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训练之四——议论文的语言
作文训练之四学案——议论文的语言
(生动、准确、鲜明、概括)2005级作文小组
一、生动性时间:
(一)比喻论证.亚里斯多德说:“善比喻者为天才。”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采用比喻来写景状物,阐发事理。运用比喻这种形象化方法,取象附理,使深奥甚至枯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事理形象化。
例1、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一些留洋革命者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在批评某些人没有党性或党性不全时是这样说的: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例2、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也很好的运用了比喻论证。在批评一些对待外来文化的做法的时候有一段精彩的议论: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练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论证以下观点(80字左右)
学习如登山,(二)巧用故事。议论时巧妙地穿插一些文学性强的故事、寓言、典故、笑话,使论证起伏跌宕,富于变化。(用故事时一要选材准确,二要注意挖掘材料,回归议论本身与证明 论点)邓拓的《从三到万》的观点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这道理浅显,如果没有点出彩之处,恐怕很难让读者感兴趣。于是作者先讲了一个明清人的笔记中记载的一个笑话故事.:“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练习:运用故事,寓言来论证以下论点,任选一题。(80字左右)①做事情不要浅学辄止:②做事情要学会变通:
(三)其它方面。其
一、巧用新颖题目。比喻、象征、拟人、反诘等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例如《呼唤晴朗的天空》、《走出乌云的太阳》、《一千个零比不上一个一》、《中国人失掉公德心了吗?》、《君子动口不动手》、《美的回归》等,恰当引用成语、名言、歌词。如《将心比心》、《良剑期乎断》、《姑娘你慢些走》等,题目既准确、鲜明、生动,又表达出作者的褒贬之情,很惹人喜爱。其二,开头要写好。善用整句开头。例如:作文《知人者善,自知者明》的开头写道:“人在仰视时易低估自己,俯视时易低估别人;得意时易自狂,失意时易自卑。这些对人对己的认识显然都是错误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轻视别人。有道是:‘知人者善,自知者明’。” 例如:《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这样开头的:“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风斩浪而行。目的1
地:彼岸。靠什么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人生征途,遥不可知。人生目标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其三,多用中心句,反复出现,构成排比。
论说文的“本论”部分的结构要么是并列式,要么是递进式,要么是正反对照式。每个段落可用中心句开头,这样“一目了然”,层次也很清楚。
如以 “杂”为话题。有学生就从几方面来论述的:杂,意味着变化;杂,意味着进步;杂,也是一种美。
或写为:要“杂”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襟;要“杂”,就要有贯通古今的眼光;要“杂”,就要有思考,有选择,有提炼,有发展。
其四,排比性论据支撑论点或分论点。
例
1、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
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乐》!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着真理迈进;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奔跑;是它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给感情一把尺》)
例
2、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去”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
用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阴,用意志选择,撑出一道晴空。(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选择永恒》)
其五,精构结尾。议论文的结尾一般是或总结观点,或发出呼唤.或启发人们思索。要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例如:《孟子.告子下》的结尾: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秦论》的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结尾: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练习:试从生动性的角度,分析下面文章的特点。
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
广东一考生
我们应该克制支配欲,别企望把别人雕琢成我们的样子。
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恰如其分。如果人的思想皆如此这般方正,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就不会再是缤纷斑斓的了。
正如情歌中有“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的缠绵,也有经典苏永康“爱一个人好难”的悲凉;有“歌圣”张学友“饿狼传说”的火热,也有“浪子歌手”齐秦“大约在冬季”的隽永。没有思想的棱角,便没有个性的纷呈,没有个性的纷呈,便没有了自我,艺术也便没有了生命力。
别让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言论所掩盖,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没有苏轼、辛弃疾们的张狂个性,就没有豪放派“大江东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绝世气概;没有柳永、李清照们的多情伤感,就没有婉约派“执手相看泪眼”和“人比黄花瘦”的一唱三叹。
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
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万物苏醒,勃勃生机的“无边光景一时新”式的春天;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阳光四溢,裙带飘飘的“今听玄蝉我却回”式的夏天;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落英缤纷,寒秋独立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式的秋天;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千树万树梨花开”式的冬天。
泰戈尔说:“别踩住我的思想。”我说:“别修整我的个性。”
这个世界需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概。也需要“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慨;需要“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哀婉,也需要有一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超然旷达,需要有一个“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绝世芳华。
思想的棱角,是个性的萌芽,别让自己思想的棱角被他人的思想磨去,坚持自己独特的光芒。
二、准确性
(一)要注意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例
1、《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极端”这一副词的使用,充分肯定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责任意识,为民意识。例
2、《想和做》中“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有些人”指的是“少数的一部分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要注意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例
1、《从三到万》中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这段话中的关联词体现了说理的层次感。
例
2、《纪念白求恩》中:“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关联词强调保证了白求恩的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最基本条件。
(三)领悟近义词选择的准确性
毛主席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说:“„„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
吗?” “抛弃”一词,如换成“放弃、舍弃”是难以表达彻底改正错误的坚决态度。毛主席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还说过:“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防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冲破”指战线上的一段被突破,既突出了革命力量的锐不可当,又很分寸地表现了中
国革命胜利在国际上的影响,如用“冲垮”,则表示战线全部崩溃,有过分夸大这嫌,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三、鲜明性
鲜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所表述的观点应该十分明确,富有说服力;二是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应该爱憎分明,富有感染力。
(一)议论文的标题,或直接揭示中心论点,或提出问题,或划定议论的范围。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讲讲实事求是》等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论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读者一目了然,这样的标题就十分鲜明醒目。
为了做到标题旗帜鲜明,一般可采用肯定句式,“要”、“应该”、“必须”等能愿动词使用频率比较高,如《作家要铸炼语言》、《当说必说》;也可以采用反问句式,如:《重理岂可轻文》、《人生能有几回搏》;此外,还可以采用判断句、否定句等句式,如《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近墨者未必黑》。利用词语褒贬对照形式组成的标题,也可以取得语意鲜明的效果,如:《纳谏与止谤》、《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等,都属于划定议论范围的标题,由于采用了褒贬对照的形式,作者的观点和爱憎已经明确地包含在其中了。
(二)议论文不是文学作品,一般不采用曲折含蓄的手段来暗示观点,而是采用直接的、十分明确的方式,将作者的观点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论点的表述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必须做到语意十分肯定和鲜明。
例如:《个人和集体》一文,在论述如何认识领袖和英雄时指出:“我们的同志还必须..了解:共产主义事业中的真正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个人主义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可以自称和自封的。”
作者用“必须”和两个“决不是”,把观点表达得非常肯定,不容置疑。为了使观点表达得确定无疑,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大概”、“可能”、“差不多”等容易使人感到态度暖昧、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词语。
四、概括性:文章中的举例论证,应认真分析概括性叙述语言以及叙例之后的必要阐述。
读下面的例文,并从语言的概括性方面进行修改。
浮躁中走不出天才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天,木偶决定去探测大海的深度。于是,他在大海上漂游了三天三夜,回来后高兴地向人们宣布:“谁说大海深不可测?我在海上漂游了三天三夜,发现海水仅仅没过我的脚面。”人们听了,全都大笑着离开,留下木偶在那里洋洋自得。
19世纪,贝尔成功发明了电话机。而在他之前,无数的人试图把声音转化为能够远距离输送的电流,其中包括英国人弗莱士。他的实验成功地把声音转化成了电流,但他却总不能成功地传输人的声音。于是,他轻率地放弃了实验。贝尔基于他的实验,经过一些改装,发现把弗莱士实验装置的一个螺丝钉再往里拧半圈.也就是再拧半毫米,一切都会顺利解决。于是,贝尔顺理成章地成了电话的发明者。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轻率地把人解释成“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他的一个学生,把一只拔光了毛的鸡拿给他看,对这个命题进行质疑。博学多思的哲学家为自己的“浮躁”付出了被后生晚辈取笑的代价。也许人们不会忘记1967年8月23日,“联盟1号”飞船上唯一的宇航员马科洛夫,在飞船坠毁的最后时刻给亲爱的女儿和全国小朋友们的生命留言:“好孩子,我要告诉你,也要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请同学们记住!”
太多的浮躁使本该提早出现的科研成果推迟了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太多的浮躁使人们误入歧途,功败垂成。还是一位科学家说得好:浮躁中走不出天才。而人们却往往认为天才总是不拘小节,可他们却忘记了真正的天才是视浮躁为大敌的。
浮躁中走不出天才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天,木偶决定去探测大海的深度。于是,他在大海上漂游了三天三夜,回来后高兴地向人们宣布:“谁说大海深不可测?我在海上漂游了三天三夜,发现海水仅仅没过我的脚面。”人们听了,全都大笑着离开,留下木偶在那里洋洋自得。
探海的木偶是可笑的,他错就错在两个字:浮躁。然而,捧腹之余,我们或许会吃惊地发现,现实中的自己却已在不经意间成了另一个探海的木偶。
浮躁,源于人性中的浅薄和急功近利。或许我们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致使许多希望的种子葬送在浮躁的热炉里。
19世纪,贝尔成功发明了电话机。而在他之前,无数的人试图把声音转化为能够远距离输送的电流,其中包括英国人弗莱士。他的实验成功地把声音转化成了电流。但他却总不能成功地传输人的声音。于是,他轻率地放弃了实验。贝尔基于他的实验。经过一些改装,发现把弗莱士实验装置的一个螺丝钉再往里拧半圈,也就是再拧半毫米,一切都会顺利解决。于是,贝尔顺理成章地成了电话的发明者。浮躁却使弗莱士痛失了一个绝好的机遇。事后,他自己曾痛惜地说,上帝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浮躁却往往使我们忽略了这些机会。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轻率地把人解释成“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他的一个学生,把一只拔光了毛的鸡拿给他看。对这个命题进行质疑。博学多思的哲学家为自己的“浮躁”付出了被后生晚辈取笑的代价。也许人们不会忘记1967年8月23日.“联盟l号”飞船上唯一的宇航员马科洛夫,在飞船坠毁的最后时刻给亲爱的女儿和全国小朋友们的生命留言:“好孩子。我要告诉你,也要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请同学们记住!”因为一次“浮躁”的检查,人类痛失“联盟1 号”宇宙飞船和杰出的宇航员马科洛夫。
太多的浮躁使本该提早出现的科研成果推迟了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太多的浮躁使人们误入歧途,功败垂成。还是一位科学家说得好:浮躁中走不出天才。而人们却往往认为天才总是不拘小节。可他们却忘记了真正的天才是视浮躁为大敌的。
成功者不浮躁,浮躁者难成功。我们开拓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摒弃浮躁。谨慎前行。
第二篇:2013议论文训练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议论文训练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分)
不求甚解邓拓
(四)阅读韩青的《沉淀自己的心灵》一文,完成15-17题。(10分)融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 ①在这个世界上,浮躁的人越来趟多。他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权张金刚 然。我们虽然不必提
势、地位等身外之物,急于求成,把不该缩短的过程缩短了,甚至想到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
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什么就想立马得到。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等行为奇。理由。就应运而生,更有甚者,为此铤而走险。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
②在这些浮名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沉淀自己的心灵,对于整个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人生是多么重要。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 ③当年,著名学者王叔岷考入北大文研所后,所长傅斯年首问他:要旨便是“融”。“你想研究什么课题’”他说“《庄子》。”所长点了点头说:“要把才气洗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这话让他很纳闷,为什么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呢?但他没有跟所长去争辩,而是按照所长的要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从校勘训诂入手研究《庄子》,后来终于成为20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有了成就的王叔岷,才明白了所长当初的良苦用心。——做学问最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板凳要生十年冷”。④沉淀自己的心灵,就是让心灵变得日益纯粹、明净,滤去那些杂质——诱惑、欲念等。“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这也正是《菜根谭》里的智慧的忠告。⑤生活中,我们常说,缓一缓、静一静、忍一忍,让一让、做一做……其实这些都是沉淀,因为它们,我们保证了最真实的自己。心灵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沉淀,那些人格的魅力就是沉淀的结果。⑥台湾作家琼瑶曾说:“人生如河,人要沉到河的底部。”所以,一个人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一些“急流”随时会扰乱他,甚至“冲走”他。因此,为了那深度,就必须耐心地去沉淀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活得问心无愧,真实而高贵。(有删改)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2分)16.文中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4分)【材料】美画歌后惠特尼·休斯顿曾被誉为“美国第一嗓”,后来嗜酒成瘾。由于长期受到酒精的侵蚀,她的嗓子变得沙哑粗糙,甚至发不出声来。酗酒最终断送了她的事业。(1)请根据本文的主要观点,对材料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2分)(2)董老师认为,这则材料也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请你揣摩一下他的意图是什幺。(2分)
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
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
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
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
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
这样读书的。据王粲 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
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
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开卷有益。(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
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社会
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⑥一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我无法回答。但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
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
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
1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14.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15.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每一天都需要坚强 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
①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毛臣 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②放弃,对心理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①有人说,判断一个人幸福不幸福,要看他早上睁眼的那一刻,脸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
上是否带着微笑。社会呈现出越来越纷繁复杂的态势,我们背负的压力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
会阳光灿烂。
来自四面八方,每一天,我们都需要坚强。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③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怪人”:远
②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睡到自然醒,有充沛的精力去面时日常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离政治,从不抛头露面,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贝尔所有的烦琐;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有双休的周末,三五朋友相约过一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国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崔琦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种慢下来的生活,击体验时光的消逝: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让自己的足迹踏遍祖国地,领略无限风光。③但是,每一天我们还是需要坚强。即使在睁眼的刹那间,一百个不情愿起床,我们还得以飞一般的速度刷牙洗脸,过着打仗一样节奏的生活。连续没有休息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眼皮在打架,身体在无声地抗议,而一旦获得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和心灵得到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年轻的心又迅速地恢复弹性,一扫消极的情绪,再次投入到风风火火的生活中。④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每个人都有他的压力与无奈。职场上你徘徊不前,心力交瘁;感情上你千回百转,始终遇不见意中人;年复一年付不起一套房子的首付,永远处在缺钱借钱的状态。想要的生活总是在前方,总是差一段距离。⑤可是,即使有一千个理由让我们暗淡消沉,我们也必须一千零一次地选择坚强面对。活着,体会生命里每一次心灵的阵痛和改变,回忆自己的历史和周围环境的历史,来作为现实的参照,从中找到一种安慰;暂时得不到想要的大生活大快乐,但触手可及的小快乐只是等待你的眼睛去发掘。⑥也许有一天突然撤去一种压力,我们会连自己要做什么都搞不清楚,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定力,一直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坚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的民族的趋势。从奥运会到世博、亚运会,中国也一直以进取来表达坚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在不停地努力付出,一天天让自己过得更好。⑦每一天的坚强,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有力支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若我们始终能以包容和柔和的眼光去看待坚强,坚强,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选自《思维与智慧》 201 1年7月上,有删改)14.根据第①段文意,指出“每一天都需要坚强”的两点原因,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15.简述第④段的论述过程。(4分)16.第⑤段划线句形象地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17.最后一段讲述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4分)
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划完成。而一旦要发电子邮件,也都请秘书代劳。他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
间赶上!
④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只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弃一些对你而言并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⑤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死死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⑥放弃是一种睿智。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
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
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⑦如果在放弃之后,烦乱的思绪梳理得分明起来,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变得坚定起来,那么放弃又有什么不好呢? 13.第③自然段举崔琦“电脑盲”的例子,意在阐明什么哲学道理?请
简要分析?(2分)1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自然段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共11分)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
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
一生一世的事。
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
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
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
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2
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
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
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
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
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2分)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16.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
议论文
(四)阅读韩青的《沉淀自己的心灵》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在这个世界上,浮躁的人越来趟多。他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权势、地位等身外之物,急于求成,把不该缩短的过程缩短了,甚至想到什么就想立马得到。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等行为就应运而生,更有甚者,为此铤而走险。
②在这些浮名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沉淀自己的心灵,对于整个人生是多么重要。
③当年,著名学者王叔岷考入北大文研所后,所长傅斯年首问他:(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
不求甚解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
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分)
融张金刚
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你想研究什么课题’”他说“《庄子》。”所长点了点头说:“要把才气洗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这话让他很纳闷,为什么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呢?但他没有跟所长去争辩,而是按照所长的要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从校勘训诂入手研究《庄子》,后来终于成为20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有了成就的王叔岷,才明白了所长当初的良苦用心。——做学问最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板凳要生十年冷”。
④沉淀自己的心灵,就是让心灵变得日益纯粹、明净,滤去那些杂质——诱惑、欲念等。“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这也正是《菜根谭》里的智慧的忠告。⑤生活中,我们常说,缓一缓、静一静、忍一忍,让一让、做一做……其实这些都是沉淀,因为它们,我们保证了最真实的自己。心灵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沉淀,那些人格的魅力就是沉淀的结果。
⑥台湾作家琼瑶曾说:“人生如河,人要沉到河的底部。”所以,一个人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一些“急流”随时会扰乱他,甚至“冲走”他。因此,为了那深度,就必须耐心地去沉淀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活得问心无愧,真实而高贵。(有删改)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2分)
我们要沉淀自己的心灵。
16.文中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列举著名学者王叔岷做学问的例子,具体论证了“沉淀自己的心灵,对于整个人生是多么必要”的观点。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4分)
【材料】美画歌后惠特尼·休斯顿曾被誉为“美国第一嗓”,后来嗜酒成瘾。由于长期受到酒精的侵蚀,她的嗓子变得沙哑粗糙,甚至发不出声来。酗酒最终断送了她的事业。
(1)请根据本文的主要观点,对材料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2分)(1)美国歌后休斯顿做不到沉淀自己的心灵,不知如何沉淀自己的心灵,放纵自己,贪图享乐,以致最终断送了自己的事业。
(2)董老师认为,这则材料也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请你揣摩一下他的意图是什幺。(2分)
这则材料可以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来论证“我们要沉淀自己的心灵”的论点是正确的。
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1分);
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 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1分);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1分)。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
(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觯大意的读书方法)。
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3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分,答出一种即可)。
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凄书的一种方法。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
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一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我无法回答。但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
1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共生共荣。(表述完整,意思对即可)
14.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写出其中两个即可)。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诠释“融”的含义,并在对照(比较,对比)中突出了传递正能量,彼此融入的必要性
(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15.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作者希望英雄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不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1分),带动(影响,辐射)越来越多的人相互接纳,融入社会(1分)
最终达成共生共荣(或人与人融洽和睦,社会和谐祥和)之目的(1分)(得分要点:英雄个人践行——带动他人践行——达成目的。三个阶段各1分,若直接抄句子至段末而不分析得1分)
每一天都需要坚强
毛臣
①有人说,判断一个人幸福不幸福,要看他早上睁眼的那一刻,脸
上是否带着微笑。社会呈现出越来越纷繁复杂的态势,我们背负的压力
来自四面八方,每一天,我们都需要坚强。②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睡到自然醒,有充沛的精力去面时日常所有的烦琐;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有双休的周末,三五朋友相约过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击体验时光的消逝: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让自己的足迹踏遍祖国地,领略无限风光。
③但是,每一天我们还是需要坚强。即使在睁眼的刹那间,一百个
不情愿起床,我们还得以飞一般的速度刷牙洗脸,过着打仗一样节奏的生活。连续没有休息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眼皮在打架,身体在无声地抗议,而一旦获得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和心灵得到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年轻的心又迅速地恢复弹性,一扫消极的情绪,再次投入到风风火火的生活中。
④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每个人都有他的压力与无奈。职场上你徘
徊不前,心力交瘁;感情上你千回百转,始终遇不见意中人;年复一年付不是一
套骨子的首付,永远处在缺钱借钱的状态。想要的生活总是在前方,总是差一段距离。⑤可是,即使有一千个理由让我们暗淡消沉,我们也必须一千零一次地选择坚强面对。活着,体会生命里每一次心灵的阵痛和改变,回
忆自己的历史和周围环境的历史,来作为现实的参照,从中找到一种安
慰;暂时得不到想要的大生活大快乐,但触手可及的小快乐只是等 待你的眼睛去发现掘。
⑥也许有一天突然撤去一种压力,我们会连自己要做什么都搞不清楚,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定力,一直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坚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的民族的趋势。从奥运会到世博、亚运会,中国也一直以进取来表达坚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在不停地努力付出,一天天让自己过得更好 ⑦每一天的坚强,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有力支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若我们始终能以包容和柔和的眼光去看待坚强,坚强,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选自《思维与智慧》 201 1年7月上,有删改)14.根据第①段文意,指出“每一天都需要坚强”的两点原因,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社会纷繁复杂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每点2分)15.简述第④段的论述过程。(4分)
先指出每个人都有压力和无奈,再列举生话中的事例具体论述,最后强
调生活与理想总有距离。(第一、三两层各1分,第二层2分)
16.第⑤段划线句形象地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生活中到处都有小快乐,我们要善于发现。(每点2分)17.最后一段讲述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4分)(4分)每一天的坚强都很重要:坚强是一种生活状态。(每点2分)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①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②放弃,对心理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
会阳光灿烂。
③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怪人”:远
离政治,从不抛头露面,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国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崔琦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划完成。而一旦要发电子邮件,也都请秘书代劳。他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
间赶上!
④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只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弃一些对你而言并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⑤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死死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⑥放弃是一种睿智。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
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
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⑦如果在放弃之后,烦乱的思绪梳理得分明起来,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变得坚定起来,那么放弃又有什么不好呢?
13.第③自然段举崔琦“电脑盲”的例子,意在阐明什么哲学道理?请
简要分析?(2分)放弃和获得不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放弃丁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1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自然段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的?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3分)
从反面进行论证,用“贪婪”所造成的后果来证明不愿放弃就不能更好获取这个道理,使论证更有力。“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
一生一世的事。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
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
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
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
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
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或:每一个人不论何时何时地都要读书)。14.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2分)①引出论题或论点;②作(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结构上领起下文。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示例一:首先提出读书要抓住眼前的观点,然后从道理和事实两个方面证明观点。
示例二:首先从提出读书要抓住眼前的观点,接着从道理上论证;引用古人的话“马上、枕上、厕上”证明观点,最后举例论证:用谢晋勤奋读书的例子证明观点,最后举阿根廷出版“会生气”的书(或“不能等的书”)的例子证明观点。
16.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运用了道理论证(或“引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或“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的观点)。
1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示例:这两个词语强调了伦敦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读书的热情像往常一样高,有力地证明了读书不必等到环境宽松时的观点(或:有力地证明了“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的观点)。
第三篇:议论文语言亮化指导与训练
议论文语言亮化指导与训练
一、高考满分作文导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语言特色。风景是心的所在
东山魁夷曾说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东坡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于奉献之中,便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青水秀之地。正如“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八年的坚持,终将荒山换青峰。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所说过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是人的心境,与人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如果形体被束缚,但是心却是自由的,最终形与神都可能获得自由。被诱骗为黑奴的所罗门生活如地狱般悲惨,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他的心驻扎在北方,“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因着心,因着不放弃,所罗门才能坚强地熬过十二年奴隶生涯,最终重获自由。心存自由的天堂,处处即是天堂。
心存于琐碎之中,那么风景便是一地鸡毛,眼底与远方都堆满琐碎不堪的欲念。心活于爱心之中,那么风景便是面对灾难时的同舟共济,而不是冷漠的匆匆而过的人流。
“你快乐而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卡耐基曾如是说。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
风景是心的栖居之所,心怀辽阔,风景自然开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伴着一路风景,你将一步步抵达浩瀚的人生之海。【点评】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评定为标杆作文,由以下几点特色决定。① 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本文开头就引用东山魁夷的名言来说明风景是心的所在,在第三自然段不仅用引用,引用中兼带排比② 正反比论证手法;③事例贴近课本,散发浓浓的人情味。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的主打体裁,因为它的训练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方法性强且效果明显,所以是作文训练的重头戏,而议论文训练的重中之重是作文的论证思路和语言。
议论文语言空洞乏味,主要是由于抽象议论过多,不会巧妙地把议论包含在具体现象的叙述或描写之中。生活里的许多具体现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假如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岂不使文章更有味吗?
二、议论文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严密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因为议论文是讲道理的,要讲清道理,就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而反映这些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词句,句群以及段落,自然也必须是准确的.、严密的。
议论文的准确性、严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把握语言的分寸感②,用词贴切,用句规范.贴切③恰当地进行修饰与限制。
(二)概括性和简洁性。
概括是指抓准事物特征,反映普遍本质,做到文约而旨丰,词简而理周,这就需要在深刻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在精练上下工夫,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在议论文中,即使是叙述事实,援引事例的部分,也基本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特别是在叙述后,必须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概括出抽象道理来,这样文章才能避免就事论事,使认识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三)观点鲜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点的表述要鲜明,决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二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憎分明,褒贬判断明确,鲜明的感情色彩贯穿在行文当中,使读者从字里 行间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倾向性.(四)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许多人存在这样一种误解,认为议论文的语言不具有生动性,只是死板的说教而已,其 实不然.议论文的语言也要具有生动性, 但它并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为了艺术地再现现实生 活, 而是为了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在抽象道理的论述中, 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 使议论不仅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而且富有形象性,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 就可以把问题分析得更清楚,将道理讲得生动活泼。
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留意语言风格。青春永不褪色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须难得的一份沉稳。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 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
【点评】此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紧扣“青春”、“永恒”展开,完全切题。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新颖、深刻的中心论点: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这种概括和提炼,符合青春的本质特征。的确,青春绝非“驿站”,纯然是怀着不识愁滋味的乡愁、载欣载奔、寻求心灵家园的那种诗意,那种愿景,那种神乎其神的“状态”!此文的又一长处,在于分解出不同视角的“分论点”:要保持青春状态,必须拥有乐观开朗的心;要学会“忘记”;要多一份沉稳。这里的“学会忘记”,相当中肯,颇富东方智慧。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进行阐释,似缺“文采”但不乏措辞之机智,如;某些人成了“小老儿”;治伤痕的“云南白药”;苏东坡的妙态—“一手美食,一手诗 文章平实固然好,语言也好,岂不更好。
三、亮化议论文语言的三种技巧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语言深刻严谨,难以出彩。考生写作议论文时,重视论点的提出,重视论据的选择,重视论证方法的选用,却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打造。写出来的文章不是一本正经,便是老气横秋,索然寡味,无法激起读者的兴趣。当然,若是能够借鉴下面三种方法,效果也许会大不相同。第一、亮化开端 :用名言或妙语铸就论点
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设疑、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关键是通过开头,呈现出你的核心,即中心论点。
例如:①转折是桥,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桥的出现会改变你窘困的境遇,拓开一片新的 天空。(比喻类)
②“宽容”,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引用类)
③德摩斯梯尼,这个坚韧的灵魂,将自己的灵魂扎根于希望,每天含着石子,面朝大海朗诵。清朗的海风吹送来梦想的芬芳,海浪宣读着誓言与他为伴。(拟人)几种常见亮化开头语言方法:
1、设疑入题。于无疑处设疑,自问自答,提醒注意,引导思考;于有疑处生花妙笔,让论
点在疑问中展露端倪,还可以突出文中论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2、类比、比喻展开论题。论点是抽象的,如果借助大量鲜活的意象来说理,自然说理的时
候不沦于单调,而有理趣,而议论的时候则更见生动,富于理趣。例如: ①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比喻)
②雄鹰的风景在云端,种子的风景在土里。游子的风景在家乡。(类比)
3、引用或化用名句说理。这种形式,浓缩论点。言简意赅,片言局要。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种自信,豪迈且气势磅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一种自信,果敢而执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自信,淡泊而从容。第二、整散结合,选用多种句式,让行文字有活泼,富有张力。
(一)条件性排比句。条件性排比句是指由条件复句构成的排比句或对称句。它常用条件复句的关联词与对称句的重复词语,如:只有......,才......;当-------才------条件复句的关联词是构成这种排比句与对称句语言标志。如:①一个人只有振作起来,才能克服困难和摆脱不幸,进而拥有自己的新生活;②一个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命运;③一个人只有挺起脊梁做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④一个人只有站在高处,他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①当落寞的脚步开始徘徊,当悲伤的灵魂背负了一切苦痛,我才明白自我的衰落是融入生命中的永恒。②当郁金香蓓蕾初绽,当红梅怒放于雪原,我才知道经历苦难的生命才会拥有辉煌,拼搏的岁月是生命旅途中永不磨灭的神话。
(二)转折性排比句。转折性排比句是指由转折复句构成的排比句或对称句。前后两部分间具有转折关系时,就可使用转折性排比句。它常用转折复句的关联词与对称句的重复词语,如:而,但,却等。
例如: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来年萌发的草芽„„
(三)因果性排比句。因果句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又具有因果分析的 说理特点。
例如: 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盖因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 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盖因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四)假设性排比句。
1、反例正设,假如这样会如何? 例如: 勿以好恶论断之
①假如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②假如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③假如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且,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不螟目。
2、正例反设,假如不这样会怎样?
例如:人生需要一份坚守,方可造就最美的风景。若周有光不懂得坚守,怎能成就人们称赞的“周百科”; 若乔布斯不懂得坚守,轻言放弃,怎能成就他的苹果梦;
若蒲柏不懂得一份坚守,不懂得再小的花也要怒放,怎能成就英国文学巨匠。第三、结尾: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高考作文的结尾,要做到简洁有力,让阅卷者在快速扫描中捕捉文中的灵魂。
1、排比延伸。运用排比,将文章主题层层延伸,渐趋高潮。
例如:择一颗博大之心,可受天下之善;择一颗赤诚之心,可结天下之友;择一颗专一之心,可治天下之学;则一颗宁静之心,可悟天下之理,择一颗恒久之心,可善天下之事。
2、对偶作结。运用对偶,将文章的灵魂高度浓缩出来。例如:懂得一份坚守,相携一片蓝天(正对)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反对)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心之所安,一路风景。(串对)
3、运用顶针,妙语连珠。连珠的运用使文章首尾相接,语言信息链条似的环环相扣。这也是让作文结尾点题法宝之一。
如:①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②我以我心绘风景,风景迷人因我心。
4、运用对比,突出鲜明观点。例:有心最要紧
少一些“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浮躁,多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少一些“无言谁会凭栏意”的孤愁,多一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
四、美文欣赏 行动在左梦想在右
走在生命的路上,行动在左,梦想在右。一边播种,一边开花,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不觉悲伤!用行动的汗水浇灌梦想的蓓蕾,梦想之花才能开得灿烂。梦想是行动的动力,行动是梦想的基石,要想圆梦,必须行动!
“当无情的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灶台,当别人的目光在叹息生命的悲哀,我固执地用双脚在琴键上按下‘相信未来’”。刘伟相信未来,他怀揣着梦想在生命的道路上向着未来挺进。他为着梦想付出行动:忍受着巨痛游泳,含着泪水练琴。泪水和汗水共同浇灌着他的梦想蓓蕾。终于,泪水与汗水幻化成一个个耀眼的奖牌和一曲曲优美的钢琴曲。
当刘伟站在领奖台上,当美妙的乐曲流淌在他的脚下,我们都明白:为梦想付出行动成就了刘伟的精彩人生!
谁人心里没有“梦”,哪个脑中无“梦想”?梦想时的微笑能否换来行动的动力,能否换来脚踏实地的努力呢?行动在左,梦想在右,没有行动的梦想永远都只能是南柯一梦。圆梦的喜悦永远都只属于才去行动的人。美国著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无疑就是梦想女神所最青睐的对象。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之前来到这里的人都在意识到获救无望之后成为死神的奴隶。安迪却不一样,在无数次为清白抗争却无济于事之后,他渴望自由的心依旧不改,总梦想有一天重获自由。于是,他付出了整整19年的行动来挖通道,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重获自由,获得心灵的救赎,实现了自由的梦想。19年,耗去了他生命最精彩的时段,也证明了行动与梦想同在的力量。
行动在左,梦想在右。丁磊说:“即使摔倒了,也要抓一把沙在手中。”那一把沙子,是对梦想的执着,是行动的动力,是梦想成真的保证。林清玄说:“我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全心绽放的过程就是付出行动的过程,是梦想成真的过程。因为要想圆梦,必须行动。
行动在左,梦想在右。圆梦旅途,流着汗水,踏着荆棘,我们却可走得从容,因为付出行动,我们心无所憾!【点评】基础等级:文章认为“行动在左,梦想在右”,要想圆梦,必须行动。全文观点鲜明,符合题意。在论述的过程中,有事例论证,有引用论证,论证有力;论据新颖,有事例有名言,内容较为充实。文章语言流畅,恰当地使用修辞,文句有一定的表现力。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只可叹,如今沙丁鱼涌动于潮水中似的我们,也染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满是黍离之悲:中国传统五千年历史,到底老了啊!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沐浴欧风美雨,那才是青春文学。
中国文学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中国文化土壤贫血吗?传统精髓缺钙了吗?
不!青春气的渐消怕是我们忘了蜕化,一度沉于“退化”中。蜕化是中国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赎,是一种繁衍崭新与深刻血髓的自救。当莫言一奖惊人时,他说:“我的获奖代表不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只有社会更多地用一水婉转的眼神给文学更温柔的注视,才能以一点青春气息引领千里快哉风!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须接地气,扎根于现实。当成名作家在久违的舶来文化中狂欢时,那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寻根文学”的一角衣衿。不论是王安忆的
《小鲍庄》,还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后的还魂青春。“岁月”号沉没,青春在呻吟。韩国正集体反思“服从”文化,船倾楫摧欲沉时,两百多名少年服从船方指挥,舱中等待,最终生命褪色;不服从者反而获救。青春之气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见的些许“叛逆”。只会温吞吞与外物讲和,至多不过成为“社会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梦境在剥蚀老化。没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场,王小波的话深刻冰凉。
在西南联大教授吴宓眼中,雾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笔下的空灵幻境。当他驻足街头,看到“潇湘馆”时,怕是一味难尽。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箫于影下,酌梅瓣上雪酿的酒;可当时,一群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气肢解了,吴宓老人愤然而去。盲目成熟有时是青年人对外界的“献媚”。在这个媒体时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亵渎了童,还是童亵渎了神?没有青春之气,童也只是人们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摄足文化血脉,为天才铺壤。“不长久的,多将以悲剧结束。”戈尔丁的《蝇王》用失去青春后的沉沦给人警示。一点青春气,只在心里,它带来的是拂颊的千里快哉风!
【点评】《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聚焦“中国文化”的“青春”,写出了锐气、写出了气派。空山新雨后
当年早已不是翩翩少年的王尔德说,青春是值得并唯一可歌颂的。
诚然,青年人往往沉醉于青春而忘记终有一日老去,青春也并不如他们所料,永久不朽。然而我们要说,春的美好之后,却是秋的收获,犹如青春过后的沉稳和历炼。
且看王尔德,他肆意地涂抹青春的色彩,却在入境报税时慨然自傲地宣称:自己仅有名声足以报税!这是他播种青春所得,与时不朽。
所以,享受春光而似乎始终充满活力的“日出之阳”,正是我们青年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并不是一味地自欺欺人。然而,拿青春赌明天、浪费而不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是可悲的。
听闻多少青葱少女,只为心中偶像的一笑而“打飞的”去看韩星,不禁扼腕叹息:她们的青春,早早地花谢花飞。青春,本该是男儿意气风发、少女巾帼不让须眉的岁月,为何如此践踏?究其原因,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嗟叹的“喧哗的时代”。青春就像一剂兴奋剂,给许多年轻人带来光阴尚长的错觉。有些人被浮华的时代遮蔽了双眼,青春也被人为地上了色,从质朴的纯白变为霓虹灯一般迷离的五光十色。这,并不是不朽。
然而,总有人使青春的丰碑光彩四溢,那是他们用心血涂抹的丹青,浑然天成。譬如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所展示的那样,他并不是海明威笔下的“迷惘的一代”,而是在浮躁的大学时代潜心积淀,踏踏实实地为日后学术打下了基础。再如,人们只看到蒋方舟置身于赫赫的青春光环之下,却忽视了他不倦的青春之声。王小波的年少轻狂,苏轼的少年成名,都不是青春本身的不朽,而是青春背后有花朵峥然迸发并结出了生命之果。
青春,最好的姿态也许并不如张爱玲所言:“出名要趁早”。丰子恺的《秋》,咏叹了精魂之不朽,这才是青春之光的理想聚焦。
也许,咏赋青春的诗,最微妙的当属“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只有空灵、纳新,历
秋之丰收,才是最美的“天气”。
【点评】议论文以理服人,但并不意味着笔下可以无情。“情”和“理”犹如水乳,永远天然交融。《空山新雨后》的景仰丰碑和扼腕叹息,相辅相成,使议论染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靠语言打造,句式灵活多变,长短句交错,多用修辞,富有灵气。心 旅
人生如旅程,而心为旅者。
在这并不一帆风顺的旅程中,逆境、失意常常阻挡着旅者的步伐。除开要克服这重重困难的考验,旅者还必须在每处绮丽风景旁作出抉择,在每个分岔路口前作出抉择。是流连驻足还是大步向前,是轻舟孤帆还是崎岖山径?如此看来,旅者莫约是很难抵达终点。
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有泪可落,却不觉得悲凉。” 的确,我们的心因对目的地不够执着。但若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坚定了自己的内心,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够诚恳的心,不能打动别人,更无法抵达旅程的终点。
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初生的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终会拥抱蓝天。
在这心之旅程上,我们会遇见迷惑,担忧未来。但同样重要的是坦然面对脚下的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条坚强的轨迹。
蝴蝶破蛹而出时的悸动,充斥着对世界的无尽的期待;嫩芽破英而出时的颤动,满怀着对尘世的无限思念;种子萌发时的疤痕,寄寓着无限的生之希望。人生艰辛无尽,越千山万水之后,总会留下伤口。伤口孕育着生机,充斥着希望。当我们破蛹而出化茧成蝶时,回首来时的路,那伤口处会开出一朵朵绝美的花,深解进心脏,成为心室壁上美好的花纹。人生如旅程,而心为旅者。我在路上——
由“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到“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再到“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渐涉苦途,渐达高处,渐入佳境。【点评】作者将游者的旅途比着“人生的旅途”,角度新颖,立意不凡。“心为旅者”,作何解读?在“绮丽风景旁”,在“分岔路口前”你要“做出抉择”,心,不能被别人的价值判断所左右;且要“精诚之至”,“不精不诚”就“无法抵达旅程的终点。”文章紧扣材料,议论精辟。文章文采斐然,用词精当,多种修辞技巧的运用,语言闪现亮点。结尾处,点化材料,深化主题,余音袅袅,意味无穷。
做你所想,爱你所爱
若你喜欢溪流,就该登上山顶看汩汩的泉水从脚边流淌出生命的宇宙;若你喜欢大海,就该借着浪板踏在浪尖上飞翔吟唱;若你喜欢冰原,就该踏上棱镜样的湖面看天陆一色白雪茫茫。人生应当清澈明朗,做你愿意做的事,爱你愿意爱的人。安妮宝贝评价写作,她说写作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无需奢求更多的理解。所以她只写她喜欢的故事。她的文字桀骜不驯满是争议,她也还是写。早期写点愤世嫉俗,后期写点安然静默。有读者说这篇很好,下次也写这样的文章吧;有读者说你的想法太极端了,必须停止。这与她何干?她想上山顶看云海茫茫,为什么要流连于流水潺潺?她想站上塔尖看群山隐约,为什么要随着你去看古木参天? 有位摄影爱好者总能拍出绮丽的风景,他的朋友非常羡慕他,想随他一起去旅行。他答应了,两人一起上庐山。才在山脚,他提议走小路,所谓小路不过就是脚踏出来的细条裸露地面,他朋友犹豫了,推推拖拖觉得危险。导游也附和说小路太危险,不如随我去见景区的大瀑布。他朋友最终没有听他的,她只身一人进入山林,后来他照出了凛冽的断崖和飞泻的瀑布。这是他朋友一辈子也见不到的美景。做你所想,爱你所爱。人生应当有这样的自由。你想表达的文字难道要因为有人不喜欢所以放弃吗?你想看见的美景难道要因为有更轻松的去处而满足于当下吗?你想成为的人难道要因为有人告诉你这样的人并不稀奇而转去改变信念吗?想看繁星满空的时候看一轮明月就可以了吗?想看波涛汹涌的时候看清流婉转就可以了吗?想看“大漠孤烟直”的时候看“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可以了吗?想站上金色大厅拉小提琴的时候听听音乐会就可以了吗?
留在原地是一种方案,继续前行也是一种方案。兴许留在原地也同样美丽得令人安心,但是人应当有这种追求,不去管他人的喜好,去山顶上看看开阔的山野和云彩。喜欢什么就去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就努力去追求什么。
若你喜欢传统就学诗词歌赋道德伦理,若你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就去思考进取探索追求。做你所想,爱你所爱。
【点评】“她想上山顶看云海茫茫,为什么要流连于流水潺潺?她想站上塔尖看群山隐约,为什么要随着你去看古木参天?”“留在原地是一种方案,继续前行也是一种方案。”作者在立意上,反弹琵琶,却合情合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旅途的“山顶”的,在山下欣赏你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何尝不是一种自由,一种洒脱?登山赏景的道理悟出了人生的道理,给人以启迪。玉指疾弹,何惧箜篌断弦
世界上最艰难的选择无非只有两个,你敢或不敢。是是非非的选择在考验着你的胆略,就如同枫叶飘红的时节,独卧竹林,守望琉璃般的箜篌玉弦,欲催指急奏,偏又怕指伤琴断。若如此,怎能奏出绝妙之音?莫惧失败,只管向前。倾一壶酒,玉指疾弹,何惧箜篌断弦!拂堤柳岸,水殿微凉
天心月圆,烟雨初漾,自有寸指,轻摇琥珀光。坠花湮灭的一夕中,有一人挥毫泼墨,将这漫天的落红碎成空阶小雨。这是柳永,柳三变。
自盛唐以来,词中偏以小令横行,至多则不过三五十字。然而,凭他柳三变的才情,竟要做慢词的开山祖师。
熏风满帘,酣梦中笑看兰舟催发。短短三五十字,又怎能诉得尽离魂之殇?可这新词若不能盛行,只如空井回音,柳郎势必将成为后人唾骂和嘲讽的奇庸怪才。该如何?
何惧那么多?柳七之才,必将如乱琼碎玉,流传入千户万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郎的风姿,柳七的才情终为历史水墨画添上了淡淡笔墨。如今的西湖岸边,和着柳氏的慢词,依然能见柳七轻舞红袖拢住万千月光,掬水摇月,只贪微凉。柳七不惧失败,弹出了好一曲箜篌!凤凰醉荫,冷雨打弦
似是似非冷雨打丝弦。纳兰容若,跌跌撞撞地走在冷雨中,寻找一种寂寞中的喧哗。
显赫皇族,圣祖侍卫。显赫家世却让他看到的是官场的昏聩和腐朽。他怜惜这普天下的百姓。
他想将这盛世帷幕下的肮脏统统写出来,写在他的词中。然而,盛世之下,又有谁敢揭穿这天朝上国的美梦?梦醒,祸不远矣。
纳兰终于没有畏惧,将自己的红笺小篆尽付于千词万绪。纳兰不惧失败,弹得一曲好箜篌!
潇潇暮雨,朱砂点眉
雕花笼重,青丝绕指,春风剪过菱窗,也剪出了他的两鬓白发。“双手八叉而成韵”,试问天下援笔立成者,谁如温庭筠?
金銮殿上,这个落第举子,面对圣上的上联,却大胆接出了下联。“金步摇?”“玉条脱。”好对子!若温氏畏惧失败后的龙颜,又怎有花间派的流传?温氏不惧失败,弹出一曲好箜篌!
把持胆略,莫惧失败,只顾拼力向前。来,玉指疾弹,何惧箜篌断弦!【点评】内容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莫惧失败,只管向前”,符合题意。以“世界上最艰难的选择无非只有两个选项,你敢或不敢”开头,引出观点,正文用柳永、纳兰容若、温庭筠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结构清晰,中心突出。表达项:文章以“玉指疾弹,何惧箜篌断弦”为脉络,串联起三个典型论据,结构清晰。发展项:本文能获得高分,大概是因为它散文性的语言,但本文语言乍看较有文采,细读许多句子却不够流畅,就连标题中的“断弦”也是改为“弦断”为好。心田半亩种青春 一首歌中唱道:“种桃、种李、种春风„„”我有心田半亩,愿用它来种下青春。韶华易逝,流逝如掌中沙的是年轻的光景;然而,青春却可以长驻,保持不朽的是一种昂然的生命力,绽放的乃是生命之春的盎然气象。
光阴流转中,多少人失却了直面人生秋冬萧索的勇气。张爱玲晚年高群索居,三毛断然选择结束生命,连李敖这般强韧的人也曾扬言:“若再也说不出话,将垂垂老矣的我扔到海岛上吧。”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殊不知,岁月会侵蚀身体,但是只要心不老,时光永新,青春亦可长存。
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曾歌颂过:抚平心灵的皱纹,等同于青春永驻。
在时光的潜网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中,乘长风、万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领域,不断发掘新奇。同样,齐白石晚年仍不懈追求画艺的提升,多次改变画风,终达登峰造极的境界。诗人席慕容步入老年后,每每与青年人畅谈文字,那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
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应褪色。
当我们一次次阅读那些名诗、欣赏那些名画时,我们分明在触摸一颗颗跳动的心,那么有力,那么张扬,也许它们的创作者已经离去,但我们坚信会有另一批朝气蓬勃的来者接过其衣钵,成为人生的新歌者。
我想,这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对美对青春的认同。这份敬与爱,犹如一根细而长的线,将我们一颗颗珍珠串连起来,熠熠生辉。
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看着自己有刻度地成长,拥有一片浓荫,撑开无限春天。
情与理
现实世界申,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没,那么,怎样才能驾驭住自己的情感呢? ——题记
理智,是一朵花,盛开于智慧的春风申;情感,是一阵雨,常常将这一朵花摧残。情与理,对立而又共生于现实世界。渴望真情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李白,面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此寄情山水,便有无数华彩奇章流传于世,他亦不朽。
冰心先生说:雨后的青山,像泪水洗过的良心。她告诉我们:惟有真实的情感,才是一生无悔的追求。倘若将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超越感情
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令人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终至亡国。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误国,终遗恨千古。这些,都是没有超越感情的结果“理智是一座堤坝,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会造成堤坝的坍塌,行为的迷茫,以至酿成大祸。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驾驭感情
感情犹如一匹野马,需要你去驯服。理智则是它的缰绳。以理智面对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达。
范仲淹遭贬,然而他仍旧胸怀天下,以理智的大脑,平静的眼光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智者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情与理相伴相生,互为两极。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
【点评】”情“与”理"的和谐统一。点面结合,是本文的两大特点。语言的典雅、凝练、流畅,文字简约却大气磅磅。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都在想,假如我手头有两万元钱就好了。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见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就贴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启事,便迫不急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原来,大富翁寻狗不着,把酬金提高了。乞丐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突然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得让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饿死了,乞丐还是乞丐。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语言鲜活。
第四篇:高考议论文作文训练
以“叩问心灵”为题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第五篇:高考议论文作文训练
高 三 作 文 训 练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道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命题。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人们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后一句表明了对传统的态度及其原因。总的来说,材料的主旨即为既要传承传统,更要面向未来,发展传统。
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现代汉语词典》)。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里流淌在国人心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因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根基。因此,本次作文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时代的积极意义。
传统无时不蕴含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琴棋书画,甚至生老病死,都与传统息息相关。但传统有好坏之分,有科学、愚昧之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也会变“味”。如何对待传统?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只有对传统的创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如国家将清明、端午、春节„„定为法定假日,就是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如白话文的变革、戏曲的创新、新文学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如春晚联欢、清明鲜花、短信祝福„„就是对传统的创新等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但时代在进步,人们又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去的传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传统输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发展。
2.本次作文的立意注意点
在审题时,应分清材料中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我们不能脱离传统”是前提,而后句“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是材料内涵的重点。如脱离材料漫谈“传统”,或只写我们要继承传统,或只写我们要抛弃传统,都是偏离材料中心,应视为偏题。正确的立意应是由我们与传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出我们应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后两句均需关照,后句为立意重点。这是本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传统”的具体内容。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须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2.判分等级
一类63~70;二类56~62; 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立意】
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
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
③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文体】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6年江苏《高考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⑥缺作文题,扣2分。
三、例文
古木之姿
巍巍华夏文明万古长青,以古木之姿傲然于世,便得百年繁郁,荫庇万世。
何为古木之姿?当是木之根越扎越深,立足传统;而树的枝条向四方延伸,不断长出新 的嫩叶,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五千年的历史如同那古木,每个时代文化的兴盛不仅来自根的给养,更来自每一片叶子的延伸。古有韩柳倡导古文运动,复古外衣下,实是对文坛调整革新的翘首以待。靡丽文风的阻碍,让文学与文人思想停滞;而回归传统并做出变革实为医治浮华之风的妙方。于是,文风质朴而形式传统的散文终是占了唐宋文坛半壁江山,在传统的土壤上空开拓出新的意境。
树木若如那墙上芦苇般“头重脚轻根底浅”,内心则会变得空洞;若一味地汲取养分、拓展根基,而不向上延伸,则会变得笨重木讷,毫无生机。王维将诗画相融,开创了山水画的新时代。他将诗的情思渗进画的意境,二者交融,完美契合。于是,传统的火花在他的画卷中激烈碰撞,为王维的画点染出一份难以言说的绝妙诗意。立足于传统笔法,王维于意境上开拓了另一片天空。立足传统,也推动着绘画艺术走向未来。
文化之路何其漫长,而发展向上则是文化古木应有的姿态。大胆的想象,以俯视之姿体察传统文化,才能高出传统、优于传统。
美国好莱坞的兴起,韩剧的流行,日漫的发展,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这些新兴文化扎根原有文化基础,再辅以剧情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才得以吸引千万观众,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如同古木枝头最新萌发的嫩叶,于万众瞩目下熠熠生辉。
千年前屈原慨叹:“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可用于对理想的追求,也同样适用于文化发展。
当今社会复古之风盛行,而我们可曾反思,此般复古是否如“古文运动”般的复古?它不过是披着传统的外衣,在文化生长之路上不假思索的横冲直闯罢了。此般复古,不但没有立足传统汲取养分,更未拓展出任何有用空间,岂不谬矣!
古木之姿,当为上下求索,传统之根愈扎愈深,新文化之叶也于枝头熠熠生辉。
点评:文章紧扣材料内核,立意精准,比喻独到,说理透彻。行文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五千年华夏文化”形象地比喻为“古木”,既要汲取传统的养分,又要延伸、发展、向上;紧扣题目,围绕材料,突出主旨,论述层次清晰,论据充实,阐述充分有力。语言流畅,富有气势,但有些语句显得突兀,如“当是木之根越扎越深,立足传统”,还有些地方表达不甚明晰。故判为一类卷,68分。
梨园
梨园,锣鼓喧天。
他于四四方方的戏台上,轻抖水袖,曼转身形。只需一漾眼波流转,便带走世间刹那芳华。
台下,观众寥寥,鸦雀无声。
唱毕,他轻轻作了一个揖,向着屈指可数的听众,默默地退下台去。
他有些怅然若失。百年梨园,不知寥落了多少光怪陆离的面孔;小小戏台,不知讲述了多少爱恨离愁。如今,偌大的戏园,门口罗雀,再也看不到那些听戏时如痴如醉的面孔。
他想起了自己。在爷爷奶奶的熏陶下,对传统的京剧兴趣盎然,就爱跟着录音机咿咿呀呀地哼唱几句。于是四岁拜师学艺,八岁登台,他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二十年的坚守,因为他心中有传承国粹的梦。
正如王小波曾说,一切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他觉得真对,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迷失,谁还记得京剧这颗沧海遗珠呢?
他不愿轻易放弃,京剧是传统的血肉,而他早已和它骨肉相连。他想要改变。他想到了春晚的著名节目《奔跑》。羽泉和孙涛的跨界合作,清新明快的流行乐加上京味极浓的唱腔,顿时让人耳目一新。他或许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出路。
自小跟师父学戏,唱念做打,一丝不苟。一板一眼的标准动作,字正腔圆地表演,千篇 一律地台本重复,他终于明白,他一直囿于传统的包围中,不能自拔。谁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非要唱得梨花带雨?他要改变,他要在传统的文化中让现代元素跳跃起来。
梨园,锣鼓喧天,观众满座。
他,一袭青衫,清嗓一鸣,却是人人都耳熟的优美节奏,除却千篇一律地陈旧剧情,这次却是改编自外国的小说故事。同样的戏台,同样的人物,却唱出了不同的视听享受。
曲终人散,空气中还残留着观众不绝的笑意。他知道,他成功了。
作为一名京剧演员,他深谙京剧对民族,对生活的重要性,但一味地抱残守缺,京剧不会进步,文化也不会进步。
领异标新也好,哗众取宠也罢,他会继续努力,让传统走向未来,让京剧走向世界。点评:“他”对于京剧的认识和思考,是为了让传统的京剧走向未来;“他”对于京剧的改造和创新,让传统的京剧获得了新生,立意准确。本文稍有矫揉造作痕迹,“他”时常跳出来发表议论,破坏了文章的整体韵味;另外,细节描写不足。故判为一类卷下,65分。
引领传统的前行
五千年泱泱华夏,绵延的文化大概是国人最值得骄傲的积淀。面对文化传承的话题,大抵都逃脱不开传统与创新的争辩。
传统,自是一代代人智慧。是中国人镌刻于骨子的礼俗教化、文化底蕴。这是不可抛却舍弃的。抛弃传统,就于无形中切断了你与大地历史的纽带,成为无根的浮萍。
冯骥才的乡土传奇,深入乡间野地只为求得农耕文明时代最后的慰藉与精神;韩少功的寻根文化,朝山谒水叩经问史无非为寻得古典文艺。中国人不可缺失的底蕴。坚持传统,并不是肤浅于模仿古人所作所行;应从这种浅表的喧闹中挣脱,立于对高洁品性精神与文化风骨的继承。
传统固然是应紧握于手心的风筝引线,可百代以前的微风难以使“文化之筝”高扬于世。囿于传统,无疑是故步自封、抱残守缺,不加以创新改良,无法为时代所容,只能看着它一步步迈向衰亡之境,真正感受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苍凉凄楚罢。
不在传统文化上做无谓固执的逗留。创新者,大凡有“舍我其谁”的大刀阔斧的气概与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与批判俱存的锐利眼光。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便是打了复兴罗马希腊文化的旗号,尊重人的眷恋信仰,是从“上帝先造蚂蚁,第六日才造人”的敬畏中保存对“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敬畏。又以冷酷辛辣的笔触撕扯开社会真相,将人们从蒙昧浑浊中拽醒。
从对世人的警醒观之,文艺复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优秀范本。创新与改良文化,做到“去糟粕,取精华”,是引领世人认识感知时代,洗涤俗人的思想品性的清流,淙淙而过,流向广阔未来。就从上海乡音来看,由于一批外来人口的更迭,上海话兼容并包了吴侬软语的婉约与清新和北方的豪放硬朗,是这座繁华都市平添浓厚的烟火人情味,乡土文化更易传播了。
木心先生对国人与山水之情有一番妙悟:唐代诗人开始亲近自然,费尽辞藻夸赞。到了宋代,无处可夸,词人便赋予山水自然以仙妖的形态与人共为嬉乐了。文化本身同自然更为亲厚,改变了一味的流连忘返,上升到“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境界中去。林风眠对中国绘画的希望,大都是保留传统的笔墨气度,追求除此之外的形神兼备。文艺的发展莫不如是,只有符合时代需要,才是继续传承,提升到新的高度。
文化传承,无论是对世人的开蒙还是对文艺本身的发扬,都要立足于传统的精神气韵,又高于传统的古旧,延伸出新的艺术高度来。
如此,引领传统不倦前行。
点评:文章审题精准,强调“不忘传统,但更应创兴,让创兴引领传统不倦前行”。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化大为小,让传统具体;素材充足,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层次结构单一,思考深度略显不足。故判为二类卷,59分。
光与暗
无数人曾在那幅《夜巡》前驻足,画面中似乎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但却有一团光芒如激流般涌动着。
上帝说,要有光,而他却描绘了黑暗;而当世人还在传统的余晖中徘徊时,他又毅然以画笔绘出新一轮太阳的万道金光。
伦勃朗小时候和许多孩子一样,总渴望着冲破世间一切陈旧的规矩。他踌躇满志地对着世人高呼:“总有一天,我会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像一头年轻勇猛的小公牛,在艺术的领域奋勇奔跑,立志要开辟一片自己的天地。然而,在阿姆斯特丹众多画坛前辈眼中,他只不过妄想冲破传统,横冲直撞只能落个头破血流的下场。
在一个昏暗的下午,没有光,人们仿佛都在迷雾中摸索着行进。伦勃朗站在街头高声宣扬着自己的理论:“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数清画中有多少颗脑袋!”“痴人说梦!”行人讥笑。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他们心中自有答案。前人的画作竟然被这个狂妄的家伙贬低得如此不堪,难道脱离了传统就能走向未来?
阿姆斯特丹的夜色宛如大潮,轰然而至。他努力忍住迎面呛人的寒气,创痕累累的心却再也承受不了世人的谤议。他扑倒在冰冷的河岸,从心底吐出一口血一样的叹息……
窗外,是比墨还要黑的夜,不知是阴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漾出。
镜中有烛光摇曳,那跳动的的火焰,可是镜中人灵魂?他思索着,像是要在黑夜中点亮火光。
怎会没有光呢?若没有那一缕光,他如何会醒悟,其实古往今来的艺术史,就是少数勇敢者的孤独与艰辛。他们无畏地、批判地检索陈套,用创新让传统生出新的光芒。
他明白了,曾经那个年轻气盛、梦想将传统抛开去寻觅光明的自己,其实也是在黑暗中迷茫地摸索。
他仰望着,夜空中的星光,遥远而又这般真实。镜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目光相接,所触之处正是传统与未来融会的起点。他拿起了画笔……
他衰老的身躯变得年轻,他的发鬓闪着汗珠,脸庞上聚着血气。前人的智慧焕发出生机,而他自己的艺术也愈见明晰……
《夜巡》面世后,阿姆斯特丹的人们在喧哗中安静下来,他们也开始思索,传统与未来之路的交织,竟可以如此完美……
伦勃朗或许从未想到自己的蜕变,正如他的画要表达的:只有真实经历了昨天,才能看到明天最绚丽的太阳!
点评:这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选材独特,叙写了伦勃朗突破传统的创造故事,表现了他勇于创新的创作思想,契合材料中心。文中既有环境的衬托,又有新鲜的比喻,叙事中又不乏理性的思考。但文章叙述太多,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自我情感吐露不足,给人人物介绍的感觉。故判为二类卷,55分。
带着传统上路
时代在不断奔涌着向前,我们不得不随着这股潮流走向未来。但是,请记住,请带着传统上路。
传统,顾名思义,便是那些即使经过历代风雨的洗刷,却依然能保留下来的事物。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但我们更不能脱离传统,因此,我们只有带着传统上路,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脱离传统,便没有了历史跟级,最后的结局大概便只有失败吧!试想想,若那些伟大的改革或革命家脱离传统,那些改革或革命措施都是伟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出来的,那么,如今的社会绝对不会是安静、祥和的状态。对于莫言,我们应该很熟悉了。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创作,但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他没有脱离传统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许,莫言正是因为借鉴了伟大的传统文化,他才有如今的成就!因此,走向未来,不要脱离传统,请记得带着传统上路。
带着传统上路,请记得适当减轻传统这个包袱。带着传统上路固然是好,但传统也有好与坏,优与劣之分。对于尊敬师长、关爱他人、谦逊礼貌等传统美德,我们当然要带着他们上路。但对于贵贱有序、跪拜礼等礼仪习俗,我们应该将他们从包袱中拿下。某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尊敬师长教育时,让学生跪拜老师与父母。依我看来,尊敬师长的教育活动当然是好的,但是进行跪拜这种方式就有点过了。我们是应该学习传统美德,但是,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去适当调整改变。因此,带着传统上路,我们也要有选择。
带着传统上路,未来的路上,有了传统相伴,自会是一路花香相伴。传统既然能在历代风雨中仍然被保留并传袭下来,那必有其可取处。通往成功的路途漫长,有传统相伴,我们可以积极借鉴传统,吸取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并从前人的错误中获取经验,或许,我们还能从中找到知己,那么,我们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才不会孤单,因为我们有传统相伴。
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但我们更不能脱离传统。朋友,请记住,带着传统上路!
点评:本文立意基本正确,标题形象贴切,开头观点明确,指明在时代大潮中要带着传统上路。第六段联系现实指出继承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但文中对于“传统”概念的阐释浮于表面,不能切入其内涵,三、四两段例证没能具体指出“传统”的内容,显得空洞,有贴标签之嫌。故判为三类卷,52分。
四季常春
“阿姨,来碗传统手擀面!” “好咧!”
我踏进“四季常春”面馆,我的开场白依旧老样子,老板娘的回答也是老样子,但店里的布局却换新了,店面往里扩了点,店外也摆了四张桌子,看来半年可是变了许多呀!
正看着伴我成长的面馆的新面貌,老板娘很快就把我点的面端上来了。“小丫头放假了?放几天呢?高三很累吧!”阿姨依旧那么热心。还好,阿姨没变,不然我怎么能在这儿回味我的童年呢?
这面馆有些年纪了,那时的我上三年级,这“四季常春”面馆开张了,奶奶每天都会带我来吃一碗面。那时它还不叫“四季常春”,叫“小张面店”,也就是个平平凡凡的随处可见的名字。刚开张人很多,而且小店都是手擀面,人们都爱吃。我喜欢坐在靠门口的座位上,看着阿姨拿着手擀棒擀面。小小的擀面棒在面团上擀几个来回,面就平了,然后切几刀,一下锅,洒上香菜,一碗香喷喷的面就完成了。
可是,手擀面毕竟是手工面,擀面人忙得够呛,顾客也得等很久。虽然人们爱吃这手擀面,爱吃这传统的面,却不爱这等待的时间。
上了初中以后,再去吃面,店了也没几个人了,招牌也老了,传统手擀面的传统二字也黯淡了。“阿姨,来碗传统手擀面!”“好咧!”阿姨猛然一惊,坐在椅子上的落寞背影忽然有了光。阿姨叹气道,大家忙于工作,没有闲空等,我是不是该改革改革了。可是传统这怎么改?阿姨又像自言自语,摇摇头,又拖着落寞的背影回到那个椅子上,嘴里依旧碎碎念。那时候似乎老了十岁。
而面前这个阿姨却年轻了十岁,满面笑容,像个找到幸福春天的小姑娘。“阿姨,这面怎么这么快就好了?”“喏!”她手指指外面,“阿姨也赶潮流,用机器生产啦!”“那——还是传统的手擀面吗?”我撇撇嘴问道。“传统的传统的!料都没变,就生产方式变了呗,小丫头,你放心!” 享受着这传统的手擀面,享受着这熟悉的传统味道,一切似乎都未变,我还是那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
传统这东西,像我们走向未来的引路人,但走向未来,更需要我们的慧眼,顺应潮流。如此便可四季常春。
“阿姨,结账!” “好咧!”
点评:此文从选材看,后半部分机器生产的面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其实已没有了传统的特色,但却硬说其有传统味道,有些牵强附会。能从生活中小事写起,富有生活情趣,但又有刻意模仿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小巷面条香》之嫌。故判为四类卷,50分。
继承和发展
国学大师季老曾说:“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能否屹立民族之林的保证,我们能做的就是继承和发展。”
因此,对于传统,我们需要继承和发展。
继承传统,就是要对传统文化存有敬畏之心,尽我们的努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展现其神奇的魅力。发展传统,要取其精华,看到其中凝结的前人之心血与智慧,并不断完善,去其糟粕。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有了根,有了与其它民族竞争的底蕴。
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有助从前人的心血和教训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种各样的节日都有历史的由来。继承春节,我们可以体味那“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喜悦和成长;继承清明,我们可以看见那“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忧愁和感伤;继承中秋,我们可以远望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和不舍。因此,细细推究中华传统的文化,我们必定可以让自己的智慧更上一层楼。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因为那样只能让我们根底浅薄,让我们的民族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失去了传统的民族,就像湖水中漂泊不定的浮萍,随波逐流,顺势而行,永远不能有些成就。失去了传统,社会和国家便只能如诗人笔下的芦苇和青竹,“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毫无底蕴和优势可言。因此,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
继承和发展传统,需要用心铭记和用心创新。正如前人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继承,继承才能更好发展。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在,才能在前进的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正如英国首相撒切尔所说:“传统是一个民族不能忘记的东西,只有传统文化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更不能停留于传统。而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数不清的人都走在极端之上,不是一味死守传统,拒绝接受一切新兴事物,要么就是毫不选择地全盘接收外来文化,崇洋媚外。这都是不可取的,唯有在继承中发展传统,学习借鉴他山之石,才能让传统成为一块闪耀的珠宝。
假如我们真的早早抛弃了传统,那中华民族何以成今日的繁荣,我们的中国梦何以渐渐实现。因此,请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让我们的传统能在世界上耀眼闪亮。
点评:文章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探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行文过程只是简单解读原材料,反复重复同一含义,没有作者个人更深刻的见解。部分引用不恰当,讲道理很空洞,泛泛而谈。故判为四类卷,46分。
21世纪拒绝“之乎者也”
郎朗乾坤,悠悠白云,一群小孩子们摇头晃脑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啊,多么励志的孩子们啊,如此栋梁,壮哉我大中华!
好,容我诚心诚意请教两句,神舟飞船靠什么造?北斗卫星呢? 是靠“君子远庖厨也”还是靠“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不。燃料、资金、数据,这些东西才能实现我们的飞天梦,这些东西才能换来我们无可撼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才是震慑虎视我国领土的敌人的力量。
21世纪拒绝“之乎者也”。21世纪是“光速”,而“之乎者也”是在五千年漫天黄沙里泡得太久的老木头,能配吗? 中国孩子最揪心什么? 高考。
高考考什么?学问。学问能做什么?能显得我很有智慧。这样能给社会带来什么?一群只会说不会做的书呆子。那这样高考还有什么用?什么用都没有。
以上所说均针对现行高考制度,如有雷同,纯属英雄所见略同。
很赞成莫言说的“一半上大学,一半上高职”的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国的劳动力,高端技工未来将面临很大的缺口,这是我在考场上写下这几个字能解决的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考是科举制度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没有八股文,好事。可我们身上却多了九座大山。语数英物化政史地生。乖乖,中国孩子了不得,必成大器。
行文至末尾,不知老师您这一路看下来心情如何?想必是喜忧参半吧。喜的是漫漫阅卷长路,流水账看得麻木,陡然如此一篇“满纸荒唐”聊以解闷;悲的是虽然看得心里舒爽不已,却不能真的以“优作”冠之,这不妥不妥。其实老师您何必这么纠结呢?您不知道阅卷的金科玉律吗?正能量即是好,朴实的农家子弟即是好。咱按照传统的来,准没错。
言归正传“之乎者也”固然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些国粹挺过了五千年,就能再挺五千年。但为了更好的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此。甩开膀子,往前走!
点评:本文否定了中国传统,偏离了材料。前文只是传统与现代科技对立起来,没有体现对传统的态度,后文批判高考制度的同时又把知识学问和劳动技术能力对立起来,给人胡乱编凑之感。另语言偏激,缺少理性。故判为五类文,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