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济公传有感(模版)
读《济公传》有感
假期里,看了一本《济公传》,很是好看,正好要写一篇名人传记,就想写这本,可是又疑惑起来,济公到底是不是名人,他到底是人还是神,为此我还特意上网查找了资料,百度百科这样记载:“济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天台县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总算平息的心中的疑虑。现在我把它介绍给大家。
我看的《济公传》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小说,古吴墨浪子的作品,全称《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全书共十九回。被编入《世界文学名著青少年必读丛书》中,与众多中外名著齐名。
书中济公是核心人物,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他衣衫破烂、疯疯癫癫,打破了千百年来神佛与人之间的隔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被广大人民接受。“管天下不平事”也是本书所要彰显的核心之一。每次遇到邪恶与威胁,济公不但不回避,反而迎难而上,积极救助无辜百姓,惩治邪恶的势力。他这种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做法,表达了人民对当时统治者的憎恨与蔑视。他们把惩治权贵的心愿都寄托在济公身上,通过济公的行为,表达他们的心声,也是读者为之拍手称快。
读书过程让我感觉很是畅快,济公用他独有的能力,以及他的聪明才智,每次遇到艰难险阻,总能化险为夷,善良的人总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反之,险恶的人都有他应有的下场。济公表面上疯疯癫癫,但是他心如明镜,善恶是非了如指掌,而且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君子。
其实我们做人也是一样,要像济公一样,疾恶如仇,不仅要有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知识,还要明确是非善恶,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坦然的人,做一个好人。
初一(13)班
周叶子
第二篇:《济公传》读后感
一个另类的和尚——《济公传》读后感
有一个和尚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几乎老少皆知,这个和尚就是济公。
在庙里,我们看到的和尚都在打坐、修行,不吃荤菜,不喝酒,只吃素菜。而这个被称为济公的和尚,却只吃荤,不吃素,还整天拿着酒在大街上闲游,他虽然整天的衣衫不整,可是心地善良,真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他常用种种诙谐的手法,解救他人之难;又常使些小神通,惩治做坏事的人,让他们改邪归正;还常从怀里掏出“灵丹妙药”,为疾病缠身的人消除病痛……
有一次,济公来到庄园,忽见一股妖气直冲云霄,他一按灵光,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来到妖精洞前,大声叫开门,可怎么也不开,于是他用手一指,门边自动开了。刚进洞,一股黑气又向他喷来,可济公又用手指一点,这黑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妖怪见法术被济公识破了,心中勃然大怒,抽出宝剑就来砍济公,济公一怒之下,伸手摘下僧帽,照着她打去,顿时金光缭绕,瑞气千条,将那女子罩住,现了原形。他的法力真是强大呀!每当看见电视里播放得了绝症而又无法医治的病人。我就常常幻想自己如果有那么强大的法力,就能帮助那些得了重病的人,让他们一个个服下“灵丹妙药”,让他们从悲到喜。每当我看见孤儿院里的小孩,就会想到如果我又那么大的法力,那我会让这些失去亲人的孤儿每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再也不孤单。当然,这些只是我的幻想不可能实现。但是济公助人为乐的精神可以在我们身上继续。虽然我们做不了什么大事,但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老人摔倒了,我们可以去扶。举手之劳,时时可做。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个另类的和尚,医治在给我们传递正能量。
第三篇:读传有感
读传有感
话说在貳零壹零年叁月貳拾陆号那浮生半闲的周五早上,竟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和同班同学相约去图书馆“淘宝”。
出于瞻仰伟人的情怀,同时也基于对貳拾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潺潺仰慕之情,便义无反顾的优先选择了那个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匠风云人物——毛泽东,由于坚信“旁观者清”,所以选择拜读迪克威尔逊先生撰写的《毛泽东》,迪克威尔逊先生是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他的作品应该值得拜读。
此后断断续续的从叁月貳拾陆号到肆月拾陆号晚才算比较认真的读完一遍,自觉读完相当受益,于是便有了写些读后感的想法。同时那晚又恰逢周五,周末没课,寝室的叁位同胞刚好也都出去娱乐了,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此正当“作为”时刻,天时、地利皆有,于是提笔略写,奈何好事总是多磨,忽而远方某君念余悠悠,于是打来一通电话,略表相思,大家也都知道粥是要用煲的,这一煲一个多小时也就过去了,一看时钟已经凌晨一点咯。此时此刻难为情,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得不感慨精力有限啊!没能像毛主席一样可以工作到深夜,而仍然孜孜不倦,精神奕奕,伟人确有其与众不同的禀性啊!我的修为不够精纯,只能去约周公修炼咯!
看来想写东西的必要有了,还要有必要的机遇啊!
此后两周又是庸碌的往返于教学楼与宿舍之间,但希望多拜读一些伟人的传记来启发和激励自我的情绪却已经萌芽。好像闹钟一样,准时启动,又是同样半闲的周五,肆月叁拾号,只是时间却漠然的过了叁百叁拾陆个小时,这次借的是《罗斯福》和《甘地传》,心想“五一”出去耍一天,然后看书,写点东西。可是,可是„„这个就„„奈何,计划总是赶不上时间的变化呀!朦胧中“五一”假期就那样朦胧过去了。
时光如梭是极有道理的,时间也是可爱的,半闲的周五也是如期而至的,伍月柒号,不知何也,此时突然想起《红楼梦》里形容凤姐的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的卿卿性命。”我觉得可以改一下,用来形容此刻写东西的心情,“机关算尽太匆匆,反误了卿卿时间。”
可见想写点东西确实很难,不仅要有时间,还要讲机缘啊!2010-5-7
重庆
第四篇:读《毛泽东传》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朱贤良1190103012 工会学院11级企事业文化班 这几天拜读了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大作《毛泽东传》。之所以选择他写的《毛泽东传》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局外人”——所谓“旁观者清”,其次是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除写过《毛泽东传》外,还著有《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以及《人类的四分之一》等。由于这些原因我认为他的著作应该不包含对毛泽东的过分崇拜,亦绝不可能过分贬低,唯叙述客观事实而已。
毫无疑问,毛泽东在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前几代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自孩提时代起,就不知道听说过多少称赞毛主席的话。也确实他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伟人。无论功过几分,他的功绩和贡献都不可否定。
坦白说,我是毛泽东的崇拜者,当然我绝不肯定他犯的错误,他晚年犯的大错,给党和人民、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一点我绝不含糊,是非应该分明。我只崇拜他优秀的、可借鉴的地方。
对毛泽东的评价,最妥当的应该是邓小平吧,他说:“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 我崇拜和欣赏毛泽东是因为他从小就显露出了领袖气质。1906年秋,13岁的毛泽东就写过一首小诗——《咏蛙》,诗中他写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依稀记得这首诗是他在小学时受罚时写的,遗憾的是我却再也找不到那本书了。只记得当时毛泽东并不算是一个规矩的学生,所以他和同学们在老师外出后就玩去了,老师后来罚大家写诗,毛泽东于是把郑正鹄的诗“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稍作修改写成了这首诗。这首诗虽是改写的,但却比原诗更有魄力,体现出毛泽东领导群伦、敢为天下先的意识。怪不得当时他老师看了之后就评价:“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同时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善于以诗言志。在《毛泽东传》中作者威尔逊也多次引用毛泽东的诗,尽管这些诗于他写文章并无多大益处(那些诗作者放到文中有些突兀,对他的叙述并不能加以佐证),可是他还是引用了,我估计他是太喜欢那几首诗,他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同时是一个“叛逆”的人,但我觉得这种叛逆十分必要,而且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必将起来“造反”。他的父亲毛顺生性情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毛泽东13岁离开了小学堂,整天在地里干活,为父亲记账。他种菜、锄草、放牛、喂猪,什么活都干。但他父亲一文钱也不给他们,不仅如此,给他们吃的还是最差的。甚至他父亲每月十五都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重来没有肉。然而,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弟弟则既没有肉吃也没有鸡蛋吃。毛泽东父亲的这种性格和作为就导致毛泽东13岁时和他父亲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冲突。毛泽东经过反抗,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通过与父亲的斗争,毛泽东也懂得了一个道理: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我仍然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个人认为,毛泽东的这种叛逆性格对他反对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取得顺利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大凡是伟人,都有多侧面的性格结构。”而毛泽东的性格具有“虎气”与“猴笑的灿烂,是因为我足够自信。
工会学院
11级企事业文化班 朱贤良
气”的双重性,但“虎气”为主,“猴气”为次。他的“虎气”表现在吞吐天地、气壮山河的豪气,不怕鬼、不信邪、敢作敢为的勇气,倔强刚毅、百折不挠的犟气(其实湖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这样的性格,这一点邓皓和极光在《湖南人是天下的胆》一书中有阐释)。他的“猴气”表现在机警过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灵活性,洒脱机趣、诙谐乐观的幽默感。“虎气”与“猴气”的互补,使毛泽东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开创出一代伟业。
我认为,毛泽东的双重性格决定了他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不安的人。因为他过于自信,所以有时候显得与周围的人、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很难相处,当然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确实很难与身边的人坦诚相待、开诚布公,这其实与他的经历有关,在早期他受到过党内很多人的排挤,长期处于权力的边缘或者说权力被架空了。他的这些经历导致他后来显得有些“孤僻”,成为了“孤家寡人”。到了晚年,他更是害怕有人像之前一样对待他,所以由于种种原因,他发动了一场浩劫。而正是这场浩劫让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打了折扣。不过,我想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晚年会犯这样的错。原因很简单,脱离了实践、脱离了百姓。早期他与农民走在一起,亲自考察过农民运动,所以最后提出“枪杆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并不奇怪。后来,他长期“被限制”在菊香书屋里,他和他最亲近的农民们失去了联系。最终被林彪、江青等利用发动“文化大革命”也并不稀奇。倒是提醒我们要结合实际,“实践出真知”。
我崇拜毛泽东还因为他拥有惊人的毅力。在《蒋总统秘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乘坐蒋介石派去的专机,在张治中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飞抵重庆。当天,毛泽东一行下榻于林森公馆,蒋介石下午5点领着张治中、邵力子专程到林森公馆拜访毛泽东。毛泽东习惯性的一根一根地抽着烟,但当他吐烟时望着蒋介石摆手,立刻意识到:蒋介石是个烟酒不沾的人。于是毛泽东默默地把手中燃着的香烟掐灭。以后,毛泽东在重庆的40多天里,在与蒋介石的多次交谈中,一直克制着没有抽烟。蒋介石也注意到这个细节。事后,蒋介石对人感慨地说:“毛泽东的克制力真强,无怪乎他能成为我最强的对手。”毛泽东就是有着这样惊人的毅力,因而他才成为了最后的胜者。我不知道自己的毅力能不能像毛泽东这样强大、坚定,至少他给我提供了一个榜样。而要成就大事,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我还欣赏毛泽东的博学。胡长明在《大智周恩来》中写道:“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有不少人通晓中国传统文化,而周恩来和毛泽东又最为突出”。斯诺也说:“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我印象中看过电视里他和寺院的僧人谈论佛学,一个共产主义者竟然对佛学也那般了解。这样的人焉能不成功? 在紫云轩毛泽东的起居室,他老人家睡的硬木板双人床不仅十分宽大而且十分简朴,大床的一半放满了整整一尺高的书籍。毛泽东有躺在床上看书、看报、办公的习惯,床的一半是用来放书的。平时,毛泽东床上的书堆得足有一尺多高。此外,我知道毛泽东不喜欢经书,但却熟读了它们。他既喜欢读自己喜欢读的、感兴趣的书,也能认真阅读和识记自己不喜欢但是又需要读的书。这大概能解释为什么对佛学也那么了解吧!也正是这种爱看书的精神是毛泽东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使得他说话、写文章富于感染力和“煽动性”。
有人说,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说话是非常幽默风趣的,毫无官腔、多是口语,非常形象。
笑的灿烂,是因为我足够自信。
工会学院 11级企事业文化班 朱贤良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非常善于使用比喻,他能发动农民起义和这一点息息相关。至于毛泽东的过错,有很多人都做过评价,我就不多赘述了。不管怎样,他的功绩不可磨灭。威尔逊的《毛泽东传》固然客观,暴露了毛泽东性格中的许多弱点,反映了他犯的许多错误,但是同样显示了他性格中的许多优点和他所做过的功绩。而我要做的只是“取长补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伟人毛泽东也不是,但他的光辉形象依然熠熠生辉。在我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学习他的优秀的一面,尤其是学习他惊人的毅力,学习他敢为天下先和领导群伦的魄力,学习他博学的精神。
一言以蔽之,我需要像毛泽东学习的东西很多!
笑的灿烂,是因为我足够自信。11级企事业文化班 朱贤良
工会学院
第五篇:读毛泽东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读了《毛泽东传》后让人不得不钦佩毛泽东的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扼要的文风,指挥若定的作战风格,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自傲,没有架子,时时刻刻对革命的各项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现代党员干部学习。共和国前进道路中的曲折和倒退,从毛泽东的身上和《毛泽东传》中往往可以找到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毛泽东传》写了毛泽东同志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反映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他所处的历史变化中,写出了前因、由来,写出了历史的后果。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名人传记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些大人物的生平事迹,能给我们许多的鼓舞和启示。
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大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也感觉到那时的毛泽东是一个极为叛逆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那么渴望。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后来,毛泽东自己私下攒钱最后离开家到外面闯荡。正是他的独自出外闯荡,让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于是他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拯救中国!少年的毛泽东便关注国家的兴亡!读完毛泽东传,给我留下最深刻映像的就是毛泽东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
通过阅读《毛泽东传》,使我们找到了学习实践的道路。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为了不断提高自己在新的革命战争环境中的革命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革命的重要关头,他更是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在年迈时期,仍然以极大的精力学习英语,这对一位日理万机的领袖,是需要多么大的学习热情和毅力啊!直到临走的前一天,他仍在读书。我们党员干部向毛泽东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党员干部应该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做一个积极思考的人。只有多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党的工作者!
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带头读书、学习。他始终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他除了工作,其它时间都是看书本,不断收获知识。他的光辉一生和不懈追求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学习,学习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毛泽东的学习精神。关键是始终坚持一种不断学习的态度,一种反思的态度,一种进取的态度。
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给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和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毛泽东毕生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那样,毛泽东用毕生的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学习毛泽东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阅读他奋斗的一生,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的启迪和帮助。毛泽东博学好思,终身热爱读书,从年轻到终身书陪伴他一生。毛泽东的心里想着人民,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能力,这就是伟大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
附录1::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 《战争和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政策》《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不要四面出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附录2:《西行漫记》斯诺 上海复社翻译出版社
《毛泽东传》罗斯 特里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附录3:
序曲(Prologue)
第一章 少年时代(1893-1910)【 Childhood(1893-1910)】
第二章 为何求知(1910-1918)【 Knowledge for What?(1910-18)】 第三章 京沪天地(1918-1921)【 Wider World in Peking and Shanghai(1918-21)】
第四章 组织(1921-1927)【Organizing(1921-27)】 第五章 奋斗(1927-1935)【Struggle(1927-35)】
第六章 未来在握(1935-1936)【A Grip on the Future(1935-36)】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Fighting Japan(1936-45)】 第八章 圣人(1936-1945)【The Sage(1936-45)】
第九章 成熟的桃子(1945-1949)【A Ripening Peach(1945-49)】 第十章 “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1949-1950)【 “We Shall Put Aside the Things We Know Well”(1949-50)】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Remolding(1951-53)】 第十二章 建设(1953-1956)【Building(1953-56)】 第十三章 疑虑(1956-1957)Doubts(1956-57)第十四章 修补体制(1958-1959)【Tinkering with the System(1958-59)】 第十五章 苏联与超越(1958-1959)【Russia and Beyond(1958-64)】 第十六章 退却(1961-1964)【Retreat(1961-64)】 第十七章 乌托邦之怒(1965-1969)【The Furies of Utopia(1965-69)】 第十八章 峣峣者易折(1969-1971)【A Tall Thing Is Easy to Break(1969-71)】
第十九章 尼克松(1972)【 Nixon(1972)】
第二十章 残梦(1973-1975)【Fractured Vision(1973-75)】
第二十一章 强弩之未(1976)【An Arrow Near the End of Its Flight(1976)】
尾声【Epilogue】 后记 注释
译者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