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活着》

时间:2019-05-14 01:2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评《活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评《活着》》。

第一篇:书评《活着》

小说《活着》书评

才活到我这个年纪,去讨论活着的定义似乎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只是偶尔会在关上一天的日记本的时候想着:又活过了一天了,活着活着就到现在了,大概会一直这么活下去吧„„

有人说没有真正经历过悲剧的人才喜欢看悲剧,我大概就是那样的人,喜欢看悲剧胜过喜欢看戏剧。自己生活中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悲惨倒也不是无忧无虑,所以看着书中人的悲剧就会无限感慨,这导致我看《活着》的时候最直观的感触是——这个男人的一生真是悲惨啊。于是同情他,可怜他。

这部轰动一时的小说《活着》写于1995年,是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讲述了一个男人的悲剧的一生: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诚然《活着》是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但是它是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我想和我一样,有很多人在读《活着》的时候会在看到主人公富贵经历一次又一次悲剧时间时,在心底一遍一遍的问:福贵为何不死?福贵为何而活?我也一直没弄清楚确切的答案,后来去找了一些关于《活着》的评论文章来读,福贵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地主家的少爷,一个生活在那个苦难时期的平凡的一个受难者。福贵的活着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在《活着》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福贵的活着而展开的,如果没有福贵的活着,《活着》作为余华的最具有代表性和最高成就的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福贵的活着,注定是一种苦难,一种现象。因此便有了福贵活着的另一个理由,福贵是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是一个时代具有存在意义的形象,福贵的活着,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农民——的活着或者是存在。福贵 “活着”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与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他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取“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与死亡进行抗争。就这个意义而言,似乎福贵更有活着的理由。福贵活着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女人在连在一起。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家珍分别对他的前后半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福贵的母亲对于福贵的溺爱,超出了常人可以想像和接受的范围,也正是由于他母亲的这一伟大“举措”使得福贵前半生幸福无比,同时也埋下了福贵无师自通的继承了父亲恶劣的遗

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整日沉溺于嫖娼与恶赌之中,最终将自己的祖业输的一光二净,致使他苦难的一生开始的种子。他母亲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福贵好好的活着,在很大程度上是母亲的这个愿望使他放弃了第一次死亡的念头,从而在死亡边缘都不曾有过死亡的念头。妻子家珍对福贵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爱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体现,特别是家珍不嫌弃福贵落魄后的穷困潦倒,在生下儿子有庆后就回到了福贵的身边,让福贵在困苦中可以好好的活着。家珍是一个比较好的妻子,也是比较符合大多数眼中所谓的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家珍这一形象在《活着》中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她让福贵的生存的欲望打倒所有的一切,从而让福贵越活越豁达,越活越活得有滋味。福贵在妻子家珍的影响下,也终于明白活着对于自己存在的种种。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何况福贵有两个“成功”的女人,因此福贵这个形象“活着”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最深层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性格的使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干——儒家和道家构建的人生论出发,追问福贵忍受苦难,进而化解苦难、超越苦难而活着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现福贵活着的历史根源,以及精神力量的来源。福贵的活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特征的重要表现。与此出发,特别是道家学说,阐述了“无为”“无为而治”等观点,福贵在此作为小国寡民,活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文化效果。

然而,作者写《活着》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赚取读者对一个男人悲惨一生的同情和眼泪吗?我想不是的,也不应该是这样的,一部书的价值不应当是仅仅如此的。就像作者余华在书中说的“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该活下去或者说是鼓励我们活下去吧,在我们经受困苦时,在我们的人生前进到似乎是困境时,我们应该忍受着活下去,生活本就是忍受。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那么艾米丽所说的“永恒的东西”难道不是小说所给予我们活着的鼓励吗?或者说,小说教会我们去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去长久地活着。事实上书中福贵的生活足以摧毁我们心中所有的光明。但很奇怪,他又不让人觉得他有多悲惨,甚至有时候还能感到一丝存活的愉悦,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可以过得像他那样也无悔了。

《活着》是一个从头至尾的悲剧故事,却不乏温情,福贵全家相互偎依着生活,在贫困饥饿的重压下,相互搀扶着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行走。为了活着而活着。承受着苦难,憧憬着未来,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这就是——生活。在1998年的一次访谈中,余华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有某种力量瞬间进入心底,我想,我要好好活着„„

第二篇:《活着》书评(推荐)

《活着》书评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活着》书评

“看那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极端的感情纠葛下,顾城自杀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困顿的忧郁中,海子卧轨了;“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在丧夫的悲痛里,三毛自缢了。

究竟生命能否给我一个回应,一路的坎坷,一路的艰辛,一路的执着,为什么到最后都越不过一道坎儿,生命是自然的赋予,却为什么要提前将它画上不情愿的句号?

我不明白那究竟是怎样的孤独怎样的痛苦使得作家们也选择了将本来就不长的生命提前结束?难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可似乎事实上又并不是这样。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的意义又在于哪里?

我们的生命不长,但这里面却有许多东西,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我们经历了爱与欢乐,却为什么不敢去经历痛苦?上帝并没有告诉我们生命活着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些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因为我们要死很长很长时间,所以要好好的活着。

翻开余华先生《活着》,富贵的遭遇总是吸引着我去掀开下一页,希望可以看到他的生活有幸福的到来。直到最后也只在脑海里留下了老人“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沧桑的歌声。我想像

着如果自己换成了福贵,不知道是否还能像他一样坚强乐观的活下去,我不禁觉得这是一个让人从外到内都值得尊敬的伟大灵魂。

《活着》所讲述的故事或许有些夸张,但谁又不为福贵那骨子里的坚强动容呢?余华先生用朴素真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却为县长夫人献血而死,及时到最后有了苦根,可他也离老汉去了,唯有和他同名的老牛相伴在夕阳的余晖里……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尽管小说的叙述言语平白朴实,但却给人一种干净的近乎纯粹的感觉,有一种足以让人感动的力量。正是这样平白朴实的言语,细腻而动情地描写出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如同电影画面一样,逼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每一回都会激起心海的动荡,每一回都忍不住泪流满面。也许这里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可是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总是让人动容到了极点。或许,越是这种不用任何修饰的语言,越容易让我们为之动容,越容易勾起人们对文字最本心的热爱。因为这才是生活的本相,这才是生命原初的坦露。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我这样的读者的阅读。读过一遍之后,我却想将它在观看一遍,福贵的苦难在一遍遍中加强,他的形象也变得坚强而

高大起来。

我曾因为这本书专门去找改编的同名电影观看,电影是葛优和巩俐主演的,虽然也很感染人,但通过眼睛传到大脑里的东西总感觉少些什么,看到的福贵的命运也远远没有看书时脑海中闪过的画面中的让人动容。或许这正是余华先生那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所蕴含的力量。

生下来,活下去,而且要好好的活下去,我们活着并不是活着为以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而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第三篇:活着书评

《活着》书评

一、活着的力量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

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活隐活现。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富贵不平凡的一生。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因为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他的一生。他亲眼目睹至亲之人是如何一个个从自己身边里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没一个能留下来陪伴他走过他余生,又或者说没一个人替他善后的。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最后只留他自己一个人孤苦零丁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没那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老牛在没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她的生命提前逃离的。无论他想与不想,都得留下来活着,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

福贵在身边的一个个离去后人活着,仍选择带着伤痛继续往前走,即便是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也一样,人常说:这就是命。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只是传统的中国人习惯将之实俗化而已。或许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挫折、艰辛、坎坷、痛苦、悲哀等归之为“命里有时终须有”,或许这样人们的心会更安分一点,接受它们也会变得理所当然一点。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人力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就只能接受。这需有一点“认命”的颓丧思想在其中。只是人生在世,有时何尝又不是“认命”一点好呢!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在福贵眼里“平凡是福”“认命”是活下去的力量。但平凡大众当中的那种认命态度何尝不是文人所说的那种坚忍!福贵就是亿万中国农民中 的一位,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中国农民的代名词。在中国广袤辽阔的大地上,在亿千万中国人当中,福贵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代表。生活中什么人都不缺,更不缺像福贵有着这样人生经历的平凡人;身边什么人都有,像福贵这样坚忍活着的人更是屡屡可见。福贵的存在只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所有。

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而《活着》就是通过福贵来讲述那时的人民是如何熬过来的;是如何在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诱惑,没有顺从,没有屈服,而是选择忍耐、承受的方式与苦难及死亡进行抗争。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与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困难和挫折,生离死别和痛苦不堪。

坚忍,活着的力量。

二、活着的信念

(一)苦难中的亲情

与子偕老。其实生活中能将这句话语贯彻到底的又有多少?“执子之手”容易,但“与子携老”又何其简单。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变数,形形色色的诱惑及重重的困难险阻。因此,想要做到同甘共苦,无论平富贵贱、生老病死,始终做到不离不弃的,都有理由、有条件、有资格,令人折服并送上最衷心的祝福。

福贵爹和娘之间的爱情,小说中几乎没有着墨,但当福贵赌光了家产之后想借钱到城里开个小铺子,他娘一声不吭,过来半响才说:“你爹的坟还在这里”,一句话把两位老人一生的感情喷涌般表达出来,一下子拨动了读者心中的那根弦。老人的话朴素无华,但深深表达了福贵娘对福贵爹的怀念与眷恋。一句话的分量是如此沉重,担起了老人一生的情和爱。这句话就像是大海上露出的冰山一角,使人感到隐藏在下面的巨大感情洪流。没有浪漫的情节,没有千言万语的思念之情,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过往情深;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及那深动人心的一句话。或许,这才是爱情的最纯本质:不求富贵苟安,但求生死相守。

凤霞与二喜的结合是小说中最亮丽的风景,是唯一一个喜庆的情节,两位认识后相互帮助,相互体贴。二喜第一次到凤霞家就给她家修房子;为了让凤霞满意,二喜借钱也“最气派”地迎娶凤霞。爱情其实很简单的吧,相爱的两个人远距离互相欣赏优点,中距离互相全面了解,到近距离彼此包容缺点。生活中有雨也有晴,有圆也有缺,但彼此不离不弃,快乐陪你过,伤痛陪你躲,等到风景都看透依然有你陪他看细水长流。我想这才是爱情最原本的样子。无论有过怎样的山盟海誓,无论有过怎样的刻苦铭心,无论与我们相守的是不是那个曾经深爱过的人,真正得爱情,无非就是那淡淡的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从《活着》的苦难爱情中,我似乎明白了:原来爱情才是人一生一世活着的追求。

(三)苦难中的友情

有人说,世间真情到最好都会转变为亲情。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逃不过如此宿命。其实友情也好,爱情也好,久而久之都会转化为亲情。人们会逐渐将它

们看作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人就会多一些宽容与谅解。

《活着》中的长根是在福贵家长大的长工。福贵家产卖掉后,长根也被辞掉了。三个月后长根就回来看主人一家,拄着一根枯树枝,破衣烂衫,手挎着包裹,还拿着一直缺了口的碗,看到福贵“穿着粗布衣服满身是泥,呜呜地哭。”长根只是一个专陪福贵,专供福贵奴役的身份卑微的长工。在福贵家长大的他早已将福贵一家人当作是亲人了。遣散后的他无依无靠终沦为花子,却仍会为“少爷”哭泣,更不愿拖累“少爷”一家,让“少爷”养他;而福贵在自家人的生活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还和娘商量留下长根。这样的情谊实在难得。长根理解福贵家中光景,不愿成为他的负担,依然选择孤身一人继续往前走;而福贵早已把长根当作大哥,无论生活再苦再难也愿意为长根承受多一份辛累。因为他们觉得那值得!

春生是福贵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福贵的儿子有庆为当县长的春生的妻子输血而死,富贵没有抱怨。春生在文革中被批斗而“不想活”,一直记恨春生的家珍却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原谅了他,鼓励他“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就要好好活下去”不正是家珍原谅春生的理由?

《活着》让我第一次在阴郁且沉重的心情状态下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的使命”。其实,无论生活多苦多难总得继续,而活着便是每个生者所必须完成的使

命。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来不来这个世界,同时也没有权利去选择离不离开。生与死自有天定,既然活下来,便要更好更努力地好好活着。即使没了亲人,即使后半生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完,即使人生充满了挫折、坎坷、艰辛,但只要还活着,就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生的使命。

在人生中生与死都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我们无法选择于哪年哪月哪日出生于哪个家庭,同时也不知哪时哪分哪秒死于哪个地方。人生或许就是这样,生与死都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但每天能够在匆匆的步履中看着迎面而来的晨光和那缓缓升起的朝阳,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一种活着的快乐!

活着,便要笑迎每天的朝阳。

第四篇:《活着》书评(推荐)

前记:小说比电影残酷。导演不忍心让看到的观众这么绝望,添加了温情的元素。“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呵,在作者冰冷残忍的笔调下,繁华的生活就剩下富贵和一头叫富贵的牛,富贵,多么讽刺的名字!曾经有人给我讲这个关于活着的故事,讲富贵如何败家子,讲富贵的亲人怎么死的,甚至带点同情的口吻反问我“你说,真的有人那么死的吗?”我不属于那个时代,无法切身感受一夜之间财产全无,无法感受饥饿..........好吧,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它给我带来的恐惧和异样,你只当这一切都是假的吧,或者,你把它当做一个棱镜世界,这样你心里会好受些。

棱镜世界,一个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空间,活着,在这个空间不断开始轮回。整篇小说每一句话都透录着作者的冷酷与残忍,结婚、生子、笑容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成为了死亡、泪水、苦难的导火索。富贵家境富裕,妻子怀孕在身,不料他却因为赌博失去了所有财产,正当我们为他的命运唏嘘不已,责备他的荒诞滑稽,作者笔锋一转写到家珍为富贵生下儿子有庆,一点点美好的希望似乎预示着这个家庭已经开始好转,不仅仅是富贵经常对家珍说的“好好活着”,更多的是“好好生活”,但是哪里那么容易满足读者喜欢团圆结局的常态,作者冷漠的让富贵去参与解放战争,轻易的让一场高烧让凤霞变成哑巴,我们的心又被揪起来了,这个家还要经受怎样的艰难?如你所愿,希望再次降临,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凤霞嫁人也怀了孩子,简陋的欢乐填充着艰难的岁月,一切仿佛都要松一口气了,噩梦不在萦绕,好生活即将开始,不料,余华又不动声色的让这些历经磨难的角色一个一个迅速死去,近乎残忍。一切美好,戛然而止,齐根斩断,不留喘息的空间。你只能放下书,让自己平静一会,或者,带着无法言说的痛苦挣扎继续阅读,感受富贵及其亲人如何艰难的活着。

希望与绝望,虚拟与现实,在富贵这类似棱镜的世界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是活着还是生活?读书确实是一个历经恐惧享受欢乐的过程。我们应该庆幸,他还活着,还能友好的看待这个世界,虽然只剩下他和他的老牛。

在谈及《活着》的创作时,余华说“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仅仅是活着,是在经历人生的绝望之后还能倔强而乐观的活着,有多少人能做到?都说要想成功,就必须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折磨.......成功学大师们依然不懂人生不懂成功。活着,坚强的活着,就是成功。

当然,现实生活中拥有富贵多舛命运的人不多,但是富贵所经历的每一次在作者笔下不大不小却又能陷人与绝望境地的遭遇,拆分开来,每个人都成为这些细微痛苦的承受者。能否善待这个欺凌辱骂你的世界?就像富贵一样。对着一个陌生人,一个游手好闲的陌生人,清清楚楚的,半微笑半眯着眼的讲你人生的点点滴滴,清晰有序,不躲避,不害怕。做出“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姿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励着每一个听到它的人和命运抗争,苦难、折磨都是一个叫命运的家伙给予的,当我们感受到不如意感受到痛苦的时候,就要和命运抗争。那,真的有命运吗?怎么样算是抗争呢?困难来临,自己不倒下,振作起来,努力克服困难?这就是所谓的抗争吗?仔细想想吧,当绝望来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是无论如何都要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好的,坏的!富贵何尝不是这样做的,有庆死了,作者给了富贵几声狂暴的怒吼和一连串青涩眼泪的叙述,家珍、二喜、外孙小苦根去世后,富贵买了一头待宰的老水牛,病给他取名“富贵”,一个人平静的生活下去,他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都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块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要和家珍他们埋一起的。”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命运的接受,对生命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正如小说作者余华在书前的自述那样,《“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一生颠沛流离,历尽人间悲欢离合,选择一种类似“麻木”的状态对待苛刻的生命和现实,富贵这样做了,故事结尾,唯一活着的老迈富贵和老牛一边在田间耕地,一边想念着出现在他生命力又全部消失不在的人儿........“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富贵的戏唱的越来越好了.......

第五篇:活着书评

活着

我说不出来究竟为何我会喜欢余华的《活着》这部作品。我生活在衣食无忧的20世纪末,作为90后的一员享受着独生子女优越的成长条件。家庭的经济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仗着地处祖国最东部的沿海的优势而奔腾向上。我过着富贵前20年的生活,抗日战争,文革动荡,一切的苦难都在记忆中被尘封。我不用为了生活而奔命,也不曾接受痛彻心扉的苦难,我与富贵是两个世界的人。

但是在我这个年纪,本该是放飞自己的梦想的时刻,让青春在有限是时间里大放异彩。我们怀揣着伟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所背道而驰的。余华在自序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句看似颓废的话语在作品刚刚发布的时候受到了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的尖锐批判。但是作品本身却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主流的评判是无法左右群众的思想。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并不是积极的伟大的思想才是受人追捧跟推崇。而且作者身所倡导的思想并不仅限于活着。我是先看了老谋子的电影再看余华的原作的。看完电影再看书,就觉得《活着》是一部沉重的作品,而且它的沉重并不是来源于小说本身。

余华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他的先锋性写作陷入低潮,《活着》成为了他的一部转折作品。其实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非常简单,他在事后说道:“1992年春节后,我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米的平房里开始写作《活着》,秋天的时候在上海华东师大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修改定稿。”他们说人在艰苦条件下的迸发出的思想往往是最闪耀的,但我认为作者只是拿富贵的苦难生活作为一种寄托而已。正如书中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听富贵叙述他自己的故事一样,生活就是一个故事,你若从旁观者角度去看待,就无所谓苦难或是幸福了。

所以我对于《活着》的喜爱,并不是喜爱它所倡导的思想。我没有经历富贵的生活,没有抗日战争,没有皮影戏,没有地主没有革命,也没有文革的动荡。我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倾听富贵的生活,富贵的苦难,富贵的幸福。而且我觉得真正喜爱这部作品的应该是经历过或是大悲或是大喜的人,他们看待小说就像看待自己的人生一样,到最后突然间发现,生活的幸与不幸并不是来源于生活本身,而是来源于人的感受,人的感受却会随着人的立场而改变。但是人的生活却不应该随着人的感受而改变。

所以无论是为生而活还是为活而生,其实这都不重要了。生活不是用来思考的,它就像一条河流一样,你可以希望它流向哪里,你甚至可以努力改变他的流向,但它终究是会流淌下去,流向远方。

郭原

22010232

2011.11.15

下载书评《活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评《活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华《活着》书评

    “活着”不同于生活,活着是呐喊,是忍受生活,“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

    书评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2132077号 姜作超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Syntax(当代句法学导论) is written by Professor Wen Binli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

    书评

    这个历经百年的家族,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开始,直到第八代为止,都生活在仿佛是宿命一般的孤独之中,而他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与孤独做着至死不休的决斗,却在终点都与......

    书评

    浅评石云涛所著《安史之乱》 石云涛,河南太康人,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唐史、唐诗、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的研究。此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史记书系(《......

    书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我见 勒.柯布西耶曾说过,住房是居住的机器。从这个理论推导,我是否可以认为,一个城市是承载这些机器的大型工厂,而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人,就是在这个......

    书评

    1.【现代】 《千山暮雪》(主角:童雪,莫绍谦,萧山,慕振飞) 2.【现代】《景年知几时》(第一部亲妈大团圆结局【主角:叶景知,陆与江,迟非凡】)3.【现代短篇集】《桃花依旧笑春风》(姐妹......

    如何写书评

    我们读完一本书,想要就这本书发表一些看法,并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这就是书评。 书评评什么?凡与作品、作家有关的都可以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

    书评

    书评范文(一)——《菜根谭》书评一个非常非常平凡的人,写了一部让历史永远不能忘却的奇书,那就是《菜根谭》。据我所知,这本明代洪应明所着的书,被后人翻印过无数次,可见喜欢此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