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大纲

时间:2019-05-14 01:4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总结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总结大纲》。

第一篇:总结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期末复习——总结大纲

第一章 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

1.电子测量的分类(测量手段、测量性质)

2.干扰的来源、干扰抑制常用的方法

3.电子测量仪器的放置

4.电子测量仪器的接地(安全接地、技术接地)

第二章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1.常用测量术语(真值、示值、等精度测量、测量准确度、测量精度)

2.测量误差的来源?

3.绝对误差、修正值、实际相对误差、示值相对误差、满度相对误差、仪表的准确度

等级

4.误差的分类

5.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的特点

6.判断有误系统误差、粗大误差

7.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8.测量数据的整理(误差位对齐法、有效数字表示法)

第三章 电流电压的测量

1.直流电流、交流电流的测量方案

2.热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3.电子电压表的检波器(峰值、均值、有效值检波器的刻度特性)

4.计算式有效值电压表原理图

5.数字电压表的性能指标(显示位数、分辨率、固有误差)

6.电平的计算、电平表

第四章 电路元件参数测量

1.电解电容的极性的判断

2.二极管的极性判断

3.三极管的管型、极性判断

4.电阻的测量(色环法、伏安法、电桥法)

5.晶体管图示仪的原理框图

第五章 电子示波器及测量技术

1.示波管(CRT)的组成、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2.扫描概念、扫描电压实际波形、同步的条件

3.上升时间与带宽的关系

4.触发极性与触发电平

5.示波器的基本测量方法

电压的测量

时间和频率的测量

相位的测量

李沙育图形测频率

第六章 时间与频率测量技术

1.电子计数器测频和测周的原理框图

2.测频法和测周法的误差分析

3.中界频率

第七章 电路频率特性的测量技术

1.点频法、扫频法的原理

2.扫频仪原理框图(测试波形)

3.频标电路原理框图

4.频谱和频谱分析的概念

第八章 信号发生器

1.差频式振荡电路原理框图、频率覆盖系数

2.锁相环的原理框图和原理

3.合成信号发生器(间接合成法)

第九章 数据信号的测量技术

1.逻辑分析仪的数据捕获部分由哪几部分组成?数据的捕获方式有哪两种?(会画

图)

2.逻辑分析仪的触发方式

3.逻辑分析仪的显示方式

第二篇:年中总结大纲

年中总结大纲

一、2017上半年工作总结

a.手头负责客户接单情况 b.手头负责客户出货情况

d.上半年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3件事,描述下事件内容,如何解决,为什么有成就感

e.上半年工作中做的不足的3件事,描述下事件内容,经过。现在看这件事,可以如何做提升,改进。

二、2017下半年工作计划

三、问题及建议

四、全文总结

第三篇:中国当代文学总结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总结大纲

救亡图存的方法 1)器物:洋务派 2)制度:维新派

3)文化:革命派(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指出革命乃“开发文明之利器” 陈的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出“人权、平等、自由”思想,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2)重估儒家思想,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带有思想启蒙的功利色彩 1)前期:白话文运动(1917-1920)

A工具的革新,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从进化论的角度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内容的革新,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

成绩:1918年,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0年,胡适发表《尝试集》(第一部白话诗集)2)后期:新文学的建设时期(1921-1927)⑴译介外国文艺思潮。⑵文学社团蓬勃开展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为写实主义(郑振铎、叶绍君、许地山等)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主要为浪漫主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3)创作成绩斐然

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1923年)和《彷徨》(1925年)郭沫若诗集《女神》(1921年)郁达夫的抒情小说《沉沦》 文研会的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五四”十年的小说: 1)多为短篇小说

2)宣扬个性解放思想(对智识阶级)和人道主义思想(对抹布阶级)3)恋爱题材居多

4)突破传统小说的创作手法

鲁迅(189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1)开创农民(多见于《呐喊》)与知识分子(多见于《彷徨》)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人物系列 2)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表现的深切”)

3)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格式的特别”)注:鲁迅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狂人日记》

写于1918年,后收入《呐喊》,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茅盾对于鲁迅小说的评价)主题: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形式上的突破:

1、以交错叙事来打破连贯叙事

(根据人物的感受来重新剪辑情节、安排叙事时间。)

2、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来取代全知全能的叙事(日记体小说)

3、独白式的心理分析取代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传统

小说采用片段组接的结构方式,13个片段,每个片段采用由物及我,由外在客观到主观心理的内在结构逻辑进行铺展和呈现

4、反讽手法的运用

1)小序的文言体和正文的白话体构成了反讽

(表面上降低了文本价值,实际上抬高了作者的期望目标)2)自我贬损式的结构反讽

(狂人追查凶手却发现自己也是凶手)

《伤逝》 主题的争论: 三种说法:

1、以夫妻之情来隐射兄弟之谊

2、反思启蒙运动

个性主义与社会时代相脱节。”非人间“才是悲剧的真正来源

3、妇女解放(经济独立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性)

《伤逝》的艺术特色

1)第一人称的限制性的叙述视角

2)以手记体来展现人物的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 3)鲜明的人物形象

涓生:复杂矛盾的觉醒的知识者,内向多思,但也有卑怯冷漠的一面

注:涓生的迟疑(要不要告诉子君感情的真相,经过心灵的挣扎,反对欺和瞒,因为被毁的承诺只是被揭穿的罪过,尚未被毁的承诺却是尚未被揭穿的罪过,最终选择在遗忘中绝望前行。注意文本结尾的深刻含义)

子君:纯真热情,但对严酷的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居家生活中沦为平庸软弱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4)多元深层的思想意蕴

表层意蕴:凄美的爱情悲剧,引出对女性解放问题思考。(爱必有所附丽,“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对个性解放的反思,说明整个社会没有根本改造就谈不上真正的个性解放。

中层:(“五四”文学革命落潮后知识分子的分流,最初的反叛最终分裂,或在犹豫中退却,或在绝望中前行)

深层意蕴: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即使爱情也无法改变。

《阿Q正传》

一、双性同体的叙述(对话性的复调小说)史官型的叙述者

游戏型的叙述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主体)(体现欧洲文化的符号主体)

游戏型的叙述者隐于史官型的叙述者中有两种差异较大甚至截然对立的立场、态度和声音的存在。《阿Q正传》的话语世界具有广场特征 各种社会话语的呈现:

二、叙事结构:

表层故事模式: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传记中的一种经典故事模式的戏拟

(通过故事结构层面上的贬低化处理,作者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脱冕性处理,使其暴露荒唐可笑的实质)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一、精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整体上是寓言式的写作模式 注意厘清寓言与象征的区别:

寓言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道理与物象是自由、飘移和暧昧的。象征中甲与乙是一一对应,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二、始终与善于抒情的浪漫主义保持一种相互渗透关系

1、鲁迅小说的诗性叙述 设置诗性人物(13/25)采用日记、手记和书信体

设置情景,让诗性人物倾诉和议论

2、鲁迅小说具有诗性情感

三、调和多种创作方法(如反讽、象征等)

四、在文学创作中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

1、虚与实

2、张与驰

3、大与小

•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与茅盾、巴金、叶圣陶的现实主义的区别

1、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一般是将时代性和现实性现象作为背景性因素,特别注意表现的是特定现实和时代背景中具有丰富文化积淀因而长期存在的事件、生活方式、场景、意象、人物类型、性格和精神特征,关注和表现他(它)们在新时代的表现和命运。这些场景、人物、事件既是过去的也是当下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鲁迅关注的是集体表象

这种集体表象是深刻而将长久引导和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使几千年前中国人的生活道路、精神特征、人格模式、生活方式和性格命运等都具有极强的文化复制性和仿象性。

2、茅盾、巴金和叶圣陶的小说的现实主义

继承欧洲十九世纪作家及时敏锐地捕捉和表现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特殊时代和现实主义的生活现象,紧紧关注现实生活中具有特殊时代和现实主义的生活现象。

*鲁迅

茅盾 巴金 叶圣陶

海平面下深隐而极度

时代大潮中奔腾汹涌但转瞬即逝的滔

稳定的世界对于时代

天大浪和浪尖上跳跃的浪花 飓风大潮的感应状态

鲁迅的小说创作

一、圆圈模式

《伤逝》:会馆——吉兆胡同——会馆

暮春——冷冬——初春 《阿Q正传》: 阿Q画圆圈 《狂人日记》:正常——癫狂—正常

二、驳杂丰富的色彩

悲情

戏谑

愤激

灵怪

三、深度文化思想与高妙创作手法的结合

四、立足现实与超越现实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名文,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沉沦》:1920-1921年,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创作了《银灰色的死》、《沉沦》和《南迁》,后结集为小说集《沉沦》,1921年10月由上海的泰东书局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单篇短篇小说《沉沦》,创作于1921年5月,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发表后毁誉参半,周作人为之辩诬。

《沉沦》在艺术创作上的创新:

1、结构上:生活片段、琐事(主人公主观意识的流动性)郁达夫的《沉沦》有别于传统小说之处: 郁达夫的小说在结构上随“情”所欲

传统小说注重情节,以事件为中心,人物为事件服务。

2、叙述视角:第三人称为主,混合第一、第二人称的限制性视角

3、“零余人”的形象的塑造:不甘沉沦又无力自拔,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互纠结的时代病患者。(“他”、老郁、“Y”、于质夫、文朴、李白时等)

“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袋里无钱,心头多恨”(主观上不为世俗所容,客观上不为社会所容,一群被社会抛弃最终又抛弃社会的人)

人格与环境对立---灵肉冲突---以特殊方式反抗社会---忏悔(郁达夫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中肯定被毁伤的个人的价值

4、唯真唯美的艺术追求:描写主人公内心真实的苦闷,强调主观感受的审美价值

《沉沦》:诗化小说

郁达夫是个情绪型作家,延续鲁迅诗化小说的传统(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小说系列)

*鲁迅《故乡》(1921年1月)、《社戏》(1922年10月)、郁达夫的《沉沦》、柔石的《二月》(1929)、沈从文的《边城》(1934)和萧红《呼兰河传)(1940)

郁达夫的文学创作的思想资源:

1、本土文学的影响 明清言情小说 苏曼殊的小说

2、域外小说的影响

西方现代小说(屠格列夫、施托姆、劳伦斯、哈代等)

日本“私小说”(以作家自身的生活琐事为题材,侧重于人物的心理剖析,抒发对生活的感伤咏叹,以佐藤春夫、葛西善藏为代表)

郁达夫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作家。《沉沦》小说创作流派(王以仁、叶灵凤、邵洵美等)

*鲁迅

郁达夫 “人的文学”

另类的“人的文学” 理性的人文主义

感性的人文主义 整体出发(宏大叙事)

个体出发(个人叙事)再现之真(化实为虚)

表现之真(化虚为实)共同点: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悲剧感和忏悔意识

《沉沦》:对争议点的认识

《沉沦》争议点:露骨的自然倾向的描写(袒露自我、张扬个性、适性任情、疏离主流)

1、保守派:黄色文艺

2、革新派:反封建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文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2)文学在表现人的问题是无法框定的

以创造性的个体体验到的文学性的人性体现在文本中,它最高的价值是为社会和读者提供具有文学意义上的对生命的独特思考、体验和交流。这种文学的特殊效应,不应以一般性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判断来简单评量和取舍。

《沉沦》中的“人”的形象的意义,是要通过人的自然性内容的露骨表现,完成他对人的社会性的怀疑和轻视,从而建立他对人生、人类世界的形而上的、悲观性的深刻体认和思索。

从《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嬗变 《沉沦》:性的苦闷(个体)

颓废情调、直接倾述和自我心理剖析(抒情方式)、语言的情绪化 《春风沉醉的晚上》:生的苦闷(社会)

1、结构上:设置“我”和陈二妹(故事的框架,既定的轨道)/《沉沦》结构松散拖沓(随”情”所欲)

2、情节量增加,出现了情节冲突

3、抒情方式:内心剖析、直抒胸臆的惯用手法与人物刻画、叙事写景有机结合 环境描写有了象征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自我的写真

二、感伤的抒情

三、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现象:(“五四”时期颓废思潮)

*颓废在西方指世纪末审判前的状态:混乱、狂放、无序“黑色的光辉”

四、清新流丽的文笔

《沉沦》:延伸阅读比较

• 《沉沦》(1921年)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年)比较阅读

《沉沦》(8节心理片段)

《莎菲女士的日记》(35篇日记)

1、视角

男性(“他”)(弱势)

女性(“我”)(强势)

2、创作模式

一男数女

一女多男

3、结局

自杀(柔弱而彻底的反抗)

出逃(回避现实)

4、创作方法

主观抒情

心理写实

5、意蕴

个体的性的苦闷

新女性的爱与欲的矛盾

与国族和时代的纠结

共同点:通过性心理的描写来展现世纪末思潮下个体的感伤(时代病)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北大预科毕业,1916年任职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任《小说月报》主编,现代著名小说家、文艺批评家。代表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腐蚀》等。

第一阶段的小说(《蚀》三部曲):旨在揭示小知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心态(经历了人生才去写作)第二阶段的小说(《子夜》和农村三部曲):回答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为写作而去观察人生)第三阶段的小说:回答要抗战到底的问题(为写作而去观察人生)

A茅盾小说的时代性:选取重大题材表现历史潮流的方向,并给人鼓舞的力量。*“时代性”1)时代给予人们怎样影响2)人们的集团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新的方向

B茅盾小说的社会性:要求作品通过极其广阔的社会画面和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展示整个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政治思想面貌。

茅盾的小说整体上从纵横两方面来展现: 1)横向 “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 2)纵向“社会主义的方向”

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系列、民族资本家系列、知识分子系列等 茅盾是左翼文学的重镇,开创了社会剖析派小说。

《子夜》:创作于1931至1932年,出版于1933年。共19章,第1-2章为开端,5章为工农斗争,9章为民族资产阶级,第17章为高潮,第18-19章为结局,主要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为主线,多线来展开多种矛盾,呈现为网状结构。

叶圣陶评茅盾创作《子夜》“兼具文艺家创作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 “运用真正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阶级和社会关系”(瞿秋白)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统一

吴荪甫:20年代民族资本家形象,游历欧美,果断,有魄力,精明能干,“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但在巨大挫折面前较为脆弱。在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民族资本家系列:吴荪甫、王伯申、严仲修、林永清等

《春蚕》创作于1932年,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之一,反映了当时日本货的倾销导致农民经济破产的悲剧。从经济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生活。

埃德加.斯诺认为它与《阿Q正传》均为不朽的“杰作”

一、《春蚕》的双曲线的结构

二、《春蚕》与江浙民俗文化 养蚕文化

礼仪文化(讲究孝悌)

*湖州地域文化: 开拓、变通、尊重女性

三、《春蚕》的对比模式

1、两代农民的对比

老通宝

多多头

忧喜无常

生性爽朗

清醒

宽容 不明事理 偏执、迷信

二者相同点:不满现实、不甘于贫困、纯朴、忠厚、能干

2、女性形象的对比:

阿四嫂

荷花

六宝 老成持重

反抗

明朗、单纯 诙谐

张狂

痴情 同:三人都很泼辣

3、不同人对于荷花的态度的对比 老通宝:嫌厌、咒骂 多多头:宽容、同情 六宝:嫉妒、忌恨

《春蚕》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生动 老通宝:传统守旧的农民形象

多多头:逐渐觉醒并走向反抗的农民形象 荷花:富有反抗意识的农村女性形象

二、政治理念与艺术技巧的紧密结合

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小说的一个分支,依靠理性分析,从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人物,从戏剧性强的情节中来凸显人物性格的小说样式,关注社会重大问题,重视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以茅盾(《子夜》)、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吴组缃的《樊家铺》等为代表。

丰收成灾(重大题材)—主题先行(农民的出路)—客观写实 叙述视角:从作家全知突入到限制性视角(通过老通宝的心理剖析)

三、语言的生动幽默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复。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入党,后遇害为国民党当局杀害,左联五烈士之一。代表作《三姐妹》、《人鬼和他妻的故事》、《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创作于1930年1月,反映浙东典妻的风俗,以此表达左翼文人的伦理关怀。主要人物:春宝娘(麻木驯服、逆来顺受)

创作特点:

1、聚焦在母爱上,着眼点为母子关系

2、将故事放置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去展现(农村经济破产)

3、侧面人物加以对比烘托(皮匠、秀才、地主婆)

4、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心理

左翼小说:属于人民的文学,从阶级斗争的立场出发,反思整个社会的不合理存在,关注人性的内涵,这是左翼小说对人性书写的独特之处。

*非人性生活的实录——无产阶级人性的重建(革命是恢复人性的必经之路)

五四新文学

左翼文学 人性的启蒙

阶级的启蒙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京派代表作家。1924年,离开凤凰去北京求学,后从事写作,30年代起开始执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代表作《边城》、《长河》、《八骏图》等。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乡土和都市两大题材,赞美湘西世界自然健康的人性,批判都市社会唯实唯利和空虚萎缩。通过对人性世界(含神性世界)和病态世界的对比,严肃地探讨人生,讴歌健全的人性形式,从而构成由人性道德角度去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世界。

乡土小说

:《阿黑小史》、《萧萧》、《柏子》、《边城》、《长河》等

都市小说:《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八骏图》、《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等 *二元对立的模式:乡村—都市、下等人—上等人、文化—文明(沈从文对于人性理想的单纯讴歌)

沈从文小说的整体特色:

一、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他常把主体情绪投注到人物和物象中,使之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或借助梦境象征曲折地表达主体的情感评价,酿造浓郁的抒情性。

二、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

1、单线结构(《萧萧》)

2、双线结构(《边城》)

3、镶嵌结构(背景镶嵌和故事镶嵌)

4、流动性结构(人事的流动—视角的流动—背景的流动—时间的流动)*结构上追求自由,随物赋形。

(采用各种文体,日记体、书信体、对话体等)

三、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

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厚实、朴讷而传神。(少用过渡词,造成意象的跳动感)

沈从文的小说美学: 关键词:现实、梦、恰当

“必需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用语言文字好好修饰、剪裁,处理得极其恰当,才可生成为小说”

*现实:社会现实

梦:生命形式

沈从文的“生命”观:“我信仰生命”、“美在生命”

1、原始的生命状态(神巫、野人)

2、自在的生命状态(萧萧、柏子)

3、个体自为的生命状态(翠翠、夭夭)

4、群体自为的生命状态

*生命具有神性

1)“不管是带有咸味的海水还是带有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是生活,是生命,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

2)“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方能爱国” 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具象化:健康雄强的人生形式

1、人与自然契合,具有纯净、明朗、美丽的特征

2、人能够把我自我,崇尚理性

3、不为自我满足,扩大到个人生活之外的社会运动中去。

*“生命虽然渺小而脆弱,只要不缺少向上信心,却可以完成许多大事”

《萧萧》:写于1929年,乡土题材的作品,田园牧歌的情调。*沈从文对于湘西世界的“回顾”

(对于自然世界的热衷,暗含着对于现存世俗社会的批判)

一、《萧萧》的叙述重点:人物在处境变异中的应对和选择 叙事结构:散文化

萧萧的起居生活、萧萧对“女学生”的朦胧期待、花狗对萧萧的引诱形成同质延宕性的描述,而不是环环相扣的叙事序列。(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情节紧凑)

• 萧萧对自身命运的不自知(开始)——对自身命运的不自知(结局):童养媳的故事的重复(文本构成封闭性的回环结构)

*“他们不曾预备要别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

二、《萧萧》:创作设计

创作逻辑:沈从文重视个体的心理改造大于外在的社会革命的改造(作家的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完美”的重视要大于对于“真实”的重视(作家的创作观)

*“一个诗人其所以不同于常人之处,不应是他生活的离弃,却应当是他作品所表现的完美”(沈从文)、“以我的客观的态度描写现实”

在艺术和现实的问题上,更侧重主体内在情感的抒发(“我的”独有的情思)

*所谓“我的客观的态度”是指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实际出发,总须固守“爱”和“思想”的标准。(沈从文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将“爱”和“理想”看得比政体变革更为重要)例如:《萧萧》童养媳的故事

沈从文重笔去刻画陷入困境中的畸形人物萧萧的灵魂,由此写出作家对于缺乏“思想”而毫无知觉者的惋惜 *作品所呈现的“平静”表现后的作家的“热情”(指向沈从文理想人格的塑造)

2、“重自由创造”

沈从文重视艺术的“设计”(幻美),而非纯粹的客观写实(逼真)

原因:沈从文追求艺术的唯美和纯粹,承继王尔德的影响 王尔德认为“艺术家的任务在创造,而非记录”

*“我不大明白真和不真在文学上的区别,也不能分辨它在自我情感上的区别。文学艺术只有美或恶劣,道德的成见和商业的价值无从掺杂其间。精卫衔石杜鹃滴血,事即不真却无妨于后人对于这种高尚情操的向往”(沈从文)

例如;《萧萧》的结局的设计

1、封闭循环的结局(个体生命的自在状态,对于自身处境不自知的状态)

2、乡人对于萧萧的处罚:仪式

乡人宗教是实用和道德的,而非伦理和深思的,仪式作为判断行为,能否保持原来的精神,决定于仪式的执行者。

《萧萧》中的乡人偏向实用的一面,让萧萧逃过大劫大难。(个体命运的偶然性)

《边城》:写于1934年,沈从文的代表作。

人物:老船夫、翠翠—

顺顺和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社会变迁:“渡船”/“碾坊”

“走马路”/“走车路” 小说的结局:悲剧性(爱的挽歌)

(命运的无常——悲剧感,楚人的血液给了沈从文一种命定的悲剧感,“美丽总是哀愁的”,“美丽,但不要喊出声”)

*清新(外在)—热情(内在)、文字的朴实—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关注点:环境对于人的自由的钳制和人物的反钳制

自我意识的苏醒与自我意识的沉睡

《边城》:环境变异中人物的选择始终如一(信守人之本质、抗拒环境对于生命自由的支配)

翠翠:不自知——自知

小说的结局是开放性的,翠翠在等待她的理想的爱情,而二老离开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非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边城》的思想内蕴:在单纯中见其丰富

1、独特的的人生形式

经生命之光辉照着的孕育着人性美得生活方式,表现人类淳朴真诚而又奋发向上的精神。

*湘西人的自然性:反映湘西人在粗暴而又温柔的自然力之前的自我确证。遵循着自由原则的情爱,也是正常生命自我主观追求的继续和延伸,但这种悲剧性的自我确证,表征出无力的人本身的脆弱力量和可悲可怜的命运处境。

2、儒道两家的思想

儒家:积极入世

道家:顺乎天意

沈从文的早期创作:1924——1934年 A呈现三大创作倾向:

1、痛苦与宣泄(底层青年)模仿郁达夫

2、愤怒和批判(都市世界)

3、怀念和赞美(湘西世界)模仿周作人、废名 第三类为上佳之作,《边城》为其典范之作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一座“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小的希腊小庙”

B沈从文对于乡土抒情小说(狭义的诗化小说)承继和发展

承继:鲁迅开创了乡土题材的小说,呈现出乡土抒情(《社戏》)和乡土批判(《祝福》)两种模式,废名继承前者(乡土回忆),沈从文模仿废名进入乡土抒情小说创作 开拓性:优美而宽阔、唯美而深邃

*沈从文与鲁迅、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的比较 沈从文与萧红的乡土抒情小说的比较

(遵循“自然”的法则,从乡野中滋生出的善良、纯朴和天真,审美的高度去呈现之;萧红严酷地挖掘出北方小城的民众的丑恶、愚昧和觉醒,对人性有着深邃的剖析,但带有回忆的抒情笔调,哀婉的童谣。

沈从文对后世的影响:

1、汪曾祺、何立伟等作家承继了沈老诗化小说的路数

2、新时期港台出现“沈从文热”,台湾影人的影视创作从沈老的小说中深受启发

施蛰存:(1905-2003),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1930S,主编《现代》杂志,曾与鲁迅论战,坚持文艺自由主义的观点。他与刘呐鸥、穆时英一起被称为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一、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1)现代题材的心理分析

《上元灯》、《春阳》、《雾》、《薄暮的舞女》、《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 2)历史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故事新编)

(使人物思想、语言和行为符合历史史实,又以现代情绪的表现形式来刻画心理冲突,古今结合的手法来刻画历史人物的双重人格)

例如《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之恋》、《李师师》等历史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深受奥地利的小说家显尼志勒的影响,施蛰存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二重人格描写、变态性心理剖析、小说人物内心意识流动,均得益于显尼志勒。

二、施蛰存的代表作《梅雨之夕》

1、创作于1933年,描写私人生活的琐事,舒展雅致,展现绅士的缠绵情调,都市男子的白日梦,点染着昏沉阴暗的色调。

2、男主人公形象:怜香惜玉、想入非非、猥琐胆怯 *施蛰存小说的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对比: 男性世界(变态、怪异、暴戾、猥琐)女性世界(贤惠、深情、娇爱、温柔)

3、《梅雨之夕》的创作特色:善于利用较质朴、纯正的语言,以稍带讽刺的笔调,表现繁华都市中下层人物的生活和思想,长于描写小市民的一空虚庸碌的灵魂。

施蛰存的小说综论

1、施蛰存小说创作轨迹: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

2、施蛰存对于文学的理解: 1)精致

2)个人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著名作家、编辑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深受无政府主义的立志革命,后从事文学创作,处女作《灭亡》(1929年)、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11

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抗战三部曲(《火)1-3部)、《憩园》、《寒夜》等 激流三部曲:

包括《家》、《 春》、《秋》,是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三部长篇小说,以《家》写得最为出色,以高家为中心共写了60多位人物,通过高家的子弟的生活和整个家庭的兴衰,表达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社会主题。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特色:

1、“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高家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2、注重挖掘人情美和抒情化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人物外形和内心高度统一,是丰富的单纯,例如鸣凤、梅、瑞珏三个女性形象 人物抒情化—结构较为松散,散文化

3、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例如吃年夜饭的描写、放花炮的描写——社会阶级的对立

一、巴金创作历程:

前期:激昂的战歌,反帝反封,具有崇高的社会功利。笔下人物多为充实的生命个体追求光明和自由。例如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

后期:凄婉的哀歌,反封建的深化和批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具有社会现实功利。笔下的人物多为委顿的生命,奉行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和忍。《憩园》、《寒夜》等

二、巴金小说的主观抒情

1、偏爱第一人称

2、叙事过程中剖呈人物的内心感受

描写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大于人物外部形态和具体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3、激越的“灵魂的呼号”(将自我溶于作品中)直接向读者倾诉

*“我只是一个在暗夜里呼号的人,所以节制对于我没有一点用处”(巴金)

4、巴金小说的社会功利性

通过小说创作来探索人生,思考和解答社会问题

*“我就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之路的”、“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我几十年探索的就是这个问题,我的作品就是一份一份的思想汇报。它们都是我在生活中找到的答案。我不能 说我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它们是严肃的”(巴金)

*巴金的“生命”观分为三个层次:

1、肯定人生和个体生命价值

2、人生、生命在于奋斗,应该征服生活、征服环境(奋斗是弱小者对于基本生存权利和幸福的捍卫和抗争)

3、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

*巴金小说与鲁迅的比较

巴金:从新旧文化的冲突中,寻找青年知识分子的出路。追求文化比较重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再现。(反映批判旧社会的广度和烈度)

鲁迅:专写封建文化的残忍、黑暗和对知识者的毒害,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严峻和精深

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出身贫困,自小在贫民窟中长大,其小说也多以市民社会为题材。代表作《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茶馆》等

一、老舍的短篇小说类型

1、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抒情小说 《月牙儿》、《微神》、《阳光》

2、以传统评书、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 《断魂枪》、《黑白李》、《柳家大院》

二、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1、浓郁的京味 对北京风俗民情的描写

*“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声,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鲜明的图画浮现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写它,我每一挥手,就摸上条活泼的鱼儿来”(老舍)

“熟悉的题材才能形成风格”(老舍)

2、形象鲜明的市民系列

(车夫、艺人、暗娼、巡警、教员、职员、拳师、土匪、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洋奴等)老派市民系列:老马、赵姑妈(《老张的哲学》)、张大哥(《离婚》)、祁老太爷 洋车夫系列:赵

四、祥子、小崔

暗娼系列:小福子、“她”(《微神》)、“我”(《月牙儿》)好女人系列:张大嫂、天佑太太、“我母亲”(《正红旗下》)

*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1)扁平人物:只有一个性格特征,类似速写 丁约翰、牛老太太、大姐婆婆、姑母

2)圆形人物:具有两个以上性格特征,性格丰满 丁二爷、老李

3)典型人物:性格矛盾发展 祥子、祁瑞宣

老舍小说与茅盾小说比较

1)老舍多写下层市民,描写苦难年代市民的生活史,而茅盾多写中上层,展现时代大变动的编年史 2)老舍笔下的人物典型性格往往在生活风浪中挣扎搏斗或应付妥协中展现,带有更多社会印记和生活气息,而茅盾笔下人物的典型性格多半在时代的风雨中,在政治、经济的复杂矛盾斗争黑暗能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氛围和政治印记

3)老舍的小说较少描写爱情,将爱情当做小说的副笔来写,而茅盾反之 4)老舍的小说是酸苦忧愤型的小说,而茅盾是热切奋发型小说

5)老舍的小说表明他是文学家、爱国者和社会学家,而茅盾的小说表明他是文学家、革命家和历史学家

同:均博采众家之长,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3、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批判市民的敷衍苟且、安分守已、软弱胆怯、自我封闭和眼光狭隘,又赞美他们的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

*老舍小说与鲁迅的小说比较

同:描写了广大平民的贫穷、愚昧,表现作家对他们的同情和批判,疗治精神创伤,唤起民众觉悟 异:1)老舍苦寻生命机体内能战胜病灶,重获生机的基因,看到改造国民性成功的必然性,而鲁迅则寻找痼疾,批判所有病相

2)老舍对平民世界充满深情厚谊(大杂院的道德气氛和人伦精神),愚昧落后但有道德意识、伦理精神、侠义气节,与上流社会的堕落构成鲜明对比,而鲁迅采取居高临下的广阔视角,庸众乃杀人团,具有吃人的本质

*老舍的小说中的市井小民存在软的一方面(痛苦、委屈),如窝窝头媳妇,也存在硬的一方面(侠义、盲从),如丁二爷

《赵子曰》中的李景纯、《二马》中的李子荣具有侠义古道热肠和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他们除暴安良乃理想市民的化身

3)鲁迅把平民阶层所代表的国民劣根性作为社会腐败、专制的支柱来批判,而老舍只把这种劣根性当作过失给予轻嘲,同时开掘平民身上国民性的优秀一面

4)鲁迅认为平民阶层为沙聚之邦,深受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老舍认为平民阶层凭道德、伦理、义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团结世界,统治阶级无法扼杀几千年来被平民阶层视为人生价值的传统美德

5)鲁迅是从文化的角度,批判了农民的保守、隔膜和精神胜利法,而老舍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批判市民的守旧、迷信和敷衍

4、小说文体的革新

童话、寓言、传记体小说、意识流小说;讽刺小说、抒情小说、写实小说

5、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北京方言的提炼,俗白、凝练、纯净、生动和风趣幽默 例如:描写《离婚》张大哥的外貌

“长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大,永远把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照常办公”

*如何评价老舍的幽默?

老舍被称为“笑王”,他的小说的幽默风趣,闪烁着他对生活的真意,幽默中有严肃,富有同情心,在讽刺别人的同时也嘲讽自己,属于宽厚温和型的幽默。

例如:《离婚》中老李的“诗意”制造悬念、渲染、反转、突变(追求“诗意”,不是同某个人作斗争,而是同整个观念与习尚相冲突)

老舍肯定传统家庭,对“自由恋爱”持批判态度(当时一些时髦青年打着“孔教打底,西法恋爱”的幌子来玩弄女性,五四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存在“内而酒与妇人,外而风潮与名誉”的精神弱点)“爱情,爱情的底下,含藏着互助、体谅和责任”(老舍《二马》)

《骆驼祥子》:写于1936-1937年,1939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这是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是其代表作。

小说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与虎妞的爱情婚姻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展示祥子的生活轨迹。共写了20多个人物,起烘托主人公的作用。

一、祥子的悲剧心理变化:

对都市的新鲜感变化愤世感(第一次买车丢车)——由怨恨到哀叹,由挣扎到妥协,内心美的特质在减弱(攒钱却遭孙侦探的敲诈)——由希望到绝望、堕落(虎妞病死,小福子自杀,买车落空)

主要展现了小人物在都市中人性的异化(纯朴善良、刻苦节俭、忠厚要强、坚韧奋斗最终堕落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重点在写人,因人取事,事随人走)

二、祥子悲剧的深刻原因探源:

1、客观方面的原因

1)军阀混战、社会**、车厂主和特务的盘剥 2)与虎妞的婚姻

2、主观方面的原因

自私偏狭、愚昧麻木、不合群

张爱玲(1920-1996),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祖父为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现代作家。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1973年定居洛杉矶。代表作品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40年代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作家。

《传奇》:张爱玲的小说集,1944年出版,所收集的小说多反映20世纪上半叶旧式大家庭的人情琐事,从婚恋角度去发掘人性、发掘洋场式生活的特殊本质。

*“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以表现“那个影子似的沉下去的苍凉的基调”

一、张爱玲的创作的特色

1、旧小说的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

1)用古典味的故事外壳表现关于现代人的主题,表现生命在强大的环境摧残下的扭曲和变形,表现人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苟且偷安的精神状态,复制那个“不伦不类的时代”

2)贴近乱世中的洋场社会的男女婚恋故事去写,考虑到读者的接受习惯,但在贴近中有超越,深度开掘了人性,描写了不彻底的人物

(“人性是好的,也是不好的,是坏的,也是不坏的”)

张爱玲的小说不同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没有启蒙和革命,也不同于旧式人情世态小说

A 私人性话语,现代都市市民话语,肯定现代都市文化,末世文学情调(题材趋小,回归自我,叛逆精神,风格技巧上趋于细腻精致,带有趣味主义)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张爱玲)

B她是从自己的独特的人格心理出发,以切身体验和感受来描写社会生活(丑陋的人伦亲情、鄙俗的婚姻交易、龌龊的两性关系)

*她对于女子教育的思考,笔下的闺秀通过谋爱来谋生,在极度自卑和软弱里试图依赖婚姻给自己寻一个安全系数

思考:张爱玲的小说为何半新半旧?

张爱玲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所致,在她所身处的乱世,旧的东西在消亡中苟延残喘,新的东西在滋长中迟迟疑疑,渺小的个体生命面对时代与历史的强制选择无能为力,折衷的办法就是兼收并蓄地接受眼下的现 15

实。于是,亦新亦旧,亦洋亦中的两栖生活方式成为洋场生活别无选择的生存方式

2、参差对照的人物结构

《红玫瑰与白玫瑰》佟宝妻和王娇蕊 《封锁》吴翠远与吕宗桢

《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和梁太太 《倾城之恋》白流苏和范柳原

3、精美的语言技巧 1)私设象征:

“金锁”象征着金钱的枷锁束缚着女主公一生(《金锁记》)2)珠圆玉润的比喻

“玉清非常小心地不使自己露出高兴的神情——为了出嫁而欢欣鼓舞,仿佛坐实了她是个老处女似的。玉清的脸光整坦荡,象一张新铺好的床,加上忧愁的重压,就像有人一屁股在床上坐下了” 3)意象的营造

月亮的意象、镜子的意象

《金锁记》:写于1943年,张爱玲的代表作

傅雷评论“《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的味道,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1、人物形象分析

曹七巧:可悲可怜、精明泼辣、扭曲变态(黑夫人形象

2、《金锁记》主题:金钱对人性的腐蚀(选取曹七巧的一生来展现”吃人“本质)*《金锁记》是否是反封建的主题? 刻画人性之深,可与鲁迅先生媲美 现代小说中的病患者

小人物的悲壮,通过疾病的力量突破现实的困顿,实现一种内敛式的,对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和伦理制度的悖反,也最有效地应和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弘扬人性自由时代的呐喊(狂人——“他”(《沉沦》)——莎菲——曹七巧)

代表作之二:《封锁》,写于1943年,选取男女邂逅的片段来剖析人性

1、人物形象分析:

吴翠远:外在的形象(严肃、正统、平常)——内在的形象(渴望交流、情感丰富、敏感多思)吕宗桢:外在的形象(正经、普通、庸俗)——内在形象(蠢蠢欲动、善解风情、调戏玩弄、)*男女主人公均为分裂型的人物形象 思考:什么导致他们性格的分裂? 张爱玲笔下的小市民世界

唯利唯实的庸俗的市民世界——市民环境中的人物——精神与物质的失衡状态(人性的扭曲)——人物形象内外的分裂

三、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上的地位

1、与早期闺秀派作家(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林徽因等)相比

前辈:温婉、雅致、含蓄

张爱玲:人性的深刻剖析,撕去伪饰的面纱

2、同期女性作家(丁玲、萧红、苏青、梅娘等 同辈:偏雅偏俗 张爱玲:雅俗共赏

*张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深远,许多后辈年青作家都曾模仿张爱玲(朱天文、朱天心、王安忆、苏童等)

四、张爱玲热兴起的原因

1、海外学者的推动(重写文学史)

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等,尤其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其中不乏政治的因素

2、张爱玲创作的雅俗共赏性,应和当前大众传播的时代

3、张爱玲对于后辈作家的影响深远(港台作家尤其是台湾的三三派、大陆的王安忆等)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原名赵树礼。1925年入山西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学习。自幼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长期在基层自觉从事新通俗文艺创作,先后发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

山药蛋派:在毛泽东的《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赵树理的农民味的大众通俗小说被树立为旗帜,代表工农兵文艺的方向,受到很多年青作家的模仿,如马蜂、西戎、胡正、孙谦、束为等,一直延续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史称山药蛋派。

赵树理代表作(兼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悲剧提炼加工而成 农民作家为农民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小说

1、人物形象分析

A新派农民(解放区农村新人)小二黑:积极进步、乐观向上、敢爱敢恨 小芹: 善良、有主见、坚贞不屈 B旧派农民

二诸葛:胆小怕事、保守迷信、老实善良 三仙姑:游手好闲、作风轻浮、装腔作势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与鲁迅、茅盾笔下农民比较

鲁迅笔下的农民:愚昧和卑微—反映出鲁迅的冷峻超拔(思想家)茅盾笔下的农民:逐渐觉醒—反映出茅盾的冷静深刻(社会革命家)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乐观坚毅—反映出赵树理的朴实亲切(农民的地摊作家)

2、对称性的结构

人物的设置:二诸葛和三仙姑、小二黑不管事的娘和小芹管不了事的爹、小二黑、小芹与金旺、兴旺 事件中中心矛盾的设置:小二黑和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

3、生动幽默的风格

1、外号的起用

二诸葛、三仙姑(两个活神仙)

2、富有生活气息

人物的语言、动作

孙犁:(1913-2002),河北省平安县人,原名孙树勋,1936年在北洋淀做小学教师,后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先后发表《荷花淀》、《芦花荡》、《嘱咐》和《采蒲台》等作品。

荷花淀派:孙犁以冀中平原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为《荷花淀》,之后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等青年作家追随孙犁进行文学创作,一直延续到五六十年代,史称荷花淀派

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

写于1945年,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发掘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的人情美,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充满深沉明丽的情调。

1、人物形象分析:(环境——人——环境)水生嫂:勤劳善良、淳朴温顺 水生:积极抗日、神勇无敌 *孙犁善于描写农村女性形象

“她们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佩服得五体投体的程度”(孙犁)

2、诗意的抒情风格

抓住生活片段、场景来渲染主观的情感

中国现代小说小结 一、二十年代小说(开始形成纷繁多姿的局面)

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为代表,形成写实主义(鲁迅)、浪漫主义(郁达夫)两大潮流,开创了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自叙传小说等小说类型。

*五四小说的根本精神在于对人的多元思考,其文化价值大于审美价值,西方启蒙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为五四作家藉以思考人、发现人的主要思考资源。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主要以《小说月报》为阵地,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强调写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最初成员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张资平、穆木天等,以《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作日》、《洪水》为阵地,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多倾向于浪漫主义,1925年后转而倡导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与文学研究会相近的文学社团:语丝社和未名社等

语丝社:1924年11月《语丝》周刊创刊,成员为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文体。

未名社:20年代中期,在鲁迅扶持下建立的青年文学社团,成员有高长虹、台静农、韦素园、李霁野等

与创造社相近的社团为南国社、弥洒社和浅草-沉钟社

南国社:20年代中期,田汉领导创立的综合性艺术团体,以《南国半月刊》为阵地,以戏剧成就最大

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山源、钱江春,只发表顺应灵感所创造的艺术作品

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成员陈炜谟、陈翔鹤、冯至,之后加上杨晦、蔡仪组成沉钟社(1924年),致力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德国浪漫派文学,1934年才终止。

1、“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小说

主要是文学研究会、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师承《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的社会问题,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广为传播的背景下,表现文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问题小说的出现。

A、问题小说

滥觞于1918-1920年形成的创作风尚,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题材广泛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妇女解放、劳工问题、儿童问题、社会习俗问题、国民性的改造等均有所涉及。同时,这类小说也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结果(俄罗斯文学、东北欧文学、易卜生的问题剧和泰戈尔的哲理小说),由周作人在理论上加以倡导,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作家在创作上给予积极响应。(但没有形成成熟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

*“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产物”(周作人)

B、乡土小说群

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的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青年作家创作乡土小说,最终形成乡土小说流派,主要有许杰、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废名等。这些作家多来自乡村寓居都市,以对各地乡情民俗的描写,现实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在整体上现实出可贵的本土化追求。

代表作:许杰《赌徒吉顺》(写典妻习俗)、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写冥婚的陋习)、许钦文《鼻涕阿二》、台静农《拜堂》、彭家煌《怂恿》、废名《竹林的故事》等,乡土小说比问题小说成熟,成就也更高,作家们开始自觉追求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推动了五四小说在写实方面的长足进展

2、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

主要以郁达夫为代表,包括创造社的郭沫若、倪贻德、叶灵凤,弥洒社的胡山源、浅草-沉钟社的陈翔鹤和林如稷、文学研究会的王以仁和腾固、冯沅君等,主要受到西方和日本现代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创作风尚。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以作家的情绪感受为线索,带有散文化的倾向,以浪漫主义为主,兼采现代主义艺术手法,更新了传统的小说技法,丰富了小说样式(多采用日记体、自传体的样式)。

代表作:郁达夫《沉沦》、郭沫若《残春》、冯沅君《隔绝》等

“五四”文学小结 一、五四文学历经三个阶段 1、1917-1920年:文学革命的理论准备和创作尝试阶段 2、1921-1926年:文学社团林立、创作活跃期 3、1926-1927年:创作沉寂 二、五四文学基本特征:

1、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

2、感伤化的精神标记

3、个性化的追求

4、创作方法多样化探索 三、五四文学意义

1、形成新的文化和文学观念,开创新的主题和人物系列。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启蒙主题)平民代替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2、全面革新文学语言和文体形式

3、增添了世界文学维度

4、五四作家群成为后来创作的主体力量

三十年代小说(成熟、繁荣)

1、三十年代小说成熟繁荣的原因

A、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为长于叙事的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乡生活的急剧动荡,引起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新的思考(激变时代的复杂人性、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B、广泛借鉴、多方择取中外文学资源的影响

西方小说的翻译: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苏联社会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传统

C、作家们积极探索并形成鲜明的创作风格 茅盾的民族资本家系列小说(工商业世界)巴金的家族小说(青年世界)

2、三十年代小说成熟繁荣的标志 A、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1)多方位地展现时代变化中的城乡生活 农村题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仙境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城市题材:茅盾的《子夜》、新感觉派小说

知识青年题材:茅盾的时代女性系列、巴金的青年系列(爱情三部曲)

迅速反映当时时代激变中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的心态变化,一方面是时代给予人们怎样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将时代推向新的方向。2)开掘历史题材的小说

作家们对历史作出了富有时代色彩的个人化诠释

鲁迅《故事新编》、茅盾《大泽乡》、《豹子头林冲》、施蛰存《将军的头》等

B、长篇小说的成熟

出现许多长篇小说名家茅盾、老舍、巴金,博采古今、融汇中西,艺术成就较高 *20年代长篇小说数量少且艺术稚嫩

C、小说流派的出现

普罗小说流派、左联青年小说群、东北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流派、新感觉小说流派、京派小说、1)普罗小说

主要由太阳社的成员和后期创造社的成员所写的表现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高举普罗文学的旗帜,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概念化的痕迹很重,其中反映知识分子的小说大多带有“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代表作: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短裤党》、洪灵菲的《流亡》、华汉的《地泉》等 *1927年,蒋光慈等组建了太阳社,以《太阳月刊》为阵地,倡导革命文学,该社成员为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等。

2)左联青年作家群

主要指加入左联,追求进步的革命青年作家群体,主要以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等为代表,作品大多为革命现实主义风格(艾芜除外),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关注底层,富有人道主义思想。代表作: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丁玲《水》、叶紫《丰收》、艾芜《山峡中》等

3)社会剖析小说

强调对社会现实细密的观察,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形,主要以茅盾为代表,包括吴组缃、沙汀等青年作家。

代表作:茅盾《子夜》、农村三部曲

沙汀《代理县长》、吴组缃《樊家铺》、《一千八百担》

4)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作家流亡到了上海、北平等地,出于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进行小说创作,具有东北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

代表作: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骆宾基《边陲线上》、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等

5)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作家,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杂志为阵地,常创作以上海为主要场景来反映大城市的病态生活的小说,以表现城市中各阶层的生存状况和心态。因受当时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得名。

代表作: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等

6)京派小说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主要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在变革的时代刻意打开文学与政治的距离,深掘永恒的人性,讲究艺术技巧。

代表作:沈从文《萧萧》、《边城》、废名《桥》、萧乾《篱下》、芦焚《谷》等

*社会剖析派、新感觉派和京派小说的区别

社会剖析派: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下,凸显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新感觉派:在西方现代主义和都市商业文化影响下,更多关注人的感官、直觉、潜意识等非理性方面 京派小说:坚守五四人文精神,认同人与自我的价值、个性主义等理念,所持的乃是五四时期的自然人性观、人道主义和启蒙精神,以人性的价值尺度严肃地表现“民族品德的消失和重造”的主题

四十年代小说

1、抗战小说(纪实性、通俗性)丘东平《第七连》、萧乾《刘粹刚之死》

老舍《兄妹从军》(借鉴民间文学)、欧阳山《三水两农夫》(大众小说)*姚雪垠《差半车麦秸》(走向深化)

2、暴露、讽刺小说

反映民族矛盾激化下的社会人群中的复杂关系,审视官僚、豪绅、政客、落后的农民等,显示作家对于社会现实认识的深化

代表作: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淘金记》、茅盾《腐蚀》、萧红《马伯乐》、张恨水《八十一梦》等

3、都市女作家群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文坛出现以张爱玲、苏青为首的女作家,还包括曾文强、程育珍、汤雪华、施济美等,被称为“上帝的女儿”,另外北方沦陷区有梅娘(当时有“北梅南张”之称),她们的小说多以女性视角来探视都市女性人生,细致敏锐,各有特色。

代表作:张爱玲《金锁记》、《封锁》、《倾城之恋》、苏青《结婚十年》、《蛾》、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蚌》、《鱼》、《蟹》等

4、新浪漫小说

四十年代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创作的都市大众传奇小说,以传奇化的情节、男女爱情和异域情调见长,在大众化中又有现代性色彩。1943年,徐訏的《风萧萧》风靡大后方,因此称1943年为“徐訏年”。代表作:徐訏《风萧萧》、《鬼恋》、无名氏《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等 *1943年,徐訏的《风萧萧》风靡大后方,因此称1943年为“徐訏年”。

四十年代是中长篇小说的丰收期

1、数量超过前两个十年

2、稳定客观的创作队伍 中青年作家成阶梯型

3、小说对于社会文化、人生、艺术多样化探索

A、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和反省的文化分析小说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沈从文《长河》、老舍《四世同堂》、巴金《憩园》、师陀(三十年代的芦焚)《果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等 B、知识分子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探索

钱钟书《围城》、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冯至《伍子胥》等

20年代话剧概述

1929年,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阐释中国现代话剧(确定了话剧的的名称)“话剧是用那成片段的,剧中人的谈话所组成的戏剧”,“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 *中国话剧的三大奠基人:洪深、欧阳予倩和田汉

1、晚清的戏剧界革命

2、文明新戏(20世纪初年的新剧)

1906年冬,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组织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由曾孝谷改编),这是中国话语的开始。

五四时期,新文化的先驱者多对传统戏剧加以讨伐,1918年10月《新青年》专门出“戏剧改良号”,宣称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势不两立,开始介绍西方戏剧,如莎士比亚、莫里哀、王尔德、契诃夫等,影响最大的是易卜生。(1918年6月,《新青年》退出“易卜生专号”)

3、早期话剧的开创

1911年,洪深《卖梨人》和欧阳予倩的《运动力》。

1919年,胡适《终身大事》,最早用话剧形式来表现五四时代精神。之后,出现许多出走型的话剧作品,欧阳予倩《泼妇》、余上沅的《兵变》、熊佛西《青春底悲哀》,郭沫若《卓文君》、田汉《或虎之夜》等 文明戏

A佳构剧(宋春舫)B“爱美剧”(Amateur)(陈大悲)

“我们理想中的指导社会的戏剧家是爱美的(Amateur)戏剧家(非职业的戏剧家),爱美的戏剧家不受资本家操纵,不受座资底支配”

C问题剧——写实的社会剧(民众的、为人生的、真的新戏)

1921年5月,由汪仲贤倡议,陈大悲、熊佛西、欧阳予倩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这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社团。

*一批作家从文学走向话剧,如郭沫若、田汉和丁西林,取得相当成就。

代表作:郭沫若《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田汉《或虎之夜》、《名优之死》、《南归》、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等

余上沅:反对戏剧的功利主义,反对为人生的社会问题剧,认为新剧的沉寂与对传统戏剧的片面否定相关。“他们不知道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却要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结果是桑能活越变越复杂,戏剧越变越繁琐,问题不存在了,戏剧也随之而不存在”

余主要受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表现主义和德国戏剧家赖因哈特的主观表现论影响

三十年代话剧创作

1、戏剧理论探讨活跃

1)滥觞于五四新文学的易卜生的写实主义与为人生的戏剧思想成为主流。

2)斯丹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体验派演剧理论被介绍进中国戏剧界,受到诸多剧作家和导演的推崇。3)写实论与写意论并存,显示期待成熟的中国剧坛的活跃

*向培良受西方表现派演剧理论,提出“情绪说”,“真的戏剧是应该忠实表现人生,忠实传达情绪的”。

3、戏剧界的左转 1)左翼剧社成立

1929年6月,艺术剧社成立,夏衍策划,社长郑伯奇,参加者冯乃超、陶晶孙、陈波儿、王莹等,上演独幕剧《阿珍》(反映工人与资本家斗争)。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1930年8月,在沈端先(即夏衍)的策划下,以艺术剧社为中心,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简称剧联)。

左翼剧社有大道剧社、光华剧社、春华剧社、蓝衫剧社

翼剧社强调戏剧为政治斗争服务,提出“演剧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的斗争,斗争的艺术!” *剧联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活动纲领》提出,革命戏剧深入工农群众,强调创作内容要暴露地主资产阶级与反动派的罪恶,从各种斗争中指出政治出路等。这就把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剧观念发展为政治宣传剧思想,后来成为中国现当代戏剧的主导思想,影响深远。

2)国防戏剧

1936年,进步戏剧界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以代替“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夏衍《赛金花》(“国防戏剧的力作”)、《自由魂》(即《秋瑾传》)、《上海屋檐下》;《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合称“好一记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3)左翼戏剧代表作

洪深《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和《青龙潭》,三十年代初),表明洪深已从《赵阎王》时的社会问题剧转向政治宣传剧。之后,积极倡导国防戏剧,创作《走私》、《咸鱼主义》和四川方言剧《包得行》 夏衍《上海屋檐下》(1937),讲究结构艺术,五线并进,以匡复、林志成和杨彩玉的爱情纠葛为结构主线,注重戏剧氛围的营造,摆脱前期片面政治宣传的倾向

4、同时期其他优秀剧作 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

北伐军革命者冯允平—— 警察厅长夫人

结构完整精巧,语言精炼讲究,内在戏剧性丰满深刻,刻画戏剧人物重在“人性中的善恶并存”,重在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观,“作品应该建立在深广的人性上面,富有地方色彩,然后传达人类普遍的情绪” 三十年代中期,田汉《回春之曲》、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夏衍《上海屋檐下》和曹禺《雷雨》、《日出》和《原野》,标志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四十年代戏剧概述

1、前奏:抗战戏剧

1937年7月15日,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成员有宋之的、阿英、张庚、郑伯奇等。集体创作《保卫卢沟桥》,拉开抗战戏剧序幕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戏剧界救亡会成立13支救亡演剧队,投入抗敌宣传。孩子组成孩子剧团、新安旅行团,进行演剧运动

出现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等,趋向时事化、大众化。

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此后,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重庆与上海。

2、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期

优秀剧作:曹禺《北京人》、《家》,夏衍《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陈白尘《岁寒图》、《升官图》、丁西林、吴祖光、老舍、杨绛的喜剧;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阿英《碧血花》和姚克《清宫怨》,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等,标志中国现代历史剧的黄金时代。

3、解放区戏剧改革

解放区戏剧改革的方向是以传统戏曲为参照系,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白与舞台表演的激情形体动作,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民观众的视觉审美要求。

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 新歌剧《白毛女》 话剧《抓壮丁》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1936年任教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他创作了《雷雨》、《日出》和《原野》等受人欢迎的作品,解放后也创作了些话剧作品。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将戏剧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922年,大学尚未毕业的22岁的曹禺写出了他的戏剧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25岁的曹禺写出了《日出》,莫定了他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27岁的曹禺写出了《原野》,这是他的“生命三部曲”之最。

一、代表作《雷雨》解析

写于1934年,通过家庭悲剧(30年的爱恨情仇)来探索人性的复杂和人的悲剧。

1935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在东京的神田一桥讲堂公演《雷雨》,之后70年来历演不衰,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人物形象分析:(贪婪型)周朴园:剧中的中心人物,竭力维持圆满有秩序的家庭。冷酷、专制、复杂(曹禺始终将他作为“人”来写)

(欲望型)繁漪: 剧中的灵魂人物,忧郁阴鸷,富有雷雨般的激烈的性格,倔强,疯狂。“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悲苦型)鲁侍萍:隐忍,悲苦(淫乱型)周萍:怯弱,卑鄙(无辜型)四凤:单纯幼稚

(使徒型)周冲:阳光青年,正直,善良痴情(市侩型)鲁贵:卑劣,猥琐

(仇恨型)鲁大海:敢于斗争,富有正义感

曹禺的创作观:

“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感受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于理解。没有哪一个文学家敢讲,„我把人说清楚了‟”……人们会时常不由自己地回到原始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就是爱,不是爱就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曹禺)

《雷雨》实际上充满了曹禺对于人生的困惑

曹禺的话剧很难用反封建或反剥削阶级之类的观念去理解,写出复杂的人性,剧作的社会文化意义远远大于社会政治意义,这也是它们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因。

“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以一种恶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这群在下面蠕动的生物”

戏剧冲突:

人性的善与恶的冲突 创作模式:

景物设计—周公馆(罪恶之地)—教会医院(再生之地)剧情设计——原罪——惩罚——忏悔 意念设计——恶—————— 善

二、曹禺话剧整体上创作思路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人生的困惑—现世的罪恶—理智的失控—重塑人格的理想

这四部剧均为社会道德剧,旨在探索人类的创伤并寻求医治的良方

(恨本身就是一种恶,它将摧毁整个世界,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开辟美好人生的光明坦途)使徒型人物的设置:周冲——方达生——焦大星——曾愫方

曹禺将被扭曲的人性当作主要的研究对象,把爱的信仰和崇高完美的悲剧形态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这就使得他的早期剧作很大程度上消融了时空差别和阶级界限,跨越了狭隘的现实功利观念,将读者和观众的审美情感带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广阔的境界,并同作者一道,实现灵魂的自我超越。

《北京人》之后曹禺在创作上出现新变:

民族生活的气息有所增浓,由先前的象征表现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主要以曾家为代表的传统人格——袁家父女为代表的理想人格

三、曹禺剧作上的女性形象 繁漪、陈白露、金子、愫芳

繁漪:雷雨般的极端性格,敢于挑战命运,以一种原初的自然人性对抗扼杀人性的环境,挣脱束缚人自由意志的天罗地网。不仅仅是写实性形象,寄托着曹禺浓郁主观情感的诗化形象。她是个魔,她魔力和诱惑正是她性格的诗化。

陈白露:《日出》中的交际花形象,也曾清纯浪漫,逐渐在“捧不足损有余”的黑暗社会里清醒的堕落和痛苦的挣扎,性格产生分裂,最终经历心灵的炼狱走向毁灭。

金子:《原野》中的焦大星的妻子,仇虎的爱人,具有野性美,富有原始野蛮的生命活力 愫芳:《北京人》中曾皓的侄女,曾文清的爱人,善良温厚,美丽哀静,最终走向新生。

四、曹禺戏剧的象征性

1、戏剧场景的设置

多以家庭某个空间为背景,突出其具有象征寓意的特征

《雷雨》中周公馆:褪色的旧家具,发黄的旧照片,长年关着的窗户,黄色桌布上一些古色古香的小摆设。(沉闷压抑感)

2、戏剧情节的设置

常用具有神秘象征性的特殊动作或声响行为渲染气氛

例如:《原野》仇虎和金子在黑林子中的庵里磬声,焦瞎子为小黑子招魂的声音 《雷雨》的雷雨声,《日出》结尾的夯声

《雷雨》中的”喝药“的情节

3、象征性寓意的人物或景物的设置

例如:《北京人》的猿人的黑影(对比像耗子一样活着的曾家人)

二十年代散文概述

中国现代散文的兴起和繁荣,与现代报刊业的发达有关,《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等刊载散文作品。

《新青年》的随感录中的文艺性短论和随后的杂文为现代散文开辟的道路

2、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清新自然,富丽含蓄,擅长写景

冰心:通讯集《寄小读者》。文字优美,体现她的“爱的哲学”(出自其童心)

许地山:《空山灵雨》(1925)是五四时期最早成册的个人散文集,其中《落花生》为其名篇。

周作人的散文分析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等

周作人的散文具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后者更接近其性格,属于艺术性散文(也就是他所提倡的美文),个人的言志之作,公安派+英国的小品文,“那样的 旧又那样的新”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散文,隐含着他对人生的一种态度,用艺术态度来品味生活,名篇如《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

3、白马湖作家群

上世纪20年代,在浙江上虞白马湖地区的春晖中学执教的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所组成的作家群体,他们的散文创作艺术旨趣相近,喜模仿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朴素清新、淡雅隽永,史称白马湖作家群。

4、创造社的散文

郁达夫:早期散文与其小说相近,以叙事和抒情为主,带有颓废气息,隐含名士风流 形式不一,有日记、书简、游记等

郭沫若:前期散文收集在《橄榄》、《水平线下》等,其中“小品六章”最为有名,短小凝练,含蓄淡远,即景生情,情融于景,重主观抒情,带有浪漫主义风格。

5、自由派散文

梁遇春:“中国的爱利亚”(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多谈人生哲理,博学多思 徐志摩:轻盈飘逸,语言华丽夸饰 陈西滢:《西滢闲话》为其代表作

二十年代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内容多为表现个性,主要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这是对传统散文的反叛。郁达夫认为传统“散文的心”在于“尊君、卫道与孝亲”

2、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

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主流是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注

3、文体多样、表现自由

4、受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

英国的小品、法国蒙田的随笔、尼采的格言警句等

5、表现了作家们的学养,在思想和艺术上均达到很高的成就

三十年代散文概述

1、小品散文繁盛

林语堂:创办《人间世》和《宇宙风》,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

他的小品题材丰富繁杂,多为中西文化对比的文章,属于智者的文化散文,名篇有《我的戒烟》、《谈中西文化》、《秋天的况味》、《言志篇》等,带有中年的睿智通达。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受日本夏目漱石和英国斯蒂森的影响,文笔洒脱轻快,笔调幽默,构思独特,视角新奇,形成率真自然、清幽淡远的风格。

2、游记散文有新的成绩

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郑振铎《欧行日记》、王统照《欧游散记》等,以郁达夫的游记散文成就最高,代表作《屐痕处处》、《达夫游记》等

3、杂文大方异彩

主要以鲁迅的杂文为代表,包括瞿秋白、唐弢、聂绀弩、徐懋庸、巴人等 1932年,《申报.自由谈》因黎烈文担任主编,此刊成为杂文的主要阵地。

鲁迅的杂文:

前期杂文多为社会文化批评,后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现实性和政治性批评,并参与文艺论争,名篇有《二丑的艺术》、《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等,主要收集在《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鲁迅杂文文体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创造性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鲁迅)。

鲁迅杂文的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变成文艺性的论文的代名词”(瞿秋白),影响和造就了一批杂文作家(唐弢、聂绀弩、徐懋庸等)

鲁迅杂文的特点: A 诗与政论的结合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注重形象性,同时在杂文写作中倾注强烈的情感,使得他的杂文形象鲜明、情感浓郁

B 塑造出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

鲁迅擅长画出黑暗势力的鬼脸,针砭时弊,并且具有触类旁通的美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叭儿狗

《战士和苍蝇》中发现战士的缺点和伤痕而自以为得意的苍蝇 C 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

鲁迅杂文的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好用反语,喜用夸张的讽刺手法,亦庄亦谐。造语曲折,采用比喻、暗示和对比手法,不直接得出结论

4、报告文学兴盛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散文类型,是迅速反映时代面影的散文次文体。

瞿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开中国报告文学先河

上世纪20年代中期围绕五卅事件和“三.一八”惨案出现的纪实散文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 1)出现群众性报告文学写作热潮,选编报告文学集:

a《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阿英主编),针对“一.二八”事变做出及时反映

b《中国一日》(茅盾主编),共500篇,80万字,是对1936年5月21日全国各地的生活风貌的报道,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的《世界一日》,影响到后来梅雨主编的《上海一日》 C 《活的记录》(梁瑞瑜主编),遴选当时的通讯报告编辑而成

2)新闻界和文学界的人士致力报告文学写作

新闻界: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萧乾《流民图》、《平绥散记》,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文学界:夏衍《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新闻性、纪实性与形象性、情感性的融合)

上世纪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兴盛的原因:

A 30年代急剧变动的社会生活需要新闻性和纪实性的文学样式作出迅速反映 B 左联的积极倡导与组织

1930年8月4日,左联通过决议《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号召开展“工农兵通讯运动”,左联刊物《光明》、《中流》等,成为刊载报告文学的重要阵地

C 外国报告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翻译

报告文学理论:夏衍译(日本)川口浩的《报告文学论》、贾植芳译(捷克)基希的《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徐懋庸译(法国)梅林的《报告文学论》

报告文学作品:周立波译基希的《秘密的中国》、阿雪译(墨西哥)爱狄密勒的《上海—冒险家的乐园》

5、新进的青年散文家的涌现

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繆宗群等青年散文家,带给文坛清新别致的个人抒情风格

李广田:平实深厚、沉郁悲凉,柔美风格,展现乡间画廊,从乡村去捕捉健康人性之光,多收在《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名篇《桃园杂记》、《山之子》等,战后散文贴近现实人生,在柔美中揉进阳刚之气

丽尼: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前期低吟悲风,注重抒情,有散文诗的味道,后期转向高歌抗争,偏于写实

陆蠡:善于编织故事,勾勒画面,较为抒情,语言凝练优美,具有散文诗的风味

何其芳:前期《画梦录》、《刻意集》与后期《还乡杂记》、《星火集》,经历前期超达深远的抒情到后期质朴写实的蜕变

《画梦录》收17篇散文,采用独语体,重主观抒情,带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瑰丽飘逸,秾丽精致,使得现代散文向诗逼近,回到散文本体创作,不同于三十年代散文日益向叙事化和议论化发展的整体趋向。

*“文艺什么也不为,只为了抒写自己,抒写自己的幻想、感觉和情感”(何其芳)何其芳早期文艺观导致他向内心世界开掘,倾心于法国象征主义艺术

四十年代散文创作概述

1、报告文学繁荣

报告文学在抗战时期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

国统区:主要是报告战况,如阿垅《闸北打了起来》系列战役报告,曹白报告文学集《呼吸》、骆宾基《大上海一日》和《东战场别动队》,反映华东战场战况

碧野《太行山边》、《北方的原野》和《在北线》,反映华北战场战况

解放区:群众性的通讯运动

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1941年5月27日有关冀中生活的见闻 《渡江一日》:1949年组织编写,反映渡江战役 新进作家:华山、刘白羽、曾克

华山《踏破辽河千里雪》、《解放四平街》,刘白羽《环行东北》、《时代的印象》,曾克《千里跃进》等

2、杂文创作繁盛

1)向全国扩展,上海——香港、桂林、重庆、昆明、成都等,1940年前后延安也出现杂文创作高潮 2)杂文作家队伍日趋庞大

冯雪峰、夏衍、王力、丁易、秦牧、黄裳、秦似等 3)杂文数量增多 许多作家出版多部杂文集

4)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 A 写作风格

左翼战斗型杂文:承鲁迅杂文传统,针砭时弊,犀利深刻 教育型杂文:鼓动性,思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B 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在孤岛时期上海,以《鲁迅风》杂文刊物为阵地(1939年1月创刊),包括巴人(王任叔)、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作家,承袭鲁迅杂文传统,强调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战斗,他们利用英法租界这样的特殊环境,围绕抗日救亡创作出战斗性杂文。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人奉调印尼,此流派解体。同人合出杂文集《边鼓集》、《横眉集》。巴人在《鲁迅风》发刊词谈到

“生在斗争的时代,是无法逃避斗争的,探取鲁迅先生使用武器的秘密,使用我们可能使用的武器,袭击当前的大敌;说我们刊物有些用意,这就是惟一的用意了”

“野草”杂文流派:在大后方桂林,以《野草》为阵地(1940年8月创刊 桂林),由夏衍、聂绀弩、孟超、秦似、宋云彬等合编,笔锋犀利,其中夏衍擅长写政论,如《论“晚娘”作风》,聂绀弩杂文视野开阔,纵横恣肆,雄辩幽默,如《韩康的药店》。

3、涌现一些散文名家

梁实秋:散文集《雅舍小品》。他的散文规避抗战题材,专注日常人生,承袭30年代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的余绪,苦中寻乐,亦庄亦谐,营造闲适通脱的艺术境界。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她的散文多以日常人生为题材,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 解放区: 孙犁、吴伯萧

二十年代诗歌创作概述 前奏:晚清的“诗界革命”

开启诗歌通俗化、大众化的序幕,国家话语成为中心话语 正声:第一阶段:白话新诗创作尝试(1916-1921)

1916年,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之后又提出“诗体大解放”口号,周作人、康白情、沈尹默、刘半农、傅斯年等响应之,提倡诗的自然之美,贵族的诗——平民的诗,创作早期的白话新诗,广泛抒写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通俗明了,注重描写,偏向说理,胡适的《尝试集》为代表作品。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现代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信仰自由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中国新诗最早的探索者,在白话新诗运动中倡导语言文体革新

白话新诗运动的意义:

胡适倡导的五四白话新诗运动标志着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开端

1、在“文言合一”的旗帜下,确定了白话语言替代文言文的正宗地位。从“五四”白话诗歌运动开始,白话文成为了一种现代书面诗歌语言的主要形式。而且这种现代白话诗歌语言较之文言文,它更能自由地接纳外来诗歌语汇与语法形式,为创造新的现代诗歌语言与形式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条件。当现代白话语言成为中国诗歌的语言载体时,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变革才成为可能。

2、以“诗体解放”为旗帜,选择了自由体诗歌新形式替代传统的格律。

在白话诗歌运动中,胡适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打破那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胡适《谈新诗》)

这场语言文体形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诗词格律形式与现代语汇、现代人的现代生活感受相悖的矛盾,是中国诗歌得以面向世界,接纳新潮,具有真正现代化意义的一个开端。

第二阶段:白话新诗发展期(1922—1929)

1、人生派

以《诗》、《小说月报》、《文学周刊》等为阵地,朱自清、周作人、叶绍钧、郑振铎、徐玉诺、刘延陵、郭绍虞等为代表(多为文学研究会成员),提出“血与泪的文学”,关注现实,同情底层人民,探寻人生的意义,开创新诗现实主义传统。诗合集《雪朝》

2、浪漫派

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等(多为创作社成员)等为代表,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激情与想象,主张诗歌形式”绝端的自由“,表现自我,反映五四时代精神,诗作带有现代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为郭沫若诗集《女神》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现代作家。1913年留学日本,接受泛神论思想,后弃医从文,参与发起创作社,1924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向革命文学。

郭沫若的《女神》

1921年出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写于1916-1921年,诗54首,诗剧3篇。主要受到惠特曼的《草叶集》的影响

郭沫若的《女神》

内容:揭露批判现实,同时又向往未来的理想社会,凸显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形式:丰富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以自由体最能代表其特色

风格:浪漫主义

激情四射,急遽强烈的节奏,华丽繁复的语言,大胆的夸张,奇异的想象

创作成就: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形象

(诗体的解放——情感的解放——个体自我的解放——人的解放)1)诗中现代自我形象带有个体自我解放的色彩 《我是偶像崇拜者》、《天狗》

2)诗中的现代自我形象具有超凡的毁坏和创造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匪徒颂》(不同于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性格)3)诗中的现代自我形象热爱新生的中国 《炉中煤》、《晨安》

郭沫若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1)在 20 年代,贡献了最富有新世纪时代色彩的现代思想。他的《女神》以对自我新人格的极力推祟与张扬,以“力”与“动”的精魂与气概形象地浓缩了狂视突进的 20 世纪创世精神与宇宙意识,郭沫若成了一个英雄时代的代言人。

2)面向世界的先锋意识,赋予了中国诗歌走向现代化的开放性品格。郭沫若广纳外来新潮,他的《女神》表现出宏大气概与超越陈腐、奔向现代的新进品格,把中国诗歌带向一个与外来诗潮相呼应相激荡的新时代。

3)他的《女神》 已较少胡适的《尝试集》的旧胎记,初步实现了对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转化。《女神》以其新时代的理想,壮阔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火爆的抒情,紧张、粗砺的形态,不拘一格的文体,大大地开阔了中国诗歌的表现领域,鲜明地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审美格调。至此,一个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浪漫主义艺术体式开始确立。

3、“小诗”派

1921—1923年,五四落潮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而产生的创作流派,诗作形式短小,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和哲思,体现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1925年消歇。代表作为冰心《繁星》和《春水》,宗白华《流云》

4、湖畔派

1922年4月,潘谟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1925年停止活动,诗作多为情诗,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合集《湖畔》、《春之歌》和汪静之的《蕙的风》

5、新月诗派

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1926年4月创刊),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包括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方令孺、林徽音、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等诗人,纠偏早期白话诗,提出诗歌创作遵循“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诗作讲究格律,受英美诗歌影响,尤其英诗的影响,但又吸收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为新诗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中西诗艺的结合)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转剑桥大学学习,转向文学,开始诗歌创作,1921年回国,参加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事身亡。

徐志摩早期诗歌

内容:1)礼赞爱情、自由和美,体现他单纯的信仰(《海韵》、《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

2)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先生!先生!》、《叫化活该》、《大帅》)

3)抒写自然的作品(并非单纯的自然风景,包含着他的单纯信仰)(《再别康桥》、《五老峰》等)

徐志摩早期诗歌

艺术特点:善用比喻,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意境新奇,实现了诗歌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例如:《再别康桥》、《海韵》、《我等候你》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闻多,湖北浠水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1919年开始诗歌创作,1922年赴美留学,专攻美术。著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楚辞校补》等。

闻一多的的诗歌:

1923年发表《红烛》,1928年发表《死水》

从《红烛》到《死水》,诗情从激越转为深沉,抒情方式寓激愤于沉静 诗作着意格律,语言绚丽精炼,风格沉郁凝重。

6、早期象征派

20年代中后期,以李金发为代表,包括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蓬子、胡也频等诗人组成的诗歌流派,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沉湎于个体的感觉世界,追求诗的纯粹性,带有颓废情调,开创了新的诗风。穆木天提出“纯诗”,纠正早期白话新诗的太露太实的弱点

7、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1923年前后,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邓中夏、沈泽民倡导革命诗歌,“文体务求壮伟,气势务求磅礴,造意务求深刻,遣词务求警动”,涌现出以蒋光慈为代表革命诗人,多写政治抒情诗,具有豪放的气势和强烈的政治鼓动性,艺术上较为稚嫩,语言平直,尚未将真情提炼为诗情,代表作为蒋光慈《新梦》、《哀中国》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3参加浅草社。1925年参与组织沉钟社,其诗作早期语言自然,感情细腻,注重遣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后期诗作转向象征主义,体现了感性与智性融合的沉思之美。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冯至早期诗歌:《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早期的叙事诗上佳(《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寺门之外》)语言自然,感情细腻,注重遣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十年代诗歌小结

1、胡适倡导的白话新诗运动与郭沫若代表的现代浪漫主义诗潮共同构成了 20 世纪中国诗歌现代化的开端。

2、象征派诗人与新月派诗人的探索都有各自的片面,但是他们共同改变了 20 年代初期诗坛的散漫无序状态;并以各自新的价值规范的确立,把失范中的新诗纳入到了现代化探索的不同航道中。从此,新诗结束了新旧蜕变期的尝试,开始了向新格律诗派追求的唯美方向与象征派提倡的“纯诗化”方向发展的新阶段。他们的探索代表了中国新诗在 20 年代向着现代化方向的新开拓。

3、五四时期的现代新诗主要是在思想启蒙的高潮中产生,在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合流中发展,诗歌潮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不同的诗歌形式的探索来决定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诗歌潮流呈现两种倾向:向内转(回到自身)与向外转(面向社会)

一、后期新月诗派

主要以《新月》月刊和《诗刊》季刊为阵地,包括徐志摩、陈梦家、孙大雨、饶孟侃、林徽因、方玮德、卞之琳等,1933年解散,其诗歌宣言为“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体现除了两个新变:1)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开掘 2)向外扩展,部分新月诗人跳出前期的小我,现实出走向时代社会的新倾向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溧水人,生于江苏海门。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卞之琳的诗歌特点:

诗作构思巧妙,擅于设置自己所述的“戏剧性处境”,语言平实自然而诗意含蓄蕴藉,具有智性之美。

1、由主情向主智转变

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意味的开掘,主要受西方后期象征派的影响,偏向表现理趣,故他的诗被称为“新智慧诗”

2、诗的非个人化

诗的小说化、戏剧化,以致人称上互换

二、现代诗派

主要以《现代》、《水星》为阵地,戴望舒为主将,包括施蛰存、南星、玲君、徐迟、金克木、路易士、林庚等,后卞之琳、何其芳、孙大雨、梁宗岱、废名等也加入之,受惠于象征主义的纯诗理论,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绪,同时又继承中国晚唐温李诗风,在中西诗艺中找到契合点。抗战爆发后解散。

现代诗派的特点:

1、在审美原则上,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间巧妙结合的朦胧美

2、在表现方法上,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化抽象为具象

3、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

4、诗体形式上,采用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被称为“雨巷诗人”,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的诗作重意境营造和语言锤炼,讲究节奏感。前期倾心音乐美,后期注重自然口语。前期:《雨巷》

追求诗的音乐性、意象的流动性、主题的朦胧性

这时期的诗强调暗示,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传达微妙的情思 中期:《我的记忆》

转为模仿法国后期象征派朴素亲切自然的诗风,多在日常生活中抒发情思,创造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 *戴望舒在这个时期对于“诗的音乐性”提出挑战,“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

后期:《元日祝福》、《我用残损的手掌》 关注国家民族命运,风格上明朗雄健

*卞之琳评戴望舒的诗“在亲切的日常生活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功力的淳朴”

三、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主要以《新诗歌》为阵地,包括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王亚平、柳倩、关露等,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尝试讽刺诗、儿童诗、朗诵诗、大众合唱诗等,在长篇叙事诗上有突破。1935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出版“国防诗歌丛书”,1937年多数诗人入中国诗歌协会。

代表诗人诗作:蒲风的诗集《茫茫夜》和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杨骚《乡曲》、王亚平《十二月的风》等

左翼诗歌

30年代政治抒情诗兴盛,中国诗歌会的诗歌创作也属于政治抒情诗。之前,二十年代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郭沫若的诗集《恢复》中大部分诗歌+殷夫(白莽)的红色鼓动诗

四、其他诗人

艾青、臧克家、田间等,个性意识、时代内容、艺术形式在他们的诗作中得到很好的融合。

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出自新月诗派之门但能汲取各家之长。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和《自己的写照》

田间:被称为“擂鼓的诗人”,主要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科夫斯基的影响,以短促跳荡的诗行和变形的意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内心的激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艾青的诗作注重写实、抒情、象征的融合;风格浑厚质朴

诗歌充满了忧患感、拼搏感和光明感,主要寄寓在土地、波浪和太阳三类意象上。

艾青的诗歌成就:

1、他将 30 年代上半期互相对峙的普罗诗潮与追求“纯诗”的现代派诗潮统一纳人了他艺术视野中。本世纪以来,时代精神的表现与艺术审美的追求在艾青手中第一次得到了较成功的统一。

2、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诗学原则为基础,自觉容纳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形成了独具开放性 35

品格的现实主义诗歌美学体系。

五四时期新诗运动倡导者胡适尝试的写实主义新诗歌,在艾青手里结出了饱满的果实.也正是艾青的努力,使作为新文学主潮的现实主义在诗歌领域第一次获得了与之地位相称的成就,这也宜示了在现代化探索中现实主义诗潮有着它独特意义与旺盛的生命力。

四十年代的新诗 一、七月诗派

主要以《七月》、《诗垦地》为阵地,在胡风引领下,包括艾青、田间、亦门(阿垅)、鲁藜、邹荻帆、彭燕郊等,后来吸收加入绿原、牛汉、曾卓、严辰、公木等诗人,作品多收入《七月诗丛》。

二、中国新诗派

又称为九叶诗派,主要以校园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和辛笛、陈敬容、曹辛之(杭约翰)、唐湜和唐祈,主要以《中国新诗》为阵地,追求外部现实与内心感受的结合,注重诗歌感性和知性结合,走向“现实、象征和玄言”的综合创造,又具有开放性的拓展,在诗思方式、意象经营、语言技巧等各个方面更加拉大了与传统诗歌的距离。1948年《中国新诗》被查封,该诗派解散。

中国新诗派的成员的诗作各具风格:

辛笛透明而睿智,陈敬容绚丽而繁促,杭约翰质朴而凝重,杜运燮机智而恢弘,郑敏冷静而玄奥,唐祈洒脱而丰茂,唐湜灵动而飞扬,袁可嘉沉郁丰厚,穆旦锋利深邃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及翻译家。“九叶派”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深沉凝重,以知性抒情的方式表现突进的生命力与诗情的张力,具特有的智性之美。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穆旦的诗歌的艺术特色:

1、用身体思想的方式对精神世界的裂变进行拷问和质询

2、将经验玄想化为可感的形象

3、擅长在悖论矛盾中建构诗行结构诗篇

*穆旦追求“诗应该写出发现的惊异”,尤其是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三、西南联大诗群

聚集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包括冯至、卞之琳、李广田、闻一多、朱自清等老诗人和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年轻的校园诗人,奉艾略特、叶芝和里尔克为楷模,后来英国诗人燕卜逊来该校授课,带动了效仿西方现代派的风潮,从而形成校园诗群,自觉迫求诗的智慧性思考与经验的传达。代表诗人诗作:冯至《十四行集》、穆旦《森林之魅》

四、解放区叙事诗

诗歌的歌谣化(五四时期歌谣化—中国诗歌会的歌谣化创作—解放区的歌谣化创作)代表作: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阮章竞《漳河水》 中国当代诗歌

十七年诗歌(1949-1966)

这一时期诗歌主要是赞歌,歌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豪迈激情,共产主义蓝图的美妙前景,把近30 年的 36

诗歌带入了一个充满理想激情的革命化与浪漫化时期。在与外来世界的隔绝中,近百年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诗潮的演变进人了一个低回的时期。

十七年诗歌

解放区诗人与国统区诗人汇合,歌颂新时代新政权新景象,进入赞歌的时代

一、建国初期存在三路诗群

1、政治抒情诗群(贺敬之、郭小川为代表)

代表诗作:贺敬之《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郭小川《望星空》、《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

2、建设战线诗群(李季、严辰、阮章竞)

代表作:李季《玉门诗抄》、阮章竞《白云鄂博交响诗》、严辰《红霞集》

3、行吟诗群

(艾青、闻捷、戈壁舟、孙静轩等)

代表作:艾青《南美洲的旅行》、闻捷《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戈壁舟《登临集》、孙静轩《海洋抒情诗》

二、两大创作模式

1、李季式

(扎根而作)

2、臧克家式(感应而作)

三、新民歌运动

1958年,经毛泽东提倡而掀起的群众性的诗歌创作热潮,郭沫若编《红旗歌谣》并为之作序,提供新的元素,后期逐渐走向浮夸失真。

四、诗歌批判 1、1955年,因胡风事件牵连七月诗派遭受迫害

2、穆旦因发表《葬歌》受批判,被打成右派

3、艾青等老辈诗人中断诗歌创作

4、郭小川因《望星空》、《白雪的赞歌》等诗受到严厉批评

五、潜在写作

七月诗派在狱中坚持诗歌创作,显示出坚韧的生命力,例如胡风的旧体诗、绿原的《重读圣经》、曾卓《有赠》、《悬崖边的树》

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去延安,入鲁艺文学系学习,建国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著有诗集《回延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1937年参军,后长期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工作。著有诗集《将军 37

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诗选》 等。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1955-1956年:《致青年公民》 号召年青人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春生命 2、1957-1959年:《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围绕革命斗争展开年青人成长的主题 3、1962-

:《《甘蔗林—青纱帐》、《祝酒歌》 展现革命尊严、战士情操和战斗精神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的比较:

共同点:他们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代生活气息,他们甘愿作时代的歌手,让人们从他们的歌声中感受到时代前进的声音。

差异:郭小川贴近现实生活的脉搏,表达人民大众的心灵感受其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善于把现实斗争生活与个人的内心体验联系思考,在体式上创造了一种基本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长短句式。贺敬之自觉追踪具有历史感或现实感的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高奏时代精神的凯歌。其政治抒情诗热情奔放,感染力强;擅长于熔古典诗词、民间诗艺与自由体新诗于一炉。

意义:他们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具备了某种意义上的史诗性特征,这正是近百年中国新诗所欠缺的。在充满热烈、昂扬的理想激情的颂歌中,显现出某种新的社会伦理道德力量的人格美与情感力量的阳刚雄强之美。他们诗歌中对生活的美化,对美的歌颂,美的向往,美的思考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精神写照。他们诗歌中的某些虚妄与空洞也是特定时代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真实映现。

新时期诗歌

(1980—1999)

八十年代诗歌

1976-1978年,新诗走向新时期的过渡阶段

恢复十七年的诗歌传统,立足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去干预社会生活,承继政治抒情诗的传统,以“大我”来抒情,恢复真情的抒唱。

年代至 90 年代,中国新诗进人一个大调整、大变革的现代化多元性探索期,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复兴期。

一、归来者诗群

因政治原因从五十年代中期陆续在诗坛隐失,拨乱反正后重新开始诗歌创作,以艾青为代表,包括七月诗派的成员和九叶诗派成员和建国后步入诗坛在反右派中隐失的诗人(公刘、孙静轩、流沙河、邵燕祥、昌耀)以及苏金伞、公木、蔡其矫等,大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贯穿现实主义精神。

二、朦胧诗派

承“今天”派沿袭而来,包括北岛、芒克、多多、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人,采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招表现内在精神世界,诗境朦胧,主题多义。在当时饱受争议,被认为朦胧难解。前期多反思控诉社会现实,1984年后,部分作家转向民族文化探寻,创作现代史诗,之后“校园诗人”海子、西川和骆一禾等 38

承其续,创作寻求精神家园的宇宙生命史诗,形成后期朦胧诗的格式。

朦胧诗群中各个诗人各具特色:

北岛的炽烈、深沉与冷峻,舒婷的温馨、美丽与优伤,顾城的悲凉、纯静与幻美,杨炼的苍劲与古拙,江河的浑厚与沉郁,*反方: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 程代熙《给徐敬亚的一封信》 臧克家《关于朦胧诗》

正方: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意义:

1、现代抒情体系的建立

朦胧诗既致力于自我的抒情,也致力于社会抒情,二者统一于人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新的抒情模式:采用奇特的联想与隐晦的象征有机交融,对人作多角度和多层次的透视 这种抒情模式张扬主体精神,富有反叛传统色彩

2、朦胧诗凸显新的美学原则

这种新的美学原则的核心精神:文革专制主义下迷失、绝望而痛苦的一代人对人的反思,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杂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三种追去类型1)对自我的情感价值的确认(舒婷)2)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北岛)3)对自我梦想价值的确认(顾城)

3、形成诗潮,具有文学变革的意义

1)首先,他们大胆冲破现代蒙昧主义思想观念的禁锢,率先在诗歌世界里复归人性与自我,又一次高扬起五四时期现代人性意识的旗帜,在自我心灵伤痕的传达与体验中,溶入反思民族历史、忧患祖国未来的祟高使命感,他们的歌唱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

2)以艺术变革的新锐姿态,突破僵化的政治化的抒情模式,复归了被放逐的诗情与诗本体,建构起了诗歌的新的美学原则。他们摒弃单一的表现模式,主张突进精神世界的多层次开掘中,以象征意象的模糊性、朦胧性为手段,使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潜隐性的表现成为可能;恢复幻想、想象的艺术功能,将直觉、幻觉、智性、思辨、潜意识等艺术心理机制注入诗歌,让现代主义诗美之性灵直接汇入当代诗潮。至此,中国大陆诗潮在与隔绝了近30 年的西方现代诗潮再度沟通、交汇,使新诗现代化探索经历了曲折与低徊后再次回到正道。

3)朦胧诗开创了现代化艺术探索的多元景观。朦胧派诗人经历了“文革”的沧桑岁月,带着心灵伤痕,也带着变革初期新旧观念转换的烙印步入新时期。他们的歌声中人文主义的理性观照,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与理想主义色彩,转向人性关怀与内心思索时对象征主义的审美认同,都是这一批诗人共同的艺术倾向

三、第三代诗群

八十年代中期,不满朦胧诗的高蹈,年轻诗人打着反对贵族主义、英雄主义,提倡一切平民化的旗号,向朦胧诗发起挑战,“pass北岛”。这一诗群又分出他们派(韩东、于坚)和非非派(周伦佑、蓝马),主张放逐主体,非文化,非崇高,非意象,如实呈现凡人的生活,强调对人的本体作真实的表现。

*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诗 39

派林立,打破朦胧诗派一统先锋诗坛的格局。

九十年代诗歌

诗歌走向边缘,在低音区潜行

一、女性诗潮 翟永明、赵丽华等

张扬女性意识,对女性的生活做多方面的思考 代表作:翟永明《黑夜的素歌》

二、网络诗歌

国内的诗歌网站:诗生活、灵石岛、界限、诗江湖等

三种类型:1)多媒体诗2)在网络上首发的诗 3)将曾在平面媒体上发表过的作品张贴到网络上

三、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论争

知识分子写作:追求独立的诗歌精神,重视知识的作用,具有广阔的艺术视野,多受西方哲学、文化和诗歌观念的影响

代表诗人: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陈东东、臧棣

民间写作:关注日常生活,向民间采集素材和语言,坚持诗的个人性,反对中国诗的西化,主要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代表诗人:于坚、伊沙、沈浩波等

1999年4月盘峰诗会,两种写作不同诗学立场交锋,论争主要围绕两部诗选展开,程光炜编选的《岁月的遗照》和杨克编选的《1998中国新诗年鉴》,前者秉承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后者则持民间立场

小结:90 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诗潮与 80 年代后期的新生代诗潮表现出众多诗学意义上的相关性联系。主张抒情主体的边缘化,消解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拒绝崇高,认同市俗的价值观与审美心理;注重诗歌话语的个人化、口语化探索,反对外在的隐喻意象方式,崇尚冷讽、俏皮的戏拟风格,倡导客观叙事的抒写策略等,体现了对 80 年代后期新生代诗潮现代性探索的延续与超越,90 年代以来诗歌使具有现代化本体意义的探索更加深入。当下诗歌正处于新世纪之初的大调整、大变革的反思与深入探索阶段,一场新的诗歌大变革正在孕育。

新世纪诗歌

当下诗歌正处于新世纪之初的大调整、大变革的反思与深入探索阶段,一场新的诗歌大变革正在孕育。

台湾新诗(1949—)

台湾现代派诗产生背景(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心态的必然产物)

1、台湾当局实行思想箝制,推行反共文艺

2、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神话的破产,民众对前途深感失望

3、经济的畸形发展,使得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这四种关系发生了尖锐矛盾和严重失调。

台湾现代派诗的创作分期

1、萌芽期(1951-1956):三大诗社

“现代诗社”(纪弦):“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主张弃旧从新),追求诗的知性和诗的纯粹性。1953年2月,纪弦创办《现代诗》季刊。

1956年初,由纪弦发起,郑愁予、罗门等参与筹备,成立了现代派。

“蓝星诗社”(覃子豪、余光中):山林、浪漫(承30年代新月派唯美抒情的路数)1954年,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夏菁等成立“蓝星”诗社(沙龙性质,较为松散)认为诗的实质是“凡具有永恒性的艺术,必蕴蓄着人生的意义”

“创世纪诗社”(军中诗人洛夫、痖弦、张默):具有达达主义作风、反理性 “美学上直觉的、意象的表现”、“形象第一、意境至上” 前期倡导“新民族诗型”(要求诗具有民族风味)

后期宣传超现实主义,倡导纯粹经验的美学,强调诗的世界性

2、发展期(1956—1961)论争、探索

覃子豪与纪弦的论争——1959-1960年新诗难懂之争(苏雪林与现代诗派的论争)现代诗派:现代精神就是西方精神

50年代末,现代诗社衰落,创世纪变得更为前卫,后期宣传超现实主义,倡导纯粹经验的美学,强调诗的世界性

3、成熟期(1961—)论战、探索、反省、总结

1)在“现代”与“传统”的问题上做出修正

痖弦“在历史精神上做纵的继承,在技巧上(有时也可在精神上)做横的移植,两者形成十字架,然后再出发”

余光中:“真正的认识传统是入而能出” 1961年,余光中与洛夫的论争

台湾现代派诗的创作特色:

1、强烈表现自我,抽象地探讨“人的价值”

现代派诗人承继西方现代主义以个人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世界观和文艺观,要求在诗中营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强调“自我感觉”、“自我的情绪”、“自我的想象” *余光中:现代诗与传统诗的本质区别为自我意识的觉醒

缺陷:现代派诗人常将“自我”的不幸扩展为全人类的不幸,因而他们的诗总带有感伤和悲剧的色彩,甚至陷入虚无主义

2、反理性、潜意识地抒写

现代诗派认为诗应向内转,只有通过人的潜意识、原始感的开掘,才能表现人性和心灵世界的真实。*现代诗派强调感性体验,强调内心世界的深入揭示,是对台湾当局的反共文艺的反拨

3、追求繁复驳杂的意象

现代诗派深受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在诗中常借助有形的物象来表现人微妙的内心世界。缺陷:神秘主义化,导致诗晦涩难懂

4、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

现代诗派信奉唯美主义艺术观,突破传统,勇于实验,力图在艺术上创新。

小结:现代诗的三大弊病(内容上的虚无、表现上的晦涩、诗风上的恶性西化)

余光中的诗歌艺术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就读于台大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诗从现代转入古典,关怀中国,探索人生,具有浑厚沉郁的风格。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南京—四川—南京—厦门—台湾(1949)—美国(1958)—台湾—美国(60年代中期)—香港(1974)—台湾(1985)。

二、余光中的创作道路 1、1950-1957年格律诗时期(受古典诗歌传统和五四新诗传统)

处女作《算命瞎子》(1950)、《舟子的悲歌》(1951)、《珍妮的辫子(1953)、《我不再哭泣》(1954)*1956年诗风开始转变,受惠于《焚谷传》的翻译和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前者“重新规定美丑界线”,后者的诗歌表达技巧(神秘而集中地表现手法、突出而跳动的意象” 2、1958-1960年的西化实验期

《自三十七度出发》、《西螺大桥》、《招魂的短笛》、《芝加哥》、《新大陆之晨》、《我的年轮》等 欧化语句、朦胧的意境(象征手法的运用)、空虚寂寞的情绪 *技巧成熟,但日渐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现实的反省 3、1961-1964年新古典主义时期

《莲的联想》(1961)、《春天,遂想起》(1962)、《等你,在雨中》(1962)重回传统意境,主张善性西化,受到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夹攻。4、1964-

民族写实时期

《冷战的年代》(1968年)、《敲打乐》(1969年)、《白玉苦瓜》(1974)、《与永恒拔河》 交织着民族的自豪感、国难而引起的耻辱感和由之引起的责任感。

余光中的创作道路:

带有新月派的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新潮”特征的现代主义诗人——告别西化回归传统 融汇中西、现代与古典的创作之路

余光中现代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

1、精妙的意象营造

采用大幅度跳跃的意象组和意象群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酌得太满/萤火虫的小宫灯做着梦/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梦见一闪光的延伸和消灭/以及你的惊呼,我的回顾,和片刻的愀然无语”(《星之葬》

另如:“瘦”

“瘦得像一只病蜘蛛”、“瘦得像耶稣的胡子”、瘦得“能割断风,但割不断乡愁”(平面到立体、形态到精神)

2、通感的运用 通过通感来进行意象的转换

“厦门街的小巷纤细而长/用这样干净的麦管来吸月光/凉凉的月亮/有点薄荷味的月光,在池底、湖底/木藻和萍钱绊不住你的/挥一挥手就拂掉了/走出树影/走出太阳/走入一端湍湍的琴音”(《月光曲》)触觉-味觉-视觉-听觉

3、语言的精美

欧化的句子与古风的句子组合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等你,在雨中》)

“零度,七点半/古中国之梦/死在新大陆的席梦思上/摄氏表的静脉里/1958年的血脉将流尽”

4、诗的节奏变换 《敲打乐》急促紧张 《当我死时》低沉缓慢

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生于湖南衡阳,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后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1996年移居加拿大。他的诗作多取材于生活感受,并寄情于天地万物,尤其着重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有“诗魔”之称。著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等。

洛夫的代表作:

《石室之死亡》:64首组诗,大都没有标题,每首两节,每节5行。全诗结构宏伟,形式整齐,气势浩大,意象繁复,意蕴深邃。探讨生与死的问题。着眼于生死冥想,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

两组意象:

生:火、太阳、灯、向日葵等

死:坟墓、夜、石室等

“光在中央,蝙蝠将路灯吃了一层又一层”

“棺材以虎虎的步子踢翻了满街的灯光”(生死搏斗)“暮然回首/远处站着一个望坟而笑的婴儿”(生死相依)

意象繁复,晦涩难懂

通过意象构成的诗景让读者去感悟人生。*洛夫在《石室之死亡.自序》

“揽镜自照,我们所见到的不是现代人的影像,而是现代人残酷的命运,写诗就是对这残酷命运的报复手段”

《长恨歌》:诗歌转型之作,诗风逐渐明朗化,以古喻今,揭示出人性中残忍兽性的一面,达到讽喻的效果。

意象繁复:水和黑发 洛夫的超现实主义诗学观:

洛夫虽然诗风转变,但他对诗歌纯粹性的追求不变,最终指向“真诚”。他认为理想的诗是“现代人的心灵之镜”

所以这样的诗是意识的,也是潜意识的,是感性的也是知性的,是现实的也是超现实的。般会采用直觉暗示法来昭显主题意蕴

台湾现代派诗的回归

社会各界对现代派诗歌发起多次批判运动 政治原因:

1、保钓运动

(60年代末)2、70年代初,台湾退出联合国 民族和乡土、回归和统一问题成为热点

社会原因:台湾社会的西化使得中国的民族传统遭到破坏,引人忧虑

经济原因: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人人格的侮辱,引起公愤

新的诗社林立 1、19 62年“葡萄园诗社”(文晓村)“健康、明朗、中国”创作路线 2、1964年“笠诗社”(林亨泰、白荻、杜国清)3、1971年“龙族诗社”(萧萧)、“主流诗社”(羊子乔)、“大地诗社”(王润华)龙族诗社:“我们敲打我们自己的锣打我们自己的鼓舞我们自己的龙” 主流诗社:“将慷慨以天下为己任,把我们的头颅掷向这新生的大时代巨流” 大地诗社:“重新回头审识三千年伟大的传统” 4、1975年“草根诗社”(罗青、施善继)5、1977年“诗潮诗社”(高准)

附:文化背景:70年代末“乡土文学”的论战(尉天骢、王拓——彭歌、余光中)高雄事件爆发

台湾新世代诗歌的崛起

相对于前行代而言,包括60年代出生的都市诗人(林耀德、罗青)和70年代出生的后现代主义诗人(鲸向海、林德俊)

题材:政治诗、生态诗、都市诗和身体诗

诗评家:萧萧、简政珍、钟玲、罗青、林耀德、孟樊、杨宗翰等

一、新世代诗歌崛起的原因:

1、政治原因:冷战格局的消解,台湾“强人”的消逝和“解严”的实行。新世代诗人已由一般的现实意识、民族意识转为具体实际的问题意识

2、经济原因:经济的腾飞,尤其是电子资讯的发达,台湾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成为“都市岛”。新世代诗人开始关注这一社会转型下各阶层人的心态。

3、文化原因:

70年代台湾本土化潮流,80年代得到更广泛认同,日益分裂为中国本位和台湾本位两大脉络,于此同时,西方最新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引入,形成“西方中心/东方边缘”的文化格局

二、新世代诗人的“代”际特征:

1、建立比较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空间

1)视野的开阔表现为诗人的多栖化(例如林耀德在诗歌、散文、戏剧和评论均有建树)

2)思维的开放性

新世代诗人常以“无范本、破章法、解文类,立新意”为重要标举(林耀德)在思维上,新世代诗人打破二元对立模式,能辩证地看待问题(例如: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

2、建立新的美感经验和审美标准,变更艺术把握现实方式 1)速度、变化、冲突、矛盾所引起的美感经验 2)具有向客观、理性、抽象化和文化化发展的趋向

三、台湾新世代诗歌的传统 远传统:中国的古典文学

近传统:五四文学传统和台湾本土文学传统

四、新世代的乡土诗与都市诗:不同空间下的情景抒写

1、乡土诗

70年代乡土文学的自然延伸(“转向传统,关怀现实”)

2、都市诗

都市诗歌成为80年代诗歌的主流

社会背景:台湾60年代加工业经济的起飞—70年代中后期,加强了交通、能源、钢铁、石化等基础建设,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经济升级、扩张—80年代台湾选择电子资讯为主导产业,经历十年经济建设计划(1980-1989),都市迅速发展,而农村开始衰落,台湾成为“都市岛”

1)台湾新世代都市诗歌的特色:都市生存体验的传达、消解深度模式和多维度的艺术表达策略)

2)台湾新世代身体诗歌(世界末的颓废思潮)

3新世代台湾诗歌的语言变革(晦涩变为明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精神化到肉身化和科技化)

新的语言资源的开发(台语诗)

形式实验的探索

格律形式探索(向阳的十行诗和林建隆的三行俳句)图像诗

录影诗、多媒体诗和电脑网络诗

台湾前行代诗歌与新世代诗歌比较

前行代诗歌

1、破碎驳杂的意象

2、语码游戏

3、都市模式(质疑,解构性)

新世代诗歌

1、精致典型的意象

2、知性、纯粹艺术原则 3、田园模式(感怀、领悟性)

台湾新世代诗人诗作评析:

罗青:(1948—)本名罗青哲,祖籍湖南省湘潭县,生于青岛,台湾辅仁大学英文系毕业,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曾任辅仁大学、政治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及翻译所教授。1969年开始发表诗作,创办《草根》诗刊。著有诗集《录影诗学》及诗论集《诗人之灯》等多部。他的早期诗作被余光中评为“新现代诗的起点”,后期诗作转向后现代。

一、罗青的诗的特色:

1、视野广,题材宽,角度多,变化大

2、奉行草根诗社的“中庸”路线

重视结构上的张力,而非单个词语的刻苦经营 *罗青式的结构:一题数奏交相反射的组诗结构

二、罗青对台湾诗坛的两次较大的冲击波:

1、写于70年代的《吃西瓜的n种方法》,智性诗歌,一反60年代现代诗派的注重潜意识地恣意抒写,带有英国玄言诗的特色

被余光中评为“新现代诗的起点”

2、写于80年代的《录影诗学》,带有后现代色彩

夏宇(1956—),原名黄庆绮,笔名童大龙、李格弟,台湾第三代女诗人。出生于台北,祖籍广东五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科毕业,后寓居法国。夏宇的诗富有机智,语言具有新鲜感,别具一格。著有诗集《备忘录》、《腹语术》、《摩擦.无以名状》、《Salsa》等。

夏宇的诗的特色:

角度新异,解构常规模式,立意深峻,语言机智俏皮。

一、林耀德对台湾新诗的分期

1、形式探索期(1956—)

2、世界观的重建期(1965年洛夫的《石室之死亡的发表》—)

3、文学观的辨证期(1969年余光中的《敲打乐》的发表—)

4、自我指涉时期(1984年夏宇的《备忘录》出版—)林主编《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1990)

二、杨宗翰《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2002)杨对于台湾新诗的分期

萌芽期(1924—)、承袭期(1933—)、锻接期(1953—)、发展期(1959—)、回归期(1972—)、开拓期(1984—)、跨越期(1996—)

入史的原则:诗人的创新、典型和影响

中国当代小说

十七年小说:

新的文艺体制: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主导思想。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这个时期,小说写什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受到重视。代表作: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等

另:五十年代中期创作探索的热潮(因“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受苏联“解冻文学”的影响)承继五四传统,写人性和人情或直面现实生活,揭露矛盾和问题。后来都遭到批判。代表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上》 *五十年代初,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遭到批判

八十年代小说:

七十年代末的伤痕小说,以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和卢新华《伤痕》(1978年)为代表,主要是揭露文革带给普通人的毒害和创痛。(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之后,一批敢于思考的作家率先提出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开始反思文革的历史,从政治和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创作出富有理性色彩的文学作品,如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古华《芙蓉镇》等

改革文学:随着1978年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一部分作家紧紧追随时代,开始投注于经济改革的时代现实。代表作为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三千万》和李国文《花园街五号》等,主要记录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的变化。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主要目的是为当时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实践进行文学论证

寻根小说:与文化研究热与传统文化价值重估思潮相呼应,1985年前后形成的深入思考中国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的小说创作潮流,代表作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郑义《老井》、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特点为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先锋小说:80年代后半期精英文学在小说领域颇具代表性的表现,出现注重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创作热潮,代表作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山上的小屋》、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和马原《虚构》以及洪峰、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80年代后期,对于先锋小说晦涩难懂的反拨,涌现注重对社会现实进行原生态的还原的小说样式,代表作为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等,在主题上更多表现为现实的荒谬、丑恶和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

九十年代小说

社会转型——九十年代小说经历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一元到多元,从中心到边缘的动态发展过程

1、新写实小说在九十年代初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了对于八十年代新写实小说的超越,从80年代典型的悲剧形态向谐剧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部分作家的作品出现反讽风格。

2、新体验小说:1994年《北京文学》推出一种强调亲历性、可读性的小说创作,代表作为陈建功《半日追踪》、刘庆邦《家道》、毕淑敏《预约死亡》等,多方面记录各色人群的生存状态,凸现底层世情,揭示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民间倾向。

3、新现实主义小说:又称现实主义冲击波,在取材上贴近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以“河北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为标志,代表作谈歌《大厂》、何申《信访办主任》、刘醒龙《分享艰难》等,是对新写实小说的超越,是主旋律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

4、新历史小说: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不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的小说类型,多把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来表现当代人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感情。代表作苏童《米》、余华《在细雨中呼喊》、陈忠实《白鹿原》、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格非《敌人》、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等

5、新生代小说:九十年代的新潮小说,是九十年代边缘化文化语境的产物,表现作家对生活、存在的某种独特的体认、言说和呈现,将写作等同于生活本身,返回小说叙述的初始状态,语言上也返朴归真。存在哲学型、写实型、诗意型和私语型四种类型,代表作鲁羊《银色老虎》、朱文《我爱美元》、邱华栋《环境戏剧人》、毕飞宇《叙事》、李洱《花腔》、陈染《私人生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等

九十年代小说的特征: 多元并存,多向发展

1、普遍放弃形而上价值的追求,转向对现实生存场景、生存状态和生存体验的展示

2、在群体性写作氛围中注重对个人经验、个体特征的呈现

3、寻求多种艺术样式、文学体裁、艺术手法的贯通融汇,体现较自觉的文体意识

4、民间的发现和传统趣味的回归

中国当代戏剧 十七年戏剧

老舍:《茶馆》

当代戏剧:

探索戏剧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中国当代散文:略

第四篇:公路施工总结大纲

公路施工总结大纲

1、工程概况

1.1工程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及气象 1.2工程技术标准 1.3主要工程数量 1.4工期

1.5工程重点、难点、特特点

2、施工组织管理 2.1组织依据 2.2施工组织机构 2.3质量保证体系 2.4人员配备 2.5 设备投入 2.5.1施工机械汇总表 2.5.2试验仪器汇总表

2.6总体施工组织安排与施工工艺

3、工程投资及变更 3.1合同假 3.2变更设计 4.合同执行情况

5、工程管理

5.1 关键工序、张雕、重点部位的施工 5.2技术管理 5.3质量管理 5.4进度管理

6、安全生产管理

7、文明施工与环保

8、内业资料管理

9、工程质量自检评定 10.经验、教训总结。

第五篇: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纲

【化学】

1、化合价(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F:—1

Ca、Mg、Ba、Zn:+2Cl:—1,+1,+5,+7

Cu:+1,+2O:—2

Fe:+2,+3S:—2,+4,+6

Al:+3P:—3,+3,+5

Mn:+2,+4,+6,+7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http://fenxiyi.paijudiguo.com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得——降——(被)还原——氧化剂

失——升——(被)氧化——还原剂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AgCl、AgBr、AgI、Mg(OH)

2、Al(OH)

3、Fe(OH)

2、Fe(OH)

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NH3•H2O、H2O等),气体(CO2、SO2、NH3、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①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

②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COO-)

③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

④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3-和Fe2+/I-,Fe3+和I-)

5、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H2还原CuO

6、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NA,N==nNANA——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Vm,V==nVm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V(B)==n(A)/n(B)==N(A)/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Vm,ρ1/ρ2==M1/M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C==n/V,n==CV

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C==(1000ρω)/M

7、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⑨装瓶、贴标签

必须仪器: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或滴定管(量液体体积),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规格),胶头滴管

14、铁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

②化学性质:

a、与非金属:Fe+S==FeS,3Fe+2O2===Fe3O4,2Fe+3Cl2===2FeCl3

b、与水:3Fe+4H2O(g)===Fe3O4+4H2

c、与酸(非氧化性酸):Fe+2H+==Fe2++H2↑

与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会被氧化成三价铁

d、与盐:如CuCl2、CuSO4等,Fe+Cu2+==Fe2++Cu

Fe2+和Fe3+离子的检验:

①溶液是浅绿色的Fe2+

②与KSCN溶液作用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

③加NaOH溶液现象: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④与无色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

Fe3+

⑤溶液显黄色或棕黄色

⑥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15、硅及其化合物

Ⅰ、硅

硅是一种亲氧元素,自然界中总是与氧结合,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硅有晶体和无定型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常温下不活泼。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制成光电池等能源。

Ⅱ、硅的化合物

①二氧化硅

a、物理性质:二氧化硅具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熔点高,硬度大。

b、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是H2SiO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

SiO2+CaO===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SiO2+4HF==SiF4↑+2H2O

c、用途:是制造光导纤维德主要原料;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②硅酸钠:硅酸钠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实验室可以用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备硅酸:Na2SiO3+2HCl==2NaCl+H2SiO3↓

③硅酸盐:

a、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其表示方式

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如:滑石Mg3(Si4O10)(OH)2可表示为3MgO•4SiO2•H2O

14、铁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

②化学性质:

a、与非金属:Fe+S==FeS,3Fe+2O2===Fe3O4,2Fe+3Cl2===2FeCl3

b、与水:3Fe+4H2O(g)===Fe3O4+4H2

c、与酸(非氧化性酸):Fe+2H+==Fe2++H2↑

与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会被氧化成三价铁

d、与盐:如CuCl2、CuSO4等,Fe+Cu2+==Fe2++Cu

Fe2+和Fe3+离子的检验:

①溶液是浅绿色的Fe2+

②与KSCN溶液作用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

③加NaOH溶液现象: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④与无色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

Fe3+

⑤溶液显黄色或棕黄色

⑥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15、硅及其化合物

Ⅰ、硅

硅是一种亲氧元素,自然界中总是与氧结合,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硅有晶体和无定型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常温下不活泼。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制成光电池等能源。

Ⅱ、硅的化合物

①二氧化硅

a、物理性质:二氧化硅具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熔点高,硬度大。

b、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是H2SiO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

SiO2+CaO===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SiO2+4HF==SiF4↑+2H2O

c、用途:是制造光导纤维德主要原料;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②硅酸钠:硅酸钠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实验室可以用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备硅酸:Na2SiO3+2HCl==2NaCl+H2SiO3↓

③硅酸盐:

a、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其表示方式

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如:滑石Mg3(Si4O10)(OH)2可表示为3MgO•4SiO2•H2O

14、铁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

②化学性质:

a、与非金属:Fe+S==FeS,3Fe+2O2===Fe3O4,2Fe+3Cl2===2FeCl3

b、与水:3Fe+4H2O(g)===Fe3O4+4H2

c、与酸(非氧化性酸):Fe+2H+==Fe2++H2↑

与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会被氧化成三价铁

d、与盐:如CuCl2、CuSO4等,Fe+Cu2+==Fe2++Cu

Fe2+和Fe3+离子的检验:

①溶液是浅绿色的Fe2+

②与KSCN溶液作用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

③加NaOH溶液现象: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④与无色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

Fe3+

⑤溶液显黄色或棕黄色

⑥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15、硅及其化合物

Ⅰ、硅

硅是一种亲氧元素,自然界中总是与氧结合,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硅有晶体和无定型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常温下不活泼。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制成光电池等能源。

Ⅱ、硅的化合物

①二氧化硅

a、物理性质:二氧化硅具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熔点高,硬度大。

b、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是H2SiO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

SiO2+CaO===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SiO2+4HF==SiF4↑+2H2O

c、用途:是制造光导纤维德主要原料;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②硅酸钠:硅酸钠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实验室可以用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备硅酸:Na2SiO3+2HCl==2NaCl+H2SiO3↓

③硅酸盐:

a、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其表示方式

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如:滑石Mg3(Si4O10)(OH)2可表示为3MgO•4SiO2•H2O

b、硅酸盐工业简介:以含硅物质为原料,经加工制得硅酸盐产品的工业成硅酸盐工业,主要包括陶瓷工业、水泥工业和玻璃工业,其反应包含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水泥的原料是黏土和石灰石;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成份是Na2SiO3•CaSiO3•4SiO2;陶瓷的原料是黏土。注意:三大传统硅酸盐产品的制备原料中,只有陶瓷没有用到石灰石。

16、氯及其化合物

①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有毒。

②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使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作氧化剂。与水、碱溶液则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拓展

1、氯水:氯水为黄绿色,所含Cl2有少量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大部分仍以分子形

式存在,其主要溶质是Cl2。新制氯水含Cl2、H2O、HClO、H+、Cl-、ClO-、OH-等微粒

拓展

2、次氯酸:次氯酸(HClO)是比H2CO3还弱的酸,溶液中主要以HClO分子形式存在。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漂白)的易分解(分解变成HCl和O2)的弱酸。

拓展

3、漂白粉: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容易保存,工业上以Cl2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取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须和酸(或空气中CO2)作用产生次氯酸,才能发挥漂白作用。

17、溴、碘的性质和用途

物理性质∶深红棕色,密度比水大,液体,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强腐蚀性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气态碘在空气中显深紫红色,有刺激性气味,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非金属一般也能与溴、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氯气。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Cl2>Br2>I2

18、二氧化硫

①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1:40),密度比空气大

②化学性质:

a、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亚硫酸(中强酸):SO2+H2OH2SO3

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2+Na2SO3+H2O==2NaHSO3

b、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是一种暂时性的漂白

c、具有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19、硫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密度大,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②化学性质:酸酐是SO3,其在标准状况下是固态

组成性质∶浓硫酸稀硫酸

电离情况∶H2SO4==2H++SO42-

主要微粒∶H2SO4H+、SO42-、(H2O)

颜色、状态∶无色粘稠油状液体无色液体

③性质,四大特性,酸的通性

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a、吸水性:将物质中含有的水分子夺去(可用作气体的干燥剂)

b、脱水性:将别的物质中的H、O按原子个数比2:1脱出生成水

c、强氧化性:

ⅰ、冷的浓硫酸使Fe、Al等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

ⅱ、活泼性在H以后的金属也能与之反应(Pt、Au除外):Cu+2H2SO4(浓)===CuSO4+SO2↑+2H2O

ⅲ、与非金属反应:C+2H2SO4(浓硫酸)===CO2↑+2SO2↑+2H2O

ⅳ、与较活泼金属反应,但不产生H2

d、不挥发性:浓硫酸不挥发,可制备挥发性酸,如HCl:NaCl+H2SO4(浓)==NaHSO4+HCl

三大强酸中,盐酸和硝酸是挥发性酸,硫酸是不挥发性酸

③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雾等降水过程,是由大量硫和氮的氧化物被雨水吸收而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是化石燃料及其产品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等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SO2H2SO3H2SO4。在防治时可以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0、氮及其化合物

Ⅰ、氮气(N2)

a、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

b、分子结构:分子式——N2,电子式——,结构式——N≡N

c、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氮氮三键结合非常牢固,难以破坏,所以但其性质非常稳定。

①与H2反应:N2+3H22NH3

②与氧气反应:N2+O2========2NO(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2NO+O2===2NO2(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溶于水气体,有毒)

3NO2+H2O===2HNO3+NO,所以可以用水除去NO中的NO2

两条关系式: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

Ⅱ、氨气(NH3)

a、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常用作制冷剂H

b、分子结构:分子式——NH3,电子式——,结构式——H—N—H

c、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NH3+H2ONH3•H2O(一水合氨)NH4++OH-,所以氨水溶液显碱性

②与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现象:产生白烟

d、氨气制备:原理:铵盐和碱共热产生氨气

方程式: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装置:和氧气的制备装置一样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注意:收集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减缓排气速度,收集较纯净氨气)

验证氨气是否收集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收集满

干燥: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Ⅲ、铵盐

a、定义: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如Cl-、SO42-、CO32-)形成的化合物,如NH4Cl,NH4HCO3等

b、物理性质: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

c、化学性质:

①加热分解:NH4Cl===NH3↑+HCl↑,NH4HCO3===NH3↑+CO2↑+H2O

②与碱反应:铵盐与碱共热可产生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氨气,故可以用来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如:NH4NO3+NaOH===NH3↑+H2O+NaCl,,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H2O,是实验室检验铵根离子的原理。

d、NH4+的检验:NH4++OH-===NH3↑+H2O。操作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是否变蓝,如若变蓝则说明有铵根离子的存在。

21、硝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硝酸因为挥发HNO3产生“发烟”现象,故叫做发烟硝酸

②化学性质:

a、酸的通性:和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b、不稳定性:4HNO3===4NO2↑+2H2O+O2↑,由于HNO3分解产生的NO2溶于水,所以久置的硝酸会显黄色,只需向其中通入空气即可消除黄色

c、强氧化性:ⅰ、与金属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常温下Al、Fe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以用铝制或铁制的容器储存浓硝酸

ⅱ、与非金属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

d、王水:浓盐酸和浓硝酸按照体积比3:1混合而成,可以溶解一些不能溶解在硝酸中的金属如Pt、Au等

2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①原子组成:

原子核中子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组成质子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②原子表示方法:

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A=Z+N

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多少,确定了质子数就可以确定它是什么元素

③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6O和18O,12C和14C,35Cl和37Cl

④电子数和质子数关系:不带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

带正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带负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⑤1—18号元素(请按下图表示记忆)

HHe

LiBeBCNOFNe

NaMgAlSiPSClAr

⑥元素周期表结构

短周期(第1、2、3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2、8、8)

元周期(7个横行)

长周期(第4、5、6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18、18、32)

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元素种类为26,若排满为32)

周期(18个纵行,16个族)∶

主族(7个)(ⅠA—ⅦA)

副族(7个)(ⅠB—ⅦB)

0族(稀有气体族:He、Ne、Ar、Kr、Xe、Rn)

Ⅷ族(3列)

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⑧元素周期律:

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所以在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金属性最强的是Fr(自然界中是Cs,因为Fr是放射性元素)

判断金属性强弱的四条依据:

a、与酸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释放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剧烈则越容易释放出H2,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c、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Fe+CuSO4==FeSO4+Cu)

d、原电池的正负极(负极活泼性>正极)

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三条依据:

a、与H2结合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结合则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c、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Cl2+H2S==2HCl+S↓)

注意:“相互证明”——由依据可以证明强弱,由强弱可以推出依据

⑨化学键: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的形式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

非极性键: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A型,如:H2,Cl2,O2,N2中存在非极性键

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B型,如:NH3,HCl,H2O,CO2中存在极性键

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活泼的金属(ⅠA、Ⅱ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ⅥA、ⅦA)间形成,如:NaCl,MgO,KOH,Na2O2,NaNO3中存在离子键

注:有NH4+离子的一定是形成了离子键;AlCl3中没有离子键,是典型的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仅仅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如:HCl,H2SO4,CO2,H2O等

离子化合物:存在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Mg(NO3)2,KBr,NaOH,NH4Cl

1,氧化性:

F2+H2===2HF

F2+Xe(过量)===XeF2

2F2(过量)+Xe===XeF4

nF2+2M===2MFn(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2H2O===4HF+O2

2F2+2NaOH===2NaF+OF2+H2O

F2+2NaCl===2NaF+Cl2

F2+2NaBr===2NaF+Br2

F2+2NaI===2NaF+I2

F2+Cl2(等体积)===2ClF

3F2(过量)+Cl2===2ClF3

7F2(过量)+I2===2IF7

Cl2+H2===2HCl

3Cl2+2P===2PCl3

Cl2+PCl3===PCl5

Cl2+2Na===2NaCl

3Cl2+2Fe===2FeCl3

Cl2+2FeCl2===2FeCl3

Cl2+Cu===CuCl2

2Cl2+2NaBr===2NaCl+Br2

Cl2+2NaI===2NaCl+I2

5Cl2+I2+6H2O===2HIO3+10HCl

Cl2+Na2S===2NaCl+S

Cl2+H2S===2HCl+S

Cl2+SO2+2H2O===H2SO4+2HCl

Cl2+H2O2===2HCl+O2

2O2+3Fe===Fe3O4

O2+K===KO2

S+H2===H2S

2S+C===CS2

S+Fe===FeS

S+2Cu===Cu2S

3S+2Al===Al2S3

S+Zn===ZnS

N2+3H2===2NH3

N2+3Mg===Mg3N2

N2+3Ca===Ca3N2

N2+3Ba===Ba3N2

N2+6Na===2Na3N

N2+6K===2K3N

N2+6Rb===2Rb3N

P2+6H2===4PH3

P+3Na===Na3P

2P+3Zn===Zn3P2

2.还原性

S+O2===SO2

S+O2===SO2

S+6HNO3(浓)===H2SO4+6NO2+2H2O

3S+4HNO3(稀)===3SO2+4NO+2H2O

N2+O2===2NO

4P+5O2===P4O10(常写成P2O5)

2P+3X2===2PX3(X表示F2,Cl2,Br2)

PX3+X2===PX5

P4+20HNO3(浓)===4H3PO4+20NO2+4H2O

C+2F2===CF4

C+2Cl2===CCl4

2C+O2(少量)===2CO

C+O2(足量)===CO2

C+CO2===2CO

C+H2O===CO+H2(生成水煤气)

2C+SiO2===Si+2CO(制得粗硅)

Si(粗)+2Cl===SiCl4

(SiCl4+2H2===Si(纯)+4HCl)

Si(粉)+O2===SiO2

Si+C===SiC(金刚砂)

Si+2NaOH+H2O===Na2SiO3+2H2

3,(碱中)歧化

Cl2+H2O===HCl+HClO

(加酸抑制歧化,加碱或光照促进歧化)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Cl2+6KOH(热,浓)===5KCl+KClO3+3H2O

3S+6NaOH===2Na2S+Na2SO3+3H2O

4P+3KOH(浓)+3H2O===PH3+3KH2PO2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

3C+CaO===CaC2+CO

3C+SiO2===SiC+2CO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离子共存问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下载总结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总结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能力大纲总结

    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1、教师职业能力: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教师职业能力可以分作基本职业能力和高级职业能力。 2、教......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大纲总结(范文)

    第一章 1.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2. 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获得信息来形成知识,从而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医生通过大量病例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最......

    数字图像处理大纲总结

    第一章: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概念 ★1、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 (1)图像获取、表示和表现(图像的数字化和图像变换) (2)图像增强 (3)图像复原 (4)图像重建 (5)图像压缩编码 (6)图像分割 (7)图像分析 (8......

    规划设计总结大纲

    设计总结大纲一、 二、 前言 项目概况 2.1地理位置与交通环境 2.2项目用地特点 2.3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2.4项目发展进度 三、 概念设计 3.1项目优劣势分析 3.1.1项目整体优势......

    火电厂工程总结大纲

    关于印发《火电厂建设工程总结大纲 (试行)》的通知 工[2006]87号 各分公司,龙源集团,国电电力,各火电工程项目单位: 为做好火电工程设计、施工、调试、试运和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总结......

    面试总结 大纲等

    面试总结 考试题型:人际关系(必考)、计划组织协调(开会、组织培训、比赛、接待、调查等)、应变能力(串词、编故事、讲演和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必考)、综和分析(社会现象,言论)、求职动机......

    伺服控制总结大纲

    1.伺服电机定义?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 伺服电机是指在伺服系统中控制机械元件运转的发动机,是一种补助马达间接变速装置。伺服电机可使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

    小学班主任学习总结大纲[精选合集]

    小学班主任学习总结大纲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