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中国投资、消费和外贸形势预测
2014年中国投资、消费和外贸形势预测
如何看待2014年的中国经济?目前市场比较一致的预期是2014年经济增速明显低于今年,CPI则明显高于今年,市场资金高企。对此笔者并不认同。
经济增速:与今年持平甚至略高
在讨论经济增速之前,我们需要对投资、消费和外贸进行简单预测。
关于投资,大多数预测者认为201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低于今年,其理由在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难以为继。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来看,2014年结构转型和去产能化将推进较快,因此传统制造业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房地产投资在2014年很可能逐季回落,销售面积和金额均将平淡无奇。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指向生态修复、交通枢纽和服务的投资,很可能通过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以强化。综合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三大块,最悲观的预期2014年投资增速也将维持在18%以上,对GDP可能会带来少增0.3个百分点的影响。
关于消费,2013年消费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就在于政府厉行节约的风暴和房地产产销旺盛,两者都抑制了消费的增长。2014年这两大因素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将明显弱化,因此对消费温和回暖可寄予较高期望。
关于外贸,我们相对乐观。在美国不断强化跨大西洋、跨太平洋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压力下,WTO的多哈回合谈判获得进展的可能性较大。中国和原独联体、中东欧和东亚的诸多贸易和投资计划,都有可能使得2014年全球贸易摆脱保护主义的轨迹,重新恢复活力。因此约10%的外贸增速应可乐观预期。
综合上述投资、消费和外贸,中国经济增长在2014年存在维持和今年相若甚至略高的可能性,即增速在7.7%~7.8%。外部环境也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宽松氛围,日美经济持续复苏,欧洲经济摆脱衰退后微弱复苏是大概率事件。内部环境也使中国政府不太可能将增长预期从7.5%调降至7.0%,新近三中全会再度强调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鼓舞信心也需要维持中高速的增长以引导调控预期。
CPI:可控性较强
在讨论物价变动之前,我们需要对翘尾因素、食品和能源价格走势进行简单预测。中国的物价走势有一个奇怪的规律,即在过去10年,翘尾因素决定当年物价基本走势。2014年CPI的翘尾因素较之今年上升0.3个百分点,经验分析的结论是,2014年中国CPI可能在3.0%~3.1%间,较今年物价略有回升。对通胀走势不必太悲观。
食品价格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幸运的是,过去3年,全球粮食持续丰收且处在价格低位,中国粮食创造了连续十年增收的奇迹,这种大格局显示,至少在2014年粮食价格不会严重威胁中国的物价水平。如果中国能在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在粮食安全观和进口政策方面更开明的话,中国有可能在稳定国内粮价、改善生态、加深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经贸合作三方面取得多赢。
能源价格波动也令人关注。同样幸运的是,美国已成为全球原油最大生产国以及成品油的净出口国。在进入秋冬季后,全球油价不升反降,不仅显示了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也显示出能源需求仍不强劲。预期2014年除了天然气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外,能源总体上不太构成对物价的威胁。
综合上述翘尾、粮食和能源价格,2014年中国的通胀可控性较强,其中3~6月份物价相对较高。只是在市政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价格以及生态补偿价格方面,可能会略微推升物价。
流动性的数量与价格
在讨论2014年流动性的数量和价格之前,我们需要对内外部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简要预测。
就外部而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何时退出会影响全球的流动性状况。目前看来2014年下半年美联储也许会谨慎尝试量宽退出。目前全球货币当局都在为此进行调整。例如美联储和西方七国央行将原先的短期货币互换协议修正为长期货币互换协定,这稳定了全球流动性的基本格局。例如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内的不少货币当局都强调负债的重要性,并提升了流动性要求。量宽退出对流动性的冲击将持续存在。
就内部而言,笔者预期2014年信贷新增额可能达到10万亿元,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也将继续平稳扩张。因此流动性的数量方面相对平稳。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财税体制改革将尝试政府债务的跨年度平衡。这意味着至少从中央政策层面更多的是关注债务余额管理,而不再是受制于《预算法》的年度预算赤字或黑字。目前中央政府的内债余额约4万亿元,外债余额约7000亿美元,债务对GDP的占比约为16%,如果不考虑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或明或暗的各类债务,中央政府的负债情况尚好。估计2014年财政预算赤字可从今年的1.2万亿元略微上升至1.5万亿元。因此,就流动性数量而言大致稳定。
但就流动性价格而言,需予以警惕。在货币供应量大致平稳的前提下,经济增速和流动性价格高度正相关。例如2011年到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市场流动性价格总体上也随之下滑,这显示了实体经济运行趋弱时,资金需求也趋弱。2013年三季度之后,市场流动性价格有所上行,这部分是增长企稳所致,但我们认为这还包含着另外3个隐含因素的冲击:一是无风险利率的上升;二是利率市场化加速发酵;三是量宽退出阴魂不散。
关于无风险利率的上升,典型体现在中国国债中标利率不断上升至接近5%的水平,显示作为国债最大买家的商业银行和保险资金对持续购入国债热情不高。另外,在实体经济方面普遍存在的轻资产、高流转的倾向,也显示了实业家风险容忍度再度下降。但考虑到次贷危机后,即便10年期美国国债和长期通胀率的差异也在1.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期待2014年国债利率明显下行是不现实的。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持续发酵,不仅突破利率管制的金融产品日益庞大,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将触及继续深化存款利率改革的硬核。加之资本补充渠道匮乏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迟缓,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两侧利率的推高作用难以遏制。预期2014年央行不会继续放宽存款利率浮动的上限,但可能通过CD以及银行理财产品来深化利率市场化。
关于量宽退出,很可能美联储也不清晰其最终在债券市场上买入、卖出的总量,以及美联储自身能够承受的损失上限。这将迫使各国央行改善流动性管理,重视潜在的通胀和利率上行压力。市场对量宽退出的担心可能随着美联储的每次议息会议而周期性发作。
结合对流动性数量和价格的相关因素,笔者认为,尽管2014年经济增速和投资增速使信贷需求大体平稳,但影响资金价格的内外部风险预期在上升,致使流动性价格亦将持续上升。笔者对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勾勒是: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和CPI均较2013年稳中略升,且呈前高后低的格局;流动性数量尚好但价格略高,且呈前低后高的格局。考虑到这样的增长、通胀和流动性格局,2014年的银行业财务回报可能更为黯淡,且将加速洗牌;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金额不低,但房企整体盈利将逊色于2013年。
第二篇: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及全年预测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及全年预测 徐策 原创 | 2010-09-14 09:36 | 投票编辑推荐
标签: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预测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及全年预测(课题组;8月31日)
文章作者:课题组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逐步放缓态势,基本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下半年,投资增速将继续稳步回落,但由于企业投资信心回升、“新非公36条”及其细则出台、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及金融环境仍然比较宽松等因素的支持,投资不会出现大幅回落。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存在多重两难问题,投资调控仍然十分复杂,政策不宜有大的调整,要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促进投资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综合多重因素,我国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稳步回落,预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3775亿元,增长21.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7301亿元,增长22.2%,房地产投资完成46492.5亿元,增长26.8%。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87.4亿元,同比增长25%,较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8.5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上半年投资实际增长21.7%,较一季度回落1.5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回落态势更为明显。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7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同比回落8.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从高位回落,导致投资贡献率由去年94.6%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59.1%,符合宏观调控预期。但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比2000-2007年各年同期平均增速25.41%高0.09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
上半年,六大高载能行业完成投资14634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同比回落9.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同比分别增长34.2%和9.4%,比一季度放缓7.8和12.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1%,比一季度放缓3.6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3%,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尽管高载能行业投资有所回落,但投资的重工业化倾向仍然较为明显。重化工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连年上升。上半年重化工业投资为22.3%,高于2004-2007年同期均值20.8%的水平,2008-2010年同期重化工业投资比重保持在22.8%左右,尽管今年上半年该比重有所降低,但投资的重工业化倾向仍然显著。
进入2010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同比增长38.1%,较1-5月回落0.1个百分点。当前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处于历史高位,比2004-2007年同期均值高17.1个百分点。房地产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有所下降,由1-2月份的27.5%下降至上半年的24.2%,但与2004-2007年同期平均值一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的贡献率为32.1%,远高于2004-2007年同期平均值22%的水平。因此,从目前看,房地产仍是拉动投资的重要力量。
上半年,地方项目投资90604亿元,增速为26.7%,较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且低于2003-2007年同期均值7.06个百分点。从地方项目投资占比看,地方项目占比由年初的90.6%上升至上半年的92.4%,高于2003-2007年同期均值88.4%的水平,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向地方项目倾斜的趋势仍然明显。
上半年,内资企业投资62261亿元,同比增长27.6%;港澳台商投资2270亿元,增长14.7%;外商投资2539亿元,增长2.3%。内资企业增长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内资企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92.83%,高于2003-2007年的同期平均值89.24%。尽管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速均连续回升,但其恢复速度及规模均较小,所以内资企业是支持投资高位运行的重要力量。
内资企业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且占比不断下降,而民间投资占比不断上升,由年初的51.38%上升至上半年的55.55%。与去年同期相比高2.1个百分点,并且高于2003-2007年同期均值2.5个百分点。这表明,当前我国民间投资正处于“接棒”政府投资的过程之中,投资可持续性有所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遇到多重“两难”问题
2010年是国民经济运行最为复杂的一年,宏观经济面临多重两难选择,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同样存在多重两难选择问题。
首先,房地产行业作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与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之间的“两难选择”。
为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在一系列刺激政策和优惠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房地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制度、体制以及政策等多重因素,房地产价格出现新一轮的疯狂飙升,资产泡沫风险不断聚集。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将造成泡沫破灭,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而且,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新国十条)发布。新国十条发布后,住房交易量急剧下滑,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以地产股和银行股引领大幅下跌。尽管房地产投资仍然保持高位,但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已经发生了改变。
随着房地产新政的效果不断显现,房地产投资将很有可能出现下滑。而这将导致两个主要后果,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对整个投资的贡献率较高,房地产投资下滑将直接下拉投资增长;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具有相当长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房地产投资的下滑势必影响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而间接地下拉投资增速;第二,房地产市场趋冷,土地流标现象开始再现,势必导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减少,使地方政府资金配套能力有所下降,巨大的融资缺口难以得到有效弥合,这不仅将会下拉投资增速,还增大了出现“烂尾工程”和银行坏账率提高等金融风险。
其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与实现投资平稳增长之间也存在“两难选择”。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由于重化工项目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对拉动投资的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各个地方纷纷上马此类项目。这使得当前投资中耗能高污染重的重工业项目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大,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效益的优化和改善,更不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但完成“十一五”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今年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化工等6大高载能行业加快增长,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上升3.2%,大大增加了后三个季度的工作压力。国务院要求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实现。政策发布实施后,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六大高载能行业投资放缓,带动城镇投资出现下滑。在政策作用下,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25%,节能减排压力有所缓解。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投资的高耗能、高排放具有一定的阶段必然性。因此,“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以投资放缓为代价的。显然,稳定投资增长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之间也存在“两难选择”。
第三,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与保障地方政府投资平稳运行之间的“两难选择”。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缓解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的有效手段,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规模迅速膨胀,运作不够规范;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偿债风险日益加大;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对融资平台公司信贷管理缺失等。商业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存在严重偿还风险的贷款占比23%,意味着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敞口约在 1.5万亿元。2010年6月,中央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从短期看,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影响地方项目投资的增速。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调控的“两难选择”。
第四,地方政府“大干快上”与中央政府“调整投资结构”之间的“两难选择”。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仍然较高,在制定规划时,或是强调自身正处于高投资、高积累的发展阶段,或是依托“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新型战略产业试点以及“地方发展规划”等平台大幅提高投资率。另外,当前新兴能源产业正在迎来新一轮高潮,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发展条件“大干快上”,“占领新型战略产业制高点”,很有可能产生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而实际上并没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引进和发展的仍然是较为落后的产业环节,增大了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显然,地方政府在贯彻中央精神和规划自身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之间存在着“两难选择”。存在这种两难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的确有所不同,因此,中央与地方在目标上出现不一致在所难免;第二,地方政府科学的政绩观尚未完全确立,投资对于拉动GDP增长的效果极为明显,更容易显示政绩;第三,当前国民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确保经济增长仍然是众多矛盾的主要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希望借此时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未来发展条件和环境,或者通过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争取快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下半年以及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总体而言,在多项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下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但由于仍有不少有利于投资增长的积极因素,投资增速下降幅度不会太大,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
不利于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第一,中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政策逐步发挥作用,使政府投资项目逐渐减少;第二,房地产新政效果进一步显现对下半年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投资形成抑制;第三,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围绕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一系列政策将对相关投资形成抑制作用;第四,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策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将限制地方投资增速。
有利于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第一,企业利润快速回升,带动企业投资信心不断恢复;第二,为保障四万亿投资计划项目的顺利进行,要求投资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三,利息率与房地产投资资本金比例等关键性政策尚未调整,总体上投资资金环境仍然宽松;第四,“新非公36条”及其细则的出台,拓宽了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为投资增长注入新的动力;第五,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也将为今年投资增长作出贡献。
促进投资平稳运行的对策建议
下半年,要全面落实中央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并由侧重短期宏观调控逐步转换到侧重中长期宏观管理,更加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促进投资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首先,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发展。尽快建立起鼓励民间投资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进一步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方面,应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银行,同时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业务的融资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应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内源性融资,进而向社会定向募集股份和发行债券,支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规范民营企业相关税法,做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在税种和税率上具有相同待遇,坚决打击垄断势力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限制。
其次,扩大服务业投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工业投资快速发展的格局不可持续,而且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格限制和约束。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还必须通过投资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业率提高以及民生的改善。我们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树立科学政绩观,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差别实施投资调控。扩大民生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就业率提高、节能减排等指标在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弱化GDP指标的权重,促使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根据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有区别地进行投资调控。
第四,稳定房地产价格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保持房地产适度的投资规模,扩大房地产供给。决不能简单压制房地产投资,其结果不但不能降低房价,相反还将进一步推高房价。应注重房地产投资的结构,鼓励满足“刚性需求”的中小户型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执笔:徐策)
第三篇: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090220139营销0903易先文
摘要:当前,全球面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加剧,世界经济正在明显下滑,加之国内突发自然灾害,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未来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并得出宏
观形势上的判断:在新形势下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并要
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减缓和
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预测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由美国次贷危机
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国内发生了年初的南方冰雪低温
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国际经济形势
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农业特
别是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中
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
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深刻的金融危机,并正往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从而
增强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危机使各国需求大幅放缓,中国出口必
然受到影响。作为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的“马车”,出口的下滑对经济影响巨大,并表
现为工业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1~9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
2008年下半年以来,沿海地区的进出口、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以及工业的效益出现了较
为明显的下行趋势。
国民经济增长的减缓在金融和财税两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反映。2008年9月,M1增
速继续下降,仅为9.4%,同期的M2增速降至15.3%,也保持着逐步下行的趋势。中长期
贷款的减少主要源于居民房贷需求的下降,反映出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现金、活期存
款增速下降,资金定期化趋势加强,间接表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步伐放慢,另一方面也
反映出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减弱。从税收情况来看,9月税收收入增速下滑非常严重,同比
增速只有2.5%,将影响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和发展潜力。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
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
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
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
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
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
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然而在2008年的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保八的增长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万亿投资计划正好符合中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政治需要,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各得其所,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更具有非凡的意义,拉开了中国中部和西部进入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通道,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极大地改善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前提。从今年GDP增速看,中部和西部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已经形式的项目在2010年将产生最直接的带动效应,这也是中国经济2010年实现稳定增长最确定的主导因素。近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是通过出口来实现的,2008年下半年的形势使中国出口急速下滑。于是提高出口退税率,尽可能保证出口企业正常运行成了经济保增长,社会保就业的必须性选择。但出口退税受益最大的不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等产品,而是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钢铁有色电子器件等行业。进入2009年6月后,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如服装纺织等产品重新出现大量订单,一时间珠三角从出口难转而大呼招工难。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政府决策层对中国经济的产业走向把握不准,没能正确地利用自身的优势。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正已经成为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中国居民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的总根源。中国政府在2009年显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更有意义的是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国政府的做法再一次证明,没有纯粹的经济,经济永远与政治相伴面生。最具普适意义的民生政策是农村医保、社保的推出,让农村居民开始敢于消费,于2010年元月实施的《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的实施将更将效地释放居民的消费欲望。然而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止步不前,贫穷学生因经济困窘出现了多起悲剧故事。医疗领域虽有推进,但距离看病难的解决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就近几年中国的基本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总体态势是谨慎乐观的,以下几点是通过分析总结出来的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
1、实体经济平稳增长。
2011年,中国经济的实体经济将会平稳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四万亿投资计划项目进入稳步发展期,这些项目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西部,而且大部分都是直接关系工业化、城市化、城乡统筹的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项目将极大地带动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也是2011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的最大最可靠的稳定器。
2、居民消费开始结构转型,农村消费可能萎缩。
2011年中国居民的收入将出现较大幅度增加,这为居民消费实现结构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但是2011年很可能仍然是城市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民收入至今还没有能找到一条稳定增收的路径,但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国有企事
职工工资的普涨来带动,因此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很可能会出现萎缩。但城市居民的消费转型将会以享受型消费增长为显著特征。
3、除与基建相关的产业外,中国产业不会有质的变化。
2010年,调整结构已经成为工作重心,但是结构调整的前景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还没有作好依靠内在质的提升来发展企业的准备,他们更习惯于依靠量的简单扩展来发展,而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市场也为这种量的简单扩展模式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再就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根本还没建立起来,虽然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增大,但制度体系没有变化,在现有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下,中国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是很难突破的。
4、外贸不会有明显改观。
由于欧美经济在2010年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所有中国出口外贸的形势并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相反在欧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更为频繁的形势下,中国外贸的形势会出现更为严峻的局面,但总体上不会出现太大的下滑,极可能是小幅下降或上升。
5、汽车家电相对平静。
2011年中国汽车家电产业很难再现2009年的盛况,原因在于蓄积已久的城乡居民汽车家电消费基本上在2009年释放完毕,而新的消费周期的来临还需要四万亿投资计划项目完成之后才会出现,预计很可能是在2012年左右。但由于国家已经下大力气致力改善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问题,因此,汽车家电的增长应该比较平静,比2010年很可能是小幅增长。
6、新型服务业将成为就业的重点。
生产力、产能结构、消费增长、出口环境等因素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容量已经很难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我国经济实现升级换代过程中,技术密集型兼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重点,但更需要高度重视发展新型服务业。居民收入的增长必然带动消费的升级换代,享受型消费将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发展方向,因此围绕享受型消费的新型服务业创新应成为我国未来就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雪松等.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秋季报告[N].2009.1.[2] 范建平.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N]。2009.1
[3]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N].2010。7
[4] 陈佳贵.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J].2010.12.
第四篇:2013-2017年中国豪华车销售形势预测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2013-2017年中国豪华车销售形势预测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正文目录
第一章2013年中国豪华车市场运行环境解析1第一节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一、中国GDP分析
1二、中国汇率调整分析
3三、中国CPI指数分析
4四、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6
五、殴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
六、中国豪华车市场容量状况分析1
1七、中国GDP增长与豪华车消费增长的趋势预测12第二节2013年中国中国豪华车消费者需求情况分析1
5一、中国豪华车消费阶层收入状况分析1
5二、中国豪华车消费者心理及影响因素分析16三、一线城市、中小城市消费需求分析18第三节2013年中国中国豪华车社会环境分析2
2一、石油供求状况及对豪华车市场的影响2
2二、环保压力对豪华车市场的影响2
5三、中国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对豪华车市场的影响27第四节2013年中国豪华车政策环境分析29
一、中国近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影响29
二、中国未来汽车产业政策预测
31三、燃油标准推出将对豪华车市场带来的影响32第五节2013年中国豪华车产业背景环境分析3
5一、产业链价值结构3
5二、豪华车行业产业链地位36
三、前向一体化现状38
四、后向一体化现状
41五、产业价值链对豪华车行业影响分析
43六、技术创新对豪华车行业影响分析44 第二章2013年中国市场豪华车市场动态分析48第一节2013年中国豪华车销售市场48
一、2013年中国豪华车销售情况48
二、中国市场豪华车销售天堂50
三、中国车市成跨国品牌避风港豪华车在华全面丰收
53四、进口豪华车销售超预期55第二节2013年中国市场豪华车产品分析57
一、15款进口敞篷版跑车点评57
二、10款进口中高级轿跑车分析59
三、4款豪华SUV行情一览60五、六款豪华车车价:宝马领衔最高降8万6
5六、聚焦中国豪华改装车市场67 第三节消费调整对高端豪华车销售影响分析69
一、政策引导效应凸现69
二、受殴债危机冲击明显71 第四节对豪华车深陷销售增长泥潭市场创新思考7
3一、萎靡的豪华车市场7
3二、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微变7
5三、全球豪车市场坍塌中国市场成最后孤岛76第五节2013年中国各地区豪华车市场分析79
一、东莞中高级车销售热点转移SUV豪华车逆市热销79
二、深圳入门级豪华车销售渐劲80
三、上海车展预订和销售超千辆超豪华车销售超1亿8
2四、豪华车消费不断升级重庆二手车市成气候85 第三章2013年中国豪华车市场竞争新格局透析89第一节中国豪华车行业竞争核心要素调研分析89第二节2013年中国豪华车竞争总况90
一、豪华车中国逆市扩张火药味渐浓竞争愈发激烈90
二、高端豪华车陷入低迷顶级车型降两成93 第三节2013年中国豪华车市场主要品牌竞争分析96
一、豪华车三巨头逐级火拼96
二、顶级豪华车逆市增长劳斯莱斯幻影再次发力98第四节2011-2013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品牌竞争趋势分析102 第四章2013年中国豪华车品牌消费群体及满意度分析104第一节品牌消费者偏好分析10
4一、消费者地域特征分析10
4二、消费者对不同档次品牌的偏好分析106
三、不同阶段消费者的关注点分析109第二节不同客户品牌消费态度分析11
2一、殴债危机对品牌消费态度的影响11
2二、不同收入客户品牌消费态度11
4三、不同年龄客户品牌消费态度117
四、不同地区客户品牌消费态度119
五、不同性别客户品牌消费态度120第三节不同客户品牌意识分析123第四节不同客户品牌关注点分析124第五节品牌消费对豪华车产品的建议12
5一、品牌内涵建设建议12
5二、品牌外延建设建议127 第五章2013年豪华车品牌竞争力及趋势分析130第一节宝马130
一、品牌概述及市场销售形势130
三、2011-2013年品牌市场业绩13
5四、品牌销售渠道136
五、品牌核心竞争力138
六、不同车型卖点分析141 第二节奔驰144 第三节奥迪145 第四节劳斯莱斯146 第五节英菲尼迪147 第六节雷克萨斯148 第七节沃尔沃149 第八节林肯150 第九节凯迪拉克151 第十节法拉利152 第十一节凌志153 第十二节本特利154 第十三节保时捷155 第十四节VOLVO156 第七章2011-2013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前景预测与战略分析158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豪华车前景预测分析158
一、中国高档车市场前景广阔158二、四款重量级豪华新车前景解读161第二节2011-2013年中国豪华车趋势探析16
4一、V6+后驱已成豪华车发展新趋势16
4二、中国豪华车市场十大发展趋势166
三、高端豪华车发展趋势解读169
四、现代高档豪华客车的发展趋势171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豪华车市场预测分析17
3一、豪华车市场供需分析17
3二、豪华车进出口贸易分析175 第四节2011-2013年中国豪华车市场营销战略分析177
一、豪华车品牌和热销的车型实施加价销售策略177
二、顶级豪华汽车的中国营销策略179
三、大众品牌豪华汽车战略180四、三大豪华车中国市场战略182 第八章2013-2017中国豪华车市场投资潜力与风险预警187第一节2013年中国豪华车市场投资概况187
一、豪华车市场投资特性187
二、国产豪华轿车信贷一览188
三、宝马继续加大投资巩固豪华车冠军地位190第二节2013-2017中国豪华车市场投资机会分析19
4一、豪华车再成车市热点19
4二、豪华车市场投资潜力分析197
一、金融风险200
二、宏观调控政策风险20
2三、市场竞争风险20
5四、市场运营机制风险207 第四节投资建议209 图表目录(部分)图表1 2003-2013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趋势图图表2 2011-2013年中国季度GDP增长率走势图图表3 2011-01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图表4 2011-013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照表 图表5 2008-2013年中国价格指数统计表 图表6 2011-2013年中国价格指数月度走势图 图表7 2011-2013年中国主要消费品CPI月度走势图 图表8 2003-2013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9 2003-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10 1978-2013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对比图 图表11 2013年豪华车品牌销量及增幅 图表12 4款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高端豪华SUV 图表13 奔驰ML系列概况统计表 图表14 宝马X5系列概况统计表 图表15 奥迪Q7系列概况统计表 图表16 保时捷卡宴系列概况统计表 图表17 奥迪A6L 图表18 宝马5系 图表19 雷克萨斯IS300 图表20 奔驰E级 图表21 凯迪拉克SLS赛威 图表22 2013年汽车行业品牌关注度排行 图表23 2013年汽车消费者购前主要关注点 图表24 2013年汽车消费者购后主要关注点 图表25 2013年汽车消费者全程主要关注点 图表26 四款豪华车品牌讨论内容量对比质量/性能/配置 图表27 四款豪华车品牌讨论内容量对比其他方面图表28 四款豪华车品牌讨论内容量对比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容。------------------------------【报告价格】[纸质版]:6300.00元 [电子版]:6500.00元 [纸质+电子]:6800.00元(部分用户可以享受折扣)
【交付方式】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付款后24小时内发报告)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第五篇:尚扬媒介预测2014中国消费趋势
尚扬媒介于今日正式发布了《2014年中国消费趋势前瞻》报告,为品牌主和市场营销者揭示和解读新一年的消费趋势和变化。
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理解并了解中国消费者在消费的理念或形式上在根本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或趋势,对于品牌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尚扬媒介中 国区首席战略官Thomas Nolsoee指出:“由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日趋成熟,品牌也被迫需要从渠道策略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策略转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已有或新的企业需要抓住 机遇,充分利用这些消费趋势——如果你的企业不这样做,总有其他人会做到。”
这是尚扬媒介连续第四年发布针对中国市场的消费趋势报告。本次报告参考了全国约60位趋势观察员和市场领域专业人士的信息反馈,运用了多个中国消费者连续研究数据库对中国消费者生活形态进行可视化的数据追踪,并融合了社会化媒体的声音,得出以下这些消费趋势:
1.我们都是极客?!
2.渴望平衡
3.越夜越精彩
4.体验消费
5.小众有力量
6.民以食为天
7.国货新风尚
8.明明白白消费
9.动动手指,天下我有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消费趋势的描述和启示:
我们都是极客?!
随着极客概念的大众化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国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同并响应极客文化,追随极客精神。这群狂热的科技爱好者,会使用各种电子产品 点燃生活的激情。消费者们不再满足于被科技推着走的被动体验,反而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科技的怀抱,成为“极客”家族的一员,去搜罗、去了解、去感知、去 体验、去创造。在2012年31%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所使用的高科技产品总是被周围人所追捧,比2010年增长了35%。更重要的是,消费者 以“极客”来作为区隔自己、展示自身优势的标签。
启示:“极客”可以成为品牌最重要的拥趸和宣传者、支持的中心甚至是品牌的教
育者。品牌需要去思考怎样帮助极客们得到肯定并传播他们的热情。
渴望平衡
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富裕,但工作上的激烈竞争、地球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添加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消费者们开始反思自 己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的生活重归平衡,返璞归真。他们开始更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并希望可以回馈给社会。于是,他们尝试更加环保地消费和生活,譬如,更 多参加瑜伽锻炼修身养性,喝更多果汁以及去健身房锻炼等。人们开始相信并 愿意为平衡生活方式的概念买单。
启示:品牌需要去考虑自身如何在产品的功能和情感上都融入平衡生活方式的概念。
越夜越精彩
节奏越来越快,生活越来越忙,可似乎属于自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好像24小时已经不再够用,白天的活动也似乎不再那么主旋律,反当夜幕降临,城市的华灯异 彩才渐渐上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夜晚“清醒”,夜晚盛行的消费模式悄然起步,愈演愈烈。希望超市晚上加长营业时间成为消费者选择超市越来越看重的因素,这类消费者的规模在3年内翻了3倍多。而今年双十一的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商城的战绩,也让我们对夜猫子们的购买力刮目相看——他们在双十一的第一个小时(凌 晨一点)内,就完成了超过67亿元的交易。消费者们愈发享受自己的精彩“夜”生活,而商家以“夜”火燎原之势开始为夜猫们打造专属于他们的消费平台。
启示:品牌可以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来增加销量,同时也可以创造夜晚进行时,采用差时段的营销方式等
体验消费
如今的消费者消费的不再仅仅是商品本身,还包括在购买消费过程中的各种感官刺激和消费体验。这种购买消费过程的体验需求贯穿在消费者从认知到购买的整个路 径中84%的消费者表示喜欢在环境好的地方购物,而这一数字在2010年仅为57%。消费者的这些需求促使品牌和商家需要为消费者打造多感官多维度的整合 与创新体验的同时,以及注重表达商品或品牌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文化。
启示:品牌和企业要考虑自身怎样才能售卖产品同时更多地是售卖消费的体验。能够打造超级体验的品牌将会赢得更多忠诚和活跃的消费者。
明明白白消费
在信任危机频发的今天,在知识传播便捷化的今天,中国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明明白白地消费。他们想了解自己究竟买了什 么、钱花在了哪里。半数的消费者表示在买东西之前,即使是商标上最小的内容都不会放过,这一数据在三年内上涨了14%。明白消费对消费者而言,既是眼见为 实的放心消费,也是对各种信息的知情权;而对于品牌来说,则更意味着一种社会责任。
启示:品牌需要更多地以朋友的身份与消费者沟通。
国货新风尚
也许以往问及中国的消费者为什么会购买国产品牌时,低廉的价格和铺货广总不言而喻成为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理由”。可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强大,中国创新 技术和研发的不断突破,尤其是风云人物带来的模仿效应,消费者对于“国货”的理解再也不是廉价品的代名词,反而成为潮流的风向标,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的象征。他们对国货的消费则更多是出于对国产品牌质量和价值的认可。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3天猫购物狂欢节销售额前十名的商家,中国品牌独占 8个席位,吸金约达15亿元,小米手机凭借创新概念稳坐第一名。
启示:在质量增强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湛工艺和创新力的提升都为很强的业务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