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月活动安排
温亚尔乡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日
活
动
总
结
伊宁县温亚尔乡党委
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月活动安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主旋律,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开展多种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推进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为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活动时间:
2009年3月12-28日
三、活动内容及安排
1、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环境宣传活动:
活动内容:利用有效载体宣传乡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宣传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打造诚信乡建设,宣传我乡“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进展情况。
2、开展乡德乡风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活动内容:在广大领导干部中,认真开展乡德乡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促进干部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3、开展文明行为与文明礼仪养成活动:
活动内容:在宣传月活动期间,加大对群众的文明行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力度。各单位以“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教育(包括文明着装、文明交通和文明旅游等),要求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说普通话(比比谁的语言美、不说脏话等),规范学生的基础文明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
4、开展“美化校园、爱我心灵”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做“环保小卫士”,美化校园、美化环境,组织“不乱扔废弃物”、“谁的行为美”等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5、开展诚信、维权教育系列活动:
活动内容:大力倡导“诚信为本、以德兴乡”思想理念,紧密结合我乡实际,加强检查监督,健全机制,深入开展“诚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签名、评选“诚信标兵”、“文明班级”等活动;并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后,组织开展“呼吁诚信、共创维权,打造诚信校园”、“维权知识进校园、进班级行动”等系列活动。
6、开展全乡性“心系荣辱观、树立新风尚”征文活动、演讲比赛。活动内容:开展“心系荣辱观、树立新风尚”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文明新风,引领时代风尚,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7、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提炼
活动内容:交流研讨我校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经验和成绩,研讨今后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的思路和对策,上报各种活动总结(材料要体现具体做法和所取得的成效)。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扎实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是一项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充分认识到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并认真实施;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活动引向深入。
2、贴近实际,务求实效。从当前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热点难点问题,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力求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得到提高,确保形成教育活动取得切实成效。
3、狠抓结合,全面推进。宣传教育活动要与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相结合,与全县“迎督创强”工作相结合,与我乡“迎检”工作相结合,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教育,把握舆论导向,用教育推动我乡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促进乡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温亚尔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第十个公民道德教育月活动总结
克州师范(三中)关于开展
第十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
根据州宣传部、州文明办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相关精神和总体要求,在校党委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把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宣传到位、学习氛围浓厚
1、工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写了学习心得。教职工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文明素养的自觉意识。
2、团委主办了以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为主题的宣传板报,使道德建设深入人心。
3、校办利用宣传栏、贴标语、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对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进行了宣传。
二、具体活动 :
1、3月5日,团委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志愿服务者、学生会成员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清除校园及其周围 “卫生死角”。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性。
2、3月8日,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校妇委会举办了庆祝活动。组织全校女教师召开了“庆‘三八’、迎上海世博会、广州
亚运会、讲文明、树形象”大会。号召妇女同志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充分发挥妇女在学校建设、学校管理中的“半边天”作用。
3月10日我校师生举行“四好少年”报告会。会议由副书记亲自主持,报告会号召学生继续向“四好少年”的目标努力。
3、3月12日我校师生参加了植树活动。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4、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支部的助学对象,给他们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帮助,定人定期定时进行访问。
我校积极组织开展了第九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以月带年,形成了“月月是建设月,年年是建设年”的良好氛围。活动由党委全面负责,各科室具体安排,明确任务,落实到位,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取得了实效。
克州师范(三中)政教处
2011年6月
第三篇:公民道德教育
摘要: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下同),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强调责任、义务的履行和对至善道德、完美人性的追求,强调教育之于公民个体道德而言的非全面性和层次性;中世纪,因公民身份消失,公民道德教育也最终消亡;文艺复兴时期,古代公民道德教育得以复兴,继而转型并最终让位于自由主义价值观主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现代,伴随自由主义的泛滥,公民道德教育在西方曾一度彻底消失,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得以再次复苏和发展;当代,公民道德教育已呈现出“新自由主义、新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左派理论等”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公民 公民道德教育 权利义务 历史脉络
一、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公民道德教育
1.古希腊的公民道德教育
(1)对象是少数人。古希腊的“公民”,是必须具备家庭宗教家长身份的一种特权身份,占城邦中大多数的附属于家长的其他人不具有公民身份。所以,公民道德教育的对象只能是少数人。
(2)公民应当具有将公共利益置于私利之上的德性。这是因为,人与城邦一体,公民属于城邦,离开城邦就会失去公民身份;城邦集体塑造着公民个人的价值,而公民则对城邦忠诚,担负自治与服从的义务。所以,是“按照城邦的目的和正义德性来培养与城邦德性相适应的公民德性。”
(3)更多体现为责任和义务的履行。在城邦中实行少数人的“公民集体自治”,公民具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双重身份,就初步形成了公民身份具有权利与义务一体化的雏形。但是,这时的公民是融合于城邦之中亲力亲为的,只有“我应该做的正确事情”的思维,没有“为自己索取应该得到的”想法,所以,他们对“获得”的理解是尽了公民责任的后果,没有现代意义的权利观念,只有责任和义务。自然,其公民道德教育也就更多现为公民责任和义务的履行了。
(4)具有层次性。公民按拥有财产的多寡划分为等级。“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地产的多寡来规定。”
(5)公民德性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德性与公民所属政体相关,其含义局限于政治法律领域之内。“即使不具有一个善良之人所应具有的德性,也有可能成为一个良好公民。”
(6)是同斯巴达“培养能征善战的勇猛武夫”和雅典“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公民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斯巴达注重公民忠诚、勇敢、守法等品德培养,而雅典除了培养上述品德外,还重视培养公民智慧和审美以及参政议政能力。”
2.古罗马的公民道德教育
(1)对象逐渐扩大。在经由王政、共和到帝国阶段的过程中,平民、自由民逐渐取得与公民资格,公民道德教育的对象也随之扩大,但依然主要集中在成年男性自由人。
(2)具有“所有人平等”的内涵。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正确的法则和最高理性,且先于国家法律而存在,是正义和法律的根源和基础,人类由自然法联结成一统一体,所有人就都平等。
(3)拓展到社会和经济领域。公民逐渐从政治身份变成法律身份,“出现了向社会和经济领域延伸的倾向。”于是公民道德教育也就从政治向社会、经济领域延伸。
(4)与“培养能言善辩的演说家”的公民教育紧密结合。昆体良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善良的、精于雄辩的人。“它不仅具有非凡的演说才能,而且同时要具备一切优良的品格。”
(5)帝国后段,不再是公民教育的核心。
二、中世纪城市共和国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坚守与最终消亡
1.城市共和国变成一个世俗化的共同体,公民身份首要是混杂的人民,公民道德教育对象由“基于共同的血统、民族、宗教、生活认同的公民”向“混杂的人民”转变。
2.城市共和国只有在外部势力削弱的情况下才能保持自主,所以,公民身份基本上不是常态的政治制度,公民道德教育也就可有可无、时断时续。
3.公民地位主要依靠财富与权力决定,“自由、正义在人们的理解中基本上是派别的、混杂的、无共识的。”
三、文艺复兴时期古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复兴、转型与消失
1.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古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首先在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得到复兴。马基雅维利认为,“基督徒的道德同公民的德性是不相容的,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应当拥有克己自律、爱国主义和为共同体服务的德性。”这体现了他在公民道德教育问题上复古倾向。同时基于“自私公民”的认识,他又倾向于借助于法律的强制力来让公民拥有德性并献身于公共利益,体现了他对古代公民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造。
2.转型与消失
17世纪末随着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兴起,公民内涵逐渐注入权利观念,对排斥个人权利的古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18世纪自由主义价值观不断发展,多数思想家关于公民道德的论述也就徘徊在了古代公民道德观和自由主义公民道德观之间,公民道德教育被迫予以转型。虽然有象卢梭对古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回归,但到18世纪后期,在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不断排斥下,古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也就彻底消失了,让位于它向自由主义价值观妥协后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
四、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在西方公民教育中的彻底消失
在西方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托克维尔最终完成了古代公民道德教育向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转变。在道德观上,他认为“公民德性只不过是有节制的私人领域,普遍利益来自于个人利益„„公民德性只不过是有节制的私人德性效果的延伸”。在公民道德教育上,他否定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认为公民道德的形成只能是公民积极参加公共生活和政治实践的结果。这是一种融合古今、调节政治中利益与道德冲突的温和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是对古代公民道德教育困境的现代改造。但在自由主义的不断冲击下,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因其自身的脆弱性和苛刻的实现条件,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随着自由主义的泛滥,自由主义渐成西方社会生活的主流。它让公民道德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因为自由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只存在于私人领域,公民也没有服务于公共事务的义务。于是,到19世纪中叶,公民道德教育就在西方公民教育中彻底消失。
五、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复苏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以再次复苏,并八十年代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确立了当代意义的多元化公民道德教育思想。
在现代西方,自由主义泛滥的直接后果是公民权利被无限夸大,公民就自然演变成了一种“权利”身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力型公民身份逐渐暴露出与时代不符的理论局限和现实困境。“权利型公民身份缺乏任何义务的内涵,它强调的只是权利而不是责任„„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但是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个人的生活总是处于具体的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责任和自我牺牲是必须的。”
取向多元化是当代西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特征。主要有以下理论派别。
1.新自由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早期自由主义因忽视公民责任与义务而备受垢弊,到上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开始强调公民责任和道德
修养。盖尔斯敦也将公民责任所要求的德性分为一般公民德性、社会德性、经济德性和政治德性四种。就公民道德而言,质疑权威的能力及从事公共讨论的意愿被着重强调,因为,在代议制民主下,要保持“普通公民对于领袖人物施行较高程度的控制。”强调教育系统在公民获得这些德性上的重要性,认为学校必须教会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按照什么道德观点去确定
什么是符合公共理性的。
2.新共和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价值取向。这是古希腊、古罗马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复兴和发展,它既提倡积极地政治参与和关注公共生活,又肯定宽容、公正、个人自主等典型的自由主义价值。认为公民道德主要应通过政治参与、公民教育和公民社会等进行培养。但是,新共和主义关于“政治生活高于家庭、邻里和职业生活中纯粹私人的乐趣,应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的观点,与现代公民对良好生活方式的理解相抵触,因为在现代公民看来,“政治只是个人生活的手段,政治参与也被看作一种偶尔的活动,大多数主要是在愉快的家庭生活、宗教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而不是在政治中得到最大的幸福。”
3.社群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社群主义公民理论是一种强调实践社群“公共善”的理论。认为公民道德主要包括公民追求“公共善”、公民对所属政治社群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公民积极主动参与公共事务三个方面。强调社会、国家优先于个人而存在,强调公民的责任、义务和公共服务角色,鼓励公民选择与社群共善价值相符的生活方式等。在公民道德教育具体问题上,认为国家、政府对公民道德教育虽负有重要责任,但市场与政治参与都不足以培养这些德性,认为“使民主政治成为可能的民主品质只有在公民社会的团体网络中才能习得。”所以,公民社会在经验上应该是培养公民道德的苗圃,但要防止教会、种族团体可能教会人们对异教和其他人种的偏见和不宽容的情况发生。
4.左派公民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左派公民道德理论一般都从公民权利方面界定公民身份。认为参与共同体生活的权利必须优先于责任,只有参与权得到保障以后,提出履行责任的要求才是恰当的。在公民道德教育上,主张通过政治参与本身来培养公民的自主、责任与公益精神。但是,它没向人们指出如何保证公民负责地参与,即怀着公益精神而非自私或偏见去参与。
参考文献:
[1]张鲁宁.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J].研究与实践,2008,(6).[2]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等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杨少星.西方公民身份的历史概要[J].世纪桥,2008,(6).
第四篇:加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加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中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逐步提升全民族素质,对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度认识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举世公认。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开始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方针,注意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和导向作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公民道德规范正逐渐被大多数中学生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主要由于以下具体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能使中国最大限度地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经济资源,节约社会劳动,大大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导致文化多元化。外来文化往往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生活方式出现,使得部分中学生个性张扬、追求新奇与独立。“我的事情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思想我做主”成为他们的口头语和座右铭。恰恰就是这部分中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国家、民族大义,淡忘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信念。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包括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经济的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大潮也使部分中学生不恰当地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让原本纯洁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出现了庸俗化、物化的趋势。个别中学生甚至成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俘虏,淡漠了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第三、学校长期推行“知识性德育”的负面影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过于侧重于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德育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长期以来“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而注重于考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没有注重他(她)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这种德育
模式以能否达到形式上的目的作为衡量教育者德育工作成效的标准,而对这种形式下的内容,尤其是学生的情感却重视不够。说教太多,容易导致学生反感,达不到德育工作的目的。于是便出现了有的学生表面上已经掌握了有关道德知识,却同样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双重人格”的怪现象。
二、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则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原则是指依据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而制定的且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㈠灌输和启发相结合的原则
灌输和启发相结合的原则是人们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及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与规律性认识的结果。中学生公民道德不会自发形成,它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外部灌输,使这种外部灌输能够通过受教育者内心的自觉变化实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标。但是学生的道德行为发自内心,道德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靠不断启发才能自觉完成。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调动学生自觉受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扫除头脑中的认识障碍。教学研究及实践证明:只强调灌输而没有启发,结果容易使学生越听越烦,产生逆反心理;只启发而不灌输,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就漫无目的,搞不清方向。只有灌输与启发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达到预期成效。
㈡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是指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要按一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是指来自各方面的教育要求能够统一、协调起来。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公民道德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可能还要经历多个阶段、多次反复的过程。培养中学生公民道德是既定目标,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进行,切忌留下阶段性空白。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密切配合。而国家、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公民道德的要求和影响应该是统一的,才能取得预期成效。否则各方面要求不一,教育作用就会相互抵消,造成学生思想混乱,行为反复。
㈢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以特殊性影响普遍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全体公民,尤其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是普遍性。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年级,乃至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公民道德状况都不尽相同,这是特殊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对德育不重视或者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只是象征性地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给学生解释一遍,写写标准,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没有形成本校特色,即特殊性,这就根本达不到培养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各学校要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原则和要求,针对本校
学生公民道德实际和身心特点,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制定出反映实际、便于操作的自己学校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
三、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在教育原则指导下进行,各种途径和方法应该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㈠学校齐抓共管,形成教育网络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的关键场所。它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⒈成立学校领导小组。要作好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学校必须成立领导小组,以顺利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学校领导小组的合理调控,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才能顺利实施。一般说来,领导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党支书、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学生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团总支书记(学生会负责人)、政治和历史教研组组长。领导小组要负责组织师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领会《纲要》精神,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
⒉制定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是指学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以问卷调查、学生谈心以及班主任、科任教师反映等为第一手材料,对中学生公民道德现状进行科学诊断,罗列出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急需改进的地方,急需解决的问题,集思广益,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的新目标、解决存在问题的新方法、科学评价教育效果的新标准等。我认为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也应该被视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务必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从学生现有的公民道德实际出发,体现学生个性差异,预留一定弹性。“奋斗目标现实化,工作重点系列化”,这是制定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辅之以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完全能够达到培养中学生公民道德的目的。
⒊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是社会的专职教育者,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其主要和必须履行的职责是对中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积极向上的影响,促进学生向教育者所希望的方向转化。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应该育好人。
首先,对班主任而言。班主任是学校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具体落实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和目标。班主任要运用学校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指导中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收到预期效果。否则教育计划和目标就只能够是空中楼阁。班主任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学校领导小组制订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充分发挥班主任在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注意发现并
大力宣传学生中的闪光事物,对学生中好的思想和行为要及时表扬和总结,及时有效地将这种闪光点传播到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要制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我矫正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对认识了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感知,让感知了的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要组织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学生懂得关心他人,为集体办好事,自觉服从集体需要,维护集体荣誉,从而确立健康的群体心理;要抱着对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负责的态度,努力完成己任。
其次,对科任教师而言。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广大科任教师的积极参与。实际上,师生关系中存在广泛的道德内容,师生交往也是在广泛的道德领域中进行。教师不仅是要关注传授知识的量,而且更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应适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民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友爱、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淡化人际关系中的物化心态。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和学生谈心,增加师生间的亲近感和信任度,“爱学生”,不仅是对教师道德的起码要求,而且也容易使这种爱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动力。学生往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处处为人师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不正,焉能教人”。教师身体力行,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
⒋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力量。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学生的自觉参与。一方面,学生自己要加强思想修养,尤其是增强自己的法纪、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明白学法、懂法是基础,爱集体就要受到集体利益约束,为集体尽义务是爱国家、爱民族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干部要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干部是学生的公仆,为学生服务。学生干部能够在为学生服务的实践中,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提高自己的公民道德觉悟。学校和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老是跟在学生旁边进行监督和指导,只有全体学生的自觉参与,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才有坚实的基础。
㈡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是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社区、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大力帮助和支持。社区应保证提供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如有可能,学生家长应将学生带到工作岗位上,树立其爱劳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学校、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社会舆论应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科学看待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把它同国家、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以及学生以什么去适应这种全面进步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评价是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学校的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计划,利用所有可能的评价技术和条件,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做出评判的过程。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对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应反映中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和道德水准。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评价主体上应坚持“多元化”。过去,学校德育教育的评价主体是学校和老师,学生仅仅是被评价的对象。而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主张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不仅学校、教师,而且社会、家长、学生本人均可以成为评价主体,使评价成为各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二,在评价内容上应以考评中学生公民道德的实际状况为主。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德育评价的内容主要看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是朱小蔓教授所说的知识性德育在评价上的表现。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内容不是不考虑中学生对公民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更应注重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按照公民道德的具体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并把国家、学校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己一贯的自觉行为。
第三,在评价标准上应注重“绝对标准”和“个人标准”的统一。过去对中学生德育教学评价均以国家、社会的要求为绝对标准,这种标准人为地将学生在操行上分为若干等级,这样做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加深教师、学生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消极作用相当明明显。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应包括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要求,注重中学生道德素质是否达到中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目标,其道德心理、行为是否优化以及优化程度等“绝对标准”,另一方面还应包括学生个体的公民道德现实基础和条件,确立“个人标准”,一步一步促进和提升中学生公民道德水平。
翟王镇中学
2010.9
第五篇:公民道德教育材料
公民道德教育材料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么,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学校少先队给大家提出以下要求:
三别:⒈向粗鲁告别
⒉向陋习告别 ⒊向坏事告别
四带:⒈把礼仪带进校园 ⒉把微笑带给同学 ⒊把孝顺带给长辈 ⒋把谦让带向社会
五有:
一、课堂有纪律:
⒈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不迟到,不早退。
⒉上课时精力集中,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
⒊积极回答老师提问,不起哄,不讥笑。
⒋不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影响他人。
二、课间有秩序:
⒈不在教室或走廓追逐、喧哗。
⒉不在教学楼前后打(踢)球。
⒊不往教室外扔东西。
⒋不开恶作剧的玩笑。
三、言行有礼貌:
⒈尊敬师长,见面行礼或主动问侯。
⒉使用好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⒊对老师不直呼其名,在长辈面前不耍脾气、不顶撞。
⒋不讲粗话、脏话,不叫侮辱性绰号。
四、心中有他人:
⒈爱心献同学,扶助老、弱、病、残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⒉尊重他人人格,谦恭礼让,动用他人钱物要经同意并及时归还。
⒊要团结友爱,闹矛盾时,要多作自我批评,不吵架,不打架,更不得打群架。
⒋不随意影响、打断他人谈话,妨碍他人时要道歉。
五、差生有进步:
⒈对差生要有爱心、耐心、信心。
⒉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勤学苦读,不懂就问,力争每次考试有进步。
⒊表现暂时落后的同学,应主动向自己的昨天告别,树雄心、立壮志,严格要求自己,争作“文明学生”。
⒋点滴进步要表扬,班级要形成一帮一,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的竞争氛围。
五无:
一、地上无痰迹、纸屑:
⒈不随地吐痰、乱丢果皮、泡泡糖、粮渣、纸屑、包装袋等杂物。
⒉各种杂物要自觉扔进教室垃圾桶或路旁果皮箱内。
⒊保持校内外卫生人人有责,公共卫生自觉遵守并互相监督。
二、墙上无污痕:
⒈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
⒉不在墙壁上留下鞋印、脚印。
⒊门窗墙壁擦洗要干净不留污痕。
三、桌上无刻划:
⒈不在课桌、椅上刻划。
⒉不在公共场所刻划。
⒊发现乱刻划要制止并报告老师。
四、门窗无破损:
⒈开关门窗要轻推(拉),禁止用脚踢门。
⒉不在教室内外打球,不在走廓推推搡搡。
⒊打破门窗要及时主动赔偿。
五、卫生无死角:
⒈各班卫生区要认真打扫,不留死角,保持教室“六面光”。
⒉主动做好值日生工作,坚持每天两小扫,每两周一次大扫除制度。
⒊要开展卫生检查评比,发现死角要及时清理。
十讲:
⒈语言上讲文明
⒉行为上讲规范
⒊学习上讲刻苦
⒋生活中讲卫生
⒌活动中讲参与
⒍集体中讲团结
⒎待人上讲礼貌
⒏处事上讲谦让
⒐校内外讲形象
⒑时时处处讲安全
以上要求,希望大家努力做到,让我们都成长为合格文明的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