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隆平生态城 打造休闲商务区★

时间:2019-05-14 01:4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建设隆平生态城 打造休闲商务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建设隆平生态城 打造休闲商务区》。

第一篇:加快建设隆平生态城 打造休闲商务区

加快建设隆平生态城 打造休闲商务区

大会秘书处 2011-06-30

6月29日,梁仲同志在参加第一代表团讨论时提出,要加快隆平生态城建设,全力打造休闲商务区。梁仲同志指出,芙蓉区当前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受限,结合芙蓉区东西走向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发展的趋势,芙蓉区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浏阳河以东地区。目前浏阳河以东地区不具备城区的特点,区划调整是必然趋势,“聚焦高端、提质增效、产城一体、双核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每一句话都对浏阳河以东地区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分步实施。

策划先行,规划跟进。目前在华东地区尚没有休闲商务区,休闲商务区包括楼宇总部、商务总部等丰富内涵。我们要用世界眼光来策划“隆平生态城、休闲商务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采用国际招标方式实施整体策划。要准确定位,着力打造“环境优雅、产城融合、宜业宜商、宜居宜憩”的隆平生态城、休闲商务区,成为与大河西先导区东西呼应、相得益彰的“两型社会”示范区。

整合资源,基础跟进。首先,要引入有理念、有实力、有责任的重量级城市运营商,做好城区战略定位研究、城区发展策略设计、城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区包装与推广等工作。其次,要搭班子、强队伍,成立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浏阳河以东地区发展,通过整合人力、物力等各方资源,制定可操作的方案。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文体场所等配套设施要与区域规划同步规划建设。

控地先行,项目跟进。休闲商务区要科学合理分区,全面完善都市工业、商贸物流、科教创新、生态宜居四大功能区。引进项目时要严格控地、科学用地、集约供地,每一寸土地的使用都要向领导小组报告。

人本先行,人性跟进。隆平生态城的建设必然带来整个城区发展格局的变化,在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解决问题时必须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精神上感化群众。

梁仲同志表示自己将与同志们一道,不遗余力,为建设隆平生态城、休闲商务区贡献力量,要求大家要有信心、有决心实现“四个翻番、三个更加、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把我区建设成为“湖湘之心、中部标杆、全国一流”的新芙蓉!

第二篇: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海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近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全局,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紧紧围绕“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这一中心任务,按照建设“林城、花城、水城”的工作目标,抢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持续加大园林绿化工作投入,不断增加城市绿化总量,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量显著增加。至2010年底,海口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5%,绿化覆盖率达41.5%,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具体如下:

 A、公园绿地建设。按照《公园设计规范》标准,先后完成了美舍河带状公园、“一园两湖”(海口人民公园、东湖、西湖)、白沙门生态公园、世纪体育公园、海口湾公园等园区的建设和改造,启动了滨江西带状公园建设;完善了万绿园、金牛岭公园等公共绿地增设健身游乐设施工程、公园无障碍设施建设工程等;加强了对五公祠、海瑞墓园、李硕勋纪念园等园区的景观保护。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已建市级公园17个,在建公园2个,面积852.2公顷,初步形成了遍

及城区范围的公园绿地体系。

 B、街边街心小游园建设。先后完成了琼州大桥桥头绿地、凤翔路街景绿地、钟楼绿地、秀英绿地、文明东绿地等102块街边街心小游园建设,面积128公顷。此外,完成了55处“城中坟”景观绿化建设,面积25.72公顷,将城中坟及其周边卫生死角变成赏心悦目的绿地。目前,全市共有街边街心小游园及单位居住区附属集中公共绿地242处,面积202.12公顷,使得城市绿地布局趋向更加合理,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 C、道路绿化建设。按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标准,重点突出道路园林景观效果。先后完成了国兴大道、滨江路、琼山大道、椰海大道、秀英大道、丘海大道以及滨海大道、长怡路等65条道路绿化建设及改造。目前,全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市区干道绿地率平均达25%以上,形成了较好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 D、单位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全社会参与绿化建设,扩大建设范围,不断优化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化环境,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全市共有“生态园林小区”、“花园式小区”、“绿化达标单位”632家,占全市单位庭院的63%;城市主干道有97%以上沿街单位已实施拆墙透绿。

2、注重大环境绿化,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卓有成效。

认真制定全民义务植树规划,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落实义务植树任务和责任。五年以来,全市共义务植树50万株,尽责率67%以上;收缴义务植树绿化费374万元。

3、立法保护,规范管理,古树名木保护良好。制定实施了《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和《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标准》,根据古树名木属地管理原则,监督指导管理单位落实保护措施。顺利完成了古树名木挂牌工作,认真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制。各区园林绿化部门每年都不定期对辖区内已建档的古树名木进行巡查,对其生长状况、保护措施及养护管理责任单位等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及保护措施。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着手制定古树名木保护利用规划并分期实施。2007-2010年,全市共投入67万元,完成龙华区遵谭镇和人民公园古树名木保护与利用(一期)工程,共对63株古树名木进行加固复壮并建成休闲小绿地。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城乡绿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争创特区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每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市规划部门积极调整规划,市土地部门配合做好绿化用地调整,市发改、市财政努力为绿化筹措资金。

新闻媒体为城市绿化作好舆论宣传,公路、水务、等有关部门着力搞好公路、河道等的配套绿化,林业部门着力开展城郊农村植树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为城市大环境绿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认真实施《海口市绿地系统规划》,按照城市发展规模编制绿化计划,分解到各区、各部门,列入市政府对区级政府绩效考核范畴。2007年完成《海口市城市绿线控制规划》的编制,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结合城市开发片区“控规”和“修规”的编制,明确对公园、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城市道路绿化退线,确保规划区内绿地面积不低于国家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必须配套完成相应的绿化建设任务,否则不予办理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备案手续。

3、机制完善,配套落实。修订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及检查考评标准,建立道路绿化动态数据库,逐步使养护管理达到科学化、精细化;不断完善加强全市园林绿化考评机制,对全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进行全面考评。积极借鉴全国各地经验,整合资源,制订了一系列的养护管理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做到定岗定人,量化考核,奖惩分明,为绿化养护市场化试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开展各种园艺交流、观摩、示范活动,举办园林技术培训班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绿地养护水平明显提高。

4、依法保护,规范管理。近五年来,海口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海口市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海口市城镇园林绿化条例》,为加速海口绿化事业建设提供完备的法制保证。切实加强绿化执法工作,严格控制砍伐或移植各类绿化树木。严格查处各种违章案件,确保绿化成果。几年来,没有出现过非法砍伐树木现象和侵占绿地事件。加大管理力度,实施主动有效的行业指导、服务。几年来过行政许可办理,规范了行政相对人占用绿化资源行为,实现了建设和保护并重,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保护了绿化成果,推动了绿化管理事业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

5、动员群众,营造氛围。认真制定全民义务植树规划,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落实义务植树任务和责任。2005年出台了《海口市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有效地推动了义务植树工作的开展。每年植树节前后,海口市领导带领市直机关干部、部队官兵、院校师生开展义务植树,广大群众经常自发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在全市开展“植树周”、“军地共建绿色家园”、“林木绿地认建认养”和纪念林基地建设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绿化工作。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要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目标相比,和其它先进城市相比,和人民群众对园林绿化更高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在园林科研、园林绿化苗木生产方面还相对滞后;城区绿地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富有特色的专项公园缺乏,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健身、浏览和娱乐的绿地仍然不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绿化用地的矛盾依旧突出;城市绿地景观层次和植物种类丰富度仍须进一步提高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园林绿化三项指标与全国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尽管绿地面积每年以100多公顷的速度在增加,但是随着人口数量尤其是流动人口急剧上升,区域调整,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以及由于道路拓宽、公共设施建设、东环铁路建设等一批大型建设工程大量占用绿地等原因,致使园林绿化各项指标增长速度放缓,增长率下降。我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林绿化三项指标与兄弟城市相比较优势不大。绿化建设还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

2、城市绿地系统尚未完善,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经过多年建设,我市的公园绿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市区综合性公园的建设进展滞后。公园建设用地从规划和土地使用上都无法得到落实,造成市、区两级公园绿地建设滞后,影响了全市园林绿化指标的提高,也影响了区域性绿地结构的合理

性,严重制约了我市园林绿化建设。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建成区公园绿地指标最低的是琼山区,最高的是龙华区,两者差距达6个百分点以上,大型城市公共绿地主要集中在龙华和秀英片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城市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为500M,我市尚达不到此要求。在绿地功能方面,按照园林绿化生态、环保、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功能要求,所有绿地防灾功能达不到要求。在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推进方面,老城区绿化建设、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建设推进速度慢,发展不平衡。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标准较低。新建小区中,大部分没有集中绿地,单位庭院绿化也存在一些绿地率不达标、施工质量差、植物配置水平低等现象,相当一部分未达到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标准。一些居住小区建设配套绿地的绿地率不达标,造成绿地的流失,影响区域绿地结构合理性。

3、文化建园力度不足,园林精品景点较少。虽然绿地建设力度不小,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但整体而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没有充分融入“文化建园”理念,推出的园林精品景点少,富有特色的绿化作品较少,公共绿地、街头绿地缺少景观小品,绿化手段单一,缺乏园林艺术感染力。

4、园林绿化资金投入仍不足。园林绿化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体现在一些新建公共绿化、道路绿化等项目造价过低,使得景观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体现在

绿化养护经费不足。园林绿化“三分建,七分管”,近几年虽然绿化养护经费已逐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实际绿地养护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总体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今后思路

未来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要求,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突出“沿海”、“沿江”特色,坚持“江海岸线绿屏、慢行休闲绿道、乡村绿网、城市绿景”,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有效增加绿地总量,扎实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把海口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园林绿地体系要更加完善。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大城区范围内自然植被、河道、江海岸线、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带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生态防护林、生态休闲公园、郊野公园建设步伐,形成布局科学、功能综合、经济合理、生态效益明显的园林绿地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与管理水平,为城市建设五年上水平发挥引领作用。

2、中心城区绿量要大幅度增加。增加绿地843.6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64.57公顷。,新建公园、游园绿地

500个以上,五年内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服务标准。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园林城市。

3、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要实现新突破。力争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坚持保护和治理城市水环境、城市市容卫生、城市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城市园林绿化达到或满足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

4、现代精品园林工程要取得新进展。要按照国家“重点公园”以及国家 “人居环境范例奖”标准,积极推进城镇公园和重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建成更多的精品园林工程;结合城市的旅游化改造,完成现有主要公园、街边绿地的景观及设施等方面的改造。

5、城市慢行休闲绿道体系建设要扎实推进。要把城市慢行休闲绿道建设作为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按照道路交通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植物配置合理的标准进行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坚持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确立城市绿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目前我市已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城市园林绿化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规划还

不够细化;城市绿线和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应切实推行规划建绿,建立完整的城市绿化规划体系,从规划上确保城市绿化用地,实现用规划科学指导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

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城市绿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城市人民政府要把城市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建立城市绿化目标责任制,保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健全城市绿化工程设计和施工招投标制度和机制,建立绿化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3、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建设水平,倡导以人为本,营造城市景观。绿地建设贴近市民,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以乔木种植为主,以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尽量减少整形植物的应用,降低绿化养护成本;增强城市绿化在美化城市方面的功能,赋予不同绿地以不同的个性特色,营造自然怡人的城市氛围。同时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海南热带风光,集中力量建设一些具有海南热带园林特色的园林精品。

4、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开拓资金渠道,加大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城市绿化建设和资金管理渠道。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应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市、区两

级财政应加大城市绿化隔离林带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的投入,采用市、区两级投入的方式鼓励带动各区公园绿建设地。确保绿化养护费的落实,根据绿地面积按一定标准按时拨付,并逐年增加。采取养护招投标制,提高绿化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开展政企共建、军地共建或社会捐资建绿、认建认养绿地、古树名木认养、出让城市绿化设施冠名权、经营权和广告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绿化。

5、加强绿化法制建设,建立严格的绿线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结合《海口市城镇园林绿化条例》、《海口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法规,以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海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订,划定城市“绿线”,实行严格的绿线管制制度,对“绿线”范围内的土地必须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改作他用。尽快出台《海口市公园管理办法》、《海口市义务植树管理办法》。继续加大绿色图章审批及易地绿化补偿制度的实施力度,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规定绿化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对确有困难的可进行异地绿化。坚决查处侵占绿地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进一步健全城市绿化调控机制,规范全市新建、改建项目绿地率、设计施工、质量检查监督等方面的管理。

6、落实责任分工,普及绿化教育,全面开展全民绿化

美化,社会动员工作。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印发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大力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和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和普及我市园林绿化的教育推广活动,建立奖励机制,发动全民绿化美化,采取奖励制度,鼓励单位和个人深挖潜力,营造参与绿化、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社会氛围。

7、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城市绿化体制改革,建立新型运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长效城市绿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园林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形成市场激励、竞争和淘汰机制,彻底转变城市园林绿化长期由政府包揽、管理层与作业层不分的状况,促进公共绿化管养工作的良性发展。建立城市绿化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绿化管理水平。坚持管理中心下移的原则,建成的绿地要逐步以区为主实施养护管理,市园林局进行考核检查,以奖代补。

8、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全面推进园林行业的科技进步。园林科研所要重点围绕海口园林绿化的重点技术问题组织研究,成为园林行业的技术研究中心。企事业单位要重点结合本单位的任务,加大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转化,全面推进园林行业的科技进步。结合园林建设实施一批

重点科技项目,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重点组织实施城市绿化植物,特别是棕榈植物、乡土树种、地被植物的应用,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推广节水技术和中水浇灌及城市透水性铺装技术、城市绿化技术规范等一批项目的研究和应用。继续开展棕榈植物在海边栽种利用以及椰心叶甲虫害防治等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养护技术的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绿化行业中的应用,加强档案信息管理,促进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进程。

9、重视生产绿地建设,保证苗木供应,确保海口的生产绿地建设和花木生产有序地发展。确保国有园林苗圃流水坡基地、金牛岭公园科研基地、南海大道花木基地等园林苗圃具有良好的苗木结构和生产能力,根据城市绿化建设需要,组织苗木生产和调配,特别是大苗的贮备和适应城市生态建设需要的乡土树种的培育。加强对各区民营苗圃的花木生产进行宏观指导,确保海口的生产绿地建设和花木生产有序地发展。定向培育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苗木,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用苗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需要。加强新优品种苗木的引种推广工作。

10、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进一步加大中青年干部培训力度,健全和落实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干部在职或脱产

进修,提高文化程度,提升知识素养和管理水平,着力建设一支与园林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队伍。建立园林系统人力资源信息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引入机制,注重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培训和管理,适度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做好军转干部、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引进工作,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专业人员的学历和实践能力,培养锻炼一批专业能力强,具有一定经济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和有一定特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加强对技术工人实际操作能力和园林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的素养。

1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全面提高园林服务水平。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动力,大力开展花园式单位、生态园林式居住区或街道的建设,用高标准的城市绿化养护水平展示园林行业的精神文明和建设成果。利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科学文化的科普教育,使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以创建优秀基层站所为契机,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通过提高园容设施水平、接待服务能力、改善园林景观质量等工作,全面提高园林服务水平。

12、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全面提高园林绿化干部队伍的行政效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作风建

设,大力弘扬“团结、求实、创新”的园林精神,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不断健全沟通群众的民意联系机制、服务群众的科学决策机制、惠及群众的政策保障机制,出台一批制度措施,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建成一批精品工程,提升城乡环境,惠及广大人民。大力加强全市园林绿化干部队伍的正规化、制度化建设,大力加强公园景区和基层园林绿化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依法履职尽责能力。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理顺业务关系,着力解决职责不清、合力不够的问题。尽快完成机构“三定”工作,理顺职责关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效能。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不断完善对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努力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

第三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

荆门市环境保护局

毛凯

我们认为打造荆门旅游品牌,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基础,发挥本地区优势,打造出具有荆门特色的旅游品牌,从环保部门角度来讲,就是要突出生态、绿色、环保,打造荆门绿色旅游品牌。

一、打造绿色旅游品牌的意义

1、人们向往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不仅仅局限在吃饱穿暖的标准,回归自然,体验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已成为都市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态旅游的产生正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其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当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发展。

2、荆门正在实施生态宜居城市战略。市委、市政府之所以作出建设荆门生态旅游强市的决定,就是为了贯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荆门崛起”的战略部署,深挖辖区文化内涵,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旅游品牌,建设生态荆门、和谐荆门,以推动我

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

3、我市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起步较晚,在周边地市中还处于滞后地位。例如宜昌不仅开发了“三峡人家”、“昭君故里”、“清江画廊”等生态旅游景点,还开发了丰富的地方土特产品。如稻花香、枝江大曲、十八湾小瓶装酒、清江银鱼、三峡苕酥、香菌木耳、香椿葛粉、长阳豆瓣酱、远安冲菜、五峰名茶,还有干土豆、干苕米、干鱼、腊味香肠等。而反观我市,旅游景点开发无序,缺乏特色,土特产叫得响的牌子也屈指可数,只有京山桥米、钟祥蟠龙菜、栗溪香菇、金龙泉啤酒等寥寥几个,所以荆门更要发展生态绿色经济。

二、我市打造绿色旅游品牌的有利条件

1、生态环境优越。我市气候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热量丰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6-16.3℃,年日照时间1997-2100h,年平均降水量804-1067mm,无霜期239-255d,适合动植物和农作物生长,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地形地貌类型丰富,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呈簸箕状向南敞开,形成低山、丘岗和平原湖区兼具地势。最高海拔为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的斋公岩,高程1051米;最低海拔为沙洋县境内的长湖湖底和京山县永隆镇潘家湾河床,高程27米,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堤垸纵横,是全市粮棉集中产区。全市低山面积3313.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25%,平原面积

161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04%,水域面积1849.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16%。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泉眼、水库星罗棋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境大小河流600余条,形成以沮漳河、汉江、长湖和府环河为主的四大水系,连接着58座湖泊,556座大中小型水库和12.15万口堰塘。现有林业用地64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5%,森林覆盖率达到36.2%。生态环境优美,为打造绿色旅游品牌奠定了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丰富。荆门处于楚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旅游线的交汇处,得中独厚、山川秀美,有国家一级旅游景点6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文化内涵深厚,建筑风格独具匠心,植被保存完好。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云蒸霞蔚,钟灵毓秀,令人留连忘返。漳河、温峡风景区碧波万顷,岛幽林深,恰似人间瑶池。郭店楚简、战国古尸等轰动世界的历史文物出土于此,纪山楚汉古墓群、屈家岭文化遗址等也分布于此。这些自然、人文景观,为打造绿色旅游品牌提供了有利条件。

3、生态经济效应显著。林业方面形成了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森林旅游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五大林业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已达34亿元。农业方面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全市耕地保有面积397.8万亩,水稻、棉花、油料、水果、生猪和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省前列,诞生了“京山桥米”、“栗溪山缘香菇”等知名绿色食品品牌。工业方面有中国名牌“金龙泉啤酒”,开发了王牌、冰晶、纯生、黑啤、金小麦等新品啤酒,年啤酒生产能力达60万吨,产品行销全国28个省市,并通过边贸辐射到东南亚地区。这必将产生深远的辐射效应。

4、基础工作扎实。荆门基础设施日趋完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A级金融信用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试点市、湖北省电子政务建设试点市。扎实的基础工作也为打造绿色旅游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个城市的旅游品牌的炼成,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联想集团从一个校办企业发展成全国知名的上市公司,驰名中外,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荆门市委、市政府之所以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荆门崛起”的战略,打造荆门生态旅游强市,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在全省地市州的排名还比较靠后,在全国还没有拿得出手的“荆门名片”。我们认为,打造荆门绿色旅游品牌,带动三大产业的发展,扩大内需和外销,达到名利双收的双赢目的,才能充分体现我市的环境优势。为此我们结合环保部门工作内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把传承传统文

化与发展现代文明统一起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推进“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体育设施,推动群众文化体育活跃繁荣。扶持民营民办文化发展,培育一批成长性文化企业,引进发展创意文化,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办好金龙泉啤酒节等节会活动,打响一批文化品牌。同时还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为载体,不断深化生态示范工程,重点实施市区竹皮河河道“生态补水工程”,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县(市)、生态村镇、生态园区、绿色企业等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着力整治重点污染产业、区域、流域的点源污染,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开展汉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企业治污减排工作。

2、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首先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环保无公害型的绿色农业。围绕生态效益农业,全面实施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努力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要充分利用我市农业传统大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有利条件,突出绿色、原生态、无公害等几大要素,抓好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和宣传。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病虫杂草无害化防治、使用生物农药等绿色植保技术,指导农民按照绿色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检测,严格控制农产品源头和环节污染,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做好绿色食品和名牌产品的认证工作。同时还要抓住我市纳入“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

游业,进一步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原生态旅游观光项目,推广自然生态旅游线路,开辟生态旅游新思路。例如长湖,是我省第三大湖泊,地处荆州市东北部、沙洋县西南,它西起荆州市荆州区龙会桥,北至沙洋县后港镇,东至沙洋县毛李镇的蝴蝶嘴,南抵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流域面积2265平方公里,自古迄今就是荆门、沙洋、荆州、沙市通江达海的舟楫交通黄金水道,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墓冢就在湖北岸。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长湖境内风光秀丽,有潘家台、王家台、月台、柳岗牧笛、长湖远帆、渔歌早唱、仙桥夜月、夕阳返照、书亭坠雨、凤山晓钟、白羽破金等“三台八景”,民风醇厚,水域内盛产鱼虾、菱、藕等水产品,又是各种水禽的栖息地,在调洪蓄涝、保存淡水资源、降解污染物、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可是目前,从近几年水质监测结果来看,长湖所测指标中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氨氮超标,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营养状态级别为中度富营养,而且有恶化趋势,水体持续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长湖围栏养殖面积达5万多亩,超过国家有关养殖标准要求,养殖户投肥养鱼,增加了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来源,加上湖区周围生产、生活废水的排入,降低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加快了长湖水质的恶化,丧失了大部分水体功能,成了全省有名的“臭水坑”,长湖综合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长湖保护、治理和

利用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分管秘书长任副组长,省发改委、水利厅、财政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局、水产局、城建厅及荆州、荆门、潜江三市领导组成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于2009年9月编制完成了《湖北省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报告。报告中坚持“保护优先,可持续利用;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依法治湖,科学利用”的原则,按照“构建两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以防洪排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改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综合考虑供水、生态、景观、旅游等需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宣扬“人”、“水”和谐的相处关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理念,从而维护长湖生命健康,最终实现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之逐渐成为一处都市人休闲、娱乐、度假的良好去处,并可与纪南楚国城、纪山楚墓群等景点整合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进而转化为把荆门打造成湖北的知名绿色旅游品牌的有利条件。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促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在生产、消费、建设、流通各领域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降低消耗,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重

点搞好矿山复垦、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等工作,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抓紧建立健全以改善水环境质量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目标,以财政转移支付或以奖代拨为主要补偿形式,以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等为重点补偿对象,通过地区间利益协调、生态补偿,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矛盾,使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有偿化和效益化。

4、大力挖掘乡土气息文化产品。要组织力量大力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荆门特色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如我市创作的大型现代花鼓剧《十二月等郎》就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因此,今后还要多出这样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来充实荆门绿色旅游品牌。

第四篇:高安打造生态文明城建设纪实

高安市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纪实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做出的补充,长久以来的高速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文明对于人民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在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尊重自然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江西省高安市,山川毓秀,土地富饶,资源丰富,文化灿烂,素有“赣中明珠”之称。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长期让步于经济发展,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今年来,随着高安市委市政府的日益重视,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进行深刻反思,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对高污染企业经行排查以及加大科技投入经行技术攻关等措施,大大减少了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漫漫,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城市,高安在路上。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打造宜居城市,满足人民对于生

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高安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出精品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城市绿化精品工程,狠抓道路绿地建设、公共绿地建设等举措,积极争创省级森林城市,城市绿地布局日益合理,园林绿化设施不断完善。高安市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新增绿地面积26.6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绿地率高达41.27,绿化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建造瑞阳湖湿地公园。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水调洪、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安市已有省级湿地公园——瑞州湿地公园,然而对于百万人口的高安,是显然满足不了需求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期待下,在建设瑞阳新区的同时,瑞阳湖湿地公园应运而生。瑞阳湖湿地公园将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的综合体城市必不可少的一环。

完善凤凰湖湿地公园。凤凰湖湿地公园位于高安市中心地带,旁边就是市人民广场,是高安市最集聚的地方。此处道路绿地建设、公共绿地建设、园林绿化设施配套完善,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

高安市国有大城林场棚户区改造。棚户区的改造,是为了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效的改善了棚户区人民的居住条件,使更多住房困难群众住

有所居、居有所安。按照“科学规划、分布实施、总体布局、分片推进”的原则,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现代农业高产油茶产业。山旮旯里刨出了金元宝,今年来高安发展油茶产业,通过农业补贴、贴息贷款的政策,掀起了种植油茶的热潮,高安油茶产业的发展,真正的做到了,绿了荒山、富了乡亲。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生态保护红线,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为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手段,为统筹区域生产力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划分生态红线为世世代代的子孙绵延做出一份努力。

高安市各乡镇绿化建设工程。八景镇、建山镇、田南镇等乡镇,为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绿化建设工程。道路绿化、公共场所绿化、庭院绿化为格局的园林绿化体系,在各个乡镇发展着,渐渐的满足人民对于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需求。

对于生态建设,高安市林业局将不遗余力,坚决为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

高安市林业局

邓千里

第五篇:加快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体验区情况报告(定稿)

三江乡2012年旅游工作安排

2012年三江乡旅游将按照“文旅统筹、全域景区,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结合三江乡实际加快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体验区,以观独特风光、赏民俗风情、品特色美食、住藏家客栈为建设内涵,全域打造“水乡藏寨〃梦幻三江”。

我们将坚持“突出资源特点、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个性景区”工作思路,实施同镇管理差异发展战略,把水乡藏寨文化旅游区建设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相结合,与城镇体系构建相配合,与藏文化发展相协调,努力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验区。

一、做优发展规划,打造全域景区

2009年三江乡纳入国家4A级风景区编制范围的仅有河坝村水乡藏寨和潘达尔观光景区。我们将按照四川省《“灾后藏羌新区旅游提升”示范项目开发建设指导意见》的规划定位,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把城镇与农村整体规划,实现布局组团化、功能错位化、发展协调化。结合三江区位优势,将三江划分为“一轴四区”。即,一轴:一条旅游发展主轴(水乡藏寨—集镇—三江风景区);四区:中部水乡藏寨休闲区、西北部三江风景休闲观光区、南部卧龙仙境(万亩珙桐林)生态观光区、北部盘龙山生态探险体验区。“水乡藏寨休闲娱乐区”业态定位于户外运动、健身休闲、探险体验、藏族风情、果蔬采摘、祭奠缅怀、佛教文化;“三江风景休闲观光区”业态定位于餐饮休闲、生态观光、会议培训、户

1外运动、健身休闲、探险体验;“万亩珙桐林生态观光区”业态定位于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盘龙山生态体验区”业态定位于野外探险、体验生态。

二、做活水文化,展现灵秀气质

(一)完善明月湖配套功能。水乡藏寨明月湖,原本是黑土坡电站蓄水库,打造为景点后一直存在不能同时满足景点游玩和发电生产的需要。我们将创新工作方法,解决处理好景点蓄水和发电供水矛盾,确保明月湖在旅游旺季长期处于饱和水位,为划艇等水上娱乐项目提供保障。完善水上娱乐服务设施设备,增添龙舟等娱乐、赛事项目,进一步增强娱乐性、休闲性、观赏性和群众参与性,让不同年龄、各个层次的游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项目。维修完善明月湖夜景观设施,使明月湖夜景观与水乡藏寨良好呼应。

(二)“求同突异”发展漂流旅游。在漂流旅游进入大众时代的今天,而三江漂流却“漂”不起来。我们在做足中老年“清凉一夏”避暑游的同时,需学习借鉴都江堰虹口漂流的成功模式,进一步改善潘达尔景区漂流设施和配套服务,增设独木船、竹筏等漂流项目,争取通过筹办以“漂在水乡藏寨〃体验清爽刺激”为主题的三江漂流节,提升三江知名度。

(三)构建差异性景观水系。坚持差异化设计,高起点打造,在正在实施中的河坝村产业观光带增设水体景观带和景观小品,使其充分展示差异度、特色极、优势源,构建林水相依人水和谐新村,让游客在增强审美效果的同时提高体验三江水乡风情灵秀之美的识别性。

三、做精藏文化,提升藏寨神韵

三江因其山河如画、藏族风情浓郁,被游客誉为“离都市最近的香格里拉”。历经明英宗正统六年加渴瓦寺土司接管开通茶马古道而兴盛,也有藏兵远征宁波镇海抗英的惨烈传奇“辫子坟”,更有藏汉一家百折不挠抗震救灾的伟大史诗。我们将探索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突出城镇主题文化的差异性,增强三江的厚重感和生命力。

(一)深挖土司文化。三江瓦寺土司,是四川藏区著名“嘉绒十八土司”之一。我们将深度挖掘提炼瓦寺土司独特的“传奇与神秘交织”的民俗文化,进一步丰富三江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完善街村喇嘛寺景点,将藏兵远征抗英历史纳入“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内容,把“辫子坟”打造成见证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祭奠缅怀地。

(二)丰富群众民俗文化生活。利用藏历年、春节等节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藏民族文化生活和广场文化,传承弘扬藏家热情好客的待客礼仪、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宴丧葬习俗和歌舞文艺活动。

(三)提升藏文化元素村容村貌。协调服务好水乡藏寨白塔群项目建设。抓好河坝村产业观光带拆除拆迁、入户参观户打造,着重抓好藏家民居风貌改造提升,进一步展示和发挥藏式建筑主题差异,努力把藏家风情苑、产业观光带藏家民居打造成藏族旅游文化生态村。

四、做细农耕文化,积淀乡土气息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显性文化、主导文化,更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元素。我们将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契机,立足农耕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使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有机耦合,促进文化变产业、产业连基地、基础带居民。

(一)开发整合特色资源。坚持优势优先,利用区位差异,抓好以猕猴桃、现代畜牧业为内容的“四千万工程”,实现优势种养业错位发展。积极发展以农民为主体,以“三江猕猴桃、三江土腊肉、三江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为内容的专合组织,突出在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的组织作用,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草坪村、柒山村发展状大虹鳟鱼、棘胸蛙等特色水产养殖,在促农增收的同时让三江特色餐饮“活”起来。加大照壁村三江健康养身基地项目工作协调,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加大万亩珙桐林和盘龙寺开发的争取力度,让游人观赏珍稀植物,领略独特风光。

(二)打造猕猴桃产业示范园。三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是猕猴桃生长的最佳地区。当地农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种植猕猴桃,种植经验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廉。我们将重点在河坝村、照壁村、麻柳村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栽种新优品种,改善基础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促进猕猴桃产业优化升级,把示范园是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农业于一体的高标准猕猴桃综合示范区。

(三)增设体验式农耕旅游项目。做细三江农耕旅游开发,着重开发“猕猴桃采摘,跑山鸡喂养、市民农场”等参与性强的体验式旅游项目,让游客真正体验“乡”、“土”

和“俗”,使游客在参与中体验农村,了解三江,满足城市居民渴望宁静恬然的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

五、做特熊猫文化,开辟旅游“新干线”

目前,三江游客主要以中老年群体为重点客源市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县委政府“水磨、三江、卧龙、映秀”旅游组团发展战略,以“休闲旅游与科普教育相结合”为突破,努力建成熊猫科普基地,吸引青少年游客。

(一)建设熊猫科普馆。尽快办结熊猫饲养审批手续,做好饲养管理人员参训工作,力促3月份熊猫回家。在原有基础上,年内实施熊猫馆、熊猫室外活动场地扩建项目,新建熊猫科普馆,力争建成集活体熊猫观赏、熊猫科普知识、熊猫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展馆。

(二)放大熊猫品牌效应。通过举办“体验水乡藏寨〃探秘熊猫文化”主题活动和熊猫文化艺术节,开设参与性强的“熊猫饲养员”等体验项目,用熊猫品牌效应提升三江旅游影响力,把三江建成名符其实的“国宝的自然天堂、人间的世外桃源”。

六、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震后三江,在祖国的怀抱中涅槃重生。但离“环境优美幸福家园和发展振兴成功范例”新目标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滞后。“5.12”特大地震后,三江境内次生灾害严重,每年旅游旺季正是地质灾害高发期,虽在灾后重建中加强了地质灾害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仍不足以抵

御自然灾害的破坏,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大大制约了我乡旅游产业发展和老百姓增收。

(二)整体功能不配套。由于我乡旅游开发起步晚,基础差,集镇的服务功能、景区的配套设施以及经营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要。

(三)区域分布不均衡。目前,全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体因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经济基础、发展意识等差异,各村组发展不均衡。河坝、集镇、景区所在地的村组产业发展较好,经济相对滞后和地理位置较为僻远的高半山村组发展缓慢。

(四)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观念不新,匮乏市场经济和管理营销知识,互相杀价等不良竞争现象偶有发生。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作明书记批评指正。

祝刘书记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扎西德勒!

中共三江乡委员会三江乡人民政府2012年3月1日

下载加快建设隆平生态城 打造休闲商务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建设隆平生态城 打造休闲商务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