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时间:2019-05-14 19:3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第一篇: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王小鲁

从1978年改革开始到8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以15%的年增长幅度迅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但在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期间,随着农村改革的剩余潜力逐渐释放和城市改革加快,同时也由于缺乏农村后续改革措施以及某些政策方面的缺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可列举如下:

1.粮食和其他大宗农作物在国内市场的饱和及价格下降。

80年代上半期,由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以及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全国粮食总产量迅速增长,一举扭转了改革前长期以来粮食供应短缺的局面,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没有大的调整,但由于通货膨胀,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粮食价格出现了持续回落。到1990年,粮食定购价格按不变价格计下降到了1985年的78%。

1994年,由于出现了短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和市场价格上扬,促使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按不变价格计算,1997年定购价格比1993年上涨了51%,高于1985年价格20%。同时还实行了粮食生产的省长负责制,要求各省确保本省的粮食供应。这些价格调整给了农民更高的收入预期,鼓励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增加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很快就导致了粮食供应过剩。从1994年到1998年,粮食总产量由4.45亿吨上升到5.12亿吨,大大超过了正常的国内需求;同时由于边际成本上升和某些地方违反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原则分派粮食生产任务,使种粮成本不断提高。

在粮食供应过剩,市场粮价下降,粮食经营部门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实行了粮食购销3项政策,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资金封闭运行,并且禁止私商插手收购粮食。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利益,并扭转粮食经营部门的亏损,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根据过去一个时期的做法,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并没有起到稳定粮食生产和价格水平的作用。即使国家能够垄断粮食供给,由于无法垄断需求,仍然很难做到保持粮食供求的平衡。相反,由于统一定价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动,常常容易造成粮食供求之间的脱节。这恐怕是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尽管由于2000和2001年连续两年粮食减产和出口增加,粮食胀库的压力已经减弱,但看来数年来累积的粮食过剩还未完全消化。加上因进入WTO带来的粮食大量进口,价格水平不会有大幅度的回升,对小麦、玉米等主要品种来说反而有可能因进口增长而继续下降。由于为加入世贸组织所作出的承诺,我国在2002年的粮食进口配额(关税税率仅为1%)为1831万吨,到2004年将进一步达到2216万吨,这大约相当于国内商品粮市场容量的12%左右。加上非配额的大豆等产品的大量进口(大豆关税税率仅为3%),粮食进口正在大量增加并可能在未来数年内继续增加。这将阻碍粮食市场价格的回升甚至继续压低市场价格,势必导致主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收入下降。在此情况下,如果国内粮食收购继续实行保护价格,鼓励农民种粮,势必加剧粮食供给过剩,使市场粮价进一步下跌和大幅度的供给震荡。因此,顺应“入世”潮流,放开国内粮食收购市场,已是势在必行。当然,在粮

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国家保持一定的粮食储备,并通过平买平卖、调丰补歉的方式稳定粮食价格和农民收入;同时在短期内,也应当考虑在世贸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农产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给农民较充足的时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防止进口冲击对农民收入造成过大的影响。

目前若干粮食品种和主要粮食销区的粮食价格已经放开。随着粮食收购价格逐步放开,今后促使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向应当转移到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市场需要的、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生产,特别是要根据我国土地紧缺、劳动力过剩的特点,开发劳动密集度高,而土地密集度较低的产品,例如畜牧和养殖业产品,高营养、无公害食品,推动这些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村科技推广和产前产后服务工作需要加强。

2.乡镇企业增长缓慢,融资渠道不畅,劳动力转移停滞

80年代,乡镇企业产出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10%。尽管其发展速度在90年代明显放缓,20年来还是吸收了1亿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成为当时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带动因素。

据2000年农村家计调查,农村居民第二、三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4%。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在90年代后期已进入了相对停滞阶段,其就业人数1996年曾达到1.35亿人,1998年下降到1.25亿人,绝对下降了近1000万人。以后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到2000年仍只有1.28亿人,还没有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市场竞争加剧,一般产品市场相对饱和,是许多低技术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一些地方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减少了企业冗员,也是就业人数下降的一个原因。目前看来乡镇企业发展已经不再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因。

乡镇企业发展的停滞还有若干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融资机制方面的原因。80年代,乡镇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这是它们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进入90年代后半期,多数乡、村办集体企业已经改制为个体、私营或股份制企业,在贷款方面不再得到农村基层政府的支持;而同时银行的融资约束明显加强,特别是在市场前景不明朗、风险增加、利率又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大银行对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兴趣大大降低。

银行商业化是改革的方向,而小企业贷款难也是各国都存在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中国特别严重,这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首先,由于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高于对大中型企业贷款成本,利率一刀切就使小企业贷不到款。目前虽然允许某些贷款在一定程度内浮动,但浮动范围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贷款利率市场化虽然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将为效益好的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其次,地方性、社区性的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在对小企业贷款方面会比大银行更有竞争力,因为它们在获得当地小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方面比大银行有更多的优势,其他经营费用也更低,因此贷款成本可以降低。但由于担心出现金融混乱,对建立非国有金融机构一直有严格的管制,使之一直没有有效地发展,从而也使农村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严重受阻。

为避免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是必要的,但同时应当积极推进金融部门多元化发展。今后,改革金融体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开辟地方性和社区性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将有利于继续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进展不畅

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城乡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壁垒开始打破,我国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有了第二条出路,即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不过,迄今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只有36%,明显低于大多数与我国处在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特别是大中型城市数量有限。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滞后,城市容量相对有限,加上许多城市仍然对农民工进城实行种种限制或歧视性待遇,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一直没有取代乡镇企业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增大。但由于城市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剧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遇到了新的阻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城市化是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在我国,城市化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加速城市化建设将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因此,在促进城市化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将政策着眼点从限制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转移,转换到为这种转移提供更多的服务以促进这种转移;同时也需要作好城市规划,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包括开放和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并切实改善城市的投资软环境,推进市场化和法制建设。

今后几十年,我国8亿农村人口、3亿农业劳动力中的大部分将会逐渐转移到城市中来。当然,目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不能适应城市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多数只能进入需要非熟练劳动力的行业,这造成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错位,因此需要尽快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和城乡职业培训,以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

4.农民负担加重

长期以来,农村“吃官饭”的人口不断增加。这些人员基本要靠农村基层财政来负担。超过财政负担能力的部分,各地方只有通过向农民税外收费来解决,农民负担因此大大加重了。农村县级需要财政负担的党政机构和人民团体一般包括政府、党委、纪检、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若干套常设机构,通常还会有若干临时性的办公机构,这些机构一旦成立,不管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都常常会长期保持下去。每次机构改革在削减了部分机构和人员后,经常都会再次膨胀。乡镇一级机构设置也类似。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成为这样的途径,这使许多地方农村教师队伍庞大但素质偏低,成为地方财政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目前设计的农村费税改革很难切实推行,农民负担也很难真正减轻,最终将影响社会安定。

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靠经济发展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对基层党政机关和农村教师队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赖于强有力的党政机构改革,切实精简不必要的和重叠的党政机构和多余的人员。为了保证这种机构自我膨胀的趋势不会死灰复燃,保护广大农民的基本权利,保证基层政府决策与管理的公正性、透明性、民主性,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基层政治体制,更广泛地引进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使农民恢复对基层政权机构的信任。

第二篇:浅谈当前农村计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向波:浅谈当前农村计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 作者:向波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作者授权发布)点击数:1105时间:2011-3-7录入:王慧敏 ]浅谈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计划生育是依据我国的人口现状制定的人口战略政策,作为一项我国的基本国策实施已经多年。在这么些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了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在基层中部分干群的生育观念和计生意识开始有所淡化,一些新的问题逐渐出现在基层计生工作中,文章就此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解决对策。

主题词:计划生育 基层计生工作

我国近些年来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在新的时期和环境下,我们发现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工作难点在与基层、重点在基层、关键也在于基层。要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目标,必须将目前的工作重心下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狠抓基层打稳基础,努力实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虽然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在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受自身整体经济水平及一些落后的婚育观念的影响,外加上基层计生工作在很多地方还未能很好的落实到位,基层计生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当前基层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低生育水平不稳定

(1)观念尚未完全转变。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群众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还不高生育观念并没能很好的跟上时代的进步发展,“养儿防老”、“儿多光荣,无儿可怜”的封建思

潮在农村依旧还十分盛行,在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中甚至还发现了多起因此前几胎次全是女孩而超生多胎的案例。(2)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因为近几年来,各项惠农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再加上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很多家庭认为自己具备了抚养多个小孩的能力,导致原本只要一个小孩的,现在又想生育第二个,出现二孩生育积压,二孩出生人数占出生总人数的近40%,这是导致低生育水平反弹的重要因素。(3)整体上农村经济依旧落后。我们会发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生育率降低,但是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生育水平还比较高,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还很大,不少贫困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二)流动人口管理难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由于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呈逐年递增趋势。大量的劳务输出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对于一个基层计生工作者来说,就会发现,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在日常的计生工作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在工作中,因为育龄妇女户口的频繁变动,这样就很难准确的掌握她们的婚育政策,从而也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流出的育龄妇女如果流入地并没能及时的监管到位,本地计生部门就无法与流入地建立相应的工作联系,这些流出的育龄妇女就将会成了计生隐患。甚至还会出现很多育龄妇女借外出务工之名,刻意逃避本地计生部门,继而达到违法生育的目的。

虽然目前个乡镇都在使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但流动人口的流动性极强,流入地也很难对他们进行一一全面的管理登记,造就了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局面。

(三)计生检查

有基层计生工作经验的人都会发现其实一年的很多工作全是在迎接各级检查,在一个计生工

作中,大大小小的检查都会有好几次,检查的内容过多而且过细,很多工作在实际中具体中可操作性并不强。一项看上去很简单的检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严格的考核指标面前,基层计生人员更多的则是在软件业务上做足表面文章,浪费了从事重点工作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加上各级乡镇党委政府也将人口数量出生作为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多计生工作者会因为所负责区域出现计外出生被否决自身幸苦工作而失去工作积极性

(四)基层计划生育队伍素质

目前不少地方仍然主要还是依靠行政强制手段来推动当地的计生工作,计生队伍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的要求,往往在面对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求时,不能很好的及时的给予解决,还尚未树立优质服务的观念。在面对基层计生的诸多问题时,不少基层的党政领导和计生干部存在着消极畏难的情绪。

很多计生工作尚未能很好的转变计生观念,不能很好的对新政策进行透彻的了了解和把握工作方式陈旧而且不能取得效果。当前基层工作者待遇普遍较低,在岗位中干劲不足。

(二)解决对策和措施

(一)加大计划生育政策在基层的宣传力度

搞好宣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工作的推进。在工作中创新宣传思路与宣传方式,以计生法制宣传为重点,着力营造浓厚的法律舆论氛围。对于一些群众并不是很了解的计生法律、法规,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势,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大力宣传计生法律法规。

以黑板报、公示栏、宣传窗等方式,定期更新计生法制常识;将人口计生法律法规中深奥难懂的部分,可以编制成通俗易懂的法制宣传资料发放个群众;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多多深入群众提供相关法律知识;确定以流动人口为重点宣传对象。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充分利用省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平台和WINS系统,加强流动人口户籍地和现居地的网上信息交换联系,弥补信息管理中出现的漏缺;严格好证件管理,对于流动人口一律要求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流入地应加大对证件的验证力度;完善“以现居地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的责任,认真执行协议管理、协查通报、数据共享、信息公告等制度,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部门合作,齐抓共管。计生、公安、工商、劳动等部门相互配合,重点摸清流动人口底数,主动为流入人口提供优质服务,做到跟踪到人,随访到人。

(三)加强基层计生队伍建设

选拔任用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年轻计生专干队伍对当前计生队伍特别是村级专干队伍进行调整;减少计生专干从事其他事情的时间,让其专致于计生工作;待遇上的提高,计生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责任重,应该给予适当的补贴;减少政治压力,目前计生工作者往往成了所有计生工作的承包人,一旦出现什么情况甚至会出现丢掉工作的可能,往往畏首畏脚、提心吊胆的在工作。

(四)精简上级检查考核项目

在每的计生检查工作中,上级检查机关应当明确检查重点,对于很多内容并不需要过多过细,避免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致力于关系整个计生大局的重点工作后,还要在软件业务上大做表面文章。

(五)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认真将各项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到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的优惠政策,让这些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更多的得到好处,从而影响和带动一部分家庭,使他们也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在落实奖扶政策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认真调查。

财政部门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和特别家庭救助政策;民政、卫生等部门,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予以帮助,对其中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给予优先照顾;

作者单位:洪江市湾溪乡计生服务所

第三篇: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8-2005年的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在低水平上徘徊,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5.5%,远远低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慢的一个时期。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等等问题。

3、农民自身的问题: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基层干部和一些党员不能起到带头作用,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原因:

1、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觖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

3、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4、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对策: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4)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话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 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第四篇:农村居民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思考

洛江区虹山乡政府陈永泽

本文调查分析了洛江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基本情况。从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素质、改善消费环境、构建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洛江区是典型城郊型农业经济区,钱区人口17.09万人,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81.8%,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080元,与城区居民收入比为1:3.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五篇: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措施

六、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措施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全面扩大是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明显具有转型时

期的特点。收入差距问题不仅是经济学上效率和公平的问题,而且更多的是与社会政治 的稳定相联系的(Alesina and Perotti,1996)。也是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并不是简单地要缩小收入差距,而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一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始终坚持以“共同富 裕”为根本目标,本着长短兼职、突出重点的原则加以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效率与公平水平。

(一)初次分配的对策建议 1.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旧体制的影响,经济活动中依然存在一些非市场的因 素,它们不合理地拉大了中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比较突出的问 题就是分配秩序混乱,这是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在正常的工资收入 分配领域没能很好地体现“市场定价”的原则,所以往往会通过各种隐蔽手段来弥补这 一缺失,如各种福利津贴等形式,使“灰色收入”增多,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部 分因“灰色收入”造成的收入差距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在构建新的制度均衡过 程中产生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尽快消除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旧体制,逐步 完善和发展与新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

规范紊乱初次分配秩序的集中表现为治理三个分配主体在分配中的几个问题:一是

政府管理部门问题,如国有资产管理、税务管理等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管理和监 督缺失、寻租猖獗,导致国有资产在初次分配中大量流失。二是企业经营者采用非法手 段谋求企业利润。许多企业通过设立多本账、小金库等非法手段偷税、漏税、骗税,将 41 巨额财政资金归为己有。三是国有企业职工以各种名义分发奖金、补贴、实物分配等名 目繁多,虽然实际工资水平较低,但加上这些隐性补贴后难以搞清楚真实的收入情况。另外,私营企业则大量存在着压低、拖欠工资和偷逃个人所得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 们要做到:一是增加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监管部门作用,加强对国有 资产的监管,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完善税收制度。要求企业的账本透明度增加,对 那些偷税、漏税的企业要认真清理,对那些问题严重的企业要求停产整改,加强管理。三是强化权力制约机制,减少各种“寻租”活动带来的收入差距。“寻租”活动的产生及 其带来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伴生物,由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政府行 政权力演变成个别人牟利的一种特殊“工具”,并通过市场方式获取“收入”。政府部门 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对经济不合理的干预,从根本上杜绝“寻租”的发生。四是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监管。所有垄断行业的初次分配都应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 理,并根据社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实行总量控制,尽量缩小垄断行业于非垄断行业工资 差距。

2.完善和规范工资分配制度

我们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工资制度还不规范。完善和规范工资制度主 要包括继续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民营企业员工工资制度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1)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一般政府制定的工资水平很难准确反映劳动力的供求

及稀缺程度,也难以真实反映劳动力的真实成本,即使一时符合了也会由于价格水平及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而难以调整到位。政府应做的工作是把握宏观货币发行量,工资 水平交给市场,由企业根据价格水平及开放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来确定,靠市场 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进行第一次分配。(z)公务员的经济收入来源只有工资,适当给予一定补贴但不能超出规定标准。规

范公务员工资标准,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标准同时要使其贡献与报酬相符,公平地给予公 务员工资收入。1 3.公平教育机会,提高弱势群体竞争力

教育对分配的影响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作用。为缩小我国居民之闻的收入差 距,必须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尽可能实现劳动者自身素质,参与分配的人力资源要 素初始条件均等化。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存在明显不平等,教育 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竞争能力的差异。实践证明,公正分配国民教育 资源。使全体国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尽可能保证人与人之间在竞争的起点上的最大平等化,矫正社会不平等的基础条件。我国城乡之问、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很大差异。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 教育投资体制。通过公平城乡教育资源,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农民收入水平。

要实现享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国家、社会、个人应共同努力,深化普及教育、提高 教育质量、发展和扩大各种培训性教育。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尤其是对贫 困地区和农村教育经费更要加大。同时对失业和下岗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以提高失业、无业群体的再就业能力。4.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实现充分就业,对于一个社会实现广泛意义上的 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劳动者来讲,获取一份职业,就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 收入来源,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因此,实现充分就业是消除贫 困,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必要条件:具体措藏如下:

(1)发展私营经济,扩大就业范围。目前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的重要

组成力量。私营经济发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就业形势好与坏,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倾向 于私营经济,消除私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改善对私营经济的服务质量和监管,使私营经济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同时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私营经济进入一些基 础设撬、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提高私营经济的管理水平。

(2)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灵活就业是指除了在传统、正规的全日制工作形式

以外的就业形式,如非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灵活用工形式及自我雇佣等多种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可以降低就业门槛,扩大就业范围,尤其是对文化水平有限、劳动技能较 低、高龄女性劳动者比较有益。这种灵活就业方式可以挖掘潜在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 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但与此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为灵活就业的劳动者 排除后顾之优。

(3)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要加快城镇化发展,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尽快建立一个统一开 放和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4)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改革传统的城乡户籍壁垒制度和各种歧视性政策,建

立起符合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方向的非歧视性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就业的机制,实 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加强失业保 险制度、再就业培iJfl$,J度、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使失业人员和下岗工人有最基本的生 活保障,提高其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保障其拥有再就业机会。(二)强化再分配的调节功能 1.完善税制,调节过高收入,缓解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

税收是调控收入分配结果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国际上调节收入差距的常用方法之 一。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之所以有这种功效,一是因为它一般实行累进税率而非比例 税率,也就是说收入者收入越高所缴纳税就越高;二是因为它有起征点和免税额,收入 低于某一水平者可以免交所得税,这相当于相对地提高了低收入者收入的水平,缩小了 收入差距。

针对目前我国就业税收制度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开征某些特殊 税种如遗产税、财产税等。很多市场经济国家都开征了遗产税,我国还未开征此税种,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今天,遗产税的开征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充分运用税收手 段,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二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增加我国个人收入的 透明度,使收入工资化和货币化,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度,建立和推行个人收入申报制 度,减少隐形收入、福利收入和实物收入对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影响。三是加强收入管理,提高执法力度,减少税收漏洞。法制建设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因此对那些不依法征税和 纳税的情况给予严肃处理,使之对征税人和纳税人都具有约束力,根据现行执法情况,要对情节恶劣的案件公开曝光,以增加法律的威慑力。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贫困阶层的正常生活,在 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稳定器”的作用,但社会 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则使其功效无法有效得以发挥。

目前,我国社会低收入阶层大约有两种:一类是生活上的弱者,如残疾人、精神病 患者;一类是工作竞争上的弱者,如下岗人员、被分流出的农民工等。无论是哪一类弱 者都需要社会的救助。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异常艰巨。2020年我国将会有6亿多 的城镇劳动力,即使我们保持较低的失业率,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失业劳动力。由于城镇 化发展的需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增加,老年人口的数量比例也在增多。因此,44 必须切实完善和贯彻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目前城市的下岗职工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保障他们的生活最低线,防止因 贫困带来的贫富差距恶化而导致的政治后果。

二是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民多层的社会保险体系。如养老保险,应加大对养老保险的 投入力度,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必须立足于实际,逐步扩大覆盖范围,通过确立长期 储蓄机制,使农民老有所养。同时也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险机制,关注农村的医 疗保险。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包括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医疗卫生条件等。也要逐步扩大 失业保险范围,在宏观上建立和健全对失业的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服务. 重要的问题应是农村的失业保险问题,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失业人口队伍不断增加。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镥《度模式,逐步解决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三是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社会保障的受益者不仅要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的职工,还应扩大到私营企业员工、外商投资的中方职工、城镇个体户、自由职业者。这些人也应该参加政府组织的养老保险。3.加大扶贫力度

扶贫本身就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过程。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会使由于市场 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居民收入方式日趋多样化,从总体上来讲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但 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成了贫困人口。城市中大量下岗工人和农村中的贫困人口 成为了贫困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收入差距的扩大对贫困人口显然是不利的。对于贫困 人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早在1996年3月5日国务院向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 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 中,关于社会成员收入悬殊的问题被列为中国改革中存在的八个主要问题的第四位。虽然我们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但要完全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仍 需努力。在财政资源分配上,要增加扶贫支出,提高扶贫标准;在劳动力价格上,要提 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工资及时发放;在税收政策上,要对贫困户和下岗失业职工经营 的商贩,减免营业税和其他税款,由政府给银行贴息;向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本社会 服务,特别是基础教育,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并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4.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政府可以鼓励、提倡、推动以第三次分配的方式调节收入差距。第三次分配是指遵 循道德原则,即社会责任,通过社会机制,如慈善事业等方式,让先富起来的人们在自 愿的基础上贡献出自己的财富,回报社会、回报大众。贫富差距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问 题,美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比较严重,但美国富裕阶层每年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亿 美元,占到了美国GDP的9%。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尽量减少居民收入差距。主 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慈善事业:二是互助补充保险;三是福彩经济。

(1)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进行补充和完善。慈善组织并非政府组织,是

民间慈善事业组织,必须坚持民间力量独立自主发展慈善事业的原则。政府无权过多于 预慈善机构内部运作,不能强行使慈善事业加入政府组织。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扶 持政策对慈善事业鼓励,并通过政界的评论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扩大慈善事业机构的 覆盖面,吸收海内外社会活动家、宗教、工会,妇联等各界人士加入,使慈善事业更具 有广泛的社会性。培养高素质的慈善事业人才,加强培训,着力培养其职业道德,使之 具有爱心、善心和奉献精神。加强慈善机构的管理,使慈善机构逐渐走向规范化。必须 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在善款的筹集,管理、使用、增值等环节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定期向外公布善款去向和指出情况并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定期审计和监督。(2)发展互助补充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互助补充保险是指个人tt愿参见、个

人自筹资金为主的互助、互济的一种“保险”形式。发展互助保险形式可以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是有益的补充,从建制立法上予以明确,使其更加规范化,缓解收入差距扩大。(3)发展“福彩经济”。发行福利彩票可以使政府募集到资金,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

解决残疾人以及孤寡老弱幼者的生活问题,这部分人是最需要社会帮助的群体,可谓是 雪中送炭。福彩经济的发展~方面为政府提供了客观的财政收入,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实 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推动福利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满足某些消费者的风险爱 好心理,增进消费者福利,即所谓的“微笑纳税”。(三)调整分配原则,动态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为了促进生产提高,我国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核心内容是坚持效率 优先,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可是随着改革不断的深化,公平地位 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效率优先,要更加注重公平”的原 则。效率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属于生产力范畴。公平反映人与人的关 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效率与公平相辅相成。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 可能导致分配不公;如果收入一律平等又会影响到效率的提高。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 基础,只有提高效率,创造更多财富,才谈得上分配公平。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 件,只有分配合理,才能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效率。效率以市场机制的初 始条件为起点,而公平不仅要改变市场机制决定的收入分配格局,而且要改变市场机制 运作的初始条件,两者之间有统一性但也有一定矛盾,当这个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可 能发生冲突。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效率而损害了公平,但也不能因为过分注重公平而损害了效率。效率与公平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实践证明,公平与效率之间并不是一 个不相容的矛盾关系,而是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做 到以下两点;

(1)发挥市场的效率效力,增强政府公平功能。发挥国家调节再分配职能,加强收入 的宏观调控,对低收入者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不断深化财税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 的改革。同时大力惩治腐败创造一个公平争竞的社会环境,以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多种 手段严惩非法牟取暴力行为。

(2)采取多方面措施,保证起点公平、结果公平。坚持起点和过程公平需建立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平的社会经济秩序与规范,克服经济领域中的混乱现 状,从制度和规则上为实现公平提供良好条件:还要改进和完善政企关系,推进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角色,建立高效、廉洁和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户籍制度,取消限制人口迁移的户籍地区管理制度,打破人口自由流动壁垒,让人们在 各个地区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为了实现结果公平,国家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立法、政策等多 种手段,切实增加居民收入。通过税制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运用法律 手段打击非法收入,防止国家收入流失。.(四)打破垄断,消除不正当竞争.

我们应当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法等法律法规限制和打破垄断,逐步消除市场准 入壁垒,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资产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竞争的形成,缩小行业之间的差距。另外我们要解决垄断问题就必须深化 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深化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即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实现企业股 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和合理化。对于垄断性的行业,国家要对其分配进行严格的管 理,对于福利水平过高、增长速度过快行业职工收入加大调控力度。对于那些有违反规 定工资政策的要严肃处理。国家要严格制定工资政策,对于那些享有垄断性经营条件、47 依靠某些特殊经济因素而富起来的企业,可以通过征收特别税种,加强财政监督等手段 将其超额利润收归国有,有效制止这些行业和部门毫无节制的收入膨胀。(五)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处在经济变化的时期,一些人利用了自己手中的职权或钻了法律的空子,获得了非 法收入,这是造成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何非法收入愈演愈烈?其主要 症结在于对其罚金过少,量刑过轻,因此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总的来说,加强法制建设,打击非法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应做好以下几点:(1)加 强相关法制建设和对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减少法制监管上的漏洞,不给寻租活动带来 可乘之机。(2)对乱定价、乱提价、乱涨价等现象,应按新出台的《价格法》加以治理,应该制定《反垄断法》、《反暴利法》以制止因垄断和暴利所形成的不合理收入(3)制定 《工资法》,使工资收入规范化、公开化、货币化和法律化。(4)规范收费行为,加快“费 改税”进程,加强收入分配的监督,确保执法守法与司法公正。(六)转换公平观念提高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心里承受麓力

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是人制定和实施的,实施的结果也是由人承受的,因而对其制 定和执行是否公平,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个人因素的原因会导致对公平观念理解的 不一致。可能同一收入差距,收入高的人认为合理,而收入低的则认为不合理。在社会 不断发展过程中分配观念也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我们目 前要转变分配观念主要包括:

一是承认和接受分配方式多样化。解放初期我们一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随着社会不 断的发展,我国分配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要转换观念接受新的分配形式,尽量做到合理拉开差距,但要保 持公平。

二是承认市场经济带来收入差距。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即由平均主义转到 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在这~转变的过程肯定会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拉开,因此必须 正式这种差距的拉大。

三是生产劳动者一定要提高自我生产能力和劳动技能,只有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提高生 产效率。但是每个劳动者的自身能力和素质是不同的,因此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同的,得到的报酬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和劳动竞争 能力,尽量争取提高个人收入水平。

四是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一方面正确对待因 转型带来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这种差距的存在。(七)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

1.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

因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个地区的经 济都有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平衡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不平衡越来越明显,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它不仅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悖于共同富裕的根本目 标,而且也影响到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党中央在关键时刻,提出了开发大西部 的战略。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到中西部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对在中西 部地区的投资实施优惠性的信贷政策,努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到西部。二是加大对 西部投资的力度,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三是给予西部 地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以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的增 加。努力缩小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改革开放的成

效也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收入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在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 担上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使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中,从 “农”转到“非农”,从而可以同等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这样可以提 高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二是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迸一步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是加大税收政策的调节 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目前,我国已取消了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一部分 负担。但我国加入1i盯O之后,农业税税率的提高会使相对成本很高的农业生产变得成本 更高。四是进一步完善保护农业的各项措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好农产品流通,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差,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五是在财政信贷政策方面,给农村提 供政策性优惠贷款,并使农村资金切实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结

下载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我乡党委为了构建和谐农村,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了全面的调查,这次调查活动内容主要是重......

    当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日,我乡党委为了构建和谐农村,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了全面的调查,这次调查活动内容主要是重......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劳动力总量过剩、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劳动力素质低这三大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

    浅谈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户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纳雍县公安局厍东关派出所户籍民警 胡春计 户籍管理是公安机关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既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又是服务群众的......

    浅谈当前我国城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谈当前我国城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途径在写这篇文章前,我在许多讨论问题为主的论坛上对城管的相关问题本想和广大群众做一些探讨,但是遗憾的是一提到城管喊打喊骂者众......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定稿)

    学校编号:10472 论文编号:05220018 中图分类号:C979 密 级:公开 新 乡 医 学 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Rural Social Security Pro......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1、农民观念呈现复杂。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环保卫生、民主法律意识以及少生快富等一批良性观念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村民观念更......