产品获得了节能认证,每年销售“能源之星”产品10亿件,“能源之星”在美国公众中的知名度高达56%,已成为普通大众购买耗能产品的决策依据;据估算,2003年“能源之星”认证产品节约的电力相当于2000万家庭用电,温室气体减排量相当于1800万辆汽车尾气排放量。为扩大国际影响,促进美国经济的全球贸易,美国还加强了“能源之星”国际影响和渗透工作,目前加拿大、欧盟、日本、中国台湾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推广和应用“能源之星”。
“能源之星”是美国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依据,为生产商和经销商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市场信息,扩大了节能产品市场、促进了节能产业规模化发展、降低了节能产品价格、迅速地推广普及了节能产品、促进节能技术进步。能源之星的所有产品都在网上予以公布,政府和公共机构的采购人员以及单个消费者都可以很容易的直接进入查询(www.energystar.gov/products)。目前纽约、加利福尼亚、麻萨诸塞等州都开始将能源之星的能效标准设定为州政府机构的采购标准,很多大宗用户的参与刺激了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2)建筑物节能认证
建筑物的节能认证是“能源之星”的一大重点,通过对建筑围护结构、采暖空调系统等保温隔热性能的监控,确保建筑物自身为一节能建筑。到目前为止,共计4400个商用建筑开发商和能源服务供应商(美国建筑市场的13%)成为“能源之星”的合作伙伴,20万建筑物获得了“能源之星”认证,有效地推动了美国建筑节能工作。
(3)建筑物运行管理节能认证
美国在长期的节能实践中发现,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能源和设备管理人员知识欠缺等原因,尽管建筑物配备了一流的设备或高效节能产品,建筑物建成后通常不能优化运行,能源浪费严重,运行管理节能潜力较大。为此,美国环保局开展了建筑物能源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对建筑物能源运行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对能源管理运行水平较高的建筑物颁发节能认证证书。到目前为止,共对19000栋建筑物的能源运行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估,其中17%为办公建筑、11%为学校、17%为超市、28%为医院、6%为宾馆酒店,将近1700栋建筑物的运行管理获得了“能源之星”认证证书。
第五篇:志愿者培训制度
青年志愿者培训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志愿者培训管理工作,提高并保证志愿者培训质量,从而提升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水平,促进志愿服务发展,根据公路志愿者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志愿者培训以提高志愿者志愿服务水平及促进志愿服务良好、健康、规范为最终目标。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志愿者是指在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并参与志愿服务培训自然人。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的志愿者培训管理工作由志愿者组织实施。第五条 志愿者培训采取自我培训与传授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针。
第六条 志愿者培训遵循系统性原则、制度化原则、主动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和效益性原则。
(一)系统性
志愿者培训是一个全员性的、全方位的、贯穿志愿者志愿服务始终的一个系统工程。
(二)制度化
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制度,把培训工作例行化、制度化,保证培训工作的真正落实。
(三)主动性
强调志愿者参与和互动,发挥志愿者的主动性。
(四)多样化 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要充分考虑受训对象的层次、类型,考虑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五)效益性
志愿者培训是人、财、物投入的过程,是志愿者价值增值的过程,培训应该有产出和回报,应该有助于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第七条 志愿培训内容包括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
(一)知识培训
不断实施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理念及我国乃至世界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相关的培训,使志愿者加深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以及对当今志愿服务发展态势的全面了解。
(二)专业技能培训
不断实施对志愿者进行,使其在充分掌握理论的基础某些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如野外急救、应急通讯等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素质培训
不断实施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价值观的培训,增强志愿者的沟通交流,促进志愿者素质的综合提升。
第八条 培训形式分为内部培训、外派专业培训和自我培训。
(一)内部培训
1.新志愿者培训。对新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的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理念等相关的培训。
2.技能培训。对专业志愿者队伍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3.志愿服务队伍内部培训。志愿服务队伍内部由各队伍根据实际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对志愿者进行小规模的、灵活实用的培训。志愿服务队内部培训由各队伍组织,定期向上级组织汇报培训情况。
(二)外派培训
外派培训是指培训地点在注册志愿组织以外的培训,以加强交流。
(三)志愿者自我培训
鼓励志愿者积极利用空余时间参加各种提高自身素质的培训。第九条 上级志愿者组织负责培训活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基本程序如下:
(一)培训需求分析;
(二)设立培训目标;
(三)设计培训项目;
(四)培训实施和评价。
第十条 其他各级志愿者组织负责协助上级志愿者组织进行培训的实施、评价,同时也要组织内部的培训。第十一条 建立培训档案
(一)建立各级志愿者培训工作档案,包括培训范围、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培训往来单位、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学习情况等。
(二)建立志愿者训档案。将志愿者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记录备案。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培训效果自我评价、培训者对受训者的培训评语等。第十二条 受训者的权利
(一)在自愿的前提下,志愿者有权利要求参加各级志愿者组织内部举办的各类培训。
(二)经批准进行培训的志愿者有权利享受各级志愿者组织为受训员工提供的各项待遇。第十三条 受训者的义务
(一)培训期间受训志愿者一律不得故意规避或不到。
(二)培训结束后,志愿者有义务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志愿服务中去。第十四条 培训计划
各级志愿者组织因根据每年自身的情况进行详细制定,并同时做好金费预算。
第十五条 志愿者若需参加培训须向所在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参与志愿者培训。
第十六条 培训实施过程原则上依据各级志愿者组织因根据每年自身的情况进行详细计划进行,如果需要调整,应该向上级志愿者组织汇报。
第十七条 培训期间各级志愿者组织应监督学员出勤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学员进行考核。
第十八条 各级志愿者组织应负责对培训过程进行记录,保存过程资料,如电子文档、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培训结束后以此为依据建立志愿者组织培训档案。
第十九条 各级志愿者组织应负责组织培训结束后的评估工作,以判 断培训是否取得预期培训效果。
第二十条 培训结束后的评估要结合培训人员的表现,做出总的鉴定。也可要求受训者写出培训小结,总结在思想、知识、技能、作风上的进步,与培训成绩一起放进人事档案。
第二十一条 培训评估包括测验式评估、演练式评估等多种定量和定性评估形式。
第二十二条 单位单位应该每年投入一定收入比例的经费用于培训,培训经费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