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现状的思考1
关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现状的思考
流行音乐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现状,本文重在论述本世纪的中国流行音乐。
随着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增强,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愈加密切,使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和多元化。首先它的多元化体现在它的创作领域,歌词大多反映人们生活中喜怒哀乐,填词人很婉转的写出人们内心想表达的内容,而这种通俗化的语言及的曲调正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易与听众产生共鸣,从而促使流行音乐在歌词方面多角度的发展。在曲调方面,随着一些即兴伴奏教材和网络配音软件的广泛出现,降低了歌曲创作的底线,创作群体不再局限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加平民化和多元化。
从表演上来讲,歌手的舞台表现力是逐渐增强的,但其中不乏有一些通过包装和炒作来提高自己的歌曲的知名度,而且会在舞台现场及一些大型的表演中出现“假唱”的情况,这一方面体现了当今音乐人水准的降低,另一方面则说明流行音乐市场的商业化倾向。
在歌曲的传播方面,电视歌手大赛、晚会歌曲、影视歌曲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唱片和网络发表逐渐成为当今音乐传播的主流。但是许多原创歌手往往在早期阶段无过大的资金投入使得一些本身非常优秀的歌曲并没有被大众所了解就沉下水面。
笔者看来,现如今的流行音乐发展因为音乐创作门槛的降低,出现了数量多,质量差,流行音乐很“流行”的现象,人们有时仅图一时之快去创作,并无多加修改便去录制,去上传,歌词过于低俗,曲调也都是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接受过非常正规的训练,所以出现了音乐泛滥的情况。即使是许多早已成名的歌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有的或多或少的在进行模仿,没有这个时代的代表性歌曲,所有音乐都仅仅是昙花一现,无论那多花曾经盛开的多么灿烂。
紧接着就是严重名人效应,现在出现了歌手间翻唱歌曲的情况,但是无论是那首歌曲,被那些成名早的歌手所唱时都会异常的火爆,就像那首歌使他们原创的一样。就像《我非故我在》这首歌曲,原唱明明是张峻宁和马梓涵两个新生代歌手,但是被林俊杰和张靓颖这两位元老级人物的翻唱,人们却仿佛忘记原唱存在一样,只知道这首歌是林俊杰和张靓颖的。这样看来,如果名人效应笼罩着流行乐坛,那么那些后起之秀则永远是配角,没有施展的舞台,那么中国流行音乐就会随着他们的老去而老去。
进而就是强大的市场包装的力量,到了这个时期,人们所关注的并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因为迷恋某一个偶像而喜欢他的音乐,人们所希望了解的并不是他们所创音乐,而是他们有没有和那个明星出现绯闻呢?他们的身体情况等等,有些人背明星资料比背语文文言文都快,我们现在的流行乐坛类似于选秀,谁长的好谁上,不会唱歌可以用别人代替,当一个二级配角就算“成功的进军电影界”,最后被包装成一个“影视歌全方面发展的全能明星”。因为那些谋划者们信奉一条原则:“他成功了,他的音乐也就成功了。”
引发上述三条的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流行音乐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过于严重,经纪公司的老总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所有艺人都是棋子,赚钱的工具,没有那位老板会关注流行乐的发展,只要赚钱就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歌手会在一夜间骤然红起,也有些唱功不错的歌手却被雪藏。
笔者虽然不喜欢,但是并不排斥这种上述现象,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事原则,存在的事物总会有其合理性,随着流行音乐的多元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新的问题,但是倘若每个人只要稍稍留心一下流行音乐本身,那么未来的音乐就会更加美好。我们是在听音乐,在欣赏音乐而不是在观赏人体肖像。
流行音乐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说到流行音乐,很多朋友就会想到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的流行歌曲、通俗歌曲,好像认为都是年轻人的专属,其实不然,流行音乐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
流行音乐,它的英文名字叫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它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这是一个目前被大众所接受的说法。它的基础是因为它广泛地被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有流传后世的传播特性。它也是一种大众音乐,就是在老百姓当中被广泛传唱的音乐和歌曲。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我国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今天要讲的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在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因为社会发展比较快,所以到当代,流行音乐大部分都指一些轻音乐和一些节奏明快、通俗易懂、不是有很严谨的演唱方法的这一类的音乐和歌曲。所以流行音乐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它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苏开拓期,是指上实际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的国策被提出。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音乐文化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由政治主导,高度一致的革命歌曲统一天下,逐步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转换。十年**,使中国的音乐发展停滞了。如果没有十年**,那么我们中国的音乐发展肯定不会滞后于日本、韩国。虽然我们现在发展比较快,但是音乐的根基还是要比日本、韩国差一些。与欧美国家来比的话,差距就更大了。
大家都看到过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晚。在众多表演嘉宾中我们都知道有一位歌唱家李谷一,她当时所唱的歌曲是《乡恋》。她因为这首歌曲而走红,也因为这首歌曲而倒霉。我们现在听这首歌曲非常好听,很优美,歌词内容也很健康,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我们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这样的歌曲在我们中国内地还算是靡靡之音。虽然我们现在觉得很好笑,但在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十年之后,在当时就认为这首歌曲是不能唱的。说这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跟欧美及日本这种资本主义国家的音乐类似的。所以为了在春晚上是否唱这首歌,现场导演急得满头冒汗,因为那一年的春晚是观众发电报或者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要求李谷一唱这首歌,等于说是中国观众在那里点歌的。那么到底该不该唱,最后是文化部的领导拍板了,说唱。李谷一就马上上了。而且那时候伴奏带还没拿,马上赶回家去拿伴奏带,所以我们在电视机前面看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幕后的故事。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内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歌曲,被广泛地传唱,这也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我们用宽泛的概念来说,这些都是流行歌曲。像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的作品《祝酒歌》,可能在座的老同志、中老年人都知道这首歌曲。我小时候经常听到这首歌,只要打开收音机,每天都会听到好几遍。原唱者是著名的歌唱家李光曦先生。还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非常催人奋进的一首歌曲。还有一首是有非常浓郁的新疆风格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是关牧村老师唱的。还有像王酩写的《边疆的泉水清又清》、电影《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像王立平写的《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以及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歌,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写的《校园的早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还有像《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以及像《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样的歌曲,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那个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我们获得音乐的渠道非常窄,其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渠道就是半导体收音机,还有的家庭没有收音机,所以我们大家所接触的音乐也大致相同。再加上那个年代,中国从事音乐工作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产量也不是很高。不像现在,可能一个月里面,我们就可以听到上百首的新歌。另外一个我们获得音乐的渠道就是电影,比如电影《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电影《甜蜜的事业》中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还有像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这样的好歌,都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
到八十年代初期,就有港台和欧美的音乐进入我们中国,但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引入港台或者欧美的歌曲。一开始有邓丽君、山口百惠、刘文正、谭咏麟,还出现了美国的披头士的音乐进入内地,最主要是通过沿海的渔民在海上打鱼的时候,和香港、台湾渔民进行物品的交换。他们通过货物的交换,把邓丽君、刘文正“交换”了进来。他们在家里偷偷听,突然发现还有这样的唱法、这样的歌曲,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陆歌唱家中还没有像邓丽君唱得那么柔和的,人们一下子迷上了邓丽君的歌曲,但是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黄色歌曲,是被禁止播放的。
复苏开拓期的音乐特点是旋律性很强,歌曲大多是以五声调式为创作基础的,不分唱法,凡是在电影或是收音机里播放的歌曲都会流行,往往一首歌曲全家人都会唱。粉碎“四人帮”之后最著名的歌曲就是《祝酒歌》。(现场播放)电影《甜蜜的事业》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里面的伴奏乐器,是夏威夷吉他。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所以这首歌在当时流传广泛。还有一首很红的,还捧红了一个歌手——郑绪岚的《太阳岛上》。虽然时代在发展,音乐在发展,它的基础还是我们以前的音乐。《上海滩》的旋律还是五声调式,还有《万水千山总是情》、《血疑》、《排球女将》。1983版《射雕英雄传》里面罗文和甄妮合唱的《铁血丹心》在中国内地引发了男女生对唱风潮。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好歌,让我们知道五声调式也可以写出好歌。邓丽君是风靡东南亚的歌手。最早传入我们中国大陆的歌曲《何日君再来》的作曲家是刘雪安,这是1936年的时候上海一家电影公司需要一部电影的插曲找到刘雪安创作的。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流行的,和我们之前听的不一样。还有一位值得一提,刘文正,他的代表作像《迟到》、《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兰花草》等深深地印在了听众的脑海里。还有一位歌坛常青树——谭咏麟,他的《爱在深秋》是一首八六拍的歌曲,让人听的时候觉得很优美。电视剧《霍元甲》的插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演唱者是叶振棠。一首在我们看来是通俗歌曲,但是它的配器非常巧妙,结合了西洋的圆号和民族的笛子、古筝乐器。通俗歌曲通俗易懂,老百姓琅琅上口。之前我们听的歌曲不论是从思想性、旋律性还是艺术性上来看,都是非常好听的,有催化剂的作用。
第二个时期就是高速发展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流行音乐的文化市场逐步发展和繁荣,主要是依靠了录音机、唱片和磁带的快速普及。流行音乐个体化欣赏成为主题。以新兴的音像产业为核心,内地流行音乐市场不断拓展。同时电视传媒迅速崛起,成为又一个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介。电视歌手大赛出现了美声、民族、通俗的专业分类,唱法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使流行音乐的文化地位得到认可和提升。在新兴艺术市场的需求方面,晚会歌曲、影视剧主题歌曲、唱片歌曲逐步成为推动流行音乐创作和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个时候,我们平时的消遣不再是八点钟上床睡觉了,开始把听歌曲作为一种休闲。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这样的形式就转变了,乐器变掉了,变成了吉他和沙锤,场地从室内放到了室外。我们在上海、杭州这些大中城市里面,经常看到吃饭的时候,特别是夏天,几个小年轻拿着吉他在马路边弹奏。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我们国内的原创作品呈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人才聚集,影响比较大的是那个年代刮起的一场歌坛的西北风。比较有代表性的像崔健的《一无所有》、侯德健的《信天游》,还有《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心愿》(徐沛东的作品),以及一些抒情的流行歌曲,比方说《我多想唱》、《我不想说》、《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朋友》。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风头甚至盖过了港台。内地的校园歌曲啊、西北风啊、摇滚乐啊一下子就涌现出来了。
高速发展期的音乐特点,是音乐风格开始多样化,通俗唱法和轻音乐成为这个时期音乐的核心。到八十年代中期,唱法分成三种,轻音乐慢慢占据主导地位。理查德·克莱德曼把交响乐变成了通俗的音乐,把中国观众的心抓住了。他后来还把《梁祝》带到了国外,起到了国际间交流的纽带的作用。在那个时期,我们国内原创的有《一无所有》、《信天游》等,它把中国的民间音乐时尚化了。《弯弯的月亮》是九十年代初,中国内地流行歌曲的一个里程碑。
流行歌曲的生命力强与弱直接反映出这首歌曲的内涵深不深刻。像梅兰芳先生的梅派唱腔、徐悲鸿先生的马,一直到现在都是在流传的。歌曲也是一样的。说到歌曲的生命力,台湾校园歌曲《橄榄树》是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歌曲,它的演唱者是齐豫。说到齐豫,不得不提到他的弟弟齐秦。他第一首传到内地的歌曲是《空白》,一头长发是他的标志。后来电台播放了一首他的歌曲《外面的世界》,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唱。费翔、龙飘飘、高胜美等等歌曲都是在那个时代我们非常熟悉的旋律。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叫多元繁荣期。以前我们听这首歌好不好听,是听这首歌的旋律,现在的多元就是冒出来的这些,只要加上个节奏,说话也叫唱歌。但它也是一种形态存在于现在这个流行音乐的市场上,往往喜欢这样的音乐的人都是一些涉世不深的人,比如说像初中生。我们到了二十一世纪,获得音乐的渠道更多了,最巨大的渠道就是网络,任何一种音乐你在网上都可以听到。好处是我们的眼界开阔了,坏处是有些不太适合这个年龄层次、这个人群的音乐你也能听得到。小朋友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不好的音乐,因为在网络上缺少一种正确的引导,需要老师、家长、媒体、社会的引导。这个音乐多元化,它的名称有雷鬼、饶舌、嘻哈,和我们所谓的高雅音乐是不沾边的,是市井音乐,特别受小年轻人的欢迎。
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数字化的电脑音乐的普及、电脑录音系统的家庭化,都极大地降低了流行音乐合成、录音成本以及创作门槛。所以我们听到了新种类的歌曲,叫做网络歌曲。网络歌曲往往就是音乐爱好者自己在家里面创作,自己唱、自己录,然后放到网上。我们听到最成功的一首就是《老鼠爱大米》,现在光看歌曲名称你根本不知道歌曲内容唱什么。《两只蝴蝶》等这样的歌曲非常多。在三个阶段里,音乐的变化非常的大。当我们刚刚还沉浸在旋律优美的流行音乐当中时,突然又出现了像周杰伦这样的歌手。我们中国的音乐就应该适应中国人的语言。
多元繁荣期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打破了旋律至上的传统,大量融合了欧美风格的流行音乐元素,饶舌、嘻哈渐渐成为流行音乐中的一支生力军。但是这种音乐在我国都不会很长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慢慢地,我们的生活西方化了,但是我们骨子里还是炎黄子孙,还是龙的传人,还是很难把自己去完全变成一个西方人。所以在我们的音乐里面,五声调式还是占主导的地位。其实在整个亚洲,包括在欧洲的一小部分,它的音乐当中也是以五声调式为主导的。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题音乐也是用五声调式的音乐,非常感人。
旋律决定了音乐的生命力。
第三篇: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的调查思考
引言
为了在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生态旅游,联合国把2002年命名为“生态旅游年”。作为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活动计划之一,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于5月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会上来自132个国家的公有、私有及非政府部门的1000多名代表就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建议。大
会发布了《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并拟提交给2002年8~9月份在南非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WD)。作为对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积极响应,许多国家和地方机构也在2002年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研讨会。
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以及围绕主题年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各国政府、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更好合作,为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必将促进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和实践发展。
早在1999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就确定该年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各地也借机推出了一些生态旅游产品,在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随着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很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地处西部或者边远贫困山区,旅游业被资源禀赋良好的西部和贫困地区当成了优势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替代产业。生态旅游这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旅游形式更是倍受推崇,成为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但是,由于生态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生态旅游在倍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议。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怎样实现生态旅游诸多目标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旅游的成功实践?值此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之际,在我国“生态环境旅游年”实施后的第四个年头,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下一步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扫清障碍,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发展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
关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谁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论[1][1]。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但是,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二)国际生态旅游实践
生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生态旅游的实践区域也在不断的扩大,较早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和国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生态旅游实践的主要地域和内容
非洲是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野生动物资源为世人瞩目,尤其是南部非洲成为当今国际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有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博茨瓦纳、加纳等国。
在美洲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地区是亚马孙河流域,代表国家有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美国、加拿大等。
在亚洲,最早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地区出现在印度、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等地。
此外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生态旅游也有所发展。
这些地区和国家开展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有野生动物参观、原始部落之旅、生态观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赏鸟、动物生态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参观等。
2、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
第四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 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 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围内发展起来。2004年国家林业局主办了“中国森林生态旅游博览会”,效果良好。综上种种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发展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国家也是给予扶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和政策,各个景点旅游区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的保护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尚为发展中国家开发模式,发展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在地方政府,比如很多县级市,许多是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景点,是当地官员无法认识它的价值继而不重视不推荐,没有提升旅游经济。国内外的一些主流旅游展会,谢绝生态旅游的展示。各地的旅行社在组织线路上只重视热点旅游地区的开发,不看重生态旅游的潜在市场,使得生态旅游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没有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
3虽然有些地区已经认识生态旅游并且打出口号和开发,由于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比如,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还有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些生态遭人为破坏的例子让人痛心,只有真正的深入的开展生态旅游才能挽救这些濒临毁灭的天然美景。
四中国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理念,倡导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进,这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所以在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生态旅游的未来前景一片光明,国家政府以及我们个人都要切实的为生态旅游做出努力。
1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首先要邀请有关专家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切不可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需要论证与总体规划,在开发中既要重开发更要重保护。
2立法机构在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之后,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以资源为主导,但是也不可忽视人文环境的建设。生态旅游景点依托于自然资源,但是长期的自然资源依托可能会导致旅游产品单
一、参与性差,忽视
乡村人文环境的开发、保护和建设,使得当地社区“旅游发展了,环境破坏了,民风退化了”。事实上一些文化因素的渗入将大大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旅游是一项体验型的活动,旅游企业输出的是旅游服务,其服务对象多是那些注重体验、注重精神享受的客户,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因此,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具有品质的服务。生态美景给游客带来身心放松的同时也需要旅游开发商全面系统的管理,使旅游景区在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方面给人带来愉悦。此时更要正确处理生态旅游附属产业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5加大宣传,倡导生态旅游。从电视广播,到学校教育,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使人们选择生态旅游,并且切实的做到高素质出游,高品质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四有新人的培育,提高公民素质迫在眉睫,只有从根本上重视生态旅游,才能根本上解决掉个人素质因素破坏环境的影响。
结语: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致的,它对改良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景点自然、人文环境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生态保护一定会翻开崭新的篇章,生态旅游也会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最终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第五篇: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思考
农贸市场是社会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乃至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几年来,新丰镇各类农贸市场在创建省、市级文明卫生镇村等一系列活动的推动下,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管理秩序得到不断正规,交易环境以及商品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随着新丰的发展,农贸市场在管理和发展中,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农贸市场的现状
新丰辖区内农贸市场是指主要用于销售蔬菜同时兼营蛋品、家禽、生熟肉制品、水产、豆制品、调味品等多种农副产品的经营场所,目前市场的经营形式主要有农贸市场、早市、小型蔬菜肉食销售门店等。新丰现有农贸市场家,经营面积达平方米,共有摊位多个。早市处,占地多米,经营户多家。小型蔬菜肉食销售门店因其靠近居民住宅区,经营方便灵活,近几年也在不断兴起。但就目前农贸市场现状来看,存在着数量少,档次低,布局不合理,辐射面不广等问题,同时,马路市场不断自发形成,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严重,直接影响到为数不多农贸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交通拥堵、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差等诸多问题。
二、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我县的农贸市场从建设开始就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城区现有的市场基本上都集中在原老城区中的人口密集区域,新建的天华南路和县政府所在地的上渡办事处都没有农贸市场,经济开发区有5万多居民,却仅有2个马路市场。乡镇市场大多数是在交通位置优越、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自发形成,随意性较大。这些集贸市场建设时既没报当地乡(镇)政府同意,也没经县一级主管部门纳入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只有一个集贸市场,而有的多达5—6个,有的方圆十多公里没有一个市场,而象石冲口至天龙山不足2公里路却有3个市场。
(二)规范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问题突出。因市场规划和其他原因,虽经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全县乡镇集贸市场仍有61%的马路市场,马路市场虽可为当地居民提供简单的购物方便,但影响市容市貌,阻碍交通,规范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绝大多数马路市场辐射半径不足2公里,逢场赶集交易时间不足4小时,难以形成旺盛的人流、物流。因市场分散、偏僻,乡镇农贸市场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工商部门由于全县点多面广而监管乏力,县市场服务中心和乡镇政府的管理制度,又缺乏正常的执法监督检查和专业的管理人员,造成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的状态。
(三)市场设施陈旧老化,功能不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我县的市场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市场只建有简易棚架,由于年久失修,市场设施老化严重,随时有可能倒垮,安全隐患严重。市场内上下水、停车场、垃圾台等公共设施不全,因受地理位置和资金等多种因素制约,改造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