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正文(袁忠平)

时间:2019-05-14 08:5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正文(袁忠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正文(袁忠平)》。

第一篇: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正文(袁忠平)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1级经济管理 袁忠平

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区域。建设生态功能区,是中国进入21世纪,为应对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有效措施。国家目前已初步划分216个生态功能区,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被作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八大经济区之一。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作为我省八大经济区之一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保护和修复生态为主旨,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接续和替代产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一、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位于北纬50 °11'至53°33'、东经121°12'至127°00'之间,东接小兴安岭,西临呼伦贝尔大草原,南濒松嫩平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大兴安岭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678.36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总面积的3.5%;森林蓄积5.24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3.8%;森林覆盖率81.23%,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具有特殊作用。每年仅固碳供氧、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 生态效益高达1940亿元,对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区内建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8处。全区下辖3县4区5个林业局,共有家庭户194060户,拥有人口511564人。

(二)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提出了“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发展战略及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的总体思路,围绕生态建设、经济转型、民生改善三大任务,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资源恢复性增长速度加快

坚持把森林资源管育作为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的首要任务。一是重点控制森林资源经营性消耗。2007年—2010年,在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林管局每年减收上亿元的情况下,4年主动调减活立木产量268.3万立方米,累计减少森林资源经营性消耗396.2万立方米。2011年,按照国家天保二期工程政策要求,全面停止木材主伐生产,将木材生产任务由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72万立方米,2013年调减到56.5万立方米。二是不断减少森林资源非经营性消耗。全力巩固以煤代木、砂金禁采、殡葬改革成果,连续3年开展专项打击行动,累计查处资源林政案件272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08人,挽回经济损失7428万元。加大防火投入力度,累计投入森林防火资金2.47亿元,组建了636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购置了全道路运兵车等大型扑火设备,实施了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林火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升,连续7年未 发生重特大人为森林火灾。三是全力开展森林抚育经营。结合木材主伐生产停止,将林业生产由以木材采伐为主转向以森林培育为主,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中幼林抚育596.9万亩。在全国森林抚育经营现场会上,中幼林抚育经验做了典型介绍。截止2011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总蓄积分别达到80.95%、5.27亿立方米,相继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各类保护区总面积173.9万公顷,占全区经营总面积的20.8%。

2.接续性产业培育效果突出

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2007年—2011年,重点推进产业项目83个,已建成投产56个,完成投资53.8亿元,累计实现利税3.8亿元。2012年,确定重点推进产业项目43个,总投资17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9亿元,其中纳入省重点推进产业项目16个,林区接续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绿色矿业势头强劲。按照“矿产资源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的要求,重点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和精深加工力度,飞虎山多金属矿等一批重点矿山勘探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引进云冶铅锌冶炼、砂宝斯岩金、海诺斯脱硫剂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企业。2011年,规模以上矿产开发业实现增加值达到7.14亿元。二是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充分依托神州北极、神秘源头、神奇天象与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湿地等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力度,深度开发找北探源、森林湿地、民俗风情、冰雪体验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相继建成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6个。2011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299万人次、收入27.5亿元,分别增长34%和37%。三是绿色食品发展加快。充分发挥 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食用菌养殖、野生蓝莓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培育阿木尔北极冰、塔河超越等蓝莓精深加工企业。目前,全区绿色食品种植基地达到15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标识达到198个,位居全省首位;“北奇神”、“丽雪”品牌被认定为国内驰名商标,中国北极蓝莓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绿色食品业实现产值19.1亿元,增长26.4%。四是林下经济稳步发展。在全面总结多年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精神,按照“全员、全部、公正”原则,将林下资源全部承包给林区在岗职工,鼓励、引导职工发展以林下种植、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特别是2011年以来,在推行林下资源承包政策以来,全区职工累计承包森林面积462.4万公顷,参与承包经营40,342人,分别占全区林下资源总面的71.8%、职工总人数的91%。五是境外采伐领域拓宽。按照境外采伐、域外建厂、保护本地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思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推进在俄年产100万立方米的3个境外采伐板块建设,目前在俄拥有林地101.53万公顷,总蓄积8225.7万立方米,可采蓄积5167.4万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木410.38万立方米,加工锯材20.13万立方米。六是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坚持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重新调整对俄经贸合作园区4个分区控详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3亿元,引进入园项目29个,到位资金21.3亿元,有2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试生产,实现产值12.3亿元、利税1亿元。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林区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稳步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政企、事企和资源管用“三分开”原则,2008年,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在十八站林业局开展了林业综合配套试点改革,并对其它8个林业局进行了内部模拟“三分开”运营。同时,结合机关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林业企业内部改革,累计剥离辅助单位359个,精简人员2081人。二是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木业、矿业、旅游和境外林业开发4大产业集团。由林业集团公司控股,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突出林业局和林场经营主体,建立了“基本年薪+奖励年薪”的激励机制。围绕“效益、效率、效果”原则,开展绩效管理活动,大力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非公经济。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全民创业。建立了政、银、企三方联席会议和项目对接制度,扶持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有效解决非公企业资金短缺难题。截止2011年末,全区非公企业总数已达2000家,实现增加值42亿元,上缴利税4.6亿元,拥有国家驰名商标3个,从业人员达到8万余人。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依托绿色矿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林产工业等优势产业,瞄准大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哈洽会、北极光节等节会平台,充分发挥知青联谊会、驻外办事处等外联资源,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结对子”,拓宽招商渠道。积极探索发展异地经济,与绥化市签署在肇东、安达建立大兴安岭项目区框架协议,2个项目落户项目区。4.城镇化建设进程有效推进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一是调整生产经营布局。综合考虑林区局场及人口分布现状和林业职能转变,对局场和城镇布局进行调整,2000年以来,累计撤并林场23个、贮木场18个,全区现有林场52个(含地方林场6个),经营所18个,贮木场19个,生态管护区6个,初步形成了“管理规范化、布局合理化、生产民营化、服务社会化”的新格局。二是建设重点旅游城镇。投资1500余万元,高标准编制完成了11个旅游城镇规划,启动了总投资35亿元的大北极村建设项目,圣诞村广场、圣诞礼堂、滑雪场、白雪公主乐园等一批精品景点相继对外开放。北极村集中开工百环旅游综合开发、七星山湿地公园、金福艺农观光园等13个项目,总投资63.7亿元。北极村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成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乡村。漠河县荣获全国首届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区22 个省级试点村村内主街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村屯四旁绿化完成率、泥草房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92%、88%、90%和67%。启动15个生态型花园式中心村建设,新建住房1754户,维修旧房424户,植树绿化2.82万株。将塔河县十八站乡、呼玛县韩家园村作为林农共建试点单位,重点在住房改造、集中供热、给排水等方面加大力度,十八站乡和韩家园村建成林农共建示范点。四是开展城乡造林绿化。深入实施“山上增量,身边增绿”工程,从2010年起,按照年均投入亿元以上标准进行“园林绿化三年会战”,累计投资3.38亿元,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69平方米。五是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围绕“三优”文明城镇创建,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结合棚户区、泥草房改造,启动了城乡清洁工程,集中治理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及公路、铁路沿线卫生死角,有效地改善了城乡环境。5.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山水城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抓住国家实施林区棚户区改造政策机遇,启动了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累计启动棚户区改造111,390户、556.95万平方米。二是加快推进“三供两治”项目。相继启动10个县区局址和15个乡镇林场自来水改造工程,林区10万名职工群众结束了长期饮用地表水的历史。投资1.57亿元,实施“三供两治”项目9个,加区燃气工程管网入户3000户,十八站林业局新增供热能力30万平方米,塔河县污水处理厂已试运营。三是切实改善交通环境。古洛铁路一期工程、漠北高等级公路、呼阿通乡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所有县区局、86%的乡镇和53.8%的行政村全部通上了高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805公里。先后建成漠河机场和加格达奇机场,开创了我国东北地区同一市地建设两个机场的历史。加快推进兴安、洛古河、呼玛口岸建设,洛古河口岸即将实现常态化通关。四是深入实施电网改造。加大了农村电网改造与升级力度,结束了偏远村屯50多年不通国电的历史。相继建成234.5公里加格达奇至大子杨山、新林至塔河等4条输电线路,220千伏7环网工程竣工通电。结合大兴安岭林区

经济转型,编制完成了大兴安岭供电区35千伏以上、10千伏电网“十二五”规划。五是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整合撤并镇场中小学校74所,改扩建96所,全区60%的义务教育学校进入标准化学校行列。启动了大兴安岭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加大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全区现拥有乡镇文化站34个,农家书屋80个,覆盖率达到100%。新建的地区医院已晋升为三级乙等医院,改扩建11个县区、林业局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分别达到35个、62个。

二、生态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生态功能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大兴安岭在生态功能区建设上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依靠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综合表现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建设两大方面:

(一)自然环境问题

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由于经过长期高强度过量采伐,森林资源蓄积锐减,生态功能减弱,导致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出现一系列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1.森林资源质量下降

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2.1℃,极端最低气温-52.3℃,年平均降水量493.2mm,全年无霜期80-110天,冰封期180-200天。植被生长期短,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自然成熟年限在110-120年,其他乔木树种平均至少也需要70年。虽然森林是可再生资源,但是一旦被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目前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资源与开发初期相比较,活立木蓄积由开发初期的7.3亿立方米减少到5.38亿立方米,其中针叶林蓄积由 5.81亿立方米减少到2.86亿立方米,针叶林的面积由开始初期的70%下降到30%;可采资源蓄积由开发初期的4.58亿立方米下降到0.67亿立方米;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由开发初期的108.2立方米下降到77.3立方米;南部林缘已向北退缩30-50公里,相当一部分森林郁闭度在0.4以下。中幼林面积减小,次生林面积增大,林木平均径级下降,国家二级保护的优良树种樟子松面积减少61.3%。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2.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大兴安岭林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据气象资料分析表明,自开发建设至今,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速度高达0.51℃/10年,是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增高的2.6倍。2000年以来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01年和2002年夏季降雨量异常偏少,出现了春夏连旱的罕见天气。1992年6月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罕见的霜冻冰雪天气,地表最低温度达-10.9℃,数万亩农作物绝产。春秋两季五级以上大风天气逐年增加,2001年4月首次出现严重沙尘天气。2010年6月下旬,出现连续数日38℃以上高温干旱天气,最高气温达40.5℃,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导致发生了“6·26”呼中特大雷击森林大火。这些异常天气现象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形成的。

3.水土流失逐年增加

大兴安岭林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主要以沟、河岸边侵蚀和降水冲刷地面为主,分布广泛。根据国家应用卫星遥感对大兴安 岭林区水土流失普查结果显示,1986年、2005年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14267.2平方公里、22735.3平方公里。由此看来,大兴安岭林区水土流失呈增加趋势,主要原因与森林植被减少、涵养水土能力减弱有着切实关系。近年来由于气温逐渐上升,大兴安岭林区多年冻土出现了自南向北退化,上限下降、下限上移,岛状冻土融解区域扩大现象,与冻土相生相伴的森林群落和森林植被退化严重。如果持续发展,不仅会直接改变森林的生长环境,影响森林的休养生息,还会引发一系列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4.森林自然灾害加重

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资源蓄积量减少、森林郁闭度下降、林相发生变化,加之气候变暖、林内可燃物大量积累,导致十余年来森林火灾异常增多,与开发初期相比更加难以控制,经济损失巨大。据统计,1965年-2012年间,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发生森林火灾1639次,年均34次,其中雷击火650次,占总林火次数的39.7%。其间1998年-2012年,累计发生森林火灾549次,年均林火次数达到39次,其中雷击火347起,占总林火次数的63.2%,是多年平均水平的近2倍,可见近14年来,年均林火及雷击火发生频率增多趋势明显。历史上几次大的森林火灾中,仅1987年漠河“5·6”大火、2003年十八站林业局富拉罕地区森林大火、2006年松岭林业局砍都河林场森林大火、2010年呼中“6·26”森林大火,林地过火面积达121万公顷,占大兴安岭林区总林地面积的15.5%,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林分质量普遍 10 降低,致使森林生态功能更加弱化,抵御病虫鼠害等自然灾害能力明显下降,造林补植任务增加,森林改培难度加大。

(二)社会建设问题 1.公益性事业运营经费短缺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代表国家行使森林管护职责,承担着森林防扑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管护、航空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调查等公益性事业,每年需运营资金13,784万元,主要从木材销售提取的育林基金中支付。但木材产量大幅调减到位后,每年提取育林基金仅3300万元,比2009年减少26,742万元,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

2.林区生态移民面临实际困难

随着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对林场、贮木场、经营所及相关村屯进行整合撤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网点建设。按照“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的思路,必须进一步优化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撤并林场、经营所、贮木场等。经测算,需撤并林场、经营所、贮木场等23个,搬迁行政村3个、自然屯40个,转移居民20,303户、58,709人。居民搬迁按每户补助5000元、每人补助1000元计算,共需资金1.6亿元。对新建444个、改建276个管护网点需专项资金2.13亿元。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3.接续产业发展缺乏强劲助力

加快培育接续产业是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经济转型的关键。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按照省政府“矿产资源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矿业,重点推进松 岭岔路口钼铅锌矿、塔河439高地铁矿、呼玛兴隆沟-北西里铁矿和呼中飞虎山铅锌矿等项目,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大兴安岭地区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尽管国家明确表示限制开发不等于禁止开发,但在绿色矿业审批上仍存在很多困难。在发展境外采伐方面,尽管加大与境外林业投资合作力度,实现了传统林业产业的战略转移,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自身财力有限,严重制约了境外采伐业发展。

4.林下资源承包经营政策不足

全面开展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致富林区职工群众、推动生态功能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大兴安岭是国有林区,尽管林下资源综合开发是我省经济的重要构成,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没有充分享受到我省林业和农业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在林下资源承包经营扶持、商贸流通、科技服务、融资担保等方面缺少政策扶持,导致林下资源承包经营工作推进效果不够明显。

三、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进一步凸显了生态功能区建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大兴安岭作为全国重点生态保障区,更重要的是在巩固保护和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把生态功能区建设摆在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全面地抓好生态功能区建设和转型发展。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实际,就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准确把握主体功能定位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大兴安岭林区划分为限制开发区域,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保障区,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是我国北方抵御西伯利亚季风影响的唯一天然屏障,孕育着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庇护着我国东北大粮仓,关联着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生态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因此,必须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好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态产业、体制机制、国家政策及法制体系等层面的关系,切实把生态功能区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林区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方式,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生态经济转变,实现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二)全力打造生态主导型经济

生态功能区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强劲动力。建设生态功能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利用与森林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要以培育保护森林资源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加快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逐步建立符合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成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 产业体系、和谐的文化体系,实现林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实施“管”、“育”结合的森林经营机制,全面提高林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管”,即森林资源管理。坚持依法治林的战略方针,积极构建完备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用法律法规明确林业管理的主体责任、目标和任务,按照森林不同性质实施分类经营和管理。严格执行非目的性采伐,坚决打击滥砍盗伐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森林火灾、病虫鼠害等各种森林灾害的发生。“育”,即森林资源培育。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大营造林力度,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要建立以营林为基础的专业化营林生产队伍,实行造林承包、管护承包,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和生产关系,实现森林资源和职工收入“双增长”。

2.合理开发生态主导型经济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做强做精传统林产工业;依托富集的林下资源,重点推进北药、食用菌、野生浆果、森林养殖、苗木五大产业发展,引领林区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百姓增收致富。

3.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严格执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区确定的“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科学合理发展绿色矿业;依托北极风光、大美龙江、冰雪资源、森林氧吧、鲜卑文化、民族风俗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资 源配置优势,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适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加强口岸建设,发展边境贸易,推动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三)探索新型管理体制

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果说农业发展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那么林业发展要解决的就是林业、林地、务林人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二期“天保”工程实施后,大兴安岭作为林区全面停止木材主伐生产,木材产量由一期“天保”工程的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2013年的56.5万立方米,减幅达74%。林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林业局原有的木材生产管理职能必将向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社会建设职能转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像重视农业发展那样重视林业发展,树立生态理念,从统筹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角度,建立生态林业管理体制,处理好林业、林地、务林人三者关系。探索实施以中央财政购买劳务方式,政府委托林业局代表国家行使资源管理权,并合理安排林业集团公司和林业局两级管理费用,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与生产经营分开。

(四)完善林业政策补偿机制

国家“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后,大兴安岭仅木材销售收入每年就减少14.2亿元,利润减少5.8亿元,财政收入减少1.1亿元,目前接续产业尚处起步阶段,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巨大。这部分区域地处国土边缘,多属欠发达地区,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市场经济中难以实现平等交换,致使投入与收益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相对 滞后。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需要国家从三个层面帮助解决问题,即: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解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通过改革创新林业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解决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问题;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从充分发挥林业主体作用,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角度,加大对林业政策资金补偿力度,赋予更多优惠政策,提升政策含金量。重点在营造林、中幼林抚育、火烧迹地修复、森林改培、森林保险等生态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在绿色食品、林下经济、园区建设等产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在棚户区改造、道路建设、三供两治、口岸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改善发展环境、减轻社会负担、提高职工收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民生方面,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营造发展条件。

(五)建立科学合理考评体系

大兴安岭地区作为林区经济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模式,承担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双重职能。虽然国家已经将大小兴安岭确定为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但是政府的考核权重仍然倾向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生态建设的特殊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体现不够明确,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建议国家、省对大兴安岭林区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既要突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成果,加大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考核权重,又要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此来推动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的 16 发展,使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2]《大兴安岭年鉴》 黑龙江出版社 主编 刘振中 2010年 [3]《大兴安岭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

[4]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发改东北[2010]2950号)

[5] 《关于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 2012年5月23日

第二篇:乡镇发展工业功能区困难与对策

***镇发展工业功能区的困难和对策

12月18日县工业经济座谈会后,镇党委、政府立即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就开展我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展开专题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如能启动我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对于解决我镇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加快“工业兴镇”步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紧紧抓住县政府关于加快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这一有利契机,理

清思路、更新观念、整合资源,力争在2008年启动我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构筑我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814家,随着**工业园区的整合、***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镇工业企业逐年减少,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既无平台又无空间的事实。至2007年底,全镇只剩下工业企业509家,其中只有20家规模企业,其余的都是一些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07年预计工业销售产值12.62亿元,其中规上企业销售产值约4.35亿元,占全镇工业销售产值的34.5%。由于没有工业功能区这一发展平台,近几年,我镇没有引进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工业企业,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发展工业功能区面临的困难

1、可供开发土地资源短缺,选点困难。随着县经济开发区**区块、**区块和**半岛区块的全面开发,**区块的规划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度假区块范围的扩大,我镇现已没有适合连片300亩以上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仅有几个连片在100亩左右的区块,因区块内基本农田太多或地势太高也很难开发。

2、区块面积偏小,配套成本偏高。我镇城区周边和县开发区周边已少有连片在100亩以上的土地资源,而**、**、**等虽有部分面积50—100亩的区块,但单个区块“六通一平”的配套费用平摊到亩均开发成本很高,镇财政难以承受过高的资金补贴。

三、发展工业功能区的对策

1、给于政策倾斜。根据我镇实际,现已没有适合连片300亩以上开发的土地,建议我镇工业功能区的开发面积在50-100亩左右就能享受县政府关于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开发和奖励政策,降低开发成本;另外,由于我镇是城关镇,一般工业项目的引进开发制约因素较多,围绕“做专、做特、做精、做优”的要求,我镇的工业功能区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引进低成本、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意研发企业和总部经济,创立创意研发基地和总部、会所经济产业园。因此,建议对引进创意研发企业入园给与享受工业用地政策,从而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加快企业集聚。其三,对***城区企业因城市建设或发展需要搬迁至城郊或县工业园区边缘地块的,在用地规划和配套政策方面给与倾斜和支持。

2、联合启动丰家山工业功能区块。***工业区块是我镇在园区整合后选定的一个工业功能区,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和初步规划设计,后因县工业园区规划的再次调整,***区块被调整到县经济园区规划范围内没有启动,因此建议,由***镇和县经济开发区联合启动***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并划出200-300亩作为***镇的工业功能区。这样既解决了***镇短期的发展空间问题,又不影响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达到双赢的目的。另外,对于**工业园区周边的几个零散地块,建议由县经济开发区统一扩规配套,***镇参与合作开发。

3、启动马家区块的建设。原***镇上报的汪家区块、富泽、农林区块等因在区块中基本农田的比例比较大,短期土地规划难以调整,启动难度大;而汪宅区块则因地处千岛湖旅游风景区规划边,也不适合建工业园区。只有马家区块一块尚有开发的可能性。因此,建议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对该区块的规划予以明确,允许***镇作为工业功能区进行开发。同时,该地块涉及县开发公司的山林较多,对于县开发公司的土地协调工作予以支持和帮助,以便使我镇能尽快启动马家工业功能区的建设。

***镇人民政府

2007-12-19

第三篇:浅谈铜仁市太极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铜仁市太极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李 洪

摘要: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发展,随着西部开发健身思想不断传入铜仁市,“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实施,太极拳的发展也日期完善。虽然在太极拳的普及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在学校、社区、单位职工中等都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铜仁市太极拳开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推广铜仁市全民积极参与练习太极拳。

关键词:太极拳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前言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从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出发,于1995年10月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全社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铜仁市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从人类健康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类自我保健的世界。而人类自我保健的手段中,最卓有成效的,首推融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为一体,代表东方文化智慧结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因此,练习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实践证明:练习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对策进行探究,以求使铜仁市群众进一步认识太极拳的独特魅力,并积极参与练习太极拳。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市一中、铜仁地区民族中学、铜仁市一完小、铜仁市二完小、铜仁市鸿洲武术学校、铜仁市东寺山文武学校和铜仁市社区中太极拳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李成银的《中华武术研究》、张宝银的《农村太极拳现状及思考》、袁尽州的《我国西部城市居民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催永生的《论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和雷国飞的《浅析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对策》等为本文提供了详实的依据。2.22 访谈法:

访问了铜仁学院徐旭老师、铜仁学院附中扬进老师和一些在太极拳方面对铜仁市有积极影响的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本文提供了依据。

2.23 调查分析法:对调查的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市一中、铜仁地区民族中学、铜仁市一完小、铜仁市二完小、铜仁市鸿洲武术学校、铜仁市东山寺文武学校和铜仁市太极拳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依据。3 结果与分析

3.1 铜仁市太极拳的开展现状 3.11 各学校太极拳的开展现状 3.111 高校太极拳的开展现状

目前铜仁市有两所高校,一所是铜仁学院、另一所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学院是铜仁最高学府,师资力量是铜仁最强的,开办有体育系,对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现有体育教师20多名,其中有武术专职教师3人(徐旭教授、阳家鹏硕士研究生、扬兴高讲师),在校体育系学生300多人。体育系开设有太极拳课,教师也很认真,但是,由于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差距较大,教师难以做到掌握和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全过程,再加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学生的自学的气氛差,课后几乎没有学生演练太极拳,只是教师单方面认真,学生不配合。特别是近几年来学生的气氛越来越差。根据本人对近4年来的体育系毕业生太极拳熟练情况调查,结果是:30%--40%的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演练二十四式太极拳,60%--70%的学生都不能独立演练二十四式太极拳。铜仁学院的其他几个系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太极拳传授的教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模式进行。长期以来按照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学生基础差,起点低,太极拳仅仅12个课时(其中还包括考试的两个课时),二十四太极拳有24个动作,动作较多,大多数学生在中学从未学过太极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每个自然班均有30人以上,因而教师难以做到掌握和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全过程,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兴趣不浓,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在武术课结束不久,即将所学的内容忘掉了,学后效应较差。因此,近两年来,太极拳在这两所高校里,除铜仁学院体育系之外,太极拳的教育内容,不论是教材内容上的选择,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太极拳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无人教,无人学,再加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武术教师这一块比较缺乏,严重影响太极拳的开展。3.12 武术学校的现状:

铜仁市有鸿洲武术学校和东寺山寺文武学校,其规模和档次较低,稳定性较差,规模、数量和辐射能力都不能满足太极拳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两所学校主要是传授跆拳道和散打,重视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太极拳的健身运动的普及。3.13社区太极拳的开展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现阶段主要是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住宅小区的辖区内,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生活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资基础,以全体成员为住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要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社会体育活动,铜仁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有:火车站广场、锦江广场、河宾公园、花果山等地,但是演练太极拳者几近为零,偶尔有一两个都是老年人,大多数成员都是以大众健身操的形式练习。由于铜仁市开发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活动场所虽然有一些,但是场地设施不足情况比较严重在加上太极拳健身思想传入铜仁市比较晚,在社区居民中太极拳演练者,廖廖若晨星,或者几近空白,居民对太极拳的健身效果,片面地认为劳动等于锻炼,居民不了解太极拳的技击功用,简单地认为其是“手舞足蹈”,居民对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大都茫然不知,有空闲时间居民们多数是以麻将、赌博和其他形式度过,加上中年人的社会应酬多,作息时间无规律,家务劳动繁重和对体育的需求不足等,中断可能性比较大。

3.2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对策研究 3.21充分发挥太极拳传播媒介的鼓舞作用

铜仁市的工人、农民、学生等,对太极拳健身的意识程度低和参加演练太极拳的意识薄弱,是制约铜仁市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太极拳的宣传,可以转变社会、城市居民、工人、学生等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活动观念,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演练太极拳,促使群众认识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性及健身价值,了解太极拳运动的原理,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内容和具体方法,提高太极拳运动的科学性,推动全民太极拳健身计划的实施,宣传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宣传栏、专题讲座,政府或有关部门应采用各种形式组织太极拳比赛等尤其是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中传播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的媒介,并具有直关性、趣味性的特点,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政策、法规,广泛传播太极拳知识,提高铜仁市全民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功能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练习太极拳的意识,激发群众参与练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这无疑对促进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有积极作用。3.22 太极拳在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对策

学校体育与太极拳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体育是学前体育和学后体育的过度阶段,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抓好铜仁市学校体育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太极拳运动,不仅能促进他们身心的正常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而且能培养他们对太极拳的兴趣,发展运动能力,为终身从事演练太极拳,维护自己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1 太极拳在高校的发展对策

铜仁学院是一所师范院校,决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到铜仁各级各类学校教书,只有少数学生外出工作和到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为铜仁的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铜仁各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抓好铜仁学院的太极拳工作是提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体育系的太极拳工作。首先从学生的学习气氛入手,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铜仁学院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自学、自练意识差,只是上课时间教师教的时候学一点,课后练习太极拳的人数几乎为零。因此,有必要让少部分教师和学生到其他学校观察、学习那些学校学生的学习气氛。借此带动全校学生积极、自觉地俩系太极拳;其次,铜仁学院虽然有体育系,但是没有武术专选,前几年只有田径和篮球两个专选,从2005年起开办有健美操,但是停办了田径。武术、太极拳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是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东方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有必要开办武术专选;再次,由于硬件环境差,设施不够,造成下雨和刮风没有场地上课,严重阻碍了学生参加太极拳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学校、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大硬件环境的投资,改善硬件环境的设施,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宣传太极拳的健身和功能,体育教师应利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和下雨天学习、认识太极拳,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版一期太极拳知识专刊,使太极拳知识、功能、作用人人皆知,每周利用两次的课间操时间让学生们练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定期举行有奖的太极拳比赛活动,为学校培养太极拳师资人才打下基础。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比较庞大的,由于经济、文化、教学时数的影响和教师的缺乏等,只开设了篮球、田径排球等课,而没有开办太极拳课,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在铜仁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因此,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太极拳课也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们毕业后终身从事演练太极拳打下基础。3.222太极拳在武术学校的发展对策

铜仁市的两所武术学校(东山寺文武学校和鸿洲武术学校),规模、档次低,环境比较差,稳定性差,传授的内容是散打和跆拳道,重视武术技术的提高,轻视武术健身的普及。因此,东山寺文武学校和鸿洲武术学校,应改变办学的模型设计,把太极拳作为传授内容之一,使学生们毕业后能够到社会上指导太极拳。3.223 太极拳在中、小学的发展对策

铜仁市的中、小学。第一,由于受到过去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整天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过着紧张、压力的生活忽视了健身、健心方面的知识。太极拳“贵自然,陶治人的和谐观念”求虚静、放松、修心融健身为一体,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在中、小学传授太极拳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二师资力量的缺乏,教师是传授的主导者,所以缺乏太极拳教师在中、小学开展太极拳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年的假期间应该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学校进修太极拳,让铜仁市中、小学的太极拳积极开展起来。

3.23 铜仁市社区太极拳的发展对策

3.231 加强铜仁市社区太极拳运动的组织管理

全民健身计划和群众参与太极拳健身运动,是政府宏观领导,社会多方面支持,全民共同参与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使铜仁市太极拳健身运动广泛而持久地开展,就必须建立有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地方法力制度,才能大力推动铜仁市全民参与太极拳健身运动。由于铜仁市开发比较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城市社区太极拳运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严重阻碍了铜仁市群众太极拳工作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全国太极拳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铜仁市政府应加强对铜仁市群众太极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群众太极拳工作在铜仁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加强群众太极拳工作的财政投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与卫生、文化等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在居民比较集中的社区建立起形式多样、高效的群众太极拳服务体系,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程度的不同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太极拳运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从事太极拳运动的需要。3.232 进一步改善铜仁市太极拳活动的硬件设施

太极拳运动场所设施对社区成员开展太极拳运动起着重要作用。公园、河宾、体育场、广场等都有利于太极拳的开展,一般居民新区居民楼群等都应考虑成员参加太极拳运动的场地,并应设置运动场所。铜仁市公共体育设施,场管、场地建立比较落后,学校、机关、单位的体育实施、场地未向群众开放的比例较高,社区成员的健身条件差,在西部打开发的大好形势下,铜仁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政府部门应考虑社区成员健身的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大体育设施,场管、场地的建立,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居民小区改造建设过程中,对体育设施、场地配套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社区成员太极拳运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对学校、机关、单位的体育设施、场地通过地方立法,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开放,为群众太极拳健身创造良好的条件。

3.233 提高铜仁市太极拳指导人员的业务水平

随着西部大开发,铜仁市经济、教育、文化日益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广大群众踊跃参加太极拳活动成为必然的趋势,太极拳广泛深入地开展,有组织的群众太极拳健身运动越来越普及,群众对科学锻炼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铜仁市太极拳指导员奇缺,而且水平低,素质较差,远不能适应全民太极拳健身计划的需要。所以在铜仁市应加强太极拳指导员的培养,提高太极拳指导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根据当地条件,解决太极拳指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较低的实际问题,调动起太极拳指导员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太极拳指导员的作用,科学有效地指挥社区成员从事练习太极拳。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铜仁市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造福群众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事关铜仁的发展以及铜仁群众的健康精神面貌,通过分析讨论表明,太极拳运动可以在铜仁市全民健身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值得在铜仁市大力推广和普及。4.12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种集健身、娱乐、健心、修养性、求和谐为一体的形之有效的健身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练习,可以使人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高校开展太极拳,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心理和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中、小学开展太极拳,可以缓解中、小学生学习的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武术学校开展太极拳,有利于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更好地从事太极拳运动并指导他人练习太极拳;在铜仁市开展太极拳为提高全铜仁市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发展和振兴铜仁经济作出贡献。4.13 铜仁市师资力量、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社会指导员的水平,阻碍了学生和居民等,参加太极拳运动的积极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师资力量和社会指导员的建设,加强学校和社区场地设施建设,为学生和社区居民参加太极拳运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4.14 铜仁市的太极拳是一块急待开发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宝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对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铜仁市太极拳面临的现状是总体水平低,同时存在不平衡。从铜仁市政府来说太极拳改革、发展是很重要的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提高太极拳健身意识,建立太极拳运动方式,加强太极拳文化建设,培养太极拳人文精神的目标,全面实现铜仁市太极拳健身计划。因此,铜仁市太极拳的改革发展前景是美好的。4.15 铜仁市居民对太极拳健身意识不高,对待太极拳运动的态度不够重视,再加上社区太极拳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应引起重视,中年人工作负担重,社会应酬多,作息时间不规律家务劳动繁重和主观上对太极拳的需求不足,参与动机不强,中断的可能性很大。政府、社会单位应高度重视中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中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4.2 建议

4.21 太极拳练习对场地和服装的要求不高,且受季节、时间的影响较小,花钱不是很高,易于开展,特别是在学校、基层单位等,体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广泛地开展太极拳健身,可以起到投入少,收效大的明显效果,因此,建议社会各界都能因地制宜的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

4.22 在铜仁市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建议加大太极拳的宣传力度。广泛的开展太极拳运动,发挥太极拳的优势,将有利于铜仁市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实施,有利于增强群众素质,有利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增进交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23 铜仁市社会太极拳指导员数量极少,并且年龄大,学历整体偏低,专业知识较低等问题存在,严重阻碍了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因此,建议铜仁学院和其他高等体育院校应加强社会太极拳指导员的培养,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非专业高校学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铜仁市社区太极拳获得新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李成银 中华武术研究 [M].银河出版社2003年版.[2] www.xiexiebang.com 太极拳与民族传统

[4] 张宝银 农村太极拳现状及思考 [J].中华武术期刊.2007年第10期 [5] 周之华 武术 [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三版第二章 [6] 许豪文 运动生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上版147—149页 [7] 袁尽州 等我国西部城市居民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J].体育科学.2003年9 期 74-76页

[8] 雷国飞 浅析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对策 [J].攀枝花出版社

第四篇: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十一五”以来,全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全民艰苦创业”发展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以科技成果应用推广

为重点,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6%。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意见》、《县实施“绿色富县”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试行)》、《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万名党员农业科技入户行动”的实施意见》、《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县招聘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县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及贯彻落实,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牧、渔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为全县科技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着力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业科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肉羊产业优势突显。近年来,我县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肉用种羊共186只。利用引进的优质纯种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种羊累计繁育达到2036只。种羊场参与承担的《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精液品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集约化羊肉业主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省科技厅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获科技资金10万元;承担市列科技项目《绵羊颗粒冻精制作及授精技术试验示范》等2项。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省肉用种羊省级示范园区。省农牧厅确定省肉用种羊场为省级农区种羊场、省肉羊新品种选育和优质肉羊产业化开发中心、试验基地。肉用种羊场是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0个综合试验站之一,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县、县、区、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肉用种羊场已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种羊系谱档案、饲养管理规程和管理措施,按照饲草料配方科学化、种羊生产优良化、选种选配系列化、防疫消毒程序化、饲养管理工厂化等一系列肉用种羊生产管理标准。

近几年,全县肉羊产业以肉用种羊场为依托,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县十个乡(镇)为基地,建立了标准化舍饲养殖示范小区14个,标准化舍饲养殖专业村80个,建立种公羊站280个,累计培训养殖户3万人(次),杂交改良地方羊80万只,发展规模养羊户10866户,年饲养量达120万只,年出栏达40万只,养殖户户均增收8000元,肉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县被农业部《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15)》列为全国肉羊优势区域优势县(153个)之一。3月,全省牛羊大县建设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对我县肉羊产业发展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将我县确立为全省10个养羊强县之一。

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县沿山冷凉灌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县财政资金投入发展的重点产业扶持。起,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实施了四期《食用菌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以农科院蔬菜所任爱民主首的6名专家常年驻点,技术服务我县食用菌产业。县政府及时采纳省农科院专家提出的“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化”建议,建造双孢蘑菇栽培专用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建造成本,同等面积的蘑菇棚造价是日光温室造价的1/2,缓解了农民建棚成本压力,栽培面积从的5万平米扩大到目前的 100万平方米,呈现迅猛发展的势态。在工作中采取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措施,并制定了生产相适应的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及生产标准,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截止目前,引进新品种42种、新农药21种、新技术36种,培训种植户4万多人(次),编写培训教材11本,印发30万册。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棚达到7049座、栽培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产量达到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户均增收约1万元。从起,先后参加实施了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

第五篇: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张秀巍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7期

摘要:食品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快速成长的一个工业体系,也是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作为哈尔滨四大优势产业之一,食品工业近年来一直是拉动哈尔滨工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但也存在龙头企业少、加工层次低、集群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亟待通过强化资源优势、扶优扶强、提升产业集中度等措施加快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7-02

一、引言

所谓食品工业,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我国食品工业属完全竞争行业,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不高。总体上,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近年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渐渐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主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哈尔滨市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06-20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始终在装备制造业之后位于第二位。2006年以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约20%的高速增长。在哈尔滨市优势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从2011年4月,食品工业总产值跃居哈尔滨市四大优势产业之首,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产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排名第六。本文试图从分析发展食品工业对哈尔滨的经济意义着手,研究这一产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多年来,哈尔滨市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确立了 “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壮大食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科技支持、园区建设等措施,着力培育发展食品工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

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面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了以乳制品制造业、饮料工业、啤酒工业、大豆加工业、肉类工业、粮食加工业以及特色食品加工业为特色的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2010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22.8%以上,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14.2%提升至2010年的53.1%。

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25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81.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0%;实现工业增加值257.0亿元,同比增长26.4%,食品工业产值占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0%。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运行特点

2011年,哈尔滨食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积极局面,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从四个行业来看呈现增长速度“两高两低”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28.3%和33.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3和8.5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60.8%和8.4%,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0%和10.6%,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16.8和2.6个百分点。

但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增长速度呈现缓慢态势,增幅分别为16.9%和17.2%,分别低于行业平均增幅8.1和7.8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1.0%和9.8%,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5.2%和7.2%,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3.8和

1.8个百分点。

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从食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1,全国平均为0.66∶1,与哈尔滨市相邻的长春市为1.1∶1,而哈尔滨市仅为0.59∶1。由于缺乏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世界50家最大食品集团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00亿元人民币,约是哈尔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6倍。2011年哈尔滨市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12户。

(二)加工层次低

除雀巢、蒙牛等招商引进的一些精深加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本地原料进行初级加工,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目前,哈尔滨市60%左右的农副产品仍以“原字号”或初级加工进入市

场,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发育不够强势

虽然目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发育不强,经开区、双城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及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规模企业少,企业小而散,由于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难以快速发展壮大。

(四)缺乏强劲的新增长点支撑

近年来,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30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81.2亿元,增至原来的近3倍,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5%,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25%以上。继续维持高位增长,需要更大的绝对值增量来支撑。目前食品工业缺少大型项目,在今年新建和续建的30个食品工业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2个,而2012年能够投产项目有14个,新增企业投产、达产较慢,产能释放周期较长,工业投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后劲。

(五)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矛盾凸显

一是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哈尔滨市工业人才不足,劳动力流动性强,人才和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企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现有工业企业许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小,无资本积累,流动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个别行业受特殊原因影响,发展缓慢。如乳制品行业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加大了进口乳制品对国产乳制品市场的冲击,行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四、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特色,做强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去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装备制造业,成为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哈尔滨食品工业,一定要围绕哈尔滨市特色资源做文章,打好“特色牌”。一是加强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如:延寿鸿源食品的无菌方便米饭项目的投产将填补东三省方便米饭领域的空白,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肉、蛋、豆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精深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工业化。三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风

味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形成风味饮用食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原浆水果饮料、坚果饮料、蔬菜饮料等健康营养饮料,鼓励发展格瓦斯发酵类风味功能性饮料。

(二)依托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哈尔滨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就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基地,让资源在产业上活起来,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力鼓励在五常、方正、通河和木兰等适合稻米种植的地区开展稻米绿色种植和精深加工;鼓励在尚志、阿城和延寿等地兴建浆果类饮料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园一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三)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推动和带动食品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在信息、土地、水电等方面搞好综合服务,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引导,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诚信建设,打造优质品牌

一是以乳品、饮料、酒类、肉制品、调味品行业的国家诚信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国家及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好哈尔滨市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认证,以诚信促经营、以诚信谋发展。二是以新型工业化试点活动为契机,在食品行业加大信息化及媒体宣传,为企业树立正面、诚信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工作,保护和宣传传统品牌,培育和打造新生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五)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升级

一是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组织哈尔滨市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进科技人才,从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及质量安全方面创新思路,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利用好平台,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加强与运行、投资、电力、交通、煤炭等委内处室和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经常深入企业和项目工地,了解情况,及时把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相关部门,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起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意见》,为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做好政策辅导和信息沟通服务,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宣传国家及省市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对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及时组织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解读和辅导。

(七)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社会职能

行业协会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是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协会作用的充分发挥。一要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的服务职能。继续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举办好“中秋月饼文化节”活动,为哈尔滨市月饼生产企业及地方名优特产品生产企业搭建良好宣传和展示平台。二是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协调作用。以“百家食品企业诚信联盟”为载体,积极加强企业的行业诚信自律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哈尔滨食品工业协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高治平]

下载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正文(袁忠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正文(袁忠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制度安排,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省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结合我国建筑业的现状,提出了建筑承包企业的发展对策。关键词:WTO 中国建筑业 发展对策Abstract:After Chi......

    湖南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与社会发展》课题组 摘要 在评价小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动因,提出了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构想及其对策,建议确......

    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日期:2009-07-20 作者:武 建 红 来源:容城分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基层公务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公务员队伍是国家机器......

    农家书屋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

    农家书屋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更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的举措。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各......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五篇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永和余春玲内容提要:本文概括当前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就所存在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就“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和“建章......

    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发稿:2009-4-26 18:27:53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对农村公墓管理缺失,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与规划建设策略研究(区职校袁广2015)[五篇材料]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与规划建设策略研究 资阳市雁江区职业技术学校 教科室 袁广 【内容摘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决策管理“普教模式”特征明显,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激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