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比较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比较分析
作者:胡 鹏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居民收入分配差异一直是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关心的一个话题,文章使用浙江省2000~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按人均纯收入等级分组的收入数据对浙江省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及收入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浙江省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关键词]收入;差异;结构;比较
[中图分类号]F213.4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农村居民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思考
洛江区虹山乡政府陈永泽
本文调查分析了洛江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基本情况。从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素质、改善消费环境、构建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洛江区是典型城郊型农业经济区,钱区人口17.09万人,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81.8%,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080元,与城区居民收入比为1:3.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08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07年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第四篇:居民收入分析报告
七星关区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 分析评估报告
国家统计局七星关调查队 2018.1 七星关区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步上升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日趋改善
2017年是七星关区决战脱贫攻坚关键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七星关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7年七星关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29元,同比增长8.8%,增幅全市排名第四,在18个城区方阵中增速排名第十七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1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全市排名第六,在18个城区方阵中增速排名第六名。一、七星关区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情况
如图1,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105元,同比增长7.48%,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7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7009元,同比增长1.81%,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2510元,同比增长56.55%,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4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5405元,同比增长6.6%,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主要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一是得益于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按季度考核,每季度发放部分考核奖。二是七星关区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250元增加到1600元,提高了350元,对于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原来每小时13元,调整为每小时17元。三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个体和私营企业用工逐年增加,员工工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
图1
如图2,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253元,同比增长24.62%,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0.7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2728元,同比下降8.38%,拉低可支配收入3.1个百分点;财产净收入15元,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2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1615元,同比增长2.3%,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农村工资性收入增幅较高,经营性收入下滑一方面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种植减少,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种植转移到非农务工,从而导致农村工资性收入增加而经营性收入下滑。另一方面受生猪市场的影响,生猪价格下降也是导致农村经营性收入下滑的重要原因。
图2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数据资料显示:2017年七星关区城乡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比为3.2,同比下降0.2。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创新脱贫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居民收入亦明显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三、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如图3,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为13988元,同比增长11.6%。食品烟酒消费占比36.2%,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比8.6%,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居住消费占比18.5%,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7.8%,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消费占比10%,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比11.6%,同比不变。医疗保健消费占比4.3%,同比增加0.3个百分点。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3%,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在对基本生活物质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后趋于平缓,转而追逐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图3
如图4,农村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为7939元,同比增长24.8%。食品烟酒消费占比31.1%,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比6.1%,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居住消费占比21.1%,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6%,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消费占比10.7%,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比17.7%,同比增加5.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占比9.5%,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1.3%,同比不变。农村居民在物质条件日益充足的情况下,逐渐对健康、子女的教育及其他投入了更多,体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最求高品质生活的要求。
图4
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健增长的宏观因素
2017全区生产总值初步测算为372.1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预计增加值65.9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预计增加值118.3亿元,同比增长10.8%;第三产业预计增加值 187.9亿元,同比增长15.4%。
(一)工业生产:1-12月,48家规模2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4.7亿元,同比增长11.6%。主要产品卷烟207.5亿支,同比下降1.2%;发电量1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原煤4.5万吨,同比下降26.3%;水泥176.5万吨,同比增长25.2%;白酒3401.6千升,同比下降3.73%;平板玻璃1125.9万重量箱,同比增长54.1%。
(二)财政收支:1-12月,区财政总收入完成96.02亿元,同比增长7.9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64亿元,同比增长8.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5.26%;财政总支出92.03亿元,同比增长14.88%。
(三)金融业发展:1-12月,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745.4亿元,同比增长21.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411.3亿元,同比增长6.5%。税收收入68.33亿元,同比增长6.06%。
(四)社会零售消费:1-12月份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至12月底,完成批发零售营业额217.9亿元,同比增长20.1%;完成零售业营业额额131.1亿元,增速为16.7%;完成住宿业营业额2.9亿元,同比增长15.1%;完成餐饮业营业额11.7亿元,同比增长24.7%。
(五)固定资产投资:1-12月,全区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3.5亿元,同比增长21.3%。
综合以上各项经济指标数据绝对值和增长幅度来看,2017全区经济运行良好,发展速度持续有力。
五、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健增长的微观因素
(一)异地扶贫搬迁。2017年七星关区易地扶贫搬迁给予贫困户人均2万元(非贫困户人均1.2万元)的建房补助和1.5万元的拆除旧房奖励。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安置当年免收搬迁户自来水、用电开户费和有线电视收视开户费,安置后前5年免收物业费。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区政府建立“一金三平台”,“一金”指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创业资金,“三平台”就是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就业岗位信息平台、后续跟踪服务平台。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017年七星关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纳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支持,进行退耕还林。不能退耕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发展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开发,或者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经营,暂时不能流转的土地交由村集体在政府引导下流转经营。对养殖和种植业进行补助最高100万元,经果林按照规范化种植要求,当年新增集中连片种植100亩至300亩的,按照每亩300元补助,新增300亩以上的,按照每亩500元补助。中药材按照规范化种植要求,当年新增集中连片种植100亩至300亩的,按照每亩300元补助,新增300亩以上或者种子种苗育繁基地30亩以上的,按照每亩600元补助。加快推进油用牡丹、特色经果林、玫瑰+大健康产业项目及其他农业产业融合、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全市建成320个农业产业园区。
(三)棚户区改造。2017年七星关区涉及11个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碧海片区城镇棚户区、双井市片区城镇棚户区、茶亭片区城镇棚户区等,总改造户数28899套,全部采取货币化安置。
(四)低保标准提高。2017年城市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545元/月提高到60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3132元/年提高到3612元/年,有效的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
六、关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增收。大力发展个体经营和小微企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减免税费,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办好市民、农民讲习所,鼓励居民开展经营性创业投资,重点扶持、引导中低收入者自助创业,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引导、优化民间投资环境,让更多的普通居民有从事个体或私营经营的积极性,这不仅可以提高经营性收入,也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居民就业。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增长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创造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同时要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尤其是采取有力措施缩小七星关区工资性收入与全省的差距。
(三)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的根本,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就业率,对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关重要。同时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四)加快现代工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按照区域布局、板块推进的要求,加强对农业主导产业的规划和指导;依托七星关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进一步加大中药材、牡丹、天麻、烤烟、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产业的开发和支持,优化品种结构,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健全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和农户互助制度等;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医疗参合参保率,扎实做好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推进城乡教育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统计局七星关调查队
2018年1月29日
第五篇: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2013年,内江市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项目推进为抓手,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势头。据内江市91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内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58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82元,增长12.9%,高四川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一、总体情况
1、增势超常
2013年,内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584元,增额982元,增速12.9%,比全国平均数12.4%,高0.5个百分点;比四川省平均数12.8%,高0.1个百分点。
2、增额创新
2013年内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584元,增加额982元,是继2006年后,六个增加额超过500元中第三个增额较高之年;其增额比2012年(964元)高18元;比2011年(1134元)仅少152元;比2010年(730元)高252元;比2009年(362元)高620元;比2008年(587元)高395元;比2007年(551元)高431元。
3、增长全面
在农民人均纯收入8584元中,工资性收入4202.7元,增加529.1元,增长14.4%;家庭经营性纯收入3534元,增加278.8元,增长8.6%;财产性纯收入80.7元,增长31.2%;转移性纯收入767元,增加155.2元,增长25.4%。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一产业纯收入3133.9元,增加208元,增长7.11%;非农产业纯收入400.1元,增加70.8元,增长21.5%;其中二产业纯收入6.7元,增长3.6%,三产业纯收入393.5元,增加70.6元,增长21.9%。
在一产业纯收入中,农业纯收入1809.4元,增加144.7元,增长8.7%;林业纯收入18.2元,增长34.8%;畜牧业纯收入1244.2元,增加54.4元,增长
4.6%;渔业纯收入62.2元,增长7.3%。
二、呈现特点
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
1、工资性收入增长强劲,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工资性收入增长动力发生变化,由以前单一的省外务工增长为主转化为以本乡和乡外省内省外务工增长并重的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初现成果,大批外资、沿海企业进驻内地。随着内江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一大批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方便灵活的就业机会,许多农业劳动力在兼顾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当地企业做工而增加劳务收入,同时随着劳动力供求形势的改变,尤其是全国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民工工资性增长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2013年内江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4202.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29.1元,增长14.4%,占总纯收入的48.9%。其中: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20.9%,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11.2%,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12.8%。
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是农民增收的支柱。农畜产品价格上涨是直接拉动农民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快发展,一大批工商企业投入农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农民从事餐饮业、批零贸易业和运输服务业创造了条件,有效带动农民二、三产业收入增长。2013年内江市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人均353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8.8元,增长8.6%,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8.4%,拉动纯收入增长3.7个百分点。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人均3133.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7.9元,增长
7.1%,其中:农业纯收入增长8.7%,林业纯收入增长34.8%,牧业纯收入增长
4.6%,渔业纯收入增长7.3%;来自第二产业的纯收入人均6.7元,比上年增长
3.6%;来自第三产业的纯收入人均393.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6元,增长21.9%。
3、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力度,惠农政策不断增多,标准不断提高,措施不断完善,使政策性转移性增收大幅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据初步汇总,目前内江市农民享有的惠农政策有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主要粮食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退耕还林补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无偿扶贫扶持款、救灾救济款、购买
家电退税等扶助政策。2013内江市农村居民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76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5.2元,增长25.4%,其中:离退休金、养老金增长19.2%,农村亲友支付赡养费增长39.3%,救济金、抚恤金、救灾款增长11.7%,各项补贴收入增长31%。
三、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资价格不断上涨
土地成本、生产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是目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成本。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工业原材料及其上游产品的涨价,不断地带动农资产品价格攀升;受政策及农产品市场信息滞后的影响,近几年来,农业成本只升不降,而且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始终滞后工业产品及人力资源价格的上涨,农民的增收受制于成本的因素太大,成本迫使农民增收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数据显示,2013年内江农民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幅为5.6%,同比增加了7.7个百分点。其中,牧业饲料支出1259.7元,增长6.9%;渔业饲料支出41.3元,增长91.2%。
2、农产品价格出现震荡
2013年,农产品价格呈现回落趋势,尤其是生猪销售较为明显。猪肉价格在今年二季度出现转势,价格连续回落,二季度毛猪价格比一季度平均每公斤下跌2-3元钱,而三、四季度开始上升到15-17元/公斤,近期价格连连走低,农户养殖业收入明显受挫。这种前期高价投入与后期降价销售形成的“剪刀差”,大大削减了农民的比较收益。
3、农业政策性投入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但建国以来,长期实施的超低农业财政投入政策,农业财政投入呈现出明显的非持续性特点,不仅低于国际最低标准,而且常年低于我国《农业法》明确规定的标准,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现行的国家财政体制扭曲了收入分配关系,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匮乏,农民集资建设项目增多,支出增加,负担加重,积累减少,增收乏力。2013年内江农民税费支出中承担其它各种收费人均达到20元,增长43.4%。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
一是要从生产环节入手,在政策上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支持,防止生产企业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转嫁到农民的身上;二是要确保农资流通渠道畅通,引导、扶持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确保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三是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防止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杜绝坑农害农现象。
2、稳定农产品价格
一是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二是合理确定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的供求状况、预期通胀率等因素,使农产品收购价格增长率与通胀率呈相应比例。农产品收购价格应当按照物价指数的变动幅度不断加以调整,确保农民的总体利益不受到损失。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和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制度,多方筹资,及时有效地吸收市场中滞存的农产品,提高国家调节和稳定粮食市场的能力,使专储农产品真正发挥预防和抑制农业风险的作用。四是要引导农民实施组织化经营,建立现代化的经营体系。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是增强农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增收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产出动力,降低农户农业生产的固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现阶段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主要是依托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较大。要改革农业投入体制,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建立农业投资稳定增长机制,使农民增收有资金和物质保障。同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规划建成一批集中联片、适度规模、特色鲜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整合各类支农扶农资金,加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引导农民承包土地合理有序流转,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