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实效性分析

时间:2019-05-14 01:3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实效性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实效性分析》。

第一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实效性分析

参考资料:博研轩职称论文网http://sclunwen.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01946852

征稿邮箱:hblunwen@163.com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实效性分析

——来自广州市非公有制企业的调研

《 人民论坛 》(2012年第5期)

【摘要】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中央颁布了诸多规定,但运行效果欠佳。以广州市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与调研反馈意见为个案进行研究,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实效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性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口的社会流动性随之大大增强。部分党员也成为流动就业人口的一员。流动党员的出现,给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体制带来挑战。对此应给予正确的认识,以便有效管理流动党员。中共中央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规定。1994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同年12月,下发了《关于〈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党组织的主要责任、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及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基本办法。2006年底,中央组织部再一次发出通知,要求从2007年1月起,流动党员外出时必须持新的《流动党员活动证》(以下简称《活动证》),并印发了《活动证》的修订样式。

这一系列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措施的施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实际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判?本文以广州市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为调研个案,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运行实效调查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颁布和推行,是中共中央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州市委组织部依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大了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力度。2010年2月,广州市成立了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工委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各区(县级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截至2010年底,广州市共有流动党员7131名,其中从外省或本省其他市流入的党员5999名,从广州市流出的党员1132名,全部纳入管理。目前,广州市共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3789个,社会组织党组织691个,凡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全部建立了党组织;覆盖全市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从2003年起,广州市开始在全市实施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每条街道配备2名党建工作指导员。2010年,又开始在全市34个镇实行党建指导员制度。截至2011年3月,全市在聘党建工作指导员365名;广州市普遍建立了区(县级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各党员服务机构均有固定办公场所,并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广州市委组织部、12个区(县级市)党委组织部设立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12371),该电话具备录音、留言、语音信箱、呼叫转移等功能,确保不漏接一个流动党员的来电;2009年,市、区两级均建立了党内关爱扶助金,现市级党内关爱扶助金帐户余额达900多万元,先后为8120名困难党员提供各种形式的帮扶慰问;目前,海珠、荔湾、天河、白云、南沙、增城等区(县级市)都开设了党员信息网,方便流动党员上网学习和交流。②

广州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但通过对广州10区、2市(县级市)近100名非公有制企业代表进行深入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以广州市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与调研反馈意见为依据,发现广州市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还存在如下问题与挑战:

流动党员群体内部构成比较复杂,生存状况差异性较大。从构成看,主要包括外出务工的农村党员、下岗的原公有制企业党员、军队退伍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等;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壮年占有主要比例,但其他年龄层次均有分布;从教育程度上看,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一半左右;从流向上看,主要分布在服装、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这也与我国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基本一致。

流动党员数量较大,就业和生活稳定性较差。由于就业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及现代用工体制灵活性强等因素的影响,除少数在民营科技企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就职的收入相对较高,生活较稳定的流动党员外,大部分流动党员无固定工作岗位和固定职业,收入水平低,生活缺乏稳定性。

流动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动力缺失,对党组织认同度较低。流动党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遭遇解聘、下岗等风险。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趋利性的特点削减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内在的政治诉求,雇员的身份成了首选。在自身生存的经济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他们缺乏参加党组织正常活动的政治热情和政治意识,党员“群众化”趋势日益明显。调查中,仅有57.1%的党员愿意亮明身份,44.6%的受访者不愿意转入组织关系,有24.6%的党员认为“参不参加组织活动对工作没影响”。

影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有效施行的原因分析

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第一,现实针对性不强,特别表现在流动党员的数量统计和去向掌握方面。从流动党员的分类来看,主要有四类:一是“自由党员”,部分党员外出时没有在所在党组织申请登记,党组织无法与其取得联系;二是“口袋党员”,部分党员把转出的组织关系放在自己口袋里,没有转入流入地党组织;三是“地下党员”,部分党员心存顾忌,脱离原单位流动到新单位后,故意隐瞒党员身份;四是“挂名党员”,部分党员原所在党组织因企业倒闭、转制等原因名存实亡,组织关系又没能转入新单位。《意见》对流动党员身份的隐含性和变动性基本没有涉及。而实际操作中,流动党员数量的统计和去向的掌握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却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前提。第二,流出地与流入地工作难配合。由于缺乏相关的程序性规定,经常出现流出地党组织没有发放《活动证》,流入地不愿接收,流出地与流入地缺乏联系甚至不联系的情况。第三,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影响了《意见》的权威性。《意见》忽视了目前流动党员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越来越长的事实,简单地硬性规定“流动党员原则上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对于不能按时足额交纳党费的党员如何处理,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影响了《意见》执行力。第四,对一些问题的规定不够细致、全面。如《意见》简化了《活动证》发放手续,但忽视了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的繁琐化。目前,一些流动党员在不同的省际

间流动,转接党组织关系手续复杂,并且只有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接转组织关系,即便是临时组织关系,也必须经过乡镇党委或城市街道党(工)委,费时、费力、费钱,致使很多流动党员宁愿把组织关系留在流出地。调查显示,21.1%的党员认为“转接组织关系太繁琐”。

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的主动性不强。一些党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出现认识偏差:一是“无用论”,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二是“畏难论”,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不好管,管理不主动;三是“无关论”,有的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外出党员不必管;四是“无需论”,有的流入地党组织觉得外来党员不是自家人,不需要管。以上各种状况,导致党组织难以掌握流动党员的最新情况。第二,管理部门多头,管理缺位现象明显。目前我国还没有构建统一有序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特别是流动党员较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不规范,有的归机关工委或组织部门管,有的归街道党委管,有的归工商联等部门中的党组织管理,有的业务上按条条(行业)、党建上按块块(社区)。管理部门分散,职责不明,都管,又都不管,重管或漏管现象时常发生。党员找组织难,组织找党员难,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更是难上加难。第三,教育管理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传统的党员管理工作对行政组织的依赖性很大,侧重于静态管理,具有固定性、集中性等特点。而流动党员远离行政组织,具有流动性、松散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静态的属地管理滞后于动态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加之操作的简单化和固定化,进一步弱化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40.9%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活动形式单一”。第四,“两新”组织在党建方面存在不足。一些新兴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面窄,甚至出现了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盲点。经常出现流动党员的劳动报酬权、党员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专项培训经费落实不到位,培训力度欠缺,流动党员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得不到明显提高;流动党员服务体系不健全,专门服务机构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为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流动党员缺乏归属感等问题。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实效的建议

完善管理机制,理顺管理关系。第一,树立大党建观念。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各省市、县区增设相应的职能部门,加强协调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及行业、社区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使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流不

出党组织的视野。对拒不接收流入党员的党组织,由上级党组织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并协助其搞好接收工作,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第二,简化组织关系接转程序。在严格党纪的前提下,下放接转组织关系的权限,使基层党委有权接转组织关系。同时,也要区别对待,迁移组织关系应以自愿为主,不愿转组织关系的,可凭《活动证》到流入地党组织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为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提供方便。第三,健全管理网络,解决党员找组织难的问题。一是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通过书信、电话和互访等形式,实现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工作对接的双向管理;二是着力创建“一家一站一中心”党内服务三级网络,社区建流动党员之家、街道设流动党员登记站、县(市、区)设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并设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三是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社区党组织,对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实施统一管理。第四,普及使用智能《活动证》。制作一种具有电脑识别功能的IC智能型《活动证》,并组建网络信息系统,存储党员个人信息,实行党员网上年度注册管理制度,一年不注册者,作自行脱党处理,避免“隐形党员”的出现,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现代化。第五,建立激励、关爱机制,解决组织找党员难的问题。一是设立“扶助基金”,对丧失劳动能力及有特殊困难的流动党员给予一定的救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和表彰在各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效应;三是以“民情直通车”等活动为载体,拓宽反馈情况渠道,协助辖区内流动党员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暂住证等事宜,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

丰富教育管理内容和形式,提高流动党员素质。第一,紧密联系实际,丰富教育内容。流动党员走南闯北,接触新生事物多,思想活跃,加之内部差异性大,他们需要的教育管理内容是多维度的。党组织应根据流动党员职业技能、业务知识需求的实际,开展针对性教育。把教育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开展党建理论、专业技能、维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使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人生价值得以更好实现。第二,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一是解决流动党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以“上门送学、专人帮学、电话督学”等灵活的方式为流动党员创设方便的学习条件;二是实施远程教育和管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和信息媒介平台,建立流动党员网站、手机信息发布平台等,加强沟通,及时了解流动党员情况,并提供指导和帮助。

明确领导责任,实施目标管理。第一,建立考核责任制。一是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党政干部考核和基层先进党组织评比指标体系,建立定期通报和批评制度;二是建立领导抓联系点制度。上级党组织负责人要选择1~2个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点,经常检查、督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凸显措施刚性效力。严肃党的纪律,各级党委对在转移和接收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等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党组织和党员,要及时纠正和处理;对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违反党的纪律和规定的,要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组织处理;对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经过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流动党员,加大清理力度,把不适合继续留在党内的党员清理出党组织。

注重整合资源,加强宏观协调。第一,整合社会资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密切配合,综合协调。因此,要把劳动、工商、人事、民政、工商联等各部门纳入到流动党员管理责任体系中来,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或企业内现有的各种文化活动设施,为流动党员活动提供场所,拓展其活动空间。第二,借助各方力量,为流动党员活动提供经费保障。通过政府财政补一点、街道创收出一点、收缴党费返一点、社会各方募一点的方式,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问题,加快流动党员活动场所和服务中心的建设,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供物质保障。

当然,要真正解决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才能逐步走出一条社会化、开放式、服务型的新路,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2010年,作者参加了广州市工商联组织的对广州10区、2市(县级市)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调研组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236份,其中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为75%,并与约100家民营企业代表及广州市委相关领导就民营企业党建问题进行座谈。

②数据由广州市委组织部和广州市工商联联合提供。

第二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沪皖联动、探索创新,东明社区(街道)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利用社区阳光驿站载体与安徽旌德县孙村乡“喜结联姻”,成为两地基础党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凝聚流动党员,构筑辐射营盘。2007年年底,安徽省旌德县党委、孙村乡党委领导班子一行千里迢迢来到东明社区阳光驿站宣布:依托社区阳光驿站,实现两地共建,成立上海流动党支部。而岁末年初,社区阳光驿站与驻沪党支部联手开展的“敬老谱新曲”活动则拉开了两地联动、合作共建的帷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农村党员纷纷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离土、离乡的农民兄弟中有许多曾经在当地入党的党员同志,又没有进行正常的组织接转关系,形成实际上的长时间离开党组织的现象。近年来,安徽省旌德县孙村乡外出来沪务工者达2200多人,其中有党员22人,他们中大多数几年甚至长达25年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进城后他们挣了钱,可在政治上缺少正常的组织生活,但内心上还是向往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地党委了解这一情况后,酝酿在上海成立流动党支部的决定。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用创新思维改进和加强流动党员工作的作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尝试,是加强党组织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建工作的新形式之一,构建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区委组织部的肯定。

东明社区党工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外来务工党员,在工作上、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给予关心我们为你们提供学习、活动的大舞台,让党员凝聚在党支部的周围。6月1日,设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的安徽旌德县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召开“家乡经济发展座谈会”,并举行“离乡离士不离党、募捐赈灾献爱心”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支部改选和交纳“特殊党费”。社区阳光驿站提供服务与支持,两地党组织一致认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们面对新情况,对党建新事物要倍加爱护。搞好两地共建流动党支部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流动党支部,增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流动党员活动证》,就是让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党组织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再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当地党组织生活。孙村乡共有22名党员在上海打工,分布在上海的各个区县,真正居住或工作在东明社区的不多。是让这22名党员各自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各区县基层党支部报到,凭证参加组织生活,还是打破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东明路街道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进行了研讨。座谈中,有党员反映,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所在单位党组织后,往往没有下文,组织生活还是不知道在哪里过。还有党员反映,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居民区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因为关心的事情不同,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既不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也不利于流动党员作用的发挥。如果由流出地党组织、孙村乡党委出面,成立驻沪流动党支部,凭借地缘关系、乡情观念、共同利益,就更能够凝聚党员,便于形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东明路街道及时向新区组织部汇报了这些想法,经组织处同意在东明路街道试点,以党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该支部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挂牌,对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是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发挥流动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需要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居住特点,区别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流动党支部22名党员,从年龄上看,既有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大学生,也有五十来岁的曾在老家当过村支书的老党员;从职业上看,大部分在上海打工、做生意,有搞设计的、有舞龙的、有做保姆的;从生活目标上看,二三十岁的以谋生为主,三四十岁的争取有新发展,四五十岁的趋向生活安定。支部成立前,很多党员到了上海,逐渐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老吴,过去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南汇打工,住在当地一个村党支部家里好几年,他说:“从来没有人问他,组织生活在哪里过!” 党员们内心迫切希望能够就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根据党员的这些特点,党支部确定了职责定位和组织活动方式。党支部的职责,突出“巩固组织、凝聚党员、联系群众、提升素质、建设家园”20个字。巩固组织,突出一个“联”字,在党委层面实行“联建”,即流动党支部在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乡党委联建管理下开展工作;支部层面实行“联动”,即流动党支部与阳光驿站(两新总支)联动,日常事务寻求阳光驿站的支持。凝聚党员,突出一个“需”字,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党员、不同发展阶段党员的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管理和服务,如3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谋生,就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4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发展,就为他们提供项目信息;5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交流,就与他们经常性沟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联系群众,突出一个“情”字,即在支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教育他们诚信做人、守法务工,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流动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务工人员之家。提升素质,突出一个“能”字,即依托党组织提供的资源,对流动党员进行个人谋生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上海的社交技能培训和联系群众的服务技能培训,并整合党员中的能人资源,进行互帮互学。建设家园,突出一个“促”字,即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家乡的新家园的建设多做贡献;同时,党支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家乡发展出主意、引项目、招资金、找渠道,促进家乡发展。

三是建立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现两地党组织无缝对接。孙村乡党委作为流出地党组织负责支部班子配备、支部制度建设、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党费的收缴等,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作为流入地党组织负责指导党支部开展好“三会一课”、党员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提供支部活动场地、学习资料和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支部党员提高素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等。同时,逐步探索把流动党支部纳入东明社区党组织的考核、评比和表彰。流动党支部负责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协助将条件适合的流动党员编入当地党组织。通过党委层面“联建”,实现了流出地与流入地有效衔接,使流动党员党支部既有“娘家”,也有“婆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流动党员党支部近期通过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在就业、居住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等,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有效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第三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调研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个体、私营、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党员在不同行业、地域间的流动性加大,党员成分、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形态趋于复杂化。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富蕴县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流动党员的基本特点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量不断上升,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也日趋频繁,目前富蕴县流动党员有呈现出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数量不断增加。截止目前,全县共排查流出党员24人,流入党员91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58%。

(二)流动分布相对分散。据调查显示,全县流动党员分布比较分散,有的在内地,有的在沿山厂矿企业等。

(三)党员构成相对复杂。流动党员中,有农民,有企业下岗职工,也有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休人员等。

(四)思想比较活跃。大多数流动党员思想比较活跃,年富力强,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有创业精神。在流动期间,他们受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心态比较复杂。

(五)党员流动时间不确定。流动党员什么时候外出,外出时间多长难以确定,部分农村党员为季节性流出。

二、主要做法

针对这些特点,富蕴县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探索创新,采取“理顺关系,健全组织,建立制度,创新载体,开展活动”的方法,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县委于2007年4月成立了富蕴县党员服务中心,建成乡(镇)党员服务站的9个,企业党员服务站2个,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工作体系,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到每个乡镇和企业。针对流动党员多为非公企业职工的实际,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入手,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对全县近100家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了摸底调研,做到了“六清”,即企业情况清、职工人数清、经营状况清、党员数量清、组织设置清、业主身份清。并对全县职工人数5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逐一登记造册,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非公有制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并于7月1日成立了新疆首家非公有制企业工委。按照“就近管理、方便灵活、理顺关系、不留空白”的原则,采取“建、联、靠、派”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车间”、“支部建在园区”、“支部建在行业协会”、“支部与社区联建”等党组织建设新模式,确保了所有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2007年,富蕴县共新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委2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7个,非公企业行业片区党总支1个,社企联建党总支1个,园区党总支1个,企业联建党支部1个。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联系单位和党建联络员的安排意见》,为31家较大企业确定了党建联系单位,将每个联系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确定为党建联络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并专题举办了一期党建联络员培训班,制订了党建联络员工作手册、联系卡,具体指导和协调企业的党建工作。

(二)抓好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措施

富蕴县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联系制度、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制度、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等各项制度,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重点加大三项制度建设力度,增强外出党员过组织生活和缴纳党费的自觉性。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的通知》、《富蕴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通知》文件,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及时掌握了流出和流入党员的数量及有关情况,为所有流出和流入党员建立了管理台帐和信息库。明确规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三个月以上,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六个月以上的要转出组织关系或实行流动党员管理。要求各基层党委对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期限、职业、通讯地址、联系办法和联系人等造册登记,建立健全外出流动党员档案。同时,加大对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宣传和使用力度,并充分利用党务干部培训班等时机,说明其填写等要求,现全县各党委(党工委)使用新版介绍信普及率达到100%,有力地保证了流动党员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建立健全联系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党员每季度用信件或电话等形式向所在支部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和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的情况。平时由党支部委员分工联系若干名外出党员,保持电话、信函联系,节假日利用外出党员返家的机会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或组织学习,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情况,给他们上党课,进行思想教育。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每年一

第四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社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社区严格按街党工委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清底数,做到流动党员情况“底子清”。我社区根据流动党员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按照“街道社区区域化全覆盖”的要求,每月对辖区范围内的流党员进行登记,对一些商务楼宇、居民楼栋、产业链条等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努力把每名党员都纳入有效管理和服务之中。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

二、注重教育,提高流动党员自身素质。

今年年初社区党支部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党员,在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清明”“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时节,采取集中补课、上门辅导、分组学习、结对互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他们学党章、学法律、听取他们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汇报。全面开展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工作,组织社区党员进行远程教育站点平台对党员进行“双育”教育,每周定期播放三次电教片;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社区服务QQ群,微博,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信息,及时向他们传递党的声音,通报党建动态,加强经常性教育,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反映实际困难及意见建议,实现党组织与党员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管理,建章立制,规范操作。社区党支部在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党员外出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统一的外出党员登记表,规定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同意后方能外出,支部负责将其外出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造成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对外出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党员,除外出前要说明外出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外,返回时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党员,以电话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联系,支部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要求和有关学习资料寄送给他们,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社区,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健全基层村党总支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狠抓《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三是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细则》,对流动党员的基层组织设置、组织关系接转、教育管理的实施和监督,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第五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定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定

一、学生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并按规定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一)受地域限制等条件限制,无法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正式党员至少每半年要向党支部递交一份书面思想、工作汇报,或通过其他形式与党组织保持联系,预备党员至少每季度要向党支部递交一份书面思想、工作汇报。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这,均被视为自行脱党,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提供流动期间个人在工作单位现实表现的证明材料,所在党支部要及时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其转正问题。

(三)自报实际收入,按照党费缴纳的规定标准向所在党支部交纳党费。一般应有党员个人按月缴纳,特殊情况可托人代交、邮寄,预交或补交,但预交或补交但预交或补交的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4)临时就业单位或通讯地址变动后,应及时向所在党支部报告。

二、在学院网站上设置学院党建天地,设“党员教育” 专栏、党总支邮箱,定期把党的组织生活内容及学习材料公布在“党员教育”专栏,流动党员应在每月底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思想汇报材料发到党总支邮箱(jgxydzb@163.com)

三、是严肃党的纪律,坚决处置不合格党员。若流动党员无特殊原因不按期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不及时递交转正申请、不发挥党员作用、无视党的组织纪律,党组织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者,所在党组织要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下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实效性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的实效性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石泉县饶峰镇党委王正平(2006年4月28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流动异乡务工经商人口中......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一、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和居住地变化等原因,连续6个月以上不能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农村党员。二、流动党员的管理坚持以流入地党组......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初探 石泉县饶峰镇党委王正平(2006年4月28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做好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格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基础建设,全面......

    流动党员管理

    运河街道多举措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运河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对于......

    流动党员管理

    村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为规范流动党员管理,根据上级文件有关精神,对我......

    流动党员管理情况

    流动党员管理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特别是在学生毕业期间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一步做好流动党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根据要求,现将我村流动党......

    流动党员管理

    党政办公室第17期2011年3月20日灌口镇抓规范求实效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党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规律,改进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