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外来人口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外来人口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及对策08公管2班020208226殷晓霞
一、城市外来人口的背景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任务之一是针对中国人口的现实情况,提供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口环境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国家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省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镇化的结果是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经济、文化、物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作为劳动力的人的流动量最大。而且新时期人口流动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简单的、盲目的自发的人口婚姻迁移,而是一种复杂的、自在的带有强烈商品意识的流动。人口流动也由原来向西北、向东北的政策性流动转变为乡村向城镇流动、县市向地区、省城流动、内地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中90%的人处于劳动年龄,育龄阶段。这些人文化素质极不平衡,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有的甚至为文盲、半文盲。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定居下来寻找就业机会,成为该城市外来人口。在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当地管理部门管理不当等原因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
二、城市外来人口引发的问题
外来人口多数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当来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后发现两地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往往在其心理上形成强烈的不平衡感,加之处于陌生环境,原有的群体间监督效能弱化,往往会经不住物质的吸引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目前对城市外来人口的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病,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首先,对城市外来人口管理体制混乱,管理力度不够,各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衔接,导致对外来人口的无序管理。
其次,对外来人口生产、经营单位、场所管理力度不够。大量外来人口在城市中从事第三产业,其中少数人为了牟取暴利在生产经营中大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有时候甚至偷税漏税,较大程度上干扰了当地市场秩序,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
再次,对外来人员的生活场所管理不够,大量外来人员分散居住在出租房内,利用出租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成为少数人逃避计划生育的栖身地。
最后,对外来人口的疏导不够,一些外来人员因找不到工作和暂居地而露宿街头,无序地流散在各地。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市容市貌而且极易引发各种犯罪。
外来人口不受地域、户口限制,来去自由居无定所,给政府各项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加上一些地方重收费、轻管理,从而导致外来人口脱管、漏管严重。
三、对于城市外来人口引发的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严峻,必须切实抓紧抓好。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比例较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流动人口享有计划生育服务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切实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2、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流动人口以农民工为主体,规模庞大、分布广泛,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尊重其主人翁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其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举措。
3、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人口流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口合理分布,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5号文件的具体举措。
4、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然要求。流动人口事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举措。
(二)、坚持以现居住地为主,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新体制
1、各地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的要求,认真落实流入地和流出地各项工作职责,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模式,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为人口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流入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纳入属地的经常性工作范围,做到与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提供市民化服务,做到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以多种形式增强其对流入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的融合。
3、流出地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积极配合流入地,从源头上加强对流出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加强外出人员的登记工作,及时向流入地提供、反馈流出人口相关信息。依法落实流出人口及其家庭应该享有的奖励优惠政策。
4、流入地和流出地要协调配合,大力加强和推进两地或多地的区域合作。人口流出和流入相对集中的地区以及交界地区要通过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建立信息通报和区域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建立起两地或多地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合作共赢的长效协作机制。
(三)、坚持综合治理,推进部门配合,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1、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各地要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全局,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委兼职委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管理互补、服务互动、信息互通、多方共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新局面。
2、坚持重心下移,构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平台。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分工负责、整体联动,采取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方式,按照便民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城市街道、社区组建基层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列入其工作职
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3、坚持群众参与,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各地要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引导流动人口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完善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配合做好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宣传报道,营造群众参与、关爱流动人口的社会氛围。
(四)、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权益
1、管理和服务并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服务。加强普法工作,向流动人口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流动人口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意识,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生育行为。
2、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改革和完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可以凭证享有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项目免费服务,逐步做到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服务。流入地要畅通免费提供避孕药具的渠道,建立流入育龄妇女现居住地“定点服务”制度。流入地和流出地要依法免费办理相关手续,努力做到上门服务。
3、坚决维护合法权益。严禁流出地跨地区设立管理站,严禁强迫已婚育龄妇女返乡孕检,严禁在签订合同和办理证件时,搭车乱收费,或以各种名义收取押金、保证金。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开通维权热线和信访电子信箱,畅通投诉渠道,接受群众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侵犯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侵权行为,坚决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4、拓宽服务领域。要打破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界限,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将各项惠民政策延伸到流动人口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在做好流动人口婚育管理和服务的同时,积极帮助未婚流动人口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五)、坚持互通信息,完善统计制度,促进“一盘棋”管理和服务格局的形成1、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完善信息通报制度。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计生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各地要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依托社区和行业信息管理载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做到信息互联共享。
2、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改革和完善统计信息制度。合理设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指标,建立常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基础信息统计制度。加强出租房屋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以出租屋、流动人口公寓和封闭住宅区管理为重点,强化社区外来人口登记制度,明确规定房屋出租户有依法协助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全面实行签订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制度,掌握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积极探索“以房管人”的长效机制。
3、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列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各省(区、市)人口计生部门要依托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建立和完善流动育龄妇女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积极通过区域协作,开展跨地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试点工作。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跟踪管理和服务。
(六)、加强领导,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切实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各地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各级综治委和农民工办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整体联动的部门协作机制。要认真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管理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法规,统筹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2、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负总责制度,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各业务机构的职责。各省(区、市)人口计生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3、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保证管理服务经费落实。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的要求,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预算支出范围。
4、完善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各省(区、市)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市、县人口计生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按照常住人口规模比例配备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及社区应按照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口总数配备必要的专(兼)职人员,不断完善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同时要加强对专(兼)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能力。
5、完善评估制度,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要按照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将违法生育一并纳入流入地和流出地“两个纳入”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工作评估标准和体系,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落实各项奖惩制度,推进各地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二篇:00292-8第七章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
第七章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
1.[识记]城市公共事业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公共事业是以满足全体城市居民的共同需要为基本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关系全体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城市公共服务。
2.[识记]简述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对城市公共事业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确保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包括:
(1)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所适应和满足的是城市居民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维护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及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2)城市公共事业及其管理所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在性质上属于公共物品。
(3)城市公共事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和单位,也允许一部分非国有企业和单位进入城市公共事业领域,通过展开有序而适度的竞争,以增加城市公共服务的数量和种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
(4)城市公共事业领域的资金投入以政府财政为主,其产权结构也以国家所有为主,这是由公共物品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5)城市政府有必要对城市公共事业实行必要的管制。
(6)城市公共事业的目标足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7)城市公共事业主要涉及教科文卫体、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三个基本领域,同时也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部分领域。
3.[综合应用]简述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关系?[201107单选]
一、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效益,是指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客观结果给城市居民带来的有益的效果和利益,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关系,是指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所导致及所追求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层面,应追求环境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的目标,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四、在城市政府的公共管理层面,三种效益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坚持环境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五、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关系,是环境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六、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以环境效益优先,是指绝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城市公共事业,绝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治理、不可逆转的损害。
六、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之所以应以社会效益为主
1、首先是因为城市公共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机构,不能以营利为主要目标,不能以经济效益为主,而是要以社会公益为主要目标。
2、其次是因为城市公共事业主要是适应维护和提高市民的素质和必要需求而存在的。
3、最后是因为城市公共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公共属性,所谋求的是公共利益。
七、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以社会效益为主具有特定的含义。
1、城市公共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采用政府财政支出与适度收费相结合的模式。
2、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适应多数市民维护和提高自身在教科文卫体方面的素质和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必要需求。
3、对支付能力有限的市民,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减免城市公共服务收费,减免的部分由公共财政予以补偿。
八、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因有三。
1、原因之一是无论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还是城市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管理,都主要依靠国有公共事业单位和非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之间展开的适度市场竞争作为动力。
2、原因之二是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需要兼顾经济效益。
3、原因之三是把公共事业单位外部竞争的压力转化为改善公共事业单位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基础。
4.[识记]城市公共事业的基础管理包括哪些内容?[201104多选](1)城市公共事业的规划管理(2)城市公共事业的准入管理(3)城市公共事业的价格管理(4)城市公共事业的税收管理
5.[领会]简述城市公共事业的规划管理?
一、城市公共事业的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市民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对城市公共事业的数量、质量、空间布局等所作的预测和安排,以及对这种预测和安排进行监督和调整的过程。
二、城市公共事业的规划管理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城市公共事业的计划管理。
城市公共事业的计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计划部门会同城市公共事业主管部门,对今后若干年限内城市公共事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发展所作的预测和安排,并会同城市政府的财政、土地、物资管理、建筑管理等部门,在资金、用地、物资、建设等方面对计划的实施作出保障性的具体安排,以及监督计划完成的过程。
2、城市公共事业的规划管理。
城市公共事业的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城市公共事业的主管部门,对今后若干年内城市公共事业的机构、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所作的布置和安排,并会同城市政府的土地、建筑管理、计划等部门,对城市公共事业建设项目在用地、建筑等方面进行审批和监督实施的过程。
6.[简单应用]简述城市公共事业的准入管理?
(1)城市公共事业的准人管理,是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市公共事业的主管部门,依法审核和确认申请进入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单位的必要资格,允许以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为主体,一部分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企业和单位参与提供城市公共服务,从而相互展开适度竞争的过程。
(2)城市公共事业准人管理的直接目的是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营造由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为主体,与一部分非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之间展开不完全的市场竞争氛围;间接目的是市民能够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
(3)营造市场竞争的氛围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4)不完全的市场竞争又是为了有效抑制市场竞争的消极影响。(5)城市政府一般采取有期限的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
(6)任何城市公共事业单位都拥有依法申清或维护准入资格的权利。
7.[简单应用]简述城市公共事业的价格管理?
(1)城市公共事业的价格管理,是城市政府的物价管理部门根据价格管理权限,对城市公共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并监督实施的过程;或者对城市公共事业单位执行城市上一级政府的定价或指导价实行监督,以通过价格手段来调节城市公共服务供求关系的管理过程。
Page 1 of 6(2)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基本上不存在市场调节价,主要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这是由城市公共事业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目标,以及不完全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所决定的。
(3)城市政府的物价部门根据城市公共服务所涉及市民范围的大小、与市民利益关系的密切程度、市民支付能力的可承受程度、市场性收费水平、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公共事业单位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等标准,来确定和审批城市公共事业单位某项公共服务收费的价格。
(4)城市公共事业关系到市民维护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需求,关系到多数市民共同的公共利益,或关系到一部分市民的切身利益,有必要完善城市公共事业服务价格听证会制度。
(5)城市政府的价格主管部门有职责监督、检查公共事业单位执行政府制定的服务价格制度。
8.[领会]简述城市公共事业的税收管理?
一、城市公共事业的税收管理,是城市政府的税务部门执行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对城市公共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征收税款,作为政府为公共事业单位活动提供外部条件的补偿,并且作为经济手段调节公共服务供求关系的过程。
二、城市公共事业的税收管理原则是必要而适度。
三、中国对城市公共事业单位开征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四、城市公共事业单位享受减免征收有关税款的条件有四个方面。
1、全额拨款的城市公共事业单位。
2、城市公共事业单位处于初创期。
3、城市公共事业单位处于转型期或萎缩期。
4、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城市公共事业单位或公共事业的服务项目。
五、城市公共事业的税收管理还包括:
1、健全城市公共事业单位税收的基础管理。
2、向城市公共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财务会计部门人员等宣传税务规则,使他们了解并自觉遵守税法。
3、采取纳税单位主动申报与税务人员重点稽查相结合的制度。
4、在各个纳税环节上加以检查和督促,确保应缴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5、对城市公共事业单位实现纳税系统电算化、控制和降低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增加公共服务收入、遵守税法税则等多提合理化建议。
9.[识记]城市教育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教育管理是城市政府在上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对城市的各类教育进行必要的管制、指导和扶持,以促进城市教育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提高青少年和市民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管理过程。
10.[领会]城市教育管理制度的基本结构是什么?(1)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并设立科学的学制系统。(2)义务教育制度
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即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强制性的、普及的和免费的学校教育。(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城市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并保障市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同时,城市政府还应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市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4)教育考试制度
教育考试制度是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业证书和学位制度
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城市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6)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
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是中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识记]城市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教育预测(2)教育决策(3)教育汁划(4)教育组织(5)教育评价
12.[简单应用]城市科技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1)城市科技管理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城市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扶耗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历史转变的必由之路。(2)城市科技管理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
城市政府通过对辖区内科技事业的宏观调控,科学地规划科技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扶持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科技人才培训机制,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3)城市科技管理是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主要途径。
城市政府能够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格局进行预测、规划和组织,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努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13.[识记]城市科技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确定城市科技发展规划。
(2)制定并实施城市科技发展计划。(3)城市科技活动的组织和领导。(4)城市科技活动的调控和评估。
14.[简单应用]中国城市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哪些?
(1)首先,政府对教育和科技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教育和科研缺乏必要的自主性。
(2)其次,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长期以来,城市政府对教育和科技管理大都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行政命令色彩强烈,在管理方式上则以封闭式管理为主。
(3)再次,教育和科技管理缺乏充裕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Page 2 of 6(4)最后,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资源使用效率低。教育和科技资源大多集中于有政府背景的教育和科研机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15.[识记]城市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城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城市教育事业中的责任和权限划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16.[领会]中国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理顺政府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政府、社会和教育机构的优势,促进城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7.[综合应用]中国城市教育管理体制运行相管理的模式是什么?[201104单选](1)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
兴办基础教育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基础教育事业经费应以财政拨款为主。(2)多方投入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实行依法治教、民主治教、科学治教,充分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校管理,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学校的管理活动。(3)社会办学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
城市政府应积极培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等教育服务市场,推动职业教育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提高各类在业、失业、转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18.[识记]中国城市科技管理体制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是城市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19.[领会]中国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四个结合”,即:(1)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2)有利于科研机构与企业相结合;(3)有利于军用科技与民用科技相结合;(4)有利于发展科技事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20.[综合应用]中国深化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参考样卷论述]
结合发达国家城市科技管理的成功经验,中国深化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足:(1)继续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继续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大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没,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集群和产业化基地。(4)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5)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21.[识记]城市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在城市地域的成果与表现,作为人类文化有机构成的城市文化,不但反映着整体文化的进步与演变,而且作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着整体文化的不断进步。
22.[识记]城市文化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文化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适应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依据法律和法规对城市各种文化组织进行管制、指导和扶持,促进文化组织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23.[简单应用]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什么?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1、这是中国城市文化管理的首要原则,它决定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
2、服从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城市文化管理区别于资本主义城市文化管理的根本标志。
二、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优先,这是由城市文化市场的公众性和文化商品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
2、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难以实现和持久。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这一方针是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2、城市文化管理应该是政治方向的一致性与经营内容、形式、体制、风格多样化的统一。
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1、城市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相互兼容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城市文化管理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艺遗产,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艺术。
2、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方针,对于繁荣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4.[领会]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01107多选]
一、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制定。
1、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是政府力图影响城市文化发展,将城市文化发展纳入城市社会总体发展范畴而制定的一种城市文化计划。
2、其实质在于从城市社会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来选择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对策,旨在使城市文化系统随着城市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系统的发展而协调发展,使城市文化系统能适应城市社会发展并不断促进社会进步。
二、城市各项文化基础工作的管理。
1、首先,加强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2、其次,抓好城市文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3、最后,做好文化普及工作,开展广泛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城市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控。
城市文化市场是城市市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商品形式向市民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市场,因而需要城市文化行政机关依职权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
Page 3 of 6
25.[识记]城市体育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城市体育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执行法律和法规,对城市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公共体育设施等进行管理,为国家的竞技体育培养和输送人才、增强市民体质的管理过程。
26.[领会]城市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有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城市的竞技体育。
(2)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3)积极扶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27.[领会]城市体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城市体育管理的计划职能。
城市体育管理的计划职能,是指城市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为实现城市体育事业发展目标,或者达成一项具体的体育工作目标,而制定工作程序和行动方案的职能,涉及管理机构、场馆设施、资金投入等多项内容。(2)城市体育管理的组织职能。
城市体育管理的组织职能,是指城市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为了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和工作任务,通过建立体育组织机构确定工作职责、权限,协调相互关系,使体育管理诸要素合理有效地配合的职能。(3)城市体育管理的控制职能。
城市体育管理的控制职能,是指城市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为了保证体育管理过程与体育管理计划、体育管理目标相一致而实施监督、检查、约束的职能。
(4)城市体育管理的决策职能。
城市体育管理的决策职能,就是城市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为了促进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对辖区内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科学评估,并对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按照最优化原则,制定并实施体育事业发展方案或策略的职能。
28.[识记]城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城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在确保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和重点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城市文化事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积极探索城市文化管理的新模式,促进各类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29.[综合应用]城市文化管理的新模式是什么?[201107单选](1)演艺娱乐行业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政府文化行攻部门的职责则主要是制定演艺娱乐行业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开展艺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监督和管理演艺娱乐市场,而不再直接参与各类演艺娱乐团体的经营和管理。
(2)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政府扶持模式。
城市政府应按照社会化原则合理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3)新闻出版事业的产业化运营模式。
新闻出版事业的产业化运营意味着各类新闻机构和出版机构均可以直接转化为经营性企业,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和监督新闻、出版行业的运行。
(4)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的产业化运营模式。
城市政府应强化广播、电视和电影的市场监督管理,并设立相应的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以繁荣和净化文化市场,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30.[识记]城市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城市体育管理俸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1)在重新界定、调整城市政府体育事业职能的基础上,确保优先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事业,依据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繁荣体育市场,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
(2)同时,要切实转变城市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促进体育中介组织的发展,拓宽体育产业发展渠道,促进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31.[综合应用]城市体育管理的模式有哪些?(1)城市体育组织的俱乐部管理模式。
除公共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事业之外,大多数体育产品可以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2)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管理模式。
城市政府应对体育场馆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直接投资兴建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尽量向社会公众开放。(3)体育竞赛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为职业体育运动和体育竞技比赛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条件,社会体育组织完全可以通过组织和策划竞赛活动获得经营性收入。
32.[识记]城市公共卫生的内涵是什么?
(1)城市公共卫生是城市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是城市进步的基本条件和内容,它是城市区域内个人和群体的生活卫生、生产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总称,其实质是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
(2)城市公共卫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和生活卫生三个基本方面。
33.[识记]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执行法律和法规,对城市的医疗卫生、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生产和销售、医疗保险等进行管制、指导和扶持,防止传染病传播,降低严重危害市民健康的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的管理过程。
34.[简单应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意义有哪些?
一、促进经济增长
1、首先,减少病休和延长工作寿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率;
2、其次,公共卫生投资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促进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
3、最后,健康的增进和环境的卫生可减少医疗费用以及国家的医疗负担,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体现基本人权
1、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包括重要人群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如贫困者、妇女和儿童等;
Page 4 of 6
2、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3、提供有效的卫生保障。
三、维护社会稳定
1、通过卫生教育,形成广泛深入的卫生观念和科学的健康意识;
2、通过卫生防疫,进行传染病、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保障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3、通过卫生监督,对药品生产使用、饮食和各环境要素进行有效监控。
35.[领会]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组织机构有哪些?[参考样卷单选](1)卫生行政机构
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包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分,它是负责实施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领导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编制规划、制定法律和监督检查的组织系统。(2)卫生业务机构
卫生业务机构的组成较为复杂,可按业务性质大体分为六种类型:医疗机构、中医药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妇幼卫生机构、药事机构、医学教育和科研机构。
(3)政府协调性组织与群众卫生组织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是中国特有的卫生组织,它是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负责协调各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广泛开展全国群众卫生工作的专门组织,在全国各地普遍设有这一组织。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的群众卫生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是全国性的群众卫生救护组织。
36.[识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工作方针是什么?(1)面向广大城市居民。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体现,表明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城市居民。(2)预防为主。
这一方针所表明的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是出于对市民健康负责的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宗旨,以及卫生经济学关于预防的成本远低于治疗代价的观点。(3)团结中西医。
这是对各种医药卫生力量的组织方针。(4)卫生工作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体现,是确立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基本方法的方针。
37.[领会]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管理
1、社会和经济体制。
不同的社会和经济体制决定着不同的城市公共卫生体制,城市公共卫生体制的合理性首先就是建立其写相关社会和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以构造政策制定的制度基础。
2、制定城市公共卫生政策。
城市公共卫生政策确定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目标,是城市公共卫生规划和计划的依据。
3、制定城市公共卫生规划与编制规划预算。
城市公共卫生规划是为实现政策而选择的方案、措施和方法,规划的制定要从政策指导和形势分析入手,明确城市公共卫生现状及发展趋势,确立主要的城市公共卫生问题。
4、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在规划和规划预算确定后,应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计划。
5、评价与凋整规划。
评价以对政策、规划、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所得资料为依据,根据评价结果,必要时应调整政策、规划和计划。
6、情报支持与法律支持。
城市公共卫生发展管理的动态性对情报信息的支持有很高要求,这种支持与管理程序相互一致。
二、城市公共卫生的分类管理
1、医事管理。
中国城市的医事管理就是狭义的医疗事业管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医疗卫生组织的管理,二是医疗预防制度的管理。
2、卫生防疫管理。
卫生防疫工作是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药政管理。
药政管理是城市公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的政策法令和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
4、妇幼卫生管理。
妇幼卫生工作是促进民族健康和增强民族素质的基础,因而也是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重点内容。
38.[简单应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各是什么?
(1)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全体居民,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
(3)而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则是:基本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39.[综合应用]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城市公共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二、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城市公共卫生体制。
1、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总结城市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城市公共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
2、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Page 5 of 6
3、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地方积极性,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城市基本公共卫生制度。
三、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1、强化城市政府在基本公共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城市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城市公共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
2、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城市公共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卫生需求。
四、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1、从全局出发,统筹发展,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正确处理政府、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2、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城市公共卫生事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既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40.[领会]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什么?(1)全面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2)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
(3)加快建设城市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提高保障水平。(4)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居民安全用药。
41.[领会]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建立协调统一的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2)建立高效规范的城市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3)建立城市政府主导的多元公共卫生投入机制。(4)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共卫生价格形成机制。(5)建立严格有效的城市公共卫生监管体制。
(6)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7)建立实用共享的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8)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法律制度。
42.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章主要引入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介绍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效益关系和基础管理,然后介绍了城市的教育和科技管理,接着介绍了城市的文化和体育管理,最后,本章阐述了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本章重点是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及其效益关系;中国城市教育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城市文化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内涵、意义和基本内容;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Page 6 of 6
第三篇: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统计信息网 2012-3-5 10:53:18
近年来,随着我市“学在杭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发达的民营经济,和谐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来杭创业、务工,从而使我市外来务工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结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对我市当前的外来人口状况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供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市外来人口的状况及特征
本文所指的外来人口是指在普查标准时点,居住在杭州市地域内的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户口在杭州市以外)的乡镇(街道)半年及以上的人口,是我市常住人口的一部分。
(一)外来人口的基本状况
1.总量占全市人口1/4强。我市“六普”870.04万常住人口中有235.44万人是来自杭州市外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27.1%,也就是说每4个常住人口就有1人来自市外的外来人口。其中来自省外人口为174.27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4.0%。
2.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全市13个区、县(市)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外来人口数超过30万人有萧山区34.15万人、江干区32.63万人、余杭区31.79万人;超过20万人有西湖区23.40万人、拱墅区21.52万人;超过10万人有开发区19.23万人、下城区16.28万人、滨江区15.15万人、富阳市12.43万人、临安市10.47万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开发区61.9%、滨江区47.5%、江干区47.4%。而经济发展相对较缓的淳安县、建德市两县、(市)则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仅有1.04万人和2.7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3.1%和6.3%。3.来源地域较为集中。受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流动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市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相对较为集中。省外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省43.95万人、江西省22.77万人、河南省22.49万人,上述三省占全部省外外来人口的51.2%。省内市外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衢州市10.69万人,温州市9.23万人,金华市8.59万人,三地占全部省内市外的外来人口46.6%。
(二)外来人口的基本特点
1.农业户籍居多。由于我国土地承包长期不变和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业人口迁移流动基本都不带户口,迁动户口的可迁移性也很小。在我市的外来人口中,农业户籍的人口有195.66万人,占外来人口83.1%;非农业户籍的人口39.78万人,仅占16.9%。
2.男性多于女性。外来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0.14万人、占外来人口55.3%,女性为105.30万人、占44.7%;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为123.59,其中0-14岁人口为131.88、15-59岁人口为123.16、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4.08。从劳动人口年龄段分析,呈现出年龄越低,男女性别比越小的趋势,其中15-24岁男女性别比为107.51、25-34岁为125.62、35-44岁为135.63、45-59岁为143.40。
3.青壮年是主体。据计算全市外来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0岁,其中女性的平均年龄为29.6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30.3岁。从分年龄段看,0-14岁人口17.42万人,占外来人口7.4%,低于全市平均数的4.0个百分点。15-59岁213.31万人,占90.6%,高于全市平均数的15.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4.71万人占2.0%,低于全市平均数的11.4个百分点。
4.文化程度中等。在外来人口中,受初中教育占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42.3%,高于全市平均8.9个百分点;受高中教育的占20.5%,高于全市平均1.9个百分点;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有24.54万人(剔除户籍在市外,目前杭州就读各类大专院校的学生计算),占10.8%,低于全市平均9.0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外来人口的文盲率为1.2%,低于全市平均2.5个百分点。
5.务工经商为主。按外来人口离开户籍地原因分析,务工经商占73.0%是其最主要动因,其次是学习培训占8.9%,第三是随迁家属占8.0%;其他如投亲靠友、拆迁搬家、工作调动、婚姻嫁娶等原因,则相对较少。
6.集聚特征明显。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区各街道及近郊乡镇和县(市)的中心镇、街道。从分城乡看居住在城镇有208.02万人,占外来人口88.4%,居住在乡村的27.42万人,占11.6%;在居住城镇的人口中,八城区(含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有182.21万人,占87.6%,五县(市)25.81万人,占12.4%。五县(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分别是:富阳10.25万人,占82.5%;桐庐5.09万人,占83.2%;临安8.03万人,占76.7%;建德1.66万人,占61.0%;淳安0.78万人,占75.5%。
(三)外来人口的就业状况
1.就业范围比较集中。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就业面选择较为狭窄,主要分布在受教育程度要求较低或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门类,其中制造业占43.4%、批发和零售业占19.2%、建筑业占11.7%、住宿和餐饮业占6.0%。而对技术含量、专业技术水准和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对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卫生和公共管理行业,就业比率仅占4.4%。
2.职业从事“体力”为主。若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定义为“智力型劳动者”,其他职业定义为“体力型劳动者”。根据“六普”的抽样调查,有占85.5%的外来人口从事的是体力型劳动,其中商业、服务业人员占31.5%,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员占1.3%,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52.7%。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仅占2.2%,专业技术人员占6.8%,办事员和有关人员占5.5%。
3.工作时间明显较长。在对普查时点前一周就业者的工作时间计算,全市就业者周工作时间平均为48.0小时,而外来人口周工作时间平均为51.9小时,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9小时。主要原因从事的是体力型劳动,其加班加点、单休等情况较多所致。
三、外来人口对我市经济的影响
我市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以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以劳动年龄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在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丰富了劳动力供给
我市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的流入。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的外来流动人口,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且大部分外来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与本地户籍人口存在互补性:一方面补充了“脏、累、苦、险”等工作岗位的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缓解了“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工作结构性矛盾。因此外来流动人口对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且未来杭州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外来流动人口的贡献。
(二)延缓了老龄化进程 自“五普”以来的10年,杭州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流入的年轻人口多,对杭州老龄化进程有一定的延缓。《杭州市2010年老龄事业统计简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1.6%;而按“六普”常住人口计算,比重为9.0%,两者相差2.6个百分点。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市外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入,尤其是占全部市外外来人口的71.9%的外来人口年龄集中在20-44岁,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我市“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减弱全市人口年龄结构的负面影响,趋缓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三)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外来人口不仅以人力资源的形式出现,同时也是我市消费的重要人群。外来人口的进入所导致的消费市场放大,有利于刺激杭州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食品、服装、日用品等行业直接得到拉动,城市交通、房屋租售业也不同程度因外来人口而得到发展。另外,外来人口规模及其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也可以促进城市储蓄的增加,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四)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众所周知,第三产业是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产业,其发展状况和水平直接关联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外来人口一方面补充了第三产业中的人员不足,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如目前杭州的服务业、运输业、小商业、修理业等外来务工人员经营者较多,农贸市场上“菜蓝子”提供;饮食服务业、宾馆的服务员、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从事勤杂保安服务等。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第三产业与吃穿住行生活服务行业,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其本身就是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扩大内涵、增长消费的需求。
(五)隐藏的负面影响 1.制约产业的结构升级
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因其受教育程度、掌握劳动技能等方面的自身素质较低,主要集中在低端行业,其就业规模受到产业发展对外来人口就业需求的直接影响,只能集中在建筑工地、食品加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家庭作坊。企业依赖较低素质、低层次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而不是靠产品、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发展、壮大。这使得部分企业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第二产业的“滞移”矛盾。如服装制造业中的大部分工人是外来人口,从而使得杭州第二产业中应该向外地转移的产业仍以一定的比例出现上升的状况,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受阻,也使得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高科技人才由于存在较高的进入成本而不能顺利进行,导致人口增长不能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2.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人口素质高低与劳动生产率、产品的技术含量、人均创造的价值、企业经济发展速度息息相关。但从我市的外来人口看,从事的职业一般是较低层次的、较低技术含量的工种,除了给企业带来廉价的劳动力之外,并没有在关键的岗位发挥关键的作用,也未在技术上、企业管理上带来实质性的进步。而现代企业和城市之间实力的竞争,更多的是高层次、高技术含量、高技术人才的竞争。部分小规模企业以廉价劳动力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经营模式依然未改变,其客观上就是降低对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依赖,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换代。如每年年末过后,一些企业会出现“民工荒”、“技工荒”、“招工难”等结构性用工短缺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的产业结构还停留在需要大量劳动力要素投入的阶段。3.阻滞产业的质量提升
简单劳动模式招聘大量的外来人口,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很难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产业生产环境对产业结构更新换代的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第三产业是未来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从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第三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业为主,主要分布在零售业,低层次的第三产业虽吸引了外来低层次的打工人群,但消耗了过多的资源;同时由于没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也就无法吸引较高素质的外来人口,以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整体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四、几点建议
要通过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来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素质。要把产业结构和外来务工人员结构这两个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以前者来促进后者,用后者来提升前者。
(一)创新工作思路,科学推动人口合理流动
调整经济结构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人口的增长,而产业结构与人口素质存在一定的联系,互为因果,所以,提升人口素质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因素。对杭州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现的新杭州人,目前已占全市人口1/4强,但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相关城市比较,我市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还不算太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今后一段时期杭州的人口增长仍将以外来人口流入为主。因此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人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及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必须创新思路,优化人口结构,坚持人口管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发展水平,以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为抓手,推动劳动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外来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优化,实现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双向互动、协同提升。
(二)强化人才开发,努力提升城市人才竞争力
结合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开发机制,设立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努力打造人才强市。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为重点,以创新、创意、创业载体建设为依托,完善各项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创业发展。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营造以高端人才,来提高就业质量的环境。要调控外来人口就业规模,就应该提高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优先发展高端产业,减少对低端就业领域人员的需求,通过不断吸引高端人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提高就业质量,提升杭州的城市竞争能力。
(三)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改善全员劳动力结构
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来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会将第一产业的大量原有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传统产业的大量原有劳动力转移到新兴产业,使劳动力就业的存量结构得以优化;另一方面每年新增的大量劳动力将会有愈来愈大的比例部分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就业,使劳动力就业的增量结构得以优化。就更需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有科技基础,重点抓好高新产业的发展,尽快培植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技术”新型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一则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使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二则也可增强劳动者创业和创新的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以大力提高我国科技素质、产业素质、企业素质为着眼点,逐步形成杭州现代产业新体系。
(四)加大知识培训,持续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提高全市劳动适龄人口的科学素质,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就业人员,是一个社会技术实力的基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亦将始终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艰巨任务。在提高科学素质的同时,还必须要把提升劳动适龄人口职业技术技能列入工作重点,这是为解决劳动者技术技能偏低,解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瓶颈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通过学习,形成劳动者学文化、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做到精一门技术、会二门技术、懂三门技术,成为复合型的劳动者。
第四篇:论城市对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平等性
论城市对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的平等性
耒阳市长冲中学 杨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与规模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因工作需要入居城市,他们在为所在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着青春和智慧。同时,这也带来了一个城市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子女入学教育的新问题。受城乡差别意识的影响,城市人总对外来人尤其是农村人带有较强的偏见,甚至歧视。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政策带着偏见,这似乎已是一种较深的传统观念。基于这种观念,外来工还不可能平等地与本地城市人享有相同的权力与优惠政策,外来工的子女就学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在时下倡导“教育和谐、和谐教育”的今天,笔者以为城市对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应持比较平等的政策。
首先,外来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在城市里艰苦创业,在这里勤奋工作,与城里人一样,甚至比城里人更艰难更努力地在拼搏,在追求人生的理想。通常情况,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做城里人不愿干的活,像那些脏活、重活等。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垃圾清洁工、街道建筑工,这个城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干净美丽的城市、整洁的街道、花园恐怕就难找了。还有许多行业也是一样。所以,对外来工的作用,我们城市是不能低估的。
基于这一点,笔者以来,外来工既然在为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尽管不是本地人),理应受到城市的平等对待。让他们享有较多平等的城市人的权力,少些对他们的偏见与政策上的歧视。这其中,对外来人口子女的就学教育问题,是外来人口子女的父母最为关心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城市的这一建设重要力量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受到城市的平等看待,他们把自己看作城市的一员,他们才会安心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给该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不遗余力地默默奉献。相反,如果城市不能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采取一些这也限制那也限制的政策,外来人口的自尊心会深受打击,怨恨自己不能平等地对待,整天为自己的儿女就学问题担心:担心因为无本地户口,学校不接受自己的孩子,担心学校收取高昂的学费、建设费以及赞助费,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本地城市人讥为乡下人或乡巴佬等等。这样一来,外来人口的工作热情受到挫败,他们的工作效率能不影响吗?而更受到伤害的恐怕是他们的下一代——外来工子女,其心灵的创伤恐怕会难以抹平,从而无形之中给他们的切身感受也许是:人人平等这只是一句口号,离真正实现平等似乎遥远。
其次,城市对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政策应做到合理性与稳定性。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在当今是我国一件国计民生的大事。每年外出打工,流入城市的民工数以千万,这是一个浩大的队伍。而与之相紧密联系的外来工子女教育则成了一个面临务必解决的大问题。
目前,外来工子女入学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就读当地重点公立学校,这对绝大多数外来工子女而言恐怕较难,除非有特殊的经济背景。其二,就读一般公立学校,这对一部人而言,还是可以实现;其三,就读当地各种参差不齐的私立(民办)学校。这对大部分外来工子女而言是这样的。由以上可以看出,当地城市对外来工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政策存在明显的偏见与不合理性。同样是中国合法公民,同样是在一同城市工作,为什么外来工的子女就受此“虐待”?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幼小的心灵在“迷惑”什么?他们纯洁的心灵是不是在被无形的“尘染”?他们也在思索,尽管他们不能向社会清楚地表达:“我们外来工子女怎么啦?”
鉴于此,笔者以为,当地城市应结合本地特点,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指导下,采取合理的措施,制定合理的外来子女教育政策,至少应该对外来工子女实行不带有任何偏见与歧视的教育政策,为实现教育公平,应该在教育政策的合理性的基础上保持教育政策的稳定性,这样,使外来工对自己的子女就学教育才会放心、安心与顺心。同样,这些外来工子女也会安心、认真地学习,与本地城市学生一样,快乐地生活与健康地成长。这实际上也就真正开始了现实意义上的公平教育,从而逐步实现和谐教育的大目标。
那么,对外来工子女教育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城市教育应就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不受外来工户口的地域限制。无论学生的父母是吉林长春的,还是湖南衡阳的,等等,他们在其父母服务的城市中小学就学,一律与本地城市户口学生一样,持有平等的就学资格。打破地域的局限性这个瓶颈,城市基础教育的春天才会为迟不远。
二、外来工子女具有与当地城市户口的学生一样的招生政策。无论来自哪个省份,哪个地方的学生,当地城市教育部门应采取同样的招生政策。如划区片就近入学,实行一条分数线(如重点学校录取一条线),实施同样的教学课程计划,享有同校学生的同等教育政策。
三、学校管理机构与教职人员对外来工子女应与本地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外来工子女学生与本地城市学生一律平等地对待,这是学校管理人员与教师应切记的一点。在一所学校,尤其是外地人与本地城市人共校同班的情况下,学校的管理工作与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均会加大。因此,作为管理层,尤其要重视处理学生间发生的矛盾,以平等的尺度来衡量,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对二者都不偏颇。这样教育管理既体现了公平性,也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同时,也为创造和谐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当地城市相关部门也应采取一些有助于外来工子女教育的优惠政策。如教育行政部门实行外来人口困难户子女的学杂费减免、寄宿费补助;社会保障部门把他们纳入城镇暂住人口医疗保障范畴等。这样,就可以暂且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困难,得到及时的救助,以防外来人口子女辍学情况的出现。从而,既安定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好好地让他们为城市作贡献,同时,又使他们感受到当地政府(城市)
对外来工子女教育的重视,感受到党对他们的关怀。随着外来工子女的日渐成长,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
总而言之,城市基础教育要得到正确而良好的发展,就不能忽视对外来人口子女教育,这一新的城市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的关注与发展。城市要发展,离不开外来工,更离不开外来工子女教育,因此,城市各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要解放城乡观念,打破地域观念,重视外来工,对他们的子女教育采取科学、合理、平等的政策,从而推动当地城市建设,推动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外来人口管理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外来人口管理情况汇报材料
我们上横街村地处观海卫镇东部,县金柯桥大道两侧,面积0.8平方公里,746户,户籍人口2081人。06年工业产值7500万元,村级收入148万元。由于紧邻柯北工业园区,外来打工人员数量较大,暂住人口超过常住人口35%,共计2809人,应办证对象2386人,已办证2182人,办证率91.5%。由此对应的出租房房东共350户,出租房屋1045间,年租金收入100万元左右。
我村历来十分重视外来人口管理,在全县大规模推广外口专管员制度前,我村就安排了专职管理人员。近年来,在镇外管办和派出所的支持指导下,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
下面我简要把我村外口管理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一:系统完善的外口管理制度,是我们工作的基础。
我镇的外口管理制度,以党委(06)50号文件形式下发,细化工作,量化考核,操作性非常强。外口专管员共分十三项工作,每月考核一次。镇外口办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各村分管领导共同参加,目的分析本月情况,安排下月任务,检讨工作得失。
二:双重管理、量化考核,是工作的动力。
外口专管员受镇,村两级双重领导,外口管理许多方面工作与村委会工作重叠。根据外口管理工作内容,我村安排村委委员妇女主任兼职管理。这样一来,我们村两委会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本村外口管理的进度及考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增改不足。而且经常抽调力量帮助外口专管员完成突发性任务。
每月的量化考核,是确定外口专管员工奖的依据,其中10%的分值是有村两委会根据他们的工作打分。考核成绩高低就反映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收入的多少。像5月份我村外口管理考核得满分,那村外口专管员年底就能多得工奖。有压力,但也是动力所在。
三: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工作的保证。
外口管理是政府行为,是种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服务行业,以服务促管理,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是我们做好外口管理工作的保证。
我村外口专管员都是本村人,情况十分熟悉,人员基本认识,提供全天候服务。只要外地务工人员,符合办证条件,手续齐全,不管上班下班,家里路上,一律予以接受办理,三日后办公室取证或由专管员送证上门。找到那个村干部都能取,因为暂住证集中放置。
外地务工人员也为我县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县委县府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计划生育和生殖服务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也比较好,妇女主任心细,嘴勤腿勤,以上门服务为主,贯穿宣传教育,对外来育龄妇女做到做好产前产后和术后的随访,同时上门发放避孕工具和免费券,使我村外口计生管理工作得到顺利发展。有一次,有一对**籍年轻夫妇前来办理妇检免费券,免费券办好了,却把流动人口婚育证落在了桌上,发现后追喊不住,就马上打电话通知镇计生服务站,请他们放行检查,免了他们多跑路。我认为这就是服务,而且是优质服务,细节体现了本质。
我村外口管理工作,在镇外口办;派出所的直接领导下,通过村两委的努力,外口专管员的认真工作,使我村的外口管理工作进展顺利,外口管理日趋规范,外来务工人员认同感增强,就业率高,社会不安因素减低,民事纠纷减少。在外口管理方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上级要求尚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以此为突破口,把建设和谐社会为总目标,使我村外口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